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刘穆之》人物故事小传

《刘穆之》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刘穆之》人物故事小传,第1张

《刘穆之》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刘穆之》人物故事小传

刘穆之(公元360—417年),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祖上世代居京口。最初为琅邪府主簿。刘裕克京城,召他任府主簿,事事向他咨询。穆之也竭诚尽力,无所隐讳。曾为刘裕谋划,使刘裕据有扬州。后来征广固、拒卢循,刘穆之常于帷幙之中策划,决断诸事。刘裕西征北讨,刘穆之留后总理事务。内理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显示了极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刘穆之病卒,刘裕为此中止北伐,率军还都。

〔正史〕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汉齐悼惠王肥后也。世居京口,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无忌曰:“无过刘道民。”高祖曰:“吾亦识之。”即驰信召焉。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高祖谓之曰:“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穆之曰:“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①。”高祖笑曰:“卿能自屈,吾事济矣②。”即于坐受署。从平京邑,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遂季以腹心之任,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遗隐。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③,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迁尚书祠部郎,复为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以平桓玄功,封西华县五等子。

义熙三年,扬州刺史王谧薨,高祖次应入辅。刘毅等不欲高祖入,议以中领军谢混为扬州。或欲令高祖于丹徒领州。以内事付尚书仆射盂昶。遣尚书右丞皮沈以二议咨高祖。沈先见穆之,具说朝议。穆之伪起如厕④,即密疏白高祖曰:“皮沈始至,其言不可从。”高祖既见沈,且令出外,呼穆之问曰:“卿云沈言不可从,其意何也”穆之曰:“昔晋朝失政,非复一日,加以桓玄篡夺,天命已移。公兴复皇祚,勋高万古。既有大功,便有大位。位大勋高,非可持久。公今日形势,岂得居谦自弱,遂为守蕃之将邪刘、孟诸公,与公俱起布衣⑤,共立大义,本欲匡主成勋,以取富贵耳。事有前后,故一时推功,非为委体心服,宿定臣主之分也。力敌势均,终相吞咀。扬州根本所系,不可假人⑥。前者以授王谧,事出权道,岂是始终大计必宜若此而已哉今若复以他授,便应受制于人。一失权柄,无由可得。而公功高勋重,不可直置,疑畏交加,异端互起,将来之危难,可不熟念今朝议如此,宜相酬答,必云在我,厝辞又难。唯应云:‘神州治本,宰辅崇要,兴丧所阶⑦,宜加详择。此事既大,非可悬论。便暂入朝,共尽同异。’公至京,彼必不敢越公更授余人明矣。”高祖从其言,由是人辅。

从征广固,还拒卢循。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也。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知。虽复亲昵短长。皆陈奏无隐。人或谗之,穆之曰:“以公之明,将来会自闻达。我蒙公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高祖书素拙⑧,穆之曰:“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穆之乃曰:“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凡所荐达,不进不止。常云:“我虽不及荀令君之举善,然不举不善。”穆之与朱龄石并便尺牍,尝于高祖坐与龄石答书。自旦至日中,穆之得百函,龄石得八十函,而穆之应对无废也。转中军太尉司马。八年,加丹阳尹。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悠悠之言⑨,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穆之曰:“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意乃小安。高祖还,长民伏诛。十年,进穆之前将军,给前军府,年布万匹、钱三百万。十一年,高祖西伐司马休之,中军将军道怜知留任,而事无大小,一决穆之。迁尚书左仆射。十二年,高祖北伐,留世子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转穆之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入居东城。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辏⑩,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11)。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然下食,以此为常。尝曰高祖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12)。自叨忝(13)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十三年,疾笃,诏遣正直黄门郎问疾。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本欲顿驾关中,经略赵、魏。穆之既卒,京邑任虚,乃驰还彭城,以司马徐羡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当决穆之者,并悉北咨。

高祖受禅,思佐命元勋,诏曰:“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献,肇基王迹,勋造大业,诚实匪躬。今理运维新,蕃屏并肇。感事怀人,实深凄悼。可进南康郡公,邑三千户。”

《宋书》卷四二

〔注 释〕

①略无见逾者:没有超过他的人。②济矣:大功已定。③豪右:豪强。④伪起如厕:假装上厕所。⑤布衣:麻布衣服,意为百姓。⑥假人:让给旁人。⑦兴丧所阶:兴亡的关键。⑧书素拙:字一向写得不好。⑨悠悠之言:众人之言。⑩辐辏:车轮辐条汇聚在车轴处,意为汇集。(11)坟籍:古书。(12)赡生多阙:养家很艰难。(13)叨忝:供职,谦词。

〔相关史料〕

史臣“论刘穆之”:

晋纲弛紊①,其渐有由,孝武守文于上,化不下及。道子昏德,居宗宪章坠矣。重之以宝,国启乱,加之以元显嗣虐,凡祖宗之遗典,群公之旧章,莫不弃散冰离,扫地尽矣。主威不树,臣道专行;国典人殊,朝纲家异;编户②之命竭于豪门;王府之蓄,变为私藏。由是祸基东妖,难结天下。荡荡乎王道不绝者,如綎高祖一朝。创义事,属横流,改乱章,布平道;尊王卑臣之义,定于马棰③之间。威令一施,内外从禁,以建武永平之风,变太元隆安之俗,此盖文宣公之为也。为一代宗臣,配享清庙,岂徒然哉!

明·郑贤《古今人物论》卷一九

刘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④。宾客辐凑,求诉百端,内外谘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悉皆赡举。又喜宾客,言谈赏笑,弥日无倦。裁有闲暇,手自写书,寻览校定。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未尝独餐。尝白裕曰:“穆之家本贫贱,赡生多阙。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自此外一毫不以负公。”中军谘议参军张邵言于裕曰:“人生危脆,必当远虑。穆之若邂逅⑤不幸,谁可代之尊业如此,苟有不讳,处分云何”裕曰:“此自委穆之及卿耳。”

《资治通鉴》卷一一七

刘穆之少时家贫,诞节,嗜酒食,不拘检。好往妻江氏家乞食,多见辱,不以为耻。食毕,求槟榔。江氏兄弟戏之曰:“槟榔消食,君乃常饥,何意须此”及穆之贵,为丹阳尹,召江氏兄弟食,令厨人以金拌(通“盘”)贮槟榔一斛,进之。

宋·孔平仲《续世说·任诞》

〔注 释〕

①弛紊:松弛紊乱。②编户:即编户齐民,是当时的保甲户口制度。③马棰:马鞭。④拥滞:积压拖欠。⑤邂逅:遭遇。

历史上广东土人和客家人十几年大械斗,结果如何    

广东的土人跟客家人本事同根同源,都是同中原迁去的,只因有先后,所以才有了客家人一说。开始同居一地融洽的相处了上百年,与一家人一样。事情就是开始从这里转折的。

在清朝咸丰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开始不分土客,都共同的打击敌人。

后来一个客家地主幼子被杀,这地主不惜倾家荡产招募客家的壮丁的开始报复,别说这个人还有一些能耐,帮助清兵收复了一些失地,但是却趁机的洗劫财产,这就损害了土人地主的利益了,有利益就会有斗争。

土人扬言,客民挟官铲土。为了各自的利益争斗开始了,土人要驱逐客家人,客家人也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从此械斗开始了。

双方各自训练壮丁,相互的防备。往往两个土家客家两人人的争斗就会引发双方大规模的械斗。

双方相互攻击报复,根据记载咸丰六年五月初十于恩平松柏山的土客3县会斗,死亡就达2000余人。六月初十深井大门的械斗,死亡1600余人。九月初十,大湖山械斗,死亡1600余人,双方成了不死不休的状态。斗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苦的全是老百姓。

客家人福同团,统一了客家壮丁的指挥,开始进攻广海城,双方死伤无数。当时省政府看来这是造反,于是派兵镇压了福同团,壮丁怎么会是训练有素的官兵对手,这样福同团解散。

经过十几年的械斗双方伤亡数十万,根据一个县志的记载,土客械斗中互相残杀至死者达23000人以上,还有2万人在离乱中染上瘟疫致死,这种械斗记载数不胜数。后来双方议和才止住了杀掠。

双方械斗规模可不亚于一场小型的战争,械斗的后果当然非常惨重,一场大规模的械斗下来,经常会有几十人伤亡,而且常常会结成世仇,数数代代打下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就更不用说那时候形成的碉堡样式的房子,这不是为了防止土匪的。

但是这些在建国后械斗都不存在了,土客早就相互通婚,在不会有历史上的这样大规模的械斗了。都是炎黄子孙一家人。

人性的历史和历史的人性1什么是人性和人性是怎样产生的 在辞海里,人性的定义是:指人类的共性。同“神性”、“兽性”、“非人性”、“反人性”等概念相对立。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先别急着对“御制”的工具书嗤之以鼻,我觉得这个定义基本还是准确的。它说明了人性的自然归属和社会归属。要深入的说明这一问题,还是先来看看人性的起源吧。 在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问世前,人性起源的问题是不需要讨论的,因为人是上帝(或其他类似上帝的神灵)造的,而且是按照上帝的模样造的。这样以来,人本身就

带有些许“神性”,但相对于上帝的完美,人总是显得贪婪、自私和残暴,但又没有道理把这些归结于“兽性”(因为人和兽是毫无关系的),所以撒旦应运而生,

魔性的诱惑成了人类不能自拔的根源。这样,人性似乎就是永恒或近似永恒的了。这样的理论维持了至少一千多年。本来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的,可惜有个名叫达尔

文的人终于诞生了。 达尔文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揭示了人的动物本质,神学的基础-上帝造世界-一下子变得缥缈了,人性的本质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

先,人性是不可能恒古不变的,而且连变化缓慢都很难做到(当然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因为人类的遥远祖先--古猿是谈不上“人性”的,人性必然存在一个从无

到有的激变。而且由于人和猿的决对界限的相对模糊,使这个激变过程变得很难追溯。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人性的最终表现,不是决定于人类日益聪明的大

脑,而是决定于人类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性也只能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充分的表现出来。这就是人性中所谓的“社会属性”。 但是,因为人类的生物本质,人类不可避免的带有生物的共同属性。至少是在人类起源后非常漫长的时间里,人性的另一方面-自然或者说生物属性里,必然是带有极大程度的动物性,所得难听点,就是“兽性”。兽性中,包含这生物天生的贪婪、自私和残暴。 随

着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的进步,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社会关系越来说复杂,或者说人类之间的相互越来越密切,人类之间相互的需要程度

也越来越明显,人的社会属性在人性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人类自然属性中的消极因素也逐步被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的积极因素所取代。终于有一天,人性中的积极

因素战胜了消极因素,荒蛮时代结束,文明,降临了。2从“吃人”看人性的历史变化过程 鲁迅先生说过,人性是有阶级性的,鉴于广大网友们对鲁迅的崇拜程度,我相信这一点不需要我多作解释了。但我以为,从根本上看,人性所表现的是历史性,阶级性只是历史性的一个具体表现罢了。 世

界上最残忍最没有“人性”的事情是什么?我想大概算是“吃人”了吧。在我们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少爷**的眼里,似乎是“此事只应兽里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但我们却偏偏知道,世界上有些部落还有吃人的习惯,毛利人虽然这些年来文明化了,可能不怎么吃人了,可是最少我还知道有个部落(忘了叫什么)还有“食葬”

的风俗,也就是把死人葬在自己的肚子里。有些网友可能觉得挺恶心,属“暴民”所为,“没有人性”,“令人发指”,可是在人家那里,不把尸体吃掉简直就是对

死者的侮辱,虽然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得经济文化灌输,这种习俗一定会消声匿迹,但在目前得情况下,我们似乎不能对人家有太多得指责,因为人家根本就没有

“吃人是没有人性”的概念,或者说,这个部落的经济文化水平还没有发展到把吃人当作不文明。 其实在中国,古代每次饥荒,都有民众“易子而

食”的记载,就是自己生的实在下不了口,咱们换儿子吃吧。残忍吗?是没有办法,也是人性中“生存”的本能反应。儿子吃了还可以再生,大人死了,小孩也活不

成,不吃人,就要灭种了。也就是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能允许人类把吃人当作可为的事情。后来虽然文化发展,吃人的确被看成丑事,但在大灾年,还是会发

生,这说明经济发展是人性发展的主导因素。但文化的发展在人性的发展中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唐代名将张巡,以数千人力拒安禄山叛军十万于睢阳,最终弹尽粮

绝,他杀了一名侍妾和几名仆童,给将士们当粮食吃了,后来就屡遭非议,说明文化已经在人性问题上起作用了。 中国是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只怕也强不了多少。欧洲稍微好点,由于是游牧民族出生,人口又相对较少,食物不致于大缺,更主要有希腊和罗马民

主文明的熏陶,吃人好像没听过,但其他的“暴民”行为也不见得少。比如对所谓“女巫”,比如十字军对伊斯兰教徒的残害。其实西方的上帝-耶和华本人也该归

入本论坛所谓的“暴民”之流:为让以色列摆脱“异教徒”埃及人的统治,他老人家一夜之间就击杀了所有埃及人家的长子,还变态到连头一个出生的牲口(长畜)

都没放过,后来又在红海“宏法”,淹死了二十余万埃及追兵。如此教义下熏陶的教民,比孔夫子的“仁义道德”下熏陶的顺民,只怕也未必会强很多。但是随着文

艺复兴的人性解放运动和人文科学的大发展,以及其后的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带来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突飞猛进,一下子把世界都抛在了脑后,从此什么

博爱平等,什么民主自由蜂拥而至,“人性”的水平也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被广泛接受的人性观。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人性的发展始终是为经济文化发展所制约。抛开经济文化基础的人性,只能是空中楼阁。 3用历史的人性看历史 现代的人性观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民主法制条件下的人性观。古代的人性观是建立在当时的文明基础上和当时的社会关系条件下的人性观。我们即不能认为古代的人性观是真理,同时也不能有现代的人性观去要求和评价古人。 以

前看历史书,最反感的是什么都要加上个“由于历史的局限”。比如岳飞,总不忘提他的愚忠。当时觉得很好笑,难道我们还要岳飞讲民主吗?但后来我终于想通

了,所谓历史的局限,并不是用来(至少是不应该用来)批评岳飞,而是提醒观史的我们,注意古代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区别,在借鉴历史时注意摒除古代道德,古代

人性中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部分。 另外,我们看古人的行为,可能觉得很愚昧。可是要知道,真正意义上的人类文明,不过才几千年,而不出意

外的话,人类至少还有几十亿年的发展时间,相比之下人类文明简直还在襁褓之中。后世的公子哥看我们今天所谓的民主科学,也一定会觉得幼稚可笑,而我们可能

觉得自己的民主思想是多么完美正确。所以,对于古人,他们也一样觉得自己的“圣贤之理”是完美的,在批评古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多想想在他们所处的特定的社

会和思想条件下,是不是真有更好的方法供他们选择,如果没有,对此我们就不应以我们现代的思想对他们横加指责。当然,同时我们也应了解他们思想中不符合现

代社会的东西并抛弃之。 我们知

道,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每一个王朝都经历这这样一个经济的循环过程:土地重新分配-土地兼并-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农民战争(或外来侵略)-土地重新分

配。一旦到了土地所有权高度集中的阶段,政治腐败、经济停滞的现象必然发生。对于当时生活的农民来说,每一样都足以让他

们无法生存。所以,只有当“暴民”。如果大家

承认这是历史的必然结果,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批评这种似乎是残暴的做法。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用以前的人性观来解决现在的社会问题。很多在当时看事无可厚非的事情,放到今天却是社会不能接受的,比如食葬。我们既不能因为人性观的不同就对古人横加指责,也不能认为不指责古人,就是要把他们的做法搬至今时今日。要消除“暴民”的土壤,唯一的途径是发展经济、民主和法制,以使中国人的人性观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

应。而不是舍本求末的去打击古代人民运动。 罗嗦了这么多,由于理论水平有限,词不达意之处,还请网友多多包涵。

中国历史上四次人口大迁移

早在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年),秦人移民巴蜀,楚人开发西南,燕国开拓辽河流域,都曾作过一定数量的移民。

1、秦汉(公元前221--220)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常来侵犯,每值匈奴战败,常把他们的俘虏移居内地。西晋(公元281—318年)时,匈奴、鲜卑以及氏、羌等族人民移居内地更多。在此时期大量胡人南下,在华北地区曾先后建立了许多小国,大量汉族居民从黄河流域迁移到了长江以南。当时政府更把北方原有州郡地方政府迁到南方,称为侨置州郡。例如有所谓南徐州、南衮州、南豫州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人口迁移。

2、在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北方有契丹族南进;随后又有女真族的金人南下。在南宋时期(公元1133—1279年),华北各地由金人统治,南宋政府迁到临安(今杭州)。这样就有大量女真族人迁人黄河流域,原住黄河流域的汉人又一次大批被迫移居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最大的人口迁移。

由蒙古族人建立的元朝政府(公元1279—1368年)统治了全中国,蒙族人民大量移入内地。

3、1659年满洲人建立清朝统治中国。满族居民大部进入内地,编为八旗,他们生活在广大汉人之中,逐渐采用汉语;同时满、汉之间也互相通婚。清代末期,满人绝大部分留在内地生活。另一方面,东北的满洲地方早期原禁止汉人前去,但因内地人口众多,而且水旱灾害也常发生,黄河下游山东、河北、河南各省人民开始私下到东北移垦,以后由于俄、日帝国主义妄图霸占满洲,清政府也奖励汉人前往,用以充实边疆。

4、清代末年(公元1911年),东北三省人口又增至2,900万。在短短的一百余年中,东北总人口从不到100万增加到2,900万,增长近30倍。这虽然仅是国内地区性的人口迁移,但就其人数之多,增长之快,也可算是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在我看来,人类创造了历史;但是,历史被创造以后也在不断的塑造人类。如果是历史选择了人类,也就是说历史具有主动性,这个具有选择性的历史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任何的假设如果脱离了经验的验证,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猜想。这些猜想都可以扬言自己是真理。因此,经验是我们假设的试金石。我们所知道的是放眼全球,每个群体的历史是不一致的,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犹太人的历史被记录在《圣经•旧约》之中,采用叙事性的方式讲述本民族与上帝之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埃及人的历史以各种各样的建筑物闻名于世。中国人的历史除了各种神话开端以外,其余的历史都被记录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之中。所有被记录下来的历史都是由人类誊写下来的。就目前来说,所谓历史这个名词也仅限于人类的历史,还没有发现其他物种自己写就的历史,未来是否可能发现我们也无从判断。

我与美的邂逅

骤冷的清晨,刺骨的风在窗前肆虐,纷扬的雪花摇晃着往复在窗前不肯离去,频频回首,似乎在斟酌我的甜蜜与痛苦就在此时,有谁能分得清这雪花是上升、还是坠落人生不是也有太多的时候分不清上升与坠落吗就像落叶,看似飞翔,实则坠落

人生的遭遇谁也说不清,人生的邂逅更是难猜有人说邂逅是美丽的,可是这美丽能持续几许当美丽过后,会不会只剩下叹息若不然,为什么纳兰会说人生若是初相见也有人说,邂逅是一种缘分,就如阎王叫你三更死,决不留你到五更一样宿命,可谁知到如果缘分不在,会不会无限凄凉塞满胸与其如此,何如当初

我想,如果回到当初,你会选择不认识我,这样也许你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是甜蜜的痛苦还是痛苦的甜蜜谁也分不清我说过我是一团火,但我还有坚韧的冰甲,破冰之旅的艰难常使人望而却步可是谁知到当一切情怀的萌动,如春的气息悄无声息充盈生命的时候,我也会毫无理由的将那喜悦洒满心房一个人孤单久了,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幻想,幻想着那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投射着的妙曼的吸引力,即使唇边一个淡淡的微笑,也可能充满着触目惊心的魅力,瞬间在眼前无限放大,弥漫整个世界,似乎到处都是快乐!

从此,孤闭了多年的心开始有了几分牵挂远离电脑的时候,有了归心似箭的感觉自斟自饮酒酣耳热的时候,有了要努力保持着一份清醒的欲望少年轻狂的发作越来越少,内敛沉静越来越多闭目沉思的时候,心神开始有些飘一份不敢置信的杂念,一份深入骨髓的幻想,就像溪流终要汇聚大河,淡淡的、慢慢的、温柔的流淌在心里到底是什么,说不清楚!有多少隔屏细语的日子,温醇如酒,不知道在彼此的眼中看到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也许会有策马纵横在草原的惬意,也许会有月下青丝绕指柔的缠绵,也许会有相伴听风看雨的灵犀,也许会有坐山观海的温馨浪漫如果真的放我的真心在你的掌心,会不会有种温如玉的感觉呢当耳边还回响着那一声温语,浅笑的容颜清晰的如花绽放,只是不知道能持续多久,也许一个转身,便是尘缘一梦

其实邂逅只是一场晚宴罢了当彼此心里开始有了模糊的记忆,就会开始到处寻觅,一切的擦肩与错过,都是为了这场晚宴作准备蓦然回首中,千千万万次眼神的纠缠,湿润过惬意过,所有心间泛起的甜蜜,都是为了两个半圆的邂逅菩萨说,前身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百年修得同船度,千年修来共枕眠已经流传恒远而我要说今生依恋的便是你的前身,每一个缘分都是前身后世间的找寻你在寻找你今生的影子,我在找寻前世掩埋我的人,不管是冥冥中注定也好,还是心有灵犀也好,还是我们本来前世的前世一体也好,当我们邂逅的时候,我们只是找到了彼此,终究还是有距离,终究不能还原成一体于是痛苦也好,分离也好,都是理所应当在此邂逅的巅峰拥抱过之后,在欢笑变成眼泪的时候,这场晚宴也就结束了

无论如何人生因为邂逅会增加美丽,因为邂逅而倍觉灿烂,犹如生之灿烂的夏花、死之静美的秋叶多少平淡无奇的景色只是有了相互的不离不弃,才竟成鲜花怒放的仙境有你的日子花也羞涩,草也依恋,就连平静无波的湖水也泛着幽幽的情愫,凝重巍峨的山峦因为有了水的缠绕增添了几分温柔可这美丽终究要死去,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即使毁灭,也要在最灿烂的瞬间,我生来注定就是一束烟花在最灿烂的时候死去,是一种凄艳还是一种幸福在繁星重重的时候划过,是一种残忍还是一种勇气谁能说得清西湖的白蛇,千年修炼,无边岁月中在人间找到一份真爱,这份坚贞,着实可叹,用一生沉寂湖底的代价去换来一次短暂的划过,碧海青天夜夜心,思无止,却难生,在我看来又是那么的可怜!还好,美好的情感还是在雷峰塔倒下那一刻定格,让人们永远都有怀念的永恒

其实邂逅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没有人会喜欢这无穷无尽没完没了的寂寞,白蛇传的结局我还是打心底喜欢的,虽然来去匆匆,但总会有人想念,也许是这种短暂更符合人的本性,就像一朵烟花永恒于夜空便没人觉得它再凄艳一样如是说,也不是说美好的情感不会长存,只不过世间的美好情感虽然永远不会离开人间,但却会不经意的离开你我,就像一朵烟花划过之后,便回到永恒的寂寞等待中,等待下一次凄艳所以,还是让情感寂寞下去吧!在静静的一隅,静静的守望,静静地等待一次擦亮的火花,静静的看着烟花再次腾空,静静的看着划过夜空的凄艳!

菩萨笑口常开,其实不代表他没有痛苦,菩萨大慈大悲,更不代表他能忘记痛苦菩萨心中也有情感的思念,否则他不会说有前因菩萨讲来世,所以他的爱不必执着,我们所以不忘、所以痛苦、所以深沉、所以执着是因为我们不相信来世所以我们哭,所以菩萨笑

如果想笑,那就邂逅于来生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806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7
下一篇2023-09-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