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艺大师,想到之前在蜜情这个APP上碰到的一个女生。她是真的来找相亲对象的,态度真诚,、性格不错 ,而且颜值也是上等。
但是这人呢,绿茶就绿茶在,她放不下有钱的大哥A,也放不下帅气的小鲜肉B。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她觉得那个大哥A经济基础好,而且年龄跟她也相仿,性格不错,是个绝佳的结婚对象。
而小鲜肉B呢,长相帅气,性格虽说有点暴躁,但认错贼快,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妥妥小奶狗啊。而且每天都会去这个女生的动态下面评论,怒刷存在感。那个女生说,这个男孩子,虽然说条件不是很好,但是让她有一种久违的心动的感觉。
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个女孩子,她谁都想要,谁都放不下。她就一直在这两个男生之间周旋着。可能周一跟大哥视频相亲,周二跟小鲜肉语音对话,谁都不亏待。
我那时候还劝她就选一个吧,一直这样对两个人都不公平。她说:“我真的选不出来,我好像两个人都喜欢。”像极了何书桓的那句:“我不是天底下第一个爱上两个女人的男人吧。”
我个人认为,这点还算是蛮绿茶的。
2010年9月24日,是我国现当代首屈一指的剧作家曹禺百年诞辰。为了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日前,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及上海戏剧学院演艺中心联合出品的话剧《雷雨》隆重献演。这是一台富于创意的崭新的演出,它将《雷雨》从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中解脱了出来,复苏了原作原本就有的现代主义因素,在《雷雨》七十六年演出史上是一个新的尝试,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与启迪意义。
王延松导演的新世纪版《雷雨》(简称王延松版《雷雨》),导演将它界定为“创造全新的《雷雨》演出文本”(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用现代现实主义区别于传统的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更多地注入现代主义元素,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现代版《雷雨》。它不单纯是时间概念上的现代,而更多的是从创作方法含义上界定。它从人性说(摒弃了传统的“阶级斗争说”)角度解释《雷雨》故事,通过情爱与伦理的冲突,揭示变异复杂的人性。导演这样解释,完全打破了《雷雨》主题仅仅局限于特定时空的意义,而使此剧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意义。
王延松版《雷雨》一方面在导演处理上富于创意,同时将原作的精华又基本上保留了下来。原作演出时间连序幕、尾声要演五、六个小时,导演删至两个半小时,但原作的精彩场面如第一幕的“喝药”、第二幕的“斥萍”、“相认”、第四幕的“求萍”、“控诉”等场面都保留了下来。第三幕一个小时的戏删至15分钟,“起誓”、“关窗”等关键场面均较完整的体现在舞台上,既更好的突出了重点,又显现了原作现实主义艺术的魅力,也显示了导演的功力。
在新版《雷雨》中,主要演员的二度创造十分出色。扮演繁漪的是徐幸,她擅演柔弱、温情的善良女子,没想到此次扮演繁漪也十分出色,将的聪明、果敢、强烈的爱憎,既鲜明而又层次分明的呈现了出来。“喝药”一场,前面还在旁敲侧击指责周萍准备逃之夭夭,但当周朴园勒令周萍下跪逼她喝药,她马上不等他下跪,急促地说:“我喝,我现在喝!”喝了两口,哭着跑上楼。第二幕,周朴园强迫她让克大夫看病,徐幸扮演的繁漪大声抗议,断然说:“我没有病,我没有病,我告诉你,我没有病!”当周朴园拍着沙发背命令她“你应当听话。”她站在楼梯上,居高临下直面周朴园发出阵阵冷笑:“你忘了你自己是怎么样一个人啦!”充分揭示了繁漪蔑视夫权不屈不挠的反抗个性。尤其是第四幕“控诉”一场,她当着儿子、外人的面,不顾一切地诉说:“我忍了多少年了,我在这个死地方,监狱似的周公馆,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从出场时拿着团扇款款下楼的一位文静**,到此时满腔怒火,犹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将一个久受压抑女子火炽的热情,强悍的心,无效的反抗使她几达疯狂的心理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出来。她的充满激情的血泪控诉,使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宋忆宁扮演的鲁妈虽然有的戏删削较多,但她仍能将一个饱受人生苦难的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强的性格,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第二幕,鲁妈来到周家,无意之中慢慢发现这一周家竟是她30年前待过的周朴园家,这一“发现”的心理过程,宋忆宁揭示得细腻而又感人。她摸着周家的家具发现自己好似在“梦中”到过此地。四凤无意中说出这家“姓周”。一种莫名的恐惧登时袭上心头。宋忆宁表演这时的鲁妈吓得缩在沙发后面。为了证实这一家就是30年前她到过的周家,她紧张地、声音略带颤抖地让四凤赶快去开开立框靠右第三个抽斗有没有一个小孩穿的虎头绣花鞋。此时室内灯光随着人物内心的变化很自然地暗了下来,很好地渲染了鲁妈恍惚进入30年前岁月的心理状态,宋忆宁的表演层层深入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灵深处。“相认”一场,演得也十分感人。“谈判”一场,鲁妈目睹长子周萍打次子大海耳光,紧接着就是两段脍炙人口的对话:
鲁侍萍 (走到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这两段对话,宋忆宁将鲁妈真实内心很想认自己30年未见的儿子,但一想到她与周朴园有约在先“相见不能相认”,作为一个母亲她又被迫压抑住了认子的冲动。又想到长子打次子,她忍不住悲从中来,愤慨地指责周萍,内心独白为“你怎么可以打自己的亲弟弟,他只不过为工人讲话,揭了周朴园的老底,你怎么能这样狠心,重重地打他两个嘴巴。”
周萍不认识鲁妈(他的生母),竟冷冷地问她:“你是谁”这句话更勾起了鲁妈错综复杂的、千头万绪的辛酸往事,她又想说明“我是你的妈”,但又强压心愿,故意改口为“你打的这个人的妈。”笔者看过几十遍《雷雨》的演出,看到**《雷雨》中鲁妈的扮演者秦怡演这段戏,她的表演艺术、她的台词处理让人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这位女艺术家演出了角色此时此地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尤其她作为一个母亲的真情,使观众深受感动。
“起誓”一场,宋忆宁与纯真活泼的青年演员郭彤彤演得十分默契。她们深知曹禺是一位非常熟悉舞台的剧作家,他写剧本不仅靠台词、靠动作,而且十分注意调动一切舞台美术的因素,并将语言的刻画同舞台美术的表演水乳交融地糅合在一起。 “起誓”一场宋忆宁表演鲁妈此时此刻万般无奈,逼女儿起誓“以后永远不见周家的人”,不料天空立刻响起了一声撕魂裂魄的炸雷,吓得四凤紧紧地伏在鲁妈怀里,母女俩拥抱在一起,观众情不自禁地为这对可怜的母女洒下一掬同情之泪。鲁妈爱女儿,又深怕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由于天命观的束缚,她只能用“起誓”这种迷信的方式来约束自己女儿的行为。这是何等的可怜而又可悲!而四凤此时此地的内心也极度痛苦,她不想欺骗自己的妈妈,可又不得不将她同周萍的事瞒着。她对天说谎,又害怕天真会来报复她。隆隆的雷声伴随着血泪的哭诉,在观众心中激起了汹涌的感情波涛,使人们更加憎恶那吃人的旧世界,同时也生动地揭示出了艺术家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产生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本次王延松版《雷雨》中的周朴园由资深话剧表演艺术家73岁高龄的张先衡扮演,他凭借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阅历和艺术经验,将人物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动的意义揭示得十分清楚,沉稳老到,举重若轻。曹禺名剧不仅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热爱话剧的观众,也培养锻炼了一批又一批话剧人。扮演周萍的孙艺洲首场演出还有些紧张,越到后面越进入角色,渐入佳境,真挚地表现人物矛盾、痛苦而又软弱的灵魂。扮演鲁贵的李建华,虽然戏被删掉很多,但他不愧为老演员,台词过硬,表演不温不火,自然真实与角色一体,将人物卑琐、狡黠的个性刻画得活龙活现。
艺术探索同改革一样需要掌握一个度,过犹不及。《雷雨》基本上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又有一些现代主义元素。在导演处理上如何掌握好一个度,相当重要。它启示我们纪念曹禺,还要重视优秀中国话剧艺术的传承。这次话剧艺术中心演出的《雷雨》,有一个令人称道的表演阵容,令人欣慰。更加精湛的表演,有待于导演艺术上更完美的艺术传承,为演员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一、温壶:
以热水淋茶壶,提高茶壶温度,才不至于在泡茶的时候水温被茶壶抢走,影响茶汤的风味。
二、置茶:等待茶壶温热的时间_,将要泡的茶叶从茶仓中取出,放入茶则。这时可以请宾客赏茶,也藉这个机会与客人交流,介绍他们认识此茶的特色,香气?颜色?外观?赏完茶后再放回原处。
三、温润泡:将热水均匀地淋在茶叶上,使茶叶受热即可,不需要太多的水,淋上后立刻倒出来。目的在使某些比较紧结的茶(像阿里山石棹一带的珠露茶)舒张,这样茶汤才会均匀好喝,也有些人觉得这样比较清洁,但并不是每一种茶都适合温润泡这道手续。
四、醒茶:将温润泡用的水完全倒到茶海当中,静待一段时间让茶叶舒缓。等待醒茶的时间可用茶海中的热水温闻香杯。
五、冲泡:注水量以所泡的杯数决定,放入的茶种、与茶叶量多寡会影响冲泡所需的时间,至少需要四十五秒到一分钟,有些需要一分半钟,这段时间用可以用来温饮杯。
中国茶道概念
茶道发源于中国。中国茶道兴于唐,盛于宋、明,衰于近代。宋代以后,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获得了新的发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这也难怪,"道"之一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义,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一、中国茶道:饮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陆羽,字鸿渐,又字季疵,号桑苎翁,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茶经》三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中国茶道约成于中唐之际,陆羽是中国茶道的鼻祖。陆羽《茶经》所倡导的"饮茶之道"实际上是一种艺术性的饮茶,它包括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中国茶道即"饮茶之道",即是饮茶艺术。
中国的"饮茶之道",除《茶经》所载之外,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明代朱权的《茶谱》、钱椿年的《茶谱》、张源的《茶录》、许次纾的《茶疏》等茶书都有许多记载。今天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武夷地区的"工夫茶"则是中国古代"饮茶之道"的继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规划是:恭请上座、焚香静气、风和日丽、嘉叶酬宾、岩泉初沸、盂臣沐霖、乌龙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壶初倾、关公巡城、韩信点兵、鉴赏三色、三龙护鼎、喜闻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细啜甘莹、三斟石乳、领悟神韵。
二、中国茶道:饮茶修道
陆羽的挚友、诗僧皎然在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中写道:"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 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熟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认为,饮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谙其中之道。皎然此诗中的"茶道"是关于"茶道"的最早记录。
唐代诗人玉川子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脍炙人口,"七碗茶"流传千古,卢仝也因此与陆羽齐名。"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清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曰:"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诗中则有"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这些诗是说饮茶能让人"通仙灵","通杳冥","尘心洗尽",羽化登仙,胜于炼丹服药。
唐末刘贞亮倡茶有"十德"之说,"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饮茶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可行大道。
赵佶《大观茶论》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竟为闲暇修索之玩。"朱权《茶谱》记:"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与客清谈欺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赵佶、朱权的帝、王的高贵身份,撰著茶书,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饮茶能恭敬有礼、仁爱雅志、致清导和、尘心洗尽、得道全真、探虚玄而参造化。总之,饮茶可资修道,中国茶道即是"饮茶修道"。
三、中国茶道:饮茶即道
老于认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道"普遍地内化于一切物,"无所不在","无逃乎物"。 马祖道一禅师主张"平常心是道",其弟子庞蕴居士则说:"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禅师则认为修道在于"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道一的三传弟子、临济宗开山祖义玄禅师又说:"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眠"。道不离于日常生活:修道不必于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须于日常生活中无心而为,顺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运水搬柴,著衣吃饭,涤器煮水,煎茶饮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灯会元》南岳下三世,南泉愿禅师法嗣,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到:'曾到此间否'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从谂是南泉普愿的弟子,马祖道一的徒孙。普愿、从谂虽未创宗立派,但他们在禅门影响很大。茶禅一味,道就寓于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后世禅门以"吃茶去"作为"机锋"、"公案",广泛流传。当代佛学大师赵朴初先生诗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灯会元》南岳下四世,沩山祜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又问:'和尚还持戒否'师曰:'不持戒。'曰:'还坐禅否'师曰:'不坐禅。'公良久。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听老职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攫头边。一仰山慧寂是沩山灵祜的嗣法弟子,师徒二人共同创立了禅宗五家中的沩仰宗。慧寂认为,不须持戒,不须从禅,唯在饮茶、劳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饮茶。大道至简,烧水煎茶,无非是道。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要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国茶道:艺、修、道的结合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 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茶艺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熟悉并掌握基本的茶艺知识和技能,包括茶叶的分类、泡茶的方法、品茶的礼仪等。
2培养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增强其茶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茶叶的分类和品种介绍。
2泡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品茶礼仪和茶艺文化知识介绍。
4实践操作:泡茶和品茶演示、小组操作和竞赛等。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等方式介绍茶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互动式教学法:分组学习和练习,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实践探究法:学生们通过实践操作,体验茶艺的过程和技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茶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流程
1观看茶艺视频,了解茶艺文化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教师讲解茶叶的分类和品种介绍,让学生们了解不同种类茶叶的特点和区别。
3教师讲解如何泡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并进行茶艺演示。
4学生分组练习泡茶,并互相评价其泡茶技艺。
5教师介绍品茶礼仪和相关茶艺文化知识,让学生们了解如何在品茶过程中表现出尊重和礼貌。
6学生通过小组操作和竞赛等形式,加强团队协作和动手能力。
7教师让学生们自主创新和设计新的茶艺方案,提高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演示和茶艺竞赛等形式,对学生的茶艺知识和技能进行评价。
同时,通过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报告等方式,对其茶艺文化素养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
1茶艺视频资源。
2茶艺讲解资料和茶艺文化知识介绍资料。
3茶叶品种展示和泡茶实践工具。
4茶艺竞赛和评价表。
1"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是传承和弘扬这种文化的重要手段。"
2"品茶不仅是品尝茶叶的滋味,更是感受茶文化的精髓。"
3"茶艺需要艺术细胞和耐心,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高超的境界。"
4"茶艺之美不在于华丽繁复的技巧,而在于内在的自然与安静。"
5"茶道之道,独立于茶具、茶叶及品尝者,因此,它不单纯地只是品茶的手艺,更是一种精神和哲学。"
6"一壶好茶,需要心灵的宁静和热情的投入。"
7"茶艺既要讲究方法,更需注重心态,才能真正领悟茶道的真谛。"
8"茶道讲究“以人定茶”,茶品要考虑品味搭配,也要考虑身体健康与心情舒畅。"
9"茶艺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需要专业知识和高度敏感的感知,才能最大程度地创造出茶的美妙。"
10"通过品茶,我们可以从朦胧的茶香中感受出自然、纯净、简朴、慢节奏的精髓,这是现代社会急躁和浮躁所无法比拟的。"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知识;
2学习茶道礼仪;
3掌握茶艺的基本技巧。
教学内容:
一、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1茶的起源及传播
原产于中国的茶,形成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历史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人的国饮”。茶的传播起源于从我国云南地区的西双版纳地区,最早的茶是野生茶树,被传到云南的大理地区,再发扬至全国各地。
2茶的分类
中国茶的分类有绿茶、红茶、黄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等几大类别。不同的种类,有着不同的制作工艺和风味特点。
3茶道历程
中国茶道起源于唐宋时期,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精致的礼仪。
二、茶道礼仪的基本规范
1场地准备
茶道要选择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场地,如布置有书画、花鸟、器物等的雅致空间。
2茶具的准备
茶道需要一些特制的茶具,如紫砂壶、茶杯、茶匙、茶碟等,根据不同的茶道流派和个人习惯,茶品和茶具的选择会有所不同。
3茶艺师的基本操作
茶道的操作需要掌握一系列技巧,如烧水、泡茶、摆盘等,需要在实践和师傅的指导下慢慢磨练。
4茶道礼仪的方式
茶道礼仪是需要靠客人和主人相互协调的。主人要有热情、礼貌、美感和智趣;而客人要以诚待人,以敬待人,要懂得体贴主人,用温和态度和主人互动。
三、茶艺的基本技巧
1烧水
烧水是泡茶的第一步,水的温度和品质直接影响到泡茶的口感和香味。对于不同类型的茶叶,其适宜的水温也是不同的。
2泡茶
泡茶时,要注意放茶的量和水的温度,水温太高会破坏茶叶的营养物质,过低则茶的味道会比较淡,也会影响到茶的口感和香味。
3倒茶
倒茶时以轻柔缓缓的动作,相互较劲,才能倒出一杯醇厚的好茶。
4品茶
品茶是体验茶香味和口感的过程,茶品的品质不仅取决于茶叶的质量和制作工艺,也和品茶者的品味挑战和感官体验有关。
教学方法:
1展示法:通过,呈现出与茶文化相关的文物、茶具、茶叶、茶艺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亲身操作法: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亲自进行烧水、泡茶、倒茶、品茶等茶艺的实践操作,加深学习效果。
3视频资料法:展示一些茶艺大师、茶山景点、茶具制作等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茶文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