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的《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写了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游历途中的所见所闻,揭露了“清官”之恶,对官僚政治的批判和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与其他几部小说相比,它是一部很不相同的著作,如果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书把全力放在暴露官场的丑恶腐败上,那么,《老残游记》于抨击官场之外,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表现自我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它在晚清乃至整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是一部流露出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具有最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的作品,其艺术品位甚高,留下蜕旧变新的明显印记。
首先,对中国传统小说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的革新。《老残游记》的艺术革新,表现在它打破了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模式,而代之以适合于作者创作意图的结构方法。刘鹗采取了游记体,书中的老残是作者的艺术化身,是作者抒情写意的寄托,作者不仅利用他来贯串全书,使一些本来不相连属的人、事、景、物,因了老残的游历而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且利用他抒写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乃至爱好和情趣,使作品带上了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从而改变了中国长篇小说的传统品格。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其次,是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二集》中写斗姥宫姑子逸云讲述她与任三爷热恋的长篇自白,就是一种大胆尝试。作家的笔锋触及人的潜意识中最隐秘的心弦震颤,将一个青春少女对于情欲、物欲的强烈渴求和盘托出,颇有现代心理分析的意味。
再次,《老残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体现了中国小说由叙事型向描写型的转变。掺人诗和散文的笔法,开拓审美空间,其文笔之潇洒清丽,意境之深邃高远,都达到很高境界。白描自然景色,尤见艺术功力。如写大明湖秋色,于梵宇僧楼、苍松翠柏间点染一株半株浓艳的丹枫,顿觉秋意盎然。
汪曾祺(1920年(庚申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现武汉市第三十九中学),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爱情止步》作者:且已从容 主角:卞娅 配角:江天、战洋、杜逸风
女主已婚,丈夫爱她,但是却在外很风流。
邂逅了一个男人,那男人也爱她,可是那爱有点极端,爱她却不经意伤了她。
还有个青梅竹马,对她死心塌地……
到底谁是她的爱情归属,如题,爱情止步????????
《半是蜜糖半是伤》作者:棋子和松子主角:钟江君、袁帅 配角:杜磊
这是一个女强人和两个出色而又专情的男人之间的故事。
钟江君为了当年的爱情,出国留学,辛苦打拼。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袁帅,出身将门,不论是对工作或是对爱情,都是一个精明而又强势的人。他从小看着江君长大,看着她受伤,陪着她成长。
杜磊,她的上司,也是伯乐,更是一个精明的男人,看着她由一个出生社会的小女孩,一步步登上高峰
《水北天南》作者:安宁主角:关旗陆、叶安之 配角:司寇、彭皆莉
那时的安之还只是一个大学生,爱情初出茅庐。只是多年之后,再遇见曾经的师兄关旗陆,年少的朦胧随之苏醒。爱,是一种折磨人的东西。可折磨也是一种美,不管时间长短,哪怕水北天南,都会汇聚在一起。
《被时光掩埋的秘密》作者:桐华主角:苏蔓 配角:宋翊、陆励成
大龄剩女、外企“白骨精”苏蔓在一次相亲中遇见了自己暗恋多年的清华才子宋翊。为了接近宋翊,苏蔓不惜放弃自己的大好前程,并篡改了简历,来到MG的格子间工作。
与苏蔓有过摩擦的陆励成是她在MG的顶头上司,并且非常清楚她篡改简历的事情。苏蔓把他看成眼中钉,他却在两人一点一滴的交往中对苏蔓渐生情愫。(大爱,超爱陆励成)
宋翊不远万里地奔赴美国与苏蔓共度平安夜,两人默许了爱情。可当苏蔓出差回国时,发现一切都变了,死党“麻辣烫”不再是她所认识的那个无牵无挂的女孩儿,而宋翊竟成了“麻辣烫”的男朋友……一切都是秘密,不能说的秘密
这个作者的文都还可以,比如《云中歌》《步步惊心》《大漠谣》都挺不错的
《被遗忘的时光》作者:青衫落拓主角:邵伊敏、苏哲 配角:罗音等等
初见时,他是她家教对象的小叔叔。
一次酒后放纵,他成了她生命中不可能有准备的意外。
她在挣扎,拒绝要不起的奢侈;但又试着沉溺,却又时刻准备付出代价。
他在进逼,享受一段不一样的爱情,也在不知不觉中沦陷。
她在得知他出轨时断然分手,再见面已经是三年后的职场之上,她早就决定遗忘,他却始终没有放下……
《不等你回首》作者:林迪儿主角:叶小榆 配角:纪跃飞、纪超、仲凯
她暗恋了他十二年,终于成为他合法的妻子,但却未曾拥有他的全部,他的眼中只有青梅竹马。终于她说:纪跃飞,离婚吧!故事很俗套的,离婚后,他发现自己其实爱着她,不等你回首,读者自己琢磨去吧
《步步错》作者:蓝白色主角:林为零、胡骞予
这是一场灵魂与肉体双双叛逃的情爱游戏。
他们是情人?是床伴?是敌手?是知己?
正是在他们针锋相对的斗争中,爱情成盅。
《缠绵》作者:雪灵之主角:简思、奚成昊 配角:奚纪桓
一场错爱,摧毁了一个家,家庭坍塌,母亲积郁成疾。从此她变得默默无言,只求现世安稳。五年后,却因老板奚纪桓的追求而重遇其堂兄奚成昊…
《翻译官》作者:缪娟 主角:乔菲、程家阳
穷苦人家出生、漂亮、倔强、自强的外语学院学生乔菲,和外交部长的儿子程家阳间的爱情纠葛。看了这个以后,我爱上了翻译家这个职业,每每看新闻,看到国家***员身后的人都要瞄几眼,嘿嘿O(∩_∩)O~
《风起青萍》作者:皎皎著
主角:钟之璐、叶仲锷
年轻的女学生钟之璐,与英俊深情、事业有成的叶仲锷相知相爱。这个类似灰姑娘白马王子的故事并没维持太长的时间,故事一开始就是两人已经离婚。本来再无牵扯的两人,因一桩扑朔迷离的谋杀案重新牵扯到了一起。悬案难解,感情纠葛,故事如何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其实本文牵扯到的感情不多,关于案件比较多,还是不错
《君子一诺》作者:皎皎
主角:苏措 配角:陈子嘉、许一昊、邵炜
一个来不及的承诺、初恋的离开,彻底改变了苏措。原以为无法再爱,命运却安排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英俊睿智的陈子嘉,冷静平和的许一昊,关心体贴的邵炜,谁有可能走进她苍凉的心?过往不能违背的承诺,前方触手可及的爱情,看苏措何去何从?
《落落清欢》作者:南东北西
主角:乔落 配角:贺迟、顾意冬
善良聪明、自信开朗的高官之女乔落,对未来充满朝气与理想,然而乔父因贪污而锒铛入狱,一夜间世界坍塌,爱情友情一无所有。乔落飘零异乡,面对母亲的重病、男友的背叛、前途的灰暗、生活的颠覆……如何继续她的骄傲与信仰?爱情的背叛与回归,青梅竹马的恋情与患难之交的友谊。爱与不爱,一字之差,相隔岂止万里?恨与不恨,两难之间,如何跨越曾经迷失的青葱岁月?孤注一掷的坚持、不顾一切的勇气、静默温情的守候、遗失岁月的誓言……此生是谁与谁的地老天荒?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的,我还在整理,现在只弄了这么点,嘿嘿
一、引言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中曾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其血写下的。好的艺术作品,是创作者生命的延续。艺术品与流水线商品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一旦被创造,就被赋予了灵魂,成为“超越时间和死亡”的存在。但凡在艺术史上有一席之地者,或有独创之举,或有深刻之精神内涵。王尔德以为,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要创新,而不是记载历史。《海岳名言》评米芾书法心得:於古人多所讥贬。但云吾书取诸长处,总而成之,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殆亦不免放言矜肆之习。然其心得既深,所言运笔布格之法,实能脱落蹊径,独凑单微,为书家之圭臬。遗憾的是,当代中国艺术,在原创性方面存在不足,值得深思。
二、后现代思潮对艺术原创性的影响
著名画家曾梵志的《雪豹》在香港拍得3600万元高价后,被指抄袭国外摄影师史蒂夫·温特的《风雪之豹》。虽然画家承认只是受到照片启发,但是油画与照片内容的高度一致还是引起轩然大波,在艺术界引发了关于原创性的争论。
所谓原创者,须不落窠臼;发乎真情,体任自然。《文心雕龙》主张“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感物吟志,莫非自然”,看重真性情的原始表达。杜甫评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谓李白师宗众家又超拔卓绝。例如鲍照《拟行路难》之“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李白《行路难》与其虽有相似,而意气胜之。可见艺术家兼收并蓄的同时更应革故鼎新,“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在当代金钱异化的影响下,艺术的独立精神和本真创造尤为重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艺术正处于十字路口,与传统的割裂固然带来新的风气,但是在创新的背后却有着深层的迷茫与焦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选择。中国艺术更是表现出对待传统的混乱态度,在完全西化和简单嫁接间踟蹰不前,难以突破。一些人追逐热点甚至盲目抄袭。其实当代艺术的困境,与对后现代思潮的误解和滥用有关。
当代艺术深受西方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所谓后现代包含非常庞杂的理论群,自尼采高呼“上帝已死”之后,后现代思潮对西方柏拉图之后的两千多年理性传统反思,具有深刻的批判和否定意味。古希腊至文艺复兴直至新古典主义,艺术对于完美的追求和真善美的表达都是重要内容。艺术创作深受宗教和伦理哲学的影响,例如帕特农神庙的雕塑,哥特式建筑以及文艺复兴三杰的作品,都反映出强烈的宗教情怀和理性宣扬。与此相反,后现代的主要特点是去主体化、反对任何的中心主义和理性假设,反对先验真理,提倡多元价值。如米歇尔·福柯认为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知识”和“真理”既不真实,更是有害的,而德里达的解构方法则揭示了文本背后的混沌和无意义。后现代通过符号批判和解构方法,摧毁传统文化束缚,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从而动摇了理性大厦的基础,把人解放出来置于荒谬的境地。美学一词的希腊语词源aesthesis,最初有观赏审视的意味,反映了审美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分离的一面。而后现代则主张消弭这一对立关系,以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去揭示新的存在和表达方式。
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的强烈批判与反思,使得艺术“传统”和“标准”得到从未有过的扬弃,艺术的开放性前所未有,表现为表达与诠释的高度开放性。从这一角度看,似乎艺术的门槛降低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即使没有深厚的专业训练。这导致各种作品爆炸式的增长,也带来r平庸和混乱。一味求新求怪,为艺术而艺术的肤浅行为,制造许多鱼目混珠、千篇一律的作品。同时后现代思潮的虚无感,导致了“犬儒主义”的复活。笔者认为“犬儒主义”属于人类共有的深层无意识,是荣格所谓的情结(complex)之一,具有“共时性”特征并且从未被消除过。《世说新语·任诞篇》里记载: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字,屋室为挥衣。诸君何为人我挥中魏晋士人就颇有些第欧根尼的狂放。在面临社会大变动和大整合时,犬儒主义的普遍怀疑和虚无感就会涌起,并深刻影响着艺术领域。当代艺术的支离破碎与神秘晦涩,就体现了这种犬儒情结。但是这一情绪的过度泛滥,容易割裂与传统的联系,忽视了两千多年来经受时间考验的美学内涵。对传统的否定和强烈的虚无感,加之快餐文化的熏染,使得创作思路变得狭隘,自然导致作品原创性的下降。
观察杜尚等人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各种无意义的装置和组合,而无意义的表达本身也许正是作品意义所在。从这一角度,杜尚是具有开拓性的,后人的一系列作品表现出对他的模仿。因此杜尚在《谈艺录》里提醒我们:不要定型在美学的形式里,不要被定型在某种形式或色彩里,然后重复它们。值得一提的是,杜尚本人也有犬儒主义的影子。他以一种讽刺的语气说过,本来想用个便器来讽刺固有的艺术,没想到却引起轰动……”而中国的当代艺术,既从后现代思潮受益,也受到了后现代过度化的损害,创作思路和美学形式存在被定型的危险。后现代主义赋予表达空前的自由,为各种艺术形式提供无限的可能,一块碎玻璃,一个破旧自行车都可以被简单组合甚至原封不动就可以成为“艺术”品。艺术不再是一项繁难的修炼,更不是达芬奇认为的精致的科学,而是成为创作者为所欲为的舞台。艺术品从没像今天这样泛滥,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多的空洞和乏味。可以想见,这种滥用表达自由的狂欢,缺乏美的内涵和提炼,容易导致作品的庸俗化、同质化,自然无法出现文艺复兴式的经年累月的巨作。由于急功近利的心态,某些人在缺乏灵感的情况下选择抄袭西方作品,追逐市场热点。在《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抄袭现象》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几组中外作品进行比对,可以明显的看到前后模仿的痕迹。其中王子卫的《绝望》与利希滕斯坦在1963年的作品《绝望》就高度相似,而这一现象在当代艺术中并不罕见。虽然就挪用还是抄袭,各方意见尚未统一。但是客观的说,鉴于艺术与技术存在根本性差别,即使是挪用也应该有所限制。艺术家应尽力探索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避免依赖他人作品找寻灵感或者直接移植过来,否则过多的挪用势必伤害艺术家的独立性。另外后现代的批判力量经常表现出反乌托邦色彩,并利用特定历史阶段的符号来表现历史虚无感和反讽意识。这一反乌托邦情结在西方艺术界由来已久,对中国影响也较大。与中国有关的所谓反思性作品,经常利用时期的宣传画模式,直接抄袭或者改改标语,就可能会被冠以艺术品的标签而青云直上,而且这一流派队伍愈加庞大也日趋雷同。有趣的是,许多未经历年代的青年,做起这些作品来更为热情,并且博得西方评论界的青睐。平心而论这类作品的创作思路已经模式化了,如果每个人都复制自由女神像,冠以希特勒的头像,然后美其名曰是反讽自由,是否就能说我们都是艺术家呢,显然不合适。因为这种模仿,无论是何目的,都是原创作品的寄生,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据统计,复制品最多的画作是梵高的《星夜》,但是这种复制品显然不能像杜尚的《蒙娜丽莎》那样被当做艺术品。
纯粹文人汪曾祺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编辑本段]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如《葡萄月令》
作品集汪曾祺的散文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虫》中,他向读者介绍了蝈蝈、蝉、蜻蜓、螳螂的品种、习性和孩童捕捉昆虫的情形。如他说:“叫蚰子(蝈蝈的俗称)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树枝火中,一会儿就熟了。味极似虾”。说北京的孩子在竹竿上涂上黏胶捉蝉。作者小时候用蜘蛛网捉蝉。选一根结实的长芦苇,一头撅成三角形,用线缚住,看见有大蜘蛛网就一绞,三角里络满了蜘蛛网。瞅准了一只蝉,轻轻一捂,蝉就被黏住了。读到此处,不觉会心一笑,好像说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在被打为右派下放劳动的日子里,他奉命画出了一套马铃薯图谱。他认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完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编辑本段]汪曾祺作品
短篇小说《受戒》 《大淖记事》 《鸡鸭名家》 《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 《晚饭花集》 《茱萸集》 散文集《逝水》 《蒲桥集》 《孤蒲深处》 《人间草木》 《旅食小品》 《矮纸集》 《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手稿《羊舍一夕》《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作者)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 《汪曾祺文集》(共四卷,1993年) 《汪曾祺全集》(共八卷,1998年)
[编辑本段]汪曾祺与美食
从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为数也不少。明末张岱、清袁枚;今人陆文夫。喜美食又善于动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仅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无所不能。有几个得意的拿手好菜汪先生在自己的数篇文章中提到:“台湾陈怡真到北京来,我给她做了几个菜,有一道是烧小萝卜。我做的烧小萝卜确实好吃,因为是用干贝烧的。”这道菜主料不罕见――萝卜而已。萝卜是萝卜,但是汪先生要的萝卜难得。“北京的小水萝卜一年里只有几天最好。早几天。萝卜没长好,少水分,发艮,且有辣味,不甜;过了这几天,又长过了,糠。”美籍华裔作家聂华苓也吃过汪先生的佳肴:干丝 “吃得非常开心,最后来汤汁都端起来喝了。”
茄子还是那个茄子,萝卜也还是那个萝卜,但进了大观园的茄子与到了汪先生家的萝卜,就不是那个茄子、萝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