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同源-王维

诗画同源-王维,第1张

        ――小品文/PIXIU

  诗画同源,意思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二者是同根而生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我们不妨想想,外出时看到一处特别的风景,总是惊呼。“太美了,简直像世外桃园,要是能多呆几天就好了。”事过多年,还念念不忘,甚至会在梦中反复出现。有这样的回想,说明我们的心受到了触动。

 其实,这就是灵感。诗人有感而发,画家禁不住要拿起画笔,虽然他们表现的手法不同,反映的却是同一个内容,都想把一种美的意境、一个画面以及由画面引发的志趣留下来。诗画同源的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是田园诗、山水画的形成基础。

 历代文人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是:诗和画合一,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作品中营造出“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趣”。这方面最杰出的人物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下面,让我们沿着王维的人生规迹和田园诗,来一趟诗画同源、格物致知之旅。

    (一)诗中有画,融画入诗

 王维,号称摩诘居士,山西太原人,生于名门望族。爷爷王胄曾担任过朝廷的乐官,父亲王处廉常亲授诗文,但他在王维9岁时病世。母亲擅长画画,尤擅水墨画。母亲不仅教王维画画,还教佛经,因为她还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弟子。

      在家族的薰陶下,王维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能诗会画,在书法和音乐上也很有造诣。15岁时,豪爽地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shào)年”的诗句。17岁写出名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1岁到长安应试,状元及第。做官后,修筑了一座小院,有山又有湖,过着山水田园、半官半隐的生活。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被人们视为珍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读这首《鸟鸣涧》,我们的面前马上会有一幅绝美的画面:“春日的山谷不见人影,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一片静谧,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倏然惊动了山中的栖鸟,它们不时高飞鸣叫在春天的溪涧中。”这就是诗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观。

  为了表达意境,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对比加强的手法来营造气氛。(1)静中有动。首先是“人闲”对“花落”,然后是“月出”和“鸟惊”又形成对比,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刚才,山谷里静的还只是花瓣悠然散落,如今连山鸟都因月亮升起、银辉照耀而被惊醒。哗啦啦拍打着翅膀急速飞起。(2)以动衬静。以花落作基础,通过月出、鸟惊、飞鸣作类比和强化推进,让画面彻底鲜活起来。鸟虽惊但并没飞离春涧,只是在林间盘旋鸣叫。这是多么栩栩如生的画面。(3)景中有声。除了画面感,我们还能隐约听到桂花落地、山鸟惊鸣的声音。比如鸟被初惊时拍打着翅膀穿林而出的声音,还有在山涧里回旋鸣叫的声音。诗中的“落花”也很妙,给我们留出许多想像的空间。它可以理解为落在衣襟上的触觉,可以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声感,当然更可是淡淡的芬芳的味觉。(4)从整体意境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种空旷寂静的天簌景象,流露于笔墨之外。这首诗可以说是诗画合一的典型代表,意象上以动衬静、有声有色、妙不可言。难怪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立意?因为他本人既是诗人,又是一位大画家,谙熟诗画同源的道理。他写诗时,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思考并表达的,这是他区别于普通人所的优势,由此他为诗画哲学开创了新的天地。

  接下来,让我们看另一首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如果从诗境、绘画、音乐性三个角度来解读,就会知道王维的诗是多么的独具匠心、卓尔不群。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从诗境上看,“寒山转秋,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每日每时都在默默地喧响,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立在茅舍门外,迎风细听着暮蝉的吟鸣。远望渡头那边,夕阳快要与水面相切而落入山后;村落里孤烟直上,袅袅不忍散去。这时,碰巧裴迪这个像接舆一样酒醉的友人,再次到来,在恰如五柳先生的我面前狂歌,何不该迎迎他?”

      五柳先生是指东晋田园派诗祖陶渊明。有关他的情况我们后面会介绍。这里,王维自比为陶渊明,意在表明陶渊明就是自己的写照。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的形象相比,表明对友人的好感和欢迎。

  从绘画的角度看,空间、色彩、线条对比互衬,意象无限。(1)空间之美: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非常丰富。(2)色彩之美:苍翠的山峦、金黄的落日、潺湲的秋水、孤白的烟影,色彩有浓有淡,搭配映衬,令暮秋的景象显得格外生动醒目。(3)线条之美:山形、水势、日廓、风影、渡头、墟烟,这些线条若隐若现,既体现了光和影的变幻形态,又在色彩和空间上和谐搭配,它们共同成为勾勒画面的骨干与细节,呈现出一幅远近呼应、高低搭配,动静结合、隐显互衬、虚实相生的画韵,如在眼前浮现。

 从音乐的角度看,诗中还有一种抑扬动挫、节律起伏之美。秋水在委婉潺湲,暮蝉在风中忽高忽低幽鸣;夕阳在渡头徐徐斜下,孤烟在村落袅袅升起,醉酒的好友又放浪狂歌而来,主人临风立仗,静静的在柴门外相迎。景象一远一近、声音一响一幽、画面一上一下,人物一等一歌,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王维通诸艺,尤其精通音律。据说他的琵琶弹得非常好,经常在那些皇族诸王家里表演。他的诗里运用了音乐的节律原理,所以才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有关王维的音乐才华,有史料记载,他曾用一首琵琶乐《郁轮袍》俘获了玉真公主的芳心。玉真公主为了验证王维的辨音能力,命人现场奏乐,他从中推断出乐师们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令在场的人大惊,从这件事里足见王维的音乐天赋。好友李龟年在安史之乱时,流落到湖南。在那里,他感怀着人世沧桑,唱着王维曾经送给他的《伊州歌》,泪流满面,最后倒地身亡。“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因为传唱广泛,这首诗后来成了音乐史上有名的曲牌名“伊州乐”。

      由此可见,诗中有画,诗中还有乐,是王维诗文的另一大优势。他以乐家的敏感来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把文字、绘画、声音共同化成了美学。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赏画、听音一样享受。诗、画、乐、情、景、意,几者在诗人的胸中早已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自然神韵。对王维的诗画哲学,后人纷纷效仿,却不得不坦承:“天机到处、学不可及!”

  (二)画中有诗,融诗入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王维的画。王维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创者,他一生忠爱绘画,曾专门写过论绘画的《山水诀》《山水论》。他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渲淡墨法就是王维开创的风格,特点是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来渲染画面,不仅清幽淡远,而且能恰当地表现出山川烟云的神韵。

      据说,王维生前有126幅画,其中以雪景为多,因此他也被尊为中国雪景山水画的“开山老祖”,可惜留下来的作品很少。两幅传世名画为《江山霁雪图》和《雪溪图》。

      雪后初霁的世界一尘不染,没有激昂狂放的气势,没有艳丽繁复的色彩,有的只是一种渲淡自然的高旷意境,其实这就是作者心灵与性情的最好写照。我们看这幅画时,除了依然可以窥探到雪的影子外,分明还会感受到一种平和安逸、宁静淡泊、出尘脱世的高雅气息。画的世界就是诗趣和胸中灵气的体现,这幅画的意境正应了他的诗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画中有诗意,画里也有情怀和人生。从本质上说,画以形悦人,为可见之艺术;诗以情动人,为可感之艺术,二者一脉相通,均为言志、表心的手段。苏轼说:“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的意境,寄托域家志趣,使人如读诗歌;而诗歌不是单纯地抒发作者的情志,而是要创造生动的意象,使人如对图画。”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试着为这幅画配一首诗。若能配的天衣无缝,即说明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境界。

 什么是诗画合一?它是指诗和画并非两张皮,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完全融在了一起。对此,著名漫画家丰之恺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诗中有画”是指要融画入诗,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有声画”;画中有诗,是指融诗入画,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无声诗”。意思是说,如果一首诗缺了配画就失去旨趣,或者说一幅画没有了诗文想佐,就找不到韵味,这都是诗和画不相融、两张皮的表现。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宋徽宗酷爱书画,专设宫廷画院,他常常亲自选拨画家。有一次,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公布天下,以罗集四方画人,凡入选者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凭画就可直接做官。有的考生画了骑马的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画了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结果全部落选。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只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连声称妙,马上录取了这个人。这种以画取士的做法推动了中国绘画走向繁荣鼎盛。到了宋代,院体画大兴,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名画上都配有题诗,这是为了什么?它们是诗画合一的表现吗? 其实,以前的画是不配题诗的,到了宋末元初,才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营造诗画一体的效果,画因题句可忽然增趣,题句也会因画的衬托而更加活现。题句时,以求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离。反过来说,假如它们分离了会怎么样呢?

      还是拿前面的故事为例来说,假如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个人骑马而来,马蹄边飞着几只蝴蝶。此刻,您会想到画的意境是“踏花归来马蹄香”吗?若未觉贴近,就说明诗和画未从骨子里合一,仍是两张皮,二者一旦分开,就失了各自的韵味。也许,用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简单地验证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高妙处在于:诗和画是水乳交融的,并不怕分离。对于这一点,他的《画》诗极有代表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对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背诵。它可堪称“诗画合一”的典范,如它的名字一样,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读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有一幅远山、流水、花开、鸟鸣的画摆在面前。反之,赏画,自然会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效果。二者不倚一方而可独立存在,各有意境,既体现了诗画同源的道理,又在诗画一体上达到了造化。可谓寥寥数语,信手拈来,以为平凡,背后的造诣和功底却不可小瞧。

 那么,王维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诗和画一体的?意境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根。意境是什么?它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和领悟到,却又难以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无疑,这与作者本人的心胸、修养、生活历练和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

   (三)物我交融,禅意人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王维被叛军捕获。因安禄山知其才,他被迫在叛军中做了官(给事中)。8年后,叛乱被平定,李唐家族的王位恢复,王维却成了朝廷的阶下囚,判死的理由是“变节,为反贼献力,有辱宗庙社稷”。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担任刑部侍郎,上疏天子,请求贬官,替哥哥赎罪。与此同时,王维依靠当年写下的那些怀念皇家旧德的诗句,令皇帝非常感慨,才大难不死,挽回一命。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就是他失国悲哀心际的吐露与体现。就是靠这首诗赢得了人生的反转。

 受到生死攸关的现实打击后,王维看清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与官场的黑暗,就此历劫飞升,专心于悟道参禅,彻底过上了隐于水木琴书之间的生活。这就是他的诗中频见佛理禅机的原因,从而也为山水田园诗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诗中无我,诗中有禅!

      事实上,此前,王维的母亲已跟随大照禅师参禅三十多年,她教儿子从小就背诵《维摩诘经》。“维摩诘”是印度的高僧,母亲把此三字拆开来为儿子取名“维”,字“摩诘”,翻译过来就是“净,没有污垢”之意。这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王维终将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母亲去世以后,王维把辋川别业贡献成寺院,一有空闲就到终南山隐居,悠悠度过余生。他的生活很简单,屋床同样简单,还有小柴炉,常蔬食,不茹荤血,深信佛法,与他往来的也都是隐士或者高僧。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

      李白的诗浪漫奔放,可“惊天地、泣鬼神”;杜甫的句沉郁顿挫,亦诗亦史;白居易的风格以闲适和讽喻见长。王维却将参禅悟道的修持带进了他的诗画创作,多了一份淡泊空静、平和含蓄气息。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者,那么“诗佛”是什么?就是诗中的觉悟者。当心是禅的时候,顺手拈来皆是妙不可言,都可入禅,可入心,禅境也就成了诗境。所以,王维的诗后期十分注重写意和传神,呈现出超然、隐遁、空灵之美。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鹿柴》诗主要描写了鹿柴傍晚的幽景。最大的特点是: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有情景交融、毫不做作、物我两忘之感。什么是物我两忘?它是指淡然无形,让人遍寻不着。也就是说,物为我,我为物,二者交融观照,不分彼此,融为了一体。

  我们可以分句来看,(1)起笔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很直白,未觉有多美。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境界顿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过后,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表现手法随心自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前面的写声转而写色。空山本来幽暗,猛然间一抹斜晖射入,斑斑驳驳映在树下的青苔上。初看,这一线光亮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给林间带来了一丝暖意。但它是微弱又短暂的,一旦夕辉转去,林间便愈加幽暗,一切也归于平静。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来反衬幽暗,二者对立统一,营造出来的意境非常深远。(3)从绘画的角度看,整首诗如在冷色占主导地位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使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4)这首诗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在光和影的变幻中隐含着禅意,达到了庄周化蝶般、物我合一的高度。以物赋情,形神化一,至空至静。空静到了极点,便原始到了本真。那些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惊喜与忧恼、挫折与磨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意境已超出了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是那样地平常,那样的理性,又是那样地超越。这就是诗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再次回想,您从诗句中找到诗人的身影了吗?没找到,那是因为王维完全放空了自己,他的身心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字里行间不见其人,却分明可感受其心。空山、深林、青苔,还有那抹光亮,都是诗人的心与自然归一的体现,不是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竹里馆》与《鹿柴》诗具有同工异曲之妙:“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有谁知我在?只有一轮明月静静相伴,密密的高林在身边陪护。我为谁琴,谁听我啸?那竹梢挂着的明月就是听啸的知己、就是赏琴的知音。”想想这是多么绝妙绝美的一个世界!

     (四)山水田园,自出机杼

 王维作为书香之家,一生忠孝双全。他一直奉事母亲崔氏至离世,据说居丧期间,“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也就是说为服侍老人,自己变得苦瘦如柴,最后连丧服都难以穿住。这是让人何等敬佩的大孝子。王维忠于爱情的表现是,“妻亡不再娶,三十年一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他对亲、对友同样真情厚道,临终之际与平生亲故各作别书,敦厉友们要奉佛修心,最后舍笔而绝。

 这位工诗善画、通音理,把禅礼引入诗歌,开创出山水田园诗新天地的大诗人,只活了60岁,便告别尘世,实在是令人惋惜!

      纵观王维的一生,并非一路平坦,顺心如意。他幼年丧父,壮年丧妻,中年丧母,老来无子,再加上安史之乱的打击,一次次的历经风雨,让他变得愈发坚韧淡定、心如止水、看淡事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如山涧深处的芙蓉花,不管是否有人来欣赏,依然如故,就那样独自地长,茂盛地开,自在地落,绽放着自我的生命之美,从而也达到诗学的高峰。我觉的,这就是王维思想境界的高度。

  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风格,又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借此机会,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田园山水派的两位始祖。

      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派的诗人,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据说,陶渊明生性喜酒,但因贫穷不能经常如愿。亲朋好友们知道他的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来。他去就希望喝个尽兴,醉了就回家,从不贪恋,耍酒疯,赖着不走。他的宅旁有五棵柳树,于是用“五柳”作了自己的别号。简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雨都无法遮挡,布衣上打着补丁,碗和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虽然生活贫穷,但他的志气并不贫穷。为官多年,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为三斗米折腰”,上任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世界。他的传世散文《桃花源记》的世界,赢得一代一代的后人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怡然自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他工诗善文,兼通史学,还擅书法,通梵文,曾翻译外来佛经,博览群书,一生极爱旅行。

      李白曾在梦中“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写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豪迈迷离之境,足见他对谢灵运崇拜到何等程度。谢公屐,是指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据说,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王维承陶渊明的田园之风、袭谢灵运的山水之派,集二者于一身,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创出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他的诗里既充满了画意,又禅意十足,风格独树一帜,自出机杼。公认的评价是,他对自然的体悟极其深刻,诗中见画闻音,又融入禅机佛理,意境高远,回味无穷,成为一代代后人效仿的对象。最后让我们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供大家品鉴。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响,看到莲叶纷披时,才知有浣女和莲舟而来。想想,竹喧、莲动、人归、舟下,这种美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妙不可言。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飞旋,黄鹂鸣啭,一则取态,一则取声;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是“诗中有画”很好的例子。

 3、“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此诗中,“啼鸟”对“落花“,“杨柳”对“渡人”,一派清新雅致、宁静和谐的画面油然出现,让人身临其境。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描写的是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边塞风光。据考证,大漠是指今腾格里沙漠,长河是指石羊河和杂木河。西北边塞风光独特,画面开阔苍茫,意境雄浑,尤其是“直”和“圆”二字用的通俗易懂,却以线条对立之美构成了画面的构图要素,从而达到了空旷辽阔、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千古壮观”,想想这是多么高的评价!王诗中,境界与之相仿的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日落和潮来一上一下,江湖和天地一白一青,相互对比映衬,共同构成绘画艺术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之美。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境浅说》里的评价为,“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其实,人生又何不该有如此境界?当我们在爱情、事业、学问等方面勇往直前时,发现走到了一条绝路上,千万不要悲哀失落。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还有别的路可走;即使根本无路可走,也不要绝望,何不再往天空看看呢?既然心灵还可以畅游,为何要轻意认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呢?求禅是求一份清静,也是求一条通向正途的道路。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诗中有画,不仅是一幅大气的山水画,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回望人生,放下一切,不妨坐在山石上,看看天间的云雾,缭绕变幻,然后用宠辱不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遇到的困难。

  总之,王维的诗大多无壮美、华丽之言,均是以平和直白的方式,展现出一股清新自然、心志高洁、空静淡然之气。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实,万事万物,皆由心出,都是我们对外物的理解、对美的一种感悟与追求,最终也是让诗和画形成意境的关健。一句话,诗心画心,都是一颗追求美、热爱生命与大自然、泰然自若、达观随缘的心。

 如果把这种审美观融入到生活中,我们何尝不会有一个平和宁静、淡然从容的人生呢? 如果我们的心气不那么浮躁重利,懂得取舍;不那么贪嗔痴枉,学会放下,懂得给自己心灵留一片净土,又何尝不会感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漫步悠悠,岁月古道,西风有情,我心倦倦。

 千年琴心,幻如浮尘,桃花飞落,青衫幽荡。

 江南的小桥,在雨雾里;塞外的风沙,在烟尘里。哪年的江南,雨帘幕幕,那些撑着伞走过青石板的路人,把心留下,是否又是去寻找雨中的诗,是否也寻到,安了心。哪年的大漠,那些对着落日长吁的人,因为塞外的风沙,始终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但却奏响了时代的'余音。

 身在红尘,便不能不被红尘世俗所扰,烦了,倦了,往往偷个懒,捧一本诗集,找一个清静的所在,最好在早晨,阳光淡淡却不失温暖,对着它,走进去,任它红尘有多喧嚣,那里永远祥和宁静,所有的美好都化作一个个会飞文字,诉说着人世的点点滴滴,便能身在红尘,心在云端。

 诗以传情,而以言志,再能冶性,品一首好诗,总是灵魂在沐浴,完毕,只觉神清气爽,说不出的惬意!试想,如果置身于竹林之中,阳光懒懒,时光淡淡,茶香飘远,琴韵袅袅,衣袂飘飘,回眸已醉。我愿以心作窖,装进所有美好,把自己醉进去。

 也或者循着佛音而去,听听禅,浴浴心,了了意,让禅意住进心里,涤尽尘埃,不管尘缘俗事,自得一片冰心。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若能一切随它去,便是世间自在人。在“何去何从”问题上太过于纠结,其实是自寻烦恼。

 诗有诗心,佛有佛性。当诗心和佛性相遇,便是心里再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事儿,也可静如止水。回归本我。谈到这里,又不得不说说摩洁,读摩洁之诗可以清心宁神,之中自有一股子淡雅之气,让你心安。

 诗中自有颜如玉,诗中自有黄金屋。心中留过诗的痕迹的人,便有一个别人想不到却企及的国度。那里清风徐徐、雨晶露莹、花近鸟亲、泉涓声细,那里杨柳堆烟、杨花飞度、落雁无心、夜寒风细…… 别是一番美好的岁月;那里江流日月,客心未央、月冷龙沙、素云黄鹤,那里天涯情味、酒泼情愁、画屏秋色、暗题相忆……别是一番多情岁月。

 佛说,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于现在,你的心灵就会平静,用清静之心看世间,世间即清静,用解脱之心看世间,心即解脱。人情变化无常,世路崎岖不平,以出世之心面对。

 沫沫如飞,光阴横渡。回忆如烟尘,谁的容颜在流光中幻化成瓣瓣的花,落在嫩嫩的草芽尖上。雨中有你的气息,烟里有你的味道,尘土里是你的足迹,我寻着你逝去的痕迹,一生为你痴狂,哪怕容颜不在,岁月老迟。只为你给我了我一份宁静,便是给了我一份满足,让我觉得幸福。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倾一片月华,裹住所有的情思。

 找一片诗心,装一片禅意,得一份清静,拥一份美好!

 有人、有琴、有茶、有心,清念墨安!

关于旅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都有自己心目所最向往的诗和远方。

有的喜欢徒步瀚海大漠,为的是寻找“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壮阔;

有的喜欢去荡舟下江南,为的是感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柔情清婉;

有的喜欢登山岳望天下,为的是抒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旷达。

而我,愿意随着诗词去赏景,跟着诗人旅行。在江南烟雨中寻诗意,去诗人故里觅诗心。穿越 历史 时空,感受他们曾经赏景时的创作心绪,去倾听他们诗词中表达的意境。让诗词与江山相融,让诗境与诗心共情,于是就有自己用脚步丈量下的诗词地图。

对于诗仙李白,不用多说了。

他游走过的地方皆成后世寻踪胜景,他写就过的诗句皆为后人万古传颂。

当我登临太白楼,登高远眺,临风抒怀,吟诵的不是他的那些有关斗酒百诗篇的狂放潇洒,亦不是他恣意挥洒傲世的豪壮之句,而是他对于怀念自己偶像谢眺怀念的那首诗:

“江城如画里,山晚照晴空。双桥夹明镜,两水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当你登临采石矶的太白楼最高处,自然荡涤心胸,豪情自生,深藏你内心的诗意顷刻溢出。

一个偶像的力量,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从李白的诗词中,就可窥见。

对于贺知章,许多人最为熟知莫过于《回乡偶书》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应该是小学课本里的诗句。

作为“酒中八仙”人之一的他,熟知的人,应该会非常了解。前一阵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让更多的都知道了贺知章。路过绍兴城,寻迹贺监祠,一解乡愁思,一满儿时愿。

相对于第一首《回乡偶书》,我更偏爱他的第二首 ,许是我亦是漂泊之人, 更懂别离乡愁。“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身居千里,乡愁难寄。一诗入心,深情满胸。

说起绍兴,真的算是诗人之乡了。自不必说鲁迅了,除了贺知章,当然还有陆游。

一座沈园柳,两首钗头凤。千年传佳话,万古颂柔情。陆游与唐宛的凄美爱情,流传至今而不朽。

而陆游绝不是儿女情长之人,他的爱国情怀,他的沙场出征,更加让人欣赏,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更见英雄豪气,他也是我最喜爱的词人之一。

但当我来到陆游故里,更能感受到的便是他柔情的一面,自然就会想起他的另一首诗: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风波,曾是惊鸿照影来。“

他的感怀,他的情伤,何尝不曾替许多人说出那留存内心的遗憾呢?

曾经的惊鸿难忘,撩动过多少人的心扉,又让多少人相思断肠呢?

西湖之美,甲秀天下。西湖因苏轼诗文而誉美天下,苏轼因疏浚西湖而功传万世。

相互之间的成全,让西湖美景盖世无双。

苏轼一诗更是让西湖之美,冠盖天下,这首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名诗,可谓是描述西湖的之美的天下第一佳作,无出其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bai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漫步苏缇路,四季景不同。春游杨柳依依,夏赏十里荷香,秋揽湖光山色,冬观断桥残雪。

这流传千秋之美,自是东坡来成就。

而身居杭州两年,数度去西湖赏景,更能体会苏轼对于西湖的感情,就更喜欢他的另一首

《夜泛西湖五绝》:“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碧湖,荷香,夕照,月光,西湖随见处,自生诗意心。

在一般人的眼中,西湖风光多是柔美清丽的。但其实西湖除了柔情缱绻外,更有英雄之气。

“西湖三杰“英雄之气,让西湖除了瑰丽,更多了些许英气。而作为“西湖三杰”之首的英雄人物岳飞,也是吸引许多去杭州寻找英雄的

在我眼中,岳飞,不仅仅是武力卓绝,而且文采斐然,不负儒将之名。

我最喜欢他的两首词,一首自然是豪情满怀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抒发他的决心;

一个是渴求知己的《小重山》,“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倾吐他的心声,可谓:武有《满江红》,文有《小重山》。

对于《满江红》,人们再熟悉不过。而我同样喜欢他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英雄悲壮的孤独,渴盼知音的心事,怎能不令人动容?

远方的风景,除了诗和远方,穿越 历史 烽烟,找寻英雄足迹,当然也是一处绝美的美景。

这是我亦心向往之之地 。

对于王阳明,很多人知道他的“心学“,知道他所贡献的“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我心中他真的是,称是上是:“文起一脉家,武治八方功”。

有机会,去宁波,到余姚,访故居,一了心愿,不虚此行。

我最爱他的一首诗,就是那首《泛海》:“险夷原不带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他的乐观从容,身处逆境,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旷达胸襟,充分展现了做人的心胸,做人的格局,做人的气魄。

在我心中,他和范仲淹,是我非常敬佩的文学大家 ,完全颠覆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千古误读,可以说是真正文韬武略集于一身之人 。

王阳明,可谓:文成心教一宗师,武略功治一儒帅。

曾经多次去过苏州,我喜欢这里江南风韵、小桥流水,园林雅致、人文精神。

我曾虎丘寻旧踪,我曾枫桥听禅声。我曾园林吹竹风,我曾姑苏荡舟行。

当然,除美景外,我更喜欢这里的文脉兴盛。找寻唐伯虎,也曾是我去苏州的一个美好的理由 。

大家更多了解唐伯虎,是因香港**《唐伯虎点秋香》中,那传颂一时《桃花庵歌》的几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虽然这首诗我也很熟,但更爱他的《言志》一诗:“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唐伯虎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却有自己独特的清傲与风骨,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是这样的人,不为尊严而降低自己高贵的人格。

无论世事如何沧海桑田,人都应有光明磊落的胸怀,不为斗米折腰,不为利益合污,清白立于世,飘逸有骨风。

我想自己真正能够感受到他创作这首诗的诗心,不去其境处,不知其心意。

没想到去了一趟临海,意外在东湖邂逅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祠堂。

对于骆宾王,凡是上过学的都熟知他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而这不过是他的孩提之作。

真正让他名成天下,却是他亘古传世的《讨武檄文》,尽管他痛述武则天的种种不是,依然让身为女皇的好为之欣赏,可见骆宾王的才华横溢。

而对于骆宾王,我最喜爱他的《在狱咏蝉》一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从这首诗境中,感受他的心志,他的风骨,他的气节。意外遇见是一种幸运,感受诗心是一种幸福。

去扬州,除了江南园林,春江明月,小桥流水,十里春风等胜景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外。扬州更是文脉兴盛,文匠辈出的地方。

张若虚在这里留下了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杜牧在这里留下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千古佳句;

徐凝让扬州的明月天下无双,“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赖是扬州”。

当然,这里最具有代表性人物,莫过于“扬州八怪“了。而在这其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写下”难得糊涂“的郑板桥。

一生风骨,三绝技身。天下爱竹者,独尊郑板桥。他一生流传下来不朽佳作,均可见竹之风韵。而我尤爱他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做人当如竹,若君子之风,有礼亦有节,不畏霜雪侵,傲然立于世。

1诗句表达一切随缘

以及不要太执著现有的东西的意思:杨慎 的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2诗句表达强求事物是不好的事情的意思:- 增广贤文(上篇)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圣经- 传 道 书 (3章) 1 凡 事 都 有 定 期 , 天 下 万 务 都 有 定 时 。 2 生 有 时 , 死 有 时 ; 栽 种 有 时 , 拔 出 所 栽 种 的 也 有 时 ; 3 杀 戮 有 时 , 医 治 有 时 ; 拆 毁 有 时 , 建 造 有 时 ; 4 哭 有 时 , 笑 有 时 ; 哀 恸 有 时 , 跳 舞 有 时 ; 5 抛 掷 石 头 有 时 , 堆 聚 石 头 有 时 ; 怀 抱 有 时 , 不 怀 抱 有 时 ; 6 寻 找 有 时 , 失 落 有 时 ; 保 守 有 时 , 舍 弃 有 时 ; 7 撕 裂 有 时 , 缝 补 有 时 ; 静 默 有 时 , 言 语 有 时 ; 8 喜 爱 有 时 , 恨 恶 有 时 ; 争 战 有 时 , 和 好 有 时 。 9 这 样 看 来 , 做 事 的 人 在 他 的 劳 碌 上 有 甚 么 益 处 呢 ?

参考: db ible/ct50/Books/PI_Commentary-Ecc/b5/06 ksyahoo/question/16862664 kmuhdrgga/book3/K70

找寻解凵诗句

日出日落

缘起缘灭; 随之而来

淡之而去; 今天是昨天的"果"亦是明天之"因"

万物有因必有果; 因果互惠

1 > 自 古 多 情 空 余 恨 此 恨 绵 绵 无 绝 期 2 > 色 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 3 > 学 海 无 涯 回 头 是 岸 请 问 阁 下 觉 得 以 上〝 啱 心 水 〞嘛

一切随缘-----随遇而安or 顺其自然

一切顺其自然就好。“试问菩提当何如”里“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这样看来是问如何接近真理。“随缘随遇亦随风”意思就是很明显了,一切顺其自然就好。整首诗应该是倡导一种清静无为的境界。

1 关于释怀的诗句

关于释怀的诗句 1 关于“释怀”的古诗有哪些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3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4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栏 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释怀[shì huái]

释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shì huái。常指抒发情怀或者是放下牵挂。出自唐 李翱《序》:读《党锢传》,哀直道之多尤不容,作《释怀赋》。

2 让人释怀的古代诗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寂寂梨花,淡淡其华,轻轻飘散,随风入画。

在世如莲,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醒时只愿朝花笑,醉时只愿对花眠。

从今不问人间事,只作人间不老仙。身居旷野暗香埋,蝶舞花娇伴青苔。

逝水千年君子客,幽香自赏自释怀。不怨春风不自嗟,自将愁恨掷天涯 。

衔冤抱屈男儿事 ,一笑抽刀斩乱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洗净凡尘铅华梦,世间万象本为空。

试问菩提当何如?随缘随遇亦随风。是木非鱼亦名鱼,悟禅明理悉天机。

色即是空空即色,虚还实来实还虚。一盏一沏壶,品味世间苦。

粗茶淡水里,顿悟人之初。

3 描述人心情释怀的诗词有什么

1、《将进酒》 作者:李白 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翻译: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黄河之水犹如从天上倾泻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来不会再往回流。

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那一头的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人生得意之时就要尽情的享受欢乐,不要让金杯无酒空对皎洁的明月。

上天造就了我的才干就必然是有用处的,千两黄金花完了也能够再次获得。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

岑勋,元丹丘,快点喝酒,不要停下来。我给你们唱一首歌,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算不上什么珍贵,只希望能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是孤独寂寞的,只有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设宴平乐观,喝着名贵的酒纵情地欢乐。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把你的儿子喊出来把这些东西都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2、《清平乐·红笺小字》 作者:晏殊 原文: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翻译:精美的红格信笺写满密密小字,说的都是我平生对你的爱慕之情。鸿雁飞翔云端且鱼儿游戏水里,这番满腹惆怅的情意难以传寄。

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桃花般的人面不知到何处去了,唯有碧波绿水依旧向东方流去。

3、《过零丁洋》 作者:文天祥 原文: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原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翻译: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6367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1
下一篇2023-11-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