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如果想让京剧传承下去,靠的必须是国人的努力和京剧人的一种传承,只有弘扬国粹,京剧才能彻底光大起来。
其实说句实话现在看京剧的人已经大不如以前了,因为在以前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只能通过京剧来打消时间,慢慢的也喜欢上了。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已经很难让京剧在这么一个大环境下生存下去,所以看的人也越来越少。
但是好在咱们属于多元化时代,京剧虽然落寞,但不代表消失。其实我一直觉得看京剧的人是很有品味的人。一些00后的小年轻就不喜欢看京剧,因为他们觉得很无聊,把一些浓厚的妆抹在脸上,然后在舞台上叽叽喳喳地也说不出几个词来。感觉表演方式很怪异,但在老一辈的人眼中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国粹。其实深入了解才会发现,京剧属于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在清朝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开来,而且京剧在北京可以说是流传广泛。
如果想要将京剧传承下去,首先就是让人们对国粹有一颗好奇之心。只有他们心中有想去看的念头,京剧关注度才会越来越高,才有可能发扬光大。而且我觉得应该在社交媒体上经常宣传一些京剧的内涵,既然被称为国粹,肯定有它的价值,我们身为21世纪的青年,应该多品味京剧的魅力。
当今社会,戏曲普遍发展的不好,很多地方戏只能依靠政府来生存。一些比较出名的剧种,演出的时候人还算是挺多,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头条号中,发布了很多戏曲演出的视频。但是,仔细看看就能发现,那些观众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年轻一代的人很少很少。记得某粤剧团团长曾经说过,现在的戏曲演员在一点点变老,观众也一点点变老,究其原因,是年轻人不喜欢了。那么怎么让戏曲更好的发展呢?个人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戏曲演员增加曝光率,达到一种明星效应,我可以保证,现在去大街上随便采访一个年轻人,能说出十个以上的剧种的人屈指可数,能说出几个戏曲界名家?估计中国最出名的也就是梅兰芳先生了,但是也还是没多少人知道的。
大剧团放下身段,多到各地演出,想要获得更多粉丝,肯定要多出去走走啊!政府花钱养着,不是让那些所谓的省剧团、市剧团养尊处优的,而是要把这个剧种传承下去的!一直窝在剧院里,每次都是固定的那些观众去看,也没什么意思啊!
做广告宣传,现代的传媒与广告是密不可分的,而那些戏剧团似乎根本就懒得做广告。即使有些剧团从剧院出来了,出去演出的时候,也不下功夫做宣传。靠的都是票友、戏迷们的口口相传。现场除了本地人,就是少数的票友、戏迷。普通群众根本不知道啊,在农村隔了一个村,压根都不知道发生了啥。往往都是演完了,其他村才知道原来昨天有人在这个村演出了。本来现代年轻人喜欢戏曲的就不多,你再不宣传,演出给谁看的?
从教育上入手,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剧种,建议以各省教育局为基准,每个省份出一本地方戏的教科书,也不用考试,权当课外书了,类似小学的自然科学等书,这样让小孩子从小就了解一些戏曲知识,对以后接受戏曲也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人,懂戏曲的很少,原因就是从小没有接受过戏曲的熏陶。政府大力宣传,普及地方戏曲知识,因为地方戏曲大部分都是地方方言,所以普及其他省份的戏曲也不太现实,就从地方戏开始普及,要想让戏曲流行起来,就得先让戏曲知识流行起来。
尚长荣、蔡正仁、陈少云、谷好好、茅善玉、史依弘、方亚芬抗疫的日子,上海戏曲界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通过各种“云”端直播、空中剧场始终陪伴着申城戏迷。本周日,马金凤、朱世慧、小香玉、韩再芬、茅威涛等几十位来自全国的戏曲名家也将前来“云”聚,一起亮相本周日《致敬英雄“艺”起前行——“星期戏曲广播会”12小时全媒体特别直播,以说、游、演、互动等多种形式集中展艺,用各自行当中的好戏绝活,传播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美好,礼赞抗疫英雄,凝聚温暖人心。
今年春天以来,疫情虽然按下了剧场演出的“暂停键”,但上海的戏曲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们从未停下过努力前行的脚步。他们主动出击、创新作为,创作了一系列讴歌英雄、鼓舞人心的抗疫作品,为全民抗疫、共克时艰加油鼓劲。上海文艺界推出“艺起前行”的抖音主题活动,短短几天内汇集1500多个视频,播放超过6000万次。“艺起前行·演艺大世界·云剧场”等系列节目中古老戏曲屡屡成了新“爆款”,上海越剧院的一场云上演唱会当晚拿下170万人次的超高流量。“云练功”“云排练”更是成为常态,展现了上海戏曲人特殊时期不忘专业、不忘舞台的积极面貌,也为戏迷们的居家生活提供了温情而长久的陪伴。
本周日《星期戏曲广播会》推出12小时全媒体特别直播,将为云上的“好戏连台”再添热度。国内一流大家将联袂“登台”谈戏说艺,除了上海观众熟悉的京昆越沪淮等剧种外,特别节目还连线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山西、河南、湖北、宁夏、江西、吉林、四川、云南、长三角(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等各地艺术家,为广大观众和听众展现秦腔、豫剧、汉剧、黄梅戏、绍剧、婺剧、锡剧、甬剧、粤剧、梨园戏、川剧、蒲剧、越调、苏剧、评弹等丰富多彩的戏曲剧(曲)种,更有耍孩儿、奉贤山歌剧等稀有剧种的展示。可以说,这12小时特别联播将以戏曲为线索勾勒中国戏曲地图,串起千百年中国人文历史景观。
“云”上大联播也是戏曲人在全媒体环境中走近大众、走近年轻人的又一次全新探索。从王_瑜的“瑜你台上见”脱口秀到张军的《水磨新调》万人演唱会,收获高人气的种种尝试证明了古老戏曲艺术生逢其时。王_瑜和张军将在节目中分享他们“跨界”创新的经验与心得。而入选第二届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杨扬、王婉娜、罗晨雪、王丽君等则将代表80后、90后的戏曲新生力量积极发声。
12小时“云”上戏曲大联播活动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共同发起,上海戏曲广播、全国戏曲联盟共同承办。5月17日上午9点起,将在FM972上海戏曲广播、FM899都市广播以及文汇App等新媒体网络平台上进行同步音视频直播。
高考 填报志愿 时,戏曲表演专业 就业方向 与 就业 岗位有哪些是广大考生和家长朋友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以下是相关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就业方向与就业岗位
面向戏曲表演、群众文化活动服务与指导、文化 艺术 培训等岗位(群)。
2、主要专业能力要求
具有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有熟练的戏曲唱腔技术技巧和较强的戏曲基本功;
具有掌握和运用四功(唱、念、做、打) 五法(手、眼、身、法、步)于剧目表演的能力;
具有一定戏曲作品分析和理解能力,能够在舞台上呈现新编作品及塑造人物形象;
具有进行戏曲唱腔及身段的讲解、示范的基本能力和艺术辅导能力;
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策划、辅导能力;
具有戏曲新媒体运用能力;
具有探究 学习 、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 接续专业举例
接续高职本科专业举例: 戏曲表演
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 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的展览有特色的展示方式。她把新视觉冲击展示中国传统戏曲服饰纹样创新,从当代时尚艺术的视觉设计出发,应用当代高新科技新媒体的手段来呈现展示。杨青青教授的展览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在经典中突出时代的创新。将新思考、新概念、新风格、新形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转换到不同的具体的作品创作之中。新的创作手法,把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时尚生活要素重新组合,融入当代社会,进入时尚艺术发展的进程。
《天天向上》开年大戏,戏剧国粹必须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并使用新的传播方式。戏剧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发展起来的。戏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文化价值在世界文化艺术领域中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戏曲在人们心中的文化价值是网络多元文化和新的娱乐方式对歌剧的影响不容忽视。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戏剧历史悠久。在戏剧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戏剧经历了口耳交流,文字传播,电子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媒体的不断发展确保了至今为止流传着大量的戏剧文字材料,视觉和听觉材料,为子孙后代理解和研究戏剧提供了详细的信息。此外,戏剧媒体的变化也促进了戏剧新艺术风格的发展。随着网络和日常生活的日益紧密的结合,它对人们的互动乃至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每天都离不开互联网。网络还深刻影响着中国戏曲的传播方式,
戏曲传播已进入网络传播时代。歌剧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在新的传播时代和新媒体的影响下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媒体不断发展。面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歌剧也不断试图做出回应。戏曲与网络媒体的融合,不仅是戏曲发展的新机遇,也是新的挑战。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许多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仅仅将歌剧资源放在互联网上就只能保留歌剧资源,其效果对于实际传播歌剧并不理想。
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歌剧学者为了更好地传播歌剧,探讨了歌剧是否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主流文化潮流,改变歌剧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为了在网络文化的冲击下更好地发展,传统戏曲在网络中的传播应顺应时代潮流,并进行变化。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年轻人的注意力,我们还可以修改剧本并将现代元素与当代视听习惯结合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