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书第二课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的??

高一语文书第二课的第三个问题是怎么的??,第1张

同步训练 中国现代诗三首 ★同步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1两节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式技巧。把“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阳中的新娘”,是比喻。“移就”是把用来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手法。“荡漾”本是描写水的,在这里却用来形容“艳影”,这里采用了“移就”手法。 答案比喻、移就。 2写出两节诗的韵脚 。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韵律美。第一节诗偶句押韵,押“ɑnɡ”韵;第二节诗偶句押韵,押“ɑo”韵。押韵的字是:娘、漾、摇、草。 答案娘、漾、摇、草 3“招摇”“甘心”有什么深意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做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问的是“深意”所以不能答词语的本义或常用义。对词语深意的挖掘,需考虑诗人在诗歌中所渗透的感情,这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答案“招摇”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甘心”深刻地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眷恋。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第三、四两句的修辞是 。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式技巧。把夏虫赋予人格“为我沉默”,是拟人。“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中,“沉默”既在前一句的末尾,又在后一句的开头,是顶针。 答案拟人、顶真 2诗歌在韵律上具有什么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韵律美。这是一首新诗,不注重外在的形式格律,而有意突出自然音节,让优美的韵律随着心灵的歌唱而自然流出,注重的是内在的韵律美。 答案注重诗歌内在的韵律美。 3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主观性问题。诗人留学剑桥,对剑桥有着很深的感情,现在要走了,怎不生留恋之情!诗歌对“夏虫”“金柳”“青荇”等的抒写,就渗透着这种感情。 答案对康桥的离情别绪。 三、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给第一句划出节奏。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自然音节。对音节的划分,不能靠语感,依靠的是语句的含义,以义划分是正确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语句的语法结构。 答案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2“死水”象征着 。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象征义。做这个题离不开对整首诗歌的思想意义的理解。诗歌是借对死水的诅咒,来诅咒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黑暗的现实。“死水”是由“丑恶”“开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这些文字表明了“死水”象征着当时黑暗的现实。 答案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亟待变革的旧中国 3“绝望”一词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主观性问题。把当时的社会比作“死水”,“让给丑恶来开垦”,说它造不出像样的世界。这表明诗人对当时的社会不抱任何希望。 答案对军阀统治的社会不抱任何希望。 4“丑恶”指什么能造出个什么世界 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语境义及其对诗歌的整体理解能力。做这个题要结合着诗歌的时代特点来考虑。诗歌反映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情况,当时是军阀割据混战,弄得社会衰败不堪,生灵涂炭,所以这个“丑恶”当是指封建军阀。作者说“看它造出个什么社会”,实际上是说不会造出个像样的社会。 答案封建军阀;不会造出个好社会。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也 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c)松明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组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理解的综合能力。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答案C 2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学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夭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选A。 答案A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了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答案C 二、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错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 答案D 三、对下面诗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盼 望 艾 青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塑造艺术形象。 B诗人选取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现出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了他们不同的追求。 C诗人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由盼望出发和到达,表现了海员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 D这是一首富于哲理的抒情诗,具有象征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追求的艺术写照。 解析此题考查从整体上理解诗歌。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概括了海员的日常生活,“喜欢”“高兴”两个词表现了海员对航海生活的热爱。 答案B 四、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画线一句怎样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象征意义。做此题要结合着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来考虑。诗歌所反映的是日本侵华这一事实,日本的铁蹄践踏着祖国的土地,所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是诗人的愤怒与反抗的呼声。 答案象征受日本侵略者践踏的土地。 2诗歌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形式因素。“我是一只鸟”是比喻,第二句到第五句是排比。 答案比喻、排比 3表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性。土地被践踏,但这毕竟是自己的土地,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诗人要变成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要把悲痛、愤怒与反抗表达出来。诗歌最后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句当是主题句。 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 穆 旦 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 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 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 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 如果你是醒了,推开窗子, 看这满园的欲望多么美丽。 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蛊惑着的 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 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 你们被点燃,卷曲又卷曲,却无处归依。 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 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 A“绿色的火焰在草上摇曳,/他渴求着拥抱你,花朵。”这里运用比喻的方法,把小草的欲望即洋溢着的春意写成一片绿色的火焰,并运用拟人的方法写出小草勃勃的生机。 B“反抗着土地,花朵伸出来,/当暖风吹来烦恼,或者欢乐。”这里运用倒装的句式说春来了,带来万物苏醒。一个“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C“你们被点燃”以下三行诗写“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从压抑到释放过程的情景,展示了青春在灵魂深处的跃动与诱惑,使人们更感受到春的撼动力量。 D这首诗第一节主要写客观的春意,第二节主要写主观的感受,全诗将官能的感知与理性的思维交织成为生命的交响乐章,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美。 解析此题考查词的语境义。“伸”字形象地说尽了花朵顽强的意志,与“反抗着土地”呼应,不是“说尽了花朵无穷的欢乐”。 答案B

什么是拈连

定义:拈连,就是指借助上下文的语义关连,把上文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手拈来,巧妙地用于下文本来不相配的乙事物上的修辞方式。

用处:它常常是把适用于具体事物的动词用于抽象事物,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举例:“他们可以承担一个浩大的战争,可以承担重建家园的种种艰辛,可是却承担不了如此沉重的离情。”(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拈连与移就的异同:

相同点:

拈连与移就属于词语的移用

区别:

(1)拈连以上下文的关连为条件,而移就不以上下文语义关联为条件。

从上面例句可看出,前文的“承担战争”、“承担艰辛”是正常搭配,在末句中,构成拈连的两个词语“承担”和“离情”间的搭配,孤立地看是不合常规的,没有前面两句,这一句就不能成立。

(2)用来拈连的词语一般是谓语动词,而移就所移的一般是修饰语。

(3)拈连往往借助上下文联系,将上文描写具体事物的词语拈来,用于下文的抽象事物,而移就是为了表达情感的需要,只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移植来修饰乙事物。

“移就”是一种修辞格,就是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物。 一般可分为移人于物、移物于人、移物于物三类。

移人于物

一移人于物。把描写人的词语移用来描写物,从侧面衬托人的思想感情,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

①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本是人的一种感受,现在用来描写物“梧桐树”,以正面衬托“被幽闭在宫闱里”人的孤寂。

移物于人

把描写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描写人。如:

①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酱紫色的脸皮上泛出来。(茅盾《子夜》)

“铁青色”本是用来写物的,这里用来写人的心情“苦闷和失望”,将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语句显得简洁生动、深刻有力。

移物于物

把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有意识地移用来修饰乙事物。如:

①我不相信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

会埋着这个苍白的日子 (李瑛《一月的哀思》)

“苍白”本来是用来修饰缺乏生命力的事物的色彩,现在移用来修饰另一种事物“日子”。这是移用修饰甲事物的词语来修饰乙事物,使没有感情色彩的事物具有感情色彩。

“融情于景”是一种写作手法,就是把感情融汇到景物描写中去。即字面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所有景语皆情语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移就”就是:遇有两个印象连在一起时,作者就把原属甲印象的性状移属于乙印象的,名叫移就。我们常见的,大概是把人类的性状移属于非人的或无知的事物。”

例如:她们被幽闭在宫闱里, 戴个花冠,穿着美丽的服装,可是陪伴着她们的只是七弦琴和寂寞的梧桐树。”(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寂寞 的 梧桐树”寂寞原本形容”她们”被移用来描写梧桐.

看完这两个例子你明白了吗?

  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

 ①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③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

 ④行宫见月伤心色,

 夜雨闻铃断肠声。

 (白居易《长恨歌》)

 ⑤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

 ⑥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

 (牛希济《生查子》)

 上面例①两句诗的意思是:露从今夜起才特别惨白,月是故乡的才格外明亮。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诗人杜甫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动荡,在国家前途、个人命运不断遭到打击的情况下,不得不于公元前759年秋天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客居。在这凄冷荒漠的边塞小城里,诗人将思念故乡的感情移到露色和月光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露色和月光衬托诗人思念故乡的情绪,使事人一体,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思乡的强烈感情。

 例②中两句诗的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例③说渭河水只有在人愁的时候才“独向东”;

 例④说月亮发出的是一种叫人看了“伤心”的光,铃子摇响的是一种叫人听了“断肠”的声;

 例⑤说月亮常常在人离别时变圆;例⑥说红豆不是红豆,而是一颗颗“相思泪”。以上各例都是运用移情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移到事物上。这样人情和事物融为一体,能够更好的'表达人的强烈感情。

 移情和移就的区别是:移情是将人的主观的感情移到客观的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客观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集中地表达强烈感情;移就是甲乙两项事物相关联,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或人)的修辞语移来属于乙事物,是一种词语活用的修辞手法。简言之,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移形容,甲事物(或人)的词来形容乙事物。”

 移情和拟人的区别是:前者是“移人情及事物”;后者是“将物当作人来写”。

英语修辞格有:

Simile 明喻

Metaphor 隐喻

Analogy 类比

Personification 拟人

Synaesthesia 联觉,通感,移觉

Hypallage 换置

Metonymy 换喻,转喻

Synecdoche 提喻 扩展资料

 Antonomasia 换称,换喻(Metonymy之一种)

 Allusion 暗引,影射

 Euphemism 委婉

 Periphrasis 绕语,迂回说法

 Hyperbole 夸张

 Understatement 含蓄陈述,低调陈述

 Transferred epithet 移就,移位修饰

 Contrast对照

 Elegant Variation 求雅换词

 Nicknaming 误称

 Paregmenon 同源词并列

 Hendiadys 重言,二词一意

 Epanaphora 首语重复

 Repetition 反复

 Catchword repetition 联珠

 Polysyndeton 连词叠用

 Pleonasm 冗笔,赘句

 Sentence Fragment 句子片段(不完整句子)

 Paraleipsis=Paralipsis 假省笔法

 Aposiopesis 顿绝,中断

 Alliteration 头韵

 Assonance 协音

1 写作文时的用语注意什么

如果,假如你干错了事,用父亲严厉的说。假如父亲在教你做人的道理,用严肃

省略号后面什么都不加

的:红色的叶子,小明的鞋……“的”后面加名词,如果是缩句,保留“的”的后面。

得:跑得快,跳得高,看得远……“得”后面是形容词,缩句也保留后面。如小明跑得真快 小明真快

地:欢快地说……后面加动词,缩句保留后面的

这样你应该懂了吧,(^__^) 嘻嘻

2 点评口述作文的用语

我是一棵小草。我没有色彩斑澜的衣服,也没有五颜六色的帽子。但四季姑娘会在不同的季节为我换上不同色调的衣裳,比如秋天的时候,秋姑娘就会为我披上金黄的衣裳。而我最喜欢春姑娘为我穿上的绿衣裳,绿油油的衣服让我显得格外挺拔、精神。

我身边有好多要好的朋友:小花、小草等,我们每天在一起说说笑笑,一起玩游戏,一起成长,我们每天都很快乐。

但是,好景不长,渐渐地有人在我们身上跑来跑去,许多人在草地上打打闹闹。每天 我们都忍着疼痛,凄惨地生活着。不几天,小花弯下了腰,小草倒在了地上,再也起不来了。我也受了重伤,弯着腰,跟其它伙伴一样,再也无法精神起来,再也不能回到以前快乐的时光。我每天弯着腰,眼睁睁地看着朋友们倒下,看着他们悲痛的表情,我也会默默地流下眼泪……我憎恨人们的残忍行为,用我们失去朋友的悲痛来换取他们的愉快心情!

过了几个月,我看到常常注意我们的一个小女孩,她见人们残忍地对待花草,也会露出伤心的表情。有一天,小女孩看着看着,突然跑了,过了不久,她又跑了回来,在草地的周围插上了一个木牌,木牌上写着“请爱护花草!”五个字。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后来,踏践草地的人逐渐少了,人们三三两两地在草地旁散步,欣赏美景。最后,已经没有人们伤害我们了,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笑容,我和伙伴们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了。我没有忘记小女陔的恩情,我每天都在心里衷心祝福她,祝福每一位善良的人……

3 评价作文的用语

给你写作文评语的方法作文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

精妙的评语,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因此,教师在评改学生作文时,一定要用心写作文评语,使作文评语具有六“性”。

一、准确性 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遵循小学生各年段的年龄特点和认识事物规律,要做到正确、客观,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更不要求全责备。评语要写得具体明确,要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给学生指明方向, 使学生有所警醒和收获。

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的习作行文多有不通时,就不能光写个“语句不通”了事,而应具体指出语病的根源,属于何种毛病,应如何避免等,像再世华佗一样,开出“对症良方”来。 二、情感性 教师写作文评语要以情去感染人,要以己心去发现他心。

可落笔直呼其名,还可多情地加上个“小”字,敞开自己心扉,似家常絮语,像亲朋叙旧,字字句句轻扣学生的心弦。这样,学生阅读了老师深情的评语后,感受到老师是用心在关注他,用情在欣赏他,用爱在发现他,不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学生对评语的阅读兴趣。

4 关于语文的“专用术语”

语音 音高 音强 音长 音质 乐音 噪音 音色 音品 音标 音素 音位 元音 母音 辅音 喉音 塞音 声母 韵母 儿韵 声调 语调 四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轻声 拼音 文字 汉字 六书 象形 互训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刻文 契文 卜辞 殷墟 金文 大篆 小篆 秦篆 隶书 楷书 真书 正书 草书 章草 狂草 行书 笔顺 偏旁 意符 义符 形旁 声旁 行款 白字 词根 词素 词缀 前缀 词头 后缀 词尾 词义 转义 语素 词类 实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虚词 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 词序 短语 熟语 成语 格言 谚语 口语 文言 白话 句子 主语 调语 宾语 定语 状语 补语 单句 复句 分句 修辞 比喻 明喻 暗喻 猎喻 借代 比拟 夸张 对比 对偶 排比 反复 反语 引用 设问 反问 顶针 回文 双关 警句 主题 标题 结构 线索 明线 暗线 层次 段落 情节 开头 发展 结尾 序幕 叙事 尾声 细节 过渡 照应 叙述 顺叙 倒叙 插叙 补叙 平叙 点题 伏笔 伏线 句号 逗号 顿号 分号 冒号 问号 叹号 引号 括号 实词 阅读 朗读 朗诵 默读 速读 浏览 选读 泛读 精读 摘读 背诵 论点 论据 论证 立论 驳论 归纳 论证 改写 仿写 扩写 续写 书信 破读 本义 敬称 谦称 兼词 数词 虚词 句读 断句 翻译 子音 子句 方言 介音 介字 牙音 五音 反切 古文 古音 文字 文学 引喻 母语 汉语 四呼 对照 对喻 本音 用词 代字 代语 句式 句型 句法 正句 字母 字调 异读 团音 全清 全浊 次韵 仿词 言语 泛音 纯音 声韵 词干 词汇 词法 词性 词组 系词 拟人 拟物 层递 实词 表语 转词 拈连 衬托 顶真 语言 语气 语序 语系 语法 语段 语病 音节 音变 音韵 复述 浊音 注音 映衬 注释 注解 重音 重续 拼写 标号 笔画 部首 借喻 清音 隐喻 移就 联珠 韵头 韵尾 韵腹 错字 鼻音 蝉联 熟语 颤音 平仄 课题 寓言 律诗 散文 文体 高元音 低元音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双唇音 唇齿音 舌面音 塞擦音 单韵母 复韵母 鼻韵母 儿化韵 高平调 高升调 降升调 全降调 古文字 甲骨文 独体字 象意字 象声字 谐音字 钟鼎文 今文字 方块字 正体字 错别字 异体字 繁体字 简体字 简化字 古今字 正字法 虚词素 单音词 复音调 单纯词 合成词 复合词 单义词 多义词 基本义 比喻义 引申义 同义词 等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褒义词 贬义词 中性词 形容词 数量词 拟声词 习惯语 歇后语 惯用语 音译词 大众语 口头语 书面语 普通话 连动式 兼语式 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主谓句 完全句 省略句 是字句 把字句 被字句 连动句 兼语句 倒装句 现存句 连贯式 并列式 递进式 总分式 顺接式 逆接式 推论式 接说式 省略号 破折号 连接号 书名号 间隔号 着重号 专名号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归谬法 读后感 文言文 单音词 古今字 通假字 引申义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联绵词 阅读选 填空题 连接题 排列题 问答题 论述题 标记题 表格题 概括题 解说题 调示题 改错题 入声韵 方位词 双引号 双宾语 文字学 中元音 无主句 无谓句 氏族语 半齿音 主动句 古语词 世界语 外来词 外来语 处所词 目的语 包孕句 共同语 同上词 动量词 词根语 连字符 时间词 助动词 删节号 间隔号 呼读音 齿头音 单引号 物量词 语气词 标准语 准宾语 叙述句 修饰语 修辞格 被动句 基础语 副名词 描写句 媒介语 象声词 零声母 新四声 感叹号 半高元音 半低元音 舌面元音 舌尖元音 舌尖前音 舌间中音 舌间后音 舌面前音 舌面中音 舌面后音 表形文字 表意文字 表声文字 左形右声 右形左声 上形下声 下形上声 内形外声 外形内声 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先左后右 先上后下 先外后内 汉字改革 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名词短语 并列关系 偏证关系 复指短语 动词短语 连动短语 兼语短语 主谓短语 介宾短语 固定短语 方言词语 外来词语 专用词语 复杂谓语 非主谓句 特殊句式 关联词语 联合复句 并列复句 递进复句 承接复句 选择复句 偏正复句 转折复句 假设复句 因果复句 条件复句 目的复句 并列句群 递进句群 因果句群 选择句群 承接句群 转折句群 假设句群 条件句群 总分句群 夹叙夹议 阅读记忆 阅读速度 阅读能力 阅读技能 偷换概念 转移论题 事实论证 事理论证 排列论证 递进论证 正反论证 比较论证 因果论证 引申论证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看图作文 观察日记 整理成文 文章修改 第一人称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一词多义 偏义复词 转义复词 联合复词 词类活用 判断句式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置 人称代词 及物动词 方位结构 无定代词 无声辅音 介词结构 半开元音 半闭元音 汉语拼音 主从复句 主谓词组 主谓结构 主谓谓语 主语部分 句子成分 句子形式 动宾词组 动宾结构 后补词组 后补结构 同位词组 合成谓语 关系宾语 存现宾语 多重复句 沙龙语言 声调符号 词义交叉 时间副词 否定副词 进层连词 补充结构 连动词组 连动结构 国际音标 注音符号 使动用法 表音文字 表态副词 范围副词 转折连词 固定词组 的字结构 所字结构 者字结构 受事宾语 复合元音 复合韵母 语气助词 语言描写 语言艺术 语法形式 拼音字母 图画文字 按词连写 指示代词 结构助词 施事宾语 标点符号 能愿动词 兼语词组 兼语结构 紧缩复句 假设连词 偏正词组 偏正结构 谓语部分 谓语前置 隔音符号 趋向动词 程度副词 谦敬副词 联合词组 简化汉字 意动用法 数量词组 数词词组 鼻化文字 疑问代词 整体认读 辨析同义词 形容词短。

5 散文中常用的术语

散文中其实没有什么术语的,所以一向被称为形散

------自己归纳 一点拙见 希望能帮助到你 希望被采纳--------------

1 开篇点题,看清题目的要求,围绕它给你的关键词。 比如“”,题目自拟也要围绕这个关键处拟题 然后文章开篇就围绕题目,结尾也是收尾呼应,点题。

2 形散神不散 你要有自己的主题,也就是说你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观点或者思想。然后你就可以多方面展开,这就是所谓的散。而这些多方面洋洋洒洒的字又都要来支撑你的主要感情和观点想法,这就是神。

3 总得来说就是你要拟一个不偏离材料的题目。开篇要表达出你的思想情感,并且穿插于行文,为神。 中间围绕思想。 结尾最好收尾呼应且点题。

4 其实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文章的起承转合都非常重要。

起,从平常之事起笔 承,讲事啊物啊具象描写。 转,抒发自己的情感 合,回归平凡之处。

5其实不用过于拘泥于格式。散文的魅力在于行文流畅,又有中心思想

希望被采纳!

6 语文的专用术语解释

对比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修辞方式。

也是一种写作手法。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竟的战士,完善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衬托 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来陪衬主要的事物,使主要的事物鲜明的显现出来。 正衬: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作陪衬。

如“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儿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景物衬心情)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 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有意使同一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

方式有两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 类比 论证法。

指引用与所论证的对象具有同类性质、作用的另一对象,在两相比较中,取得揭示所论对象某一实质性特征,以使论证得以成立的方法。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正象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即以达尔文的历史性贡献做比较,来揭示马克思的理论业绩在人类文明史中极崇高、极显著的地位。

想象 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能力。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象征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表现手法。 意境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包括真景和真情两种因素。 典型 即“典型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文艺作品中具有鲜明、独特个性,又能深刻反映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文学创作中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所采用的表现方法,又叫表现手法。如描写、叙述、虚构、夸张、渲染等。

联想 这是在审美感受中的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现象。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曾引起过感情反映的事物,在类似条件的 下,而使感受者回忆起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

接近联想:甲乙两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在日常生活经验中经常联系在一起,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由甲联想到乙,而引起一定情绪的反映。 类比联想:从一件事物的感受引起和该事物在性质或形态上相似的事物的联想。

对比联想:是一种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特点相反的事物的联想,如对形象的反衬。 题材 文学作品的内容要素之一。

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体现主题思想的一定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 素材 指文学作品的原始材料,加工取舍用于创作时成为题材。

体裁 又称样式,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形式,如神话、史诗、寓言、小说、戏剧等。 剪裁 指对已认定的材料进行删纷去冗的加工过程。

构思 指作者在孕育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作者由感受到思索、由思索到形成文学形象的整个酝酿过程。

表达方式 指人们进行语文表述的各种具体形式,常用的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插叙(追叙、补叙) 指因某种表达上的需要,有意将原顺叙进程暂时中止下来,插入一段发生在以前的若干情况,然后又回到原顺叙进程上的写法。

补叙 指主要事件或某一重点情节叙述过后,将原顺叙进程暂时终止,对前面的事件或情节的有关情况进行补充性叙述的写法。 平叙 又叫分叙,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选叙一件,再叙一件。

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线索清楚。 伏笔 文学创造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作者在叙述、描写过程中,对将要出现的人物事物预先作出揭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逻辑顺序 按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成文。

如因果、总分、层递、主次、并列等。 白描 运用最简练的文字,描写人与物的特征,不靠背景的映衬和气氛的烘托,而以描写对象自身的特征的准确显现,达到逼真和传神的艺术境界。

衬托 运用两个以上事物之间的相近或相反的条件,以其中某事物为辅,从而突出主要事物的艺术手法。 正面衬托:“正衬”,取事物相近点进行衬托。

反面衬托:“反衬”,取事物相反点进行衬托。 渲染 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增强艺术效果。

烘托 对对象周围的事物作点染描绘,使这一对象更鲜明突出。 艺术技巧 作家、艺术家艺术的认识并表现生活的才能。

包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艺术手法的技能,但主要是认识生活、发现问题、发掘本质以及概括生活、创造人物的本领。 实写、虚写 写眼前的、现实中的为实写,否则是虚写。

立意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指文章的中心思想。 创作方法 即艺术方法,如古典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抒情方法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缘情写景、情景交融。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议论文结构 四种: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05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