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

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第1张

   国学经典 ,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关于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篇一

儒家 文化 融合百家而为国学,中国文化海纳百川而成经典。《唐诗》,《宋词》,《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菜根潭》……这些都是国学,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国学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国学是要读的,读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 总结 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国学使我们从圣人和智者的叮咛中品位人生的真谛,从一件小事,从一句话,从一个动作,从一个事物中,我们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怀。国学经典总是引领我们不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端正青少年正确的人生态度。

国学,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体会,而国学中的精华,一生也学不完。

《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这是世人对它的评价。“云中世界,静里乾坤;冷静观人,理智处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这样,要能够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寻到快乐的因子,要能够在荣誉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学会坚持。《菜根谭》,它充满了哲理的味道,充满了富于通变的处世哲学,充满了无穷趣味。我觉得《菜根谭》它真的看懂了这复杂的社会,教会了我怎样面对生活,面对人生。

《道德经》是我体会最深的,它总能用一句短小而精辟的话把我们领到另一种美妙的境界,那里都是真善美。这就是国学的力量,在国学中一旦看懂人生,便会使生活升华到另一个水平线——不计较得失,无论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以一颗平静的心去面对。看轻人生的权势名利,看穿世间的繁华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谛,超然物外,你就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这句话,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这句话也是老子一生的坚守。权势名利都看轻了,世间就安静了。

品读国学,就是在品读人生。

懂得国学,你就懂得了人生!

 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中华文化的精神。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呐喊的两宋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面对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胆 !

《论语》,它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曾经,有这样一个 故事 :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 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神州大地上,国学文化传承千年。何为国学是司马迁熟悉华夏文明,留下了传承民族魂魄的《史记》是李时珍涉足千山万水,遍尝百草,用自己的亲身体验造福于后人的《本草纲目》还是纪晓岚精通经、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库全书》何为国学不就是经那得起时间洗炼而沉淀下来的,能够在千百年后还能给人以深刻启示,让人从中获益的精神财富、文化积淀吗

国学经典是中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国脉的精神﹗它是炎黄子孙奋斗不息,富国强兵的力量源泉!它犹如一束光芒润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那或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

国学经典,华夏辉煌,成就了伟人的不朽,缔造了民族的昌盛。国学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是炎黄子孙的精神脊梁!让我们一起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肩起民族复兴的伟业,让中国这条龙腾飞在世界东方!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篇三

在讲述悠远的中国精髓是,给以下数据:73。1%的家长和86%的老师认为背诵古典诗文能弘扬 传统文化 ;88。7%的家长和96。7%的老师认为对孩子的修养和人格发育有好处;94。2%的家长和100%的老师认为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在以上数据看来,国学的经典,国学的发展,国学的重要性对中国孩子来说是不可少的。

经典表示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着作,而中国的国学可谓经典中之的经典。国学的经典要早灌注的这些小孩子的心灵中,让他们在读这些“经典”中慢慢酝酿,就像一坛上号的酒,也是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美味,变得陶醉的。

国学在我们许多人眼中并不是完全的丢弃了,现在在我们身边的学校里,多会听到郎朗的读书声,这些内容来自国学,来自三字经,来自弟子规,来自千字文。所以我们想想,连小学生多可以熟练背诵的国学内容,为什么哪些总是说要赶上时流,赶上时代的哪些大人不会呢,为什么不再赶上时代的同时,低头品味一下哪些悠久的中国历史的长河,不仅仅是国学,中国的精髓都应该理解。

国学,可以这样来分析:“国”代表某个国家,学则代表某国的学识,某国历史的文学。中国的文学主要以儒家哲学为顶柱,国学里的内容是圣人的智慧,心灵的故乡,读、品、学、通国学胜过多万卷书。

我这个人也不是特别了解国学,但是我略知一二。我个人觉得国学值得去学,国学值得去读,但不是只有国学,只要是中国历史的文学、数学、科学,都可以称之为国学。我上面也分析了国学的含义,只要是“国学”,都应该去了解,去体会。但是国学的主体依然是我们现在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等。

这两个国学,都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把国学说是美国的,英国的,日本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国学,我也不知道你会不会这样认为,但是国学就是经典,这有得到国学的熏陶才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民。

我有国学中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结束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国学经典读后有感1000字相关文章:

1 国学经典1000字读后感

2 国学经典读后感1000字范文

3 国学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3篇

4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1000字

5 国学经典论语读后感1000字左右作文

  国学与西学的融合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促使国学走进新的文化境界的重要途径。文化上的东西融合论,自中西文化激烈冲突的19世纪后期至今多有论述,如今在讨论复兴国学问题时还要大谈中西融合,实在是因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认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下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以及中国社会二十世纪在诸多方面的重大转型使得长久以来与中国农耕生产方式相适应的传统文化不得不吸收新的养分才能与当下的社会存在相适应。西方许多现代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人权思想则是伴随着西方封建社会的解体以及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因此,西方文化无疑是建构当下新国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诚然,在全球化的当代语境中, 进行本土化和民族化的文化建设和理论建构是克服西方话语霸权的有效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回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去,而是要充分重视和积极吸纳近现代以来西方文化中富有生命力和现代气息的文化成果。诚然,中西文化有很大差异,国学是建基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耕文明上的,而西学特别是现代西学则是建基于商业文明之上的。国学与以血缘家庭为纽带的宗法社会文化息息相关,而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即已形成以地缘政治为基础的城邦民主政治传统。西方人重利,重法,关心来世,热衷超验,而中国人更重义,重情,关心今生,潜心日用。中国人更注重群体认同,而西方人更推崇个人主义。中国文化以其鲜明的人文传统区别于西方文化执著的科学精神。但毕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中西文化中存在着不容忽略的相通的识见和追求。人的生存与发展、生活与幸福问题是国学和西学的共同主题,人性完善、社会进步是国学和西学共同秉有的永恒追求。因此,进行国学与西学的共通性研究和互补性研究会使国学和西学获得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启迪,赢得更辨证、科学、全面的看待问题、审视世界的多元性开放眼光[④],破除天朝上国、惟我独尊的一元论思维模式和文化心态,从而超越国学的古典境界,建构一种更带有普遍性和涵括力的文化形态。更何况,西学特别是现代西学与现代科学、现代性文化互为表里,充分吸收了现代西方科技发展的新成果,更切近现代社会生活,相比于国学有着自己巨大的优越性。而国学长期以来与自然科学则几乎是绝缘的。以刘勰为例,在他生活的时代地动、地圆观念早已出现,时人已能用黄道坐标系、水运浑天仪进行天体测定。汉代太初历和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使时人以科学的眼光看待宇宙自然成为可能,但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却仍旧遵奉太极生两仪、三才天地人、人为天地之心等传统的周易宇宙观,这客观上影响到了其诗学体系的科学性、严整性和理论范畴的清晰性、明确性。西学崇尚科学,注重逻辑推理,概念明确,脉络清晰,因此,西学大多具有完整严密的学理形态。而国学则疏远自然科学,无视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成果,传统国学的概念含混、模糊,借重感悟和意会,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因此,现代新儒家巨擘牟宗三先生基于孕育西方文化的“分解的尽理之精神”在中国长期没有受到重视的状况而开出的中国文化当从“综合的尽理之精神”转出“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从“理性之运用表现”转出“理性之架构表现”,实现现代转换的“返本开新”文化药方显然有其深刻积极之处。既然综合的尽理之精神、综和的尽气之精神、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三者缺一不可,那么积极吸纳西学的优秀成果,实现国学与西学的融合,才能使国学扬长避短,有一个大的跃进。

 但国学与西学的融合不是国学向西学的无条件的绝对的趋附,而是对国学和西学的双度扬弃。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地理条件下形成的,因此,不可避免的有着某种优越性和局限性,东西方文化都是如此。西方文化的特点,按照梁漱溟的看法,其特点是其解决问题的方法沿着本来的路径路向发展,“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 [⑤]。其于自然方向的努力故有富裕的物质财富,有发达的自然科学方法,于社会方向努力故有民主政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方文化的缺陷也日益显现,突出的表现为思维方式上的过度理性主义,价值取向上的过度个人主义以及政治法律制度上的机械性。理性主义本身尽管确有巨大的优越性,但理性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过度理性尤其弊端重重,在当前的商业语境中,过度理性主要体现在把理性的利益算计贯穿到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功利冷漠,缺乏人情味,用梁漱溟的话说就是“人对人也是划界线而持算账的态度” [⑥]。同理性主义一样,个人主义本身也并非完全不好,它对于把普通大众从封建等级制度下解放出来,实现人人平等的价值理想无疑有着积极意义,但过度个人主义使得每一个人成为一个孤堡,视“他人为地狱”。政治法律制度上的机械性和科层制在马克斯·韦伯的著述中有详细的论述,在他看来每个人处在工作网的各个链接点上,按照职责行事,个性特点被消减到了最低程度,由此往往会形成一种过程公正、结果荒谬的制度化逻辑。正是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以人为本,重视人格完善和人性舒展的积极取向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因此,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同时吸取西方文化在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上的优点将是未来国学发展的方向之一。

 自觉促进国学与当代文化语境和时代精神的融合也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促使国学走进新的文化境界的不二法门。首先,要站在现代性文化的高度上整合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国学中包含的在今天有价值的思想点特别是长期被忽视或遮蔽的思想点,涤除其迂腐的、失去活力的成分,实现国学的升级换代,创生适应时代文化新变的新国学。国学中历来就有珍视人,积极入世,务实践履的积极取向。儒道固有的人本精神、儒家文化的克己复礼与道家文化的法天贵真思想在当代如能完美结合并进一步赋予其现代内涵和时代气息,必将成为当代“以人为本”时代精神的强大文化支撑,也必将使国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儒家以礼节情、仁者爱人、自我修持、尊老爱幼、礼让亲和的文化趋尚,《周易》阴阳互化、万物相生相克的系统整体论宇宙观,《孙子兵法》奇正相生的辨证思维,老庄法天贵真、天人以和、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人际公关、生态环保、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乃至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都显然能提供积极的启迪。其次,对于传统国学的学理资源进行文献整理和学术研究本身也应追求一种新的高度和新的境界。当代不少学者已经认识到,“国学”虽然本意是指对于我国固有文化、学术的研究与整理,因而属于古典范畴。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这一研究和整理的对象虽并未改变,但在研究的态度和整理的方法等方面却可以、也应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⑦]。当代对传统国学的研究理应具有现代眼光,理应以现代思维方式、现代方法论成果、现代性理论为参照系开拓国学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视域。如陈炎教授所著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就曾运用文化人类学、两性文化、符号学、结构主义、文化冲突理论等多种现代理论模式、方法对国学进行新的读解和破译,为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提供了范例。更何况,如章太炎先生所言,国学研究没有所谓的登峰造极,要传承国学必须别创新律,高出古人,这才是进步之机[⑧]。传统国学,多以经学为核心,奉儒家为正宗,有很大局限性。从现代性文化的高度对之进行改造,实现国学的现代转型,使国学走进当代,突破传统儒学赖以建基的宗法文化的巨大局限性,建构既传承以经学为核心的传统国学精髓,又充分吸收现代性文化乃至后现代思潮的积极成分,建基于现代性文化之上而又能有效克服西方现代性文化二元对立思维定势的缺憾和消极因素的,既具有华夏文明特色,又葆有现代气息的新国学无疑是出自国学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仅要超越国学研究的古典境界,更要超越国学本身的古典境界。但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国学热潮中,在重新解读经典的诸多国学讲座中,真正具备此种批判精神及现代意识的学者并不多,要么以道学先生的面貌作不分良莠的普及介绍,讲经学不忘讲“灾变说”,全然不顾现代科学成果;要么注重娱乐性,以现代语言调侃古人;要么,以学究的方式探赜索隐,全然不涉及现代精神问题。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还要求国学自身古今的对照融合。要发扬国学自身演进中体现的海纳百川、融会新机的固有机制。国学并非一种先验的文化模式,也并非是亘古如斯的凝定存在,并非是一种一成不变的陈迹。相反,它是一个与世俱进、变动不居的过程。国学不等于儒学,国学也不等于汉学。国学和中华文化传统从远说是先秦诸子百家、汉夷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从近说是儒释道融会贯通,中学西学碰撞化合的文化新生态。儒家思想和汉族思想文化长期以来无疑是中国传统人伦道德和思想文化的主流,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成分。绝不能把国学与儒学、经学、汉学简单地混为一谈。相反,我们必须具体、历史、辩证地审视国学的历史流变,把握国学的文化精神。钱穆先生在其《国学概论》中就曾指出中国学术从皇古以远到清季民初,经历了四个学术结集综整之期和四个学术新变期[⑨],因此,国学的精髓、国学研究的目的恰在于“适应启新”。只有顺应社会文化演进大势,不断发扬光大国学,别创新律,才符合国学的精神实质。钱穆先生在《国学概论》中曾指出二千年来中国学术思想呈现出了流转变迁的动态不居的大势,他指出孟子志切救世,因应时代需要对儒家学说作了新的改进,孟子所谓礼者,已非孔子之礼,尽管其意犹是孔子之意。而先秦诸子,截而言之,也可分三期,孔、墨与陈、许、孟、庄等人所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大为不同,“此初期之问题中心为‘礼’,中期之问题中心为‘仕’,末期之问题中心为‘治’” [⑩]。国学正是在切合时代、承先启后中得到不断发展的,如果说先秦诸子为“阶级之觉醒”,魏晋清谈为“个人之发现”,宋明理学为“大我之寻证”。那么,在晚清民初,“民族精神之发扬”与“物质科学之认识”则蔚成一代学风,国学的生命力恰在于融通会合,发扬光大[11]。章太炎也指出国学实际上是融汇儒释道的结果,庄子“无我”的主张,与佛法和和孔子的“毋我”、颜子的“克己复礼”有相通之处[12]。在他看来,国学的发展还需要融会经史,以谋经学的进步[13]。同样,在传统国学的生成机制中儒道互补也不容忽视。儒家礼乐文化的“伦理符号”与道家消除文饰、践踏法则的“自然符号”既对抵又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纠错”机制,得以不断焕发出活力。[14]在当代文化语境中传承和发展国学尤其应该发扬国学的这种自我修补性,充分吸收古今中外一切有价值的文化成果,不断融会新机,促成国学内质的新陈代谢。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怀着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奠基人章太炎先生的经典之作《国学概论》。此书是太炎先生晚年治学心得,介绍了治国学之方法及国学之派别。先生点拨举重若轻,在先生的指引下,我一头扎进了国学的浩瀚海洋,乐在其中。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深切地感悟到:国学具有抚慰心灵的力量、塑造精神的力量、滋养灵魂的力量。

读一本好书,就是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读国学经典,如同聆听中国古代智者的睿语珍言,恰似一泓清泉,荡涤你的心灵。

1读《论语》,修身达仁

“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标准,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可以净化我们的灵魂,启迪我们的思想,指引我们的行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胸怀宽广、意志坚强的人,要加强师德修养,以先贤为榜样,志存高远,修身明德,才能托起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2读《孟子》,养浩然之气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我们要经受得起艰难困苦的磨练。当面临各种矛盾时,仍要坚守信念。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今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道德自律。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作为教师,我们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要淡泊名利,廉洁从教,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留下的丰富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阅读《论语》,我受益匪浅,也为孔子这位万世师表潜心教育的精神而感动。

1、启发教学,因材施教

孔子十分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学而不厌”、“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这些格言启发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求知。

当子路和冉有都来问“闻斯行诸?”时,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善学乐学。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根据学生习性的不同特点,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2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孔子实行师生人格上平等,学问上平等。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主张学生在真理面前对老师也不让步。他认为学生不要对老师一味信从。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互相切磋,共同讨论,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全部《论语》,基本上是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回答。

《论语》记述的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平等民主的精神,这种尊师爱生、亲密无间的关系,可以作为楷模。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关爱学生,潜心钻研,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各种文化知识。

孟子在描述他所理想的社会时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无疑是我中华民族长期一贯的传统博爱思想,理应发扬光大。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同时要注重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老爱老,保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发扬。

国学经典让我如痴如醉,如饮琼浆。《诗》三百,“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吟咏《诗经》中如歌的诗行,我仿佛看到古人劳作、歌舞、征战的场面,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也不禁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部《离骚》,如泣如诉,表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情怀。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也使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今后, 我要用更多的时间潜心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导自己去发现诗和远方,使自己的人生充实而有意义,也为我的教育事业增添光彩。

让我们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国学经典的长河里遨游,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美丽的珍珠,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要求篇章结构完整,一定要避免无结尾作文的出现。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1

 在国学课上,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的经典语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老师解释道:“土里挖出来的玉石并不珍贵,没有价值,也不讨人喜欢。要经过玉石匠人的雕琢打磨后,才能成为人人喜爱的美玉。人也一样,再聪明的人,如果不学习,或者学习不用功,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你们现在,就像一块块刚出土的玉石,正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打磨,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

 我每个星期都要去校外兴趣班学习民族舞。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我一次都没有落下过。在寒冷的冬天,我冻得手脚都僵了也没有叫一声苦;在炎热的夏天,我热得汗流浃背,仍然坚持练功,接受老师严格的训练。有一次练习压腿,很多孩子因为怕疼当场哭叫起来了,轮到我了,我心里很紧张,老师帮我压的时候,疼得我眼泪都冒出来了,但是我咬牙没有哭出声音,并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要坚持!只有持之以恒地用功,才能成为一块最美的玉。”

 现在,我已将《国学经典》熟背于心了,其中这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被我当作座右铭端端正正地贴在书桌旁的墙上,它时刻提醒着我——勤奋好学,一定要从现在开始。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2

 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世界总在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停住了脚步,就会错过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一样,即使无光、无声、无语也要继续学习。只有“学无止境”,学问才能“步步高”。

 “每个人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同。”这是我们从课本上的第一课文言文的《学奕》中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师经常训诫我们的话。即使我们没有很高的智商,但只要一直认真的积累,就可以像朱熹、辛弃疾等人那样,拥有学富五车的智慧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内容少数我们都接触过了,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诗经》仅仅只是中国文学一部分的缩影。除了《诗经》,还有《大学》、《孟子》、《论语》等不计其数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所以我们应该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讲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以后就不能体会到国学的经典,学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才实现。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3

 我非常喜欢看关于文学经典的书,尤其是《弟子规》。通过对它的学习,使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阅读和作文方面。《弟子规》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其中的《真诚的友谊》让我极其深刻。

 这个故事主要说的是,刘备不留情面地批评了朋友许汜的错误,许汜知道刘备是个直率真诚之士,于是改正了缺点。朋友相交,应以道义作为基础,如果发现对方有过失,就要大胆提出批评,引导对方改过自新,成为有用的人。这种朋友称为“诤友”是十分难得的。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如果听别人说你有缺点就生气;听好话就高兴的话,那么,坏朋友就会接近你,而好朋友就会离你远去。反之,正直的朋友就会亲近你。

 友情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朴素、最平凡的感情;也是最浪漫、最动人、最坚实、最永恒的情感。人人都离不开友情,一旦没有了友情,生活就不会有悦耳的和音。所以某个人都要珍惜自己身边那份珍贵的友谊,因为,它会让你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缤纷美妙。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4

 经典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经过一代代流传,经受了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最终像沙中的金子一样,被所有人喜欢。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现在,读经典、看经典、背经典已成为新时代的一条靓丽的风景。读经典、学国学已蔚然成风,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比如,我们沁阳一小的校本教材:“博雅诵”。它是由我们学校的教师们每天孜孜不倦、辛辛苦苦地为我们整理出来的。这套博雅诵共12册,每一本都有十分优美、精彩、经典的古诗以及诗歌。我们每天早读的时候都会诵读,到了学期末,我们学校还会举行班集体晨诵展示,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古代诗人的文采和智慧。我们学校不光有校本教材“博雅诵”,还有上一年刚刚成立的“我的阅读财富”。只要一到开学,我们人人手里都会有一本自己的精神“存折”,读完一本书,都会把自己的“财富”存到这个“存折”里面。到了学期末,我们都会评出来这一学期谁最富有,最富有的人还会获得“阅读状元”的称号……

 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享受着知识带给我的幸福。一路走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滚滚的长河,那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河,从远古的圣贤那里,一直流进我们的心胸。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5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6

 国学是对大家很有帮助的,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增强大家的理解能力。很多著名诗人的诗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有一次,我和妈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不想吃了,这些菜太难吃了。我想把饭倒了。妈妈说:“不可以浪费粮食。”妈妈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国学经典的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后,我就说;“我不会浪费粮食。”这些粮食似乎是农民伯伯的笑脸。

 还有一次我看见别人都在买新衣服,而我却穿着一件旧衣服,回到家里,我对妈妈说:“被人都在买新衣服,我穿的是一件旧衣服,我也要买。”妈妈看着我说:“克勤于帮可见于家,如果你买了新衣服,然后你又看见别人又买新的东西,你又要买,这样家里的钱迟早会被你用光的你应该做一个节俭的人,不要奢侈浪费。”我就没有要求妈妈买新衣服了。

 让国学陪伴我们成长吧!他就像我们的朋友一样,随时提醒我们,让我们把那些不好的习惯改过来。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7

 这几天,村团支部给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叫我写一点关于学习国学方面的内容,遂想起年前买有《国学经典》一书,时常也随手翻看,这不正好切合“国学”主题吗?故草草写就几句读后感吧。此书中有比较好的名言,多背多思,能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通过多读、多背,也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其实《国学经典》里面每一页名言上都有详细的注解,再此我也希望大家多读、多思。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8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是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中孕育。

 我国最著名的国学经典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论语》主要讲述记录了孔子的言论和做人的准则与学识的方法;《孟子》主要讲了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争辩和对弟子的言传身教;《大学》主要讲了弘扬光明的品德;《中庸》主要讲了怎样修养人性;《诗经》中主要记载了各种诗词曲乐;《尚书》是一本历史典籍;《礼记》是一本门类杂多的典章制度书籍;《周易》主要讲了古时的八卦之术;《春秋》主要记载了鲁国的编年史。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不仅仅要学习现代的文学,更应该继续领略和发扬古代的经典文学,使华夏的精髓得以保存。国学经典用记叙语言的方式引导着华夏人民做人处事的方法与历史的传承,让人们学会怎样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说将“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等文学宝典一一记之,但你心中也必须存有一盏指引你向往社会与生活的“明灯”,如果你没有,那你就是一位盲目前进的徒行者。所以无论你性质如何也应该拥有一盏“明灯”。

 而“明灯”出现的唯一途径就是--探索国学经典的奥秘与神奇,并发扬它,使它得以保存。

国学经典作文锦集九篇9

 陶渊明说过:“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个世界总在不断发展,如果我们停住了脚步,就会错过许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应该向海伦凯勒一样,即使无光、无声、无语也要继续学习。只有“学无止境”,学问才能“步步高”。

 “每个人学习的态度不同,学习到的知识也不同。”这是我们从课本上的第一课文言文的《学奕》中学到的知识,也是老师经常训诫我们的话。即使我们没有很高的智商,但只要一直认真的积累,就可以像朱熹、辛弃疾等人那样,拥有学富五车的智慧了。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的内容少数我们都接触过了,但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渊源。《诗经》仅仅只是中国文学一部分的缩影。除了《诗经》,还有《大学》、《孟子》、《论语》等不计其数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所以我们应该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

 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讲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我们现在不认真学习,以后就不能体会到国学的经典,学会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才实现。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如黑夜中的一颗明星,点缀了夜空。它又如沙漠中的一颗小草,点染了沙土。而在当今,他好似一个知识宝库,点亮了我们的心灵 。

刚读小学时,我就一直跟着老师读国学,国学就和普通的书没什么两样。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读国学很好,而且初中以后也要考这些问题。那时我特别不耐烦。心里想:反正初中还早呢!再说了 ,读国学有什么好的,不就是叽里呱啦地读下去吗?为什么老师还强烈我们去读国学呢?算了,还是听老师的话去读国学吧,可能真的对我们有帮助。随着读国学的次数越来越多,我对国学有点了解,对国学的看法也有了些改变 。

奶奶正和楼下几位邻居聊天,其中一位邻居说:“现在国家的政策真是越来越好了,什么东西都干得有模有样。”听了她的话,我心里想:国家这些年为了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断推出和改进各项政策,让人民拥有更大的权利,使我们收到了更好的教育。奶奶突然说道:“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我听后连忙纠正道:“奶奶 ,现在这句话不适合了,现在流行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她们听了我的话,便哈哈大笑了起来。

国学,是你让我的知识一天天充实,是你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要大声对你说:“谢谢你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569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2
下一篇2023-09-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