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游记二则》之晚游六桥待月记
文/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注:①为春为月:是春天,是月下 ②夕岚:傍晚的山光 ③勒:抑制 ④相次开发:一个接一个地开放 ⑤石篑:一个人的号 ⑥傅金吾:任金吾官的傅某 ⑦张功甫:人名 ⑧恋:迷住 ⑨绿烟红雾:指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 ⑩湖光染翠:湖水成为绿色 ⑾设色:用颜色描绘 ⑿夕舂:夕阳 ⒀极其浓媚: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 ⒁受用:享受
译:西湖景色最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夜白天里最美的是早晨的烟雾,是傍晚的山岚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竟舍不得离开湖上
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草成烟,红花似雾,弥漫二十多里歌吹的声音,如风阵阵传来;仕女的粉汗,如雨纷纷落下;罗衫纨裤的游客,多于堤畔的草,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湖光翠绿之美,山岚颜色之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才最浓艳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能留给山中的和尚与识趣的游客享用,那能和俗人说呢!
[心灵感悟]
作者撇开一般所共赏的湖光山色,着重描写西湖六桥(苏堤上由南而北的六座石拱桥,名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一带的春月景色,从初春的梅桃杏争妍到一天的朝烟、夕岚、月下的独特美景,用简洁轻快的笔墨加以描写,写出西湖“别是一种趣味”的风致
为文以审美感受为线索,按照游西湖的先后顺序,用平实的文笔记叙了自己游西湖的感想和西湖美丽壮观的景色,而描绘春季杭州西湖美景时不尚夸饰,只就眼前之景点染几笔,却活画出西湖的“灵性”,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简介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他与其兄宗道、弟中道都是晚明反复古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当时称“三袁”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作品语言清新明快,有《锦帆集》、《解脱集》、《瓶花斋集》等
初至西湖记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偏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译文:(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华好像少女的颜面,温柔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放眼,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从这一次开始,当时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游六桥待月记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西湖二):西湖最美的季节和时辰是春天和月景一天中最美的是清晨水气弥漫时的湖光和傍晚暮霭笼罩时的山色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春寒抑制而迟开,和杏花、桃花接上了,斗妍争奇,竞相开放成为罕见的奇观
好友石篑多次对我说,傅金吾园中的梅花,高雅非凡,南宋名将张俊之孙张功甫,他的家园林中玉照堂有梅花四百株,想急着去看,大饱眼福我这时被桃花所恋,竟不忍离开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柳红桃,叶茂花盛,颜色浓艳,延伸二十多里唱歌奏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富贵人家的盛装,(红男绿女)甚至比堤畔的草还多美丽妖艳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西湖,只在午、未、申三时实际上湖光成为绿色的工笔,山气用颜色描画的妙处,都在早晨太阳开始出来,夕阳没有落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时才把它的浓媚姿态发挥到极点(西湖)月景更是难于用言语形容,花的姿态,柳的情调,山的容颜,水的意境是一种特殊的趣味这些乐趣留给山僧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忙于功名利禄的人述说呢!
一、课文主旨
《西湖游记二则》是明代袁宏道的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高雅的志趣
二、结构内容
《西湖一》全文共5句
第一层(第1句)写作者出杭州武林门西行游览西湖
第二层(2—4句)写游西湖所见及内心感受
第三层(第5句)补充交代此行是作者第一次游西湖及游览时间
《西湖二》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写西湖景色最盛美的时候是春天,是月下,一日之内最盛美的则是晨雾,是晚岚
第二段:写西湖苏堤上绿柳红花,游人如织的繁盛华艳的景象
第三段:暗讽杭州人不会欣赏西湖美景,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庸人的嘲谑
三、写作特点
1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寓情于景、寓思想于景物描写之中
2多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使文章语句艳丽多姿
3运用典故,丰富了文章内容
重点词语理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是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西湖一
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人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人昭庆”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下文“茶毕,即棹小舟太湖”中哪个字写出作者此时急不可待之意
答:“即”最能表现
④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统一样起伏
⑤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⑥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才一举手,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⑦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退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像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文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游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⑧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西湖二
(l)思考并讨论问题
①作者认为西湖最盛是什么季节与时辰
答:西湖是人间仙境,春夏秋冬、阴晴朝夕皆各有其美,但作者却别具慧眼,情有独钟所以开篇便说:“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②为何西湖之春月为最盛,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呢
答:因为西湖之春的盛景,一是盛在花,二是盛在人作者先写梅花因春寒雪盛,如同被勒住而迟开,花期虽推迟,但得以与杏花、桃花斗妍争奇,使西湖更增添了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的春色,却是罕见的“奇观”如此与否桃相次开放的“香雪梅”岂能不观赏更何况友人陶石篑又数言这里的“傅金吾园中梅”,乃宋朝古梅,高雅非凡,更应该赶快去大饱眼福这里写西湖梅花之美及虚写,是作为一种铺垫,旨在衬托西湖桃花更令人叹为观止——因为作者“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梅花为“岁寒三友”之一,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桃花则曾被贬为“轻薄”之物作者会梅取桃,乃至为桃花所“恋”,可见其通异于世俗的独特的审美趣味而春日西湖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的桃花亦确实蔚为奇观:“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仅此两句,采取远望的角度,就写出西湖二十余里挑花夹杂着绿柳的总体意境“绿”指柳条,“红”指桃花,“烟”“雾”弥漫,则渲染出“花态柳情”呈现繁花照眼,生机勃勃的色彩美,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丹青春花盛开乃是“西湖最盛”“为春”的主要表现其次还表现为游人罗纨之盛:“歌吹为风,……艳冶极矣”在桃花盛开的白堤、苏堤上,红男绿女,比肩接踵,甚至比堤边的春草还多;歌乐似春风回旋,香汗如春雨流滴,好不热闹;色彩艳丽之极,风姿放荡之极,着“艳冶”二字,可谓摹写、概括尽致作者之笔墨亦极尽浓艳之能事,盖非如此不能描绘出西湖春天“艳冶”之盛景
③西湖之月为最盛表现在哪里
答:写“为月”是淡雅之笔,一浓一谈,相辅相成此处“尤不可言”的月景,也只有以淡雅的笔才能写出其神韵作者此刻惜墨如金,并未大肆渲染,仅用“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有一种趣味”十四个字而已月色中的花柳、山水该是一种什么样特殊的情趣与意味呢作者留给读者去看去想像而“月景”确实妙不可言,写得太具体难免要损害其美,束缚读者的神思,而这样略加点染反而勾勒出幽深的境界,具有无穷的趣味夜景虽最美,但并非人人能享受作为趣味高雅的士大夫,作者颇以能探幽寻胜,受用此乐而得意,对“俗士”既红男绿女的“杭人”则含有讽消之意,故云“安可为俗土道哉!”
④按逻辑,本文应该在描写“西湖最盛”“为春”之后,应接着描写“西湖最盛”“为月”,但作者却先写了什么为什么朝烟、夕岚为一日之盛
答:作者好像舍不得让主角“月”出场,意欲以之唱大轴戏,所以先让配角如烟、夕岚登台铺垫此外,以“然杭人游湖,……”承上段罗纨之盛,在结构上亦是顺理成章红男绿女的杭人只知在午、未、申三时游湖,在作者眼中是一种“俗”的表现,其“不识庐山真面目”乃在于缺乏超俗的审美的趣味作为外来游客的作者则以其慧眼发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末下,始极其浓媚”这是对西湖“一日之盛,为如烟,为夕岚”的具体描写“湖水染翠,山岚设色”,这一“染”一“设”,皆赋予大自然以灵性,将大自然比拟成丹青妙手,而大自然的画笔,只有在“朝日始出”与“夕春末下”这两个美妙时刻才为湖光、山岚添彩增色,从而达到达“浓眉”即一种极其妩媚动人的审美境界这与午、未、申三时西湖之“艳冶”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媚”比“冶”要高出一筹但是西湖春天最高的审美境界却不是朝夕之景,而是作者开头所说的“为月”对西湖之盛何以“为月”,作者有意放在最后来写,旨在造成一种悬念,增添读者的趣味
⑤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答:袁宏道的美学思想核心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叙小修诗》)这篇游记即体现了这一思想从文章内容来看,作者独赏西湖之春的“月景”与“朝烟”、“夕岚”,这和“午、未、申三时”游春的“俗士”迥异其趣;作者又宁愿舍弃赏梅机会,而“为桃花所恋”,与传统上大夫的审美情趣相悖,这都是他“独抒性灵”之处,显示出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观文章笔法也是任随自然,意到笔到“无定格式,只要发人所不能发”(《答李元善》)如文中西湖春月之景分明是主角,但却用寥寥数语,点到为止,不加细描,而对西湖的桃花与“罗纨之盛”却颇费笔墨,堪称“不拘格套”其实,这是因为越是最高层次的审美境界愈难以用文字描绘,不如以虚代实,以简代繁,仅可以收到“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李东阳《柯敬仲墨竹二绝》)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他还是颇懂得艺术辩证法的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杭州西湖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西湖作文1你去过风景如画的西湖吗?它位于杭州市西湖区,是浙江省的重点旅游景点。
走近西湖,映入眼帘的是著名的景点断桥,断桥是西湖欣赏雪景最好的地方,断桥的名字是在唐朝得来的,站在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据说许仙和白娘子就是在这座桥上认识的。
看完断桥往西走去,你会发现西湖中有三座小岛,其中最大的就是三潭映月岛,它历史以来就是西湖的赏月胜地,每到中秋节的晚上,皓月当空,月影、塔影、人影交相辉映,形成天上月一轮,湖中景成三的绚丽景色,三潭印月是一个花岛,水面上有许多水生植物,其中最茂盛的是睡莲品种,最奇特的是金莲,草坪上雪松挺拔,石榴花开的鲜艳,远远望去,石榴花像一簇簇火焰。
在三座小岛的东面是音乐喷泉,到了晚上07:15左右,西湖上便会响起优美的音乐,湖面上一股股五颜六色的水在跳舞,水柱一会儿往外抛,一会儿往里抛,等到音乐达到高潮时,水柱直冲上天,非常壮观。
啊,西湖!我真喜欢你,喜欢你美丽的风景,喜欢你勃勃的生机。喜欢同学们,你们想去西湖玩一玩吗?
杭州西湖作文2今年夏天,我去领略了杭州西湖的美丽,领略了杭州西湖的高雅。
来到西湖边上,清澈的湖水就映入了我的眼帘,说那水是绿色的,但又不大绿;说那水是蓝色的,那又不大蓝。那水是蓝中带绿,绿中带蓝的,犹如一块巨大的祖母绿宝石。
在西湖的一侧,七八朵茶花开得正艳,娇嫩的花瓣弱不禁风地倚在荷叶上,金黄的花蕊引来了过路的飞虫;几条形态各异的鲤鱼在水中散步,为水增添了几分古色。
在湖的两边,栽满了柳树,微风抚过树枝,叶子沙沙地响着,如同大自然的琴声那般悦耳。夜晚,湖面上的游船就亮起了五彩的灯,来湖边游玩的人也多了,其中有一部份是来看音乐喷泉的,在晚上8点,伴随着动听的音乐,西湖边的一排喷泉就在夜色中喷了出来,五彩斑斓,千变万化,如同在夜色中舞蹈的精灵,是那样轻盈、美丽。
西湖旁有一条公路,绕着公路走,就能看到西湖的全景,这让我欣喜若狂。对于第一次来看西湖的我来说,西湖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欣赏完西湖,我的心早已被她俘获。西湖,我要赞扬您的美,您的雅!您永远是浙江的一颗璀璨明珠!
杭州西湖作文3说到杭州西湖,你应该会被它的美景吸引吧。接下来就让我带你们”游览”一下西湖的美景。
西湖四周种着许多柳树,柔软的枝条在风中摇摆,就像美丽的秀发,阳光倾泻而下,照在树叶上闪闪发光。
放眼望去,一大片荷花在水中荡漾。不禁让我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瞧,一朵朵荷花白里透红,多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啊!一只蜻蜓落在荷花上,我的脑海里立刻冒出两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平静的西湖就像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蔚蓝的天空,照出了碧绿的柳树,照出了美丽的荷花……
湖面只有几艘游船,人们可以在木制的小房子里下棋,泡茶,欣赏风景……湖面上还立着一座拱桥,据我所知,这座桥叫断桥,是许仙和白娘子相遇的地方。
夜晚的西湖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星光灯光星星点点,月亮圆的像皮球。我好像在仙境中游览。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讲到这里,你也许能体会到杭州西湖的美了吧?
杭州西湖作文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古代大诗人苏轼对西湖由衷的赞美,更激发了我对这“人间天堂”的浓浓向往。
所以,当妈妈提出带我去西湖旅游的建议时,我理所当然地一蹦三尺高,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湖,清澈的湖水便最先吸引了我的眼球。那透亮的水,怎一个美字了得!明明是碧绿的颜色,却又带着让人能一眼瞧到底的清澈;就好似是一块晶莹剔透、冰清玉洁的翡翠,令我过目难忘、爱不释手。微风拂过,平静的湖面上就泛起一层波光粼粼的细纹,荡进我的心扉,抚去我长时间坐车的疲惫。
往湖中心看,一群一群鱼儿在成片的荷叶下悠然地摇着尾巴,毫不忌讳地在人们视线下游来游去。我仔细一瞧,哟,黑的,红的,白的,大的,小的……各种各样的鱼儿都有。它们几条几条地凑在一起,仿佛在谈论家长里短呢!那闪着碎光的鱼鳞,在阳光下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细细的,亮亮的,晃得我不敢直视。
我们边行边看,点缀在西湖边上的风景争先恐后地入我的眼:绕湖一周的高大树木,零零散散的粉嫩荷花,还有那不断的断桥,不孤的孤山,不长的长堤……,西湖真是一副美不胜收的水墨画,一首精致的小诗!可是,再高超的画功,再优美的文笔,也无法将西湖之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啊,西湖,我会永远记住你,记住你的一切!你会永远梦寐在我心中!
杭州西湖作文5假期里,我去了杭州的西湖。
先是去白堤上游玩。我看到了西湖:水是那么绿,是一种深沉的绿,是一种轻柔的绿,绿得看不到湖底。这种绿色和对面山上的翠绿的树木连在一起,湖旁那一排排杨柳,互相辉映。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湖的一边有很多的荷花,争奇斗艳地开放了,在碧绿的荷叶映衬之下显得更加美了,更红了。一片边着一片,那一个个大大的莲蓬看起来真让人流口水。今天我终于理解到了诗句中写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
走过白堤,又漫步苏堤去游玩。那里有几家专卖杭州的特产,各种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是玲琅满目。走完苏堤,我们到了湖心岛,这里有杭州市和浙江省的博物馆,因为是暑假,已经免费向学生和游人开放了。接着,又去了一个景点:那是一个公园。我和父母和父母的一个朋友上去了。那个公园的名字我忘了,只知道海拔5米。可真是个避暑的好地方。树木十分的密集,只有几丝阳光照进来,显得十分的静。看到这里的风景优美,我们在公园照了几张照片。
去最后一个景点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西湖,湖上划船的人多了起来,微波泛起了,显出了西湖那种妩媚,怪不得文人墨客为之写下无数文章。
夕阳来临了,我不得不离开了,西湖,你是多么美丽呀,我永远不会忘了你!
杭州西湖作文6我向往那气势雄伟的长江,赞美那波涛汹涌的黄河,但我更爱风景美如画的西子湖。
西湖,我已经来过很多次,今天来到它身边时,已是盛夏的傍晚。于是,我和家人便登上了游船,欣赏那西湖黄昏时独有的美。船渐渐开动了,远处吹来一阵凉凉的风,我们浮躁的心也慢慢安静下来。放眼望去,宽广的湖面上,夕阳似一轮火红的圆球,缓缓下坠,而水面折射出来的是金色的涟漪,几叶小舟,水天连接处连绵的山峰,美得令人遐想!
船上的工作人员讲解着:西湖有三怪“孤山不孤,断桥不断,长桥不长”。古代皇帝称自己为孤家寡人,这座山曾经是皇帝的行宫,叫孤山。孤山旁又有许多山相连,所以叫孤山不孤。每年冬天下雪,断桥上总会落满厚厚的雪,断桥阳面的雪很快就会融化,阴面则还有积雪,从附近的山顶朝下望去,桥像断了一样,故名断桥不断。长桥字面以为是一座很长的桥,实际上它并不长,只是一个名字而已,所以叫长桥不长。三潭印月,雷峰塔……游人听得津津有味,看得目不暇接,连连惊叹声。
夜色降临,西湖四周渐渐亮起了灯,五彩斑斓的灯光好像是为西湖裁制的羽衣霓裳。而应时开放的音乐喷泉旁,也围满了来一饱眼福的世界各地的游客。此时的西湖,真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又是一种别样的美。
每一次来西湖,它都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和美,说不完,也品不尽!我爱西湖,不仅仅因为它优美的风景,还因为它有着悠久的文化。
杭州西湖作文7今年春天,我和爸爸一起去西湖边游玩。
我们下了车,来到了西湖边。西湖边的景色很美丽,柳树姑娘在微风中摇摆着长长的辫子。桃花姐姐笑红了脸,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的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看看春天是不是已经来到。在草地上有许多花朵都绽放了,有红的,有白的,有粉的,有紫的,星星点点,格外引人注目。我一抬头,只见湛蓝深远的天空上,飘浮着几朵洁白的云,几只小鸟在天空中快乐的飞翔着,还欢快的唱着歌,那声音真好听,这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
我们走啊走啊,来到了断桥上。从断桥上看,景色也很美。湖水很平静,也很清澈,清得可以看到湖里的小鱼,清得可以见湖里的小鱼,清得可以映出西湖边美丽的风景。远处,不时有几只游船从平静的湖面划过。雷峰塔、宝俶塔立在湖边,像一位战士守在湖边。
我们又游览了西湖的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当我正看着入迷的时候,妈妈打电话说好回家吃饭了。我恋恋不舍地望了望西湖,我希望下次还能再到这风景优美的地方游玩。
杭州西湖作文8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所以美是因为它独有西湖。西湖以它特有的魅力而蜚声海内外,让世界各地的`游人为它如痴如醉、流连往返。去年暑假,我跟随妈妈去爸爸工作的部队来到了被称为“人间天堂”的杭州西湖。
西湖位于杭州城西面,因此而得名。传说,相传,玉龙和金凤找到一块宝玉,它们用爪子抓,用嘴啄,将宝玉雕成灿烂明珠。王母娘娘知道后,派人偷去了明珠。不久,她做寿时拿出明珠来炫耀。玉龙和金凤来讨还明珠,王母娘娘不肯。在争夺中,明珠跌落人间,变成了西湖。从游船向下俯视,只见湖水缓缓流过。西湖的水可真静啊!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西湖的水可真绿啊!绿的像块无暇的翡翠。让我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再向前望去,三潭印月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西湖的水面上伫立在那里仿佛是三名守卫西湖的战士……传说,从前,湖中有一条黑鱼精作怪。观音菩萨来到了西湖,将她手中的香炉抛下云端,炉口朝下罩住了黑鱼精,将它压在湖底。3只香炉脚露出湖面,就变成了3座石塔。
“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看过西湖那美丽湖水,不能错过的就是西湖的十景了!
杭州西湖作文9杭州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国家重点的景区,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春天的清晨,湖面上起了一层薄雾,像是给西湖披上了轻纱,湖边的柳树抽出新的枝条轻轻地舞动着,像是在给自己梳头发,桃花探出了小脑袋,在枝头上看着春姑娘的身影,春天的西湖很美丽。
夏天的西湖是的壮观,因为夏天的西湖里有荷花和荷叶全部都盛开了。有的荷花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饱胀得好像要破裂似的,蜻蜓飞来飞去,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些千姿百态的荷花有很多颜色,红的、白的、粉的、黄的
秋天,树上的黄叶落下来了,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桂花香。菊花也开花了,在绿叶的衬托下变得更加鲜艳。
冬天的西湖湖面灰蒙蒙的,周围很安静,我们可以听到远处的传来的划船声。树也光秃秃的,叶子都洒在地上,风一来便在空中跳舞,不一会儿就落下了。
我喜欢杭州西湖,那是我家乡的一道风景线,它十分迷人。同学们,你们也想到杭州西湖来玩一玩吗?
杭州西湖作文10我国杭州的西湖,有很多的杨树、柳树……,一排排种在湖边,就像绿色的小草地。
春天,树木新枝发芽,鲜花盛开,柳浪闻莺桃红柳绿,美丽极了!冰融化了,西湖又活跃起来,船在湖面上开来开去,湖水便发出“哗啦,哗啦”地唱歌声。忽然下起了春雨,西湖雾蒙蒙的,遮住了小花,挡住了视线,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夏天,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好像在说:“热呀,热呀。”西湖里长满了荷花,曲院风荷的池塘里开满了荷花。这景色让我想起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路边飘落着好些金色的树叶,好像给大地铺上一条金色的地毯。有些落叶飘落在西湖里,风一吹,落叶像金色的小船,慢慢地向远方驶去。西湖里的荷花凋谢了,但枝条还在。看到这样的景色,我回忆起一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冬天,西湖上下起了鹅毛大雪,湖面上水平如镜。断桥犹如穿上了一件银装,雪白雪白的,美丽极了。怪不得叫“断桥残雪”。看到这儿,我想起一首描写断桥残雪的诗:“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啊!西湖多么美丽,多么动人呀!
杭州西湖作文11去年暑假,我和父母前往杭州游玩,我们参观了杭州博物馆、灵隐寺,但最令我沉醉其中的还是美丽绝伦的杭州西湖。
漫步在白堤上,微风轻轻拂过面庞,掠过肩头,我撑着一把雨伞,雨滴打在伞面上,就像清脆舒畅的歌曲。道路旁的水杉坚挺翠绿,由水面上泛起了水雾,朦朦胧胧就像盖上了一层轻纱,笼罩着西子湖的静和素。它像在休眠,让方圆十里都进入了梦境。
乘上游船,我泛舟湖上,水波荡漾,雨点打在船篷上,清脆响亮。忽然,一阵笛声传来,悠扬不绝。湖边草木葱笼,湖水清澈透亮,水杉这时显得分外高大,远处的雷峰塔在树影摇曳与风笛相交中晃动,仿佛在讲述着许仙与白娘子那美丽的爱情故事。笛声仿佛猜透了我的心思,调子转为绵绵凄凉,如泣如诉。西湖像个忧伤的女子,听到笛声后,也流露出对法海的不满和心中的悲伤,水波荡漾。
舟行至小岛,我们打起伞,穿过水杉丛,空中纤尘不染的云静静徜徉,我们行走着,走向湖心岛的另一边,轻声吟唱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终于,雨停了,我们看到了风雨洗礼后的西湖,像一个托腮颔首的美人,微蹙轻眉,这便是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
杭州西湖作文12如果说黄河是祖国的一颗蓝宝石,那么西湖就是点缀祖国河山必不可缺的珍珠,十分耀眼!
早晨,朦胧的雾散开,笼罩着整个西湖,像妈妈的怀抱围住了西湖,十分温柔。
中午,西湖像是长大了一般,脱离了怀抱,变得“自力更生”起来。看!西湖将荷花做为点缀,让整个湖面更是焕然一新,荷花粉嫩嫩,水灵灵,像一位位舞女站在绿毯上展示妩媚的舞姿,也让西湖更加坚信她的选择没错;接着,西湖又搭了一座小桥供人观赏,哈,还真是啊!走上小桥,踏上石板,扶着栏杆,很自然地看向这西湖美景,感觉心旷神怡,十分清新。
下午,蒙蒙细雨来到西湖游赏,它们时而来到小桥,时而落在荷花上,荷花变得晶莹剔透,时而又来到西湖里,使西湖像一个大玉盘,接住那一颗颗“珍珠”,游人们觉得有趣极了。
夜晚的西湖是柔美的,是妖娆的,皎洁的月亮在轻纱般的云里穿行,西湖也渐渐进入了梦乡。西湖寂静了,一阵阵微风拂过,令我神清气爽。湖边雷峰塔闪烁,还有一两只知了在歌唱,像是在“耀武扬威”,令人听了颇是新奇。
杭州西湖不仅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华的瑰宝。我爱西湖!
杭州西湖作文13我很高兴地参加了暑期的夏令营活动,我坐在大巴车上,非常激动,我脑子里也呈现出了很多问题:西湖真的像课文里所说的那么美吗?西湖真的能和古代美女西施一比高下吗?我带着许多问题乘了5个小时的大巴车终于到达了西湖。
一到西湖,首先映入眼前的就是一池的荷叶荷花,我不禁连声称赞。大的荷叶像青罗伞,小的像碧玉盘;还有的荷叶竟有一米多高。一阵风吹过,像一位位绿衣仙女在翩翩起舞、婀娜多姿!再看那些荷花,有的洁白无瑕,有的粉得像小姑娘的脸!有的全开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婷婷玉立。河中养有一朵很大的荷花,花瓣里有个小莲蓬,馋得我直流口水。看到这些美景我就联想到了宋朝杨万里写的那首古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荷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西湖边走走看看,看看走走,真令人心旷神怡!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杭州不愧是人间天堂,而西湖则是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杭州西湖作文14西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一年四季,都像一幅幅隽秀的风景画,特别的迷人。
春天,高高低低的柳树上长满嫩芽。经春风不久,芽叶就布满枝条,随风摆动的时候,仿佛是一位位婀娜的少女迎风舞蹈,十里长堤处处是如诗的垂柳,让人看不完,也看不够。我们小孩最喜欢大人带我们到湖边去欣赏这美丽的风景,每每看得如醉如痴。
夏天,荷花开,那一朵朵粉色的花,好看极!荷花的叶子高举在水面上,大大圆圆的像一顶顶绿色的遮阳帽,遮住叶茎。偶尔有蜻蜓在荷叶间飞舞。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意境。碧绿的湖水里 ,还有一条条小鱼悠闲地游动,它们的存在,让湖水显得更灵动!
秋天,树叶变黄。凉风一吹,它们就从树上纷纷飘落下来,像一把把**的小伞,铺满树下。草地也变黄。整个湖岸透着凉意,湖水泛着清波,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冬天,光秃秃的树木静静地站立着。 暖暖的阳光透过树枝零碎地洒落在湖岸、苏堤、白堤上。湖中波光粼粼,游人们轻舟荡漾,好一派惬意的景象!冬天的西湖是很少下雪的。但是偶尔来一点小雪的时候,皑皑白雪仿佛给西湖披上银装,别有一番风味。
迷人的西湖,无处不是景,无时不入画,它世世代代让人赏玩不够。怪不得宋代文人苏东坡会赞美西湖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相信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后的西湖会更迷人!
杭州西湖作文1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将西湖的美衬托了出来。
西湖,是杭州的特色美景之一,至今来拜访它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早晨,西湖的湖面波光闪闪,阳光沐浴在人们的身上,此时,去看看苏提春晓吧。一株株杨柳栽于河边,微风理着头发,细雨梳洗着碧绿的发丝,使得垂柳在风中摇曳得无比自然,柳枝掠过脸庞,感觉有些痒。若是春季,那还会有些燕子栖息杨柳枝,麻雀蹦来蹦去呢!
正午,烈日当头,该去买些杭州特产享用了。然后去西湖喝喝茶,赏赏鱼。西湖的金鱼是有名的,养在缸里,一只只金鱼在阳光之下,磷光闪闪,非常耀眼。但放养在西湖里的金鱼更是炫目。有些鱼,看见树影儿,就跑来“遮阳”;有些鱼,肚中饥饿,看见游人,就一个劲儿游过去,等游人拍完照,便会有大批的面包屑,饼干屑和鱼食“降落”在湖中。鱼儿抢食时“丑”态百出,挤入鱼群中,嘴一张一合,一张一合,不一会儿就抢食完,逗得游人哈哈大笑。
夜晚,一定要听西湖的音乐喷泉,放完《爱我中华》放《梁祝》,再放《千年走一回》、《命运》等名歌。喷泉也不是摆设,水伴着灯,时纵时横时交错,时蓝时黄时红绿,倘若看荷花时听此曲,更是令人陶醉。荷花在微风中摇曳,沐浴着幽静的月光,音乐喷泉似歌似舞,似唱似跳,令人仿佛置身仙境。
半夜,西湖静下来了,西湖沉睡了,荷花沉睡了,小动物们沉睡了,只有昆虫在鸣叫,鸟儿在唱歌,组成一首《小夜曲》……
西湖沉睡了。
杭州西湖是人教版三年级的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写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字词:“掠、堤、垂、初、素”的读音;“华”在本文“华灯”中念第二声是装饰精美的意思,“浮、素、掩、初”的写法;“犹如”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教案# 导语《湖心亭看雪》虽只有一百五十余字,作者却以清闲淡雅的笔墨,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雄浑、恍惚迷离,深切地抒发了自己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教案
教学目标:1 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
2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
2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课文。
2讨论法与点拨法: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学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悟文章写景时使用白描手法的特点和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以及淡淡的哀愁。
2 资料助读法: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生平、思想及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的那段历史,以更好地把握主题。
3 讨论、品读法:通过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准备:
教师:查阅网络资源,并将其整合在本节课的展示课件之中。
学生:1搜集学过的或自己知道的关于描写雪景的诗文句子。
2对照注释并查阅工具书,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
1课时
探究新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随笔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约3分钟) 导入: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并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同时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约10分钟)
(一)字词障碍一扫清(课件展示)
1 生字注音
更(gēng)定 拥毳(cuì)衣 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对坐 余拏(ná)一小舟
喃(nán)喃 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一词多义
①是
是日更定(代词,这)
是金陵人(表判断)
②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
长堤一痕(表数量)
③更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④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文中代指酒)
上下一白(白色)
(2)古今异义
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
(3)词类活用
① 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雪。)
② 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二)齐心协力疏文意(课件展示)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参考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杭州西湖边。
2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参考译文:下了三天大雪,湖中游人全无,连鸟声也都听不见了。
3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参考译文: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4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参考译文: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
5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参考译文: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的一道淡淡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唯此而已。
6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参考译文: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7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参考译文: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8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参考译文: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氏,原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9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参考译文:等到下船的时候,(替我驾船的)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您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三)知人论世悟痴情(课件展示)
1 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2 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是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部分,做好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下一步的深层探究(也就是“文”)做铺垫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对张岱的经历和写作背景作简要介绍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中蕴含的淡淡的哀愁。
三、合作探究。(约30分钟)
(一) 西湖雪景共赏析
1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找出来一起读一下。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 讨论: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却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提示:从写作角度、数量词、意蕴、写作手法几方面分析(小组合作解决学习重点)。
(1)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着眼于“大”字,写出了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突出阔大辽远之势。
(2)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突出“小”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人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地的空旷”与“人的渺小”形成对比,表达了在山水之中感受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3)补充白描概念——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诵读“白描”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4)如何理解“白描”这一写作手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仅用“攀”“缩”“微倾”这三个极凝练的动词,逼真形象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时的努力,真实地再现父亲的背影,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出现了那令人终生难忘的感人背影。没有一处过多的形容、修饰、陪衬之类的语言。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对九个景物进行了排列,勾勒了一幅“天涯游子图”。在这幅图中,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鸦是黄昏中的,它们给人的情绪是萧索暗淡的。此时再看到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思乡思家的情绪就很自然地从心底弥漫开来。仅28字,就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这就是白描。
教师小结: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又有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二)湖心亭里说痴情
1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痴”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痴”呢?
(看雪的时间:是日更定矣)结合课释,看看这是什么时候。(晚上八时左右)
(3)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去?
是为了不见着人,也不被人见,当然,这里的“人”是指世俗之人。这表达了他清高脱俗、与众不同的情趣。
(4)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呢?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倶绝。
(5)作者是从哪种感觉来写的?
听觉。
(6)“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出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不同的是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而本文写的是冬季最冷的时候,大雪连下了三日,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按理说,这么冷的天气,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可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而且还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表现出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与众不同的情趣。
2寻找有关“痴似相公者”的语句。
(1)那天,作者仅仅只是看到了雪吗?——遇人(湖心亭上比他早来的有两个金陵人。)
(2)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一起找出来,读一读。
(3)两位金陵人有没有想到会在此时的湖心亭遇到作者?哪句话能体现出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发之于两客,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
追问:当时双方的心情如何?双方各有什么样的举动?
(惊喜、愉悦。“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而且连饮三大杯,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作者在这里没有写双方的交谈,此时无声胜有声,喝酒就是的心灵默契的写照。作者写“两人”“大惊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
(4)老师发现一处很奇怪的地方,作者写“问其姓氏”,可后面却是“是金陵人,客此”,这答非所问呀,你怎么理解这个句子?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必记名字。而突出“金陵”这个籍贯,因为我们知道“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曾是明朝的京都。作者强调“金陵人”“客”,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作者没有说过多的话,只是喝了三大杯酒就走了,明明是看雪,怎么就走了呢?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惆怅。知己难觅,知音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作者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遇到的人却引起了他的故国之思。此等心情怎么还能继续赏景?只能无语而别了。 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文中营造的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之中。
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获得美感。
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收到真实的情感熏陶。
体会白描手法。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
解读作者的“痴”,把握作者的情感。通过本环节,培养学生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学习重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通过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
四、归纳总结。(约2分钟) 假如作者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呈现的多是江雪寒冰。走近张岱,发现他并不神秘。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发自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由分析张岱的意趣到联系学生自身,实现了对课文主题的升华。
赏析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初更时分,晚上八点左右,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作者对数量词的锤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文情荡漾,余味无穷。痴字表明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