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球贸易通/ 盛和塾宁波(乐观组)-陈钧,每天一篇简写,今天是第84天,活法第51天。
今日全文摘录:
1997年9月,我在京都的圆福寺出家,法号“大和”。原先预定6月剃度,但这时体检发现了胃癌,紧急动了手术。术后两个月,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在9月7日,我就以置身俗世的方式,皈依了佛门。
从那时起到11月,我在寺庙进行了两个多月短期的修行。病后初愈,修行相当艰苦,但是,我却从中获得了毕生难忘的体验。
初冬的寒风中, 我光头戴着斗笠,身披蓝色袈裟,赤脚穿上草鞋,挨家挨户在施主门口诵经,恳求施舍。从未经历过的托钵化缘,对我来说是痛苦的煎熬。伸出草鞋的脚趾,让柏油路摩擦渗出了血,忍着疼痛走了半天,身体就像用旧的抹布一样,破碎萎缩。
尽管如此,我还是跟比我早出家的修行僧一起, 连续数小时坚持托钵化缘。黄昏时分,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蹒跚地走回寺院的途中,路经一个公园,这时,一位正在打扫公园、身穿工作服的老妇人看见了我们,她一只手拿着扫把,跑着来到我的跟前,很自然地将500日元的硬币轻轻放进我的化缘袋中。那一瞬间,一种未曾经验过的感动贯穿了我的全身,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这位妇人看上去不会是生活富裕的人,给个修行僧500 日元的施舍,却不见她有任何的犹豫,而且没有一丝的傲气。 这样一颗美好的、纯净的心,可以说是我有生65年来从未感受过的。这位妇人自然的慈悲行为,让我确凿地体味到了神佛的爱。
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先去关心别人,这种热心肠的流露——那位妇人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人的思想行为中至善至美的一面。这种自然的德行,教我懂得了“利他之心”的真髓。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爱。再说得朴实一一点, 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在人生征途中,像我这样的经营者,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
“ 利他”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点严肃,其实“利他”很平常,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比如,想给小孩好吃的东西,想看到妻子开心的笑容,想让辛苦的父母生活舒适等等。任何行为,只要是出于对周围人的关爱之心,就已经是利他了。为家人努力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这些朴实的、小小的利他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扩展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大范围的利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舍500日元的这位妇人与特瑞莎修女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人本来就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好心善意。据说最近就有许多年轻人,作为志愿者,自己带着盒饭,赴灾区做义工。听到这些事迹,我强烈地感觉到,利他是人们自然就具备的美好的愿望。
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在科学与宗教关系领域中,《基督教世界科学与神学论战史》是一本产生了广泛影响的经典著作。作者安德鲁·迪克森·怀特(1832-1918)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外交家,康乃尔大学的创始人和第一任校长。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荣获了不同国家多种学科的博士学位。在很大程度上,本书的写作,是在当时教会思想垄断的局面下,怀特为康奈尔大学以及整个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争取思想自由的可贵努力。所以,他的着眼点始终落在科学如何不断冲破神学教条的束缚而发展方面。本书的写作历时20多年,征引了多种学科的丰富资料,研究了大量的史实,论述翔实。因此,虽然出版多年,迄今为止仍然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在我们对宗教文化相对隔膜的人看来,这样一本坚持科学,反对神学教条主义的书,一定是位无神论者反对宗教的著作。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怀特本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只是反对神学教条对科学发展的阻碍作用。他认为这种神学教条违背了基督教的实质精神,实际上是对基督教起到了破坏作用。
有必要说明的是,宗教是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内容丰富,包括教会的组织建制、宗教仪式以及教义体系等等;而神学则是教义的理论化、抽象化和系统化。在历史上,宗教与神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一方面,为了澄清教义,回应异教的论战,宗教需要神学的系统化整理。另一方面,系统化、理论化的神学,往往又会使得作为信仰生活的宗教僵化、教条化,给宗教的发展带来沉重的理论包袱。因此,宗教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神学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突破神学教条的历史。本书就是从科学发展不断突破神学教条,从而促进基督教与时俱进的角度撰写的一部宗教思想史。
以往,我们只是简单地认定科学与神学教条之间存在着冲突,但具体的史实了解不多,所以相关理解也显得空洞抽象。本书翔实的资料可以使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到思想垄断的弊端,认识到思想自由对于科学发展的极端必要性,从而自觉地反对一切形式的思想垄断和控制,对于我国的科学发展与科学精神的弘扬很有裨益。虽然中国宗教不够发达,宗教神学的教条主义对于科学阻碍的现实性现在还不是很大,但是其它形式的教条主义,包括科学主义的教条主义,我们却并不陌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本书迟到的邂逅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另一方面,20世纪西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突飞猛进,新见迭出。这本1896年出版的书,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在许多方面已经有所过时。例如,在史实的认定上面就存在非常严重的硬伤。本书中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被教会烧死的说法,在国内流传很广。而20世纪的研究者经过细致的研究认定,布鲁诺之受到迫害,主要是因为他热衷于赫尔墨斯神秘主义法术宗教的复兴,期望以此替代败坏了的基督教。这已经成为科学史上公认的事实。
作者的科学观基本上还是非常朴素的经验主义观点。科学基本上被看作是经验的归纳,被简单地当作对世界的正确表象,是与宗教教义竞争和冲突的命题系统。科学知识被当作是真理或者至少是不断接近的真理,被认为是仅仅与客观的世界有关,与人类的文化、信念、实践无关。20世纪科学哲学主要流派都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例如,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宗教教义的核心内容并无交集,分属不同文化领域,功能不同,并不存在冲突。卡尔·波普尔的理性批判主义则认为,科学知识与神话、宗教一样都是人类心灵的自由创作,大胆猜测,而非经验的严格归纳,不是绝对可靠的真理。库恩、费耶阿本德等人代表的历史主义学派,则更是揭示了科学知识与人类文化的千丝万缕联系,否定了那种科学知识纯粹客观的假定。科学知识社会学通过社会学的案例研究,说明了科学知识和人类其他领域的文化现象一样,也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总之,19世纪流行的科学中立客观的形象已经完全褪色,宗教与科学之间存在截然区别的假定不再有效。书中所说的科学与神学教条之间的冲突,许多情况下实际上既可能是具有持有不同科学观点的神学家之间的分歧,也可能是持有不同神学观点的科学家之间的矛盾。神学和科学的分歧纠缠在一起,远比书中所描绘得简单图景要复杂得多。
另一方面,作者的神学和宗教观同样也过于朴素。关于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学界现在主流的观点是,科学与宗教神学之间除了相互冲突之外,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科和不同方面,还存在着一致关系以及互补关系。虽然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怀特强调二者之间的冲突可以理解,但毕竟不够全面。20世纪同样也见证了基督教神学观点的巨大突破。例如,卡尔·巴特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就反对通过自然来证明上帝存在的自然神学,强调基督教对于世界的超越性,强调科学发展的独立自主性与神学的超越性。这样一来,神学与科学冲突的基础就不存在了。从这种角度看,怀特这本讲述科学与神学教条冲突故事的书,实际上是在讲述一种当时处于边缘化的基督教神学。
因此,即使内容上有些过时,我们仍然认为本书的翻译介绍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仅需要关心潮流动向,追踪前沿发展;更需要踏实补课。虽然本书早已不能代表西方学界最新成果,也不能体现主流见解,但仍不失为有代表性的一家之言,可以折射近代西方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关系值得关注的阶段性思想。如果此书的翻译介绍能唤起对科学与宗教、科学与神学关系的更深入的关注,能引发更多相关经典著作的翻译介绍,乃至促进国内学术界关于宗教与科学关系的原创研究,那也许才是本书翻译引进的真正意义所在。
百日成长计划第222天
组名:精进利他
姓名:Mary
日期:20210421
书名:《活法》
托钵化缘中邂逅人心之美
1997年9月,我在京都的元符寺出家,法号“大和”。原先预定6月剃度,但这时体检发现了胃癌,紧急动了手术,术后两个月,虽然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但在9月7日,我就以置身俗世的方式皈依了佛门。
从那时起到11月,我在寺庙进行了两个多月短期的修行,病后初愈,修行相当艰苦,但是我却从中获得了毕生难忘的体验。
初冬的寒风中,我光头戴着斗笠,身披蓝色袈裟,赤脚穿上草鞋,挨家挨户在师祖门口诵经,恳求施舍。从未经历过的托钵化缘,对我来说是痛苦的煎熬。伸出草鞋的脚趾,让柏油路摩擦渗出了血,忍着疼痛走了半天,身体就像用旧的抹布一样,破碎萎缩。
尽管如此,我还是跟比我早出家的修行僧一起,连续数小时坚持托钵化缘。黄昏时分拖着疲惫的身躯,步履蹒跚的走回寺院的途中,路经一个公园,这时一位正在打扫公园,身穿工作服的老妇人看见了我们,他一只手拿着扫把跑过来到我的跟前,很自然的将500日元的硬币轻轻放进我的化缘袋中。
那一瞬间一种未曾经验过的感动贯穿了我的全身,心中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幸福感。
这位妇人看上去,不会是生活富裕的人,给一个修行僧500日元的施舍,却不见他有任何的犹豫,而且没有一丝的傲气。这样一颗美好的纯净的心,可以说是我有生65年来从未感受过的。,这位妇人自然的慈悲行为,让我确凿的体味到了神佛的爱。
把自己的事情搁在一边,先去关心别人,这种热心肠的流露,那位妇人的行为,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显示了人的思想行为中至善至美的一面。这种自然的德行,教我懂得了“利他之心”的真髓。
“利他之心”,在佛教就是与人为善的慈悲心,在基督教就是爱。在说的,朴实一点,就是为世人,为社会尽力。在人生征途中,像我这样的经营者,还包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利他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汇。
利他这个词听起来似乎有点严肃,其实离他很平常,根本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比如想给小孩好吃的东西,想看到妻子开心的笑容,想让辛苦的父母生活舒适等等,任何行为,只要是出于对周围人的关爱之心,就已经是利他了。
为家人努力工作,帮助朋友,孝敬父母,这些朴实的,小小的利他行为,久而久之,就会扩展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大范围的利他。从这个意义上说,施舍500日元的这位妇女与特瑞莎修女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人本来就具备为世人,为社会尽力的好心善意。据说最近就有许多年轻人,作为志愿者,自己带着盒饭,赴灾区做义工。听到这些事迹,我强烈的感觉到,利他是人们自然就具备的美好的愿望。
什么时候人的内心会充满深切,纯净,极致的幸福感呢?绝不是私利私欲获得满足的那一刻,而是利他行为开花结果的时刻。我想许多人会同意这个观点吧。而且贤明的人都会发现,为他人尽心尽力的行为,不只是对他人有利,最后福报回到自己身上,对自己同样有利。
感恩稻盛和夫老先生!
感恩活着,感恩一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