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跟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

孔子跟学生的关系是怎样的?,第1张

《论语》记述孔子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爱的关系。

孔子先后有三千学生,他不分贵贱贫富、亲疏远近,一视同仁,平等相待。

他的学生中只有少数是贵族,大多是平民。平民学生中有富有贫。子贡家庭富有,而颜回、曾参、仲弓、子路、原宪、闵子骞等都是穷学生;颜回穷到买不起碗,用竹筒盛饭,用瓢饮水,而孔子对他的赞许最多。无论贵贱贫富,孔子都诲人不倦,有问必答,严格要求,细心引导。经他教育的这些出身不等的学生,都成为当时社会杰出的人才,分别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做出贡献。如果孔子嫌贫爱富,那些出色的出身贫寒的学生就不可能脱颖而出。如果孔子对富家子弟不严格要求,子贡不可能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和一代儒商。

孔子的儿子伯鱼(名鲤)与学生一同受业,《论语》中有一章记载: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这里有问号)”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这里有问号)’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这里有问号)’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季氏》第十三章)(学生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你从老师那里听到与众生不同的教导吗(这里有问号)”

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天他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经过。他问:‘学过《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诗》,不能用它来表达情志。’我回去学《诗》。又一天,他又一个人站在庭院里,我快步从庭院经过。他问:‘学过礼吗(这里有问号)’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不能在社会立身。’我回去学礼。我听他说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得到三个收获,知道学《诗》的意义,知道学礼的意义,又知道君子对自己的儿子不偏私。”)孔子亲近和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好恶和亲疏厚薄之分,对自己的儿子也不偏私,传授同样的知识,要求同样严格。学生子贡说自己的老师“学而不厌,智也;诲人不倦,仁也”。孔子正是以智者的睿智和仁者的爱心,不知疲倦地教育学生。他爱护学生,有的学生遭遇不幸,他极为悲痛,《论语》有以下三章: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第十章)(学生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从窗户外握着他的手,说:“没救了,这是命吧!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先进》第九章)(颜回死了,孔子说:“咳!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这里有问号)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有问号)”(《先进》第十章)(颜回死了,孔子哭得面色改变。跟随的人说:“老先生太伤痛了。”孔子说:“有这么伤痛吗(这里有问号)不为这样的人伤痛,还为谁呢(这里有问号)”)孔子的学生伯牛,即冉耕;患的是麻风病,与探望者是隔离的,孔子还是去探望了,而且不怕传染,隔窗握着患者的手。颜回是学习最用功又能身体力行的学生,经常受孔子夸奖。“恸”字,郑玄注为“变动容貌”

,意为伤痛至极。孔子是主张“哀而不伤”的,因颜回之死,他也情不自禁地痛哭到伤痛的地步。他的学生中有一些是父子两代先后来受业的,如曾参及其父、颜回及其父。他的学生视他为父兄,他视学生如子弟。

孔子对学生既慈爱和温和,又严格和严厉。他也对学生发过脾气。一次是学生宰予在大白天睡觉,他予以严厉的批评: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有问号)”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第十章)(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刻,粪土堆的墙不能去抹平;对宰予这个人何必去责备呢?”过了几天,又说:“最初我对人,听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今我对人,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从宰予这件事以后我改变了态度。”)这一章有两段话,前一段以“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抹墙工具,这里代作动词)”,批评宰予不可造就;后一段批评宰予言行不一,都是丝毫不留情面的非常严厉的批评。这是由爱护产生的气话,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话是如此说,孔子并没有开除这个学生,还是继续教育。后世把孔子这句话通俗化,成为流传的名言:“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论语》记录孔子还有一次对学生大为生气,那是因为学生冉求的错误行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第十七章)(季氏比周公还富有,而冉求还在为他向民众搜刮来增加财富。孔子说:“他不是我的门徒,弟子们可以大张旗鼓去声讨他!”)据《左传》哀公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鲁国执政者季氏新订田赋制度,向农民增加赋税。冉求在季氏下面做官,季氏让冉求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主张“薄赋敛”,不同意增赋。但冉求顶不住季氏的压力,在他管理的地方仍实行季氏的增赋制度。这违反了孔子的政治原则,孔子对冉求作出最严厉的批评。这位曾帮助季氏聚敛的冉求,经过批评,改正了错误,他们师生关系仍然很好。孔子六十八岁时,是这位冉求说服鲁国国君,把孔子接回鲁国的。

从这一章以及其他几章记录,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他的学生保持着终生的师生关系。孔子曾经推荐一些学生从政去做官,学生们做了官以后,仍常来向他请教,他也仍然关心他们,始终诲人不倦,有成绩给予表扬,有缺点错误给予批评指正,不像现代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出了校门,连老师的姓名都忘了,在街上相遇等同路人。

为什么孔子和学生之间有这样良好的关系呢(这里有问号)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尊师爱生,平等友爱。尊师,如前面所引录的学生所言,老师“博我以闻,约我以礼”,充实我们的知识,培养我们的品德,使我们成长为人才。这也是现代人常说的,父母给我们生命,而老师培育我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必然会自觉地尊师。爱生,如上文所讲的,诲人不倦,视学生如子弟,时刻关怀教导学生的成长,这出于为社会培育人才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出于对学生爱护和负责的爱心。尊师爱生的关系是相对的,没有出自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对学生的爱心,又何谈学生尊师(这里有问号)尊师爱生必须建立在师生平等友好的基础之上。孔子是怎样做的呢?

孔子对学生襟怀坦白,事无不可对人言。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这里有问号)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第二十四章)(孔子说:你们学生以为我有什么隐瞒吗(这里有问号)我对你们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活动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孔子常年与学生生活在一起,尤其是周游列国十四年,一批批学生紧紧相随,朝夕相处,患难与共,彼此的思想性格、优点、缺点以及活动,都非常了解。孔子用渊博的学识来吸引学生,用高尚的品德来感化学生,用一颗爱心来团结学生。他平易近人,温良恭俭让,尊重学生,不摆“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自以为高出一等而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实现与学生人格平等。

师生人格平等,首先是在真理面前、在社会正义面前平等。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第三十六章)(孔子说:面临仁德的事,对老师也不谦让。)孔子拜见卫国第一夫人南子,本来违背当时的妇女不干政的原则,而且拜会这位被认为作风不好的女人,也有损名声,为此学生子路表示不满。孔子为了证明自己没犯错误,急得赌咒发誓,连说:“天厌予!天厌予!

”(老天惩罚我吧!)为了能够从政一展抱负,孔子曾经先后打算应召去公山弗扰和佛肸那里去,子路都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并不以权威自居,俨然不可侵犯,老虎屁股摸不得,听不得不同意见。相反,颜回是他多次赞扬的学生,他对颜回也有批评: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先进》第四章)(孔子说:颜回呀,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赞同的。)他认为学生对老师不必完全信从,要有“当仁,不让于师”的精神,老师的话,说错了,可以帮助改正;说的不圆满,可以予以补充,这样才对老师有帮助。

全部《论语》,基本上是他们师生的问答或互相讨论的记录。《先进》篇第二十六章可以题名“侍坐”,是孔子与弟子们座谈个人志愿的记录。《公冶长》第二十六章也有同一主题的座谈记录,其中孔子也谈了个人的志向。他经常与学生在一起讨论切磋,《八佾》篇有以下记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这里有问号)”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这里有问号)”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第八章)(子夏问道:“《诗》里的‘笑时脸上的酒窝多美啊,眼睛黑白分明流转得多俏啊,洁白的绢上画着花啊。’这三句是什么意思(这里有问号)”孔子说:“先有素绢才能绘花。”子夏说:“礼要在后面吧(这里有问号)”孔子说:“你是给我启发的人,卜商呀,可以开始同你讨论《诗》了。”)这段记录子夏问《诗经硕人》中的三句诗(今本《诗经》无第三句)如何理解,孔子做了回答,子夏据孔子的回答又推进一步,提出美还需要以礼规范。孔子对子夏这样发挥《诗》的义理大加赞赏,认为子夏的发挥给了他启发和帮助。这段记录反映了师生间互相切磋,教学相长。

平时,孔子与学生相处不拘形式,谈话比较随便,有时说说笑笑,亲密无间,绝无高高在上、俨然不可冒犯的态度。《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在郑国与学生失散,子贡到处寻找老师,有人告知东门外有个人“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找到孔子后把这句话相告,孔子听后并不恼怒,笑着幽默地说:说我“似丧家之犬,然哉!然哉!”可见他们师生在一起说话不受拘束。

“师道尊严”那一套,是后来人搞的,与孔夫子无关。孔子与学生亲密无间,靠的是尊师爱生、师生平等、团结友爱、教学相长。孔子周游列国,一茬茬学生相随,除了赶车的,学生一律步行,最多时曾达到二百名学生。他们在匡地被围,在陈、蔡绝粮,有的学生饿得下不了床,但始终团结在老师周围,冲不垮,饿不散。孔子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我们的典范。孔子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孔子如父兄;他视学生如朋友,学生报他以友爱。他不摆权威架子,学生对他无限爱戴、无限崇拜。当听到有人诋毁自己的老师,学生子贡就出来说:

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焉;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这里有问号)多见其不自量也。(《子张》第二十四章)(不要这样啊!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丘陵,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是太阳和月亮,是不可能超越的。有人虽然要自绝于太阳和月亮,那对太阳和月亮有什么损害呢(这里有问号)只表示他不自量罢了。)学生们看孔子,是伟人中不可超越的人物,像日月一样,任何诋毁都无伤于日月的光辉。孔子死后,子贡自动到孔子墓旁结草庐,守墓六年。今曲阜孔林遗迹犹存。

孔子学说中最可贵的是教育思想,其中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反映了教育和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中华民族和整个人类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颜回

故事经过: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可谓登堂入室,一直都不舍得让他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的才学是孔门十哲里面最高的,是孔子内定的孔门候选掌门。

你的故事经过通过古代典籍的推敲就有点以讹传讹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孔子的教学是因材施教

由于颜回的好学和君子风范,所以得到了孔子的大力夸赞,有话为证:“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对子路是大力的打击,因为子路虽然是大师兄,但他什么事都是以武力解决为主,比如孔子一看到他在师弟们面前卖弄武艺,就说:“啊,仲由啊,你不得好死啊!”而对子贡也是一样,子贡这个人好非议人,有古文为证:“子贡好议,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端木赐)喜欢议论别人,孔子就教育他说:“你端木赐就那么圣贤吗?夫子我就没有这个闲工夫”。

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很正确,但是弟子们对颜回就有怨言了,事情也凑巧,有一天,子路(仲由)和子贡(端木赐)看到颜回在煮粥,恰恰看到他煮粥的时候偷吃粥,所以他们两个就跑到孔子那里去告状:“老师啊,你不是说颜回那么圣贤吗?我就不这么看,你叫他煮粥,我和大师兄就看到他在偷吃,这难道是圣贤所为吗?”

孔子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道:“你们等一下,我喊他来问一下”于是就叫人喊来了颜回。

孔子道:“颜回啊,粥煮好了吗?煮好了盛上来,我们来祭祀”。这里我要介绍一下,在古代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有古文为证:“古之大事,在祀与戎”。

颜回一听,马上到:“不行啊老师,粥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我煮粥的时候,突然刮风将一块洋灰刮进了粥里,我不忍心将它扔掉,就自己吃了”。孔子笑呵呵的看着子路和子贡。

这个故事有两个寓意:1、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2、作为一个上位者(尤其是今天的职权者),不能依片面之词就能够给人做出评论,人无是非之名非人也!

第二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第一年他的儿子孔鲤死了,第二年,颜回死了,孔子万分悲痛,因为颜回是孔门的接班人,然而他死了,就代表孔子所有的思想不能得到传替,所以孔门一片萧索,这个时候,子路要到别国去做官,在向孔子辞行的时候,他向孔子请教的问题,第一个就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一听,知道子路经过孔门的这些打击,加上年龄到了,所以内心世界一片黑暗,这样的心理去出仕,很不好,所以必须给他下猛药,孔子说:“非能侍人,焉能侍鬼!”你连人都侍奉不好,哪里还能侍奉好鬼神,意思就是让他先做好人。

第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孔子问他的几个弟子,如何对待朋友,你这个是子贡的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子路的更精彩,颜回更有寓意,也更符合孔子本意,只是这个回答的问题具体内容,因为过了太久,所以忘了。抱歉。

子路是指孔子的弟子仲由,其简介如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人,“孔门十哲"之一,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仲由出身卑微,靠劳作维持家庭生活,后来通过孔子的引导,仲由自己请求成为孔子的弟子。他比孔子小9岁,也是侍奉孔子时间最久的弟子,深得孔子的器重。

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权臣孔悝的手下做官,听到政变的消息,急忙往城里赶。于是单枪匹马进城,准备救出孔悝。子路和蒯聩的人搏斗起来。子路人单势孤,受了重伤,帽子上的缨也断了。子路说,君子在临死的时候,帽子要端正。他用尽全身力气,整理好衣服和帽子,平静地等待死亡。

扩展资料:

子路一生的主要品格有以下2个:

一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

二是为亲负米。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提现了子路的为人十分孝顺。

-仲由

大弟子颜回,得意等级:四颗星。优点:学习认真,好学不缀,尊师重道,考虑问题全面。

二弟子子路,得意等级:四颗星。优点:知错就改,武艺高强,胆色过人,是孔子的贴身保镖。

三弟子子贡,得意等级:三颗星。优点:善于谋略,富甲天下,一生追随孔子,是孔子游学天下的赞助商。

四弟子曾参,得意等级:一颗星。优点:踏踏实实求学,忠实憨厚,谦虚谨慎,厚积薄发,至诚至孝。

扩展资料: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受儒教祭祀。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参考资料:

孔门十哲-

1、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孟子杀猪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

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3、颜回好学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很早就去世了。孔子哭得哀痛之至,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学生们就更加亲近我。”鲁国国君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之后再没有发现好学的人了。”

4、鞭打芦花

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十岁丧母,其父再娶,但继母李氏对他虐待,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做的棉衣里装的是棉花,给闵子骞做的棉衣里装的是芦花。

冬天外出驾车时其父发现了这件事,决定休了李氏。但闵子骞尽力劝说,双膝跪地以情动父:“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团圆。”继母深受感动,遂对三个儿子一般看待。

5、啮指痛心

曾参侍奉母亲极其孝顺。曾参入山打柴,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着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让你知道。”

颜路哭颜渊是一个出自《论语》的典故,据说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原文是“只望曾参养曾皙,哪知颜路哭颜渊”。

这个典故的由来与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渊有关。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中最为孝顺的一个,他为了孝养父母,甚至不远千里去到孔子那里学习。而颜渊是孔子的弟子中最为贫穷的一个,他的父亲颜路虽然也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因为生活困难,所以只能卖豆腐为生。

有一天,孔子对曾参说:“只望曾参养曾皙,哪知颜路哭颜渊”,意思是说,曾参你只希望自己能够孝养父母,可是你不知道颜路却因为无法孝养父亲而哭。

这个典故主要是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贫穷不能成为不孝顺的理由。同时,这个典故也表现了孔子对于弟子们的关心和爱护。

1 文言文 盗玉大夫 译文 选自《尹文子 大道上》

魏国有个老农在地里耕田,无意间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

他不知是宝玉,就去问邻居。邻居一见,顿起歹意,想据为己有,于是对老农说:“这是一块怪石,保存它对你全家不利,不如扔回去。”

老农听了,心有疑虑,但还是把它抱回家中。

当天晚上,宝玉光芒四射,满屋生辉。老农非常害怕,又去告诉邻居。

奸诈的邻居故意恐吓说:“这就是怪异的征兆啊!赶快把它扔掉,才可以消灾免难。”于是老农就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位邻居第一时间把宝玉找了回来,献给魏王。

魏王召来玉工鉴别,玉工一见,急忙向魏王叩头祝贺:“恭喜大王获得天下稀有的珍宝!这样的无价之宝,即使用五座城为代价,也只能看一眼而已。”

魏王听了大喜,立即赏赐献玉的人一千两金子,并让他终身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后人都称他为“盗玉大夫”。

2 文言文 盗玉大夫 译文 选自《尹文子 大道上》

魏国有个老农在地里耕田,无意间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宝玉。

他不知是宝玉,就去问邻居。邻居一见,顿起歹意,想据为己有,于是对老农说:“这是一块怪石,保存它对你全家不利,不如扔回去。”

老农听了,心有疑虑,但还是把它抱回家中。 当天晚上,宝玉光芒四射,满屋生辉。

老农非常害怕,又去告诉邻居。 奸诈的邻居故意恐吓说:“这就是怪异的征兆啊!赶快把它扔掉,才可以消灾免难。”

于是老农就把宝玉扔到很远的野外去了。 那位邻居第一时间把宝玉找了回来,献给魏王。

魏王召来玉工鉴别,玉工一见,急忙向魏王叩头祝贺:“恭喜大王获得天下稀有的珍宝!这样的无价之宝,即使用五座城为代价,也只能看一眼而已。” 魏王听了大喜,立即赏赐献玉的人一千两金子,并让他终身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后人都称他为“盗玉大夫”。

3 盗泉文言文阅读题答案

《盗泉》译文供参考:

有一年,天大旱,卞邑遭受灾荒,颗粒无收,老百姓饿得连树皮都剥着吃光了,可是官府照常要钱粮。官逼民反,有一个叫刘夏子的庄稼汉,领着一大帮子人,上了卞城北的青龙山,在那里占山为王造了反。他们人多势众,连官府也没有办法。正在发愁,孔子和他弟子们来了,卞邑大夫说起这件事,孔子问:“老百姓为什么要造反?”,大夫说:“年成不好,灾荒赶的”。孔子说:“你为什么不少收钱粮呢?”大夫说:“收这些钱我还不够花的,哪能再少收?反正不动武是不行的!”孔子说道:“这还用杀人吗?我去把他们叫下山来吧。”

孔子只带了高柴一个徒弟,走到了青龙山下。山上刘夏子听说是孔子师徒来了,便打发人请他上山。孔子说:“只要你归顺了官府,我马上就上山,只要你还是盗人,我就不上山。”刘夏子怎么能归顺?谈了很长时间谈不拢。当时天很热,孔子和高柴都渴得很厉害,刘夏子叫人端了一碗水给他师徒两个喝。高柴正要喝,孔子却大声地阻止说:“这种泉水喝不得!”刘夏子很奇怪,说:“夫子,这是山上的清泉水,喝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什么不喝?”孔子说道:“山为盗占,盗山也!盗山之泉,盗泉也!君子不饮盗泉之水!”

4 古文《尹文子》的翻译

原文;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于是遽而弃于远野。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敢贺王,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王问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急!! 译文;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一块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农夫把宝玉放在廊下。那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才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来,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跪下拜了两拜,退后站在一边说:“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小臣还从没见过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那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来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千金,还让他永远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5 文言文“给事中许翰”的意思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进士第。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为书抵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 境,与民休息。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于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翰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时金人攻京师甫退,翰造阙,即日赐对,除翰林学士,寻改御史中丞。上疏言边事,因陈决胜之策。陈邦昌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 种师道罢为中太一宫使,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 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①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 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举,必有不救之忧。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 州。坐言者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高宗即位,用李纲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既至,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时建炎大变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 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为相,乃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力沮之。宗泽论车 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李纲罢,翰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以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高宗未 许。时潜善奏诛陈东,翰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

绍兴元年,召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辞不至。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

翰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致位 ,徒以黼、攸、潜善辈熏莸②异味,横遭口语,志卒不展。纲虽力引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所著书有《论语解》、《春秋传》。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年老时得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②薰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志趣、政见不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书诋时相 诋:指责

B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 老:认为•••••年老

C将来再举 举:行动,兴兵

D纲虽力引之 引:引导

6 文言文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7 杨再思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也。少举明经,授玄武尉。充使诣京师,止于客舍。会盗窃其囊装,再思邂逅遇之,盗者伏罪,再思谓曰:“足下当苦贫匮,至此无行。速去勿作声,恐为他人所擒。幸留公文,余财尽以相遗。”盗者斋去,再思初不言其事,假贷以归。累迁天官员外郎,历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守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证圣初,转凤阁侍郎,依前同平章事,兼太子右庶子。寻迁内史,自弘农县男累封至郑国公。

再思自历事三主,知政十余年,未尝有所荐达。为人巧佞邪媚,能得人主微旨,主意所不欲,必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必因而誉之。然恭慎畏忌,未尝忤物。或谓再思曰:“公名高位重,何为屈折如此?”再思曰:“世路艰难,直者受祸。苟不如此,何以全其身哉!”长安末,昌宗既为法司所鞫,司刑少卿桓彦范断解其职。昌宗俄又抗表称冤,则天意将申理昌宗,廷问宰臣曰:“昌宗于国有功否?”再思对曰:“昌宗往因合练神丹,圣躬服之有效,此实莫大之功。”则天甚悦,昌宗竟以复职。时人贵彦范而贱再思也。时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刺之,再思闻之甚怒,出令言为长社令,朝士尤加嗤笑。再思为御史大夫时,张易之兄司礼少卿同休尝奏请公卿大臣宴于司礼寺,预其会者皆尽醉极欢。同休戏曰:“杨内史面似高丽。”再思欣然,请剪纸自贴于巾,却披紫袍,为高丽舞,萦头舒手,举动合节,满座嗤笑。又易之弟昌宗以姿貌见宠幸,再思又谀之曰:“人言六郎面似莲花;再思以为莲花似六郎,非六郎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长安四年,以本官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转侍中,以宫僚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为册顺天皇后使,赐物五百段,鞍马称是。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并受制考按其狱,竟不能发明其枉,致同皎至死,众冤之。再思俄复为中书令、吏部尚书。景龙三年,迁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其年薨,赠特进、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曰恭。子植、植子献,并为司勋员外郎。再思弟季昭为考功郎中,温玉为户部侍郎。

译文:

杨再思,郑州原武人,少年时参加明经科考试中举,授玄武县尉。他被派遣到京师出差,住在客舍。小偷偷窃他的包袱,刚好被杨再思碰见,小偷当面认罪,杨再思对他说:“足下肯定是贫困之极,才有此行。你快点离开不要做声,小心被他人捉住。留下公文,余财全部送给你。”小偷打发走后,他也不讲这件事,借钱返回。后升任天官员外郎,先后任左右肃政台御史大夫。延载初年(694),任鸾台侍郎,代理宰相。证圣初年(695),调任凤阁侍郎,依旧代理宰相,兼任太子右庶子。不久,迁任内史,从弘农县男晋封至郑国公。

杨再思在朝廷任职经历了三主,管理政事十余年,从来没有推举人助人发展的事。他为人巧佞邪媚,能体会主上的细微心意,皇上心中不想的,他一定抨击毁坏,皇上心中所希望的,他一定称扬赞誉。但是他待人恭、处事慎,谨小慎微从未违忤他人。有人问杨再思“:您名高位重,为什么卑躬曲膝如此呢?”再思答道“:世路艰难,直者受祸。如果我不这样,何以全其身?”长安末年(704),昌宗已被法司拘留受审,司刑少卿判决解除昌宗的职务。昌宗不久又上表申冤,武则天本意想申理宗昌的案件,在大廷之上问宰相道“:昌宗对国家有功没有?”杨再思回答道:“昌宗过去因合炼神丹,陛下服用很有效,这实在是没有什么能比得了的功劳。”武则天听了很合心意,恢复了昌宗的官职。世人看重桓彦范,看贱杨再思。当时左补阙戴令言做两脚野狐赋来讥讽他。他知道了很是恼火,贬戴令言到长社去做县令,朝中官员更加嗤笑他。杨再思做御史大夫时,张易之之兄司礼少卿张同休曾上奏请公卿大夫到司礼寺参加宴会,参加的人皆尽醉极欢。张同休戏弄杨再思说“:杨内史面似高丽人。”杨再思欣然,并剪纸贴在巾上,披着紫袍,跳起高丽舞来,摇头摆手,举动合着节拍,满座嗤笑。还有一次,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以姿貌讨得武则天的宠爱,杨再思又奉承说:“别人说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我看是莲花似六郎,哪里是六郎似莲花!”他倾巧取媚达到如此的地步。

长安四年(704),杨再思以他原有官职又检校京兆府长史,又迁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中宗即位,拜户部尚书,兼中书令,后转任侍中,以太子属官封郑国公,赐实封三百户。又册令顺天皇后使,赐五色绸缎五百段。当时武三思将诬杀王同皎,杨再思与吏部尚书李峤、刑部尚书韦巨源一同受旨审理此案。竟然不能发现王同皎所受之冤屈,致使王同皎处死。众人都认为此案有冤。杨再思不久又任中书令、堆积吏部尚书。景龙三年(709),迁任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就在同一年,杨再思去世。赠特进之职和并州大都督,陪葬乾陵,谥号恭。

8 文言文《长者不疑》翻译和注解

长者直不疑(1)

初,不疑为郎(2),同舍有告归(3),悞(同“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不疑(4);不疑谢有之,买金偿(5)。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慙(“惭”的异体字)。以此称为长者,稍迁至中大夫(6)。人或廷毁不疑,以为盗嫂(7)。也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8)

--《资治通鉴汉纪八景帝中六年--后元年(前一四四--前一四三)》

(1)直不疑:汉南阳人。文帝时为郎,迁至太中大夫。吴楚七国反,不疑以二千石从军。景帝时为御史大夫。

(2)郎:官名,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3)告归:旧时官吏告假回乡叫“告归”。

(4)已而:旋即;不久。 亡:丢失。

(5)谢:认错;道歉。 偿:偿还。

(6)长者:旧指性情谨厚的人。 稍:逐渐。 迁:古时调动官职叫“迁”,一般指升职。中大夫:官名。秦与汉初郎中令属官,掌议论,无定员,汉武帝时改名光禄大夫。

(7)或:无指代词,可指人亦可指物。有;有人。 毁:诽谤;讲别人坏话。 盗:私通。

(8)乃:副词。是;就是:实在是。 然:相当“乃”,就的意思。 自明:自我表白。

当初,直不疑做郎官时,同住一处的某人告假回家,错拿了同住的另一位郎官的金子走了。不久,同住一处的郎官发觉自己丢了金子,怀疑直不疑偷去了;直不疑向他道歉说确有此事,买来金子偿还给丢金子的人。后来,告假回家的人回来后归还了错拿的金子,丢失金子的那位郎官非常惭愧。因为这件事人们称直不疑为忠厚长者,直不疑逐渐地升官直至做了中大夫。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与嫂子私通。直不疑听说了,说:“我实在是没有哥哥。”就始终不再辩白一句。

9 谁有文言文 为盗之道 的翻译

原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自宋之齐请其术。

国氏告之曰:“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大壤。自此以往,施及州闾。”

向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遂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未及时,以脏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往而怨之。

国氏曰:“若为盗若何?”

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吾盗天地之时利、云雨之滂润、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筑吾垣,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鳖,亡非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之所有?然吾盗天而亡殃。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

翻译:

齐国有家姓国的人很富,而宋国有家姓向的人很穷。一天,向家特地从宋国到齐国去,向姓国的请教发财致富的诀窍。

姓国的告诉他说:“我不过会偷盗罢了。当年开始做盗贼时,一年就能自己养活自己,二年就有盈余,到了第三年就非常富裕了。从此以后,有能力接济周围的邻居了。”

姓向的听了非常高兴。但他只记住了做强盗的话,而没有领会怎样去“盗”的道理。于是回去以后,便**打洞,凡是手所能摸到的、眼睛所能看下马看到的,无所不偷。没有多久,官府以盗窃罪把他抓去,原先所有的财产也都被没收了。

姓向的以为姓国的人欺骗自己,便找上门去抱怨他。

姓国的人问:“你是怎样偷的呀?”

姓向的把偷盗的经过告诉了他。国氏说:“唉呀!你违反做贼的道理竟达到如此境地啊!现在我把道理告诉你吧:我知道天有春夏秋冬之时序,地有稻梁菽黍之出产。我偷的正是天地的时利。云雨可以滋润庄稼,山林沼泽可以植树养鱼,我利用这些来种植我的庄稼,修筑我的墙垣,建造我的房屋。在陆地上,我‘偷盗’飞禽走兽;在水里,我‘偷盗’鱼、鳖水产,真是无所不‘偷’。五谷、瓜果、庄稼、土地树木、飞禽走兽、鱼虾龟鳖都是自然界里生长的,哪一件是属于我的呢?然而我偷自然界的东西却是遭不到祸殃的。可是金银、珠玉、谷帛、钱财货物,都是人们积聚起来的,啊一件是自然界所赐予的呢?你去偷这些东西而获罪被捕,那怪谁呢?” 。

10 《掩耳盗铃》 文言文翻译

一、原文:

出自 秦 吕不伟编订的《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二、译文:

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扩展资料

一、掩耳盗铃的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二、相关成语

掩耳盗铃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释: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自:秦 吕不伟《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百姓有到钟的,想要背着它逃跑,那钟大不能直接拿走。想要毁了再搬走,钟是有声音的器具。所以偷铃铛怕别人听见声音,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23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