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佛罗伦萨,我才知道徐志摩曾写过一篇《翡冷翠的一夜》,这是他在意大利创作的一首诗。但是我不喜欢他,读了这首诗,发现他笔下的翡冷翠充满了妩媚,与我眼中的佛罗伦萨是一个世界,也是两个世界。一座城市的魅力升华往往源于它动人的艺术凝聚力,正是如此,诗人的浪漫情愫也就生出了。
特地跑到阿利盖利但丁故居前,我才知道伟大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意大利有了一个阿利盖利但丁。
这座位于意大利亚平宁山脉中段西麓盆地中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水晶,突然在某一天爆开,散落了无尽文艺在人间,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就此诞生。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像是海啸一般涌入这座城市,驶试图淹没它的文学艺术,却不知道每个人都被它的文学艺术所淹没。
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五月下旬的雨滴一直打落在这座城市。湿答答的石板路上,倒映着无数游客的身影和几百年前所遗留下的艺术魅力。它究竟是有多大的文学魄力,才能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前往呢?
谈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佛罗伦萨无法避免,但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能使整个意大利活跃起来离不开一个巨大家族的守护——美第奇家族,是掀起欧洲文艺复兴不可不提的一个关键所在,如果没有这个家族的存在,那么今天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一定不是这般迷人。佛罗伦萨就是它的心脏。
13世纪至17世纪时期,美第奇家族拥有强大势力,在当时的佛罗伦萨,这个家族掌握了当地实际的政权和经济实力。正是这个家族对于艺术家的赞助和滋养,才造就了今天的世界文化名城。比如乔凡尼美第奇对大画家马萨乔的赞助。
当然,像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们还有更多,比如莱昂纳多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等。也正是在美第奇家族的守护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学艺术的发源与崛起。
在今天的古老城市里,佛罗伦萨依旧迷人,浪漫。人们对于艺术遗存仍是小心翼翼的保护。每一个游客来到这里,无不仰望着它,并发出惊叹的赞美。
其中圣母百花大教堂是任何一个游客都不会错过的地方,作为世界五大教堂之一的名气,圣母百花大教堂可谓是是佛罗伦萨的艺术与文化的象征,也是佛罗伦萨最著名的一组建筑。而委任卓越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修建这座教堂的人正是马萨乔。
从狭窄的街道里随着人群来到教堂跟前的时候,目光如发光的星星一般,充满闪烁。文艺复兴时期那辉煌的马蹄声放佛缭绕耳畔,建筑和绘画也还闪耀着那个时代的光芒。如果我说去法国巴黎只为一睹巴黎圣母院的文学魅力,那么圣母百花大教堂无疑是我在佛罗伦萨转角遇到爱。
比起庄严肃穆的大教堂,她显得妩媚,古典、优雅以及自由。这座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令所有人在雨中仰望。当意大利人看到世界游客这般崇拜与赞叹,估摸着他们每天走路的姿势都是一副仰首伸眉的气势。
米开朗基罗模仿它为梵蒂冈设计里圣彼得大教堂的时候,却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
正是美第奇家族对艺术的酷爱,对艺术家们的保护与赞助,使得佛罗伦萨出现了大量的、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继而佛罗伦萨毋庸置疑是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世界的文化古城和艺术天堂。
当我在一家冰淇淋门铺前躲雨的时候,圣十字教堂就在眼前。穿过马路,最古老的广场上屹立着一座哥特式建筑。但广场几乎空荡,游客全都躲雨去了,周边的街铺下,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一起,都在等着雨什么时候停,我们什么时候过去看看。
第一次一个人前往欧洲的时候,我为了法国的巴黎圣母院。而这一次,无疑要把时间和精力留在佛罗伦萨。意大利的心脏,跳动着的文艺复兴,牵引着每一个为之向往的人。
除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米开朗基罗广场不得不去,广场中央的大卫雕像虽是复制品,但仍是不可估量的精髓,静默成一种力量,对望着大卫雕塑,我们谈着从前,关于历史性的话题。“祖国之父”柯西摩.麦迪奇的骑马雕像睥睨全场,睥睨世间。
五月下旬正是欧洲的雨季,雨水邂逅对我而言,是与佛罗伦萨最美的浪漫对话。走在今天的街巷里,正是艺术大师们所走过的路,我来到这座城市,正走着他们曾走过的路,试图去追寻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人与事。
佛罗伦萨:徐志摩译为“翡冷翠” 这个名字是古城的最诗意的诠释。
河水从市中缓缓淌过,最著名的老桥是 Ponte Vecchio , 也是阿尔诺河上惟一的廊桥,桥上全是珠宝首饰店!
据说诗人但丁与贝特丽丝 两人不期相遇就是在这个桥头。著名画家享利 豪里达在其油画《邂逅》中曾描绘但丁与贝特丽丝一见钟情的情景。虽说贝特丽丝未能嫁给但丁,在被迫嫁给一位伯爵后不久便夭亡。但丁却一直爱恋着她。忧伤和思念,成就了他的《新生》:
爱情的大神在这里突然降临
他来时气象庄严
真使我现在还不敢回望
她战战兢兢吞下了我的热心
最后,我看见她含着悲泪
离开了凡尘。
桥的附近, 当代人又在演绎 新的爱情故事 一对对恋人信誓旦旦, 永不分离!将心上锁, 将钥匙投入阿尔诺河 锁上的名字清晰可见! 也使我想起黄山莲花峰顶的一把把同心锁!
爱的语言没有时间和地域的隔阂
意大利 佛罗伦萨的旅游景点:
百花大教堂碧提宫巴杰罗美术馆乔托钟楼老桥比萨斜塔米开朗基罗广场乌菲兹美术馆市政广场圣母之花大教堂
13世纪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前夜,佛罗伦萨诞生了位伟大的诗人,这就是被恩格斯誉为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阿利盖利·但丁Alighieri Dante(1265—1321)。但丁从37岁被宣告永久放逐,后来客死异乡。九岁邂逅心灵上永恒的恋人佩雅丽琪,这位后来24岁香消玉陨的少女,成为但丁日后创作的源泉。《神曲》为但丁不朽的巨著。
但丁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按意大利语正确发音应译做“翡冷翠”)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但丁的生平记录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12岁时就已经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只有4个(3男1 女)存活。
佛罗伦斯但丁博物馆门外的但丁雕像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麽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贝亚德的,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对形成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除了拉丁语作品外,古代意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语言写作,他的作品对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相当大作用,所以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翡冷翠”就是意大利一个城市的名字叫佛罗伦萨。 在《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里,我们将看到诗人是怎样“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表现抒情主人公——一弱女子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情感思绪的。自己对偶然邂逅的一段美好时光难以忘怀,希望对方也记住这段缘情;语气以退为进,似轻实重,表面上故示豁达,实际上却隐寓着留恋。这可谓是“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艺术的而非科学的、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表达方式。诗人或艺术家总是尽量隐蔽情感和思想,不让它们站出来“直接”说话,而是让它们隐寓在诗人为其创造的种种意象和设置的层层矛盾中,拐弯抹角、迂回曲折地“间接”表现出来。
诗人或艺术家总是尽量隐蔽情感和思想,不让它们站出来“直接”说话,而是让它们隐寓在诗人为其创造的种种意象和设置的层层矛盾中,拐弯抹角、迂回曲折地“间接”表现出来。在《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里,读者将看到诗人是怎样“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表现抒情主人公——一弱女子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情感思绪的。
我们可能还记得徐志摩的名诗《偶然》中的最后三句: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效的光亮!
显然,这三句诗强调的不是“忘却”,而是“铭记”,自己对偶然邂逅的一段美好时光难以忘怀,希望对方也记住这段缘情;语气以退为进,似轻实重,表面上故示豁达,实际上却隐寓着留恋。这可谓是“拐弯抹角”的表达方式。这是一种艺术的而非科学的、是间接的而非直接的表达方式。诗人或艺术家总是尽量隐蔽情感和思想,不让它们站出来“直接”说话,而是让它们隐寓在诗人为其创造的种种意象和设置的层层矛盾中,拐弯抹角、迂回曲折地“间接”表现出来。在《翡冷翠的一夜》这首诗里,我们将看到诗人是怎样“间接地”而不是“直接地”表现抒情主人公——一弱女子错综复杂、变幻不定的情感思绪的。
诗一开始就切入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你真的走了,明天?那我,那我,……”爱人的行期应该是早已决定了的,对这本没有什么可疑问的,但这女子心里并不愿意爱人离她而去,也不相信爱人真的忍心离她而去。这样,外在的既定事实同女子的内心愿望形成“错位”,产生了对不是猝然而至的行期却感到突然的心理反应。“那我,那我,……”这是一句未说完的话,它的意思应是“你走了,那我怎么办?”但如果这样说,就缺乏一种诗意,也欠缺含蓄,不能揭示这一弱女子复杂的心理活动。这里用重复和省略号,很好地传达出女子喃喃自语、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状态。“你愿意记着我,就记着我,/要不然趁早忘了这世界上,有我”这是因留不住爱人而说的“赌气”话,女子心里仍在嗔怪爱人,她明知爱人是不可能忘记她的,却偏这么说,言外之意自然是要爱人记住她。但不管怎样,爱人的即将离别在她心里投下了沉重的阴影,对“残红”这一意象的联想,反映了她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她对爱人走后自己将独自面对现实处境而感到焦虑和害怕。她随即把苦楚的因由转嫁给爱人:“天呀!你何苦来,你何苦来……”爱情让人幸福,爱情也会让人苦恼,特别是相爱的人不为社会所理解、不为亲朋好友所支持时,更会有苦恼的感受。女子责怪爱人带给她爱情的苦恼。对爱的表现,诗从开头到这里,切入的是爱的“反题”,它不是正面表现爱,而是从爱人的即将远离在女子心中引起的难过、嗔怒、责怪等情绪反应,反衬出爱人在她生活中的重要以及她对爱人的挚爱和依恋。有了这层铺垫后,诗便从“反题”转入“正题”的表现,指出这爱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我可忘不了你,那一天你来,/就比如黑暗的前途见了光彩,/你是我的先生,我爱,我的恩人,/你教给我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没有你我哪知道天是高,草是青?”爱情因溶进了生命、溶进了人的自然情感、溶进了智性和灵性而闪耀着其独特的光彩。这种爱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能够拥有这种爱是值得自豪、叫人羡慕的。女子的苦恼与自怜被她所拥有的爱的幸福和爱的自豪湮没了,她再一次沉浸在烈火般的爱情体验中:“这阵子我的灵魂就象是火砖上的/熟铁,在爱的槌子下,砸,砸,火花/四散的飞洒……”写列这,诗人没有让爱的昂奋、情感的高潮继续持续下去,而是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非常优美的、令人陶醉的“死”的幻象。生与死是具有强烈对照意味的范畴,生意味着“动”,意味着生命;死则意味着“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生的含义和死的含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价值坐标上,没有意义的生不如有意义的死,没有爱情的生不如为爱情而死,正如这女子所说,在爱中心的死强如五百次的投生。为爱而死,这“死”,实际上是另一层次的“生”,爱情因死而获得自由、获得永恒。诗人让抒情主人公从对爱情的幸福体验中转入对死的向往,这似乎来得有点突兀,其实并不矛盾,正是对爱情有着深刻的体验,才萌生了要实现爱情自由和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而这种愿望既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也只能通过死来实现了。然而,如果诗就以弱女子为爱而死、进入到天堂或地狱的冥冥之界中而结束,这在艺术表现上并不能充分展开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抒情主人公的精神境界也不能真正得以升华。实际上,诗人为抒情主人公设置了另一层矛盾。这矛盾来自现实世界与非现实世界(天堂或地狱)并不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也许天堂一如人们想象的是个幸福的世界,那么地狱呢?“地狱不定比这世界文明”,在现实世界里,这弱女子有如“残红”般“叫人踩,变泥”不被人怜惜反遭摧残的命运,进了地狱,她也“难保不再遭风暴,不叫雨打”,“那不是求解脱反投进了泥坑”。这就不能不感叹“活着难,太难就死也不得自由”的生存处境了。这种矛盾痛苦只有爱才能够抚平。这个弱女子可以舍弃现实世界,可以舍弃天堂或地狱,但不能没有爱——人间至真至美的爱情。有的人把生存的精神力量、精神支柱寄托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比如天堂;或寄托给一个虚幻的偶像,比如上帝。但徐志摩笔下的这个弱女子既不把希望寄托在天堂,也不寄托给上帝;如果她心中也有天堂或上帝的话,那么这天堂是有着至真至美的爱的天堂,爱人便是是的上帝。“——你在,就是我的信心”,“爱,除了在你的心里,我再没有命”,“爱,你永远是我头顶的一颗明星”——爱,爱人,是她生活的一切;爱,成为她人生的信仰。因此,即使她不幸死了,也不是飞到天堂或下到地狱,而是要变一个萤火,“在这园里,挨着草根,暗沉沉的飞”,从“黄昏飞到半夜,半夜飞到天明”,只因天上有她的爱人——那颗不变的明星。“但愿你为我多放光明,隔着夜,/隔着天,通着恋爱的灵犀一点……”抒情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情感思绪、爱怨交织的心理矛盾,终于在爱的执著与爱的信仰中得到了舒缓和统一,并萌发出美好的愿望,闪烁着爱情浪漫而又动人的光彩。徐志摩的这篇《翡冷翠的一夜》是摹拟一个弱女子的口吻写成的,他用细腻的笔调,写出依恋、哀怨、感激、自怜、幸福、痛苦、无奈、温柔、挚爱、执著等种种情致,层层婉转,层层递深,真实而感人地传达出一弱女子在同爱人别离前夕复杂变幻的情感思绪。抒情主人公这种复杂的思绪,也正是诗人当时真实心境的反映。写作这首诗时,诗人正身处异国他乡(意大利佛罗伦萨),客居异地的孤寂、对远方恋人的思念、爱情不为社会所容的痛苦等等,形成他抑郁的情怀,这种抑郁的情怀同他一贯的人生追求和人生信仰结合起来,便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意蕴。这首诗不象徐志摩的许多抒情短诗那样,以高度的艺术凝聚力和艺术表现力显示其魅力;它是以细腻的笔调,对一种复杂情感思绪的铺叙,对一种自由流动的心理活动的铺展,有许多细致的细节描绘,这在艺术表现上也许会显得比较错杂凌乱、纷繁来碎,然而这正吻合了抒情主人公复杂变幻的思绪。
在语言上,这首诗通篇用一种平白的、近乎喃喃自语的口语写成。口语表达不仅亲切真实如在目前,它比书面语更适宜表现“独语”;当一个人独自抒遣情怀、倾诉情感时,用口语表达方式(说话间的重复、停顿、省略、感叹等等)更适宜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和自由变幻的心理活动。口语表达自然、生动、贴切、灵活多变,是这首诗的成功所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