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有什么区别?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有什么区别?,第1张

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的比较

1对象。流行音乐的爱好者俗称追星族,很多人认为喜欢流行音乐的人阳春白雪,

清高孤寡,很难听懂古典音乐的奥妙。古典音乐的爱好者则有爱乐者的雅名,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多在自己的团名中加入“爱乐”一词,如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伦敦爱乐交响乐团等。爱乐指爱古典音乐,他们全力演绎的仅仅是古典音乐。认为追星族浅俗和众追星族从头开始兴奋的是音乐,但爱到深处,就爱屋及乌,到尾时恋的是歌星;爱乐者从头到尾爱的都是音乐,对创造和演绎出不朽之作的伟人和巨匠们一直只怀着深厚纯洁高尚的崇敬之情。大家可以看一看港台歌星,大陆歌星的演唱会,歌星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台下人山人海,群情亢奋,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最多在一曲终了,有些掌声,这个反差太大了。

2.结构。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

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古典音乐的组织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中的每个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绝大多数伟大的古典音乐都有较长的篇幅,表达完整复杂的乐思。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虽然形式上不完整,但是其内容完美无缺,作者及后人都无法为其拟补形式上的不完整。由此可见古典音乐的严密逻辑性。再看流行音乐,一首歌曲4、5分钟是标准长度。流行音乐的组织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方式。就好比,土木结构的房子随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够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设计的摩天大厦。流行音乐没法像交响乐一样,用很严谨的方式组织起很长的篇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爵士乐也难与交响乐媲美。流行音乐的组织有较简单的逻辑,更多讲究的是感性的东西。总而言之,流行音乐是较感性通俗易懂但是缺乏理性思维的音乐。而古典音乐有很复杂的作曲技巧、乐曲结构、演奏技术以及强调各种调性,在情感表达方面也是很有深度和外延性的,不如流行音乐通俗易懂。

3.实质。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因结构简单,只长于短暂的情绪突放,浅俗和众,

很易接近,很多时候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就如钢琴王子弹奏的曲目通俗易懂,容易引起心灵上的欢快和愉悦。古典音乐讲究形式的精美和情意表达的深邃和阔远,规模宏大,架构深厚,蕴涵深湛,价值久远,常常是哲学的音响化,尤受思想丰富情愫深沉的人士挚爱。交响乐外延明晰,如:交响曲、协奏曲、管弦乐曲、芭蕾音乐、室内乐、歌剧等,戏称为“重音乐”;从交响乐的曲目标题或别名也能略见其厚重深沉之一斑:贝多芬五交命运、三交英雄、六交田园,舒伯特九交伟大、贝多芬奏鸣曲热情、贝多芬8钢琴奏鸣曲悲怆、柴可夫斯基六交悲怆,肖斯塔科维奇五交革命,马勒一交巨人。

4.生命力。流行音乐流行一时,其生机在依靠媒介不断炒作,推出新人。无数作

品蜂拥而至,排挤替换。就一件作品而言,往往气氛一过即成明日黄花。流行音乐表演者生命力极短,即使红得发紫也只是昙花一现。克莱德曼现已日落西山,中国内地乐迷听他的钢琴曲时他在国外已经没有演出价值,在香港上座率也仅30%。而古典音乐则流传百世。在艺术上是永恒的,因具有规则性的本质,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可能有万古常新的风范和价值。50年后可能无人知道克莱德曼是谁,但500年后还会有人知道贝多芬,这就是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的最大区别。

5.包容性。爱乐者和追星族无正斜之分。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素养、听乐环

境等方面的差别,爱乐者能欣赏流行音乐但不会倾心待之;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并非自己搞古典音乐就对流行音乐不屑一顾,自1990年到香港定居后,与王菲张学友叶倩文谭咏麟等许多流行音乐明星合作过。

6、价值。其实谈到价值,艺术品如同高科技产品, 是脑力劳动为主的产物.如果

说高科技产品还可以以它所创造的生产潜力宋衡量它的价值, 艺术品则主要是对人们精神的影响, 其价值难以衡量。很多人都会趋向于古典音乐,一般的流行音乐都会在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被淘汰,,其实不然,淘汰后又有很多流行音乐层出不穷流行音乐在很多时候也体现了其价值,不是有很多人对流行音乐一再推崇吗?他们认为流行音乐唱出了他们的心声,有很多反映了社会现实,披露了很多不正当风气,譬如罗大佑的《现象七十二变》古典音乐的价值则体现在它对艺术带来的反响和它所体现的艺术深度。

听流行音乐也就好比看美女,只是瞬间感觉,但喜欢上一个普通的女孩子,你一定是很了解她才会喜欢她。欣赏古典音乐就是这样,你必须了解他,了解音乐的创作背景,慢慢去品味你才会喜欢上它。每个人欣赏食物的角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我们只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评价,对于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用欣赏的角度去看,不需要作出什么评价,我们都是音乐爱好者,欣赏是我们最大的享受!

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有不同的音乐特点,不同的表现方式,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的音乐组织方式不同。

古典音乐的组织讲究音乐的逻辑性,动机的统一性,音乐发展的连贯合理性等,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中的每个音符就像宇宙中的星球,合理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绝大多数伟大的古典音乐都有较长的篇幅,表达完整复杂的乐思J娌氐摹段赐瓿山幌烨匪淙恍问缴喜煌暾瞧淠谌萃昝牢奕保髡呒昂笕硕嘉薹ㄎ淠獠剐问缴系牟煌暾9诺湟衾值难厦苈呒杂纱丝杉

反观流行音乐,一首歌曲4、5分钟是标准长度,兔子尾巴长不了。为什么?因为流行音乐的组织缺乏严谨的理性思维方式。就好比,土木结构的房子随便搭是搭不高的,能够搭得很高的一定是精心设计的摩天大厦。流行音乐没法像交响乐一样,用很严谨的方式组织起很长的篇幅,即使是比较复杂的爵士乐也难与交响乐媲美。流行音乐的组织只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逻辑,更多讲究的是感性的东西。总而言之,流行音乐是较感性、缺乏理性思维的音乐。

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各式各样的生物,音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等各种音乐都应该有它们存在的空间。

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差别只在于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

李岚清在一次高校的讲话中曾经说:"通俗的流行音乐是面向大众的、娱乐性音乐类型,在文化品质上具有某种快餐性,因此,有人将纯娱乐性的通俗流行音乐比喻为'零食',真正的知识分子只吃零食是远远不够的,无助于文化修养、高尚情操的养成,所以还是要吃主食,这主食就是经典音乐。"这段话用一个恰好的比喻道出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对于一个人的精神需求所发挥的重要性。古典音乐因其严谨、深邃、陶醉和沉思冥想等等特点一直被人们称作"高雅音乐"。而通俗音乐因其具有大众性和时代感,通常和"娱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娱乐"和"高雅"似乎从来就是水火不相容,"高雅"很多时候给人以严肃、刻板的印象,而娱乐似乎常常就是庸俗的代名词。正是这样一种印象,使得很多人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对立起来,造成了对两种音乐类型认识上的一些误解。

其实,既是高雅的东西曾经也流行是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流行和高雅是相对的,先前时代的流行音乐到了下一个时代可能就变成了高雅艺术。海顿、莫扎特的音乐被我们叫做高雅音乐,可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也是流行音乐,所以,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存在绝对的分界线。同时,高雅音乐也具有娱乐。"音乐的娱乐功能存在于所有的民族文化之中"①,古典作品能给人带来愉悦这一点无可厚非。愉悦只要是指精神层面的享受,而娱乐趋向与生理方面。但是愉悦又是以娱乐为基础的,没有娱乐性的东西很难想象更在多大程度上给人以精神愉悦,因此娱乐并不是流行音乐的专利。另外,娱乐并非低俗。许多流行音乐是从严肃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差别只在于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蔑视娱乐性,甚至把它同庸俗、肤浅、空洞等消极概念混为一谈,进而否定它的存在价值。这样,会把音乐引向纯功利性,变成生硬的说教,以致同政治、经济、哲学等划上等号。

时间上的不同。流行音乐(当代音乐)使用的音乐元素是符合现代人欣赏标准的元素。古典音乐的的元素比较单一(也有失传的因素)主要以交响为主,并且要符合当时那个年代的欣赏水平,现在能听到的古典音乐都是经过历史的提炼沉积所留下的经典中的经典。其实今日的流行(某些)经过时间的沉积就成为明日的古典了。

流行音乐商业味重,创作时作者不会太注重艺术深层的哲理与关怀,而且也绕过了许多人生在世的困苦,听多了会使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的责任感下降,面对人生困境时也会失去依靠。而且古典音乐的创作时代里人们受商业利益影响较小,古典音乐也因此比流行音乐更富有宗教功效。

亲手打的,给点分吧!

歌手是木住野佳子,下面是资料 当代爵士乐、跨界爵士乐 木住野佳子目前可以说是日本爵士乐坛中唯一足以与人气女皇大西顺子(Junko Onishi, 1967~;日本女性爵士钢琴手中之翘楚)分庭抗礼的爵士女钢琴家。虽然没有大西顺子所具有的美国柏克莱音乐学院傲人学历,但木住野佳子可是知名爵士乐厂牌GRP在日本唯一的签约艺人,与大西顺子隶属于Bluenote唱片公司的情况可说极为相似。木住野佳子的琴音乐风时而闲适慵懒,时而深情缱绻,总能让人得到心灵的抚慰,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当代爵士乐;其抒情温柔、深情款款的曲风,堪称「Bill Evans乐派」在日本的代言人。自认受到Bill Evans与Oscar Peterson影响极深的她,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古典与爵士兼修,并且在大二时参加山叶流行音乐大赛,获得「最佳键盘手」大奖。 1987年是她音乐生涯的转折点;木住野佳子为日本**"Hoshizora No Mukou No Kuni"(The Countr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tar)献上她首次的**配乐,且得到极高的评价。她开始在不同的爵士乐场合中演奏,并在1992年成为Takio Ito合奏乐团的一员。这些经验助长了她的音乐历练,使她在1993年能够组成了个人的乐团"Brand New",演出她柔和ˋ富有旋律和流行性的「当代爵士乐」。因此,从1995年加入GRP并且发行首张专辑「美丽神话」(Fairy Tale),获得Swing Journal的「金碟大赏」肯定以来,陆续又发行了「情深倩影」(Photograph, 1996)、「即兴有约」(Rendez-vous, 1997)、「丽质天生」(You Are So Beautiful, 1998)以及「耶诞心情」(My Little Christmas, 1999)等专辑。在选取标准上,「传统」与「创新」两者并重,是她所依据的原则。她曾经诠释过"Stella by Starlight"、"Someday my Prince will Come"、"Autumn Leaves"以及"April in Paris"等爵士经典名曲,当然也还有她最钟爱的Bill Evans最负盛名的创作曲"Waltz for Debby";同时也能展现惊人的创作能力,例如,「即兴有约」专辑中就有九首她的自创曲。如此看来,目前正值演艺生涯颠峰期的她,确实可被视为日本爵士钢琴家之代表性人物

1、音列的不同调

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

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过都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

音乐是在世界各地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2、古典音乐差异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乐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式,西方的交响乐的声乐波是以数种不同的音色为进阶,分成数段展开,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成音,精细起伏的器乐声能把听众能从纷乱糟杂的现时中理出一丝的头续,从而让人的思维渐进的趋向于理性。

如果用声乐波来说的话,西方的这类交响乐的声波递进与人的大脑神精思维进度有着相似的脉动。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定性。我们暂时把西方的乐波称为“辅助思维脉动乐波”。

国内目前传统的声乐艺术流行的似乎只有一些戏曲乐。通过仔仔细细的分析这些传统戏曲的声乐,发现我们的戏乐声停留在一种感触的平面,不管是从戏曲的演唱风格还是戏曲声乐的波谱来看,我们传统的戏曲声乐总是平和的跳跃式,以曲线辐度做渐进式的跳跃,这类声乐最大的特性是与人的隐层情感神经思维有着相似的脉动性。

所以我们在观看戏曲、听戏乐的时候,很容易触动我们的非理性情感神经。当然,这种非理性情感神经受到戏曲声乐波的触动,自然就能唤醒人的情感记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的理性思维神经处于一种抑制冬眠状态。

3、流行音乐差异

目前国内流行音乐市场存在的流行误区。我们的国内流行声乐停留在非常非常浅表的声乐虚动,这类流行声乐波段的最大特性就是波度低糜,脉动平实。

从深层说就是要通过数次的神经脉动磨合,才能在记忆神经里对这类声波的脉动波进行强迫式接纳。所以这类流行声乐波命名为‘神经被动式脉动声乐波’。

再来说说现在西方的某些流行乐:西方流行乐它最大的声乐特性就是声乐波与人的神经传导相接近,当我们在那种声乐中呆久时,我们就难免跟着那种声乐来调整我们自身的神经动感节奏,也就难免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这种声乐波命名为‘神经强迫式脉动声乐波’。

扩展资料

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理论”是核心词,“中国音乐”是修饰“理论”的,而“话语体系”则是“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

要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先要厘清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在声音的四个物理特征中,音高和音长更重要,是各种基本乐理研究的重点。

音高包括乐音、乐音体系、律制、音阶、调高、调式、调型等方面的问题,而音长则包括拍、节奏、节拍、速度等方面的问题。

在音高方面,其他概念都建立在“乐音”的基础上,“乐音”的概念和结构是音高方面的“深层结构”,而乐音体系、律制、音阶、调高、调式、调型等方面的问题是“表层结构”。

在音长方面, 节奏、节拍、板眼等,都建立在“拍值”之上,因此“拍值”是音长方面的“深层结构”,而节奏、节拍、板眼等方面的问题则为“表层结构”。

中西乐理的“表层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从律制看,中西都采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管子和毕德哥拉斯都论述过“五度相生律”,孰先孰后,尚有争论。毕德哥拉斯用一弦琴解释过纯律,中国古代虽无有关纯律的论述,琴用纯律曾侯钟的测音结果却证明了我国在2400多年前,古琴已采用纯律。

至于十二平均律,则是我国音乐学家朱载堉于1584年首创,一个多世纪后,德国人威尔克迈斯特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

印度人把一个八度分为22个“斯鲁提”,阿拉伯人普遍采用微分音,还把一个全音分为四份,印尼的佳美兰采用五平均律,东南亚国家还有采用“七平均律”的,他们所采用的律制与中国的和欧洲的都不同。

世界各民族音乐使用的各种音阶可分为各音级间的音程不同的“非平均音阶”和各音级间音程相同的“平均音阶”两类。

前者如西洋音乐中的“大音阶”“小音阶”,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正声音阶”等;后者如西洋音乐中的“全音音阶”“半音阶”等。

中西音乐都采用“非平均音阶”中各种各样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又因都用十二个律位,故有采用五声音阶的条件,都可以有“六十调”,若采用七声音阶,则都可以有“八十四”调。

在中西乐理中,调的名称不同,各个音级进行的方式不同,但将它们从低到高排列起来,外表完全一致。

如中国的五声音阶羽调式音阶就和欧洲音乐中的“La pentatonic scale”一致,中国的下徵音阶和西洋的大音阶看上去也一模一样。

然而,印度、阿拉伯音乐中的音阶往往超过七声,东南亚还以“平均音阶”(如佳美兰中“斯连德洛”音阶和泰国的平均七声音阶)为特色,这些音阶与中西乐理中所涉及的音阶差别很大。

俄国音乐理论家霍洛波夫提出,应把欧洲音乐的调式体系分为强调主音的“调性的调式”和强调旋律型的“调式的调式”两种,这两种情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都存在。

如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调式都可称为“调性的调式”,而“西皮”“二黄”“欢音”“苦音”等则可称为“调式的调式”。

在音长方面,中西音乐中的“上层结构”也是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首先,两种音乐中都把“节拍”分为两大类,中国有“有板”和“散板”,西方则有“可划分”的拍子和“不可划分”的拍子两种,前者称“metric”或“measured”,后者则称“free rhythm”。

在格里高利圣咏和协奏曲的华彩段中都可以发现采用“不可划分”节拍的作品或片段。汉文中的“节奏”的本意就是“休止”和“演奏(唱)”,西洋乐谱中则用音符和休止符来表示它们。

西洋音乐的“节拍”中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中国音乐的“板眼”中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中国传统乐理中虽然没有“一板二眼”的说法,但中国音乐中还是有一些三拍子的作品,如山西民歌“开花调”和甘宁青一带流行的“少年”中都有三拍子的曲调。

西洋音乐中“节拍”里“拍”分“强拍”和“弱拍”,“板眼”中分“板”和“眼”,于是就有音乐学家在强拍和板之间、弱拍和眼之间画上了等号。

-中国音乐 (音乐文化)

-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音乐文化

谈到经典的特殊,以及它与现代的差别,我们可以作一个很形象的比较,就是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古典音乐与流行曲在现代是一个什么情况?

我们可以设置一个问卷,在年轻人当中,甚至扩大到整个人群中去调查,看喜欢流行音乐的有多少?喜欢古典音乐的有多少?我感觉这个问卷不问即知,喜欢流行音乐的占绝大多数,喜欢古典音乐的寥寥无几。大家可以看一看港台歌星,大陆歌星的演唱会,歌星往台上一站,眼睛一闭,台下人山人海,群情亢奋,有时简直到了疯狂的地步。而演奏古典音乐呢?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演奏厅里静悄悄的,人也少得多,最多在一曲终了,有些掌声,这个反差太大了。

现代的人为什么喜欢流行歌曲?为什么不喜欢古典音乐?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反映出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流行歌曲在过去叫做下里巴人,它是一种很浅白的音乐。比如唱爱情的歌,它似乎把什么都唱出来了,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发疯,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心态下,你一听都会知道它是首爱情歌曲。可是古典的音乐呢?情况就不同了,比如我们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你不静下心来,你不认真的去感受,你根本就不知道这首乐曲的主题是什么。

音乐和歌曲都是为了抒发内心,表达志意。流行歌曲较古典音乐在表达上虽然更加直截了当,但是,正如古人所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对于很深沉的内心世界,对于复杂的感情,这种很浅白的旋律是没有办法表达的。可是大家为什么还要这样偏爱它呢?从这样一个喜好,我们可以感受到,现代人的浮躁心理,现代人的急功近利。他们只喜好吹糠见米的东西,做什么都要立马见功,而不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什么,体悟什么,这种情况令人忧心。

在中医界,为什么要取消经典?为什么对经典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中医界的这个情况正好可以用上面这个例子来说明。经典就好比古典音乐,而现在的这些书籍,包括各种教材,就好比流行歌曲。经典的东西不像现代的教材这样白,拿起来什么就明了,它需要你去感受,需要你去悟。这个过程与听受古典音乐十分相近。要真正感悟出“味”来,并不那么容易,而一旦你感悟出这个“味”了,你才真正知道它的意义,你才知道音乐的真正生命力在古典音乐那里。同样,中医的真正生命力亦存在经典里面。

大家应该都喝过茶,喝过饮料,茶与饮料有什么区别呢?饮料很方便,打开来就能喝,而且立马可以尝到它的滋味。可是茶就不那么方便了,它讲究沏泡,特别是功夫茶,这个过程很讲究,而且味要慢慢品,这个比饮料要麻烦得多。所以,很多人没这个耐心,宁可去喝饮料。但是,饮过以后的回味,饮过以后的感受,饮料是没法跟茶比的。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读经典与读后世的书就有点像品茶与喝饮料,大家可以认真琢磨,看是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们不能用喝饮料的眼光去看茶,同样也不能用流行歌曲的标准去衡量古典音乐,如果我们把茶当成饮料来喝,这个味你是品不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2490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