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无眼女孩学琴2年考取英皇钢琴8级,女孩背后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

广州一无眼女孩学琴2年考取英皇钢琴8级,女孩背后有着怎样的励志故事?,第1张

      世界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幸运的,有的人可能先天不足,有的人可能后天缺失一些重要的东西,但是往往他们却能付比常人更多更刻苦的努力。

      陈琳是广州一位“无眼”女孩,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奇迹也看到了感动。

      这位女孩学习钢琴两年9个月,每天11岁的陈林琳盲人学校放学回家,第1件事就是做到自己最爱的钢琴前,一头扎进属于她的音乐世界。

      也许上帝为她打开了一扇窗,她有天生的音乐潜能,当然这更离不开她坚持的努力,在两年多时间,她每天都会花几个小时用来练习钢琴,钢琴的弦被她弹断了又换,换了之后又断,就是这样,她一刻也没有放弃,没有退回,没有退缩。

     才学钢琴一年的她,就在2019年的时候受到邀请去,参加维也纳的“安东尼奥维尔瓦蒂”艺术赛,这也是他她第一次登上了舞台。

      学习了两年多,钢琴的她已经考取了英皇钢琴八级,小小年纪的她也成为了全球第一个abrsm钢琴演级达到了八级,并且成绩还特别优秀的中国籍视障人士。

     大家想必都是惊讶的,这是一种奇迹,令人震撼,更令人感动,小女孩通过不为人知的刻苦努力,她创造了奇迹,这是属于她的奇迹。

      这个不平凡的女孩,她在用自己的心去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钢琴,用音乐感受许多美好的事物。

     天生我材必有用,她并没有过度的去忧虑自己的失明,反而她找到了另一份憧憬,这样一个闪闪发光的女孩,希望她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走上更大更耀眼的舞台,完成自己的音乐梦。

怎么说?弹钢琴确实是培养气质的一种方法,但也不是每个弹钢琴的女孩子都很有气质的。

让孩子学钢琴的家庭分两类:

第一类:这类家庭比较富裕,家长纯粹是为了让孩子培养兴趣,或者玩玩,不一定想走这条路。

第二类:家里经济并不是很好,但是家长特别想让孩子学钢琴,长大走这条路,或者有样本事,有点出息。

说真的,学钢琴挺贵的。

大部分学钢琴的孩子家里都买了钢琴,那么一架普通的立式钢琴就要花一万多,然后差不多每半年就要调一次琴,才能保证不走音。

接着就是请老师,如果只是去钢琴培训机构学的话,一节课差不多要60元左右,请音乐系的大学生会便宜一点,但是这两种都不能保证最好的学习,最多入个门,很多培训行的老师自己也不太会弹琴,教出来的学生弹琴没感情。

好一点的老师一般是大学专门教钢琴的老师,一对一教学,但是一节课要一百到两百块,比较贵。

按照一个月上四次钢琴课,每节课100元来算,一个月花在钢琴课上的钱大约是400元,然后半年调一次琴花150,半年总共要花2550元左右。学钢琴之前还要有一定积蓄,买钢琴,按一万三来算吧,学琴第一年的花销大约要18100元,第二年开始大概是5100元。

不过,这已经是比较节约的了。还有买钢琴书的费用,一本钢琴书可不便宜!还有CD,考级费用,七七八八的,一年下来没有六千多块估计不够了。

我也学钢琴哦!女生!但是自我感觉气质没什么差,只是节奏感和乐感真的会比没学乐器的同学要好一些呢!这是好处吧。我的老师一节课收150,挺贵的,比我给你算的账还贵。所以,学钢琴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还是不行

这是我的观点拉!算了笔帐,希望可以帮到你!

针对搂主你的补充提问!!!!80前后的人可能受钢琴影响更多一些吧!毕竟那个时候这些东西比较难接触到,不像现在,遍地都是。难接触就会使接触过的人相比其他的人更好,是吧?

学钢琴是个很痛苦的体验,但是弹琴给别人听会让自己觉得很自豪。

学钢琴是个艰难的考验,每天面对着琴谱,然后自己一个人弹着枯燥无味的曲子,有时候都要把自己逼疯了。不过有朋友知道你会弹钢琴的时候,那种羡慕的眼光让我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自己随便弹弹就能让他们觉得很高大上。人前素质、内涵、有本事,人后悲惨、痛苦、想砸琴。

什么东西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你只想单纯的在别人面前露脸那还是算了,你是吃不了这份苦的。如果你真心喜欢钢琴,我也希望你能好好坚持下去,会有好的回报。

女孩子学钢琴和古筝都很好啊!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古典美女的典雅气质,那就学古筝;如果您希望自己的孩子温文尔雅的高贵气质,那就学钢琴。哪种乐器都可以,个人感觉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学起来要更难一些吧,毕竟它有八十八个键,五线谱看起来也很复杂。

我儿子小时候从五岁开始学钢琴,学到十二岁,上初中以后

古典乐器

学习日渐紧张,放弃了,现在几乎很少去碰琴了,钢琴现在基本成了我们的摆设。女儿现在六岁了,我没打算让她再继续学钢琴,也没打算送去学古筝,自己有空的时候教她一些简单的小曲子。做琴童妈妈这么多年,简单的曲子自己也能看得懂,弹得下来。现在对于女儿的音乐启蒙,我的想法改变了很多。

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我们学习乐器并不是为了选择艺术专业,我们只是出于增加一点艺术修养,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来学习的。艺术修养和兴趣爱好都并不是职业,只是我们用来丰富业余生活的,那么仅仅为了丰富一下业余生活,娱乐一下自己,我们让孩子每天坐到钢琴前去苦练枯燥的基本功,一个小时甚至两个三个小时或更多时间,值得吗?仅仅为了去秀一下才艺?难道我们不应该是因为喜欢而去学习吗?

古筝

我曾写过一篇长文《钢琴,想说爱你不容易——一个琴童妈妈的自白》,详细论述了儿子学琴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很多家长让孩子去学乐器,是缘于自己小时候的梦想。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学乐器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所以才会对于乐器如此青睐,按这个来推理的话,我们的下一代,他们长大了,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学什么呢?我想,也许会是去学如何玩耍吧!现在的很多孩子周末都在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度过了,失去了亲近自然,在田野中玩耍的时间和机会。

有了儿子不算成功的学钢琴经验,我想说的是,学习乐器一定要慎重,因为每一种乐器都是需要持之以恒地去练习的,而练习的过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想要只靠天赋,不去练习就学好一种乐器,简直是天方夜谭!没有兴趣的支撑,要想坚持学习是很难的。

古典美女

如果这两种乐器相比的话,我觉得还是古筝要相对简单一些,而且古筝这种乐器携带比较方便,而钢琴就不具备这个优势!孩子如果学了古筝,将来班级里有演出,随时可以带到学校去演奏一曲,对于孩子来说,会更有成就感,也更能激发她的学习兴趣吧!

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就是最好的,喜欢钢琴就学钢琴,喜欢吉他就学吉他,因人而异,没有标准答案。

无论是钢琴还是吉他,是小提琴还是大提琴,都会让生活更丰富,也都有机会体验那种喜欢的曲子或者好听的旋律从自己的指尖缓缓流淌出来的美妙感觉。第一选择应是是兴趣倾向。喜欢哪个,最喜欢哪个,那就学哪个,兴趣是最大的原动力,不然总是感觉没学自己最想学的,有时候是种借口也是种阻碍。

扩展资料:

如果没有明显偏好的,可以选择钢琴,一则相对弦乐器,钢琴的入门更加简单一些,不过纵深会很深,但是成人学生的目标也并不是走向专业道路的,所以难度和纵深其实不应该成为器乐选择的障碍。二则音域最广,能够涉猎的曲目类型也非常多,就比如现在每个时段火起来的一些轻音乐,流行音乐,最先出来的谱子基本上都是钢琴谱。

一般4-6岁开始学钢琴比较适宜。

首先衡量个体差异,发育情况,和同龄人比较再做决定。(以下说的都是相对值,具体看孩子情况)三岁之后可以学,三岁之前无论骨骼肌肉发育还是大脑发育都不适合。最优女孩4周岁半之后,男孩5周岁半之后。

5周岁以下由于手的骨骼发育不全,每次练琴时间不宜超过30min,理由是过长的练习会导致孩子手骨骼发育不健全。5~7周岁以下依旧是少弹多听为主。(听的内容不一定是儿歌,可以是西方经典民谣,古典时期室内乐,交响乐音量不宜太大,20世纪之后的先锋派不推荐)利于塑造主调思维和音乐感觉,也可以摄入音乐童话故事和音乐史故事来增添兴趣。

5周岁左右男女的中枢神经发育和适应基本已经具备学琴条件。大多数钢琴家都是5~6周岁开始学琴,莫扎特3岁,贝多芬4~5岁,所以早教也不用过于着急,因为学钢琴牵扯的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美学很多,一定要过早早教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不用过度练琴,而是需要古典音乐的土壤。

最后孩子不学琴不要逼,能逼出来的极少数要么老师特别好,要么家长对这方面特别了解。中国钢琴教育的厌琴比例非常高、逼了适得其反当然,找好的老师真的很重要,网传出现的早教钢琴大多数问题都是基于老师不行or家长没引导好兴趣(没错,兴趣基本源于家庭而不是老师)。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

  作者:[法]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作者简介

  国际著名钢琴家。1969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埃克斯,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童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享誉国际,也以她的美貌给人以无限轻灵飘逸之感。

  埃莱娜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天赋,使她充满了想象与灵感,成为创作的源泉。本书是继《野变奏》之后的第二部自传。

  简介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埃莱娜•格里莫,这位年轻美貌的国际天才钢琴家与狼的卫士既充满魅力,又奇特怪异;人们对她近乎迷恋。她的写作技巧和她的钢琴技巧一样出色,在这本优美的自传里,她畅谈音乐和生活,以及心灵之旅……

  -------------------------------------------------

  法国钢琴美女“与狼共舞”

  原载于2006年11月5日《纽约时报》,作者JAMES R OESTREICH,李文编译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这位法国女钢琴家,1969年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早年在埃克斯音乐学院和马赛音乐学院分别师从雅克琳·库尔坦和皮埃尔·巴比泽学琴。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师从雅克·鲁维耶。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同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及钢琴独奏曲。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从此享誉国际。2002年成为德国DG公司签约音乐家。出版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还荣获“唱片协会”大奖。这对年轻的埃莱娜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她现居住在美国。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还在纽约创办了一个“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物种,并向公众开放,普及教育。狼成为埃莱娜的图腾,它代表着埃莱娜自由、不拘一格,又充满坚毅的性格。

  她美得令人迷惑。她既是钢琴天才,又与野狼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她最喜欢弹奏勃拉姆斯的音乐,演奏中的她冷峻、悲怆;与野狼在一起时的她却又温柔、天真。她的文字感性、随性,继第一本自传《野变奏》之后,她今年又出版了一本记录心灵旅行的散记《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这就是法国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的传奇。

  “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母狼解放了我的野性”

  1991年,埃莱娜·格里莫住在佛罗里达塔拉哈西的时候,一天深夜她带着朋友的狗出去散步却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她看到一个孤独的动物身影慢慢靠近,它的行进方式是自己从没见过的紧张和诡秘。她牵着的狗受到惊吓,逃进灌木丛中。这是她第一次遭遇狼,一匹母狼。格里莫在自己的第一本传记《野变奏》里写道:“它走到我左手边,嗅了嗅我的手。我只是伸出手指,它就把脑袋和肩膀整个藏在我手掌下。我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擦出了火花,而且迅速传遍全身。它一下子让我充满了温柔。内心传来神秘的歌声,像是一种未知的野性的力量。”“我爱上了这只母狼。”她后来写道。

  格里莫认为狼被当作邪恶的化身已经不下好几百年。但她不这么看。在她看来狼维持着物种的平衡,是种奇异、迷人的动物,而且可以教会人类很多东西。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人们对狼的误解。

  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在南塞伦一起开办了野狼保护中心。这片29英亩大的地方,现在成为17匹野狼的家。其中有4匹狼,作为“形象大使”,向公众开放参观。其他13匹则与人类隔离,以便于它们最终能重返自然。“刚开放的头两年,我们一年有500名游客,现在每年有20000人前来参观。”

  她的野狼保护工作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觉得她“活在她自己对野狼的想象里。”她在野狼保护上花费的时间也影响了她在钢琴事业上的精进。她自己也承认,最近三年她才真正将精力集中在音乐上,之前野狼保护中心花费了她太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她继续在世界各地做巡回演出,与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以及音乐家合作。不过,2005年末,她受到新的挫折,她患上肺炎,并且导致慢性的疲劳综合症,甚至影响到了心脏。她的第一本自传《野变奏》首先在法国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内容由五花八门的篇章组成。格里莫视自己是家庭、音乐世界乃至社会的一个孤独的局外人,内心充满挣扎。比如在考虑在什么地方建立野狼保护中心时,她写道:“最好是在别处,我一直希望是在别处。”

  古典音乐与野狼在她的生命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格里莫看来,两者都拯救了她。“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她写道:“它拯救了我。”当提及她第一次遇到的母狼,她也表示:“它也拯救了我。”创办野狼保护中心的目的,在她看来,将她从把钢琴当成工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变得有野性了。”

  格里莫1969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6岁开始弹钢琴便表现出惊人天赋。13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从童年开始的另一个爱好是养小动物。在钢琴填满自己的生活之前,她甚至梦想着当兽医,住在动物园里,后来又想当生物学家。“我曾经对灵长类感兴趣。”与母狼阿拉瓦的相遇,让她卷入了野狼的世界。她开始研究动物行为学,旁听大学的课程,参加会议并且造访动物专家。

  此外,她精通法语、俄语、英语,对法国、俄罗斯、美国的文学、历史、哲学都有广泛的涉猎。她对音乐的热情从来都没有消退,每天都以巴赫开始一天的生活。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沉浸在浪漫主义的文学当中。

  她也喜欢肖邦的音乐,称他是“我的作曲家”。她欣赏肖邦解放了钢琴家的左手,“创造了灵巧的音乐。”不过最贴近她的心灵的,是勃拉姆斯。她早期灌录的音乐大都是演奏勃拉姆斯这种不算年青的、非法国的、没有一点女性气息的作曲家作品,与她表面留给人的印象非常两样。“我喜欢他激烈的乐章,”她在《野变奏》中写道:“他的痛苦与阴暗,充满情绪的悲痛,以及在与世界关系中所体味出的绝望。”勃拉姆斯激烈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第一协奏曲》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她说自己在演奏以后几个小时,心情都很难从悲怆中恢复过来,“勃拉姆斯把悲痛表达得太完美,那种痛苦足以让你窒息”。曾经跟格里莫共事过的萨龙恩先生表示:“她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激情,是位罕见的人物。她演出前总有条理清晰的观念、计划,但在音乐会上往往自然而然地让音乐流淌出来。”

  “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成功的人物不是蒙受了上帝的额外眷顾就是上世修行的福缘。埃莱娜·格里莫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再没有人能比她更游刃有余地存在着,和谐的婚姻,在自己熟悉的钢琴界享誉日隆的地位,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批野性未泯的狼群等着她和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交流之后去和它们一起嬉戏。

  然而是不是也鲜有人这样,在拥有了凡夫俗子所艳羡的一切时来一次远眸回望。音乐成了生活的基调后,别的那些个所爱又将置身何地?音乐、孤独、爱还有那些狼群……从哪一刻开始背叛了誓言?最重要的是这个誓言是什么?这些互为包容又交错矛盾的问题缠身后,出走就成了主人公的心头重事,而这次貌似破釜沉舟的旅行就成了一次找寻上天堂的钥匙。

  注定这是一次和心灵的博弈,程序式的生活既然再也给不了埃莱娜灵感和自由,一场自我放逐的旅行能带来新的呼吸吗?和美好的寓言一样,故事的开始就是结局,农夫的财宝梦开始于花果树下也终结于此,梦开始于斯结束于斯,唯一需要放逐的是疲惫的心灵,最好的良药莫过于抬头深呼吸。

  展开每一段心灵的皱褶,任何人的生活都会比卢梭的《忏悔录》来得精彩,更遑论这位蜚声国际的女钢琴家。《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是一本人物的心灵札记,各种人物的层叠和呼应都像在古早的森林里进行了一次次SPA,不管是出发伊始遇到的奥德蕾,还是那位不知姓名的教授,咖啡馆的陌生人……不是蒙受神的感召就是长了隐形的翅膀,每一段驿站里的人都像是拥有天使的梦幻色彩,若即若离,该出现的时候跃然在眼前。书巧妙地以感召的人物分为不同的章节。作为精神导师出现的教授,像一个背着礼物的圣诞老人,在引导埃莱娜做了对自由的反思、对音乐的理解之后就完成使命悄然而退。还有那个美貌和出现都颇具仙气的贝阿特里丝,她的出现更像但丁笔下的贝阿特里彩,让人对美好产生遐想联翩,而在书里她也是为了寻求无邪的境地来到这个靠近天空的地方。这与埃莱娜在音乐方面的完美境界不谋而合。

  狼的出现始终更像一个隐喻,和音乐一样,她在纽约创办的“野狼保护中心”始终占据她心中重要的位置。狼几乎是她的叛逆性格的一个替身,命运有理可循。埃莱娜天生叛逆的性格自从在追求艺术的途中被抛掷出去后,再没了张弛的快乐,带着新鲜、野性、眷顾,狼让她的空间变得充满张力又活力四射,某种意义上倒成了埃莱娜的原神或吉祥物。

  以作者在音乐上的声望,中国的李云迪或者郎朗或许可以和埃莱娜相提并论,但中国的艺术家们习惯了在觥筹交错的场合找寻灵感,而对于转向音乐的起源地、高原、田野显然没有兴趣。显然是路不同不相与谋,借了书中搭顺风车的教授的话,“我们是自己的命运唱出的乐曲。”

  书中扉页上引用的威斯坦·休·奥登的话,“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埃莱娜和读者已经融为一体了。

  --------------------------------------------------

  书评1:空灵长假,灵魂探幽

  埃莱娜•格里莫,曾和母狼阿拉瓦邂逅,16岁灌录自己首张的钢琴唱片,18岁举办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曾在全世界发行的自传《野变奏》中展露优美流畅的文字、以及细腻的思想。如今,她依然在照料一整片野生动物保护区,让野狼做真正的野狼。

  这是第二本她的自传,但不是世人通常看到的那种由丰功伟绩、琐事、信件和年月日堆积起来的自传,而是纯然心灵的的历程,追问艺术和生命本质。因由这样的核心,才会有由邂逅所组成的故事,缀以众多寓言般的小故事,并用一根富有使命感的主脉贯穿首尾。这一切属于她,又决然是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

  “每一次邂逅都是必定会赢的一注色子”。女钢琴家在繁忙的演出和录音进程中疲惫不堪,偷闲放空,在非洲、欧洲或是美洲森林这三项选择里踟躇。快餐店女侍者的小故事帮她下了决心去欧洲。紧接着,在意大利乡间偶遇酷似尊师的文学教授。教授留给她的问题是,如果说您已经出色地演奏了音乐,“那您有没有更好地体验它呢?”第二天,她收到教授留下的小包裹。延续着前一天邂逅时的话题,并请她收下一只精巧的音乐盒,或者也可以转送给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至此,原本空无目的的假期不仅有了主题,还被指定了路线。

  一路上,她在阿西西修道院花园里邂逅了贝阿特里丝,她照顾修道院的花园,也被花园照顾,她问道,“为什么人们再也创造不出新的乐器?”又在咖啡馆里遇到悲观的青年,质疑在痛苦和失去中还有什么自由和爱存在?再聆听了瑞士小城里的收藏家讲述音乐盒的前尘往事,老者不介意有一场世界末日,激愤地谈到各种各样的、进行时态的灭绝……这些交流暴露出不幸福的人类所特有的正反面智慧,她聆听、理解、与之辩驳的过程,正是自我探寻答案的途径。

  就像迷茫者追寻神曲的暗示在命运的岔口寻觅生机,珍重每一个陌生的贵人的指点。最后她见到了汉斯,那是因车祸而失明个盲人钢琴家,“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难道这不是女钢琴家此时的处境吗?灯光亮起来时,她发现盲人音乐家汉斯像极了一个兄弟。这是自教授后第二次“酷似”,幽灵般神秘的气氛弥漫着,在巧合、或者说文字精心设计的邂逅中迷离着,逐步趋向冷静。

  长年沉浸在古典音乐富有格律和生命力的诗意中,令埃莱娜的笔触也带有恍如隔世的经典质地,如她所写,“艺术家同意将自我分解为艺术”,文字和音乐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艺术则与天地自然永不隔绝。在她的生命中,狼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但仅仅作为音乐的媒介、或是狼厚待的对象是不够的。繁忙的日程也会造成一个人的空虚,哪怕是天才。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艺术家忙于创新之后最容易忽略的事实,远离了本质,附庸了技艺。经历了心灵之旅的埃莱娜带着特有的野性和自信说道:“我与钢琴生出共同的肉体,我们,钢琴与我,一同变成神兽,某种全新的人马,某种吉祥的永恒的天蝎。”体验音乐,自己就该成为音乐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她要的答案。

  -------------------------------------------------

  书评2:拂尘之音

  “我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尝过漂亮出逃的滋味了。”

  我想,每个人都曾有心灵尘染的迷失时刻。带着晦涩的忧愁,我们渴望挤破时间的气泡,从常规中挣脱出来,扑向一场华丽的冒险。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便是一本关于出逃与回归的心灵札记。

  这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继《野变奏》后出版的第二本自传。在这本小传中,信笺、日记等传统要素已消隐,埃莱娜以素净的文字记述了她与几位陌生人的神秘邂逅,随性的对谈缀以精致的寓言,轻盈却不乏哲味。旅行的意义在如谜的交流中渐渐铺展,正如作者所言:“我相信我的旅程和相遇中必然藏着答案。”

  一直以来,音乐与野狼都是埃莱娜最重要的生命符码。

  埃莱娜6岁开始习琴只为发泄过剩精力,但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她曾先后师从雅克琳•库尔坦、皮埃尔•巴比泽等多位钢琴名家,13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16岁夺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18岁首次钢琴独奏会让她一举成名,从此享誉世界,由其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还曾荣获“唱片协会”大奖。

  除却骄人的音乐履历,埃莱娜的生命轨迹还烙下“与狼共舞”的传奇标签。一次偶然机会,她与母狼阿拉瓦邂逅,却意外得到母狼的信任和亲近。“我想还狼群以它们本质的精髓,让它们重返天性——自由。”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一起创办“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种,并向公众普及教育。“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动物是神圣的而且会说话,人还没有忘记他永远不过是个生物,要想做得更好,就要试着去理解。”这是埃莱娜对原始野性朴素却真诚的敬畏。

  汹涌的声誉附带着程式化的节奏,“我的日程表掌握在经纪人、唱片公司和新闻专员手中”,特立独行的埃莱娜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灵魂总是不能和躯体合拍:有时它落在后面,挂在回忆的裙裾上;有时冲在前面,忙于计划,忙于对未来的可怕的设想,沉重的算计让它窒息。”为了呼吸,她出逃去旅行,等待被开启。“展现在我面前的欧洲像是孩子们玩造房子的游戏时在地上画的方格。机遇已经扔出了他的圆饼,我单脚跳在弗朗兹•李斯特留下的足迹上,双脚落在舒曼的印迹上。”

  搭顺风车的陌生教授、咖啡馆内痛苦的年轻人、阿西西修道院的贝阿特里丝……他们一个接一个走进埃莱娜的世界,睿智的交流渐渐拨散心灵的迷雾。

  我最爱这段对答:

  “您找到天堂的钥匙了吗?”

  “我们都拥有它:它就产生于两个人邂逅的一刹那,在彼此同样的、慷慨的冲动中。”

  邂逅的瞬间在埃莱娜的笔下散发出爱的气息,“我希望找回孩子的无邪,这种无邪不懂得死亡,更偏爱瞬间以及它的完整——时间的音乐,也就是寂静。”每次邂逅都是一个举重若轻的瞬间,既有爱之能量的热烈释放,又不乏沉静之美,让人感慨:“重要的是我们曾经相遇过,它创造了瞬间,创造了我们刚刚提及的珍贵时光。”

  瞬间累积,爱意沉淀,正如书中所言——“爱是不断回忆的遗忘;遗忘是一种本该永恒的记忆,它留下了一条印迹——甜美又短暂的回忆,时常穿越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浸在完满和喜悦的情绪中。”

  旅途的终点,埃莱娜见到了盲人音乐家汉斯,“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我总是在做加速度的运动,这项运动没有带领我前进一步,却夺走了一切,包括自我。”

  汉斯的坦述让埃莱娜变得坚韧,并揭开了艺术与生命的本质:“音乐的真实——甚至是生命的真实——不是模拟幸福,而是启发式地将生活的悲剧层层揭开。欢乐、幸福都只是与生活和痛苦妥协的结果,这是死亡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世间万物皆有裂缝,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最后这场对话在黑暗中进行,开启了女钢琴师回归的心路,“只有沉默才足以表达对故事深意的敬意。就像音乐中,一部奏鸣曲的最后几个音符之后的寂静一样。”

  这是一位失明者奏起的光之和弦,拂去我们每个人心上的尘埃。深夜,扉页上维斯坦•休•奥登的话又次闪光——“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325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