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谋士、将领李岩简介,李岩与红娘子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大顺谋士、将领李岩简介,李岩与红娘子的故事是真实的吗,第1张

人物生平

李岩,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李岩是一个重要人物。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他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李岩参加起义军。《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记述了李自成与李岩初见面时“相得甚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见,两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恨晚。

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残破,实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李自成进京后,军纪大坏,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抚前明官绅,招致根基难固。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竟然立时大溃。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途中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之谗,杀害了李岩,部众离心,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最后抢粮时竟被乡民程九伯所毙。呜呼哀哉!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日暮途穷,苛政胜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在连续不断的天灾人祸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百姓的惨状让天性善良的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宋某,为杞县百姓 。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种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歌曰: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

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

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

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

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

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际。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

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李岩的侠义心肠,但也很有些书生意气。财主们一向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今却要反过来,他们又岂肯答应?因此,“劝赈”丝毫没有效果。

赈灾之事发生之后不久,杞县就发生了一件轰动一时的奇事,《明史·列传第197》是这样记载的:“会绳伎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

李岩入伙后,就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假行仁义,禁兵*杀,收人心以图大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岩很懂得一些舆论宣传的奥妙,他派人扮成商人,在民间广布流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还编出童谣,让小儿到处传唱:“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就是在这一年,嗷嗷待哺的河南饥民如大旱之望云霓,“惟恐自成不至”,“从自成者数万”;李自成从此走出隐伏商雒山中时的低谷危厄,面前展现出柳暗花明的转机。完全可以说,崇祯十三年后农民起义军的辉煌,李岩是多有建树、立了大功的。

不幸的是,进京之后李自成对李岩的进谏就“毫不介意”了。他那曾是“能纳人善言”、“凡事皆众共谋之”的作风也不见了。就在牛金星、刘宗敏等昏昏然陶醉于胜利的锣鼓声中之时,李岩曾进谏四件事,提出不同意见,其中就有严肃军纪和招抚吴三桂父子这两项重要建议。这原本是一服良药和清醒剂,但李自成的态度如何呢?“自成见疏,不甚喜,即批疏曰“知道了”,并不执行,终至铸成无可挽救的大错。

由于李岩的远见卓识,令其在军中树敌颇多,李自成命人杀害了李岩。

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自成大惊失色,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请缨,愿意亲率两万精兵,赶到中州,附近的郡县一定不敢再轻举妄动,就是有敢暴乱者,也能及早平定它。另一谋士牛金星要闯王答应李岩的请求,闯王当时没有回答。不久,闯王恐怕李岩另有所图,这时牛金星向闯王进言,要寻找机会除掉李岩,得到闯王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到军营中饮酒,安排伏兵在营中隐蔽处,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时被擒杀。

历史记载

在历史上李岩与红娘子之事仍待考证。无名氏的《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都有李岩与红娘子的一些记载。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彭孙贻的《平寇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红娘子。有的学者认为,李岩是虚构人物,曾亲身参加大顺军的河南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康熙《杞县志》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综上,李岩应为一位后人杜撰的历史人物,并没有真实存在。

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谱》,上面写明李岩确有其人,不是杞县人,是河内人(今博爱),只是到杞县短暂居住过而已,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书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

共两部分,摘自不同地方,只能初见一些情况,可能离你的要求还比较远:

一、

李自成离开商洛,到河南的时候,河南正发生一场大旱灾,成千上万饥民到处流亡。李

自成一到河南,饥民听到李闯王出山的消息,纷纷前来投奔。

有一天,一群饥民拥着一个读书人模样的青年来找闯王。李自成询问来历,知道那青年

名叫李岩(又名李信),刚被大家从河南杞县牢里救出来。

李岩本来是杞县地方一户富户人家的儿子。前几年,当地灾荒闹得凶,好多农民断了

粮。李岩拿出家里的一些粮食,接济断粮的穷人。对于一个富户子弟来说,这样做是少见的。

所以,穷人们觉得李岩为人不错,称呼他“李公子”。

杞县连年灾荒,穷人已经苦得过不了日子。但是,县官照样派差役向穷人逼税逼债。李

岩怕逼出事来,去见姓宋的县官,劝他暂时停止征税,还希望他拨出一部分官粮借给饥民。

县官对李岩说:“上司向地方派军饷,催得紧。我不问他们要税要租,拿什么交帐。再

说,官仓里的粮食早就空了,拿什么借给饥民。要借,只有请你们几家富户人家出粮了。”

李岩见县官不答应,回到家,打开自家的粮仓,把二百多石粮食拿出来让饥民分了。

闹饥荒的百姓见李公子肯捐粮,很高兴。但是受灾的百姓多,光李家捐粮也不顶事。有

人想个主意,聚集几十个人到别的富户人家去请愿,要他们学李家的样儿。

那些富户人家不但不同意,反而向上门的饥民瞪白眼,说家里根本没粮。饥民一气之

下,闹了起来,冲进一个富户的粮仓,把他家的粮食分了。

富户们发了慌,纷纷向县官哭诉。县官说:“这不是反了吗?”立刻派了几名差役拿着

他的令牌前去制止,还扬言说,如果再聚众要挟,一定要重办。饥民们正在气头上,哪怕你

县官硬压。他们揪住差役,把令牌扔在地上,砸得粉碎,还拥到县衙门前,嚷嚷说:“我们

没有粮,早晚得饿死,不如跟你们拼了吧。”

县官一听饥民要暴动,吓得躲在县衙里不敢出来。他一想,还是李岩跟饥民有点来往,

就赶快派人把李岩找来,请他想个办法。

李岩说:“你要不出乱子,只有赶快停止逼债,劝富户人家捐粮。”

县官没办法,只好勉强答应。聚集在县衙外的饥民听说李岩已经说服县官捐粮,才平息

了气愤。有人说:“大伙先回去吧。要是过几天再不见他们拿出粮来,再找他们算账!”

哪料饥民一散,县令就翻悔了。他想,不向饥民逼税,虽然解了眼前的急,可上司催起

来怎么办,自己的乌纱帽还保得住?他左思右想,就恨起李岩来,认为现在饥民闹得这样

凶,全是那姓李的惹出来的。他立刻叫个办案的师爷写了一份公文给上司,诬告李岩收买民

心,想要造反。

这消息泄漏了出来,人们都替李岩担心。附近林子里,有一支农民起义队伍,带头的青

年女子,是江湖上卖艺的,人们叫她红娘子。红娘子平时听到李岩捐粮救灾的事,十分钦

佩,现在听说李岩有遭害的危险,就到李岩家里,把李岩带到林子里躲避。

李岩开始并没弄清红娘子的本意,后来一听红娘子要把他留下,参加起义队伍,就不愿

意。没多久,从红娘子那里偷偷地跑了回来。

李岩一回家,那如狼似虎的差役早就带着脚镣手铐等着他,一见李岩,就七手八脚把他

铐了起来,带回县衙审问。

杞县的百姓听到李岩被捕,说:“李公子坐牢,咱们难道能眼睁睁看他受苦不去救他?”

红娘子听到消息,也带着队伍来了。一大群饥民跟着她,拿刀的拿刀,使棒的使棒,一

起攻打县衙门。

县官和差役一看起义队伍人多势大,料想抵挡不住,都溜走了。红娘子和饥民一起,打

开牢监,把李岩救了出来。

到了这步田地,李岩觉得回家也没有出路,才听从红娘子的劝告,跟起义的饥民一起投

奔李闯王。

李自成弄清了李岩的情况,知道李岩虽然是富户人家出身的读书人,也是个受迫害的;

再说,起义军正需要找个谋士,就把李岩留在营里。李岩也早就知道李自成是个很有抱负的

英雄,也就一心一意帮李自成推翻明王朝。

起义军队伍壮大以后,李自成着手整顿部队,严肃纪律,还接受李岩的建议,提出“均

田免赋”(“赋”就是税收)的口号。李岩派出一批起义兵士打扮成商人模样,混进官军占

领的城里,逢人就宣传:“李闯王带的队伍是挺讲纪律的,不杀人也不抢东西。”人们对官

军的杀人抢劫,早就恨透了。现在听说李闯王的队伍纪律严明,自然向着李闯王了。当地的

农民还传唱着一些歌谣,也是李岩编的:

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

朝求升,暮求合(一升的十分之一),近来贫汉难求活。

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

李自成的起义军受到人民的支持,在杀死福王朱常洵之后,又在河南接连打了几个大胜

仗。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破潼关,打死明朝督师、兵部尚书孙传庭,没多久就占领了

西安。

李自成为何要杀谋士李岩

明末爆发了李自成农民起义。在李自成的起义队伍中,有一位著名的谋士李岩,他提出“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为起义部队赢得了民心。对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中作了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说河南全境都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自成大惊失色,同部下商议对策。李岩主动请缨,愿意亲率两万精兵,赶到中州,附近的郡县一定不敢再轻举妄动,就是有敢暴乱者,也能及早收拾它。另一谋士牛金星要闯王答应李岩的请求,闯王当时没有回答。不久,闯王恐怕李岩另有所图,这时牛金星向闯王进言,要寻找机会除掉李岩,得到闯王首肯。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到军营中饮酒,安排伏兵在营中隐蔽处,李岩和他的弟弟李年同时被擒杀。

这段记载虽有首有尾,但对李自成杀害李岩的原因交待得并不清楚。“恐怕李岩另有所图”究竟是何意也许从李岩的身世能看出一点端倪。据正史记载,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人,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参加科举考试得中举人。因为力劝当地官府停征苛捐杂税,并拿出家中存粮赈济灾民,得罪了地方政府和豪绅,被捕入狱。李自成部队攻破杞县时,被救出狱,因而投降李自成,后因功绩被封为将军。从史料记载看,李岩出身于显赫的家族,与农民起义军本来就是不同的阶级出身。开始时他可能因为才能而得到李自成赏识,但李自成终究是农民出身,有其阶级保守性。后来李岩越是显露才华,他越是不高兴,甚至怀疑有一天李岩会取自己而代之,因而动了杀机。

当然,这样解释李自成为什么杀害李岩不足为据,仅仅是猜测之辞。

参考资料:

《上下五千年》

回答者:语者无语 - 童生 一级 11-2 13:18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3 个人评价

100% (3)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su9a

评论者: zongtong - 试用期 一级

其他回答共 1 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3月,中原大地上一片刀光剑影。首先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了西安后,一路摧枯拉朽,经山西,出居庸关,居高临下攻下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灭亡;其次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引清兵入关,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族贵族建立了清王朝,使得中国历史翻开了清初的一页。封建文人在劫余乱后,纷纷著述,开始了对明末历史的追述和研究。这些封建文人,或直笔,或增饰、或以闻传讹、或相互抵牾,终于留下了诸多疑案。关于大顺军李岩其人,即因史籍记载的不同,300多年来,域以为“子虚乌有”,或以为确有其人,众说不一。

持肯定意见者认为,诸多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比较一致地肯定,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举人,是魏忠贤党羽、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崇祯时,因魏忠贤案,李精白入狱判刑,李岩即家居未仕,人称李公子。时值河南大旱,灾民惶惶呼救,李岩遂力劝杞县府宋知县停征赈济,又出栗赈灾,被诬下狱。后又被灾民攻破县城,劫狱后,杀知县,逼上梁山,投奔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用为谋主,赐名李岩。

关于李岩投奔李自成起义军一事,无名氏《梼杌近志》有传奇式的记载,不妨迻录于此:“崇祯末,流寇四起,绳妓红娘子乱河南,虏杞县举人李信去,强委身之。信不从,逃归。有司疑信,执下狱。红娘子来救,城中民应之,信仍归红娘子。遂与李自成约为兄弟,决意为逆。李信妻汤氏劝不听,缢于楼,面色如生,不知何时死。”李岩入李自成军后,曾荐河南卢氏举人牛金星,牛又荐举阴阳先生宋献策。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攻下北京后,又派兵保护明懿安太后和河南状元刘理顺,藉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收买人心。其最后被杀,是牛金星谗言的结果。

史家们认为,上述史籍的作者,大多是治学严谨、颇有影响的学者,如顾炎武,他在《明季北略》中也肯定了李岩其人其事,他的记载应该说是可信的;又如《明史》,亦应视为信史,记载李信入伙李自成起义事也颇为细。这是其一;其次,上述史籍的成书时间,大多是在清顺治和康熙年间,距大顺军的失败时间不远,作者完全有条件广泛接触当时曾亲历其事、亲见亲闻的当事人,故李岩确有其人,应是可信的。近人郭沫若、范文澜等均持这一观点。

持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此案的是清初学者郑廉。他在《豫变纪略》中说:“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里,知交甚夥,岂无见闻?即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此后,论者从李岩的籍贯、家世及其在杞县举义的事迹等方面作了考察后认为李岩确无其人。证据之一是:除《豫变纪略》的作者、“距杞仅百余里”的郑廉否认李岩外,清初河南《杞县志》、《开封府志》的纂修者也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第二,李精白不是杞县人,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无论是在做官、还是削职之后,其均未迁居杞县;第三,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这一点,在《杞县志》和《颍州府志》中均有记载;第四,李岩在杞县劝赈举义的事迹,也属虚构。因检诸史乘,崇祯时的杞县知县,从四年至十三年间未有一个姓宋的;其间的杞县知县,并非有人死难,杞县城也从未为义军攻破。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野史、笔记、小说,甚至包括《明史》的纂修者在内,都众口一辞地把李岩说成是杞县人,是李精白之子呢?论者又进一步认为,这首先是明末统治者为仇视、诬蔑农民起义军的需要而捏造的。因李岩为自成“谋主”,而李岩则是李精白之子,李精白为逆案中人,海内之所切齿,故一闻有李氏从贼者,皆曰:“此必李精白之子也”。从此,“以讹传讹,遂登史策”。其次,抬出李岩,实为贬诋李自成,其始作俑者是西吴懒道人《剿闯小史》。实质上,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即李自成本人。《剿闯小史》创造出“李岩事迹”后,为统治者所认可,即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籍,《明史》纂修时,正值清初文字狱锻炼的高潮,自然没有人矫枉,“李岩”就从本无其人,成了确有其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两个妇女的事迹行踪,特别引人注目,至今还吸引着研究者们的兴趣。一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爱姬陈圆圆,另一个便是明末农民起义高级将领李岩之妻红娘子。

最早对红娘子作过一番研究,并认定红娘子确有其人的是郭沫若。他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明史·李自成传》中的记载:“会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放不下举人公子的架子,不肯就范,在被迫做新郎后又逃跑,被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率领杞县饥民,攻破杞县城,把李岩救了出来,结为夫妇,又劝李岩投奔李自成。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因此使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想改为历史剧。三年后,他在《关于李岩》一文中还提到,他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岩和红娘子逸事的叙述,“颇引起读者的注意”。后来他又在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发现了有关李岩和红娘子的一些记载,内容与《明史》中所述无甚出入。因此,他认为《明史》中的记载可能就是根据吴梅村等人的著作写成的。

解放以来的研究证明,绳妓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的故事,确实如郭沫若所言,最初见于吴梅村的《绥寇纪略》(即《鹿樵纪闻》)。吴梅村是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声望很高,他的《绥寇纪略》成书又较早,故此故事影响较大。稍后,戴笠的《怀陵流寇始终录》、冯苏的《见闻随笔》、毛奇龄的《后鉴录》中都采用这一故事。有人认为,《明史》中的《流贼传》系毛奇龄主稿,他根据《绥寇纪略》等书,将这一故事写入了《明史·李自成传》。《明史》在官修史书中较受推崇,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很广了。

明史专家谢国桢,也主张红娘子确有其人,写有《红娘子与卦子陈四》一文,引用了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中的有关红娘子记载。在他编的《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中,收集了毛奇龄的《后鉴录》。该书称红娘子为“踏绳妓也”。上述史料均为郭沫若当年所未见,但内容与《明史》中的记载也没有什么出入。所有这些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有关红娘子的事迹,都与李岩紧密相联而不可分,讲的都是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这件事。

前几年,史学界对是否有李岩其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顾诚在《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中认为,李岩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的口碑中并不存在,当年,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就矢口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此外,康熙《杞县志》中,还专门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明代大学士李精白之子,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据此,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认为,红娘子破杞县救李岩出狱“绝无其事”,“这个故事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岩虽不是李精白之子,也不是河南杞县的举人,但不等于无其人和其事。因为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塘报及一些在京目击者的记载看,李自成农民军中确有一个被称为“李公子”的担任都督的李岩存在。但认为即使李岩确有其人,而红娘子破城相救之说仍不可信。因为查乾隆《杞县志》,在崇祯年间,从未发生过饥民攻破县城杀死知县的记载。此外,许多记载有李岩事迹的史籍,都不提红娘子。

在《绥寇纪略》等书中,有关红娘子的身世和起事始末,都语焉不详。我们至今连她姓什么,都还不知道。仅知道她是一个“踏绳妓”,走江湖的杂技表演者。所称“红娘子”,恐系以穿红色衣为标志。这在明末农民起义中也并非无线索可寻。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红娘子率领的大概是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因为身穿红衣,被称为红娘子。

红娘子的最后结局,同李岩一样,也是一个谜,按《永昌演义》中的说法,红娘子后来成了白莲教首领,在李岩死后,还见过出家当了和尚的李自成。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而不是历史了。

关于有无李岩和红娘子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顾诚在1984年出版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重申了他的并无李岩其人的观点。而谢承仁在《李自成新传》(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一书中,则认为李岩确有其人。这两部书,都是研究李自成农民军的力作。究竟孰是孰非,只好留待专家们作出进一步的回答了。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3月,中原大地上一片刀光剑影。首先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了西安后,一路摧枯拉朽,经山西,出居庸关,居高临下攻下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灭亡;其次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引清兵入关,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族贵族建立了清王朝,使得中国历史翻开了清初的一页。封建文人在劫余乱后,纷纷著述,开始了对明末历史的追述和研究。这些封建文人,或直笔,或增饰、或以闻传讹、或相互抵牾,终于留下了诸多疑案。关于大顺军李岩其人,即因史籍记载的不同,300多年来,域以为“子虚乌有”,或以为确有其人,众说不一。

持肯定意见者认为,诸多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比较一致地肯定,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举人,是魏忠贤党羽、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崇祯时,因魏忠贤案,李精白入狱判刑,李岩即家居未仕,人称李公子。时值河南大旱,灾民惶惶呼救,李岩遂力劝杞县府宋知县停征赈济,又出栗赈灾,被诬下狱。后又被灾民攻破县城,劫狱后,杀知县,逼上梁山,投奔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用为谋主,赐名李岩。

关于李岩投奔李自成起义军一事,无名氏《梼杌近志》有传奇式的记载,不妨迻录于此:“崇祯末,流寇四起,绳妓红娘子乱河南,虏杞县举人李信去,强委身之。信不从,逃归。有司疑信,执下狱。红娘子来救,城中民应之,信仍归红娘子。遂与李自成约为兄弟,决意为逆。李信妻汤氏劝不听,缢于楼,面色如生,不知何时死。”李岩入李自成军后,曾荐河南卢氏举人牛金星,牛又荐举阴阳先生宋献策。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攻下北京后,又派兵保护明懿安太后和河南状元刘理顺,藉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收买人心。其最后被杀,是牛金星谗言的结果。

史家们认为,上述史籍的作者,大多是治学严谨、颇有影响的学者,如顾炎武,他在《明季北略》中也肯定了李岩其人其事,他的记载应该说是可信的;又如《明史》,亦应视为信史,记载李信入伙李自成起义事也颇为细。这是其一;其次,上述史籍的成书时间,大多是在清顺治和康熙年间,距大顺军的失败时间不远,作者完全有条件广泛接触当时曾亲历其事、亲见亲闻的当事人,故李岩确有其人,应是可信的。近人郭沫若、范文澜等均持这一观点。

持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此案的是清初学者郑廉。他在《豫变纪略》中说:“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里,知交甚夥,岂无见闻?即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此后,论者从李岩的籍贯、家世及其在杞县举义的事迹等方面作了考察后认为李岩确无其人。证据之一是:除《豫变纪略》的作者、“距杞仅百余里”的郑廉否认李岩外,清初河南《杞县志》、《开封府志》的纂修者也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第二,李精白不是杞县人,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无论是在做官、还是削职之后,其均未迁居杞县;第三,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这一点,在《杞县志》和《颍州府志》中均有记载;第四,李岩在杞县劝赈举义的事迹,也属虚构。因检诸史乘,崇祯时的杞县知县,从四年至十三年间未有一个姓宋的;其间的杞县知县,并非有人死难,杞县城也从未为义军攻破。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野史、笔记、小说,甚至包括《明史》的纂修者在内,都众口一辞地把李岩说成是杞县人,是李精白之子呢?论者又进一步认为,这首先是明末统治者为仇视、诬蔑农民起义军的需要而捏造的。因李岩为自成“谋主”,而李岩则是李精白之子,李精白为逆案中人,海内之所切齿,故一闻有李氏从贼者,皆曰:“此必李精白之子也”。从此,“以讹传讹,遂登史策”。其次,抬出李岩,实为贬诋李自成,其始作俑者是西吴懒道人《剿闯小史》。实质上,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即李自成本人。《剿闯小史》创造出“李岩事迹”后,为统治者所认可,即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籍,《明史》纂修时,正值清初文字狱锻炼的高潮,自然没有人矫枉,“李岩”就从本无其人,成了确有其人。

在明末的历史上,有两个妇女的事迹行踪,特别引人注目,至今还吸引着研究者们的兴趣。一个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之爱姬陈圆圆,另一个便是明末农民起义高级将领李岩之妻红娘子。

最早对红娘子作过一番研究,并认定红娘子确有其人的是郭沫若。他在1944年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中,引用《明史·李自成传》中的记载:“会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李岩开始放不下举人公子的架子,不肯就范,在被迫做新郎后又逃跑,被官府抓进监狱。红娘子率领杞县饥民,攻破杞县城,把李岩救了出来,结为夫妇,又劝李岩投奔李自成。这个故事颇有戏剧性,因此使郭沫若一直念念不忘,想改为历史剧。三年后,他在《关于李岩》一文中还提到,他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岩和红娘子逸事的叙述,“颇引起读者的注意”。后来他又在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发现了有关李岩和红娘子的一些记载,内容与《明史》中所述无甚出入。因此,他认为《明史》中的记载可能就是根据吴梅村等人的著作写成的。

解放以来的研究证明,绳妓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的故事,确实如郭沫若所言,最初见于吴梅村的《绥寇纪略》(即《鹿樵纪闻》)。吴梅村是明清之际的大诗人,声望很高,他的《绥寇纪略》成书又较早,故此故事影响较大。稍后,戴笠的《怀陵流寇始终录》、冯苏的《见闻随笔》、毛奇龄的《后鉴录》中都采用这一故事。有人认为,《明史》中的《流贼传》系毛奇龄主稿,他根据《绥寇纪略》等书,将这一故事写入了《明史·李自成传》。《明史》在官修史书中较受推崇,这个故事也就流传很广了。

明史专家谢国桢,也主张红娘子确有其人,写有《红娘子与卦子陈四》一文,引用了戴笠《怀陵流寇始终录》中的有关红娘子记载。在他编的《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中,收集了毛奇龄的《后鉴录》。该书称红娘子为“踏绳妓也”。上述史料均为郭沫若当年所未见,但内容与《明史》中的记载也没有什么出入。所有这些记载,有一点是共同的:有关红娘子的事迹,都与李岩紧密相联而不可分,讲的都是红娘子破杞县城救李岩这件事。

前几年,史学界对是否有李岩其人,进行过热烈的讨论。顾诚在《李岩质疑》(《历史研究》1987年第5期)中认为,李岩不过是某些人虚构出来的“乌有先生”。李岩其人其事,在他家乡河南地方史料及父老的口碑中并不存在,当年,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就矢口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此外,康熙《杞县志》中,还专门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明代大学士李精白之子,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据此,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作者姚雪垠认为,红娘子破杞县救李岩出狱“绝无其事”,“这个故事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有些研究者认为,李岩虽不是李精白之子,也不是河南杞县的举人,但不等于无其人和其事。因为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塘报及一些在京目击者的记载看,李自成农民军中确有一个被称为“李公子”的担任都督的李岩存在。但认为即使李岩确有其人,而红娘子破城相救之说仍不可信。因为查乾隆《杞县志》,在崇祯年间,从未发生过饥民攻破县城杀死知县的记载。此外,许多记载有李岩事迹的史籍,都不提红娘子。

在《绥寇纪略》等书中,有关红娘子的身世和起事始末,都语焉不详。我们至今连她姓什么,都还不知道。仅知道她是一个“踏绳妓”,走江湖的杂技表演者。所称“红娘子”,恐系以穿红色衣为标志。这在明末农民起义中也并非无线索可寻。因此,有些研究者认为,红娘子率领的大概是一支白莲教起义军,因为身穿红衣,被称为红娘子。

红娘子的最后结局,同李岩一样,也是一个谜,按《永昌演义》中的说法,红娘子后来成了白莲教首领,在李岩死后,还见过出家当了和尚的李自成。当然,这只是小说家言,而不是历史了。

关于有无李岩和红娘子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顾诚在1984年出版的《明末农民战争史》一书中,重申了他的并无李岩其人的观点。而谢承仁在《李自成新传》(198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版)一书中,则认为李岩确有其人。这两部书,都是研究李自成农民军的力作。究竟孰是孰非,只好留待专家们作出进一步的回答了。

提起来李自成,也算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李自成从陕北发动革命,以抗粮均田为号召,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经过十多年的时间,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推翻明朝,李自成的军队被胜利所陶醉,从而忽略了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

多尔衮率八旗军和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打败了李自成。李自成便退出北京,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对于李自成和他麾下文臣武将最后的结局,大家可能不是多么的了解,给大家一一梳理后,你会有惊人的发现。

对于李自成的死因一直到现在都有争议,不同的史料对李自成的死因记载的却不一样,正史《明史》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带领20多人探路,被当地武装姜大眼杀死,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后来农民军对九宫山进行打击报复。”

还有一种说法是误死说,吴韦业编写的《绥寇纪略》记载:“李自成率二十骑到通城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铺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李自成到底怎么死的,现在也是谜,需要考古学家来考证了,接下来咱们看看其他文臣武将的结局

牛金星:根据《清史稿·季开生传》及内阁档案《明清史料》所收录的一些清朝大臣请求处死牛金星等人的奏疏显示,牛金星父子都投降清朝,被清朝录用。然而耿兴宗所撰《牛金星事略》记载,牛金星藏在官府中而善终。

宋献策:多尔衮收到阿济格的战报,在武昌“又获伪汝侯刘宗闵并一妻二媳,……及术士伪军师宋矮子(献策)……其自成二叔及伪汝侯刘宗闵俱斩于军。但是没说宋献策怎么样。”

李岩:对于李岩的结局,《绥寇纪略》记载:“定州失败后,有人报告李自成,河南全境向明朝军队投降了,李岩便主动请缨,自己带领两万人马,赶到中州,李自成当时没有答应李岩的要求,这个时候牛金星便向李自成进言,要除掉李岩,李自成便答应了。第二天,牛金星以李自成的名义召李岩到军中喝酒,安排伏兵在隐蔽处,擒杀了李岩和他弟弟。”

《明季北略》:金星曰:李岩此去必不返,叛形早已露,不如诛之。自成信其言,令金星设酒诱而杀之。

刘宗敏:顺治二年(1645年)九月,刘宗敏于撤退中在通县九宫山作战中被俘遭杀害,年仅38岁。

高一功:李自成的妻弟,李自成死后。高一功便和南明合作抗清,多次与清军激战。永历八年(1654年),忠贞营路过湖南保靖,遭到投降清朝土司彭朝柱组织的袭击,高一功不幸中毒箭身死。

李过:李自成的侄子,李自成在通城县九宫山遇害后,李过便与高一功、刘仁体会合,从通城入岳州,后来又联合大明何腾蛟抗清。永历四年(1650年),军中疫病流行,水土不服,病殁。

田见秀:永昌三年(1646年)正月,大顺军围荆州,二月,清军自南明防区突至,顺军没有防备,大败。李自敬和田见秀率所部顺军降清,不久遭多尔衮下令杀害。

袁宗第:李自成遇害以后,袁宗第与何腾蛟、堵胤锡联络,走上了联明抗清的道路,参加了围攻荆州、反攻重庆、夔东反围攻诸战役。永历十八年(1664年)袁宗第押到巫山县城被害。

郝摇旗:李自成牺牲后,郝摇旗与李锦联明抗清,永历十七年(1663年),进攻四川巫山,被俘杀。

刘芳亮:李自成在通城九宫山遇害后,与田见秀、吴汝义会师李过、高一功部,坚持联明抗清,顺治元年(1645年),渡江北围荆州,遭清兵突然袭击阵亡。

刘体纯:李自成死后,刘体纯先联合郝摇旗、李过、高一功共同抗清,后来刘体纯又联合何腾蛟、堵胤锡联合抗清。直到1662年,刘体纯驻守的东阳山寨遭到谭泰的围攻,清军围攻二月之久,山寨弹尽粮绝,刘体纯全家自缢而死。

从上面的记载,大家会发现李自成的文武大多数,对李自成非常的忠诚,大多数文臣武将都能坚持抗清,清朝也召降过他们,他们就是要与清朝血战到底。明朝也涌现出不少忠臣,比如史可法、何腾蛟、瞿式耜等抗清忠臣,但是大多数都是贪生怕死之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自成是成功的!

如果你指的是他们真正的关系的话,那么就是最后一章,语蓉仙子的那章,至于语蓉爱上李岩大概在一半左右就有了,本书女主:老婆 张语蓉,最佳拍档 月瑶,美女上司 温倩怡,青春无敌 郁小滴,海芙,黄樱,李洁几个,筱原未来和松岛葵两个基本属于一夜情的那种,少女钢琴家 念雨菲虽然戏份比较多,但最后结局还是没有发生关系,其他比如挤奶MM 蒋乐乐,前台妹 陈小恩就属于酱油妹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5399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