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谚语

老虎谚语,第1张

导语:老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世人皆知人们都怕老虎,焉知老虎也怕人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老虎的歇后语,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老虎坐下来不是为了行礼。

2、 东山老虎吃人,西山老虎也吃人。

3、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4、 黄忠七十五,正是出山虎。

5、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原被犬欺。

6、 虎瘦雄心在,人穷志不穷。

7、 老虎借羊,有借无还。

8、 蛇死要摆尾,虎死跳三跳。

9、 打虎要有胆力,捉猴要有智慧。

10、 要学武松打虎,不学东郭怜狼。

11、 老虎不敢吃成群的牦牛

12、 人怕虎,虎怕人。

13、 人怕齐心,虎怕成群。

14、 英雄见了英雄爱,虎豹见了虎豹亲。

15、 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老虎学咬人。

16、 真朋友,同打虎,同吃肉;假朋友,见利来,见害走。

17、 入山不怕虎伤人,只怕人情两面分。

18、 虎死不变形,狼死不改性。

19、 骑虎难下。

20、 骑在虎背上不怕虎。

21、 猛虎不处卑势,劲鹰不立垂枝。

22、 猛虎不在当道卧,困龙也有上天时。

23、 跟虎进山,跟鹰飞天,

24、 松绳子缚不住真老虎。

25、 雄狮要雪山来保,猛虎要森林来护。

26、 志大才疏事难成,有志有智虎添翼。

27、 老虎吃蝴蝶吃不饱。

28、 老虎咬天,无法下口。

29、 老虎要吃天,瞎子要点灯。

30、 你老虎口大,我野牛劲粗。

31、 画虎不成反类犬。

32、 放虎归山,自找麻烦。

33、 虎动生风。

34、 虎带佛珠假慈悲。

35、 虎不怕山高,鱼不怕水深。

36、 狼虎不咬人也惊。

37、 栽树养虎,虎大伤人。

38、 恶虎难斗肚里蛇。

39、 真有打虎手,才接虎皮钱。

40、 没有诚实的狐狸,没有吃素的老虎。

41、 老虎曲膝而卧,绝不意味着它向行人致谢。

42、 得势的猪儿凶似虎,失势的凤凰不如鸡。

43、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44、 老虎花在背,人心花在内。

45、 不怕虎生三个口,只怕人怀两样心。

46、 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重磨刀。

47、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48、 纵虎归山,必有后患;一日纵敌,十年不安。

49、 不怕虎生三只眼,只怕人有麻痹气。

50、 对饥饿的老虎不要麻痹,对冬眠的毒蛇不要可怜。

这句话典故来自墨香铜臭的网络名作《魔道祖师》。

讲的是温琼林:岐山温氏,姓温名宁字琼林。故事里温宁一开始是一位白衣飘飘的腼腆青年,非常可爱。后来因为意外变故,不幸成为鬼将军。

世人皆知鬼将军,不识白衣温琼林。不得不说道友们是真的太有才了,在温宁小天使出现的时候引起了道友们的共鸣:温宁小天使真的太可爱了,应该是温家长得最帅气的男孩子了吧,但是最后却变成了鬼将军,大家都只知道鬼将军温宁,却忘记了那个可爱害羞的温琼林。

世人皆知:很多人都知道。

人尽皆知:意思是全部的人都知道,比喻一件事流传很广泛,一般用作褒义词,有时也作贬义词。

1、世人皆知:

(1)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六卷第28章:“在中国及其执政党内,干部中大山头不明显,但小山头小圈子则处处存在,世人皆知。”

(2)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2、人尽皆知:

(1)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 :“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

(2)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家喻户晓”。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世人皆知近义词:

(1)众人周知:指大家普遍知道的。

(2)举世闻名: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卷七·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2、人尽皆知近义词:

(1)众所周知:意思是大家都知道的。《玉娇梨》第二十回:“城中宣杂难住,莫苦就在众所周知石村卜一居,与白公为邻。”

(2)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

马谡

(公元190—228年),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他一生中最出名的事件是失守街亭,被斩。

��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倍加器重,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马谡在当时蜀汉政权的同僚中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连后来接替诸葛亮为丞相、被称为蜀汉“四英”之一的蒋琬,也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

��马谡在诸葛亮南征中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附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说:“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征南中,谡送之数十里。诸葛亮曰:‘虽共谋之历年,今可更惠良规。’谡对曰:‘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疆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卒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诸葛亮纳其策,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诸葛亮之世,南人不敢复反。”这段记载说明马谡军事见识是非常高明的,它实际上阐明了军事斗争与政治目的之辩证关系,其实践效果也是很好的,以至于被后世人们总结为“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的重要经验,广为流传。史实生动地说明马谡是足智多谋之士。诸葛亮器重他不是没有根据的。

��从历史书籍上看,他一生中似乎没有其他的过错,唯一的过失就是在把守街亭时违背诸葛亮节度,又不听王平的劝告,舍水上山,被曹魏军打得大败,丢失街亭。

说到马谡,很多人觉得他是个纸上谈兵的人物典型,而这种人物的结局绝对是比较悲惨的。的确,在《三国志》中马谡最终是兵败后被诸葛亮处死(一说下狱后死亡)。马谡为何落得个如此下场?他的死到底说明了什么呢?让我们从相关的史料中进行了解和研究,来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吧。

马谡,字幼常,是蜀汉重臣马良的弟弟,襄阳郡宜城人氏,兄弟五人皆有才名。刘备占

据荆州之时,马谡和其兄马良一起被刘备召为州府从事并随刘备一起入蜀征战,先后担任绵竹、成都令、越巂太守。史书上说马谡才气过人,好谈论军事,诸葛亮非常器重其在军事计谋方面的才能,常常引见谈论,从白天直到深夜,并委以重任。虽然先主刘备临终之时曾告诉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诸葛亮一直不以为意。由此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和器重在当时的蜀汉是有目共睹的。

从以上一段记载不难发现:能和诸葛亮这样的中国古代第一智者有共同语言,并让诸葛亮能将刘备说过的话置若罔闻的人物应该是很不简单的,至少具备相当的水平。那么,马谡到底又做过些什么事情让诸葛亮对他信任有加呢?史书只记载了一件事情: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时,马谡曾献计:南中恃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今公方倾国北伐以事强贼。彼知官势内虚,其叛亦速。若殄尽遗类以除后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仓促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按现代的话说,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对西南少数民族坚持“和抚”,使其归服的民族政策,具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诸葛亮采用了马谡的主张,“赦孟获以服南方。故终亮之世,南方不敢复反”。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对其信任和器重是有一定道理的。再者,我们从马谡被杀后“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一事实也可以看出马谡在蜀汉军队中还是具有一定声望的。蒋琬也对诸葛亮说:“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这也代表了蜀汉政府的高级官员对马谡的评价。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当时蜀汉名将魏延、吴壹等人都认为自己将担任先锋一职,而诸葛亮为何不听众议却提拔了马谡镇守街亭?其中一点重要的原因,正如马谡自己所言:“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此时的马谡并非无名小辈,而是诸葛亮手下的高级参谋。在“七擒孟获”之时诸葛亮曾虚心向他请教打败孟获的方法,马谡提出的以攻心为上的策略,同孔明的想法不谋而合。在对待司马懿的问题上,他又曾建议诸葛亮在曹魏那边进行离间活动,深得诸葛亮的赞赏。诸葛亮说马谡“足知吾肺腑”,这才任命他为参军。

但是诸葛亮还不放心,指出司马懿并非等闲之辈,加上其先锋张郃,恐怕马谡“不能敌也”。此时,诸葛亮已有意派马谡去守街亭了,故此用这番话来激马谡,等到马谡以“若有差失,乞斩全家”之语担保时,诸葛亮下了决心派马谡去守街亭。

马谡不在水边扎营,而到山上安寨,行动失当,终于被魏军击败,自己也因此一命呜呼。

马谡是人才不假,长于军事谋略而短于现场指挥是不争的事实,兵败被杀也是罪有应得,但他的死究竟是由谁造成的呢?

答案是:马谡的死是诸葛亮造成的。简单地说,诸葛亮没有正确地掌握人才的局限性和使用人才的方向性,拔苗助长,最后害得马谡丢了性命。

诸葛亮看好马谡,认为他是人才并委以重任,这并没有错,诸葛亮的错误在于没有看清楚马谡这个人才并非是文武全才,而有着很明显的局限性。担任绵竹、成都令、越隽太守之类地方行政长官也许很在行,担任帐前参军,出谋划策也许眼光独到,但未必就能阵前杀敌,攻营拔寨。在对马谡的培养上,诸葛亮“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反复观察;在信任方面,诸葛亮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可偏偏就在使用上,忽略了取其长处,或者说是根本没有发现马谡的不足之处。《宋史》曰:“人才难得,能否不一。”人才是难得的,但各有其长短,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看到这些长短之处,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显然在这方面,诸葛亮做得不好,把马谡这个人才用错了地方,同时又来了个拔苗助长,为了让马谡这个很少或者从来没有上过战场披坚执锐、攻城拔寨的心腹爱将尽快成长,得到锻炼,立下战功而服众,错误地派马谡亲临前线去镇守街亭,并希望其能凯旋而归,以事实证明自己的决定和判断的正确性。很显然,诸葛亮对马谡的认识和了解是不全面的,以至于到最后事与愿违,不得不来了个挥泪斩马谡。诸葛亮的眼泪与其说是,还不如说是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重大错误痛惜小马之死:是自己害了马谡!

但诸葛亮是否如《三国演义》所写「挥泪斩马谡」,后人颇有争议。原因出在《三国志》前后三种记载,未能统一口径。三种说法分别是:

1、马谡被斩。

2、马谡死在狱中。

3、马谡逃亡。

第一种说法,最具权威,缘於以下两个记载:「(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诸葛亮传>;「丞相(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王平传>。

第二种说法,根据<马良传>所附的马谡传,说:「(马)谡下狱物故,(诸葛)亮为之流涕。」

两种说法,两种死法。死法虽然不同,但毕竟死了;第三种说法就麻烦了,<向朗传>载「(马)谡逃亡。」或许逃亡后被捉了回来处死,或许就此亡命天涯,逃走了。一死一生,差别很大。

《资治通鉴》碰到这棘手问题,乾脆走中间路线,综合两种说法,说诸葛亮「收马谡下狱,杀之」。这样处理好像颇有道理。

但是马谡有无被斩?事实只有一个。而逃亡说又该怎样解释?为什麼陈寿下笔时颠颠倒倒、反反覆覆?於是各种考证、猜测出笼。甚至有人望文生义,从「下狱物故」断定马谡是病死在牢里的。

李兴斌先生认为这些矛盾容易解决。关键在於对相关语词的解释。他所撰的《门外谈兵》(中国.齐鲁书社)有篇<马谡之死辨疑>,若干观点颇可参考。

作者从马谡「下狱物故」这句开始说起。他认为,「物故」会让人联想到「病死」,想必是把「物故」解为「病故」。但「物故」并不等同於「病故」。「物故」有两个意思,一是「世故,世事」,一是「死亡」。「下狱物故」取后一个意思,就是死在狱中的意思。所以称为「物故」,颜师古注《汉书.苏武传》说:「物故谓死也,言其同於鬼物而故也」。宋祁、王念孙更进一步解「物」为「歾」或「殁」,「物故犹言死亡。」

很清楚的,物故就是死亡,至於怎麼死的,就不一定了。《汉书》里先后出现「物故」一词,死因包括病死、斩首、自杀等等。

因此,庐弼在《三国志集解》怀疑「物故是诛之二字之误」,恐怕多虑了。

那麼<向朗传>写「谡逃亡」,说马谡逃亡,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官,这又是怎麼回事?许多人误解,以为马谡畏罪潜逃。不是,「谡逃亡」指马谡街亭兵败后弃军逃亡。<王平传>说街亭兵败后「众尽星散」;裴注引《云别传》写街亭兵败后诸葛亮问邓芝时说:「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这两种说法,都说明败战后马谡和全军一道落跑的情形。

据李兴斌先生诠释,「谡逃亡」不是指马谡逃走了没死;而「下狱亡故」,指下狱后被斩杀而死,不是病死在监牢里。这麼一来,《三国志》的记载表面看来互相矛盾,其实没有。

或曰,既然如此,何以<马谡传>要用「物故」一词,不跟著用「诛」、「戮」?李兴斌猜想,有两个原因,一是避免行文重覆,这是史书书写常见现象,不足为怪;二是感情因素,陈寿父亲因马谡兵败而被牵连,遭处以髡刑,陈寿因父亲的缘故,对马谡多了一分同情,同时也可能为马谡被杀叫屈,因而在马谡的本传里用字较为婉转。

说的比做的好,也许就是你唯一的错吧

日记 作为一种文体,属于 记叙文 性质的应用文。日记的内容,源自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寻访日记600字,方便大家学习。

寻访日记600字1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将要离开桃花潭的时候写的一首《赠汪伦》,它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感谢之情。在20__年的10月5日,我们一家和几位朋友一起去了安徽泾县桃花潭,观赏那里的美丽景色,感受桃花潭边的汪李之情。

在景区导游阿姨的带领下,我们先去了文昌阁,那里是以前文人兴会的地方,也是游客极目的场所,阿姨说,每一个读书人应该先进文昌阁拜会一下。接着,我们去了东岸的古渡口。导游阿姨指点说,那里就是李白和汪伦送别之处了。我往前一看,除了一条江,并没有因诗句闻名天下的桃花潭啊,不禁脱口就问。导游阿姨说:“这里原来就没有什么潭,它只是这条青弋江的一部分,青弋江一贯风景秀丽、江水清澈,附近又有桃花渡,以桃花潭命名此处一段江景是别有韵味。”

我随着她的脚步穿过江边的“踏歌古岸阁”,然后回头环视四周楼阁,是了,就是在那里,李白留下了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据袁枚《随园诗话》所记,当年,桃花潭豪士汪伦邀请李白的信云:“此地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所以李白欣然应邀,到后却不见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便是指十里处有一桃花渡,万家酒店则是说桃花潭边有一姓万的人开的酒肆”。李白听罢,大笑不已。之后,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开怀畅饮。李白临走,被汪伦的一片诚意感动,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我想,李白和汪伦的这段友情真是让人感动。回望这段千尺深的友谊,我好羡慕他们俩人的这种缘分,李白的随性和洒脱世人皆知,汪伦的坦诚和热情着实难得。他们为后人谱写的友谊篇章至今代代传诵。

最后,我们坐渡船来到了西岸,游览了垒玉墩、书板石、彩虹岗、谪仙楼、钓隐台、怀仙阁、汪伦墓等景点。尽管这里处处雅致,别有情调,可唯有这份诗意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寻访日记600字2

暑假里,我和几个同学参加了主题为“寻访美丽江苏”的雏鹰假日小队活动。

早上5点多,“叮铃铃”的闹钟铃声刚一响,我便从床上跳了起来,简单的洗漱了下,就和爸爸妈妈开车来到了集合点。冷菲雪、周瑞琪和翁浩洋已经到了,我们几个凑到一起叽叽喳喳的讨论着今天的目的地—燕子矶和琵琶湖。很快,陆宇轩、毛睿和张佳景也来了,我们的车队就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我们先来到了燕子矶公园。我极目远眺,宽阔的江面十分平静,不时有几艘满载着货物的大船开过,激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岸边修葺一新的人行栈道一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几只水鸟在空中欢快地唱着歌,似乎在赞美这美丽的江苏,不少老人也乘着早凉在江边休息健身,他们有的坐在长椅上悠闲地聊着天;有的在玩抖嗡,小小的抖嗡上下翻飞,博得阵阵喝彩;还有的在打 太极拳 ……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似乎返老还童了呢。我们也迫不及待加入了他们,奔向江边的健身器材,爬杆,走云梯,吊环……玩得不亦乐乎。最后,在家长的催促下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美丽有趣的燕子矶公园。

第二站,我们又来到了琵琶湖。只见,碧绿的湖水中倒映着高大的树木,还有那绵延不绝的古城墙。城墙早已斑驳不堪,但它们还顽强地站在那儿,好像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 故事 。湖边荷花池里的荷花正开得盛。一片片又大又绿的荷叶里,冒出了一朵朵笑粉了脸的花,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嫩**的小莲蓬;有的才展开几片花瓣儿,好像一位害羞的姑娘不肯露出脸蛋;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像一支支画笔倒插在水中。我们沉醉在这美景中,久久不舍离去。

活动结束了,我坐在车上,心里不由地想到:江苏真好,南京真美,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宣传这些美景,让更多的人爱上我们江苏!

寻访日记600字3

在我乡下老家镇上的一条小巷里,住着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我不太清楚,只听大家都叫他“老恽”。我呢,就叫他“老恽公公”。每次回乡下,只要一有空,我爷爷就会带我到他家去玩。

“老恽公公”是一个和蔼可亲,精干利落的老人,和我爷爷差不多年纪。他最大的 爱好 就是唱戏,每次还没走到他家的门口,就会听到从他家二楼窗户飘出的“伊伊呀呀”的唱戏声,我爷爷也非常喜欢听戏。所以,他们俩和还有其他几个年纪和他们差不多的人在一起,就会拉起二胡,打起板鼓,弹起扬琴,敲起小锣……在这些乐器的伴奏下,就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有女的有男的,有时还会穿着戏服,他们摆出姿势“啊-伊-呀”的唱起戏来。看他们那种陶醉的样子,真是其乐无穷啊! 可我却觉得并没有什么好听的!

有一次我问爷爷,“唱戏很好玩吗可我怎么觉得不怎么好听呢。”爷爷和老恽公公听了就笑呵呵地说“这是我们老年人的乐趣啊!我们小时候既没有电视更没有电脑,**也难得看一回。各种戏曲倒是很多,我们就在一起学学唱唱,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了。”“那你们唱的是什么呢”我又问。老恽公公说:“是锡剧《珍珠塔》。你可别小看这个戏啊,它可是大有来历的。它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艺术瑰宝啊!锡剧最早叫常州滩簧,后来叫常锡文戏,现在才叫锡剧的。”“那既然是发源于我们常州的剧种为什么不叫‘常剧’而要叫锡剧呢”我又好奇地问。老恽公公回答说:“那是因为刚解放的时候有许多唱锡剧的名角都住在无锡。后来国家定名的时候就叫‘锡剧’,但锡剧发源于常州的事实是大家都公认的。”原来是这样啊!我终于明白了。

后来,我又上网查了资料,果然锡剧是发源于常州的,而且还被定为首届常州市非物质 文化 遗产之一。我们应该重视和保护它。现在我听老恽公公和我爷爷在唱戏的'时候,不再觉得那么讨厌了,反而觉得别有韵味。

寻访日记600字4

“你快乐吗”不知道是否有人这样问过你。对于鱼儿,能自由自在地 游泳 就是快乐;对于大树,能在炎热的夏季为人们献出一片绿荫就是快乐;对于小草,能在清晨得到一滴露珠就是快乐。然而,对于你,快乐又是什么呢

读罢《岳阳楼记》,我了解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观;学了《岳阳楼记》,我知道了欧阳修在乎“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民之乐”的感情和他愿”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看过《五柳先生传》,我领悟到陶渊明对于隐居感到的快乐和他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性格志趣。我在古人的作品中尽情地寻访着快乐。

金钱等于快乐吗答案是:不等于!金钱只能换来优越的物质生活,但换不来快乐,因为快乐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享受,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只会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我不禁想到一句 歇后语 “叫花子唱山歌——穷开心。”叫花子可以说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了,但他们依旧开心地 唱歌 。从另一个方面讲,他们是富有的,因为他们拥有一大笔精神财富——快乐。我从穷人的歌声里寻访到了快乐。

“知足常乐”。的确,知足的人是快乐的,贪婪的人是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的,他们也永远不可能体会到快乐的。在知足人的眼中快乐其实很简单,我在知足人的眼中寻访着快乐。

“如果你没有自信心,你永远也不快乐。”法国的罗休夫特说。我想,在他看来,快乐是源于自信心吧!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看来,快乐就是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我在外国的朋友那儿寻访快乐。

我寻访着快乐,我在寻访快乐中快乐着。快乐其实无处不在,只要你善于寻访,你就一定能找到快乐感染别人,让别人也因你的快乐而快乐起来。

寻访日记600字5

“箱包哪家好凯灵箱包好!”它坐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铜罗镇麻溪路1300号,今天我与同学老师一起来到了苏州市凯灵箱包有限公司,来了解一下他们的品牌,他们的努力。

先允许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苏州市凯灵箱包有限公司。原来呀,他们只是一个小小的织布厂,为别人提供箱包布、牛津布,只有12台织布机和18位工人,现在呢,他们是一个规模很大的有限公司了!占地面积已有48000平方米,他们追求“讲诚信、搞创新、究质量”他们说“超越自我,成就梦想。研发创新,引领潮流。齐心协力,振兴凯灵。争做世界一流的企业。”

首先,我们来到了研发车间,一进去,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了,几百台机器一起运转着,发出“轰、轰”的响声,声音如同乐队正在如痴如醉地演奏交响乐呢!再往织布机上看看,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布悬挂在上面:有红的,像一团团正在燃烧的火焰;有白的,如同一条条瀑布,那声音就变成了瀑布声啦!还有黄绿相间的,可好看了!特别是用6种颜色的线的那些织布机,感觉像彩虹一样,特别的漂亮。对了,他们引进了十八台法国比利时的高科技机器,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可以同时用六种颜色的线 作文 https://WwwZuoWEn8Com/一起织布的厂家。而且那些高科技织布机器是全自动的,不用人看守的。成品的花纹各色各样,让我眼花缭乱。花纹有树叶形状的,海浪一样的,字母样子的,还有卷卷花纹的……

然后,我们去了凯灵箱包展示区,刚走进金色的门口,花草树木向我们点头,似乎都在欢迎我们呢!瞧!还有一架展翅翱翔的飞机,它似乎也活了起来,守候着我们的到来。走进展厅,我们首先看了男士的双肩包,其中有一让我印象最深:名字叫“太阳能双肩包”这款包在去年首届“游礼吴江”杯旅游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得了银奖的好成绩。接着,我们看了拉杆箱。他们制作皮拉杆箱有一个特点,就是防水性特别好。然后,我们到了二楼,首先看到的是女士真皮手提包。它的用材是从意大利进口的牛皮。特点是:回弹性特别好,不容易褶皱,俗称“降落伞”。我们还看到了泰国鳄鱼皮包。最后,我终于看到了大名鼎鼎的“博士孩”,它用的布是刀割不破的,特别的厉害!取这个名字的寓意是: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博士,所以名叫“博士孩”。

不知不觉,一个下午已过去,我依依不舍地乘上车,回到了学校。这次别开生面的参观,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流连忘返啊!

寻访日记600字相关 文章 :

★ 关于寻找的作文600字5篇

★ 有关寻找的作文600字

★ 初中寻找作文600字

★ 以寻找为题作文600字

★ 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600字

★ 以寻找为话题的作文范文600字

★ 寻找的话题作文600字

★ 以寻找为题的作文600字范文

★ 找优秀日记600字5篇

★ 关于寻找春天作文600字5篇

孔融,四岁便以“让梨”而出名,他也成了许多家长或老师教育孩子的榜样,于是便有了世人皆知孔融谦让。当然,孔融也是天资聪慧,博学多才,连曹操都敬他三分,不过,真实的孔融可不是一直都是个被人敬重的高尚君子哦!话不多说,自行分辨。

成年孔融,抛妻弃子。

在青州被围困之际,孔融为了保持住一个名士应有的风范,依旧饮酒作诗。在青州城快要被攻破的时候,孔融在亲随的护卫下静悄悄的逃走了。没有带走他的妻子孩子,而孔融的妻子与孩子在城破之时,被袁谭军队所杀。

亲子无亲论,口无遮拦引火自焚。

孔融曾说 : “ 父之于子,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说,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

虽然他提出的“亲子无亲论”是为了反对曹操倡导的以“孝与义”治天下,但是他这样口无遮拦,大放豪词的说法真的令人一时半会无法接受。而他,也真正的践行了“言多必失”这一至理名言,因为他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所以刚好被曹操以他那些不孝不亲的言论处死。

道德诡辩吃人说

据晋朝的《物理论》记载,汉末有个叫管秋阳的人与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战乱而结伴同行,天下雪断了粮食,管秋阳就对弟弟说:“现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们三人就一起死。”于是兄弟俩一起杀了这个同伴,得以活下来。

孔融对这件事的看法是, 管秋阳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所以吃了同伴,没有什么错,因为这人只是一个同伴,不是朋友,如果像管仲吃了鲍叔,贡禹吃了王吉,就不行。而管秋阳吃的那个人,不过是一只能说话的鸟兽罢了,就像狗吃了一只狐狸,一只狐狸吃了一只鹦鹉一样,这没什么奇怪的!

孔融的意思难道是只有管秋阳两兄弟是父母生的,那个同伴就不是父母生的,所以就不必爱惜父母赐予的身体了?如此诡辩实在有悖人伦,可见孔融对生命的认知的确存在偏见!

但是,我们不能因其品德低下,认知存在偏误,就否认他的全部,毕竟他还让了一个让世人皆知的梨,不管怎样这件事对我们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因为这一直是老一辈人孜孜不倦教育孩子的积极故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008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