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肖复兴的藤萝架下

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肖复兴的藤萝架下,第1张

一个人喜欢去的地方,和喜欢的人一样,带有命定的元素,是由你先天的性情和后天的命运所决定的。朗达·拜恩在她的著作《力量》中,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说:“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磁场环绕,无论你在何处,磁场都会跟着你,而你的磁场也吸引着磁场相同的人和事。”

应该在“人和事”后面,再加上“景”或“地”。这种宇宙间的强力磁场,是人与地方彼此吸引和相互选择的结果。因此,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属地。对于伟大的人,这个地方可以很大,比如郑和是西洋;哥伦布是新大陆。对于我们普通人,这个地方却很小。对于我,便是天坛之内,再缩小,到藤萝架下;然后,再缩小,直至这一个藤萝架下。

这是一个白色的藤萝架,在丁香树丛的西侧,月季园的北端。天坛有不少藤萝架,分白色和棕色两种,我觉得还是白色的好,春末时分,藤萝花开,满架紫色蝴蝶般纷飞,白色的架子衬托下,更加明丽。藤萝花谢,绿叶葱茏,白色的架子和绿叶的色彩搭配也协调,仿佛相互依偎,有几分亲密的感觉,共同回忆花开的缤纷季节。冬天,如果有雪覆盖藤萝架,晶莹的雪花,把架子净身清洗过一样,让架子脱胎换骨,白得变成水晶一般玲珑剔透。

一年四季,我常到这里来,尽管画得水平很臭,依然自以为是画了四季中好多幅藤萝架的画,画了四季中好多藤萝架下的人。它是我在天坛里的专属领地。

记忆中,童年到天坛,没有见过这个藤萝架。其实,童年我没见过任何一个藤萝架。第一次见到藤萝架,是我高三毕业那一年,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初试和复试,考场都设在校园的教室和排练厅里。校园不大,甚至没有我们中学的大,但是,院子里有一架藤萝,很是醒目。正是春末,满架花开,不是零星的几朵,那种密密麻麻簇拥在一起的明艳的紫色,像是泼墨的大写意,恣肆淋漓,怎么也忘不了。春天刚刚过去,录取通知书到了,紧跟着“文革”爆发,一个跟头,我去了北大荒。那张录取通知书,舍不得丢,带去了北大荒。带去的,还有校园里那架藤萝花,开在凄清的梦里。

第二次见到藤萝架,是我从北大荒刚回到北京不久,到郊区看望病重住院的童年朋友,一位大姐姐。一别经年,没有想到再见到她时,已经是瘦骨嶙峋,惨不忍睹,童年时的印象,她长得多么漂亮啊,街坊们说像是从画上走下来的人。不知道是童年的记忆不真实,还是面前的现实不真实,我的心发紧发颤。我陪她出病房散步,彼此说着相互安慰的话——她病成这样,居然还安慰我,因为那时我待业在家,没有找到工作。医院的院子里,有一个藤萝架,也是春末花开时分,满架紫花,不管人间冷暖,没心没肺地怒放,那样刺人眼目,扎得我心里难受。紫藤花谢的时候,她走了,走得那样突然。

是的,任何一个你喜欢去的地方,都不是没有缘由的。那是你以往经历中的一种投影,牵引着你不由自主走到了这样一个地方。你永远走不出你命运的影子。那个地方,就是你内心的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以往岁月里的人影和光影。

我的两个小孙子每一次从美国回北京探亲,第一站,我都会带他们到天坛,到这个藤萝架下。可惜,每一次,他们来时都是暑假,都没有见到藤萝花开的盛景。这是特别遗憾的事情,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想让他们看到满架藤萝花盛开的样子。

前年的暑假,他们忽然对藤萝结的蛇豆一样长长的豆荚感到新奇,两个人站在架下的椅子上,仔细观看,然后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去摸它们,最后,一个人摘下一个,跳到地上,豆荚一下子成为手中的长刀短剑,相互对杀。

转眼冬天又到了,再来到藤萝架下,叶子落尽,白色的架子,犹如水落石出一般,显露出全副身段,像是骨感峥嵘的裸体美人,枯藤如蛇缠绕其间,和藤萝架在跳一段缠绵不尽又格外有力度的双人舞,无端的让我想起莎乐美跳的那段妖娆的七层纱舞。

想起今年藤萝花开的时候,正是桑葚上市的季节,我用吃剩下的桑葚涂抹了一张画,画的是这架藤萝花,效果还真不错,比水彩的紫色还鲜灵,到现在还开放在画本里,任窗外寒风呼啸。

16 ①城市污染的空气、汽车的尾气、制热空调机喷出废气;②附近餐馆乱泼脏水,把它当成了污水桶。③被撒满盐的溶雪剂覆盖,立刻化成了一摊泥泞的黑水。

17城市洁白晶莹的雪景因城市环境污染而悄然消逝,人们对雪的美好印象只存留在梦想、童话和诗文里。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晶莹洁白的雪景的怀念和美景不再的怅惘,对城市现实环境恶化的忧伤之情。

18①比喻。(1分)把“雪”比作“清纯可人的美人”,(1分)突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降雪的期盼之情(1分)

②排比。(1分)连用三个“再不会有”排比成句,(1分)造成强烈的语势,突出作者对洁白晶莹雪景的憧憬和对城市污染后雪天美景不再的惋惜之情。(1分)

③引用。(1分)引用了俄罗斯作家普里什文的《星星般的初雪》中的语句,(1分)含蓄地表达对冬天晶莹雪景的赞颂,对目前城市环境污染的不满之情。(1分)

19通过雪雀羽毛颜色的变异,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巨大的反差效果,突出城市环境恶化的严重,表达作者内心的不满和忧愤,从而深化了文章中心。

16 4分,答出两点可给满分

17原因2分,所表达的情感2分

18辞格回答正确1分,选点举例恰当1分,效果分析恰切1分。可选用拟人等辞格分析。

19手法2分,效果和作用2分

早恋》这本长篇小说是1987年出版的,事隔17年,现在,朝华出版社又要再版它,总让我也对那些时刻感到惋惜,不禁让我想起许多和这本书相关的往事。

也许,这是当时第一本触及中学生男女感情的长篇小说吧,虽然早已经时过境迁,如今依然有当年的老读者和现在年轻的读者写来热情的来信,在网上依然看到许多当年读过它的读者对它的感情。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收到青岛徐鹏、于晓倩等6位高二同学的来信,他们说他们是"伴随着您的作品成长的",让我脸红;他们给予我批评和鼓励,让我感动;他们希望现在能够找到《早恋》、《一个女学生的日记》等书,我写信告诉他们,这些书就要再版了。这些素不相识的读者,即使只是三言两语,却是发自心底,毫不功利,却是那样的真诚,真的让我很受感动。我实在应该知足,仅仅因为这样的一本小说,过去了17年,还有那么多的朋友惦记着你,关心着你,在这个功利而冷漠的世界上,该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让我感到格外惊奇的是,几乎走到哪个地方,只要能够遇到和这本小说中的那些中学生一起成长的年轻人,我都能够遇到曾经读过它的人。作为一个作者,这样意外的邂逅,常常满足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我常常对自己说:你还不应该感谢这本书吗?是它延伸了文学和人生的半径,才让你能够拥有这样比艳遇更频繁也更持久的境遇。

两年前,我到湖北荆州,接到一个电话,是我所住的宾馆的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打来的,她先问我你是那个写过一本书叫做《早恋》的肖复兴吗?我告诉她是,我写过那么一本书。然后她说如果我有时间的话,她现在想见我一下,因为她的手里有一本《早恋》,希望我能够为她在书上签个名,留个纪念。我说我的名不值钱,如果你愿意,我还是很乐意为你的书签名。她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我请他们两人坐下,看到了那本17年前出的书,已经翻得破烂不堪了,大概经过了不少人的手。那个男人对我说,听说您住在这里,我请我家的这位亲戚一定要找到您,是想告诉您,当年我读高中的时候,正好赶上您这本书出版,但当时老师不让我们看您的这本书,而且,班里只有这么一本,只能够在底下偷偷地传看。因为看完了还得还给同学,我就从头抄到尾把书抄了一遍,想自己留下慢慢再看。只可惜我抄的那本《早恋》最后不知传到哪个同学的手里,毕业之后也没有还给我。听了他的话,我真的很感动,再没有比中学生读者对文学更真诚、更清纯的。

我还忍不住想起另一个人,另一件事。

因为一本《早恋》,当时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偶尔我也回信,但一般很少。只有江苏常熟的薛雯是一个意外,我竟然和她通了16年的信,时间这样的长,超过了任何一个人。缘起于书,属于以文会友。16年前,薛雯是一个16岁的江南小姑娘,在读初三。和荆州的那个同学的老师反对看《早恋》不一样,她的老师向她推荐了这本稍稍引起一些波动的《早恋》。大概书中的内容和她那时年龄的心情很吻合,她读后很激动,给我写来了第一封信。她的字体在中学生中是绝对秀美的,现在的中学生能够写一笔那样好的字,已经很少,因此,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谁想到我给她的回信,她并没有收到,一直到了大约一个学期之后她来了第二封信时,我才知道,马上给她回了信。就这样,竟然通了整整16年。一个16岁的小姑娘,长成了32岁的大姑娘,她的孩子今年夏天过后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日子过得快得让我惊讶,16年来一直坚持着最原始的手写的通信方式,让我自己都觉得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其实,不过是一本《早恋》。

忘记了是从哪一年秋天开始,桂花开时,她开始在信中夹一些桂花寄给我。但肯定是她迈出学校大门走到工作岗位她长大以后。桂花是一种成熟的花,和秋天许多果实成熟一起才绽放在枝头。从那以后,每年江南桂花盛开的时候,她都不会忘记寄我一些桂花。那花香很是浓郁,未拆信封,便香透纸背,弥漫四周了。

如今,还有多少成年人能有这种类似浪漫的情致呢?也许,只有她这样童心未泯的孩子了。借助现代化的电话,大人们连信都懒得写了,新年圣诞顶多寄一张画面和贺辞千篇一律的贺卡,谁还会想起那三秋桂子,一片秋色?

有时想想,自己都觉得这是一桩非常美丽的事情。16年的岁月加起来,是一条长长的河,流过了一段百花盛开的山谷;16年的信件加起来,该比一部长篇小说还要长了,而且,比小说还要真实可靠。我的信大多写得短而匆忙,她原谅我的潦草。她的信写得比我好,不仅文笔好,更好在她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的坦露。她让我感到世上居然还有这样一份真情、这样一份信任,沉甸甸地托付给你,让你做人或者下笔都要珍重一些。即使一时做不到鲁迅先生那样接到一位电车工人买他书的钱而感到他的体温而格外自责,起码别那么信笔由缰,胡抡海哨。

因为自己写作,才有这样的收获,它是超越文学之上的。有时想起来,我实在应该庆幸自己的写作生涯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本小说。

我想起她在一封信中写过的话:“16岁的单纯与青涩,似乎已离我相当遥远,而细想起这十多年来的生活中的人和事,真是来了许多又去了许多,是它们磨砺了我的人生。其中许多人和事都让我怀念并铭记在心中。”

作为一个作者,实在也应该常怀这样的感恩之心,许多和这本书相关联的人和事,都让我怀念并铭记在心中。

说心里话,当我重新读了一遍《早恋》,我为自己17年前能够写出这部小说,感到奇怪,我在问自己现在我还能够写出来这样的小说吗?真的,我竟然为自己而感动。

一部写不完的书叫母亲

肖复兴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八岁,弟弟才三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来,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扭着脖子闪开,说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陌生的娘儿俩,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忐忑不安地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是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她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妈。

  孩子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重重地摔在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了可得好好孝顺她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便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肚子。我不知怎么搞的,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邦邦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姐嫁到了内蒙古。那年**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惟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只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叨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叨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往外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来,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的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屈,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因病去世了,妈妈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她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橘**的灯光里是妈妈跳动的心脏。只要妈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我总觉得妈妈的心脏会永远地跳动着,却从来没想到,我们刚大学毕业的时候,妈妈却突然地倒下了,而且再也没有起来。妈妈,请您在天之灵能原谅我们,原谅我们儿时的不懂事,而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我什么都可以忘记,却永远不能忘记您给予我们的一切……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

复兴:梦回童年,我的岁月流年

这本长篇小说是1987年出版的,事隔17年,现在,朝华出版社又要再版它,总让我也对那些时刻感到惋惜,不禁让我想起许多和这本书相关的往事。

也许,这是当时第一本触及中学生男女感情的长篇小说吧,虽然早已经时过境迁,如今依然有当年的老读者和现在年轻的读者写来热情的来信,在网上依然看到许多当年读过它的读者对它的感情。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刚刚收到青岛徐鹏、于晓倩等6位高二同学的来信,他们说他们是"伴随着您的作品成长的",让我脸红;他们给予我批评和鼓励,让我感动;他们希望现在能够找到《早恋》、《一个女学生的日记》等书,我写信告诉他们,这些书就要再版了。这些素不相识的读者,即使只是三言两语,却是发自心底,毫不功利,却是那样的真诚,真的让我很受感动。我实在应该知足,仅仅因为这样的一本小说,过去了17年,还有那么多的朋友惦记着你,关心着你,在这个功利而冷漠的世界上,该是多么难得的事情。

让我感到格外惊奇的是,几乎走到哪个地方,只要能够遇到和这本小说中的那些中学生一起成长的年轻人,我都能够遇到曾经读过它的人。作为一个作者,这样意外的邂逅,常常满足我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我常常对自己说:你还不应该感谢这本书吗?是它延伸了文学和人生的半径,才让你能够拥有这样比艳遇更频繁也更持久的境遇。

两年前,我到湖北荆州,接到一个电话,是我所住的宾馆的一位年轻的女服务员打来的,她先问我你是那个写过一本书叫做《早恋》的肖复兴吗?我告诉她是,我写过那么一本书。然后她说如果我有时间的话,她现在想见我一下,因为她的手里有一本《早恋》,希望我能够为她在书上签个名,留个纪念。我说我的名不值钱,如果你愿意,我还是很乐意为你的书签名。她来了,身后还跟着一个四十岁上下的男人。我请他们两人坐下,看到了那本17年前出的书,已经翻得破烂不堪了,大概经过了不少人的手。那个男人对我说,听说您住在这里,我请我家的这位亲戚一定要找到您,是想告诉您,当年我读高中的时候,正好赶上您这本书出版,但当时老师不让我们看您的这本书,而且,班里只有这么一本,只能够在底下偷偷地传看。因为看完了还得还给同学,我就从头抄到尾把书抄了一遍,想自己留下慢慢再看。只可惜我抄的那本《早恋》最后不知传到哪个同学的手里,毕业之后也没有还给我。听了他的话,我真的很感动,再没有比中学生读者对文学更真诚、更清纯的。

我还不住想起另一个人,另一件事。

因为一本《早恋》,当时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偶尔我也回信,但一般很少。只有江苏常熟的薛雯是一个意外,我竟然和她通了16年的信,时间这样的长,超过了任何一个人。缘起于书,属于以文会友。16年前,薛雯是一个16岁的江南小姑娘,在读初三。和荆州的那个同学的老师反对看《早恋》不一样,她的老师向她推荐了这本稍稍引起一些波动的《早恋》。大概书中的内容和她那时年龄的心情很吻合,她读后很激动,给我写来了第一封信。她的字体在中学生中是绝对秀美的,现在的中学生能够写一笔那样好的字,已经很少,因此,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谁想到我给她的回信,她并没有收到,一直到了大约一个学期之后她来了第二封信时,我才知道,马上给她回了信。就这样,竟然通了整整16年。一个16岁的小姑娘,长成了32岁的大姑娘,她的孩子今年夏天过后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日子过得快得让我惊讶,16年来一直坚持着最原始的手写的通信方式,让我自己都觉得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其实,不过是一本

忘记了是从哪一年秋天开始,桂花开时,她开始在信中夹一些桂花寄给我。但肯定是她迈出学校大门走到工作岗位她长大以后。桂花是一种成熟的花,和秋天许多果实成熟一起才绽放在枝头。从那以后,每年江南桂花盛开的时候,她都不会忘记寄我一些桂花。那花香很是浓郁,未拆信封,便香透纸背,弥漫四周了。

如今,还有多少成年人能有这种类似浪漫的情致呢?也许,只有她这样童心未泯的孩子了。借助现代化的电话,大人们连信都懒得写了,新年圣诞顶多寄一张画面和贺辞千篇一律的贺卡,谁还会想起那三秋桂子,一片秋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23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