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最美的秋天 邂逅世界屋脊雪域风光

西藏阿里最美的秋天 邂逅世界屋脊雪域风光,第1张

阿里是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等山脉相聚的地方,被称之为“万山之祖”。同时,这里也是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故又称为“百川之源”。

 最美的秋天在这里

这里的秋天,有遍地金黄的野草。躺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之上,你完全被金黄包裹着,阳光洒满大地,闭目遐思,心随意动,温情阵阵弥漫在周围,你就是这里的主宰。

这里的秋天,有清澈见底的河湖。这的水没有内地河湖水的腥臊味,更没有工业废水的污染,永远都是那么洁净。捧秋水洗脸,再喝上几口小酒,气定神闲。最让人喜欢的还是用这里的水煮茶、冲茶,没有任何异味,充分溶解了茶香,让人“爱不释口”。

阿里,世界屋脊

这里的秋天,有湛蓝幽深的天空。白云是那么千姿百态,秋风是那么柔和,视野是那么开阔,空气是那么纯净清凉……在这样湛蓝的天空下,美景处处皆是,即便有再多的烦恼,也会被瞬间冲淡。

这里的秋天,有遍布山谷的红柳,郁郁葱葱,满目艳红。它们与土红的山、艳红的晚霞,共同构造了一个以红为主题的时空。立于红柳林中,那漫山遍野的红艳填满心扉,彼时彼刻,你再不会对生活有任何的不满与抱怨,取而代之的是感恩生活的美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山间“明珠”

这里的秋天,有徘徊不离的候鸟。有水的地方,总能看到成羣结队的鸟儿,黑颈鹤、黄鸭、海鸥……没有人类惊扰它们的生活,没有了以往的偷猎者,它们在水里自在地捕捉游鱼、打闹嬉戏。即便天已经很冷了,这些候鸟还是在尽享生活,迟迟不愿意离去。

这里的秋天,有无忧无虑四处觅食的野生动物。秋天的草原之上,经常可见自由自在的藏野驴、野犛牛、狼、白尾野兔、狐狸、乌鸦、草原雀、藏羚羊、旱獭、黄羊、岩羊……偶尔也能看见金丝野犛牛、雪豹、盘羊……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才深知,这里的世界是属于野生动物的,你无权去破坏,无权去改变,只是作为一名过客,曾经来过。

 这里,无限风光,这里便是阿里。

 西藏的西藏,

 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是“万山之祖”,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在这里相聚;这里是“百川之源”,雅鲁藏布江、印度河、恒河在这里发源。

这里更是“神灵之所在的世界中心”,印度教、耆那教、西藏苯教、佛教都将这里视为心中的圣地,每年都会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教徒来此朝圣,他们一步一叩首的身影,将每一寸土地渲染得异常神秘而神圣。

严苛的土地

这里叫“阿里”,一个你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如果算上那些音译的外国人,你一定可以随意说出几个叫阿里的名人;说陌生是因为,当你在网上搜索“阿里”一词时,排在最前面的都不是这个叫做“阿里”的地区。而且我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即使是爱好旅游的你,甚至是一些已经去过西藏的朋友,都没有听说过它。

阿里,位于西藏最西部的一个地区,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全地区面积约30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仅6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这相当于3个浙江省那么大的土地上。仅居住着还不如浙江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多的人口,这样的人口密度是身处中国内地地区的人们难以想象的。相对于如此稀少的人口密度,阿里地区最为特别的还是那超过4500米的平均海拔,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最,所以又有人将阿里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这里是阿里,没有常年葱绿的树木,有的只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没有茁壮成长的庄稼,有的只有顽固坚硬的岩石。这里是阿里,没有轻快歌唱的鸟儿,有的只是在空中盘旋的秃鹫;没有悠然闲情的牲畜,有的只有弱肉强食的野兽。这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甚至可以说是不适合大部分生物生存的地区,但这里却是无数如我一般的游人梦中向往的地区。因为这里有世界上最纯粹的美景,最自然的生灵,最神秘的文化以及最虔诚的信仰。于是有人说“没有去过阿里,就等于没有真正到过西藏。”

 “神山”冈仁波齐

在阿里,耸立着一座海拔达6714米的山峯,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冈底斯山主峯——冈仁波齐峯,人们都称它为“神山”。

冈仁波齐曾是当地及印度、尼泊尔、不丹和锡金等国的佛教徒祈天求神的圣地。至今在“神山”脚下还残存着不同国度风格的古刹。当时那些虔诚的佛教徒,不远千里,不辞千辛万苦来到这脱离尘世的“仙境”求取“神灵”,表达他们的“诚心”。他们要沿路叩头祈祷,最后到“神山”之下绕山朝拜数圈,才算完成夙愿。据说凡是到此朝拜者,回去后立即身价倍增。不过,也有些朝拜者到了“神山”脚下,受不了辛苦,不是自己绕山求神,而是以羊为代价,请当地贫苦牧民“代劳”,这大概也算尽了他们的“诚心”吧。

“神山”之名的由来,并不纯属于偶然,可能与它那险峻的奇峯异貌有密切关系。在峯峦起伏的羣山之中,唯具独特雄姿,气势磅礴的冈仁波齐峯凌空直耸云霄,峯顶常年被皑皑冰雪所覆盖,就像戴上了一顶壮观的大银冠,与朵朵白云浑然一体,举目远眺,真有“神浮盈空”之感。经过长期风化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台阶,纵贯峯体中央,好像通往云端的悬梯,两侧悬崖绝壁,使整个峯体显得更加庄严雄伟,像个天然的大宫殿。故此在科学尚未发达的岁月里,不能正确地解释这些奇峯异景的形成,而被宗教所利用,并加以神化,就成了至今还在相传的“神山”了。

藏在云雾后的神山

科学的发展逐步揭示了“神山”的奥秘,其实“神山”并不神秘,这些姿态万千的地貌景观,不是什么神工造就,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漫长而复杂的地质作用的结果。

根据科学工作者的考察,“神山”不过只是由数千米厚、颜色不同、成分不一、大小不等的普通砾石、卵石、砂和产状平缓软硬相间的砾岩所组成的,其下部还埋藏有湖滨相的含煤巖系和标志着生长在炎热多雨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低山植物化石。大约在距今4千万至5000万年前,由于地球内动力作用的结果,区域性造山运动急剧发生,局部地壳强烈擡升,致冈底斯褶皱带机械蚀作用加剧,处于山前相对比较低凹的湖盆地带,极易接受这些风化产物的快速堆积,使之层层叠加,而形成这套巨厚的粗碎屑沉积层。最后在印度板块的作用下,随着整个青藏高原的隆起,它们也毫不例外地升高,由于岩层性质不同,又受到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动,加上自然界长期风化作用的雕塑,形成了今日外貌奇特的“神山”。

“圣湖”玛旁雍错

距离“神山”冈仁波齐不远,有一个著名的湖泊,叫玛旁雍错。玛旁雍错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面积412平方公里,湖水深达77米。

和冈仁波齐一样,玛旁雍错是世界上众多宗教教派所奉拜的圣湖,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佛教经书讲:玛旁雍错是世界上的“圣湖之王”。湖水由冈底斯山冰雪融化而来,极为清澈,可见水中鱼羣,湖水甘洌,被佛教徒们视为胜乐大尊赐给人类的甘露,因而是“圣水”。从古至今,倍受赞美,藏族民歌里就唱道:

金瓶似的小山,山上虽然没有寺,美丽风景已够我喜欢;明镜似的西海,海中虽然没有龙,碧绿的海水已将我留恋……

歌中的“西海”,也就是圣湖。它地处西藏众湖最西部,因而称之为“西海”。两千多年前,印度杰出诗人迦梨陀娑,就很有可能到过玛旁雍错,在其著名的长篇抒情诗《云使》里,用饱含热情的笔触,描绘了湖畔的山川景色,虫、鱼、鸟、兽等在其诗里,都跃然生辉,栩栩如生。

阿里,神秘的地方

玛旁雍错,之所以叫作“圣湖”,有两层意思:其一,因湖水源于雪山融化的冰雪,被视为佛祖赐给人间的甘露;其二,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之为王母娘娘和随从游乐的“西天瑶池”。

据经文记载,“圣湖”下有108个泉眼,上有广财龙王的龙宫,宫中聚集着世界上众多的财宝。而宫前长着高大繁茂的“赞布扎西”神树,可以覆盖凡天下界,给人们带来吉祥与欢庆。因而,来此朝拜的人,绕湖一周,便能捡到干鱼、五彩石子或湖鸟的羽毛。人们坚信这是龙王的赏赐,今后人的一生将财源广进,故将湖以龙王名字取名为“玛旁错”。11世纪,佛教和苯教展开激烈的争斗,曾在湖边斗法,以佛教的胜利告终,故更名为“玛旁雍错”,藏语意为“永恒不败之湖”,以此来纪念斗法的胜利。

1907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曾在湖边住了一个月,第一次对湖水进行全面的考察。他不但走遍了围绕玛旁雍错的所有寺庙,还测量到玛旁雍错呈蛋圆形,南面略窄,直径约24公里,湖面海拔4604米,湖面高出拉昂错2米左右。他趁夜登船游湖,有幸观赏到月光下玛旁雍错如梦似幻的湖光水色,还目睹了湖水迎来朝霞的全过程。

 “鬼湖”拉昂错

玛旁雍错旁,便是与圣湖同样出名的鬼湖——拉昂错。两湖之间相距最近之处只有3公里。据考证,拉昂错与玛旁雍错曾经相连,后因湖面下降,才分成了两个湖。至今两湖间还有一河相通。

鬼湖同圣湖一样,也是美丽的高原湖泊,且北面湖底相通。为什么一湖美名远扬,另一湖却名声丑恶呢?原来,鬼湖是咸水湖,人畜不能饮用,而且交通又不便,人需绕湖远行。所以,也许是人们出于实用观点,而将其打入另册。此外,有趣的是,圣湖宁静如处子,水波不兴,而鬼湖却时常波涛汹涌,像是湖水中隐藏着邪恶的鬼怪。

湖水的颜色也有所区别,玛旁雍错的湖水纯净碧蓝,能见度可达几十米,而拉昂错的湖水却蓝中带黑,令人不由得产生一些神秘的遐想。从纳木那尼峯后腾起的云雾,犹如把阳光都吸走了,拉昂错的湖面上常笼罩着一层潮溼而诡秘的气氛。鬼湖中有一个小岛,据说岛上有一小寺,每年冬天,湖面封冻结冰,寺中的喇嘛才与外界有所联系。

这两个湖就像是冈仁波齐的两只眼睛,从外表看来并没有多大区别,更想不到玛旁雍错是淡水湖,而拉昂错是咸水湖。有人说这两个湖像两颗心,一白一黑,白的自然是玛旁雍错,黑的就是拉昂错。人们敬仰神湖,同时也畏惧鬼湖。在天寒地冻的日子,走在湖边结冰的路上,很容易滑进湖里。曾经不止一次,有人连同自己的牛羊、帐篷全都掉进冰窟里,于是人们误以为有鬼怪捣乱。

尽管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的含义如此大相径庭,但在自然环境中,它们也并不是从来就那么水火不相容,相传它们有夫妻关系,而且在很久以前,其实就是一个湖,后来才一分为二。在雨水充沛的季节里,玛旁雍错的水会漫过与拉昂错相隔的水沟,两湖重新连成一片。不过只有玛旁雍错的水流入拉昂错,从未听说过拉昂错的水流进玛旁雍错。

 Tips

 最佳旅游时间

7 ~9月是阿里的雨季,道路非常难行。12月至次年3月是阿里的雪季,气温很低,经常是大雪封山,路无人烟、车辆极少。由此看来,阳光灿烂的4、5月和秋高气爽的10、11月是前往阿里的黄金季节。

 边境通行证

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及其越冬栖息地。保护区内有脊椎动物181种,其中鱼类19种,两栖类1种;爬行类3种;哺乳类41种。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雪豹、盘羊、胡秃鹫、玉带海雕、金雕等和二级保护动物棕熊、猞猁、藏原羚、岩羊等。本区有着较为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颈鹤越冬的必要条件,因而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同时,对于保护区区域内农耕等生存系统的调节和影响,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价值所在。 黑颈鹤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北起新疆阿尔金山脉,延伸到甘肃祁连山下,南抵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和云南的横断山脉,西起喀喇昆仑山,东止青藏高原东北线的甘肃、青海和四川交界的松潘草地及云南与贵州交界的乌蒙山脉。黑颈鹤为迁徒鸟类,根据其迁徒习性分布范围可划为繁殖区与越冬区两大区域。其越冬区主要在云南、贵州及西藏海拔1600—4000米的地带。滇东北现为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当地农民对其迁徒时间有句谚语——“来不过九月九,去不过三月三(农历)”。实际上。黑颈鹤由于每年的气候条件差异来去时问不尽相同,整个越冬期大约150天左右。

黑颈鹤的繁殖地比较分散,主要在西南的青藏高原和甘肃、四川北部等海拔3500—5000米的沼泽地带,那里空气稀薄,人烟稀少,气候寒冷,5—6月时的气温有时还在零下12℃左右。它们每年3月就来到繁殖地区,当湖沼中冰雪开始消融时,群体便开始分散,雄鸟和雌鸟纷纷四处漫游,寻觅佳偶。求偶时,雄鹤和雌鹤的头颈都伸向前方,发出“嘎——嘎”的叫声,彼此呼应,一前一后地相伴行走,并且展翅偎依,似仙女飘逸,盘旋飞舞。然后雌鸟半展两翅,腿脚微曲,发出“哆,哆”的叫声,雄鸟一边应和,一边从后面跃到雌鸟背上交尾。它们的巢大多营建在四周环水的草墩上、茂密的芦苇丛中,或在人、畜不易接近的湿地上,用枯萎的苔草、针蔺等筑成粗大扁平的巢,中央稍微凹陷,直径约有90厘米,高10余厘米。5月初开始,经常在早晨到中午时间交配,5月底开始产卵。每个巢中通常产卵2枚,偶尔也产1枚。卵的形状略似鸭蛋。卵壳呈淡青色或暗绿,夹杂形状不规则的棕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产完第一枚卵后即开始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但以雌鸟为主。30—33天以后,雏鸟就出世了,在出壳当天就能蹒跚而行,亲鸟则在一旁守护料理。

黑颈鹤在越冬地主要以吃植物性食物为主,特别喜吃地下茎块部分,同时也兼吃少量动物性食物。在滇东北地区其主要食物种类为马铃薯、油菜子、燕麦、养子、小麦、蔓菁,其次是红白三叶草等草类及少量鱼虾。收割后的旱作地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它在此间觅食的时间约占总寻食时间的五分之四。但在迁飞前一段时间,农民已开始播种马铃薯,黑颈鹤的啄食对农民的生产有一定影响。 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黑颈鹤去毛、内脏,取骨晒干,有利尿通淋的功效,治小便不利。因此被利用。

过度捕猎:黑颈鹤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禽类,驰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民间以鹤为“神”,历来受到尊崇和保护,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

栖息地破坏: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人心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 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 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1992年冬季的数量统计,在中国见到的数量为1268只,近几年又在云南昭通等地发现了较大的越冬群体,数量已超过1500只,估计目前全世界总的数量约有2000只以上。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

黑颈鹤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Black-necked crane

生境:高原草甸、农田、沼泽。

捕食:用尖嘴在浅水中捕捉动物或从泥土中掘取食物。

食物:鱼类、昆虫、软体动物、植物根、茎。

体型:全长约12米的大型涉禽。体重5000克。

习性:候鸟。繁殖季节成对活动,其他时间以家族群活动,或结群活动。繁殖期间雌、雄鸟常引颈对鸣,叫声为响亮的“咯-噜”声,并有优雅的求偶舞蹈。在沼泽地中安全的地点营巢。每窝产卵两枚,雌雄鸟轮流孵化。若食物丰盛,两只幼鸟均能长大,否则,只有一只幼鹤可以长大。黑颈鹤是世界上现生15种鹤中最晚被科学界发现记录的种类,1876年由俄国探险家普热瓦尔斯基在青海湖边发现,也是唯一一种栖息在高原地区的鹤。它在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海拔3500~4500米的高原沼泽繁殖,在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3500~2500米的高原或山区越冬。仅有少数个体在印度越冬,通常被认为是中国特有鸟类。

分类:鸟纲鹤形目鹤科。

分布:云南东北部和西北部。中国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

保护:中国I级重点保护种类。

--------------------------------------------------------------------------------------------------------------

黑颈鹤别名青庄、冲虫(藏语),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黑颈鹤。初级飞羽和最内侧延长的次级飞羽呈黑色,后者被覆于尾羽上面。外侧次级飞羽内翈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嘴角橄榄绿到角灰色,端部黄。附跖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棕**,颈、背、翅部略深,腹部颜色较淡,其嘴、腿为肉红色。黑鹤颈体重在53至57公斤之间,体长114到118米。

黑鹤颈为候鸟,每年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每年4月份迁至可可西里,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活动,并选择适应的地区进行繁殖育幼。

长途飞行时,黑鹤颈群多排成“一”字纵队或“V”字队形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分群配对,并转为成对活动。这一阶段,在栖息地处觅食,伸颈低头,或仰首长鸣,或绕着大圈跑动,雌雄鸟之间表现极端兴奋,特别是雄鸟更主动,绕着雌鸟跑动,展翅跳跃,向雌鸟展示自己的风姿。

5月初开始,经常在早晨到中午时间交配,5月底开始产卵。没能明显的筑巢期,而是在开始产卵及以后整个卵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巢穴,巢结构简单,大小不定,巢材无特殊需求,因生长的草被而定,刚产不久的卵淡青色,布满不规则的棕褪色斑点,特别是钝端十分密集,经孵化一般时间后,淡青色变为土褐色。孵化期31-33天。

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禽类,弛名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民间以鹤为“神”,历来受到尊崇和保护,但也有不法分子非法捕捉、杀害,甚至有人以吃鹤肉为荣,对其生存造成了威胁。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一种高原鹤类,是藏族人民心目中神圣的大鸟,也是世界十五鹤中被最晚记录到的一种鹤,它是俄国探险家普热尔瓦尔斯基于1876年在中国青海湖发现的。黑颈鹤夏季在西藏繁殖,冬季迁至云贵越冬,少数还飞越喜马拉雅山至不丹越冬。黑颈鹤的颈、尾、翅羽均为黑色,体灰白,头上亦有红顶,但不如丹顶鹤的明显。 作为高原草甸沼泽栖息的鸟类,本来在“高处不胜寒”的云贵藏生活、迁飞,与世无争。可近年人类对湿地的开发,抽干沼泽使这些高原涉禽正面临丧失家园的威胁。

据国际鹤类基金会调查,西藏拥有中国亦既世界最大的黑颈鹤种群,估计达4000只,目前已经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的易危级,一级保护动物

是的。

黑颈鹤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 生效年代:1997。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一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生效年代:1996

扩展资料:

一、种族现状

黑颈鹤的生存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有高原地区湖泊的开发利用、建立渔场、修筑公路,以及大规模排水、改造沼泽、游牧区域扩展等。这些人类活动使得沼泽干燥,面积不断减少,干扰了黑颈鹤的正常栖息。栖息地破坏、丧失和冬季缺少食物,使黑颈鹤受到严重威胁。

由于养鱼、灌溉、建坝和扩大耕地,导致栖息地面积缩小;在中国若尔盖开沟排水改造沼泽已达140000平方千米;在青海湖、鄂陵湖一带修筑公路、建立渔场,人的活动十分频繁;云南大山包、长海子等地农民把沼泽中的草垡(海泥炭)挖去作燃料。

这些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使沼泽遭到严重破坏。西藏中南部的黑颈鹤已受到农业活动的影响:由于引进技术,农民由种植传统的大麦、春小麦和蚕豆,改种高产的冬小麦,当冬季冬小麦还未出芽时,黑颈鹤找不到食物。

而且有些地方由传统的初春犁田改为秋季耕田,以控制杂草和害虫滋生并使土壤升温,这就使农田中的大麦和春小麦落穗及其他残留物大为减少。

在云南东北部和草海,由于缺少食物,黑颈鹤延长了吃草根的时间,并常在农田中啄食荞麦、萝卜和马铃薯,这使当地农民痛恨黑颈鹤损坏庄稼。

二、保护措施

在整个黑颈鹤分布的范围内协调该物种的工作,包括范围广泛,分享有关威胁和保护响应的信息,以及增加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等资源管理者的能力。停止沼泽排水和使用杀虫剂和杀鼠剂。保持中国贵州省威宁县草海湿地的水位并禁止侵占。 

11月至3月期间,在越冬场地中留下一些未收割的田地。中国若尔盖在关键饲养期(5月至8月)控制草地牲畜,并在繁殖湖泊和沼泽周围建立保护缓冲区。限制中国纳帕海的牲畜并维持养殖区网络作为湿地)。继续调查该物种的迁徙并监测沿迁徙路线的鸟类。

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包括新确定的中途停留地点,其中大多数尚未受到保护,特别是那些受到当地牧民干扰的地区。将印度拉达克的繁殖区指定为水鸟保护区。

禁止在不丹的鸟类栖息地的重要区域扩建定居点。仔细规划越冬和繁殖地区的旅游/生态旅游开发。规范游客对物种的访问。教育农民并在重要领域实施补贴,以促进适合黑颈鹤的管理,并减少干扰(2016)。

-黑颈鹤

陈光惠相信自己能听懂黑颈鹤的语言。它们是地球上唯一一种在高原上生长繁衍的珍稀鹤类,这些鸟类里的“大熊猫”被人们视为吉祥长寿的象征;在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中,黑颈鹤被喻为格萨尔王神马的守护者——“高原神鸟”。

彩云之南滇东北高原的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最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每年夏天繁衍期后,它们会在9月陆续从青藏高原飞抵美丽的大海子湿地,这里高山湖泊星罗棋布,是黑颈鹤理想的栖息地,也是迁徙的中转站和集散地。

这些精灵的到来给冬季寂静的高原和无声的湖泊带来了生机。大片黑白相间的黑颈鹤在山间雪地里扇动羽翼轻盈起舞,美不胜收。很多摄影爱好者为了得到一张雪中飞鹤的照片,不惜冒着大风雪赶到这里拍摄。

“神鸟”聪明又敏感,远远见到人类就会四散飞走。可冬天的大山包常常被皑皑白雪覆盖,留给它们的食物太少了。过去几十年里,护鹤员陈光惠一家的任务,就是尽全力帮助这些“神鸟”填饱肚子。她也是保护区里目前唯一能走近黑颈鹤投喂食物,与它们亲近交流的人。

每天下午1点左右,趁着一天中阳光最好的时候,37岁的陈光惠背起玉米、麦子等黑颈鹤最爱吃的粮食出发了。

黑颈鹤体型较大,成年黑颈鹤的体重达到5-6公斤,头抬起来差不多15米高。脖子和尾巴呈黑色,头上有标志性的“一点红”。

40多公斤重的背篓把陈光惠的背压得弯得像一个“弓”字,她一步步慢慢蹚过漂浮着枯草的水滩,走向鹤群歇息的草地。

快接近鹤群的湖岸,长长短短的口哨声从陈光惠口中传出,这是她在呼唤她的朋友们。外人很难听出那哨音的特别之处,而这正是她与鹤群独特的密语。

成群结队的黑颈鹤循着哨声从山坳和草甸那边飞来,陈光惠抓起一把金黄的玉米粒,手臂一扬,在空中划出一道道金色的弧线。鹤群欢腾地扑腾起来,啄起谷粒,开始享用它们的美餐。

冬天最冷的时候,大山包的温度可能降至零下15摄氏度。在没人愿意出门的日子里,陈光惠一天不落地按时给黑颈鹤送食物。

很多人不相信真的有人能同黑颈鹤“说话”,但陈光惠坚信它们能听懂自己的声音,“有的表示‘开饭啦,快来吃饭’,有的是说‘快把你的伙伴们叫来一起吃’……”陈光惠说,她和黑颈鹤们约定了好几种对话,她吹一声,黑颈鹤就答一声,一来一回之间,像是老友在聊天,“它们都能理解我的意思。”

不仅能听懂,黑颈鹤还会用自己的舞蹈来答谢陈光惠。吃饱喝足之后,黑颈鹤会悠闲地聚在一起晒太阳,有的会打闹玩耍一会儿,不时传来欢乐的鸣叫声。它们会三五成群地在陈光惠身边不远处边叫边张开翅膀飞舞,在陈光惠眼中,这是“神鸟”在唱歌和跳舞,“它们在跟我说,非常谢谢你。”

并不是谁都可以成为黑颈鹤的朋友。

陈光惠与黑颈鹤的缘分是从她婆婆那里开始的。用陈光惠的话说,婆婆才是黑颈鹤天生的朋友。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婆婆发现自己家不远的地方,总有一大群黑颈鹤栖息,当地人习惯把它们喊作“雁鹅”,因为它们像大雁一样,春去秋来,在天上飞成“人”字或“一”字的队形;可离近了看,又与鹅有些神似。

当时听着“雁鹅”的叫声,婆婆似乎明白了它们在喊饿,于是把家里的饭拿去给它们吃。“当时家里很穷,人都吃不饱,婆婆常把自己的饭给黑颈鹤吃。”陈光惠说,只要婆婆拎着吃的走过去,警觉的黑颈鹤就变得很乖,像老朋友一样围在婆婆身边。

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成立了保护区,婆婆成了当时唯一一位护鹤员,也是黑颈鹤唯一愿意亲近的人。

就这样一直守护了黑颈鹤十几年,婆婆年纪大了,脚上的旧伤让她越来越走不动了。于是她找来儿媳妇,只问了一个问题,“你喜不喜欢那些雁鹅?”“喜欢!”陈光惠想都没想地答道。

从那之后,婆婆每次去喂黑颈鹤的时候,都会带上陈光惠。即使这样,黑颈鹤一开始也并不接受这个陌生面孔。只要一换成陈光惠来投喂食物,黑颈鹤就只在天上盘旋不落地,“换人喂它们就不吃,飞在天上看我。”

一年后,婆婆再也走不动了,陈光惠便开始独自守护黑颈鹤。她想尽各种方法跟它们沟通,比如尝试跟黑颈鹤喊话,用肢体动作比画,甚至给它们唱起了大山包的山歌,但鹤群都没什么反应。一次,她听到幼鹤的叫声很像一种口哨发出的声响,于是学着幼鹤的声音吹起了口哨。

这一次,黑颈鹤对口哨声有了回应。渐渐地,陈光惠摸索出来一套与黑颈鹤交流的口哨对话法。黑颈鹤也能听懂她的意思,开始愿意在离陈光惠很近的地方低头啄食,“有的还会跟我点头打招呼呢!”

真正走进黑颈鹤的世界,是从一次惊险的经历开始的。

那是2008年的冬天,大山包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整个保护区都被冰雪覆盖,动物们根本无法觅食;大雪封路,人类也无法进入保护区深处。

陈光惠知道,这些黑颈鹤来越冬前经历了长距离飞行,其中不少体力损耗很大,如果连续几天不进食,很可能危及生命。

她顾不得想太多,独自背上40多公斤的粮食,去给她牵挂的黑颈鹤们喂食。她穿着厚厚的棉衣,踏着没过小腿的积雪,去找寻黑颈鹤的身影。忽然,她在已经结冰的湖面上,发现了一只双腿被冻进湖水中动弹不得的黑颈鹤。

听见那只鹤求助的叫声,陈光惠顾不上多想,直接冲过去,使劲砸开冻住的冰块,救下了这只黑颈鹤,可就在这时,她自己却脚下一滑跌进湖中,刺骨的冰水一下子没过了她的脖子。

周围空无一人,陈光惠在水中拼命挣扎,她注意到,那些黑颈鹤像是有了灵性,聚在水边叫着不离开。她觉得,那是它们在鼓励自己,一定要坚持住。终于,她凭着最后的力气从水里爬了上来,“后来送到医院,输了一周的液,医生才让我回家。”陈光惠说。

也就是从那次开始,陈光惠发现,黑颈鹤真正向自己敞开了大门。它们在听到陈光惠的口哨时会快乐地回应,被她救过的黑颈鹤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来看她。

这些年,陈光惠和保护区的同事们救助过许多黑颈鹤。近年来,到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逐年稳步增加,从上世纪90年代的200只左右,增长到了如今的近2000只。

她们曾经救过一只鹤,因为翅膀上长了脓包无法飞翔而掉队了,陈光惠和同事给它做了手术,切除了脓包和一部分翅膀。尽管抢回了生命,但那只黑颈鹤再也无法飞翔了,“我们养了它6年,直到它离世”。

6年与鹤相伴,让陈光惠体会到了鹤的情深意重。去年,当地村民发现一只受伤的黑颈鹤后送到救护站,那是一只出生半年左右的幼鸟,翅膀断了。陈光惠和同事给它用草药疗伤,给它起名叫“小白”,把它当作救助站的一分子。

春天鹤群要离去的时候,小白的“家人”专门飞来救助站与他告别。陈光惠记得,当时小白的父母先是在空中盘旋、呼叫,确定安全后便飞落下来,“它们头对着头,后来长长的脖子缠在一起,一唱一和地叫着”。陈光惠听懂了,那是黑颈鹤的告别。

她也会感动于黑颈鹤对感情的专一。它们固守着“一夫一妻制”。陈光惠常常见到黑颈鹤一对对出现,一旦有人走近,它们便一起飞走,“这些鸟很痴情,一旦结合就会终身厮守,朝夕相伴。如果一位伴侣死亡,那么另一半要么忧郁而亡,要么终身形单影只,不会再和其他黑颈鹤交配。”

对陈光惠而言,命运仿佛有一双看不见的手,把一家几代人与这群高原精灵紧紧连在一起。如今,陈光惠喜欢带着自己的孩子们一起去喂黑颈鹤,让她高兴的是,“孩子们也都很喜欢它们!”

与鹤相处了几十年,这群鸟儿已经成为陈光惠一家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她说:“将来有一天我走不动了,要让我的小孩接着来喂它们,一定要找到真心喜欢它们的人,才放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584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