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苏轼: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第1张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译文]护城河里流淌着半池春水,城中到处开着春花,而千家万户的房屋在轻烟细雨中却模模糊糊地看不清楚。

 [出典]苏轼《望江南

 注:

 1、《望江南》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注释:

 望江南又名《忆江南》、《梦江南》、《江南好》。《金奁集》入南吕宫。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风细”句:微风吹动杨柳,杨柳轻轻飘拂。斜斜:无风时柳枝垂直,风吹动柳枝更倾斜了。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密州北城有台,名超然台,苏轼让人修葺一新,经常登临游玩,并且写了《超然台记》那篇有名的散文。超然台故址在今山东诸城。望:一作看。

 壕,指护城河。

 寒食,古时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两日(亦有于清明前一日),禁火三日,谓之寒食节。寒食与清明相连,是旧俗扫墓之时。游子在外不能回乡扫墓,极易牵动思乡之情,故下文云"咨嗟","思故国"。

 咨嗟,嗟叹声。

 故国,指故乡,亦可理解为故都。

 新火,寒食禁火,节后再举火称新火。新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六引《学林新编》云"茶之佳品,造在社前;其次则火前,谓寒食节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此处新茶指寒食前采制的火前茶。

 3、译文1:

 登上超然台远眺,春色尚未褪尽,和风习习,吹起柳丝千条细,这一湾护城河水绕了半座城,满城内皆是春花灿烂,迷迷蒙蒙的细雨飘散在城中。寒食之后,春意是该减了,酒醒后,面对这许许多多的无力与责任。

 译文2:

 春未暮,风中的细柳依然摇摆生姿。登临超然台远眺,看见满池春水,满城鲜花,千家万户被蒙蒙烟雨笼罩。

 寒食已过,想起家乡,酒后心情忧郁。为了摆脱这浓浓的思乡之情,且生火煮茶。品尝着春天新采的茶叶,作诗自娱,不要辜负了这春天的好时光。

 4、苏轼生平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即进入了“超然”的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6、苏轼在密州,适逢施政的困境。密州本是一座穷苦的“寂寞山城”,“火冷灯稀”,“昏昏雪意地垂野”。到任之初,当地“蝗旱相仍”,蝗灾、旱灾交相肆虐,“岁比不登,盗贼满野”。苏轼到密州,本是无奈的选择,自称是“脱网罗之患”的“散材”,心情是极不舒畅的。然而,面对逆境,胸存“尊主泽民”之志的他认为,“今虽在外,事有关于安危而非职之所忧者,犹当尽力争之,而况其事关本职而忧及生民者乎”只要关涉黎民百姓利益,份外份内之事他都要管。于是,他率领百姓灭蝗抗旱,平绥盗贼;筹措粮食,赈灾救民,使百姓“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千人”。苏轼的辛劳赢得了不菲的政绩,也赢得了百姓衷心的爱戴,他自己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于是,好游历玩乐的他,在密州北城修葺楼阁,谓之“超然台”,便于登高望远,饮酒作乐。这首词便作于台上,时熙宁九年(1076年)春。楼成,作有《超然台记》。“超然”者,谓“游于物外”,“无所往而不乐”。

 《望江南》以登台游春起笔,勾画了一幅细风斜柳、春水鲜花、万千人家的祥和画图。登上超然台四处眺望,护城河里春水漾漾,密州城内满目鲜花,蒙蒙细雨沐浴着万千人家,令人心境平和,空明澄静。作者笔锋一转,由眼前之景唤起思乡之念,寒食节畅饮之后,如今酒醒,故乡何在?内心不由得发出一声嗟叹。然而,面对同游的老朋友,还是不要去怀想故乡吧,来呀,让我们重新生起火来,品尝品尝刚焙制的春茶,吟诗饮酒,可要趁着尚未衰老的大好年华!作者以一种乐观而豁达的人生态度对待心中的郁闷,以一种高雅而超脱的人生追求平息了内心的矛盾,洒脱地超越了不如人意的现实。

 这首词颇能代表苏轼此一时期的思想特点,在他看来,“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如果能摒弃对物欲的孜孜追求,“游于物之外”,便能超越尘世的扰攘,做到“无所往而不乐”了。苏轼的这一思想贯穿了他后来不幸的一生。

 7、“望江南”本是小令,二十六字,东坡写的是双调,即把原来的形式重叠了一遍,变成了五十二字,上阕写所见之景,下阕抒触景而生的情。情景合一,营造独到的意境,表达复杂的感情。

 暮春时节的城外景色非常秀美。柳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婀娜多姿,“斜斜”两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柳枝被春风吹动后的情态,妩媚极了。刚进入晚春,正是百花盛开的时光。词人兴致来了,就“试上超然台上望”,登临远眺,赏玩大好春色。护城河里,春水溶溶,碧波荡漾,环视城池的各个角落,都开满了各种奇异的鲜花。“半壕春水一城花”,简直如江南那样,美得无法形容。“烟雨暗千家”,使读者想到“杏花春雨江南”。这段景物描写,词人运用他绘画上的深厚艺术造诣,注意动静相配和色彩明暗相衬。柳枝依依,春水盈盈,这些都是动态的,变化着的;而烟雨中的千家,却是静态的,不变化的。细细想来,这就是一幅烟雨江南的写生。虽然只有寥寥几笔,却写出了晚春时节的特点。同时,春水的一色,鲜花的万紫千红,也令人眼前一亮,情不自禁地感叹:好美的春色!

 寒食,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词人喝了些酒,以此来麻痹神经,可是醒来后却加倍的神伤。中华习俗,清明节前后,春光明媚,正式以内中的时光,应当返乡扫墓,祭祀祖先。东坡的父母妻子都埋葬在家乡眉山,离密州有几千里路远。扪心自问,他是多么渴望回乡祭扫亲人的坟墓!可是,他此时却想回而不能回。公务在身,怎好离开?而且这个时候正是国家多事之秋,变法派与守旧派斗争正酣,自己贸然回乡祭祖,被变法派知道后不知会加上多少莫名的罪!所以,算了吧,“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寒食过了,可以用新火了,悠闲地去煮新茶,品新茶吧,闲时可以饮酒写诗填词,这些都是人生的享受。大自然现在是春未老,一年里最美丽的时候,而自己也是正当好年华,不能让它白白溜走,尽量地去享受吧。

 从表面看,这首词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真的有登上超然台而能超然物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眼前远处江湖应尽量借诗酒自娱。

 这里,东坡主张珍惜美好年华,放下一切痛苦,自在地去喝酒。

 8、好一个“春未老”!既然敢说春未老,人自然也抱持未老之心。试想一下,苏老夫子在公务之余,登台而上。风“细”,柳“斜”,轻凉之风徐徐吹来;柳枝似人手,以一个“斜”勾勒和挽留行经路人。一衣带水,漾映眼底;辉照满城,缤纷春花。而后看千家檐瓦,迷蒙雨影中。尤其“新火试新茶”,自然有了苏轼“诗酒趁年华”的感慨。时光荏苒,我们依旧能感受那颗“游于物外”的超然之心。

 “半壕春水一城花”,“半壕”对“一城”,“春水”对“(春)花”,句中自对十分工整。“半壕”、“一城”与“千家”,连用了三个数量词,从少到多,从眼前到远处,从俯瞰到周览到远眺,仿佛一位高明的画家,先画好近处景物,再以大写手法泼墨淋漓,渲染出深远的背景。苏轼活用数词和量词既有嗜好,又有手段。他在这两句词中把三个数词和三个量词组织、搭配得多么贴切、巧妙、自然!他在五十九岁高龄时被政敌迫害远贬惠州的途中,写了一首七律《八月七日出入赣,过惶恐滩》,首联“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竟能在十四个字的诗句中灵活自然地用了六个数词、四个量词,并使它们组成工巧的对仗,从而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他被贬的遥远路程,他的衰老容貌,以及他所处的艰难险阻的情况,并且融入了自怜、自叹、自嘲的复杂感情,其因难见巧地妙用数量词增添诗情画意的艺术动力,令人叹为观止!从这首诗回过头来看,《望江南》词对数量词的活用,还不过是苏轼小试牛刀而已。

 9、下了十多天的雨,每天都有不同的感慨。听着那淅沥的声响,时不时心中泛上几分酸楚,又带着些厌倦。我变了,变得越来越感性,随便一点小事就会影响到我的心情。大概是离开家一个人生活所致吧。远离了家庭的温暖,一切都要靠自己打理,昂首面对一切,迎接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曾经以为我会很脆弱,但正相反,独自一人从未掉过一滴泪。习惯于沉默,习惯于用不加掩饰的笑发泄一切,总不自觉地想起那句,越痛越笑。

 这几天脑海中总在想着这句诗,这句我以前非常喜欢的诗。以前看到它,就好像目睹了落英缤纷的场景,万事万物都处在烟雾朦胧中,真是诗情画意。但现今的我觉得曾经的想法真是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情,是一种无病呻吟。霪雨霏霏,半壕春水,不见一丝嫣红;烟雾笼罩,只感到刺骨的凉意和往返时发际在风中乱舞的狼狈。诗意而又具有浪漫色彩的东西要在外界影响很小而心又无限畅快的情形下才能呈现。撑着的伞被大风给吹折了,像上战场一般在食堂打着饭菜,我想再有才的诗人也感受不到它的浪漫之处。一切都是现实的,赤的现实。

 社会是让人回归现实的,太理想化会让自己很受伤。如今的我无比的渴望见到阳光,即使是微弱的,也能让我感到万物都是那么的真实,那样的自然。

 10、读过《望江南》的人,都会在心中构筑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江南,江南在诗词中,《望江南》中的江南,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点,在那些或富丽或华美或清泠的字里行间,江南早已散漫成一片氤氲水色,浸入了文化之中。苏轼给江南的生命徒添一片水光波影,一派浅吟低歌。

 “风细柳斜斜”,“烟雨暗千家”。自认为这样的轻歌曼舞的景象只适合苏州。曾经无数次驻足在苏州,却总被那一派“和风拂细雨、烟雨暗千家”所吸引。尤其是那句“烟雨暗千家”总是让我想到梦里的苏州。梦里的苏州,繁华而古老,细水之上宛如飞鸿的石桥,桥边垂钓的老者端坐成千年不变的石雕;有骑竹马的孩子快乐的奔跑,口中哼唱吴越古老的歌谣。正是这样的景色紧紧抓住了那些在“细雨”中随着“斜斜的杨柳”离开“千家”的游子的心,才有了那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寒夜里映着月落乌啼,牵挂着游子离人的断肠。还有那些“和风”、“斜柳”般青丝飞扬的女子,腰缠长鞭,肩背龙泉,紫杉如花,长剑胜雪。无数次沉湎在那样的宋词里,迷失在这样的幻象中,醒来的瞬间,怅然若失。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苏轼在超然台上的豪言壮语不也是江南水性的赋予吗?江南水碧,萦绕的绝不紧紧是朦胧忧伤,不论是苎萝山下的夷光,还是西湖畔长眠的岳飞,碧水青山赋予他们灵动秀逸的面容与文思,也赋予了他们水性顽强的铮铮铁骨,教他们面对“半壕春水一城花”的大好江山时,背负起历史的托付,为绿水青山而战,为家园而战,为江南而战。“试上超然台上望”更是江南对他们的叮嘱,要把超然的豪情与坚强的背影留给后人。任细水长流,任落英缤纷,他们站在历史的一点,倾尽全力的守护那脆弱如斯的平安。

 正是因为夷光和岳飞的努力,才有了“半壕春水一城花”的江南。轻歌曼舞,暗香盈袖,唱尽千年无尽轮转的华衰。

 每每读完这首宋词,心海的涟漪久久荡漾,我不知自己是否该去看看今日的江南,看她是否同于苏轼笔下的梦里水乡。或许该去,去看看姑苏的园林与西湖的月色;或许不该去,任由这首《望江南》荡漾成无法割舍的水光。

 然而不论如何,我都知道,那“和风”“斜柳”“春光”“繁华”“千家”早已与我的心相溶。

 11、烟雨江南,江南似水!江南一个充满柔情细致的地方,长年水意充沛,让人浮想联翩!

 自古以来,江南的水在诗人的笔下总是开出一朵朵淡雅的花,无论是唐·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还是宋·苏东坡望江南:“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这些优美动人的诗句,都离不开对水的描写!

 春雨潇潇,细腻缠绵,江南便踏雨而来,在细细的烟雨里飘渺袅娜;在绿柳迢迢里涤荡回转;在紫燕呢喃里朦胧飘渺。

 一帘微雨,轻巧地笼罩了那些远山近水,亭台楼阁,小巷人家。阡陌纵横,采桑的女子踏着细细的烟雨轻歌而来,抬眼却望不见那边的天,心思便遥遥地暖了!

 喜欢这样的江南,水意葱茏,漫过心坎。驳斑的墙院,墨绿色的青苔悄悄地爬满了巷子,瓦楞,细雨微洒里,浸透着别样的风情。

 在这些铺满鹅卵石的巷子里行走,步子轻浅,细语浅笑,撑一把有细碎花朵的小伞,感受时光寂静地滑过耳际,尘世的沧桑便在行走的孤独里远去

 春意盎然的江南是多情的,只需用心品味这份静谧,这份淡雅就好!端坐在阁楼上,或者是靠河的小院里,看流水缓慢地淌过。小船悠悠,竹蒿轻点,船头或站一戴斗笠的老翁,或一轻歌唱晚的女子,素衣素面,清淡的似那一江河水,悄然而去,留下几点淡淡的痕迹!

 炊烟渺渺,烟雨江南!雨意充沛的小城,那些朦胧着的美丽,让人妥帖而又舒适。

 柳絮迷离,烟波飘渺,有多少的往事被流水淡去,有多少的旖旎被渲染的绿翠流香。

 水意轻笼,许多故事都已经淡去,可是细雨微风里,炊烟袅袅里,依然有写不完的诗篇,唱不完的柔情。乌篷船摇曳,回眸间便是一首诗,一曲歌,一副水墨画!烟柳轻晃,燕雀低喃,人间已是别样的情境。

 一场雨能够滋润心事浅淡,也能够掩盖尘世的喧嚣浮华。江南的水意更会涤荡我们内心的沧桑寂寥,孤独伤感!

 如果可以,请到江南去,走进那些深院巷陌,细触微雨淡墨的柔情淡雅,感受别样的风情款款,然后告诉自己身在江南!让无声的水意温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

 水做的江南,柔情,迷离,悠然,心事就这样浅了,淡了!

 此刻你在哪里?

 本篇文章来源于wwwcaowucn[草屋文学]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caowucn/article/20090901/11143html

 12、雨雪风霜,月鸟树花。雨,从来都是国人钟爱的意象之一。有雨,便能曲尽缠绵,感怀百结,尤以春雨秋雨为甚。当万物复苏之时,来场细细靡靡的春雨,恰如洒落诸天雨花,诗人们顿然醍醐灌顶,灵感大发,给后人留下无数曼妙的诗篇。

 按旧阴历,三月为季春,即暮春,而对照今阳历,三月往往还春意初浓,因此三月在语境里就成为一个涵义极广的指称,某种意义上,三月雨能代表整个春雨,就笔者而言,因了那曲的《三月里的小雨》,也对三月雨情有独钟,下面举述时就将春雨泛称三月雨,并重点关注包含三月的词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春夜喜雨》,大概是天下最为的“喜雨”诗了。诗人满怀憧憬,热切地做着春的美梦。的确,方是时也,大地开始滋润,遍眼姹紫嫣红,雨就是春的使者,春的精灵。

 “沾衣不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志南和尚的《绝句》和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相比上述诗句就显得仪态从容,不再那么感情急迫了。在意的是闲适洒脱,逍遥度日。类似的还有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字里行间充溢着一种禅境或逸趣。杜甫《曲江对雨》:“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全用白描,形象随之跃然纸上。苏轼《望江南》:“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意境又是多么令人神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雨靡靡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和韦庄的《台城》则境界阔大,从个人的情怀拓展到历史的感慨里去了。相对而言,因春为阳气生,由春雨引发咏史嗟怀的诗作较少,但既有之,就证明雨实在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能使人纵横古今,极骛八荒六合之外。

 于是,避不了的就是“伤春”雨了。也许出于诗庄词媚,词更易表达缠绵凄恻的情感,宋词中的伤春雨比唐诗似乎要来得多些。像突出“三月”字眼的,就有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晏殊的《木兰花》:“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等。就连看似中立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也充满着感伤愁绪。而唐代才女鱼玄机的《寄刘尚书》:“汾川三月雨,晋水百花春”,却重在描绘晋川大地的秀色,气韵沉雄,情绪昂扬。可见,三月,包括三月雨并不简单喻示着迟暮、伤逝、离别等等,主要还在乎人的心境。

 “暮春三月,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我的理想里,最向往的三月是这样的一幅画面。字面只提及风,并没有雨,我却宁愿想像雨也纷扬在其中了。它并不需要看见,“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在心底相伴着那上天之物,一同逍遥进无边的春色。李智祥(本文来源:北京晨报)

 13、如今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整天奔波于钢筋水泥的森林中,为了生计忙碌,为了事业打拼,蜗居在逼仄的空间里,在拥挤的人潮车流中,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矗入云天的高楼让人压抑疏远,霓虹灯让星星和月亮在夜空消失,旋转立交桥让人目眩神迷。曾经在唐诗宋词中吟咏千遍向往不已的江南似乎已离开我们的视野,只存在梦境之中。

 突然地遥想起那已离我们远去的古典而纯朴的江南,遥想那“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的美好景致。

 于是,怀着一份眷恋的守望,想象一位儒雅的古人,披一袭薄如蝉翼的青衫,撑一把古色古香的纸伞,邀一城朦胧迷离的烟雨。站在时空的交汇点,任思绪随风远飞,去寻觅内心深处的向往,遥想那“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烟雨江南。

 我的江南是天生丽质的南国佳人,古典诗性,纯洁优雅,青春烂漫,灵动多姿。她住在粉墙黛瓦竹篱木笆内,乌篷船和白帆在蓝天碧水间徜徉,她从青石板上走来,站在小桥流水之上,油纸伞下是她粉红的脸庞。春天她会去山坡上采一束红杜鹃,夏天会去西湖看十里荷花,秋日里来到院子的合欢树下品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日里观雨打残荷,赏断桥残雪。

 我的江南是雄姿英发的男儿,大江东去,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八百里洞庭波澜壮阔,三万六千顷的太湖白浪滔天,雷霆万钧的钱塘潮摧枯拉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懦夫胆颤心惊,让强者欣喜振奋。江南的水柔中带刚,是武术中的太极,声乐中的交响。

 我的江南是灵动秀美的中国水墨画,山青青,水碧碧,柳依依。她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清香,她有夜船吹笛雨潇潇的浪漫,她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感伤,她有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魅惑,她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多情。

 我的江南是雄奇不失秀丽的山水,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的清凉,黄山的瑰丽,九华山的灵秀,雁荡山的神奇,一座座名山让江南于秀美中透出雄壮,于雄壮中显出妖娆。还有那一条条蜿蜒向前的河流,长江、珠江、钱塘江、嘉陵江,似是江南肌体里的脉搏,汩汩流淌着青春的澎湃与激情。

 我的江南是戏里戏外风情万种的才子佳人,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里相送的江南,是许仙与白娘子温情缱绻凄美感伤的江南,是唐伯虎才华四溢风流潇洒的江南,是西施浣纱沉鱼落雁以身许国的江南。是一盏女儿红,花轿十里相迎送的的江南,是花雕、黄酒、大闸蟹饕餮的江南。是黄梅、昆曲、越剧戏韵飘香的江南,是唱念做打中水袖舞动的江南。

 我的江南是悠然自得景色如织的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青山隐隐,绿水迢迢,草长莺飞,花木扶疏。这里绿阴深处有人家,鸡鸭成群,欢蹦嬉戏,牛羊在山野里怡然吃草,牧童的笛声与山间的流水相映和。这里农人在田园里耕作,炊烟在屋顶上缭绕,浣衣女的欢笑在竹林里回荡。

 当摩天大楼以千篇一律的面孔在我们的田园肆意扩张,当高速公路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横穿山岗、河流、田野,当霓虹灯把宁静的夜空渲染得艳俗不堪,当立交桥混淆东南西北,当河流湖泊的鱼虾绝迹,当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都荡漾着浑浊,当青翠的山峦被刀劈斧砍,当名山胜地塞满摩肩接踵的人流,当古朴的江南小镇被庸俗的商业气息淹没,我知道我的江南正一步一步离我而去。这南国的丽人正日渐苍老憔悴,步履蹒跚,像一朵美丽的花儿渐渐枯萎。

 远去了,我的江南,我深深眷念着的江南,我将会也只能在梦中遥想你曾经青春动人的容颜。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过哪些食品如下:

1、东坡墨鲤:

苏轼把长江中的鱼不加分辨都叫“团鱼”,也称为“墨鱼”。苏轼把潭中的鱼叫墨鱼(也称“团鱼”)和江潭之水叫“乳泉”,并写诗《江潭小雪·并引》以记其事。团鱼又名甲鱼或乌龟,“团鱼”是乌龟的俗称。

2、东坡腿:

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已年近半百,他除了朝夕研究学问外,下乡救灾,在田间和农人一起插秧种麦,更常到长江边去捕鱼、到江上去采摘薕菜,一齐烹制。他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予老于农,筑室于江上,与邦人耦耕而告之诗: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聊以继晷焚膏继晷。”他希望能把握时间继续学习、写作。

3、东坡肘子:

东坡肘子是四川地区传统名菜,属于川菜系,北宋时已有此菜。

4、东坡芽脍:

芽脍就是东坡芽菜,苏轼在《送王子立》诗中说:“要知吾人舍不得钱,为君试写几钱字”,苏轼自己舍不得钱也舍不得家,更舍不得自己一直以来的美食文化研究。他研究芽菜,把芽菜比成故乡的爱人、知己、伴侣,比成自己的肝肠寸断。

5、东坡玉糁:

据《舆地纪胜》中记载,在隋朝开皇年间,隋炀帝杨广为使天下名士咸集京师而遍征天下佳肴,易州名士苏放把自己做的“玉糁”献给炀帝,一吃之下大为赞叹,龙颜大悦,立即钦定为宫廷御膳房头牌菜。

扩展: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嘉祐六年(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佥书凤翔府判官。宋神宗时,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出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随着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宋代美食家苏轼曾品尝过豆腐这种美食

1苏轼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早年经历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庆历八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3主要影响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诗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

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出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今天流传最广泛,最受欢迎的一首悼亡词,它创作于苏轼结发妻子王弗逝世十年之后。

北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仕途失意的苏轼来到密州,当年的正月二十日夜,他梦到了暌违十年的结发妻子王弗,醒来后写下了这一首千古名词。

苏轼这一首词的个人风格比较突出,题为“记梦”,但上阙却一直在抒情,到了下阙方才开始“记梦”。在这首词中,对于“梦境”的描绘,苏轼点到为止。侧重点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伤感,而不是追忆往昔。因为创作这首词时,他已经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

王弗逝世十年间,苏轼为仕途流寓奔波,因为与王安石失和,在政治上遭受压迫。后来担任密州知州,公务繁忙,哪里还有心情思念前妻?但是说他不思念,他也并非是真的不想。从前与王弗十年恩爱,点点滴滴都深埋在他的潜意识里,最后出现在这一场梦境之中。

一、本词的艺术特色

在苏轼这首悼亡词诞生之前,潘安仁和元稹的《悼亡三首》都曾被认为是世上最好的悼亡诗。

潘安仁从时光流年入手,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他在第一首诗中运用大量侧面描写,让人看到亡妻在屋舍之中留下的倩影、墨香以及壁间挂饰等等,让读者感同身受。到了第二首时,才开始描绘自己的思念之情。

后来元稹的悼亡诗,开头也直接通过“泥他沽酒拔金钗”、“落叶添新仰古槐”等细节描写,让读者先认识到他的亡妻,然后再开始诉说相思。

偏偏到了苏轼这里,他对自己的亡妻王弗没有只言片语的刻画,只有一句模糊的“小轩窗,正梳妆”。但是,三人的悼亡词中,就他这一首流传最广。

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苏轼在文坛上的影响力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的确是由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艺术水准决定的。

苏轼在一首词中,开篇即运用时间的延长与空间的距离来营造悲凉的氛围,这种手法暗合了现代悲剧心理学。

一些美好的东西之所以美好,恰恰是因为时间的遥远,空间的阻隔。所以,杨过必须要在绝情谷悬崖上等待小龙十六年,而不是十六天。

而生与死,本就是人类最为关注的话题。所以苏轼不必告诉你他和王弗曾经多么相爱,他的妻子曾经有多么优秀,就足以令读者感觉震撼了。

十年,一个人一生中有几个十年?况乎是“生死相隔”的十年。爱人与我阴阳相隔已经十年了,我没有想她。但是苏轼接着话锋一转,又说“自难忘”。因为我不想,是因为我根本忘不了她。

我在密州,她的“千里孤坟”在眉州。我感觉到凄凉,却不知道要对谁去诉说。如今我尘灰满面,鬓发如霜,开始呈现出衰老之态了。只怕是她的魂魄能与我再会,也认不出我的样子了吧。所以,作者开始陷入受伤的情绪当中。

直到诗的下半阙,他才述说梦中相会的情形。当时他看到妻子正在窗台前梳妆,走过去和她四目相对,想说点什么,却也说不出口。

但是他亡妻的伤痛并没有就此打住。到了最后,苏轼不写自己的悲痛了,转而去写王弗,“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十年、千里;生死、孤坟。词作开头的意象充分地抓住了所有读者,最大程度地引起了共鸣。至于这十年为谁?千里念谁?生死隔谁?孤坟埋谁?全都不重要。

生、老、病、死、爱、恨、别、离,人生八苦诗人已占却一大半。如今尘灰满面,须发皆白,面目全非。

夜间梦到前妻在窗台前梳头,早已过了说肉麻情话的年纪。而他又娶了新妻,还能再说什么呢?唯有相对无言泪千行。

最让人伤感的是,生活还在继续。亡妻将一直深埋在明月高冈上,每年的这个时候,孤坟里都会传出断肠的哭泣声。

二、苏轼与王弗

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是乡贡进士王方之的女儿,她自幼酷爱读书。十六岁时与苏轼成亲,侍奉公婆、恪守妇道。

苏轼一开始并不知道妻子通晓文墨,后来发现,每当自己读书的时候,王弗都会一直站在旁边不肯走。有时候他读的书内容忘了,王弗却能记得一清二楚。

再相询问,才发现她原来知书达理,只是不爱在人前显露。后来苏轼解读文章上偶有错误,王弗也能给他指出来,并且表现得妥帖得当。

苏轼当官之后,王弗随他上任,经常“立屏间听之”。对于丈夫结交的朋友的品性,她也能一目了然,是一位相当有见识的女性。因此苏轼对她是很有感情的,然而王弗二十七岁早亡。

苏轼十分伤感,王弗的父亲对苏轼说:我女儿在你最困难的时候跟着你,希望你将来不要忘记她。

王弗生前给苏轼留下了一个孩子,她去世之后不满一年,苏轼又迎娶了她的堂妹王闰之。古代文人求仕在外,家中少不了贤内助,王闰之后来跟随苏轼时间长达二十余年。

在爱情方面,苏轼并非“人间痴情种”。因为公务繁忙,白天他无暇追忆旧情,晚上他身边有王闰之和儿子在侧。所以,他在《江城子》中说他对王弗“不思量”。

但“不思量”并非他真的遗忘了王弗,因为王弗这个人已经深深地印在了他的心底,他并不需要去思考,她的影子自然就趁他空闲的时候,浮上心头。

王弗有多好,苏轼心中非常清楚,所以他在词中并没有去描述王弗的好。并且王闰之当时还在他身旁,他也不适合写得太详细。于是,他选择着重描写死别十年,千里孤坟的无限悲凉。

结语

网上一直有人因为苏轼的一些八卦,攻击他“用情不专”,进而嘲讽他写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骂他虚伪、矫情。其实,那是因为很多人根本没有读懂苏轼的这首词。

苏轼创作这首词的时间,是王弗去世十年之后,这个时候他已经与王弗的堂妹成婚近十年。从这首词的内容上看,它固然是一首悼亡词,但是事实上更像是在追忆往昔青春年少的岁月,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他本身对王弗的感情,则表现得十分含蓄、朦胧。

苏轼的思想成熟并且理智,他在悼亡过程中的悲痛是无比真实的,完全没有考虑过标榜自己的“痴情”。而他这种朦胧表达,让这首词的解读产生了千变万化的可能。而唯一不变的是伤感,可以被随意安放到众多场合之中,因此广为流传。

1对苏轼的描写 对苏轼的敬仰

2文章 夫妻深情

3可以自然的引出对苏轼的描写,有历史感

4选带修辞的,比喻拟人神马的,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套一下就行。

5内容上深化主题再一次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追忆之情,结构上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我还在上学,有不完善的地方还请见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谢!

说到苏轼,我们大家都十分熟悉了,每个人都学习过他的许多诗词,从而对他那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大加赞赏。民间也有流传的许多关于他的趣事,可以说,这些被民间流传润色过的事迹,与他的诗词已经成为了不可分割的整体,浸透着宋代文人的灵魂。

那么,你知道多少关于苏轼的趣事呢?我们不妨就来看一看吧!

东坡肉

相传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一首:“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是苏东坡自己研究出来的东坡肉烹调法,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这东坡肉遂也跟着沾光,成了中华美食上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

苏轼与王安石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联道:“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讽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苏轼与佛印

一天,苏轼得意洋洋地回到家中,告诉苏小妹说今天和佛印和尚斗嘴不可多得的赢了一局。

原来是这么回事:苏东坡与佛印打坐,他问佛印:“你看我的坐姿如何?”佛印回答说像看到了佛。接着问苏东坡看到了什么,自己的坐如何。苏东坡说人家坐得像牛粪,佛印没有回答。于是苏轼颇为得意,觉得把佛印噎住了。

没想到苏小妹听完后却摇头叹息道:“你输得好惨。”苏轼不解,苏小妹解释道:“佛印的意思是你心中有什么,你看到的就是什么。佛印心中是佛,看到的自然是佛,而你看到的是牛粪,那不正好说明你心里面都是牛粪吗?”苏东坡顿时哑口无言。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回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此即为‘三白’。”

一日接到黄庭坚的请帖,邀请苏轼去他家吃皛饭。苏轼欣然应邀,并对夫人言:“黄庭坚乃当世学士,书读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被黄庭坚戏弄了。

于是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的请帖,邀请他去吃毳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是又很好奇,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

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话说毛就是没有的意思,原来是这样。黄庭坚惊讶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其实这些事迹,大都发生在苏轼面临逆境之时,想来官场险恶,最终他被贬到海南,孤老一生,这些故事,也是苦中作乐的一个缩影。

1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

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苏轼论书法的诗句 这句诗的直意就是说 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 并不可惜 下句说 要读够万卷书 才能运笔如神 婉转如意 。

读孟郊诗二首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次韵宋肇惠澄心纸二首诗老囊空一不留,百番曾作百金收。

(永叔以澄心百幅遗圣俞,圣俞有诗。)知君也厌雕肝肾,分我江南数斛愁。

君家家学陋相如,宜与诸儒论石渠。古纸无多更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

——此诗曰老纸好用石苍舒醉墨堂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2苏东坡有关书法的诗词

苏东坡以诗词论书法这方面不多。

苏东坡用墨如糊。并要求“湛湛如小儿目睛”,“茶欲其自,墨欲其黑”;

退笔如山未足珍 读书万卷始通神 ——是苏轼论书法的诗句 这句诗的直意就是说 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 并不可惜 下句说 要读够万卷书 才能运笔如神 婉转如意 。

读孟郊诗二首

夜读孟郊诗,细字如牛毛。

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

孤芳擢荒秽,苦语余诗骚。

水清石凿凿,湍激不受篙。

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

又似煮彭越,竟日嚼空螯。

要当斗僧清,未足当韩豪。

人生如朝露,日夜火消膏。

何苦将两耳,听此寒虫号。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色醪。

我憎孟郊诗,复作孟郊语。

饥肠自鸣唤,空壁转饥鼠。

诗従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有如黄河鱼,出膏以自煮。

尚爱铜斗歌,鄙俚颇近古。

桃弓射鸭罢,独速短蓑舞。

不忧踏船翻,踏浪不踏土。

吴姬霜雪白,赤脚浣白纻。

嫁与踏浪儿,不识离别苦。

歌君江湖曲,感我长羁旅。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二首

三馆曝书防蠹毁,得见来禽与青李。

秋蛇春蚓久相杂,野鹜家鸡定谁美。

玉函金钥天上来,紫衣敕使亲临启。

纷纶过眼未易识,磊落挂壁空云委。

归来妙意独追求,坐想蓬山二十秋。

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

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君不见长安永宁里,王家破垣谁复修。

元章作书日千纸,平生自苦谁与美。

画地为饼未必似,要令痴儿出馋水。

锦囊玉轴来无趾,粲然夺真疑圣智。

忍饥看书泪如洗,至今鲁公余乞米。

次韵宋肇惠澄心纸二首

诗老囊空一不留,百番曾作百金收。

(永叔以澄心百幅遗圣俞,圣俞有诗。)

知君也厌雕肝肾,分我江南数斛愁。

君家家学陋相如,宜与诸儒论石渠。

古纸无多更分我,自应给札奏新书。——此诗曰老纸好用

石苍舒醉墨堂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

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

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

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3关于写字好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写字好的诗句有:

1 吟诗写字有底忙,未脱多生宿尘垢。

2 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3 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

4 写字不适俗,读书难疗饥。

5 千高望远忘世虑,写字读书皆有趣。

1 写字xiě zì是指书写文字,题字。出自于高骈 《寄鄠杜李遂良处士》诗:“池边写字师前辈,座右题铭律后生。”

2 上述诗句全文如下:

(1)《答孔周翰求书与诗》苏轼

身闲曷不长闭口,天寒正好深藏手。吟诗写字有底忙,未脱多生宿尘垢。不蒙讥诃子厚疾,反更刻画无盐丑。征西自有家鸡肥,太白应惊饭山瘦。与君相従知几日,东风待得花开否。拨弃万事勿复谈,百觚之后那辞酒。

(2)《水龙吟》孙惟信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3)《元日示师文》王冕

骨格今年异,衣裳旧日殊。读书当努力,写字莫糊涂。白水翻三峡,青山出两都。老吾何所以?赖尔得相须。

(4)《感怀 其三》王冕

写字不适俗,读书难疗饥。蘧蘧尘网中,遑遑欲可之?仁风霜原隰,草树发幽姿。群动正翕集,游云未来归。怀哉鹤上人,徘徊感良时。无以慰蹇劣,樽酒聊自怡。

(5)《张御史西山雪堂》王冕

张君住近西山麓,窗几虚明远尘俗。悬崖绝壁堆琼瑶,叠嶂重峦隐青绿。乾坤荡荡无痕瑕,世上儿子何繁华。清高或作袁老梦,标致不取陶家茶。千高望远忘世虑,写字读书皆有趣。岁寒若与我为邻,与尔种梅千百树,坐令此处春无楼。

4关于苏轼的书法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的苏轼参加科举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王安石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被召还朝。这之后短短一两年内,苏轼从登州太守,拔升翰林学士,至上礼部尚书。

俗语:“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有不能见谅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分,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

苏轼在杭州的唯一政绩便是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没过多久,王安石再度执政,他就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被外放颖州。

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一度曾被贬到惠州、儋州(在今海南岛),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年)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享年六十六岁。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黄州寒食帖》应是所指的重要书法变化的标志,被成为“天下第三行书”,就是乌台诗案后贬在黄州时所作,供参考。

5关于苏轼写的词或诗

下面是我精选的苏轼诗词--本人比较欣赏其豪放的一面 故此删掉了一些婉约的 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快哉亭作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满江红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

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宵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沈沈。

湖上初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冬景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 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 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 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 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 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

6苏轼的诗书法

找到一首当代大家写的描写“苏轼”的唯美古诗词名言名句,供参考:英雄迟暮文/李者也大江东去入海终,巨浪淘尽风流踪。

苏轼暮年天涯贬,英雄晚景叹凄清。曾经激越远如云,当年豪迈去似风。

千古墨客终一叟,万代文豪今一翁。然则同为白发老,一样银丝两样生。

凡夫至死空万事,英雄迟暮万事空。空万事者事皆废,万事空者事曾兴。

但求不负才八斗,浓墨且书志满胸。诗词文赋开门户,书画音茗皆成宗。

盛年凡夫仅凡夫,迟暮英雄亦英雄。人生谁能料后事,后事料尽一无成。

壮岁勿荒凌云志,哪管迟暮沦蒿蓬。注东坡书院,位于海南省儋州市。

建于1098年,明代更为现名,古代儋州最高学府。北宋文豪苏东坡晚年被贬至此地,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才子,老来晚景凄凉,远离亲人故友,几乎病死在当时的大荒之地。

后来自寻乐趣,建立书院,教化人民,使得海南从此文风兴盛。现雕塑有苏东坡、苏过、黎子云等人物形象。

7跟书法有关的诗句

1、吾闻古书法

苏轼

《和子由论书》

2、书法精明古学深

王冕

《挽吴孟思》

3、吾家读书法

陆游

《晨起》

4、今无书法可柴桑

陈杰

《和曾平山见贻蚤自温荣挹艳香韵》

5、二王书法恐非臣

李石

《扇子诗》

6、书法严贬褒

刘黻

《和此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

7、太史藏书法

宋庠

《赠司徒兼侍中宋宣献挽词四首》

8、苏公书法自颜行

赵蕃

《观徐复州家书画七首》

9、古来书法独公知

周必大

《送张端明赴召》

10、书法精明古学深

王冕

《挽吴孟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0859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