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第1张

林肯的台阶

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牵着小手来到公园的广场前,要上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了小男孩却挣脱开妈妈的手,他要自己爬上去他用胖胖的小手向上爬,他的妈妈也没有抱他上去的意思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就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小男孩又抬头向上瞅了瞅,他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还是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那身娃娃服也被弄得都是土,小手也脏乎乎的,但他最终爬上去了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届总统的林肯他的母亲便是南希·汉克斯

林肯的父亲是个农民,家境极为贫穷林肯断断续续地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加起来还不足1年但林肯从小就养成了热爱知识,追求学问,善良正直和不畏艰难的好品质他买不起纸和笔,就用木炭在木板上写字,用小木棍在地上练字他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练习讲演林肯失过业,做过工人,当过律师他从29岁起,开始竞选议员和总统,前后尝试过11次,失败过9次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问鼎白宫,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被马克思称之为"全世界的一位英雄"母亲南希在林肯9岁那年不幸病故但毫无疑问,她用坚强而伟大的母爱抚养了林肯,使他勇敢而坚定地走向未来

不言而喻,人的一生有无数级台阶——生活,学习和工作如何面对和攀登这些人生之阶 对于孩子,是牵着手,搀扶着上,还是抱着上 不同的父母会有不同的答案显而易见,如果家长牵着,搀扶着孩子,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性,常常把父母当成拐棍而难以自立如果家长抱着孩子上台阶,把孩子揽在襁褓里,那么,孩子就会成为被"抱大的一代",不经风雨,不见世面,更难立足于社会平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上学接送,晚上陪读,甚至考上大学父母还要跟着做"保姆"孩子大学毕业后找工作,又得父母跑单位,当"职介"……这样,孩子是很难自立成人大有作为的

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不妨让孩子吃点苦,有"台阶"让他自己爬这样,孩子也许能"一鼓作气",攀上光辉的顶点

比尔盖茨与父母

比尔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他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亚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和提供他各种机会,让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自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

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开公司,尤其是毕业以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他好好干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80年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廖昌永

廖昌永——这一响铛铛的名字,为我们中国人在世界歌唱家中搏得了地位,你可知道他原来是农民的儿子,廖昌永7岁那年,父亲病故了,这对本来就十分贫困的廖昌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上学后,廖昌永渐渐地喜欢上了音乐,他对音乐的最初了解,来自于农村的大喇叭,每天清晨村头电线杆的喇叭里传出的歌声,如同细雨一样,滋润着他那颗热爱音乐的心从此,廖昌永不放弃任何学习音乐的机会虽然他也曾失败过,但音乐那优美的旋律一次次漫湿了他枯干的心灵,最终他从阴影中走出来了,成为一个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

你一定久仰过著名作家——张海迪的大名吧!她是怎样从一名残疾人成为一位赫赫有名的人呢 她是怎么克服困难与挫折的呢 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吧……

在五岁时,这个只能用画笔来描绘一串串梦想的时候,厄运就无情地降临在他身上,残酷的剥夺了她的自由她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从此变成了一个残疾儿童,她的美好人生就从此毁灭了吗 不!我们的张海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而是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圆了她的轮椅梦!

还有许许多多的名人,他们都用自己坚强的毅力战胜了挫折与困难,要知道自强是更珍贵的财富,因为成功是狡猾的,它不会轻易出现在你的面前,他躲在勤奋的背后,他藏在坚强的旁边"天道酬勤",意外的收获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努力

陈景润:小时候,教授送我一颗明珠

20多年前,一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一位数学奇才一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人的事迹甚至还推动了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伟大时代早日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言谈,他曾是一个"丑小鸭"

通常,一个先天的聋子目光会特别犀利,一个先天的盲人听觉会十分敏锐,而一个从小不被人注意,不受人欢迎的"丑小鸭"式的人物,常常也会身不由己或者说百般无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一"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人比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在一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日战争开始了不久,日寇的狼烟烧至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人仓皇逃入山区,孩子们进了山区学校父亲疲于奔波谋生,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母亲是一个劳碌终身的旧式家庭妇女,先后育有12个子女,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老话,"中间小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小孱弱,其不受父母欢喜,手足善待可想而知

在学校,沉默寡言,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受欢迎,遭人欺负,时时无端挨人打骂可偏偏他又生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人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子禀赋一般的孩子面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行为乖张的木讷之人,但陈景润没有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生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人生的艰难和生活的烦恼,一门心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里面去觅取人生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根据自己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小小陈景润,自己对自己因材施教着

一生大幸,小学生邂逅大教授

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面对面,手把手的引导毕竟,能给孩子带来最大,最直接和最鲜活的灵感和欢乐的,还是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耳提面命式的,能使人心灵上迸射出辉煌火花的交流和接触

所幸,后来随着家人回到福州,陈景润遇到了他自谓是终身获益匪浅的名师沈元

沈元是中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教育家,中国航空界的泰斗他本是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的博士,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1948年回到福州料理家事,正逢战事,只好留在福州母校英华中学暂时任教,而陈景润恰恰就是他任教的那个班上的学生

大学名教授教幼童,自有他与众不同,出手不凡的一招针对教学对象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沈元上课,常常结合教学内容,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名题名解,轻而易举地就把那些年幼的学童循循诱入了出神入化的科学世界,激起他们向往科学,学习科学的巨大热情

比如这一天,沈元教授就兴致勃勃地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

师手遗"珠",照亮少年奋斗的前程

"我们都知道,在正整数中,2,4,6,8,10,这些凡是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1,3,5,7,9,等等,则被叫做奇数还有一种数,它们只能被1和它们自身整除,而不能被其他整数整除,这种数叫素数"

像往常一样,整个教室里,寂静地连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只有沈教授沉稳浑厚的嗓音在回响

"二百多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中学教师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譬如,6=3+3,12=5+7,18=7+11,24=11+13反反复复的,哥德巴赫对许许多多的偶数做了成功的测试,由此猜想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沈教授说到这里,教室里一阵骚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已经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兴趣

"但是,猜想毕竟是猜想,不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就永远只能是猜想"

这下子轮到小陈景润一阵骚动了不过是在心里

该怎样科学论证呢 我长大了行不行呢 他想

"后来,哥德巴赫写了一封信给当时著名的数学家欧勒欧勒接到信十分来劲儿,几乎是立刻投入到这个有趣的论证过程中去但是,很可惜,尽管欧勒为此几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却一直到死也没能为这个猜想作出证明

"从此,哥德巴赫猜想成了一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难题,二百多年来,曾令许许多多的学界才俊,数坛英杰为之前赴后继,竞相折腰"

教室里已是一片沸腾,孩子们的好奇心,想像力一下全给调动起来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而这位皇后头上的皇冠,则是数论,我刚才讲到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皇后皇冠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啊!"

沈元一气呵成地讲完了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同学们议论纷纷,很是热闹,内向的陈景润却一声不出,整个人都"痴"了这个沉静,少言,好冥思苦想的孩子完全被沈元的讲述带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神奇世界在别的同学啧啧赞叹,但赞叹完了也就完了的时候,他却在一遍一遍暗自跟自己讲:

"你行吗 你能摘下这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吗 "

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黄口小儿虽然这堂课他们之间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交流,甚至连交谈都没有,但又的确算得上一次心神之交,因为它奠就了小陈景润一个美丽的理想,一个奋斗的目标,并让他愿意为之奋斗一辈子!

多年以后,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毕业,几年后,被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慧眼识中,伯乐相马,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自此,在华罗庚的带领下,陈景润日以继夜地投入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漫长而卓绝的论证过程之中

1966年,中国数学界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通报》上告知世人,他证明了(1+2)!

1973年2月,从"文革"浩劫中奋身站起的陈景润再度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其所证明的一条定理震动了国际数学界,被命名为"陈氏定理"

不知道后来沈元教授还能否记得自己当年对这帮孩子们都说了些什么,但陈景润却一直记得,一辈子都那样清晰

名人成长路

陈景润(1933-1996),当代著名数学家1950年,仅以高二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53年毕业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后任研究员1973年发表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积》1979年,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问世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湖南科技大学唐亚阳“353”战略。

近年来,我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使整个校园葳蕤蓬勃、焕然一新。校党委书记唐亚阳工作例会上提到:“办大学就是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流的大学,就更要有一流的文化。

持续聚焦大学文化建设是‘353’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和动力源。”从食堂提质改造,齐白石艺术馆完美竣工,到文庙修缮重建,校歌响彻校园、代代传唱,亭台楼榭处,美景不胜收,南门文化墙,宏伟蓝图铸。

丰富多彩的科大文化于细微处融入师生生活,也润物无声般扩大了学校文化的传播力和辐射力。在2023年,我校将持续聚焦科大文化建设,久久为功,砥砺前行,为涵养高雅独特的科大文化,呈现蒸蒸日上的精神风貌,采撷繁荣丰厚的建设硕果不懈奋斗。优化人文环境,厚植历史文化底蕴

为了充分提高全校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支撑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我校重点关注校园优质文化环境的设计和打造。

党委书记唐亚阳曾在工作例会中提到,如今穿梭于这片文化宝地,随处可见古色古香的庙宇鳞次栉比,雕梁画栋的厅堂巧夺天工。“檐上恰似花千万,祥瑞异兽飞瓦间。”

走进文庙,看彩绘栩栩如生,观门楣整齐划一,探榫卯精巧绝伦,感受历史的脉搏和气息,找寻前人的情怀与遗风。影响力持续扩大,文化环境建设也随之踏上新征程。

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春好时,春色沁人心脾,教工之家的几位老教师们此刻正围坐在庭院前惬意地下着象棋,时不时传来两声笑声。

2022年11月,我校教工之家正式揭牌,新建成的教工之家完美地集工作、娱乐、休闲、健身等于一体,为所有退休老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娱乐场所和交流平台。

离退休工作人员谭涛说:“有象棋、舞蹈和书法等十余个协会负责为教师们组织和管理日常活动,开展相近的课程供大家学习,每周协会也设有固定的活动日,在比较重要的节日会准备精彩的晚会表演。”

现在,各大协会负责人正为接下来的“樱花艺术节”做头脑风暴。体育学院退休教授陈红霞表明:“平常没事就想来这边走走,各式各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娱乐生活,更有利于心情愉悦和身体健康,很感谢学校对老同志们的关心。”可谓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来到立德楼六楼的健身房,简单大方的场地设计映入眼帘,种类众多的绿植规整地摆放在柜台上。跑步机、动感单车、收腹机等各项健身器材逐一体验,最右侧还安置了两桌台球,显得高端又大气。

生命不息,运动不止。健身房的设计初衷也是希望教职工们在繁琐的工作中也要保持适当的运动,注重身体素质的培养。渗入细节的温暖,更显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校始终将师生的身心健康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倾听师生呼声,始终站在师生员工的立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利益和发展,让全校师生也能感受“家”的温暖。

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去年,学校决定将第一图书馆西附楼改造成校园文化书吧。书吧取名为“至诚”,源自我校校训“唯实惟新,至诚致志”。

书吧负责人说:“书吧是非营利性质的,平常来这里学习的人很多。”座位根据书吧内的书籍分布进行归类,是完全流动的,人最多的情况需要排队

姚期智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图灵奖的中国科学家,也是清华大学"姚班"和"智班"的创立者。

26岁获双博士,出任各大名校教授。

姚期智出生在1946年的上海,祖籍湖北孝感。出生没多久后,姚期智就跟随父母前往台湾居住,上学时,他就对物理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经常沉迷在物理知识的研究学习中。长大后的姚期智进入台湾大学物理系就读并取得物理学学士。

但科学是无止境的,向往科学的姚期智不满于此,便前往美国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物理系深造,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教授。在那个年代,欧美就是留学生的圣地,留学期间的姚期智顺利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这时的他,才刚刚26岁。

在这个年纪就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若不出意外,姚期智本应该在物理学的道路上谱写自己的篇章,但是1973年的一次偶然,让他决定转向研究计算机科学技术。

那是在一次聚会上,姚期智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储枫,储枫是一位华裔,当时在麻省理工计算机系攻读博士学位,正是这次邂逅,让姚期智接触到了正在兴起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当时,计算机在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新兴学科,姚期智敏锐地察觉到这一点,便决定“跳槽”。

于是,姚期智在获得哈佛的物理学博士后,姚期智转身就进入了伊利诺大学计算机系,攻读计算机博士,并且在三年的时间内修完所有课程,在29岁时,姚期智便获得了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双料博士学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顶级学霸。

这年9月,姚期智又做出了“跨界”之举,进入麻省理工数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的职位,果然优秀的人在方方面面都是出色的。一年后,姚期智终于做起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任教,这一教,就是10年。

此后姚期智在美国很多高校都任教过,例如普斯林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诸多知名学府都盛情相邀他前去担任教授,所以姚期智在数年的执教生涯中,往往会来回于各个大学之间。后来,普斯林顿大学更是聘请姚期智为终身教授。

虽然姚期智的教学工作很多,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进行学术研究,事实证明,姚期智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的。

在执教期间,姚期智经过研究,提出了随机化算法复杂度的论证,时到今日这个原理还是重要的计算机研究工具。1993年,姚期智最先提出了量子通信复杂性,基本完成了量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这一成果可谓是突破性的。

随后,他又完成了密码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密码学的基础,在基于复杂性的密码学和安全形式化方法方面有着突破性和根本性的贡献。在此之前,计算机科学领域一向被西方科学家所垄断,姚期智虽然是"半路出家",但是却成为了打破这一垄断的人物。

1995年,姚期智又提出了分布式量子计算模式,为今后的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跨入新世纪的2000年,姚期智凭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成就,一举获得了“图灵奖”——这一计算机界的最高荣誉奖项,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华人科学家。

回到大陆,为我国培养本土科技人才。

获得殊荣的姚期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成果,2004年,姚期智辞去了普斯林顿大学的终身教授职位,回到了国内,进入清华大学任教。他在美国的最后一堂课上,对学生们说:“我要回中国了,永远的。”

姚期智进入清华大学后,在高等研究中心担任全职教授。在教学上,在美国执教多年的他,在对比了两国的计算机领域教学后,再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和国内的现状。

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后又开设了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由他亲自任教,故此称为“姚班”,这个班上的学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除了姚期智亲自授课外,他还邀请了多位外国知名教授前来举办学术讲座等交流研讨会等。在清华有这么一句话:“清华半英在姚班”,意思就是说清华大学中的一半英才,都在姚班,虽然有那么一丝夸张的手法,但是这正是对"姚班"的高度赞誉和评价。

从“姚班”走出的学子,哪怕是放到国际上都有着极大的竞争力,曾经一位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授坦言:“在接受到姚班的学生申请后,他都会专门挑出,只要是英语水平能够达标,基本就会录取。”但想一想,又有几个清华学子的英语水平是短板?

可以说,姚期智教授培养的学子,都是能和国际一流大学的顶尖学子能够分庭抗礼的,为中国科研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的后备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姚期智教授在课堂上除了在计算机领域的成就,姚期智还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不凡建树,也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国的人工智能领域得以位居世界前列,达到领先水平。为培养我国本土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姚期智成立了"智班",后来又在上海成立了"期智研究院",专注于研究前沿科技。

这里汇聚了国内各大名校的顶尖人才,从事前沿科技和创新科技的研究,姚教授对此有一个宏大的志愿:在10年内,期智研究院将步入世界计算机领域和人工智能研究所前列。

2017年,71岁的姚期智教授取得了中国国籍,而后正式转为中科院院士,此前,他的院士头衔前面,总是要加上“外籍”二字,显得是那么的生疏和刺眼。如今的姚院士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并且立下志愿,要在计算机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正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姚期智院士可以作为无数在海外的华人知识分子的一个典范楷模,诚然,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是有国籍的。这些年来,不断有在海外的华人院士选择回国,如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分子生理学院士李篷、物理学家段路明等等,这些都是国之栋梁,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坚实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246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