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感诗词,昙花一现
自古迄今,邂逅相遇、一见钟情也许是爱情火花蓦然间迸发的最为传统、最为经典的表现形式,它甚至比青梅竹马、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式的爱恋更为普通、更为深挚、更为隽永,也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戏剧性。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男女之间的欢爱情缘,可能就是由眉眼相对、秋波暗送、怦然心动的一瞬间而开始的。冥冥之中,这种超感官知觉的“第六感”不仅来得直接而快捷,而且还相当清晰而准确,无怪乎古人曾对此慨叹曰:“千里姻缘一线牵”,“心有灵犀一点通”。
然而,这种一见倾心、情投意合、相见恨晚的因缘,有可能会出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大团圆结局,也可能只是一次有缘无分、失之交臂、望秋先零的花殇,徒留万般伤感、几多唏嘘、终身遗恨。
无论如何,这种“中国古典式邂逅情缘”无疑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社会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等级婚姻制度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就有三首广为人知的“叹花”诗,向人娓娓诉说着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卒读之余,心中倍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凄凉与惆怅。
一、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幽怨与落寞 崔护,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唐文宗大(太)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官至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据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情感》记载:“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
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寻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
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
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千多年来,这首历代传诵的《题都城南庄》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寻春艳遇与“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无限怅惘,更是激起了无数读者的美丽想象和追悔伤感。
同时,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我们:对于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我们不妨义无反顾地大胆追求,莫等时过境迁、机遇难逢时再作无谓的苦苦以求,若如此,徒使自己对于不可复得的往昔空留悔意、扼腕叹息。正如杜秋娘在《金缕衣》一诗中所发出的感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也许是肇始于《诗经·桃夭》吧,古往今来的诸多诗人词家总是把仪态万方、娇妍婉丽、柔情似水的女子喻为“桃花”甚而是“桃叶”。
《诗经?桃夭》很明显是古代婚礼上的祝辞,祝福新娘喜结良缘、勤于持家、尊老爱幼、相夫教子、生活和美。诗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据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名叫桃叶,她日常不断往来于金陵秦淮河两岸。
王献之爱之深切,对此颇感不安,时常亲自到渡口迎来送往,并为之作《桃叶歌》四首,借以表达心中的真挚情感。诗曰: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
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
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因于《题都城南庄》一诗,自唐以降,崔护的“人面桃花”既是邂逅惊艳、情缘桃花的经典场景,也是文人墨客、风流才子梦寐以求的红颜佳人。
但孟棨的《本事诗·情感》中关于“桃花女”为情所困、绝食而死,但后来由于崔护近前哭诉,“举起首,枕其股”,抢天呼地、情动鬼神、哀感顽艳,她竟然“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其父顿时由悲而喜、喜极而泣,“遂以女归之”。
窃以为,只需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的痛心哀叹与捶胸追悔,就能断定崔护的经历和二人的结局决非如此。这样的收场,要么纯属狗尾续貂式的恣意敷演,要么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良好愿望,因为国人一向热衷于“姻缘前定”、“好事多磨”、“花好月圆”的大团圆结局。
二、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惋惜与无奈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太和进士,唐代中叶著名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后世将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
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后人又称其为杜紫微。
据唐代笔记小说家高彦休的《唐阙史》“杜紫微牧湖州”记载,大致在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当幕僚的杜牧闻听湖州(今浙江吴兴)物华天宝,景色秀丽。尤其是“江南佳丽地”。
2关于赞美昙花一现的诗句香淡露浓常羞怯 哪堪白雪黄沙 琼苞夜绽笼烟霞 朝颜如梦短 星斗打落花 文静嫣然性幽若 芳菲自在天涯 今宵红袖寄谁家? 怜卿温柔好 娇痴也由她 作者: 雳火 2005-12-20 04:00 回复此发言 -------------------------------------------------------------------------------- 杨花柳絮暖风刮 桃红梨白轻雪下 牡丹玫瑰平常色 闭目空嗅梦昙花 忧伤暗透的夜 幽幽缱绻着最凄凉的美丽 最不舍的凋零 轻轻 似乎还缠绵着瑰丽的旧梦 然而破碎的声音 黯然惊醒 是否 落寞了流星那一瞬的飘离 谁又能 驻足一刻流溢生命的最后的华丽 脉脉的绽放 角落里谁见肆无忌惮的泪水寂寂流淌 刹那的芳华 杳杳无言 奢望着流连与彷徨 抬眼尘世茫茫 孤独的绝响又是为谁吟唱! 岂愿意孤芳自赏 无人懂我的忧伤 不属于酒绿花红 不属于灿烂瑶宫 洛阳争艳的繁华不容 岑寂的旷远融化月华 翩跹的风婆娑着泪眼朦胧 高贵 抵不过岁月流逝的匆匆 何必枉然怅叹息无力挽回的过去 可恨沧海桑田竟无人解寂寞的花语 可有人听见夜里愤恨的忧伤如泉水四涌 可有人听见无奈的美丽凋零得碎玉断琼 最冷最清幽的冰殿雪宫 凝固昙花一世清高的痛 萍聚一生 怅然成空 落花流水刹那芳华 风碎雨残无影无踪 弥留的瞬间谁解我虚弱的花语 谁读懂我挣扎一问绝望的心恸: 浮生若梦 何去何从? 昙花 半世清高梦, 一夕绝此生。
风华誓与俱, 不许见残身。 香淡露浓常羞怯 哪堪白雪黄沙 琼苞夜绽笼烟霞 朝颜如梦短 星斗打落花 文静嫣然性幽若 芳菲自在天涯 今宵红袖寄谁家? 怜卿温柔好 娇痴也由她 呵呵应该够了把。
3有关昙花的诗1,《昙花》 清代 范咸
一茎数蕊尽丛生,粉晕檀心画不成。静态雪花堪比洁,幽香莲叶与同清。
译文:昙花一根茎上生长着数朵花蕊,粉色的花晕与花心,无法用画描绘出来。静态的样子跟雪花一样洁白,香气和莲叶一样清新。
2,《昙花图 其一》 清代 柏谦
西域谁携仙种回,昙花喜杂瘴烟开。
译文:是谁把这奇妙的花种带回来的呢,昙花喜欢在杂草丛生、污瘴之地盛开。
3,《昙花》 清代 孙元衡
一丛优钵昙花好,移得西天小本来。日色烟光浮紫气,凌空谁为筑瑶台。
译文:一丛花草里还是昙花好啊,移得到西天小本这里来。太阳颜色和烟光笼罩着紫气,高空之上谁为它筑了高台。
4,《昙花》 清代 张湄
采自猊床象座前,紫霞一片映青莲。优昙不是人间种,色相应归忉利天。
译文:昙花是在象座千采摘而来,紫色的晚霞下倒映着一片莲叶。好看的昙花不应在人间种植,此花的模样应天上的。
5,《水调歌头 昙花第二词》 清代 奭良
四座且无语,听我说昙花。芭蕉栀子肥大,盆盎簇横斜。
译文:各位既然没有什么话说,那就听我来说说昙花。芭蕉和栀子叶子肥大翠绿,昙花就被花盆簇立在斜中央。
4关于忧伤的诗句大全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8、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9、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10、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12、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3、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1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15、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16、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7、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19、我本将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清渠。
20、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自古迄今,邂逅相遇、一见钟情也许是爱情火花蓦然间迸发的最为传统、最为经典的表现形式,它甚至比青梅竹马、朝夕相处、日久生情式的爱恋更为普通、更为深挚、更为隽永,也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戏剧性。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男女之间的欢爱情缘,可能就是由眉眼相对、秋波暗送、怦然心动的一瞬间而开始的。冥冥之中,这种超感官知觉的“第六感”不仅来得直接而快捷,而且还相当清晰而准确,无怪乎古人曾对此慨叹曰:“千里姻缘一线牵”,“心有灵犀一点通”。然而,这种一见倾心、情投意合、相见恨晚的因缘,有可能会出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大团圆结局,也可能只是一次有缘无分、失之交臂、望秋先零的花殇,徒留万般伤感、几多唏嘘、终身遗恨。无论如何,这种“中国古典式邂逅情缘”无疑对“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礼教社会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等级婚姻制度是一种莫大的嘲讽。
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就有三首广为人知的“叹花”诗,向人娓娓诉说着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卒读之余,心中倍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凄凉与惆怅。
一、崔护:“人面不知何处去”的幽怨与落寞
崔护,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生卒年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进士,唐文宗大(太)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官至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据唐人孟棨的《本事诗情感》记载:“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寻饮。’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以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千多年来,这首历代传诵的《题都城南庄》脍炙人口、经久不衰,而“人面桃花相映红”的寻春艳遇与“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无限怅惘,更是激起了无数读者的美丽想象和追悔伤感。同时,它还从另一个侧面告诫我们:对于不期而遇的美好事物,我们不妨义无反顾地大胆追求,莫等时过境迁、机遇难逢时再作无谓的苦苦以求,若如此,徒使自己对于不可复得的往昔空留悔意、扼腕叹息。正如杜秋娘在《金缕衣》一诗中所发出的感喟:“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也许是肇始于《诗经·桃夭》吧,古往今来的诸多诗人词家总是把仪态万方、娇妍婉丽、柔情似水的女子喻为“桃花”甚而是“桃叶”。《诗经桃夭》很明显是古代
婚礼上的祝辞,祝福新娘喜结良缘、勤于持家、尊老爱幼、相夫教子、生活和美。诗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据说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名叫桃叶,她日常不断往来于金陵秦淮河两岸。王献之爱之深切,对此颇感不安,时常亲自到渡口迎来送往,并为之作《桃叶歌》四首,借以表达心中的真挚情感。诗曰: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因于《题都城南庄》一诗,自唐以降,崔护的“人面桃花”既是邂逅惊艳、情缘桃花的经典场景,也是文人墨客、风流才子梦寐以求的红颜佳人。但孟棨的《本事诗·情感》中关于“桃花女”为情所困、绝食而死,但后来由于崔护近前哭诉,“举起首,枕其股”,抢天呼地、情动鬼神、哀感顽艳,她竟然“须臾开目,半日复活矣”。其父顿时由悲而喜、喜极而泣,“遂以女归之”。窃以为,只需一句“人面不知何处去”的痛心哀叹与捶胸追悔,就能断定崔护的经历和二人的结局决非如此。这样的收场,要么纯属狗尾续貂式的恣意敷演,要么出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良好愿望,因为国人一向热衷于“姻缘前定”、“好事多磨”、“花好月圆”的大团圆结局。
二、杜牧:“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惋惜与无奈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太和进士,唐代中叶著名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后世将其与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僚,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后入为司勋员外郎,官终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后人又称其为杜紫微。
据唐代笔记小说家高彦休的《唐阙史》“杜紫微牧湖州”记载,大致在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当幕僚的杜牧闻听湖州(今浙江吴兴)物华天宝,景色秀丽。尤其是“江南佳丽地”,吴娃越女,色艺双绝,“楚腰纤细掌中轻”。加之当时的湖州刺史又是他的老相识、好朋友,于是,风流倜傥、文采出众、疏野放浪的杜牧决计到此一游。
深谙其才智和情趣的刺史大人不仅热情相待,而且还把湖州城的美色歌妓召来歌舞侑酒。日复一日,美女如云,但没有一个让杜牧留恋眷顾、为之心动的。
杜牧在湖州的那几天里颇为失望、落寞,尽管烟花水乡、素口蛮腰、笑靥如花、秀色可餐,然而总感觉情不尽意、佳人难寻,所闻所见都不能令人心满意足。临别之前,为了给故交饯行,刺史大人专门为他举办一次热烈隆重的赛船大会,引得南国佳丽倾城而出,人流如织,前来观看。船会将散时,杜牧突然看到临水的曲岸上,一位中年妇人正手扯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缓缓走来。小姑娘身姿俏丽、肌肤胜雪、唇红齿白、纤腰婀娜。一见之下,杜牧便魂失魄散、倾慕不已。刺史看在眼里、喜上眉梢,赶忙命人去岸上邀请母女俩到彩船上一叙。仔细询问一番之后,杜牧这才发现,出水芙蓉一般的小姑娘年方十二,未及及笄。他转念一想,自己还不曾功成名就,也无须忙于成家立业,而眼前的豆蔻少女尚未束发、有待成年。于是杜牧与刺史大人商议一番之后对母女说道:“我想娶令嫒为妻,但她身小年幼,现在也不好当面求亲。不然这样吧,我今天留下聘书和聘礼,让小妹在闺中等我十年。回长安后,我一定设法求任本州刺史,到时间花轿迎娶你家小妹为妻。如果十年之内我不能践诺,你可为姑娘另行择婿、婚配他人。”这对母女受宠若惊、欣然应允。随后,杜牧留下一箱绫罗绸缎作为聘礼,并在一方手帕上写下字据:“十年内杜牧到此迎娶娇妻,逾期可另嫁他人。”
然而世事艰辛、仕途坎坷、宦海沉浮,十四年后,杜牧这才出任湖州刺史。履新的第三天,杜牧即令人私下寻访当年如花似玉的小姑娘。但令人遗憾的是,那女子已嫁人三年,且生有二子。伤心愤懑之余,杜牧让人又把这对母女请到官衙。一番追问之下,那妇人叹曰:“小女待字闺中苦等你十一年才黯然出嫁,三年内生育二子。大人未能如约迎娶小女,并非我们不守诺言啊。”杜牧看到自己留下的字据,自感惭愧,追悔莫及,于是提笔赋《叹花》诗一首,赠与魂牵梦绕十四年的未婚妻。诗曰: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据说也是出自杜牧手笔,其诗曰: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始。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人言小杜喜爱美酒和美女,常常游走于灯红酒绿的秦楼楚馆,流连于胭红脂白的歌女舞姬,沉醉于花柳繁华的扬州风月。有《赠别》绝句两首聊以佐证,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三、《华山畿》:“独生为谁施”的痴情与决烈
《华山畿》是我国南北朝时南朝著名的“情歌大系”,现存乐府《吴声歌曲》二十五首,亦可见于元代俞希鲁编纂的《至顺镇江志》卷二十。
《华山畿》是当时流传于长江下游地区吴地的民间爱情歌谣,据说当时有一位女子,在哭祭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的一首短歌,起首一句便是撕心裂肺、声泪俱下的“华山畿”,后来将此作为这一歌调的总名称。
据《古今乐录》记载,“《华山畿》者,宋少帝时懊恼一曲,亦变曲也。少帝时,南徐一士子,从华山畿往云阳。见客舍有女子年十八九,悦之无因,遂感心疾。母问其故,具以启母。母为至华山寻访,见女具说闻感之因。脱蔽膝令母密置其席下卧之,当已。少日果差。忽举席见蔽膝而抱持,遂吞食而死。气欲绝,谓母曰:'葬时车载,从华山度。’母从其意。比至女门,牛不肯前,打拍不动。女曰:'且待须臾。’妆点沐浴,既而出。歌曰:'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棺应声开,女透入棺,家人叩打,无如之何,乃合葬,呼曰神女冢。”
一、灵魂的邂逅
难得一个晴朗的清晨,在拐角处的一片树叶上,躺着一颗晶莹剔透的小露珠。也许在外人看来她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带给我的心灵震撼,犹如在一个特别的驿站,突然出现了一颗能照亮我整个生命夜空的夜明珠。
她的晶莹剔透、纯洁无瑕,我想没有任何能看到她的人敢质疑。但正因她的这种独一无二,才使得我更加珍视和担心,担心她的脆弱,担心突然来一阵风把她吹落,担心逐渐炽热的阳光把她蒸发
诚然,这些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她的最终消失是必然的。
如果吹来一阵风,随树叶摇摆,那么我宁愿相信那是她在其生命中的最后一次独舞。就算落下,也要滋润一棵幼苗;如果被太阳蒸发,那么我更愿意相信她在进行一次艰难的蜕变:变蛹化蝶,然后飞走,飞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方
就这样,我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消失。面对她的消失,除了有些惋惜和沮丧,我居然无能为力。
也许她的掉落令人无视或她的蜕变是极其痛苦的,但她近似“昙花一现”的生命仿佛向我展示她无限的精彩。
这种精彩是源于她面对将要消失的自己,不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抱怨生命的短暂,不埋怨环境、现实的残酷。
尽管她显得弱小,但我从她晶莹剔透、清澈见底的心灵里看到了人世间无数个喜怒哀乐的心跳,我看到了她的包容,看到了她的柔韧,看到了她形态的千变万化,看到了她既像一滴血液在我的血管里奔流,又像是一条欢快的溪流在奔向大海
是的,她原本不属于那片树叶,也不属于溪流,她,应该属于大海!
因此,我突然发现,我错了,我对她的认知太浅薄、狭隘。
她的消失不是必然!
她躺在树叶中是一种冰清玉洁的静态美,她若流入大海,肩负更大的使命,将展现更为壮观、激昂的动态美!
因此,我慢慢把她从树叶上取下来,投入到不远处的溪流。她顿时与溪水融为一体,沉沉浮浮,绵绵延延,流过平原,越过山涧,穿过峡谷,曲折迂回数万里,奔向大海。
也许,从此她只想诠释一个过程,并不在乎结果;也许,她只想演绎一段传奇,并不在乎失去;也许,她只想追求一种永恒,并不在乎苦难——纵然电闪雷鸣,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她也会义无反顾地迎接海浪,与狂风博弈,哪怕粉身碎骨,也要亲吻云缝深处的太阳!!
二、久违
曾经很久,一种无形的`锁链为自己捆绑,曾经很久,心田如此的干涸,曾经很久,总想登高望远,却唯恐高处不胜寒,曾经很久,想过逃避,然而,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呐喊:逃避不是勇士!
终于在某个夜晚,终于在一瞬间,我像在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墙中找到一点缝隙,在那条缝隙的深处,我得到了一个与现实相仿的梦。那刻,我就像一个绝处逢生的逃难者欣喜若狂!我的心如激流般奔涌,又如失控的赛车难以驾驭。
在梦中,我又成了一位打工者,没有富有者的压力,没有贫穷者的烦恼。
在那片离我出生地不远的地方,在那片靠近河的地方,在那片平坦开阔的地方,长出了数间厂房。没有滚滚的浓烟,没有轰鸣的机械声。厂区的人们在低碳环保的天空下悄然无声地工作、生活着。
正当女老板用笑容埋怨个别员工进厂没几天就想走时,我则许诺最低也要干上一年,甚至更久。女老板的脸上顿时泛满闪光的甘霖,作为嘉奖,送给我一颗青菜。走过另一间办公室,一位蓝领美女虽然身着职业装,但脸上镶嵌的不是职业的笑容,而是荡漾着珍珠般的笑意。从那笑容里,我好像读懂了我们之间早有了某种无需用语言表达的默契。她示意我从她办公桌前整齐摆好的一排青菜上取走任一颗属于我的青菜。这些青菜鲜嫩欲滴,像吸尽了所有的阳光和雨露,同时又紧紧吸引着我饥渴的目光。
怀揣着两颗青菜走出来,不用仰视也能感觉到天空洁净如洗,不远处的山高叠嶂。放眼厂区,一排排风景树和一片片恣意生长的菜园、果园、花园像正迎接我的到来。和风徐吹,小鸟轻啼,生意盎然,生机无限,激动和感动因此油然而生:下班或休息时,在这片净土,在这片梦寐以求的心灵之地,我早该为自己种一棵树或哪怕一颗青菜——
从梦里拾起一粒种子
把它种在心里
发芽的不是一颗
而是漫山遍野的绿意
为了忘却现实的艰辛
为了装点久违的梦境
潜意识里,我自始至终好像知道自己在做梦,但一度不愿醒来,想在那清晰又清新,整洁又舒适,简单又真实且带有几分田园情趣的梦境中重拾一份美好的情怀,失而复得的情怀,久违了的情怀。现实中,总想拥有一场激昂的人生,可事实上,并不能事事顺意。适时的梦,恰好折射另一种启迪:人生,无需常常仰视高山峻岭,其实有时平视眼前的一切,风景反而更美。
纳兰性德喜欢谁
他的原配卢氏。两人成婚后一直很恩爱,卢氏死后,纳兰性德一直都郁郁寡欢,并写了很多诗词悼念亡妻,首首都哀婉凄楚,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最后纳兰性德死的那天,是他原配的祭日。
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
容若与其表妹
纳兰容若与其表妹曾有婚约,“正是辘轳金井,满是落花红冷。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正是在容若还是一个心事眼波难定的风流少年时,初遇自己的表妹,这一切是不可预料的,也是不可阻拦的。只可惜如此美妙的邂逅,不过是昙花一现。
短暂的初恋过后,便是表妹的入宫, “谁省,睡省,从此箪纹灯影”,荣若的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就更加突出了。为见表妹,纳兰容若不禁乔装成僧人。只可惜“一朵芙蓉着秋雨“的表妹与他在如此的宫廷内只得“相逢不语”静默无言的相对,“转过回阑扣玉钗”。
据清《赁庑笔记》载:“旋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比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哪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哪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深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或许这段记载正是对容若当时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的有力证明,直至今天也无法消除的苦楚。
恋人入宫,之后荣若还抱着限满出宫,此时若若尚未与卢氏结婚,她要留着正配等自己的恋人。而他的表妹一样在等待着与他的再相逢。“深禁好春谁惜,薄暮瑶阶伫立。别院管弦声,不分明。又是梨花欲谢,绣被春寒今夜。寂寂锁朱门,梦承恩”这是容若描写了他的恋人与一般宫女望幸的相反,表明表妹依旧女儿身,始终属于自己罢了。不过在她还未出宫,容若便去了另一个世界。而容若的表妹则因倾心容若的缘故无端遭人猜忌,被送入冷宫。那些与容若在一起的时光不知是否让她在寂寂冷宫回忆着“夕阳谁唤下楼梯,一握香荑,回头忍笑阶前立,总无语,也依依”。
容若与卢氏
容若在表妹入宫后不久便结识了第一任妻子,刚开始容若并不想与其成婚,因为他等着他的表妹,那才是他理想的正配。不知是家人的催促,还是容若决的表妹不再回来,或是卢氏太好,容若娶了卢氏。婚后二人琴瑟相和,“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椅斜阳”。然而这段爱情并没有持久,卢氏红颜薄命,婚后四年便离开了容若。卢氏死后,容若更加悲痛。“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缸。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妻子的死并没有被时间冲淡,反而更加的悲痛“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容若愁绪满怀,睹物思人。“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在落花时节,他眼望残红,思念期亡妻的好,“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可谓“西风一夜剪芭蕉。倦眼经秋耐寂寥”啊。
周之琦《怀梦词》中有和容若悼念卢氏之作《青衫湿遍》曰:“道光乙丑余有其省之戚,偶效纳兰容若为此,虽非宋贤遗谱,其音节有可诉者。”故可知那为纳兰自度曲,情感真实,自然的抒发了对亡妻的爱。
荣若与官氏
在卢氏死后,纳兰另结新欢,与官氏结为夫妇。在那个年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何况纳兰容若生活在繁花著锦衣食无忧之中。虽容若不以“人间富贵花”自居,当年他也确是人间富贵人。人是感情的动物,纳兰也不例外“彤云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对爱情,香消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对官氏或许是由一个谢娘到另一个谢娘的过渡罢了。“水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时的“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一种矛盾的心理。对此容若对她的爱有多深,也未必看得出。
容若与沈宛
沈宛为江南艺妓,才华横溢。纳兰曾纳她为侍妾,后被-迫分离。不过,容若似乎对这段分离始终耿耿于怀。似乎觉得自己辜负了她。而在他快要离开人世之时却不知现在的她身在何处。别人若对不起自己将很快忘记,以容若的性格,自己若对不起别人,那将是终生不忘。只是在他生命垂危时,“近来怕说当年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即分自责,几分自嘲,他或许也认为过这段分离是冷落了一个不该冷落的人才会对她身怀歉疚。
纳兰容若这样多情的男子,为世所稀,但他多情反被多情误。他有着如林黛玉般的表妹,可他们却无法结成连理;容若的心之苦,后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妻子,可妻子卢氏四年后早逝;与官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更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而沈宛,一个艺妓,众再有才,也难被主流接受。
纳兰性德简介
中文名:纳兰容若
别名: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楞伽山人,成容若
籍贯:中国北京
性别:男
民族:满族
国籍:中国
出生年月:1655年1月19日
去世年月:1685年
职业:词人
宗教:佛教
代表作品:《侧帽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
主要成就:清词三大家之一,满清第一才子
生平赞誉人:王国维
父亲:纳兰明珠
妻子:卢氏;官事
妾:颜氏;沈宛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清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纳兰氏,原名成德,后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饮水、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二十四岁时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后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 《饮水词》,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今存词一共348首。
生平经历
纳兰性德生于腊月,母爱新觉罗氏,为阿济格之女,父亲纳兰明珠历任内务府总管、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性德十七岁进太学,十八岁中举,十九岁会试中试,因患寒疾,没有参加殿试。二十二岁即康熙十五年(1676年)补殿试,中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康熙爱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与皇室沾亲,与康熙长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亲戚关系,所以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并奉旨出使梭龙(其方位学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边情况。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患急病去世,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一),死后葬于京西皂甲屯纳兰祖坟(今北京海淀区上庄皂甲屯)。《清史稿》有传。
说到纳兰性德的名字,还有一说应予驳正:《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1993年第间期登载有刘德鸿《纳兰性德探幽三题》一文,其中说明珠的妻子,爱新觉罗氏“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生下长子冬郎,就是后来的大诗词家纳兰性德。”时下有一历史小说《康熙与他的情敌》一书出版,其中也说纳兰性德小名“冬郎”。其实是沿袭了黄天骥先生对纳兰性德诗句的误解,性德《填词》诗有句云:“冬郎一生极憔悴,判与三闾共醒醉。”冬郎乃唐代诗人韩渥的乳名,“冬郎憔悴”已成文学典故。因纳兰性德生于十二月十二日因而联想到乳名可能叫“冬郎”,其实古人称十一月为冬,十二月为腊。纳兰性德乳名叫“成哥”而不是什么“冬郎”,在他生前,担任宫廷侍卫之后,将“成德”的名字,改为“性德”。这就是由徐乾学(清代学者、纳兰性德的老师)所记的“避东#宫嫌名”给予我们的启示,从而考证得的结论。
诗词作品
木兰词
作者:清·纳兰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物评价
顾贞观:容若天资超逸,悠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
顾贞观:容若词一种凄忱处,令人不能卒读,人言愁,我始欲愁。
陈维嵩: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周之琦:纳兰容若,南唐李重光后身也。予谓重光天籁也,恐非人力所能及。容若长调多不协律,小令则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能使残唐坠绪,绝而复续,第其品格,殆叔原、方回之亚乎?
况周颐:容若承平少年,乌衣公子,天分绝高。适承元、明词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虫篆刻之讥。独惜享年不永,力量未充,未能胜起衰之任。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甘受和,白受采,进于沉着浑至何难矣。
王国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人物纪念
纳兰性德纪念馆位于北京海淀区最北端,隔沙阳公路与昌平区白水洼遥遥相望的一个风景如画的小村庄,隶属上庄镇管辖的皂甲屯村(亦名造甲屯)。皂甲屯东临南沙河,西北部的阳台山为它挡住了西伯利亚甲屯西侧有一座占地近百亩的大庄园,虽经过近三百年的历史巨变,可昔日的规模依稀可辨,四眼井古戏台不改当年的古朴,被风剥雨蚀的亭台楼阁也似在回忆着当年的盛景。它就是人称“明相”的清康熙朝大学士纳兰明珠的私家宅院,现已成为纳兰性德纪念馆。
纪念馆按其笔下的“郊园”设计 ,由主展厅、录像厅和画厅组成,通过大量历史文物表现其一生,后其墓地出土的墓志铭、朝珠、封诰、康熙铜钱等也在此馆展出。
家庭情况
纳兰性德十九岁时(约1674年)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夫妻十分恩爱。可惜好景不长,才过了三年多的时间,卢氏就因难产而去世。纳兰性德为她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悼亡词。又过了三年多,他续娶官氏和颜氏为继室。两人感情也不错。纳兰性德在扈驾至辽东、五台山、江南一带巡视及赴梭龙侦察的行役途中所写的一些思家的作品,显然是为官氏所作的。纳兰性德的子女人数、名字,由于记载年代和史料来源有别,虚实难辩,甚至自相矛盾,很久以来无法弄清。据现有材料,研究者大致认同纳兰共有三子,长子富格,次子富尔敦,三子富森,女数人,其孙名瞻岱。其中一个女儿嫁给了年羹尧。
纳兰性德一生,一共两位红粉知己,一个是原配夫人卢氏,另一个是南方汉家才女沈宛。
文学特点
物性观照
在纳兰词中,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别业就名为“渌水亭”。无论现关于渌水亭所在地点的争议怎样,无论它是在京城内什刹海畔,还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没能离开一个水字。是一处傍水的建筑,或是有水的园囿。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润万物,以柔克刚,川流不息,从物质性理的`角度赋与其哲学的内涵。这一点被纳兰性德这位词人尤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后,许多达官贵人纷纷在城内外营造私人花园。如城内的英国公花园、西郊皇亲李伟的清华园和漕郎米万钟的勺园,都是极负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别是王室在西郊大兴园林土木,自畅春园始,到圆明园之鼎盛,三山五园,几成中国古代造园史上的顶峰。为了仿效,为了方便朝班,更是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购地,建起自己的园墅别业。明珠就在畅春园咫尺之处,兴建“自怡园”。取海淀、西山一带的山水之胜,构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园。而纳兰性德把属于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
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词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在此疗养,休闲,作诗填词,研读经史,著书立说,并邀客燕集,雅会诗书——一个的道的文化沙龙。就在他辞世之时,也没离开他的渌水亭。与之相比,同在水泉丰沛的海淀,大将僧格林沁却造旱园,在园中起山神庙。权宦李莲英于海淀镇闹市中置产业三处,方便起居却无水趣。宗室商人萨利建宅通衢,招摇有余,风雅稍逊。试想,如果这位伟大的以水为性,借水寄情的词人没有了水,他的情感激发和创作灵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几近干涸。如果以山为题、以山为怀,那他的艺术也定是另种风度了。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以荷花来比兴纳兰公子的高洁品格,是再恰当不过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们崇尚的境界。它起始于佛教的有关教义,把荷花作为超凡脱俗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梅、竹、兰、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赋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意蕴。郑板桥的竹、金农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而纳兰性德却认定了荷花。他的号为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纳兰性德所居,所乐之处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诗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渌水亭边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园西花园遗址仍残留水沼,出土莲花纹汉白玉栏板……这无不说明它与纳兰性德的生活、创作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与词人的精神始终同在。
中国历代文人追求对物质性理的认识,并把它与人生观、世界观等哲学概念联系起来,指导生活、事业、并把它艺术化。在哲学的理性与艺术的热情的交汇点上有所生发。纳兰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诗词的形式,以杰出的艺术互为观照着他的哲学理念。
风物起兴
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扈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 风景名胜时写作的。这些地方至今几乎都有迹可寻,有史可稽。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通过对所写地方进行体察,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认识纳兰性德此类诗词创作的起因和他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纳兰性德曾随康熙幸游“八大处”宝珠洞。他扈从玄烨凭高远望,写下《望海潮·宝珠洞》“漠陵风雨、寒烟衰草,江山满目兴亡。
白日空山,夜深清呗,算来别是凄凉。往事最堪伤,想铜骆巷陌,金谷风光。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巅宝珠洞眺远亭上,宜南向、东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线漂渺如带似纱由它千万年泛滥冲刷形成的西山洪积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至今在其两岸仍可见大-片荒沙,累累土岗。山下不远是八宝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两千年前的汉墓早以少为人知,山脚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没无寻,明代贵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坟茔逐渐取代。
东南望,辽金残毁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气东来。辽宋于会城门北、紫竹院一带进行了“高梁河会战”辽军铁骑的驰援,使宋军大崩溃。金兵攻陷辽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将金中都付之一炬后,东移城廓建大都城。历史变迁,王朝更迭,都邑兴废,引发了纳兰性德的无限感慨。纳兰性德从驾到西山黑龙潭,写下《忆秦娥·龙潭口》“山重叠,悬崖一线天疑裂。天疑裂、断碑题字,古苔横啮。风声雷动鸣金铁,阴森潭底蛟龙窟。蛟龙窟,兴亡满眼,旧时明月。”黑龙潭位于画眉山北,在山嘴处东北石崖下。
这里石色青黑,树木萧森,荫浓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如: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情;“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情;“夜深千丈灯”催生的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情。这情感的三级跳,既反映出词人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也反映出他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自然是眼界开阔、见解非凡,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定会比别人更强烈。可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身份反而形成了他拘谨内向的性格,有话不能正说,只好借助于儿女情长的手法曲折隐晦地反映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成就作品
纳兰性德善骑射,好读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近人夏承焘先生《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前言》称:“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纳兰能诗善赋,尤工词,虽生长于钟鸣鼎食之家,且“密迩天子左右,人以为贵近臣无如容若者”(《通志堂集》卷19附录),然其词境凄清哀婉,多幽怨之情。他自己在《与梁药亭书》中曾写道:“仆少知操觚,即爱《花间》致语”。从他的某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晚唐《花间集》的风味。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
二十四岁时,纳兰性德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词》,康熙十七年(1678年)又委托顾贞观在吴中刊成 《饮水词》,取自宋朝岳珂《桯史·记龙眠海会图》“至于有法无法,有相无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惜此两本词集今皆不见传本。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词》(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纲齐本和光绪六年许增榆园本),今存词一共348首。
纳兰性德去世后,他的师友徐乾学、顾贞观、严绳孙、秦松龄等人为其编成《通志堂集》二十卷,包括赋一卷,诗、词、文、《渌水亭杂识》各四卷,杂文一卷,附录二卷。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法、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此外,他还编刊过《大易集义粹言》、《词韵正略》、《今词初集》、《通志堂经解》等书。 纳兰性德真正被主流社会所认同是由于和徐乾学一同编著的大型文学丛书《通志堂经解》,而不是因为他的词,词只是“艳科小道”,并非正途。
《通志堂经解》一书,本为徐乾学所辑,同官纳兰成德慕之,央友与徐说,言此书卷帙浩繁,锓工颇费,愿出赀镌印,署其姓名。徐曰:“但愿传薪于后学,岂吝纤芥之浮名?”慨然允诺。阅者知为纳兰氏,不知出徐氏手也。
书法作品
纳兰性德手简真迹,被中国纳兰性德研究界奉为“国宝”,今藏上海图书馆。手简共三十六通。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被证实的纳兰性德手稿遗墨,价值极高。
有一幅对联,署名纳兰成德,应是改名之前所书。被专家认定为真迹,可能是纳兰容若唯一传世的大幅书法作品。
再美丽的花朵,终开一次,不可重现芳香,永无不败的繁华!
人生如花,生来就只有一次芳华。我们在亲人的欢笑声中诞生,又在亲人的悲伤中离去。而这一切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生与死,但我们应庆幸自己拥有了这一世。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个幸福的家,每天都是个快乐的人。但在生活中,不是一切都尽人意,每天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烦恼。人活一世,会遭遇多少无可奈何的事,邂逅多少恩恩怨怨的人。可是想到人不就这么一世吗,有什么好看不开的?人世间的烦恼忧愁,恩恩怨怨几十年后不都烟消云散了,还有什么不能化解,不能消气的呢。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应快乐地度过这辈子。不管上帝给我们的是什么,只要我们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对理想的追求,只要您虔诚地去努力,乐观地去对待,我想上帝必会照顾“奋者”得到成功的希望。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不能白走这一回。所以让我们从快乐开始!做你想做的,爱你想爱的。做错了,不必后悔,不要埋怨,世上没有完美的人。跌倒了,爬起来重新来过。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相信下次会走得更稳。
人生就这么一世,人就到这世上匆匆忙忙地来一次,我们每个人的确应该有个奋斗的目标。如果该奋斗的我们去奋斗了,该拼搏的我们去拼搏了,但还不能如愿以偿。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人生在世,有多少梦想是我们一时无法实现的,有多少目标是我们难以达到的。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在仰视这些我们无法实现的的梦想,眺望这些我们无法达到的目标之时,是否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我们的失利。“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对于一件事,只要我们尽力去做了,我们就应该觉得很充实,很满足,而无论其结果如何。
人生就这么一世,要想活得轻松,活得洒脱,你就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唯有这样,你才会活出一个富有个性的全新的自我!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又何必要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占有那些原本不属于我的东西呢?金钱、权力、名誉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善待自己,就算拥有了全世界,随着死去也会烟消云散。若我们要是这样想,我们就不会再为自己平添那些无谓的烦恼了。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都曾经以为,有些事情是不可以放手的。我们不会放弃一个人。“我是不会放手的。”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放手的。时日渐远,当你回望,你会发现,你曾经以为不可以放手的东西,只是生命里的一块跳板。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采。
人生就这么一世,失恋、失意,甚至失婚,以至我们在爱情里所受的苦,都不过是一块跳板,令你成长。人在跳板上,最辛苦的不是跳下来那一刻,而是跳下来之前,心里的挣扎、犹豫、无助和患得患失,根本无法向别人倾诉。我们以为跳不过去了,闭上眼睛,鼓起勇气,却真的跳过了。
人生就这么一世,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干吗硬要逼着自己不开心呢?是啊,人生就这么一世,做错事不可以重来的一世;碎了的心难再愈合的一辈子;过了今天就不会再有另一个今天的一世;一分一秒都不会再回头的一世,我们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眼前,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自怨自哀,痛苦追悔呢?
人生就这么一世,我们可以淡然面对,也可以积极的把握,当你看不开、当你春风失意、当你愤愤不平、当你深陷痛苦中请想想这短短的一世,有必要去计较那些吗?
人生就这么一世,没有来世。所以让我们从微笑开始!人活一世,开心最重要。善待自己,感恩身边帮助你的人,山珍海味与粗茶淡饭,都是穿肠而过罢了。做到不去计较别人的得失,真心对待他人就好!!!
有个词话叫“昙花一现”,昙花象征刹那间的美丽,比如有一个年轻人有段时间文思很好在个大报刊上发表文章很有见地,正当大家都以为又出了个才子时,突然这个人就消失了,再也没见过他的文章。
昙花(学名:Epiphyllum oxypetalum (DC)Haw ):附生肉质灌木,高2-6米,老茎圆柱状,木质化。分枝多数,叶状侧扁,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波状或具深圆齿,基部急尖、短渐尖或渐狭成柄状,深绿色,无毛,中肋粗大,老株分枝产生气根。花单生于枝侧的小窠,漏斗状,于夜间开放,芳香,长25-30厘米,直径10-12厘米;花托绿色,略具角,被三角形短鳞片;瓣状花被片白色,倒卵状披针形至倒卵形,长7-10厘米,宽3-45厘米,边缘全缘或啮蚀状。浆果长球形,具纵棱脊,无毛,紫红色。种子多数,卵状肾形,亮黑色,具皱纹,无毛。
昙花享有“月下美人”之誉。当花渐渐展开后,过1-2小时又慢慢地枯萎了,整个过程仅4个小时左右。故有“昙花一现”之说。世界各地区广泛栽培;中国各省区常见栽培。
心动的时候,要及时告诉对方。
似乎有很多的人都是这个样子,明明喜欢,却并不去做些什么。或许是你比较自卑,不敢去靠近,或是你想太多,觉得对方不会喜欢自己。
然后在一天又一天里,你就一边是那么的喜欢她,然后一边又装作一副完全不在意的样子,直到最后,你终于白白错过了她,她的身边也有了别的人。
直到那时候,当你们始终都不曾开始过,却就已经再也没有了任何可能,你不得不接受现实,但与此同时,你的内心却也难免就会充满遗憾。
对于喜欢的人,最怕的终究并不是爱过,最后却一无所获,怕就怕在失去过后,你总是觉得你们本来该有一个开始,甚至说该有一个结果。
那样一份未完的遗憾,总是充满了心酸,不管时间过去多久,你也只会一直深陷此中,一直都不能自拔,那样的感觉,终究是太让难受了。
而如果不想面临那样的处境,喜欢时,你当然就该大声说出来,好好去爱一场,哪怕这份爱,并不会有一个以后。
当在一起了,也要及时去表达。
经常听到好些人抱怨说,在相识之初,对方对自己特别的好,但是当彼此结婚过后,对方却完全就变样了,对自己越来越冷淡,也越来越不会对自己有所表示了。
不得不说,两个人在一起,那永远都是最初的时候最甜蜜,随着结婚了,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很多感觉就会慢慢淡去了,这样的现象,不过是寻常。
而当感情淡却,有的人就会觉得,彼此都已经那么熟悉了,实在就没有必要再说爱。
其实,你会有着这样的想法,这很正常,只不过,当你这样去想,甚至说真的就这样去做,这对你们之间感情的延续,那往往却也是非常不利的。
当你曾经对她那么好,后来却越来越淡漠,对方难免就会很寒心,觉得你不爱了。而一旦她有了这样的想法,从此以后,她对你的感情,恐怕也只会越来越淡漠。
那个人,她是你要一起过一辈子的人,所以不管是为了让她的内心可以更加平衡些也好,为了你们的感情可以更和谐些也好,在特殊的日子,寻常日子,你都还是该去表达你的心意。
闹矛盾,更要让对方感受到爱。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管是谁与谁,都一样都有着特别多的问题产生。
在矛盾发生的那一刻,好些人明明心里很在意对方,嘴上却总是在说着最狠的话语,甚至说怎样可以更加伤害到对方就怎么说,完全不顾及对方。
每当那个时候,你心里很清楚,你说的不过只是气话,那并不是你的真实意思,但是你要知道,那些话,不管是不是你的真实意愿,一旦对方听到,都是会很伤心的。
而一旦你肆无忌惮,伤害了对方的心,那么你往往会需要花很多的力气去挽回,甚至说就算你花费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未必就可以修复你们之间的关系。
有句话说,人有时候总是很奇怪,把最好的自己全部都给了不熟悉的人,把最差的自己却全都留给了最亲近的人,说起来,你当然不应该如此。
和喜欢的人相处,不管什么时候都好,你都不该去伤害对方,越是矛盾重重,更是要冷静点,包容点,迁就点,去让对方的心变得更踏实些,也让对方觉得选择你并没有错。
喜欢一个人,一定要表达出来,不仅仅是刚开始的时候要去表达,为自己赢得一个可能,当你们在一起了过后,你更是要好好去表达。
说不出口的喜欢,终究会变成遗憾,在一起时不懂好好珍惜,最后后悔的也只会是你自己。
这一生,你会遇见很多的人,但是对你来说真正重要的人,却从来都并没有几个。
而且,对重要的人好,那才不仅仅是为了成全对方,更是为了成全自身。
也只有你在意的人幸福了,她才能给你一个好的伴侣,让你也感受到更加的幸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