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古诗: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竹里馆
王维
独 坐 幽 篁 里,
弹 琴 复 长 啸。
深 林 人 不 知,
明 月 来 相 照。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论诗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苏教版初一下 :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 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 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自纷纷。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依常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茫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起龙评析说:“惟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人以“立体感”,仿佛**镜头似的表现那云间雁影,真神来之笔。
(徐永端)
(责任编辑:暖暖的阳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赏析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这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好象下垂的冠缨,它品性高洁,栖高处饮清露。它那悦耳动听的长鸣声,就出自那棵远处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树上。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由于栖息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它的叫声自然能传得很远很远,并不像一般人以为的那样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这一独特的感受揭示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这首诗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显示出了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作者:
虞世南,字伯施。(558——638),享年81岁。越州余姚(今浙江)人。在隋,官秘书郎。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他的三首咏物诗《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分别写竹、蝉和风,紧紧抓住对象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神形兼备。集三十卷,今编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三十六)。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故其书笔致圆融丰腴,外柔内刚,血脉畅通。论者以为如裙带飘扬,而束身矩步,有不可犯之色。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法家。
注释:
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①,
乾坤②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③关山北④,
凭轩⑤涕泗流。
注释
①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
②乾坤:指日、月。
③戎马:指战争。
④关山北:北方边境。
⑤凭轩:靠着窗户。
简析
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提到“苏州园林”,不少人脑中会自然浮出想象:踏过碧泉一池、堆叠山石,漫步亭台轩榭、曲径长廊,手捧一盏香茗,便可倚楼听雨、品闻花香。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苏州园林从古至今是诗意江南的代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苏州城内目前尚存100多座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置身坐落在苏州市中心的园林庭院,顿感清幽闲适,让人“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走走停停,游人难免心生困惑:在自然风光匮乏的闹市,苏州园林是如何实现可赏、可游、可居的?
三万顷太湖裁一角,七十二山峰剪一片,集山川城郭于一园内,这便是苏州园林。
(小标题)“咫尺乾坤”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称雄一方,下令大夫伍子胥造阖闾大城,苏州建城史由此展开。此后吴国王室兴建夏驾湖、姑苏台等大量苑囿别馆,开启姑苏城内造皇家花园的传统。随着战火纷争,如今留存下来的多是宋元明清时期士绅官贾的私家庭院。
初春时节,位于苏州城东南隅的网师园内暗香浮动。这座占地约8亩的园林,是江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被誉为“小园极则”。洞门前、花窗下、假山旁,腊梅与园林景致搭配成趣,移步换景,让人不禁感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雅致的园林之景源于太湖山水。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下令征集太湖花木湖石,后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开造园林。此事由苏州人朱勔负责办理,他借机敲诈勒索,到处搜寻奇石异卉,这就是 历史 上的“花石纲”事件。据传如今苏州织造府遗址的瑞云峰,正是当时征集后未运走的“花石纲”遗物。
园林的精巧更与匠人技艺密不可分。永乐年间,主持建设北京故宫的蒯祥就是苏州香山人,香山匠师手艺精绝,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美誉,而苏州古典园林多出于“香山帮”之手。
“山石、花木、建筑、水景是造园的四大核心要素,造园者将这些要素相互交织,构成数不尽的斑斓组合,让园林层次错落有致,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介绍。
正如作家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成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里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是当今苏州面积最大的园林,由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人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名著《红楼梦》的诞生与拙政园不无瓜葛,相传康熙年间曹雪芹出生于园内,少年时常在园中徜徉,书中大观园的许多景致描写便取材于拙政园。
站在最能代表拙政园特色的中花园内,能见以挖池堆山方式筑成的三座小岛,水流潺潺,树木层叠,给人“曲径通幽”之感。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拙政园东西向较长,而南北直线距离仅50米,造园者通过石桥、水面、小岛等细节,将整个园林分割成多个空间,由此实现“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效果。
拙政园内诸多庭院以白色墙体为背景,点缀少许竹子和石头,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而在相隔不远的古城园林集聚地带,坐落着由知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步入其间,仿佛也能感受到观园之趣。
同拙政园一样,苏州博物馆新馆也选取白色为建筑主色调,辅以适当黑与灰,好似中国画的白描。整体以水池为中心,北部以拙政园院墙为界,所有展厅流线皆围水而设,像是为追求古典园林意境而造,以“神似而非形似”的方式传承了园林艺术的 历史 文脉。
(小标题)“天人合一”
清朝咸丰末年,一场兵燹突降苏州。战火连绵10余公里,从城西运河畔一直烧到阊门城下,往日繁华的商贾集市尽数化作一片焦土。而在烟尘笼罩的城墙外,一座精美的园林竟岿然独存,令人惊叹。这座园林由明代苏州人刘恕所得,被称为“刘园”,但后人因其逃脱兵祸奇迹留存,逐渐冠之以“留园”。
步入留园,可以感受到刘氏的格调。据 历史 记载,刘恕“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他自刻闲章“寄傲一十二峰之间”,又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如今在园内能觅得刘恕费心搜罗的奇石十二峰,山石形态原始粗犷,透露出他不喜雕琢的自然情趣。
在学者王稼句眼里,“园林如画、如书,是需要好好读的”。年逾古稀的苏州居民李阿成对此很有心得,他在老城区数个园林周边生活了40余年。“城内人口多,自然风光少,苏州园林就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创造。”李阿成说。
李阿成的观察,反映了苏州园林背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依托这种理念,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供人欣赏,还在园内营造出可寄情于物,调动全身感官与自然交流的环境氛围。
比如拙政园、留园等园林内随处可见的圆形洞门,是模仿天上圆月而筑,寄托了古今国人对圆满生活的诗意情结。再譬如作家郁达夫在《苏州烟雨季》中所述,烟雨朦胧的园林,不仅有雨滴空阶的浪漫,也让人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风雅自得”。
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取名也意在自然情深。拙政园有“兰雪堂”,取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留园洞门“又一村”,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则取意宋人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若是清风徐来,临风赏月,犹如游于世外桃源。
沿池碧桃垂柳、石凳成排,隔水可见驳岸嶙峋、古亭飞檐,这便是苏州现存园林中 历史 最悠久的沧浪亭。沧浪亭始为宋代文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苏舜钦是范仲淹、欧阳修的知心好友,属于主张革新一派,因被朝中官员弹劾罢去官职隐居苏州,花四万贯钱买地造了沧浪亭。
欧阳修遂作《沧浪亭》长诗,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而后沧浪亭中就此句以及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各取一句,集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一则对联,向后人展现淡泊明志、闲适自得的心境。
(小标题)“诗与远方”
清同治十二年,常州人盛康买下躲过劫波的“刘园”,并正式改名为“留园”,在《申报》刊登了园林易名的消息。几年后,盛家又登报称:“留园修葺一新,本月初二开栅放人游览,三日内不取分文,初五起每人游园收钱七十文,以抵日后园中的修理之费。”这一创收的营销策略,令游园者自此络绎不绝。
春赏牡丹、夏日观荷、秋闻桂香、冬品寒梅,一座座私家园林的对外开放,彻底解放了世人的诗意志趣,品味园林更成为当代苏州人美好生活的写照。“除了四时之景不同,在苏州园林观景能体验一步一景。”薛志坚说,比如站在网师园内,只要走过一扇门宇,就能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美景。
入夜时分,踏着青砖石板来到沧浪亭,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演员们移步换景,演绎诗意的苏式生活,观众们紧紧跟随,聆听吴侬软语。“曲高”却不“和寡”,沧浪亭内一有演出,几乎场场人气爆棚。
从精神层面“诗意”空间的充盈,可看出造园智慧的外化。比如苏州提倡从“苏州园林”迈向“园林苏州”,通过在古城中见缝插绿,让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即步入绿色空间。“城市建设应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
西方园林在造园中,多强调人的意志和秩序,可见大面积人工草坪、修剪过的绿篱、喷泉以及对称式布局等。而中国园林更强调自然肌理和形态,如对太湖石讲究“漏瘦皱透”,对跌水讲究蜿蜒自然,对古树讲究盘根错节,倚势而植。
1899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踏入中国搜集、引种花卉植物。经过多年寻访游历,他沉醉于各地独具特色的花卉和园林,写下著作《中国——园林之母》,让中式园林享誉世界。
2020年10月,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内的流芳园扩建后对外开放。这座海外规模最大、最完整的苏州园林占地72亩,拥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楹联抱柱,被称为拙政园的“姊妹园”。“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苏州园林早已摒弃孤芳自赏,类似流芳园的复刻版屡屡“漂洋过海”,让这份璀璨的中华文化与世共享。
网师园内有一处“殿春簃”,是匠心独运的景致。三扇后窗外分别栽种芭蕉、竹子和腊梅,象征夏秋冬三季,而门匾上的“殿春”指代春末开花的芍药花,合在一起,便是四季,可谓自然与人文的绝妙结合。
而早在40多年前,以“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便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落成,成为首个出口海外的中国园林。到如今,50余座苏州园林及模型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
王绩●野望
王绩●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象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袁行霈)
秋夜喜遇王处士
秋夜喜遇王处士
王绩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由隋入唐的王绩,诗风朴素自然,洗去齐梁华靡浮艳旧习,在唐初诗坛上独树一帜。这首描写田园生活情趣的小诗,在质朴平淡中蕴含着丰富隽永的诗情,颇能代表他的艺术风格。
前两句写农事活动归来。北场、东皋,不过泛说屋北的场圃,家东的田野,并非实指的地名。“东皋”暗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点明归隐躬耕的身分。芸(通“耘”)藿,就是锄豆,它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这两句平平叙述,没有任何刻画渲染,平淡到几乎不见有诗。但正是在这种随意平淡的语调和舒缓从容的节奏中,透露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习惯和一片萧散自得、悠闲自如的情趣。王绩归隐的生活条件是优裕的。参加“芸藿”、“刈黍”一类田间劳动,在他不过是田园生活一种轻松愉快的点缀。这种生活所造成的心境的和谐平衡,正是下两句所描绘的“秋夜喜遇”情景的背景与条件。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带着日间田野劳动后的轻微疲乏和快意安恬,怀着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欣然自适,两位乡居的老朋友在这宁静美好的秋夜不期而遇了。这是一个满月之夜。整个村庄和田野笼罩在一片明月的清辉之中,显得格外静谧、安闲、和谐。这里那里,又穿梭似地飞舞着星星点点的秋萤,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光的图案。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这里,对两人相遇的场面没有作任何正面描写,也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的点染,诗人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的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的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的两位朋友别有会心的微笑和得意忘言的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了。
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他的不少诗篇尽管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羁束的不满,却又往往表现出遗世独立、消极隐遁的思想。他的名篇《野望》同样不免有这种消极倾向。这首小诗,虽写田园隐居生活,却表现了乡居秋夜特有的美以及对这种美的心领神会,色调明朗,富于生活气息。他的诗有真率自然、不假雕饰之长,但有时却过于率直质朴而乏余蕴。这首诗则既保持朴素自然的优点,又融情入景,似不经意地点染出富于含蕴的意境。从田园诗的发展上看,陶诗重在写意,王维的田园诗则着意创造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王绩的这首诗不妨看作王维田园诗的先声。我们从诗中还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但它从整体上说,已经是属于未来的诗歌发展时代的作品了。
(刘学锴)
王梵志●吾富有钱时
王梵志●吾富有钱时
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
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
吾出经求去,送吾即上道。
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
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
邂逅暂时贫,看吾即貌哨。
人有七贫时,七富还相报。
图财不顾人,且看来时道。
王梵志是唐初的一位白话诗人。
这是一首慨叹人情冷暖的诗作。乍读起来,全篇既没有精彩的警句,也很少环境氛围的艺术描绘,似乎是平平淡淡、语不惊人;实际上它以“直说”见长,指事状物,浅切形象;信口信手,率然成章;言近旨远,发人深省,别具一种淡而有味的诗趣。
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步步围绕主题,写得颇有情致。首段六句,作者以概述的笔调,指出妻室儿女态度好坏的关键在于一个“钱”字。拥有钱财时,一切都好,妻室儿女也显得十分殷勤。假如要脱衣服,很快就会有人把脱下的袍袄折叠得整整齐齐;假如离家出外经商,还要一直送到大路旁边。诗人在这里选取习见的生活现象,以凝炼的笔触,不加修饰地叙写出各种场景,给人以平凡而生动的感觉。
接着,作者利用贴切的比喻,进一步刻画出金钱引起的种种媚态:“将钱入舍来,见吾满面笑。绕吾白鸽旋,恰似鹦鹉鸟。”当携带金钱回到家中时,一个个笑脸相迎,象白鸽那样盘旋在你的周围,又好似学舌的鹦鹉在你耳边喋喋不休。人们向来把鸽子当成嫌贫爱富的鸟类,而鹦鹉则被视作多嘴饶舌、献媚逢迎的形象。因此诗人用“白鸽”、“鹦鹉”来形容见钱眼开的贪财者。
最后六句,概括全篇主旨,也是王梵志对世情险薄的愤激之语。句中的“邂逅”,不期而至的意思:“貌哨”,指脸色难看;皆为唐人口语。这几句诗说的是:当我偶然陷入贫穷之时,你们的脸色为何变得这样的难看,要知道人在最穷的时候,也可能会有极富的机会。他直率地警告那些庸俗的贪财者,如果只为贪图钱财,而毫不顾及人的情义,那就看看来时的报应吧!这里,诗人率直地写下了他的愤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明显的特点是:以锐敏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某些不大为人重视的动作和事理,运用通俗凝炼的语言,设想奇巧的对比描写,着墨不多,无意于渲染,但是那种贪钱者的丑态便跃然纸上。与此同时,诗人的不平之气也豁然而出。作者利用比较娴熟的驾驭民间语言的能力,出语自然,质直素朴,言近旨远,从而开创唐代以俗语俚词入诗的通俗诗派,为唐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张锡厚)
1 食槟榔一词在古代诗词中有何说法
《南史》卷十五《刘 穆之传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 酒食,不修拘检。
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其妻江嗣女,甚 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
后有庆会,属令勿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
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 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
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拌贮 槟榔一斛以进之。”相传南朝宋人刘穆之少时家贫,常往妻兄家乞食,妻 禁而犹往,因向妻之兄弟求食槟椰而受到嘲笑。
后人遂以“食槟榔”用 作指喻因贫受嘲戏之典。唐•李嘉祐《送裴宣城上元所居》:“泪向槟榔 尽,身随鸿雁曲。”
唐•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且 请同观舞鹳鹆,何须竟晒食槟榔。”。
2 湖南人吃槟榔历史湖南人吃槟榔应该源于湘潭
湘潭槟榔,久负盛名。湘潭人嚼槟榔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了。有关湘潭人嚼槟榔的嗜好,说法不一,到底以哪一种说法为准呢?近年来,随着槟榔行业的向前发展,湘潭涌现了一批撰写槟榔文稿的文化人和食品专家,他们在撰写嚼槟榔的历史时,主要以《湘潭县志》上所记载为准。
据《湘上痴脱难杂录》记载:明末清初,湖广总督何腾蛟与李闯王夫人及其部将联合抗清。由于督师的将帅不团结,削弱了抗清力量,何腾蛟为了解决矛盾,带领人马从衡阳来到湘潭,与清军相遇。时值,顺治六年(公元了1650年)初,清握金亲王因湘潭人民助何抗清,下令屠城九日,杀得湘潭尸横遍地,不下十万,所剩户不上三四十,人不满百口。其时有安徽商人,程某来潭,得知老僧收白骨,以嚼槟榔避秽,才得以解除瘟疫之害,重整家园。嚼食槟榔的习惯由此延续并发展而来。从此,湘潭人与槟榔结下了不解之缘。嚼槟榔的习俗也逐渐传入湘中、湘北一带。
又有一说法: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湘潭大疫,百姓多患鼓胀病。县令白景(广东人)谙医理,明药性,便将药用槟榔分给患者嚼食之,病疫居然消失。自此,湘潭人嚼槟榔逐渐成为习惯。
还有一种说法,在很早的时候,湘潭的药材房有许多,主要是外地的江西邦,做药材生意人很多药材商在收购药材时,便发现槟榔壳嚼起来味道蛮好,于是,久而久之就嚼成一种习惯,并且发展沿袭至今。
3 “食槟榔”一词的来历食槟榔参见植物部·木本“一斛槟榔”。唐卢纶《酬赵少尹戏示诸侄元阳等因以见赠》:“且请同观舞鸜鹆,何须竟哂食槟榔。”
一斛槟榔《南史、刘穆之传》;‘“(刘)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修拘检。好往妻兄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一其妻江嗣女,甚明识,每禁不令往江氏。后有庆会,属令匆来。穆之犹往,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忽须此?’……及穆之为丹阳尹,将召妻兄弟,妻泣而稽颡以致谢。穆之曰:‘本不匿怨,无所致忧。’及至醉饱,穆之乃令厨人以金柈贮槟榔一斛以进之。”O喻不计前怨,或喻因贫困而遭戏弄。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另参见器用部·饮食“食槟榔”、人事部·贫贱“泪向槟榔”。
4 第一次吃槟榔作文假如你来湘潭做客,热情好客的湘潭人一定会拿槟榔来招待你。尤其是在过年时节,你去给乡邻们拜年,主人拿来招待你的,首先一定是槟榔。在湘潭人看来,槟榔虽小,却必不可少。那么,湘潭人为何如此钟爱槟榔呢?
我曾问过世代生活在湘潭的长辈们。他们给我讲了个故事:古时候的潭州发生过一次战争。时值冬天,士兵们缺衣少食,难以过冬。迫于寒冷和饥饿,士兵们自制一种硬壳果子嚼,最后竟嚼出一身热汗,安然度过严冬。这种果子后来便发展成为今天的槟榔。后来,我又问爸爸,爸爸笑而不答,只是递给我一颗槟榔。开始,那硬邦邦的东西似乎咬不动,但咬动后却觉得满口薄荷的清香。吐掉后,“余香满口”,让人回味无穷。牙缝中的脏东西没了,它还有口香糖的作用呢。真看不出,这个黑不溜秋的小东西竟如此奇妙!难怪湘潭人喜欢它。
在湘潭人的影响下,其他地方的人也喜欢槟榔,大街小巷总能看见嚼槟榔的人。但真正会嚼槟榔的,只有湘潭人。在外行人看来,槟榔吃起来越醉人越好,吃得人越晕糊越好,其实根本不是这样。湘潭人嚼出了经验,他们认为,嚼起来无渣,不涩嘴,暖身,味道清香的才是好槟榔。
好吃的东西不一定好做,我曾听一个生意人介绍:槟榔要一个个洗净,筛选出来,然后在一种浆状的液体里浸上一段时间后,再在壳内加上调味品,使槟榔带上一种特有的气味。归纳起来,整个制作过程大致就是洗、筛、浸、切、晾、滴几个字。槟榔只有那么一点儿大,做起来却如此麻烦,看来做槟榔生意也不简单啊!或许,他们早已从这槟榔的制作中品出了什么乐趣来,否则,怎能如此津津乐道呢?
湘潭人爱槟榔,有着悠久的历史,或许其中还有鲜为人知的奥秘。但有一点我敢肯定,你若仔细咀嚼了几回槟榔,你也一定会喜欢它。
5 吃槟榔的起源槟榔,以它的独特风味,以及人情交际之需,近年来已成为某些省市备受人们欢迎的日常果品。
而且价格不菲,消费可观,大有超越或取代香烟之势。 吃槟榔的习俗历史悠久,有时可查者,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南史·刘穆之传》。
书中记载,刘穆之每于饭后必咀嚼槟榔,渐成习惯。唐人欧阳询在《艺人类聚》中说:“槟榔,士人以为贵,款客必先进,若邂逅不设,用相嫌恨。”
可见到了唐代,在南中诸郡,槟榔已成为一种用来待客的礼节礼品。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请茶、敬烟之类。
后来,海南岛还以槟榔作为订婚和嫁娶的聘礼。如果男方送到女方的槟榔被接受,证明女方已经同意了这桩婚事。
据《崖州志》载:“婚礼纳彩,用锡盒盛槟榔送至女家,尊者先开盒,即为定礼,谓之出槟榔,凡女受聘者,谓之吃某氏槟榔。” 槟榔,属棕榈科,是一种常绿乔木。
其树叶、根干与橄榄、椰子树大同小异。其“祖籍”东南亚,后来因为贸易海运至我国。
海南、广东、福建、台湾及云南等省,因地理和气候适宜槟榔生长,因此遂大量栽培,成为当地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作物。 雷州半岛上的广东人、陵水万宁三亚一带的海南人吃槟榔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很讲究吃的方式。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得最为详细: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不论贫富长 女,自朝至暮,宁愿不食饭,唯嗜槟榔。
富者以银盘置之,贫者以锡盘置之。昼则就盘更瞰,夜则置停枕旁,觉则嗜之。
中下细民,一日费槟榔钱百余。 吃槟榔的方法尤为讲究。
一是采摘果实要论季节。春取之,为软槟榔(又称“嫩仔槟榔"),极可口;夏秋采而干之,为米槟榔;渍之以盐,谓盐槟榔;小而尖者,为尖心槟榔。
二是吃法多种多样。水调蚬灰少许于蒌叶上,裹槟榔咀嚼,先吐出赤水一口,继而吞其余汁。
如果没有蚬灰,就用石灰;没有蒌叶,就用蒌藤代替。此外,还有加丁香、桂花、砂仁等各种香药与槟榔同吃的,谓之“香药槟榔”。
不仅槟榔可食,其花也可食。据说,槟榔“花开绝香,一穗有千百朵”。
屈大均《阳江道上逢卢子归自琼州赋赠》诗云:“首夏过琼甸,槟榔得食花。”作者自注: “槟榔花绝甘美,开以二月,则不仅果,花亦可食矣。”
屈乃明代番禺人。由此可知,广东、海南一带,种植食用槟榔花的习俗由来已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吃槟榔的习俗渐渐由南向北传到了北方,主要是京城。清人笔记、小说对此多有记载。
清代渔洋山人《条陈给事》诗云:“趋朝向火未渠央,听鼓应官有底忙?行到前门门未启,娇中端坐吃槟榔。”《红楼梦》第六十四回也描写了贾琏向尤二姐索要槟榔吃的情形。
这反映了当时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市井小民,都随身携带槟榔荷包,可随时取食。 槟榔,味道甘美,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云:“入口则甘浆洋溢,香气熏蒸,在寒而暖,方醉而醒。
既红潮以晕颊,亦珠汗而微滋。真可洗炎天之烟瘴,除远道之饥渴。
虽朱樱、紫梨皆无以尚之矣。”此外,槟榔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可用来避瘴、消积、杀虫、利水、下气。据近些年来医药专家的研究成果证实,槟榔除上述作用之外,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前些年,海南还研制出来了槟榔牙膏。 在不久的将来,当广大烟民深刻认识到“吸烟有害健康”之后,便会自觉戒烟,并将对香烟的嗜好转移到吃槟榔上来。
到那时,已受大家欢迎喜爱的槟榔,可能会代替香烟的地位。 “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小妹妹提篮抬望眼,低头又想,他又壮,他又美,谁人比他强?赶快叫一声我的郎!……”大家都知道湖南不能种植生产槟榔,那为什么《采槟榔》这首著名的民歌出自湖南人之口呢?这恐怕与湖南人喜吃槟榔的悠久历史不无关系吧。
湖南有句俗话说:“饱吃槟榔饿吃烟”、“饭后嚼槟榔,健胃保牙框”。可见,槟榔在湖南人心目中自古就与香烟、名茶齐名。
目前,湖南人喜吃槟榔的人数和槟榔消费量全国排名第一。据前些年的《海南日报》报道说:海南岛每年生产槟榔500-700吨,约有500-600吨槟榔熏制成干果后销往湖南。
另外云南、越南等地的槟榔干也大量销往湖南。可见湖南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槟榔消费市场,除了海南部分、广东雷州半岛、广西西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和台湾岛的部分人嗜好槟榔外,其它省市咀嚼槟榔者少之又少。
那么,为什么大部分湖南人如此嗜好槟榔呢?说来,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呢! 据说,很久以前,湖南人是不吃槟榔的。只因有一年,湖南遭受特大洪水的洗劫,一片汪洋。
洪水之后,便是瘟疫流行,人们贫病交加,病亡甚众。一时出现了历史上曾未有过的“千村霹雳人遗失,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特别是在湘潭,惨象更是目不忍睹。绝大部分的家庭病的病,死的死,没有全家都活下来了的。
然而,唯独只有一家人,却安然无恙,毫毛不损。全家人都好好的,好像从来没有发过瘟疫一般。
瘟疫过后,人们才了解到,那一家人原来是从海南岛迁移来此定居的,祖祖辈辈几代以来一直保留着咀嚼槟榔的习惯。自此,人们才了解到,原来是槟榔的功劳。
其杀菌、解毒、祛湿的功效保全了那一家人的生命。于是,当地人开始仿效那家人的习惯,开始吃起槟榔来。
自。
6 吃槟榔的好处槟榔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
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
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7 吃槟榔的正确吃法有哪些槟榔的吃法:
1,槟榔切成片后配上包在一种叶子里石膏放入口中咀嚼
2,鲜槟榔在海南街头随处可买,一般卖5角/个
3,特产还有一种干果槟榔,吃了不会醉的
槟榔的作用: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槟榔(betel nut) 常用的驱虫药。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中国的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槟榔味苦、辛,性温 。归胃、大肠经。功效杀虫,消积,下气,行水。主治虫积,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食积气滞,脘腹胀痛,水肿,脚气,疟疾等病证。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槟榔有驱虫、抗病毒和真菌等作用。
8 吃槟榔的好处槟榔是我国四大南药之一。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即使墨客骚人对槟榔也情有独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就曾写过“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佳句。鲜食槟榔有一种“饥能使人饱,饱可使人饥”的奇妙效果,空腹吃时则气盛如饱,饭后食之则易于消化,可谓人间仙果。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槟榔有“下水肿、通关节、健脾调中、治心痛积聚”等诸多病症。不仅如此,槟榔还有治青光眼、血压增高、驱虫等症的效果。
槟榔味浓耐嚼,常吃能防病,使面部肌肉健美。但不能过量多吃,多吃会伤真气。
9 吃槟榔的好处槟榔种子可入药,有杀虫、破积、下气、行水的功效,是我国名贵的“四大南药”之一。主治虫积,食积、气滞、痢疾、驱蛔、外治青光眼,嚼吃起兴奋作用。
槟榔果实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和有益物质,如脂肪、槟榔油、生物碱、儿茶素、胆碱等成分。槟榔具有独特的御瘴功能,是历代医家治病的药果,又有“洗瘴丹”的别名。因为瘴疠之症,一般都同饮食不规律、气滞积结有关,而槟榔却能下气、消食、祛痰,所以在药用性能上被人们广泛关注。 槟榔果可以食用,沾卤水咀嚼,初次咀嚼者会面红、胸闷,属于正常现象。
以唐朝为背景的影视剧可以说是很多,**如《大唐玄奘》《超时空救兵》等,电视剧如《至尊红颜》《秦王李世民》等。
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大部人都是知道的,尤其是在经历了《西游记》的多番洗脑之下,但是《大唐玄奘》却与之有所不同,《大唐玄奘》并没有加入那些玄幻故事,很大程度上还原了真实的历史。一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并没有所谓的徒弟现身帮忙,反而是玄奘只身一人生生地扛了下来,最终从印度带回来了大量的佛经,更是让唐文化盛极一时。短短九十分钟的时间,却是展现了玄奘并不平凡的几十年的时光。
《超时空救兵》其实从这个影片的名字当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穿越时空的故事,作家二蛋用了三年的时间,写了一部关于侠客史可进的故事,但是遭到了出版社社长的打击,却意外之中穿越回到了唐朝时代,更是成为了史可进的救命恩人。在这个故事当中穿插着诙谐幽默的小事情,也有着二蛋与灵珠朦胧的感情,但是背后却也是藏有阴谋。他们一行人的经历搞笑但是又是奇遇,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做人应该要脚踏实地。
现在关于唐朝背景的电视剧很多,而《至尊红颜》已经算是其中一部比较老的了,但是直到现在它里面的剧情还都是让人印象深刻,总归是一代女皇怎能不让人钦佩。《至尊红颜》讲述了武媚娘传奇的人生,最让人揪心的还是她与李君羡之间的爱情故事。阴差阳错入宫为妃的武媚娘,注定了与李君羡只能够相忘于江湖,并不会再有相守的机会。即使是最后局势已经完全偏向于李君羡,对于唾手可得的天下,李君羡还是选择了放弃反而是以死明志,为一代人的恩怨纠葛画上了句号。
其实很多的电视剧或者**,都会是多多少少的涉及到李世民这个人物,而《秦王李世民》则是从其青年时代讲起,主要叙述了李世民的成长历程,以及和李建成、若惜公主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正是因为当时的赐婚事件,导致了兄弟两个渐渐地生了嫌隙,这也算是多年后帝位争夺的一个引子,毕竟像这种夺妻之恨那一个人都是容忍不了的。
仅仅是因为不是嫡长子的原因,就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子,这早就在李世民心中埋下了愤恨。两个人之间的暗中较量,正是历代都会经历的帝位争夺的过程,虽说不能够跟清朝九子夺嫡相并论,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也是比较惨烈的。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鼎盛时期了,其中的所有人津津乐道的杨贵妃、李世民、武则天,都是很多现如今电视剧的题材,但是有些只是为了影视追求效果,最后展现出来的却是偏离了历史的记载,所以在观看的时候不要太过于较真哦。
1 有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于禅意的诗句 1有关禅意的诗句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
2、最爱芳香何处,花落菩提深深,随缘即应,落花潋滟。
3、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花落菩提。
4、菩提树下三千怨,酒醒今朝换一钱。琅琊烟台亭雨月,怎堪琴瑟泪轻涎。
5、菩提洗净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6、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
7、手捻菩提似念经,目中无物两耳空,
8、辛苦不为成佛道,只为菩提早日红。
9、菩提一步出世界,安忍娑婆无常心。如法随捻众数子,声声禅定皆净土。
10、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由来无一物,何出惹尘埃。
11、我坐色空中,色空我独行。不劳菩提树,无月自空明。
12、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13、一个愿无量善缘,菩提心永不褪变。
14、本结菩提香火社,为嫌烦恼电泡身。不须惆怅从师去,先请西方作主人。
15、既悟莲花藏,须遗贝叶书。菩提无处所,文字本空虚。
16、百千万劫菩提种,八十三年功德林。
17、识行妄分别,智隐迷是非。若转识为智,菩提其庶几。
18、整顿衣巾拂净床,一瓶秋水一炉香。不论烦恼先须去,直到菩提亦拟忘。
19、教参熟,是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偷闲来此徘徊。把人世黄粱都唤回。
20、菩提。无缝塔,林峦掩映,山色分开。任曹溪雪满,漏泄红梅。
21、彩云一点菩提心,操纵夷獠在纤手。
22、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23、阎浮提中大福田,莲花会上菩提记。
24、内心真知无价宝,欲识真如,正照菩提路。
25、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26、初地无阶级,余基数尺低。天香开茉莉,梵树落菩提。
27、问明镜非台,菩提非树,境由心起,可得分明?是魔非魔,非魔是魔,要待江湖后世评。
28、尽登无上道,俱证菩提路。教汝痴众生,慧心勤觉悟。
29、不算菩提与阐提,惟应执著便生迷。
30、四愿弘深垂教纲,心怀喜舍慈悲。爱河苦海度群迷。水离生灭,彼岸订菩提。
31、昏则弥陀成外盗,悟来烦恼是菩提。
32、本来真性是玄机。只有灵明悟得时。火灭烟消成大药,境忘心尽见菩提。
33、休外觅,识取自菩提。有相身中成锻炼,无为路上证牟尼。
34、醒圆明、一点证菩提,功超彼。
35、这元初妙有,清虚法体,证菩提位。
2有关“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
1题义公禅房
唐·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
唐·王维
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
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
唐·王昌龄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
唐·齐己
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
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
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
唐·郑谷
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
明·李贽
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
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
清·郑板桥
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
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3描写“禅意”的诗句有哪些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寻南溪常道士》——唐代诗人 刘长卿
禅意渺何著,啾啾阶下蛩。《道吾山》——清代诗人 谭嗣同
知君素有栖禅意,岁晏蓬门迟尔开。《忆故山赠司空曙》——唐代诗人 李端
禅意归心急,山深定易安。《送赞律师归嵩山(一作无可诗)》——唐代诗人清 江
禅意法乘俱莫问,且谈旧事更依依。《蛇山》——宋代诗人 仇远
词语出处:
出自(唐)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诗:"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诗人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725年间,逝于786-790年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骚坛秘语》有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 。
评价影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刘长卿)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唐诗大辞典修订本》: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与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故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如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见何世璂《然镫记闻》)。
4带有禅意的诗词有哪些
1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题春绮遗像》陈衡恪
释义:所悲者,留己一人苟活于世,“如何同生不同死”,问得痴绝。
2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缕衣》梁羽生
释义:花开宜折的时候就要抓紧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3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刘禹锡
释义: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4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范仲淹
释义: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5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李商隐
释义: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像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6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玉楼春》蜀顾夐
释义:人生自是有情,情到深处痴绝,这凄凄别恨不关涉——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7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花月痕》佚名
释义:而这种遗憾会持续很长时间,一直受之困扰,没有停止完结的时候。 而越是美好的梦却是越容易醒来。
8 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国风·唐风·绸缪》无名氏
释义:今夜究竟是啥夜晚?遇这良辰真快活。
9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张泌
释义:只有天上春月最是多情,还为离人照着庭院落花。
10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摸鱼儿》辛弃疾
释义: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深情又向谁去倾诉?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释义: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5有关禅意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禅意的诗句。
有关禅意的诗句我个人就很喜欢这几首:1题义公禅房唐·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2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唐·王维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3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唐·王维龙钟一老翁,徐步谒禅宫。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莫怪销炎热,能生大地风。
4青龙山昙壁上人兄院集唐·王昌龄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5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
6题东林白莲唐·齐己大士生兜率,空池满白莲。秋风明月下,斋日影堂前。
色后群芳拆,香殊百和燃。谁知不染性,一片好心田。
7慈恩寺偶题唐·郑谷往事悠悠成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8石潭即事明·李贽十卷楞严万古心,春风是处有知音。即看湖上花开日,人自纵横水自深。
9法海寺访仁公清·郑板桥树满空山叶满廊,袈裟吹透北风凉。不知多少秋滋味,卷起湘帘问夕阳。
6读过哪些有禅意的诗词
1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大师《修行偈颂》
神秀是北宗禅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也本来清净。只是由于执着,生起了相对间识,以致于经常为尘垢所染。……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水穷处」是指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登山者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3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这几句诗有着高山流水的味道,天生有些人一看就能明白。禅宗讲究顿悟,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也给未开悟者呈现了以手指月的姿势。闲事,也即烦心之事。……
4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樽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
5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
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妙色王求法偈》
大多数的男男女女,世间纠葛,总难离爱恨二字。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讲的是佛道修行,讲的是人的七情六欲,贪嗔痴念。
6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陶渊明那天然、如璞玉一般的诗词直抒胸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的成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种意境更是每一个现代人毕生追求但却永远无法达到。…
7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一一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8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一一
吴承恩《西游记》乌巢禅师偈子
字数限制,供参考。
7求禅意诗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 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 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 唯有学无生。 王维中年奉佛,诗多禅意。
这诗题曰“秋夜独坐”,就象僧徒坐禅。而诗中写时迈人老,感慨人生,斥神仙虚妄,悟佛义根本,是诗人现身说法的禅意哲理之作,情理都无可取,但在艺术表现上较为真切细微,传神如化,历来受到赞赏。
前二联写沉思和悲哀。这是一个秋天雨夜,更深人寂,诗人独坐在空堂上,潜心默想。
这情境仿佛就是佛徒坐禅,然而诗人却是陷于人生的悲哀。他看到自己两鬓花白,人一天天老了,不能长生;此夜又将二更,时光一点点消逝,无法挽留。
一个人就是这样地在岁月无情流逝中走向老病去世。这冷酷的事实使他自觉无力而陷于深刻的悲哀。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越发感到孤独空虚,需要同情勉励,启发诱导。然而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屋外听见雨声。
于是他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好象看见它们正被秋雨摧落;从灯烛的一线光亮中得到启发,注意到秋夜草野里的鸣虫也躲进堂屋来叫了。诗人的沉思,从人生转到草木昆虫的生存,虽属异类,却获同情,但更觉得悲哀,发现这无知的草木昆虫同有知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岁月的消逝中零落哀鸣。
诗人由此得到启发诱导,自以为觉悟了。 后二联便是写觉悟和学佛。
诗人觉悟到的真理是万物有生必有灭,大自然是永存的,而人及万物都是短暂的。人,从出生到老死的过程不可改变。
诗人从自己嗟老的忧伤,想到了宣扬神仙长生不老的道教。诗人感叹“黄金不可成”,就是否定神仙方术之事,指明炼丹服药祈求长生的虚妄,而认为只有信奉佛教,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生的悲哀,解脱生老病死的痛苦。
佛教讲灭寂,要求人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倘使果真如此,当然不仅根除老病的痛苦,一切人生苦恼也都不再觉得了。
诗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去皈依佛门的。 整首诗写出一个思想觉悟即禅悟的过程。
从情入理,以情证理。诗的前半篇表现诗人沉思而悲哀的神情和意境,形象生动,感受真切,情思细微,艺术上是颇为出色的;而后半篇则纯属说教,归纳推理,枯燥无味,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
春山夜月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唐代诗人于良史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风格清淡闲雅,描摹物态历历如绘、极富神韵,读来令人唇齿留香、畅快不已。诗开篇两句提纲挈领、统率全篇,既写出了“多胜事”是“赏玩忘归”之因,又巧妙地交代了全篇诗情产生的由头,可谓一箭双雕。
接下来的六句则是对“胜事”与“赏玩忘归”的具体描述。诗人紧接着写道:“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可以说,此情此景,再没有比这两句更为恰到好处的描写了:首先,从结构上看,“月”字紧承“赏玩夜忘归”中的“夜”,“花”则紧承首句“春山多胜事”中的“春”,运笔如环,自然圆合。其次,这两句诗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神完气足;人物情态,栩栩如生。
既见出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未泯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两件,却是点到为止、以一当十。
再次,“掬水月在手”,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香满衣”写山花馥郁之气染上衣襟,将花香一分为二。一合一分,上下对举,从字句到意境无不使人倍觉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最后,精于炼字。“掬”、“弄”二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照又传神,可谓是神来之笔。
诗人完全沉浸在山中月下的美景之中,于是,唯兴所适,不计路程远近;离开时,面对眼前芳菲的花草又不免怀有依依惜别的深情。这即是诗人在写出“胜事”的基础上,接着铺写的“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二句的诗意。
这两句诗写赏玩忘归,“欲去”二字则为折入末两句南望楼台留下伏笔。“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正当诗人在欲去未去之际,夜风送来了钟声。翘首南望,只见远方的楼台镶嵌在一片青翠山色的深处。
末两句从近处转向远方,以声音引出画面,展现的虽是远景,但仍将春山月下特有的景致用爱怜的笔触,轮廓分明地勾勒了出来,并与一、二、三句点题的“春山”“夜”、“月”遥相呼应。 纵观全诗,“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乃诗之精髓所在,令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可见三、四两句是全诗精神所在的地方。这两句在篇中,如石韫玉,似水怀珠,照亮四围。
全诗既精雕细琢,又出语天成,自具艺术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