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56个民族的服饰特点,第1张

1、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

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2、布衣族:

布依族男子上穿对襟或大襟的短衣,下着长裤,也有穿长衫长裤,缠青色或花格头巾。色调以青蓝色或白色为主。

妇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衣襟、袖口等处镶彩色花边,裤脚处也镶着花边,头缠青色或花格头巾,或将白色印花头帕搭在头上,青年女子的胸前还挂着绣有漂亮花纹图案的围腰。

布依族妇女喜欢佩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足蹬尖鼻绣花鞋,布依族服饰整体色调淡雅朴素,与自然界保持着天然的和谐。

3、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对襟、左衽和右衽三种,下着长裤,裹绑腿。缠头布为三米长的亮布,两断用红绿丝线绣着一排锯齿形的图案。盛装时戴“银帽”,并佩戴其它银质饰物。女子穿裙时,上身以开襟紧身衣相配,胸部围青色刺绣的剪刀口状的“兜领”,裹绑腿。

穿裤时,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装时,妇女多穿鸡毛裙。也有穿右衽无领上衣,以银珠为扣,环肩镶边,足蹬翘尖绣花鞋。侗族妇女喜欢佩带银花、银帽、项圈、手镯等银质饰物。侗族的衣料多为自织自染的“侗布”,有粗纱、细纱之分。侗族妇女擅长刺绣,手工技艺精湛。

4、

瑶族: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的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

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采用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5、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

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

参考资料:

-民族服饰

帕常

奕车女子头戴用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叫“帕常”,略似雨衣上的雨帽,后面多了一截燕尾,燕尾的边沿用彩线绣着各种精美的花纹,里面用一根白线把“帕常”拴在发辫上,避免被风吹掉。

帕常后部边缘所绣的花纹,隐约可辨出是无数个“火”字图案,这是属于奕车人古老的部族符号,他们凭借这些藏在女人头顶的“身份证明”,让自己的族群清晰地延续下去。

上衣

1、外衣

被称为“雀朗”,通常是一件靛青色的对襟短衣,圆口无领,宽大的袖子仅到肘部,对襟两边还钉有很多精致的装饰排扣,并锁以红、绿、黑等5股丝线。“雀朗”在被浸染成湛青色之后,还要涂上一层清淡的牛皮胶水,以便使衣料微微泛出淡红色的光泽,这是只有手艺高超的奕车女子才能制作出的效果。

2、衬衣

被称为“雀马”,尖口无领,其下摆后侧圆如弯月,左右两襟的下半截稍宽,搭于胸前,并以细棉绳系于右腋下,使领口交叉成剪刀口状。

3、内衣

被称作“雀帕”,实际上就是贴身的对襟内褂,无领、圆口、无扣,在圆口右方前沿缀着一串银链,作用是方便系上一些女子惯用的针线筒或口弦筒。在“雀帕”的正摆,还订有数道青蓝色相间的假边。

奕车女子穿衣是一件一件地套着穿,少则七八件,多达十余件,里长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数。奕车人认为,衣服件数越多,服装越美,越能显示出家庭的富裕。

衣服穿戴上身之后,奕车女子的左胸会被遮掩得非常严实,而右胸却是半袒露的,这样的裸露衣着,据说是奕车女子特意留给自己的车艾(意为亲密的伴侣、情人)的。

短裤

奕车人的短裤和银饰

奕车女人不分年龄,都穿一种靛青色的扭裆裤,形似紧身短裤,裤脚只达到大腿上端,几乎将腿部完全露出。裤腰前后钉有四股细麻线绳,后两股长仅02米,前两股则长达1米左右,四股麻绳紧紧缠住腰部,同时起到裤带的作用,一些格外讲究的年轻女子还在裤带顶端结上彩线制作的彩球,以作装饰。

根据穿者的年龄,扭档裤可细分为两种:

1、“拉巴”

缝制精致,多皱褶,两只裤脚口部紧勒臀部后,长出的部分再向外翻卷而上包裹臀部,这种别致的设计令女性的臀部被紧勒住,从而凸现出丰满的轮廓。

2、“拉朗”

不卷裤脚口,皱折小,较简便,多是中老年妇女穿着,从健美到苍老,奕车女人都敢于挽起高高的裤脚,露出她们永远自信的身体。

配饰

奕车人的衣物一般为机织土染而成,并且十分喜爱佩戴银器,多以鱼、鸟、螺蛳、浮萍为常见。鱼、鸟一般挂于胸前和后背,螺蛳主要挂于腰间,左右各六个,代表一年十二个月份,圆圆大大的饰片藏于后腰间,代表田间的浮萍。各饰物间用银链或丝带连接,一套最贵的银饰价值上万元。一身的银饰,使她们走起路来发出“哗哗”声,很远就能听到。 关于奕车女子的服饰来历,有许多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的:在很古很古的时候,仰者的儿子者奕国王生有十子,其中,第十个儿子奕车最聪明最能干也最孝顺。者奕国王日渐衰老,他常常考虑究竟让谁来继承王位?臣民们要求十王子奕车继承王位,但上面九个哥哥不同意,于是,者奕决定比武论定。结果,十王子奕车获胜称王。老国王病逝后,九个王子乘机起兵企图杀死十王子奕车夺取王位。奕车逃到阿姆山,九个王子的追兵很快包围了阿姆山,他们要放火烧山,试图把弟弟烧死。就在这时,一只山羚羊出现,驮着奕车飞快地逃跑,不幸的是没跑多远,山羚羊就被箭射中倒地,奕车只好一个人拼命向阿波雷山奔跑。他跑啊跑,鞋子跑掉了,裤子也被树枝桠挂得只剩一截遮身短裤,他再也跑不动了,伏在一棵大青树下痛哭。悲怆的哭声感动了天上的摩咪(红河一带哈尼族尊崇的天神),降下三顶洁白的“帕常”,叫十王子奕车戴上,躲在白色的花丛中躲避过了追杀。追兵走后,奕车继续向阿波雷山顶进发,遇上了善良美丽的阿波雷山神的七公主,原来刚才驮他逃出火海的山羚羊就是七公主所变。奕车和七公主两人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在阿波雷山顶盖房开荒种地。七公主把当年奕车王子逃难时天神“摩咪”赐给的三顶“帕常”分给三个女儿,把当年奕车穿的已成破片的三条短裤分给三个女儿。奕车女子一代接一代,把洁白的“帕常”戴在头上,把别致的紧身短裤穿在身上。

优美的故事毕竟只是传说,现实生活中的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先不看相貌怎么样,要看他农活做得好不好,要是他打埂、铲堤、犁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自然会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也不只看模样,要看她会不会在梯田里做活计,而活干得好的姑娘,大腿一定长得健美。居住在滇南红河大羊街、浪堤一带的奕车女子服饰,就充分显示了大腿的健与美。

哈尼族的生活离不开梯田。在梯田农业中,大腿的强健对于劳动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人们眼中,奕车姑娘的大腿被视为女性美的象征和标志。每当夕阳西下,一天的劳动结束,在小溪边、山泉下,她们都要用鹅卵石轻轻磨擦大腿。光滑如玉、健康红润的美腿往往被城里姑娘羡艳。

在中国56个民族中,我认为少数民族的服装最好看的是朝鲜族的服装,因为我生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这个地方其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也带有着少数民族特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就像是一些标牌和广告上都是用两个语言来表达的,而且因为朝鲜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也影响到了这个地区的一些生活习惯。所以在很多地方都是与朝鲜族相似的,而且朝鲜族在结婚等重大仪式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我也有幸参加过朝鲜族的婚礼,所以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而且朝鲜族有着自己的乐器和舞蹈,就像甩帽舞等等,在延边州六十周年庆典的时候,也有不少的青年学生表演了有关朝鲜族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朝鲜族也穿着着自己的服饰,女士的服装一般都是以裙子为主,带有着不同的颜色,而且一般它的裙摆是很大的,所以在看起来其实也是很好看的,男性一般是上衣和裤子为主,在颜色上也与女士相搭配,所以在结婚庆典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

而且与我们汉族婚礼不一同的是,朝鲜族多以年糕,辣白菜或者特色小吃为主,所以在这过程中也吸引了很多人到延边进行参观,所以民族特色对于一个城市还是很重要的。

而且在重大事情的时候,就像是我们在准备高考,想要考上理想大学的时候,其他民族可能会吃粽子,表示一种高举的美好祝愿。但是在朝鲜族高考的时候,更愿意在高校的门牌上扔上打糕,也就表示了自己可以在这所高中就读的美好愿望,所以民族特色会影响不同的生活习惯,这也是中华文化异彩纷呈的一种表现。

在56个民族里面的话,其实每个民族服饰的画都有着特别的一些含义和传统文化,那其中的话我个人啊比较喜欢的就是白族的服饰。白族的话它主要在云南的大理分布的比较多,白族这个种族的话,顾名思义,他很多东西以白代表着非常好的一个含义。比如说白族非常的喜欢白色,所以的话很多他们的衣服装或者是头上的一些头饰啊之类的。白色的这种装饰会比较多,而且女子的头上戴着的那个像帽子一样的东西的话,其实就代表着风花雪月。很多人如果去过大理的话,其实都能够感受到大理这种白族的一些当地文化特色。特别是有很多的酒店啊,都会以风花雪月来取名,其实就是代表着当地的一个文化特色。而且白族的风花雪月这个含义呢,代表的是洁白和鲜艳的花式。

而且白族的衣服的话,其实不管是男的女生在穿的时候,其实都是以白色的为主的。很多因为白色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尊贵的一种象征,同时的话可以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啊。或者是个人的身材相貌啊之类的,适当的添加一些其他的有颜色的布料。

以此的话来做出一眼一身非常好看的外装,白色的衣服的话,给人一眼望上去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大方和整洁。而且它的整个色彩之类的设计的非常的合理。线条之类的突出的这种感受,让人看着有一种过目不忘的舒服。

第2种比较有特色的服装的话,就是哈尼族哈尼族的话也是在云南省居住的比较多一点。而且哈尼族的话它不仅有着自己独特的服饰,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个语言,哈尼族的话对于当地来说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精髓。

而且在很多地区的话还被列入国家的非物质保护遗产,它整个的话不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这种文化信息。更重要的话也向很多的这种社会展示了,自己祖先的一些聪慧的精神文化团体。

哈尼族的衣服的话,主要是以黑色白色这两种为居多,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帽子衣服。而且他们还有着自己的鞋子啊之类的,他们很注重在自己的脚上绑上一些袋子,就有点像穿袜子一样的这种服饰。

对于他们来说的话,哈尼族主要以黑色为主,黑色的话不仅代表着非常专业和专中的这种形式。更重要的话,他们把黑色绝的是自己民族文化里面的一种吉祥的寓意,同时的话也是保护了他们世世代代的一个流传。

居住习俗:哈尼族多居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

2服装习俗:哈尼族一般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人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用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和裤脚镶上彩色花边。

3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青年男女在婚前可以自由恋爱,但结婚要征得父母同意,也有一些地区实行包办婚姻。

4宗教信仰:信仰多神和祖先崇拜,祭祀由巫师“贝玛”主持。

5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主要有十月节和六月节。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过十月节,就是过新年,节期5~6天,多至半月。

一、侗族

1、舞蹈芦笙舞:

芦笙舞跟笙曲一样多已消失,现流传的主要分表演性舞蹈和赛场狂欢舞两类。表演舞蹈舞主要表现在脚步变化多样,在笙曲由一个音段转到另一个音段时,上身与头部和持笙的手及臂部随着一个右摆的舞姿变化。这种笙舞主要是笙队自己在舞笙吹奏或在进行曲中缓步入场的芦笙舞蹈。

芦笙的狂欢舞蹈是在赛笙坪上举行的大型性芦笙舞蹈。这种芦笙舞蹈节奏强烈,动作迅猛,感情奔放,犹如雷鸣电闪、狂风卷刮,气氛如火,十分热烈。

2、侗族服饰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二、朝鲜族

1、舞蹈扇子舞

流行于朝鲜族民间的一种舞蹈。据说流传已近z千年,最初是单人或双人舞,后演变为群舞。以扇子为道具,主要动作有“活阳舞”和“西蜜舞”两种。舞者在节奏舒缓的乐曲的伴奏下,潮潮 起舞,用手中的扇子,组成一幅幅美丽的图案,呈现出了浓郁的 民族特色。

扇子舞亦称“白鹏(xian)舞”,也是哈尼族的民间舞蹈,流 行于云南红河南岸哈尼族地区。相传与纪念当地人们认为象征 和平和自由的白鹏有关。系一神集体舞蹈,舞者身穿白衣,双手 持羽毛扇,舞时挥动扇子,模仿白鸭飞翔姿态,动作优美柔和,富 有地方和民族特色。

2、朝鲜族服饰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配穿鞋头尖翘的船形鞋。男子穿无纽扣上衣、深色背心、灯笼裤(称佩吉),戴漆纱围檐圆顶高帽。

三、藏族

1、舞蹈踢踏舞

藏族民间歌舞,最初为宫廷舞。跳舞时舞姿着意于脚,脚蹬 硬底皮鞋,手臂随脚步而动作,伴以弓腰、转身等,依音乐节奏踢 踏而舞,并以此表达内心的感情。

踢踏舞多以横笛、扬琴、六弦琴、铜铃、月琴等伴奏,配以民歌,歌词生动,曲调流畅,舞姿活 泼,节奏由慢而快,达到高潮时,以结束步突然结束。

2、藏族服饰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牧区羊皮袍不挂袍面,以腰带系结底襟可作被袋用;农区妇女夏秋为无袖袍;

男子穿袍时习惯褪右袖以便活动;女袍的内衣襟短袖长,前系邦单(又称邦垫,为饰有横彩条的氆氇围裙);配穿靴,男子戴礼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带女子穿背夏,是一种对襟无扣长背心,多用黑氆氇制作。

四、傣族

1、舞蹈孔雀舞

傣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已有悠久的历史。流行于云南省傣 族地区。傣族人民把孔雀当做吉祥的象征,以跳孔雀舞来表达自 己美好的愿望。民间孔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简单,一般只由一人 或二人来跳,用象脚鼓、锌锣等伴奏。

表演者化装为孔雀,舞蹈动 作多为孔雀动作的摹拟和美化,动作矫健,形象优美,感情细腻, 舞姿姻雅。解放后经过加工提高,服装也有改进,又增加许多新 的动作。

通过膝部柔美的起伏,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 型,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小腿的敏捷运用,加上提气、收腹、挺 胸和头部、眼神的巧妙配合,使舞姿更为优美。

2、傣族服饰

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五、土家族

1、舞蹈跳丧舞

土家人的祭祀性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鄂西土家人以跳丧、湘西土家人以打丧歌、跳牌来祭奠老人,其间所跳舞蹈,均为跳丧舞。跳丧舞以鄂西的跳丧舞最有特点。它通常为一人在灵前击鼓领唱,其余二人或四人成双成对边歌边舞,跳丧者多为男子。

内容有表现历史、生产、爱情等,大都是即兴自编歌词演唱。动作多模拟飞禽走兽和人类的劳动、战争、常如燕儿衔泥,猛虎下山、美女梳头。头、手、肩、腰、胯、臂、脚齐动,还可以边跳边唱边饮。

主要动作要求是八字步,绕手,哈腰、曲膝、摆胯。动作夸张、古朴粗犷,有阳刚之美,所塑造的形象生动逼真。跳丧舞唱腔时而高昂激越,时而低沉舒缓,但整个舞蹈音乐欢畅、无悲戚感。

2、土家族服饰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参考资料:

——民族舞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此外,女子缠红、蓝头巾,穿皮靴,盛装时戴冠、缀银饰;男子缠红、黄头巾或戴蓝、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2、苗族。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彩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男子为短衣长裤,或穿对襟麻布长衫、披羊毛毡(上有几何图案)。

3、基诺族。女子穿无领无扣短褂、镶七色纹饰,佩绣花兜胸,着黑白相间的短裙,戴白底彩条尖顶风兜帽。男子为棉布上衣(无领、对襟、无扣、背后绣太阳花)、白棉布大裤,裹腿,蓝布包头。男女均戴耳环。

4、高山族。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男子通常上穿对襟长袖衫和长短不一的背心,下着缠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节日里注重装饰,并穿贝珠衣(以贝壳、珍珠编织的贝衣、珠裙)。

5、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男子一般为小袖短衫、长裤,白或青布包头,冷天习惯披毛毯。

扩展资料:

为什么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都这么鲜艳华丽。

鲜艳华丽的少数民族服装经常出现在于晚会舞台、旅游景点和新闻联播里。为什么这些少数民族会穿得如此艳丽呢?其实,今天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会穿着华丽的民族服饰。

与汉族相仿,他们也更青睐适合当代生活节奏的现代时装,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壮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头与汉族聚居区并无明显差别。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传统民族服饰保留相对完整的地区,当地居民穿着的民族服装也完全不会五彩斑斓。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见到了华丽的民族服装,那多半是旅游业从业人员穿着他们的工作服,当然,也可能是汉族游客正在拍照。

是现代化的冲击,让少数民族放弃了华丽的传统服饰吗?恰恰相反,仅仅在几十年前,大部分少数民族的日常服装比今天还要朴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装的主要原料,甚至树皮、草绳也会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样占满高对比度色盘、从头到脚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饰并不多见。如果生活在南方热带地区,一些族群的男性穿着甚至连能不能称为「服装」都不好说。

在上世纪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区的社会调查资料里我们就能看到一些这样的记录:……不论男女整天赤足,从不着鞋袜……平时上身赤裸,下身只盖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裤,只用勺形的木头或铜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那么,这些朴素、粗犷的少数民族服饰又是怎样变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华丽多彩的样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于识别。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饰,是50 年代中共开始系统地展开民族调查和民族识别之后,才逐渐形成的概念。

早年间,大众对于中国境内不同族群具体形象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构中。除了对藏族、蒙古族、满族等几个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饰多少有一些了解,对南方诸族群的认知基本是笼统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区社会生活状况调查展开后,许多边远地区原住民的日常着装情况才首次被学者系统性地记录下来。这些材料中记录的民族服饰还多呈现出朴素、粗犷的特点,族群差异也不那么突出。

但伴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推进,界定不同民族独有的文化特征就成为一项重要的需求,你属于一个少数民族,就应当拥有它的文化特征,最好还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发、或被动地,把特定的民族视觉符号,体现在了他们的传统服装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区的白马人在被认定为藏族后,其传统服装上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饰元素。

在民国时期与汉族穿着并无差别的北京回族,则是出于民族认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后开始穿着民族服饰。不过在穿着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创新,一些觉得佩戴头巾过于麻烦的回族女性灵活地选择戴上了原本属于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饰,是考虑到他们过上社会主义幸福生活,在原有传统样式上艺术设计增色。

每认定一个少数民族,他们身着民族服装的形象,就被参与民族地区调研的美术工作者精心描绘,跃然纸上,进入大众传播的视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后,随着55 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一个民族「基诺族」被认定,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数民族服装标准形象也通过报纸、宣传画、教科书、邮票等媒介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不过,当时确立下来的民族服装,尽管已经较少数民族早年的日常着装「增色」不少,还是远未达到今天民族服装的绚丽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数民族服装最终的华丽转身,还需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富起来后。与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识别后的民族服装,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仍是平时的生活与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从80 年代末到90 年代开始,情况才开始变化,随着民族地区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增加,少数民族大多不再花费大量精力去手工制作用于日常穿着的传统民族服装,而是选择购买方便和简洁实用的现代服装,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作中,他们也多穿着买来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态环境极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续性较强的民族地区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经完全改穿现代服装,传统的民族服装彻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实用功能。 

民族服装的意义,收缩到文艺演出等对外展示的场合中,而这样的定位,对服装的民族辨识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对于舞台上的演员,很少有人喜欢过于质朴的着装,为了演出效果,新时代的民族服装越来越色彩丰富。

4、由于有机械化量产的通用民族服装装饰材料,华丽的民族服装反而比昔日朴素的民族服装更易制作、获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产便利的双重作用下,民族服装最终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绚丽多彩模样。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绚丽的民族服装也只会出现在各种电视节目里。

参考资料: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74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