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复句的种类有哪些
高考所选用的文言文句子,多数都是复句,如果不能根据文言文复句的语法特点进行翻译,往往会翻译不准确甚至出错。
例如,文言文翻译题: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错误的译文:哥哥说:“无论弟弟不能砍柴,还是能砍柴都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正确的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错误的译文把“无论”当成了现代汉语的“无论”来理解,因而把引号中的复句当成了条件关系,实际上“无论”在此处当“且不说”讲,是表递进的关系连词。翻译文言文时,有两点应特别应该注意:一是古今关联词差异较大,不可混为一谈;二是意合法的复句较多,必须分清分句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句意。
下面分别阐述。一、文言文复句的类型,大致和现代文一致,但关联词往往不同,下面我系统地总结文言复句的关联词以及所表关系。
1并列关系,多用“亦”“而”连接。如:(1)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与秦璧。
(《史记·廉蔺列传》)[译文:秦国不把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不把璧给秦国。](2)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译文:不是死了便是迁走了,只有我靠着捕蛇还留了下来。]2承接关系,多用“于是”“则”“乃”“因”“而”“斯”等关联词语。
如:(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尝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蔺列传》)[译文:相如考虑秦王虽然斋戒,一定会背弃约定,不会补偿赵国城池,于是让随从穿着破衣服,揣着璧玉,从小道逃跑。
](2)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译文:我正心惊想回去,这时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3选择关系,常用“……或……”“孰与”“宁……将……”“将”“抑”“其”等关联词语。
如:(1)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译文:松山殉难的督师洪公是果真死了呢,还是没死呢?](2)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译文:是真的没有马呢?还是不了解马呢?]4递进关系,多用“尚(且、犹)……况……”“且”“微独……”等关联词语。如:(1)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四》)[译文:不仅赵国,各诸侯国受封的子孙还有在位的吗?)5转折关系,前一分句多用“虽”(唯)、“纵”,后一分句多用“然”“而”“顾”“抑”。
如:(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是比蓝草还要蓝。6因果关系,多用“以”“故”“是故”“是以”等关联词语。
如:(1)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璧,故臣复取璧(《廉》)[译文:我看大王没有补偿赵王城的意图,因此我又拿到了璧玉。]文言文中的“故”,有时只是把上下文衔接起来,并不表示因果关系,译时可灵活掌握。
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此句中的“故”只表示衔接,不能翻译成“因此”。7假设关系,多用“若”“苟”“设”“使”“向”“诚”“即”“则”“而”等。
如:(1)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战国策·赵策三)(译文:赵国果真派使臣尊奉秦昭王称帝,秦国一定喜欢,撤兵离开。
]8。条件关系,常用“乃”“则”“无”等关联词语。
如:(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译文:三个人一起走路,那么一定有我的老师。](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译文:所以,无论地位高低,无论年龄大小,道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二、文言文中的紧缩复句很多,主要关联词语是“而”“则”,这两个虚词用法灵活,必须根据前后文意适当翻译。如:(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用斧锯加工,就会变直;金属制的刀剑等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变锋利。]这是表条件关系的紧缩复句。
(2)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译文:担子重,而且路程远。
]这是表递进关系的紧缩复句。(3)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译文:只要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这是表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4)欲速则不达。
(《论语》)[译文: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这是转折关系的紧缩复句。
三、文言文中很多复句不用关联词,而是靠意合连接,译时不细加分析,就会造成误解;有时,非增加必要的关联词语不可,否则便会使句意晦涩。例如:(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荀子·劝学》)[译文一:土堆积成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译文二: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兴起来……][译文二]缺乏关联词语,显得前后脱节;[译文一]用“就”关联,理解为条件关系或假设关系都可以。
总之,在翻译时,一定要准确理解分句间的关系,加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 文言文翻译嵇康品行灵活善于打铁。
院里有棵柳树很茂盛,于是饮水环绕它,每到了夏天,就在柳树下打铁。东平吕安敬佩他高雅的兴致,一想念嵇康,就从千里外的地方启程去见嵇康,嵇康以他为友对他很友善。
后来吕安被哥哥诬陷起诉,因此入狱,嵇康作文来证明吕安清白,于是又逮捕了嵇康。从前嵇康贫困,曾与向秀共同在树下打铁,来自己补给。
颖川钟会,是个贵公子,才思敏捷,文章精辟,于是前往造访嵇康。嵇康对他不施礼,却仍旧打铁不停。
很久之后钟会离去,嵇康问他:“听到了什么来的?看到什么走的?”钟会回答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来的,看到了所看到的走的。”钟会因此怨恨嵇康。
到了嵇康被捕,种会进言给文帝说:“嵇康是卧龙,不能让他起来。您想让天下无忧,因此就要顾虑嵇康。”
于是进谗言说:“……嵇康、吕安等人言论放荡,诽毁礼教,是帝王所不能容忍的。应该找个理由除掉他,来净化风俗。”
文帝亲近并听从了钟会,于是一块把嵇康和吕安杀害。嵇康即将在东市受刑,太学学生三千人,请求让嵇康做他们老师,没有得到允许。
嵇康回头看了看自己的影子,要过琴来弹奏,说:“过去袁孝尼曾经跟随我想学习《广陵散》,我吝惜保密没有传授给他,《广陵散》现在要绝响了!”时年四十。海内之士,没有不痛惜的。
文帝不久也醒悟后悔了。
3 古文翻译方法最好是平时多积累通假字,多义字和被字句形,宾语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
4 “与”文言文翻译与字在文言文中的翻译有以下6种:
1、与:给予。
例句: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白话译文:只不过我把书公开(给予),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给予)似乎并不相同。
2、与:党与;朋党;同类。
例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
白话译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而万物皆与我为同类。
3、与:跟;和;及。
例句:孰与君少长。——汉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白话译文: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
4、与:通“举”,推举,选举。
例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先秦 孔子《礼记》
白话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5、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例句:求之与?抑与之与?——春秋 孔子《论语》
白话译文:是孔子向他们提出了请求呢?还是他们向孔子提出了请求呢?
6、与:盟国,友邦。
例句: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战国 荀子《荀子》
白话译文:要称王天下的和别国争夺民众,要称霸诸侯的和别国争夺同盟国,只图逞强的和别国争夺土地。
5 文言文所有“者”字的翻译①<;助>;用动词、形容词和动词性词组、形容词性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人(人、事、情况等)”。《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②<;代>;用在数词后面,往往总指上文所提到的人、事、物。翻译时在人、事、物名称前加“个”、“件”、“种”等。《赤壁之战》:“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③<;代>;用在名词名词性词组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作“这样的”、“这个”等,有时不必译出。《齐桓晋文之事》:“王曰:‘然,诚有百姓者。’”
④<;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⑤<;助>;用在因果复句或条件复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条件。《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⑥<;助>;用在疑问句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鸿门宴》:“客何为者?”
⑦<;助>;用在时间词后面,起语助作用,可不译。《鸿门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⑧<;助>;用某些比况、描写的词语后面,相当于“……的样子”。《黔之驴》:“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捕蛇者说》:“言之,貌若甚戚者。”
⑨<;助>;定语后置的标志。《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6 文言文翻译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 ī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yǎn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翻译 在三峡的七百里之间,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空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者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者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如果有皇帝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
这中间大约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了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有很多乐趣。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寒冷的树林山涧一片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鸣,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注解 名字:“三峡”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非 /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 曦xī 月 。
至 于 夏 / 水 襄 陵 , 沿 / 溯sù /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 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 巘yǎn / 多 生 怪 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 多 / 趣 /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 属zhǔ /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三峡: 选自《水经注疏》。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郦道元(466或472—527),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
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址、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七百里:约合现在二百公里。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
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
飞漱(shù):飞泻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连接。
引,延长。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如有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缺少)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奔驰的骏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暴涨,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整体把握 《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
7 文言文翻译二、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泽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泽成“(湖面)风平浪静”。 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最近两年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察由选择正误改为笔译。这就增加了答题难度,而且所出试题均出于课外,仿佛无迹可求,无从下手。其实,还是可以讲究一点技巧,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奏一曲美妙的“文言文翻译四重奏”: 1 翻译要注意补充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中省略现象大量存在,有省略主语、省略谓语动词、省略介词、省略宾语等。在大家做翻译题时,一定注意先把原文省略的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否则译文易句意不清、不通。 2 翻译要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变式句时常出现,有主谓后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种类型。翻译时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易颠三倒四,给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3 翻译要注意活用现象。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 4 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个关键词。对于它,我们要联系语境去理解、参悟。 综上所述,文言文翻译,只要平时努力,并注意以上四点,加以灵活掌握,要翻译正确是不难的。 文言文翻译得分点把握技巧 2005年语文考试大纲将“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了高考考试范围,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最大的可能是在翻译题中体现,因此,如何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已成为考生们关注的焦点。 一、看词性——从词类活用现象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词类活用是2005年高考的选考内容。它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活用。翻译时,对活用的词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及词义。 二、观句式——从文言句式特点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文言句式已纳入2005年高考考查范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特别要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而这些句式一般说来都有语言标志,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语言标志的识别,来判断它们是属于哪种句式特点。
悟词义——从关键实词意义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所谓关键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子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或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另外,也要注意句子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四、辨用法——从主要虚词用法方面把握 备考对策: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翻译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注意上下文的关系,注意意思的衔接和连贯。 所以,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看词性、观句式、悟词义、辨用法等方法,敏锐地发现这些得分点并准确地把它们翻译好,翻译得通顺流畅。这样,才能在文言文翻译中得到高分
原文及翻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扩展资料:
《三峡》赏析: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谷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风谷 山谷 谷饱 尝谷 坡谷 谷耗 闲谷 渊谷 玄谷 谷饮 岩谷 谷阁 丹谷 公谷 穷谷 边谷 作谷 峡谷 栖谷 春谷 谷狗 谷帘 谷杷 低谷 谷稼 水谷 代谷 田谷 收谷 条谷 谷泉 箐谷 谷积 峻谷 石谷 汤谷 头谷 厓谷 坑谷 谷鲋 谷廪 米谷 土谷 谷谷 九谷 焚谷 空谷 中谷 辟谷 鸟谷 燕谷 谷璧 谷都 谷实 谷坊 入谷 邃谷 退谷 谷稗 元谷 晩谷 晚谷 闭谷 谷口 扬谷 时谷 谷人 息谷 谷谷 谷气 谷产 深谷 谷伯 柳谷 昧谷 盲谷 牝谷 拨谷 谷圭 嵎谷 硎谷 东谷 料谷 匡谷 谷仙 野谷 私谷 谷穗 夹谷 崖谷 鸡谷 凾谷 谷米 寒谷 谷明 维谷 放谷 骆谷 柏谷 诲谷 黍谷 谷风 云谷 播谷 火谷 百谷 谷陵 谷害 谷策 击谷 禾谷 井谷 谷量 包谷 壑谷 四谷 见谷 苞谷 谷嗛 浚谷 磵谷 陵谷 谷子 谷帛 谷食 果谷 谷蟊 飞谷 毛谷 熬谷 迁谷 谷马 谷板 溪谷 谷王 谷蠡 稻谷 旱谷 生谷 禺谷 粲谷 谷物 临谷 谷神 鬼谷 祈谷 木谷 谷战 灵谷 昌谷 嘉谷 谷公 栈谷 禀谷 谷用 谷入 谷芒 冰谷 年谷 谷牝 波谷 六谷 谷犬 阴谷 谷色 五谷 搏谷 黾谷 阬谷 谷货 蒙谷 谷音 愚谷 蠡谷 谷牙 岨谷 漕谷 败谷 贵谷 村谷 颍谷 蒲谷 谷草 驹谷 伊谷 槐谷 就谷 国谷 谷底 积谷 崤谷 谷粮 爆谷 戬谷 谷响 关谷 避谷 布谷 谷浑 岸谷 义谷 谷田 沟谷 出谷 谷梁 嶰谷 新谷 谷行 林谷 谷粒 打谷 惟谷 堑谷 悲谷 谷那 豳谷 谷籍 然谷 谷根 旸谷 不谷 大谷 获谷 谷禄 谷士 嚼谷 谷芨 谷贼 霜谷 函谷 阿谷 隘谷 食谷 神谷 谷租 裂谷 谷玉 温谷 阳谷 清谷 穹谷 谷造 河谷 式谷 八谷 陈谷 谷魅 谷日 谷驽 谷土 谷雨 安谷 子谷 谼谷 谷驹 蛇谷 谷水 簸谷 财谷 贻谷 登谷 幽谷 嵌谷 谷芽 隅谷 金谷 川谷 岐谷 谷仓 合谷 仓谷 谷粜 谷笔
谷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谷丙转氨酶测定:肝功能试验之一。谷丙转氨酶简称“gpt”。许多脏器和组织内都 谷变:1陵谷变迁。比喻巨大的变化。语本《诗.小雅.十月》:"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谷伯:1谓健饭者。嘲称食量大的人。 谷旦:1良晨;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 谷道:1古代方士求取长生不老的方术。2后窍﹐即直肠到 的一部分。 谷谷:1象声词。 谷底:比喻下降到的最低点;升降中的最低限度:产品销量大幅度下降,目前已跌至~ 谷狗:1虫名。米麦中的小黑甲虫。 谷董羹:1一种杂煮的饮食。 谷鲋:1《易.井》:"井谷射鲋。"孔颖达疏:"《子夏传》云:'井中虾呼为鲋鱼也。'" 谷板:1宋代七夕时民间流行的一种应时陈设。 谷仓:1贮藏粮食的木制或水泥制库。2一个提供其它地区大部分食物、生产谷物的典 谷公:1鸟名。布谷的别名。 谷风:气象学上指白天从谷底吹向山顶的风。 谷城翁:1指黄石公。 谷坊:在沟底修筑的小水坝,用来调整坡度,减缓流速,防止沟底被冲刷。 谷籴:1买入谷物。 谷帛:1谷物与布帛。亦泛指衣食一类生活资料。 谷策:1调节谷价的策略。 谷璧:1六瑞之一。古代子爵诸侯所执之玉。 谷都:1指把嘴撅起。 谷根:1禾苗的根。 谷父蚕母:指传说中的农桑之神。 谷草:(1)谷子(栗)脱粒后的秆,可做饲料。(2)<方>稻草。 谷处:1居于山谷。 谷饱:1谓以谷食充饥。 谷笔:1《汉书.游侠传.楼护》:"﹝楼护﹞与谷永俱为五侯上客。永党于王氏。成帝 谷地:地面上向一定方向倾斜的低凹地。如山谷、河谷。 谷阁:1山谷间的栈道。 谷产:1指家禽未受精而产出的卵。谷﹐即俗所谓没有"雄"的蛋。 谷稗:1稻谷与稗草。
谷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金谷园、 布谷鸟、 谷山砚、 包谷猪、 谷碌碌、 函谷丸、 雀鼠谷、 吐谷浑、 太谷町、 下谷井、 焚炎谷、 五谷囊、 郑生谷、 扬谷机、 篔筜谷、 谷口耕、 金谷妓、 谷雨萍、 函谷塞、 祥桑谷、 甜包谷、 向斜谷、 撒谷豆、 愚公谷、 山谷褐 陆架谷、 山谷臣、 谷梁姓、 颍谷封、 金谷友、 坑儒谷、 寘壑谷、 迷谷树、 金谷酒、 谷城翁、 百谷王、 山谷体、 谷董羹、 解谷穴、 篔簹谷、 哈里谷 出谷莺、 足谷翁、 僧祇谷、 谷元粉、 幽谷潭、 土谷祠、 祈谷坛、 钱谷库、 谷口隐、 打草谷、 谷谷呱、 函谷关、 松谷庵、 温源谷、 虚谷子、 胎养谷、 子午谷、 谷呱呱、 锦绣谷、 金谷罚、 堆谷场、 谷物法、 日谷子、 护谷虫、 谷氨酸、 谷口真、 起辇谷、 荒年谷、 谷雨茶、 花包谷、 沙谷米、 河谷青、 合谷刺、 撒豆谷、 撮谷道、 五谷虫、 谷蠡王、 颍谷封、 柏谷山、 谷神星、 山谷鸣、
谷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深谷为陵 五谷丰登 如临深谷 进退维谷 金谷酒数 下乔迁谷 聚米为谷 空谷白驹 进退惟谷 满山满谷 空谷足音 满谷满坑 一谷不登 谷贱伤农 五谷不升 在谷满谷 谷父蚕母 谷马砺兵 岩栖谷隐 海桑陵谷 山鸣谷应 堑山堙谷 进退唯谷 空谷传声 高岸深谷 空谷幽兰 满坑满谷 迁乔出谷 岩居谷饮 陵谷沧桑 五谷不分 山栖谷饮 五谷丰熟 栖丘饮谷 填坑满谷 山栖谷隐 林栖谷隐 高岸为谷 梯山栈谷 深山长谷 臧谷亡羊 陵谷变迁 深山幽谷 虚怀若谷 饮谷栖丘 岩栖谷饮 千岩万谷 深山穷谷 积谷防饥 枕山栖谷 空谷跫音 屈谷巨瓠 驹留空谷 堙谷堑山 一谷不升 足音空谷 迁莺出谷 出谷迁乔 跫响空谷 白驹空谷 年谷不登 岸谷之变
谷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陵谷变迁:陵:大土山;谷:两山之间的夹道。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变迁,高下易位。
梯山栈谷:指凿梯、修栈道以度高山深谷。泛指跋涉险阻。
五谷丰稔:五谷:指稻、黍、稷、麦、菽,泛指农作物;稔:指庄稼成熟。形容年成好。
海桑陵谷:沧海变桑田,山陵变深谷,比喻世事变迁极大。
迁莺出谷:比喻人的地位上升。同“迁乔出谷”。
一谷不升:指歉收。
积谷防饥: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深谷为陵:深谷变成山陵。常喻人世间的重大变迁。
跫响空谷:空谷中的行人之声。常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等。
高岸成谷,深谷为陵: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五月粜新谷:五月里稻谷尚未熟,就预卖新谷。比喻十分贫穷。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空谷跫音:跫:脚踏地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听到脚步声。比喻极难得到音信、言论
填坑满谷:塞满坑谷。比喻物资丰富充足。
臧谷亡羊: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五谷丰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同“五谷丰登”。
迁乔出谷:比喻人的地位上升。
饮谷栖丘:犹言栖丘饮谷。指隐逸山林。
岩栖谷隐:指隐居山谷之中。亦作“岩栖谷饮”。
在谷满谷:此指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形容人物众多。
五谷不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金谷酒数:金谷:园名,晋代石崇建,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北。罚酒三斗的隐语。旧时泛指宴饮时罚酒的斗数。
空谷白驹:驹:小壮的马。很好的一匹折马,却放在山谷里不用。比喻不能任用贤能。
堙谷堑山:指挖山填谷。
空谷幽兰: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形容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
深山长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进退惟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驹留空谷:比喻贤人在野。
一谷不登:指歉收。同“一谷不升”。
屈谷巨瓠:比喻无用者。
栖丘饮谷:指隐逸山林。
足音空谷:比喻难得的人物或言论。
岩栖谷饮:指隐居山谷之中。同“岩栖谷隐”。
进退唯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聚米为谷:比喻指划形势,运筹决策。
深山穷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山栖谷隐: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高岸为谷:高岸为谷出自《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比喻世事变迁巨大或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五谷不升:庄稼不生长。指灾荒之年。
下乔木入幽谷:从高树上下来,钻进幽深的坑谷里。比喻弃明从暗,或从良好的处境转入恶劣的处境。
山栖谷饮: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
堑山堙谷:指挖山填谷。亦作“堙谷堑山”。
下乔迁谷:用来比喻人从光明走向黑暗,或者从良好的处境而进入劣境。。
深山幽谷:与山外距离远、人迹罕至的山岭、山谷。
陵谷沧桑:陵:山陵;谷:山谷。丘陵变山谷,山谷变丘陵。比喻世事巨变迁。
满谷满坑:充满了谷,充满了坑。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林栖谷隐:指在山林隐居。亦指隐居的人。
如临深谷:好像到了深深的山谷边上。比喻行事十分警惕,小心谨慎。
枕山栖谷:比喻过隐居生活。
年谷不登:年谷:一牛收获的谷物;登:成熟,完成。指年成很差,荒年。
满坑满谷:充满了谷,充满了坑。形容多得很,到处都是。
岩居谷饮:住在深山洞穴中,饮食在山谷里。指隐居生活。
大于四个字的谷字组词成语
成语: 五谷不熟,不如稊稗 拼音: wǔ gǔ bù shú,bǔ rú tí bài 解释: 稊:象稗的草,结实如小米;稗:稗子。比喻条件素质再好,如果最后不能有所成就,那就还不如素质条件差的。
成语: 一丸泥封函谷关 拼音: yī wán ní fēng hán gǔ guān 解释: 一丸:一团小泥丸;封:封闭。用一小团小泥丸就可把函谷关封闭住。比喻地形险要,用少量兵力即可固守。
成语: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拼音: sì tǐ bù qín,wǔ gǔ bù fēn 解释: 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处: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谷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谷 (③④谷) gǔ 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或指两山之间:山谷。河谷。 喻困境:进退维谷(进退两难)。 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五谷。百谷。 粟的别称,亦指稻的子实:谷物。谷米。稻谷。 姓。 笔画数:7; 部首:谷;
谷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意思是: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扩展资料:
简析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