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大失落的古代文明是哪些

10大失落的古代文明是哪些,第1张

 文明,是历史长久以来沉淀形成的,有益于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发明创造以及公序良俗的总和。那么10大失落的古代文明是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0大失落的古代文明是哪些

 1、 日本海底废墟

 在日本冲绳以南20-100英尺深的海底竟然存在着像谜一般的远古建筑体,很可能这些建筑源自数百年前。科学家将它称为“失落的文明”,一些持怀疑态度的研究员却猜测这种大型、有序排列的建筑很可能源于自然形成。弗兰克·约瑟夫(Frank Joseph)在一篇名为《亚特兰蒂斯的浮现》文章中写道:“在第二年的夏末,另一位潜水员在冲绳海域震惊地发现海底竟存在着巨大的石质拱形门或通道,这些远古建筑石质雕刻风格与美洲印加文明古城遗址有着相似之处。”

 这很可能是人为远古建筑,其中一些建筑包括铺平的道路和十字路口,大型祭坛,通向广阔广场的梯状台阶,以及类似路标塔一样的双塔特征拱顶建筑。考古学家称,如果它是一个沉入海底的城市,那么它将非常庞大。

 2、 古巴沉没的城市

 2001年5月,一支由高级数码通讯机构(ADC)带领的一支探测小组绘制出古巴海域的海底地形图,然而声纳技术却揭示了一项令研究人员惊诧的发现:在大约2200英尺范围的海底区域,一些石质建筑以有规律的几何形状堆积着,看上去非常像一个城市的废墟。该探测小组成员保罗·温兹温格(Paul Weinzweig)说,“自然界不可能形成如此匀称外形的建筑物,很显然这并不是自然形成的,但是我们却无法判断它究竟是什么。”

 莫非这是沉没于海底的远古城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对这处海底考古遗址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并参与了后续的相关探测研究。2003年,一个微型潜艇对这处海底遗址进行了探测,高级数码通讯机构的波林娜·齐利特斯基(Paulina Zelitsky)称,这处海底神秘遗址看上去像一个较大的远古城市中心,然而在我们得到相关的证据前不能轻易地做出判断结论。

 3、 发现美洲之谜

 著名航海探险家克里斯多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曾声称自己是“发现”美洲大陆的第一人,但事实上他可能并不是第一位登陆美洲的人。在哥伦布之前曾有许多人抵达到美洲大陆,甚至还在此定居下来。在哥伦布之前就有美洲土著居民在此生活数百年,此外,还有一些证据可以显示其他文明曾到达过美洲大陆,在美国和墨西哥境内曾发现过古代希腊和罗马钱币和陶器;在墨西哥发现伊西斯和掌握阴府之神的雕像,在美国大峡谷里发现了古埃及的文物,这种远古物品的历史均早于哥伦布登陆美洲的时间。

 此外,美洲大陆还发现远古希伯来人和古代亚洲人造器皿。美洲本地的一些传说故事中曾讲述了从遥远大陆来访者的离奇经历。这些故事也暗示着这可能都是真实的事情。摆在考古学家眼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们对于古代航海旅行勘测文化了解甚少。

 4、 利莫里亚文明之谜

 传说中失落的利莫里亚文明(Lemuria)几乎与亚特兰蒂斯相齐名,依据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传说故事,利莫里亚文明是在太平洋上类似“伊甸园”的热带岛屿。岛上生活着许多美丽的动物,数千年以前,它带着未解之谜沉入印度洋海底。像亚特兰蒂斯一样,多年以前科学家对于利莫里亚是否存在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

 5、 美国大峡谷中的埃及宝藏

 1909年4月5日,美国《亚利桑那州公报》上刊登了一篇标题为“探险美国大峡谷:不同寻常的发现暗示古代大峡谷人来源于东方埃及”的文章,依据文章指出,这次探测由史密森氏学会资助,在美国大峡谷里发现了大量的远古埃及器皿。如果得到证实,关于美国大峡谷的历史将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在这篇文章中声称发现了象形文字、铜制武器和工具,埃及女神的雕像以及木乃伊尸体。虽然这项发现当时引起了轰动,但是关于这项发现仍是一个谜团,人们认为该项研究需要证实其可靠真实性,因为在此之前从未发现这里蕴藏着古代埃及的宝藏。此前几支峡谷洞穴勘测小组也是空手而归。

 探险家大卫·哈彻·奇尔德雷斯(David Hatcher Childress)说,“是否这只是一场恶作剧我们不能不否认这很可能是媒体精心策划制造的闹剧。但是,在这篇头条文章的开头内容中有史密森氏学会这样的权威机构的支持,并以数页的内容详细讲述了此次发现的过程,让人们很难相信这仅是空穴来风。”该发现的支持者们声称,这处遗址已被列入受限制区域,所有的文物都进行了妥善保护。

 6、 美洲幽灵洞木乃伊

 1940年,考古学家夫妇西德尼和乔治·惠勒(Georgia Wheeler)发现在美国内华达州法伦地区东部13英里的“幽灵洞”中发现两具神秘木乃伊,这两具木乃伊尸体是被席子包裹着的,一具掩埋得深一些,另一具掩埋得浅一些,尸体已出现部分干瘪(头部和右肩)。此外,惠勒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在洞穴里共挖掘发现67件远古器皿。这些远古器皿被送到内达华州博物馆进行检测,发现它们距今有1500-2000年的历史。54年之后,1994年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家欧维·泰勒(Erv Taylor)使用质谱分析方法对其中17件远古器皿和木乃伊尸体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这具木乃伊尸体的历史可追溯至9400年前,这要早于之前任何发现的北美洲木乃伊。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两具木乃伊具有高加索人的特征,与日本阿伊努人有相似之处。但目前科学家尚未掌握权威性证据。

 7、 不祥的玛雅预言

 古代玛雅人的预言充满了神秘色彩,许多人对这些预言相信,并对预言中未来要发生的灾难感到恐惧。在玛雅人的预言中2012年12月21日将出现世界末日,这将意味着什么呢一些全球性变动或战争将带来世界末日新纪元的开始,或者是人类的新时代到来虽然类似的预言并未实现过,但是我们验证预言准确的唯一方法就是拭目以待。或许在2012年圣诞节,人们应当提前购买好生活用品,以应对“世界末日”的到来。

 8、亚特兰蒂斯

 目前有许多关于亚特兰蒂斯具体位置的理论和说法,在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描述中亚特兰蒂斯是一个美丽、技术先进的岛屿,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370年。但是在柏拉图对于亚特兰蒂斯的具体位置描述得十分模糊。许多人认为亚特兰蒂斯并未真实存在过。而相信它存在的人们一直努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搜寻。埃德加·凯西(Edgar Cayce)的一则著名预言称,亚特兰蒂斯位于百慕大群岛(北大西洋西部群岛)附近,1969年,几何石质建筑发现于比米尼岛,一些人认为这验证了凯西的预言。

 还有许多关于亚特兰蒂斯位置的说法,比如:亚特兰蒂斯位于南极洲、墨西哥、英国海岸,以及古巴海岸等。

 9、纳兹卡图案

 著名的纳兹卡图案发现于秘鲁利马以南200英里的沙漠中,其中一个清晰的图案大约长37英里,宽1英里,这些于上世纪30年代发现的奇特巨型图案令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些图案的线条非常笔直,一些线条彼此平行,更令科学家们吃惊的是,这些图案从空中观看时非常像远古飞行跑道,埃利希·冯·丹尼肯(Erich von Daniken)在自己的书中《上帝的战车》(Chariots of the Gods)暗示这些图案很可能是外星人的飞行器跑道。

 此外,还有一些巨大的图案在地面上,如:猴子、蜘蛛、蜂鸟等。令人们费解的是,为什么要绘制如此庞大比例的图形,这些图形只有从空中才能进行观看。它们有什么重大意义呢一些人认为它们与天文学有关,还有人将这些图案与宗教仪式联系在一起。目前,最新的观点认为这些图案指示着宝贵的水源。但事实上,以上的观点都没有确切的依据,迄今没有人真正揭晓其中的谜团。

 10、金字塔和“斯芬克斯”的年龄

 许多埃及历史学家认为位于吉萨金字塔旁边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已有4500年的历史,但是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并不是它的真实年龄。擅长天文学研究的比利时土木工程师罗伯特·鲍维尔(Robert Bauval)称,狮身人面像的年代在古埃及远古文献中无从考究,无论是雕刻在墙壁上的古埃及文字,还是通过其他形式记载的远古资料都没有相关的记载。

 狮身人面像究竟是什么时间建造的呢约翰·安东尼奥·韦斯特(John Anthony West)指出,其底部出现侵蚀风化迹象,这只可能是底部长时期暴露于雨水气候。但是在沙漠中部从何而来的长期雨水天气呢但是在10500年前,现今古埃及沙漠地区曾拥有很多的降水量,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狮身人面像的历史将提前至10500年前,早于古埃及文明的出现。随即又引出新的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谁要建造这样的庞大建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埃及历史学家称,很可能狮身人面像的整体外型是自然风化侵蚀形成的,主要是风沙侵蚀的结果。当时埃及人可能发现到这块巨大的石头非常像一只猫,便在侵蚀风化的基础上雕刻成狮子的形状。

 关于文明一词的简单介绍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

 ,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次之。

 哲学、宗教、艺术萌芽之前,是没有文明史的,只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分类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此外还有把文明三分法、四分法、六分法和其它标准的分法。

 在分析的同时还应结合在一起理解,其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的。

 标准

 一般标准

 ●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们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对精神文明特别是其中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性质为生产方式所决定。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

 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

 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

 作用是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及政治保障,法律保障和智力支持。

 判定标准

 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最早的文明是位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城邦,最早出现于公元前4500年。

 文化变迁对于文明的产生有很大的作用。农耕方法的改变,劳动的分化,统治阶级,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现以及社会阶层的出现都是文明产生的重要特征。

这些克罗普马克描绘了康沃尔郡的史前聚落。这种不寻常的布局包括两条同心沟渠和一个由两条平行沟渠连接的入口。内沟可以封闭青铜或铁器时代的聚落,而外沟则可以作为管理牲畜的一种手段。(版权:Damian Grady/版权所有Historic England)

今夏的酷暑有助于揭示古代文明的隐藏痕迹,包括新石器时代的遗迹、铁制时代的手推车、史前聚落和古代农场。

考古学家与英国历史保护机构Historic England合作根据一份声明,天空可以从过去的考古遗址中发现隐藏的痕迹,这些痕迹通常在干燥的土壤条件下变得更加明显。这些被称为克罗普马克(cropmarks)的标记是地下结构的轮廓。

“这段酷热的天气为我们的航空考古学家提供了‘在土壤下观察’的完美条件,”英国历史博物馆(Historic England)首席执行官邓肯•威尔逊(Duncan Wilson)在声明中说。[照片:热浪揭示了英国古代文明中的克罗普马克]

植被在石墙等结构物上的生长方式与在土壤上的生长方式大不相同,土壤上可能有沟渠或洞。在沟渠上,作物可以更高,它们的根可以更深,它们比周围地区的作物成熟得稍晚。根据声明,在固体结构上,作物可以更短,根更浅,比周围地区成熟得更早。结果,田野上纹身有各种形状,考古学家不需要铲子就可以窥见地下。

两个最近发现的,看似平凡的长方形cropmarks,例如,可能标志着公元前36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的新石器时代的cursus纪念碑或长而直的围墙。,根据声明。尽管一个矩形最近被历史上的英国作为另一个项目的一部分绘制出来,但另一个矩形一直隐藏到现在。考古学家不知道诅咒纪念碑的用途,但有一种猜测是,它们是古老的 路线。

通过检查形状和布局,考古学家还可以对隐藏的纪念碑的年代进行有根据的猜测。

例如,在英国德文郡,研究人员在一片草地上精确定位了克罗普马克,这片草地描绘了一个被围场和田野的痕迹包围的中央围墙。这些类型的定居点在罗马时期(公元43年至410年)很常见,因此考古学家怀疑农场是那个时代的遗迹。同时,萨默塞特的农场在中心都有一个椭圆形的特征,可能已经被废弃,最终被一个矩形的定居点覆盖。这些农场是典型的青铜时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800年)和铁器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43年),根据声明,

在约克郡的山丘上,考古学家发现了四个广场,很可能是铁器时代的埋葬地点。这些方形的手推车是由一个被土堆包围的沟渠组成的。

有些发现更难解开。例如,在康沃尔郡,考古学家们看到了最有可能是多个聚落相互堆叠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发现了可能追溯到铁器时代的圆形cropmark——定居点包括一个圆形的银行和一个最有可能里面有一个圆形房子的外沟。但在同一个地方,他们也发现了矩形和两条沟渠,不确定这两种结构是否相关。同一个领域还包含一个手推车,可能来自青铜时代。

“看到这么多过去的痕迹以图形的方式被揭示是很有趣的,”威尔逊在声明中说。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上。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但是,它直到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一片甲骨惊世界”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被认为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篆(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对此,后来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周绍良说,当时龙骨在中药店都是成块、成片出售的,直到19世纪30年代他到中药店买龙骨还是这样。

 对于著书立说方面,首先对甲骨文做出确认的王懿荣还没来得及作深入研究并著书立说,八国联军便逼近北京城,他被任命为京师团练大臣。

 1900年7月,侵略军兵临城下,慈禧太后带领皇室人员仓皇出逃,王懿荣彻底失望了。他对家人说:“吾义不可苟生!”随即写了一首绝命词毅然坠井而死,年方56岁。

 后来人们称这位最先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为“甲骨文之父”,在甲骨文发现90周年的1989年秋,在他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建成王懿荣纪念馆,以纪念他的功绩。

 王懿荣殉难后,他所收藏的甲骨,大部分转归好友刘鹗(即《老残游记》作者刘铁云)。刘鄂又进一步收集,所藏甲骨增至5000多片,于1903年拓印《铁云藏龟》一书,将甲骨文资料第一次公开出版。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又写出了甲骨文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契文举例》。

 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古董商人为了垄断财源,对于甲骨的来源秘而不宣,以后又谎称出自河南汤阴、卫辉等地。直到1908年,学者罗振玉才首先访知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县的小屯村一带,于是他派遣自己的亲属去安阳求购,又亲自前往安阳进行实地考察。先后共搜集到近二万片甲骨,于1913年精选出2000多片编成《殷墟书契》(前编)出版,随后又编印了《殷墟书契菁华》(续编),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唐兰、陈梦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在甲骨文还未确认以前,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的农民在耕作时就不断在农田里挖刨出古代甲骨。据说把甲骨当作药材到中药铺去卖的第一个人是一位叫李成的剃头匠。一次他害上一身脓疮,没钱去求医购药,就把这些甲骨碾成粉敷到脓疮上。想不到流出的脓水被骨粉给吸干了,而且发现骨粉还有止血的功效。从此他就把它们收集起来,说成是龙骨,卖到了中药铺。

 经过许多学者专家考证研究,所谓龙骨其实是商代占卜用的工具。人们在占卜之前,先把龟甲和牛肩胛骨锯削整齐,然后在甲骨的背面钻出圆形的深窝和浅槽,占卜时,先把要问的事情向鬼神祷告述说清楚,接着用燃烧着的木枝,对深窝或槽侧烧灼,烧灼到一定程度,在甲骨的相应部位便显示出裂纹来。于是,占卜者根据裂纹的长短、粗细、曲直、隐显,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成败。占卜后,便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卜兆的近处,这就是卜辞。刻有卜辞的甲骨被当作档案资料妥善收藏在窖穴中,遂得流传于后世。甲骨文发现的故事,后来被人们称为“一片甲骨惊世界”的奇迹,在中国和世界考古史上写下了带有传奇性的篇章。

 

 殷墟址的发现

 

 由于弄清了甲骨出土的地点,从1928年秋到1937年夏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在著名考古学家董作宾、李济、梁思永等人先后主持下,在小屯村一带进行了长达10年的15次考古发掘,不仅先后发现了总计24900多片甲骨,而且发现了商代后期的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铜器、玉器、陶器,从物质文化上提供了殷墟为商代王都的证据。殷墟成为世界闻名的古文化遗址,又一次震动了中外学术界。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进行了多次调查、发掘,大体弄清了殷墟的范围和布局。位于安阳市区西北郊的殷墟,它以小屯村为中心,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30平方公里左右。洹河南岸的小屯村一带是殷王居住的宫殿区,发掘出宫殿基址数十座,最大的一座面积5000平方米。洹河北部是殷王陵区,先后发掘出十几座大墓、一千多座小墓,以及大批祭祀坑。在宫殿附近发现了两座甲骨文档案库和铸铜、制玉、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殷墟发掘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收获之丰,是中国考古史上罕见的。

 为了纪念殷墟考古的伟大发现,1987年秋,安阳市在宫殿遗址区东北面修建了一座殷墟博物苑,复原和再现了3000年前殷王宫和一些建筑的风貌。

 1976年春,在宫殿区附近,小屯村北偏西100米处,发掘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将军妇好的墓。甲骨文记载,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让她担任统帅,从此,她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20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有一片甲骨卜辞上说,妇好在征战羌方时,统帅了13万人的庞大队伍,这是迄今已知商代对外用兵人数最多的一次。妇好墓是殷墟发掘的唯一保存完整的殷代王室墓葬,出土的很多器物上都刻有铭文,是惟一能与甲骨文、历史文献相印证,从而能确定墓主身份、年代的商代王室墓葬。

 对殷墟70年的考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对甲骨文的三次重要的考证与发现:

 第一次是1936年6月12日,在小屯村北宫殿区发掘出一个甲骨坑,保存着带字甲骨17096片,记录着商王武丁时 期的许多活动,看来这是武丁王室的甲骨文档案库。这批甲骨片的出土,对考证武丁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极宝贵的价值。发掘时坑中还发现埋有一个身体蜷曲、侧卧的尸骨,其身躯大部分压在甲骨上,专家认为可能是档案库的看守人。

 第二次,1973年在小屯村南地,又发掘出甲骨7150片,其中刻字甲骨5041片。与这批甲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制品,这种甲骨与陶器共存的现象为甲骨文分期及殷墟文化分期提供了宝贵资料。

 第三次是1991年秋,考古人员在花园庄东地发掘出一个仅2平方米的甲骨坑,但其叠压厚度却达08米,出土1583片甲骨,其中刻字甲骨有579片,记载内容丰富,而且问卜者都是武丁时期的王族成员和高级贵族。说明这个时期,占卜活动已不限于最高统治者国王,王室贵胄都可以利用占卜来预测吉凶了。

 

 发现甲骨文的重大意义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篇《殷本纪》,详细记载了商王朝的世系和历史。过去史学界许多人对这些记载将信将疑,因为没有当时的文字记载和留存的实物资料可作印证。

 本世纪初,罗振玉在他搜集的甲骨中,发现了刻有商王朝先公、先壬的名字,证实了这些甲骨的出土地小屯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洹水南,殷墟上”的殷墟所在地。

 此后,学者王国维对甲骨卜辞中所见的商代诸先王、先公,对照《史记》记载作了详细的考证,证实了《史记》中《殷本纪》的可信性。殷墟是商朝第10代王盘庚于公元前1318年把都城从奄(今山东曲阜附近)迁到殷(小屯村一带),从此历经至8代12王,在此建都达273年之久。这些研究成果,把中国有考据可信的历史提早了1000年。

 从一片殷商甲骨上文字的发现和认定,由此发展到肯定了一个距今3000多年、长达600多年的朝代,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发现!这样,就把本世纪20年代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的可信历史始于西周的“疑古”思潮,予以彻底否定。

 殷墟甲骨的大量出土反映了商代占卜风之盛。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再决定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00年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

 中国的文字萌芽较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各种刻划符号,成为中国文字的雏形,经过二三千年的孕育、发展,到了商代,我国的文字达到基本成熟阶段。甲骨文具有一定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刻划精湛,内容丰富,对中国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过去。古文字研究的主要的依据是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如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年,而且它是来源于直接发掘出来的出土文物,可信程度更高,对研究汉字的起源和发展,纠正《说文解字》的疏失,解决青铜器铭文中悬而未决的问题,都有极大价值。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殷墟发掘,对中国考古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此之前的学者,只是在书斋中研究碑文和铜器铭文,从不去田野里考察和发掘。中国的田野考古,最早是1921年对河南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然后是1927年开始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早期发掘。但当时对这两处的发掘,不是由我国学术部门独自承当的,而是由当时政府聘请外国学者主持,或由中外学术单位合作进行。真正由中国学术机关独立进行的田野考古,是从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殷墟的首次发掘开始的。它对中国田野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都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老一代的考古工作者,绝大部分是在殷墟考古工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新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又基本上是由他们培训出来的。因此称殷墟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诞生地,确属当之无愧。

在中国历史上,大体上分为四个时代,分别是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神话时代,顾名思义就是神话传说,主要是从盘古开天辟地说起,后来渐渐的又出现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女娲等人物。

地球总计存在40多亿年了,而我们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距今也才4000多年,人类的历史相对于地球的历史来说不过须臾间,人类未出现时是怎么样呢?最早《山海经》中就提出,在人类之外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

仔细看《山海经》这本书,就会发现它所记载的其实就是一个异世界,就像穿越流小说里面写的那样,是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中没有我们的科学,但是却有着怪力乱神等等。比如神奇的巫术,还有各种各样令人称奇的生物,许多都是人们听都没有听过的,但是有的却也能在后世找到它们的原型,这就很令人称奇了。

在《北山经》记载了这样一种异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这是一种身体像兔子,脑袋像老鼠,背上还长着一对翅膀能够飞行的怪兽。如今,我们可以在亚洲的东南部发现他们的踪影。这种动物在当被称作“飞鼠”,也叫“鼯鼠”。它们以一双翅膀而得名,只不过它们的翅膀发育并不完全,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层“飞膜”,能帮助它们在森林中快速滑行。

在《西山经》还记载了另一种会飞的怪物,文鳐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飞鱼”。这种“飞鱼”胸鳍发达,很像鸟类的翅膀,能瞬间跃出水面十几米之高,甚至能飞行的距离超过400米。尤其是“飞鱼”身上的青色斑纹,也与《山海经》里的描述十分吻合。

大家还记得纪晓岚吗?曾经他所著的一本书《阅微草堂笔记》里面就有记载,说的是一个类似于《山海经大荒东经》里面提到过的小人国。只不过纪晓岚所写的是西域深山中的一群“形似小儿,喜戴红柳,高尺许“的人群。

就是因为以上所述的这些巧合,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山海经》里面的那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不是真的曾经存在于世界上呢?在《三海经》当中,有一个记载,说的是一个失落的世界,关于这个传说,专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就是这有可能是真的,神话可能不仅仅是传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295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