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电视剧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电视剧,第1张

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电视剧有:《战国》、《吕不韦传奇》、《东周列国》、《西施》、《西施传奇》。

1、《战国》

该片以战国时期孙膑与庞涓两位名将之间的争斗为历史背景,包含了爱情、计谋、战争、背叛等**元素。本片大部份是基于马陵之战、田忌赛马、围魏救赵等史实进行改编。2011年4月12日上映。

2、《吕不韦传奇》(原名《乱世英雄吕不韦》)

本剧讲述的是一代名相吕不韦的传奇故事:战国末年,诸侯割据,列国争霸,堪称乱世。自古乱世出英雄,同时也酿就了许多千古之谜。2001年2月20日起开始在天津电视台影视频道首播。

3、《东周列国》

全剧分为《东周列国·春秋篇》和《东周列国·战国篇》。其剧情主要是根据小说《东周列国志》改编,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

4、《西施》

影片以西施的爱情纠葛与历史使命为核心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2011年上映。

5、《西施传奇》

2003年上映。该片融汇了西施、范蠡、勾践、夫差、孙武等诸多著名历史人物和民间传说,故事恢宏大气又不乏搞笑幽默。

禽滑厘是谁

禽滑厘,读作(琴古梨qíngǔlí),他是战国时期有名的人物,据说是墨子的亲传弟子,在墨子所有弟子中也名列前茅,他的字是慎子,这个慎子和慎到那个慎子可是截然不同,慎到的慎子是因为大家尊重他所以称之为慎子,而禽滑厘则是字是慎子,两人并不是同一个人。

禽滑厘画像

在墨子死后,墨家学说主要分成了三派,其中禽滑厘就是西方一派的重要人物,禽滑厘一直深受墨子的信任,作为墨子的首徒,禽滑厘和墨子非常合拍两人的感情也很好,他面色黝黑,手脚上都长满了老茧,一副老农的样子,他曾经跟随在墨子身边三年任劳任怨,每天都是埋头做事心中有疑问也没有主动发问。墨子直到禽滑厘心中有问题,所以为了让他主动问出来就特意找他一起登山,上山以后还弄了酒菜请他一起吃。

面对墨子的盛情款待,禽滑厘有点尴尬,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只是一直到谢,墨子看他这个样子索性就主动问他是不是有问题想要问自己,禽滑厘这才问墨子说:我想学守成的方法。于是墨子倾囊相授,这段故事虽然简单,但是却将禽滑厘对于墨子的毕恭毕敬和墨子对于弟子的关心照顾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能够感觉到两人之间如师如友的亲密关系。

禽滑厘作为墨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在当时经常帮助墨子,有一次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就是由禽滑厘在后方布置阵势,帮助墨子震慑了楚国,正是因为他的存在才让出国不得不放弃了这一场战争,而且墨子一生的很多军事防御战略都是由禽滑厘记录下来的,可以说对于墨子思想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禽滑厘孙膑

禽滑厘作为墨子最信任的大弟子,一生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其中除了他帮助墨子守卫宋国之外,最有名的就是他和孙膑之间的故事。可以说孙膑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这么一番名声和他是分不开的。

禽滑厘的影视形象

一开始孙膑还在山上学习,等着他的师弟庞涓来找他一起去施展抱负,但是那时候庞涓已经再魏国身居高位,深受魏王信任,他知道孙膑才能超过自己,怕孙膑来了自己就失宠了,所以一直没有向魏王推荐孙膑。恰好有一次禽滑厘碰上了孙膑,禽滑厘问他:你既然有如此大才,为何不出去建功立业呢?结果孙膑说:我和师弟庞涓说好了,等他当了大官就回来找我。禽滑厘就说:庞涓已经是大将军了,怎么没有叫你去呢?我帮你去问问他吧。

后来禽滑厘听说庞涓在魏国非常嚣张的时候,就知道他肯定不愿意帮着引荐孙膑,于是就自己去见了魏惠王,面对魏王的询问,禽滑厘说:孙膑的才能远胜庞涓,根本没有可比性啊。于是魏王招来了庞涓,庞涓不得不去把孙膑请出山来。别以为禽滑厘的戏份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的更加重要,后来庞涓陷害孙膑且略过不提,直接跳到孙膑为了避免庞涓的迫害装疯卖傻,而这个消息传到了禽滑厘手中,禽滑厘和和齐国大臣一起商量着救出魏王,于是就通过齐威王派出了使臣去魏国,同时隐藏在使臣之中的禽滑厘偷偷的见到了孙膑,将孙膑带了出去,之后孙膑几次挫败庞涓将庞涓杀死也算是了结了两人的恩怨。而在这个故事之中禽滑厘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对后人的启示: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庞涓孙膑这一对师兄弟给后世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复仇记,原本以为文弱可欺的孙膑,在后面所爆发出来的洪荒之力,庞涓是万万没想到的。

名师出高徒

庞涓与孙膑都拜师于战国时期著名隐士鬼谷子门下。

鬼谷子,姓王名诩,是战国时期传奇人物,行踪莫测,世人难见其颜,因隐居在云梦山鬼谷而自称鬼谷先生。鬼谷子有通天彻地之大智慧,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纵横家创始人,后世都尊称他为谋圣”,是与孔子、老子并列的学术大家。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天下形势风起云涌,鬼谷子虽然长期隐居世外,行踪飘忽不定,但这并不代表他不问世事,不染俗尘。相反的,因其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集百家之大成,将自己的大智慧传授于诸弟子。这些弟子继承鬼谷子的衣钵,在学有所成后,下山展现自己的抱负,将师父的学问发扬光大,

鬼谷子的高徒很多, 孙膑、庞涓、苏秦、张仪、毛遂、商鞅等战国时期的著名谋士都是鬼谷子的得意门生。 由于鬼谷子具有通天彻地、集百家之大成的大智慧,使得他在培养弟子的时候可以传授不同的学问,如苏秦张仪都是顶级的纵横家,一人以合纵见长,一人以连横为本,商鞅是法家代表,而孙膑与庞涓,则军事才能卓越,都有出将入相的气质。

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期,列国争霸,攻伐不休,鬼谷子的弟子们为了实现各自的抱负,纷纷下山,这其中,庞涓和孙膑这两位同门师兄弟,却在之后反目成仇,展开了顶峰博弈的生死对决。

同门反目

(孙膑与庞涓影视剧照)

在鬼谷子的弟子中,庞涓与孙膑的关系比较密切,两人学的都是兵法,都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成为出将入相的实权人物。

庞涓觉得在师父那里学的差不多了,便准备下山出仕,孙膑为师弟送行,二人流泪而别。下山后,庞涓到魏国,深得魏惠王信任,把他任命为魏军统帅。而孙膑,因为是孙武后人,得到师父鬼谷子相赠失传的《孙子兵法》,天赋异禀的孙膑只花三天时间,便尽得书中精华。

墨子游离魏国时,将孙膑推荐给魏惠王,于是魏惠王命庞涓给孙膑写信,派人携厚礼到鬼谷迎接孙膑。鬼谷子推算出孙膑此次下山必有劫难,便把他的原名孙宾改为孙膑。

孙膑到了魏国后,魏惠王命孙膑、庞涓师兄弟演练阵法,庞涓所布阵法,孙膑全部知晓并能破解,而孙膑布阵,庞涓不仅不知道更不能破解,孙膑不想为难师弟,便将破阵之法告知师弟,并让他先行报告给魏惠王,由此魏惠王觉得两人能力不想上下。但庞涓自己心里很清楚,孙膑的能力远在自己之上,只要孙膑在魏国,自己的地位威望就不可能超过他。

(孙膑受刑后,死里逃生到了齐国)

为了能独掌魏国军事大权,庞涓不念同门之情,向魏惠王进谗言,陷害孙膑私通齐国。当时魏国与齐国关系很紧张,不辨是非的魏惠王将孙膑处以膑刑(断足或砍去犯人膝盖骨)和黥刑(脸上刺字),膑刑是夏商五刑之一,极为不人道,就是将人变成废人,而黥刑更具耻辱性,脸上刺字,旁人一看就是一个犯过事的人。可见庞涓心肠之狠,完全不念同门师兄弟感情,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

当庞涓知道师父鬼谷子传授孙膑《孙子兵法》的时候,他又假惺惺的照顾治愈孙膑,想诱骗他写出《孙子兵法》及注解。好在孙膑得侍从揭发庞涓的阴谋,便装疯卖傻稳住庞涓,并在齐国使臣的帮助下,顺利离开大梁,投奔齐国名将田忌门下。

师兄弟至此反目成仇,原本下山准备大展宏图的孙膑,竟然被自己的师弟算计,惨遭膑刑和黥刑,不仅身体残疾,而且名誉受到极大破坏。到了齐国后,孙膑遇到田忌这位明主,决定倾力辅助,与庞涓和魏国势不两立。

隐忍十年

作为鬼谷子的高徒,孙膑在齐国深得名将田忌的尊敬和重用,自己虽然身残,但田忌对他毫不嫌弃,以上士待之。

齐国当时的君主是齐威王,在七雄当中一直扮演老大哥的角色,邻国有难,齐国必出手相助,但与魏国的关系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魏国当时在魏惠王的统治下,国力大增,加上有庞涓这样善懂兵法的大将,一时周边列国不敢轻视。

原本下山准备实现抱负的孙膑,遭同门师弟庞涓陷害而导致残疾后,却并不急于抱负,一来他在齐国并没有什么地位,仅仅是齐国名将田忌的门客,二来他坚信齐魏肯定会有打起来的一天。为了报复庞涓当年对自己的迫害,孙膑选择隐忍,这一忍,就是整整十年。

公元前354年,赵惠王决定出兵攻打赵国,夺回之前被赵国占有的中山国故地。庞涓献计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以迫使赵国割地求和,魏惠王同意庞涓的计划,命他出兵攻打邯郸。猝不及防的赵成侯,赶忙发使者向楚齐两国求援,齐威王力排众议,决定出兵帮助邻国,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救援赵国。这一次,孙膑终于等到了复仇的机会,在他的指点下,田忌布下颠倒八门阵”,大破庞涓率领的魏军。得知孙膑没死的庞涓连夜撤兵,齐国在桂陵之战中取得大胜。

马陵之战,一战复仇

桂陵之战虽大胜,但原本反对出兵的齐相邹忌,却嫉妒田忌、孙膑的战功,又收受了庞涓的贿赂,于是派人向齐威王进谗言陷害田忌,田忌最后交出兵权逃亡楚国,孙膑也被迫辞去军师之职。直到齐宣王继位,得知田忌、孙膑被陷害之事后,将二人官复原职。

自从桂陵之战惨败而归后,庞涓一直对师兄孙膑非常防备,也惧怕和齐国发生战争。但战国时期的列国,为了各自的冲突摩擦是很正常的。果然,十几年后,公元前342年,魏国又发兵攻打实力较弱的韩国,韩昭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仗义的齐宣王也很想治治到处惹事的魏国,以稳固自己老大哥”的地位,这一次,齐国依然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助韩。

这一次,孙膑再一次使用当年围魏救赵的老套路,大将不往韩国进发,而是直指魏国都城大梁,事实证明这一办法完全是屡试不爽。庞涓得知齐军兵压大梁后,赶紧班师回援都城,韩国之危暂时解除。

但这一次,孙膑却决定不再给庞涓以喘息机会,而是向田忌献计,要狠狠的打压一下魏国的气焰。孙膑认为,魏军自恃其勇,一定会轻视齐军,我军可以诱敌深入,等魏军进入埋伏圈后加以歼灭,可一战破之。田忌深以为是,孙膑命军士减灶以麻痹魏军,从日灶十万,至第二天五万,第三天更减至三万。庞涓一路尾随齐军,见齐军所留灶每日锐减,认为齐军懦弱可欺,大都是贪生怕死之徒,决定乘胜追击,将步兵殿后,自己亲率精锐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军,想要生擒田忌和孙膑。

(马陵之战,庞涓败死)

孙膑推算出庞涓天黑之前肯定会到达马陵,决定在这里设埋伏全歼魏军,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又多是峻隘险阻,正是伏击的好地点,孙膑命兵士砍掉路旁大树的树皮,露出白木,在树上刻下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几个字。

入夜,庞涓果然追击至此,见前面一棵秃皮大事,取火把上期看,还未完全看清上面的字,但见齐军伏兵万箭齐发,喊杀震天,魏军顿时阵脚大乱,自知突围无望的庞涓,绝望的拔出剑,自刎而死,临死前,尤不甘心的说 :遂成竖子之名!” 马陵之战,是魏国建立以来经历最大的一次败仗,魏军损失十万之巨,连魏主将太子申都被生擒。魏国经此战惨败,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笑到最后的齐国,成为称霸东方的七雄之主。

结语

(相爱相杀的孙膑和庞涓)

都说士为知己者死,但孙膑与庞涓这一对师兄弟,显然难以称的上知己,两人同拜著名隐士鬼谷子为师,却始终未能道谋同合,齐心协力,事实上,鬼谷子的弟子中,像庞涓孙膑这样最后走向决裂的并非个例,另外一对志谋不合的弟子在历史上也超级有名,这就是名气同样不亚于庞涓和孙膑的张仪和苏秦,两人一个主张合纵”,一个主张连横”,各自纵横捭阖,都对战国后期的政治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孙膑有大智,其能力远在庞涓之上,但也不能将马陵之战归结为是孙膑对庞涓的个人复仇。毕竟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永远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岂能以个人私怨而置大局于不顾。

相反的,孙膑与庞涓更像是一对有你无我的死对头,两人的关系和后面的苏秦张仪是一样的,谁都想稳定自己的地位而除掉最大的竞争对手。庞涓之死固然有孙膑复仇心理作用,但他作茧自缚,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要不然各为其主,各行其事,孙膑以一人之力又如何能杀死在魏国如日中天的庞涓。

说孙膑狠,就是冤枉他了,庞涓之死,非死于孙膑的复仇,而是死于自己的能力不足,马陵之战一败,庞涓就非死不可了。

孙膑和庞涓是鬼谷子的高徒,两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庞涓相对比孙膑出山早一些,他靠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先被梁惠王重用了,而且在梁惠王这里当了大将军。

梁惠王时期,魏国十分的强大,周边的国家,他们是想欺负谁就欺负谁。他们之所以强大是享受到了吴起变法的红利。

很显然强大的魏国是很多人才想要去的地方,孙膑靠着庞涓的引荐,也到了梁惠王这里。不过,孙膑的才能在庞涓至上。尤其是梁惠王对他们两个进行考验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庞涓落后的。

很显然若是长期下去,庞涓很有可能会被孙膑代替的。不管哪一个国家,大将军的职务只有一个人。

若是不想让孙膑代替自己,庞涓只有对孙膑下黑手了。

孙膑是齐国人,为了除去孙膑,庞涓就在梁惠王这里说孙膑的坏话,甚至一度把孙膑说成是齐国派来的间谍,要让梁惠王尽快控制住孙膑。

后来,经过梁惠王的同意,庞涓就逮捕了孙膑。他把孙膑给关押了起来,当然了在这期间,庞涓对孙膑进行了严酷的拷打,把他的膝盖骨都给砍掉了,同时孙膑的脸上也被刺字了。

孙膑是受尽了侮辱!

可是,没有想到孙膑命不该绝,他竟然被齐国的人给偷偷的救了出去,当然了齐国是有意来救他的,毕竟孙膑是孙子的后代,难得的一个人才。

孙膑到了齐国之后,他就投入到了大将军田忌的手下。

我们都学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在孙膑没有来到田忌这里的时候,他和齐威王赛马是经常输的。

但是,孙膑来了田忌就转运了。

孙膑告诉田忌下一次赛马的时候,要告诉我一省,我能让你赢。

到了下一次田忌赛马,孙膑揣摩了一番告诉田忌,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

三局两胜,最终田忌胜了两场!

就这样齐威王破天荒的输掉了比赛,很显然田忌夺了齐威王的威风,这让齐威王是不爽的。不过,田忌把孙膑推荐给了齐威王,对于齐威王来说,他也是得到了一个大才。输掉一场比赛不要紧,能够得到这样的大才,才是最为重要的。

不过,孙膑打仗到底行不行,还是需要验证的,很快机会就来了。

梁惠王让他的大将军庞涓带领士兵去打赵国,赵国的邯郸被围住了。齐王要让田忌和孙膑去救赵国,田忌做大将军,孙膑做军师。

两个人出发了,要如何救赵国呢?

田忌的意思是,直接带着齐国的士兵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和魏国决一死战。

孙膑说这样不行,我们是劳师远征,到了邯郸不一定能过打败魏军。他提出的建议,最好我们去攻打魏国的都城,这样庞涓知道了之后,他肯定会放弃攻打邯郸,回救赵国的。历史上把这一次战役叫做围魏救赵!

田忌被孙膑说服。

他们刚开始到达魏国,攻打魏国城池的时候,故意向魏国示弱,目的就是让魏国的人告诉庞涓,齐国的这一伙人成不了气候,不太懂打仗。若是庞涓带兵火速来救,还是可以打败他们的。

事实上孙膑就把士兵埋伏在庞涓的毕竟之路,等庞涓火急火燎的赶来时,趁着他疲惫和大意,齐国军队神出鬼没般的出现,给庞涓出其不意的一击。

庞涓果然上当了,因为救主心切,他只带着少量的骑兵前来救援,正如孙膑所料中了齐军的埋伏。这一次魏军大败,不过,庞涓还是逃跑了。

后来他得知自己打了败仗,是败在了孙膑的手里。

庞涓心有不甘,觉得自己大意了,他还是想要和孙膑比个高下的,现在孙膑已经不是一个完人了,难道自己就真的不是他的对手吗?

很快孙膑和庞涓的又一次较量到来了,这一次是魏国攻打韩国,韩国让齐国来救,正好又是田忌和孙膑出征。

这一次战役,也就是历史上的马陵之战。

为了能够迷惑魏军,孙膑在行军的时候,吩咐做饭的人,让他们按照减灶的方式,给敌人留下破绽。

第一次做饭用十万个火灶,第二次减少到五万个,第三次减少到三万个。

当庞涓看到他们用的火灶的时候,就知道他们大概有多少人了。看到他们的火灶在不断的减少的时候,就知道他们的士兵伤亡惨重了。也有可能是水土不服,瘟疫之类的,让齐军元气大伤了。

由于庞涓又一次上了孙膑的当,他立功心切,只带着少部分先头部队,再次中了孙膑的阴谋,这一次他被孙膑射死在了树下。

当庞涓看到一棵大树,上面写着庞涓死于此地的时候,他就知道自己上当了。不过,这个时候他知道也晚了,因为千万支弓箭已经向他射来了。

所以,庞涓就这样被杀了!

孙膑减灶

孙膑减灶

原文

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又云:“度其暮[1]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2],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驽,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3]火烛[4]之。读未毕,万驽俱发。”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5]乎?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且必举火读之乎?齐驽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注释

[1]度其暮:估计快到了天黑。[2]白而书之:削去树皮,然后再白色的树干上写上字。[3]钻:取用。[4]烛:动词,照亮。[5]不差晷刻:时间不差分毫。

译文

对于孙膑战胜庞涓的战役,军事家们认为此战役是用了巧妙的计谋,唯独我对此有些疑问。史书曾记载:“齐军进入魏国领土时挖出了十万个炉灶,第二天挖出了五万个,第三天挖出两万个。”在军队前进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齐国军队每天晚上都要干相同的事情,不知要用多少人来供应所需物品,难道还必须每人各挖一灶吗?庞涓行军三天后高兴地说:“齐军逃亡的士兵已经超过半数了。”这就是说,军队所经过的地方一定会派人一个个清查炉灶数目,这难道是急救危难而奔赴敌人的军队吗?史书又记载到:“估计庞涓会在天黑时赶到马陵,于是派人削掉树皮,在树干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埋伏下一万弓弩手,约定天黑时看见火把时一起向其发射弓箭。果然天黑的时候,庞涓来到削了皮的树下,看见树干上写的字,点火照之。还没有读完上面的字,万箭一同向他射来。”军队前进的速度,并不是他人所能预测到的,怎么又能确定庞涓一定会正好在天黑时赶到这里,不差一点时间呢?古人坐在车中,既然说是天黑的时候,怎么又会知道树干上有字,而且还一定要点火照亮来看呢?齐军弓箭手还能同时发射,而且庞涓连八个字都没读完。都是不能让人相信的啊,恐怕是好事的人编造的,而且人们不曾作精密考证罢了。

评析

孙膑战胜庞涓的这一战,军事史上称为“马陵之战”,战场在今天河南省濮阳市莘县大张家镇附近。在这一战中,孙膑运用《孙子兵法·计篇》所说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以及《兵势篇》所说的“以利动之,以卒待之”等原则,用“减灶添兵”的计策,大打心理战,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经典战例。其具体的战役过程,记载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然而作者通过自己的推理,认为史书中的记载是虚构的。首先提出的质疑是,齐军不可能每个人挖一个灶,魏军也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数灶。这就暴露了作者对军事的无知。中国古代的军事理论是非常发达的,除了《孙子兵法》这样的战略艺术着作,还有大量关于如何行军、如何布阵、如何扎营、如何传递消息的规定,其中当然也有炊事员如何做饭的规定。所谓“十万灶”,并不是十万个灶,而是供十万人吃饭的灶。

考古学中有个技巧,在古代家庭遗址中如果能找到锅和碗,那么用锅的容积除以碗的容积,就大致是家庭的人口数,这是因为每个人每餐大致吃一碗饭。同理,根据灶的大小,就能推断出锅的大小,以及一锅饭够几个人吃。而且军队中的灶不能乱挖,一定是排列整齐的,有经验的老兵很容易就能判断出一片土地上的灶坑能供应多少军队。何况据说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他们行军扎营的方式一定十分类似。但是孙膑更聪明一些,肯定是用一个灶煮几锅饭的方法,既保证队伍的伙食,又迷惑了对手。孙膑的老家在离马陵六十里的鄄城,他对这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所以才能以空间换取时间,不怕多挖几个灶,多烧几把柴耽误时间,也能牵着魏军的鼻子走,把敌人领进伏击圈。其他如所谓的“暮至”,可能从黄昏一直到凌晨,是一段颇长的时间,不是“不差晷刻”。而古人的战车也和后代的座车不同,四周是没有挡板的,视野上和步行无异。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作者的质疑并不是十分有力。作为一部史书,《史记》的记载还是比较真实的。我们对古书当然可以有所质疑,但“大胆假设”后还要“小心求证”,不能随意给他人下“好事不精考”的断语,这不符合科学的精神,也是作者的一个失误。

钟离春(钟无艳)却有其人。孙膑的妻子是谁?史书没有记载。

说说钟离春其人。历史上有名的四大丑女兼才女,她便是其中之一。

钟离春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中的《辩通传》。她是齐国无盐县人,姓钟,所以又称她为钟无盐,她德才兼备、却容颜丑陋,年四十未嫁,许多古书里动不动就说“貌比无盐”,跟“貌如西子”呼应。丑到何种程度?书载她额头、双眼均下凹,上下比例失调,肚皮长大,鼻孔向上翻翘,脖子上长了一个比男人还要大的喉结,头颅硕大,又没有几根头发,皮肤黑得像漆。(如此奇特的长相甚至让有的人猜测钟离春的祖先很可能是从南洋或印度来经商的马来人或达罗毗涂黑人)。钟离春虽然长了一副让人吃惊的模样,但她志向远大。当时执政的齐宣王,政治腐败,国事昏暗,而且性情暴躁,喜欢吹捧,钟离春为拯救国民,冒死自请见齐宣王,陈述齐国危难四条,并指出如再不悬崖勒马,将会城破国亡。齐宣王大为感动,把钟离春看成是自己的一面宝镜。其谏议为宣王所采纳,立为王后,从此国大治。而中国也留下两句成语“丑胜无盐”和“自荐枕席”。关于钟离春的成功进谏对比孟子在齐宣王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这就很有必要研究其个中原因了。

至于夏迎春应为后世戏剧中添加。意说齐宣王在立钟离春为后之后,同时也宠美貌的夏迎春。齐宣王在国家有难之时,宠幸貌丑之后钟无盐;平安时则宠幸貌美之妃夏迎春,于是便有了民间戏语“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之说。(“艳”应为“盐”音误所致)

关于历史上的齐宣王究竟是一位怎样的君王,也是有待考证的。

而有关于钟离春领兵打仗的故事多见于民间传说。到了元朝,中国戏曲大发展。有一个叫郑德辉的人写了一出杂剧叫《丑齐后无盐连环》说的是齐公子夜梦菽月,上大夫晏婴替他圆梦,认为公子将娶的夫人隐于乡村,时运未通,并建议他出城围猎寻访淑女贤人。齐国无盐邑钟离信的女儿相貌丑陋但文武兼备,很有才能,外出采桑时与追赶白兔的齐公子相遇。晏婴见她出言不俗,便劝齐公子娶她为后。当时秦、燕二国都想制服齐国,故意以难题刁难,让齐国派人解开玉连环,弹响蒲弦琴,钟离春凭智慧解决了这两个难题,并故意羞辱使者,激待两国发兵。钟离春又率兵布阵打败了他们,使齐国无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049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