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是,诸葛亮的故乡是琅邪郡阳都县,即现在的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扩展资料:
武侯墓
诸葛亮之武侯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诸葛亮墓,在陕西省勉县(沔县)定军山脚下,每年,勉县的人在清明节的那天都要去拜谒诸葛亮游览定军山。
武侯祠
武侯祠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明初与昭烈庙合并,为蜀中著名的历史旅游名胜之一。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亮庵”,位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卧龙岗,始建于魏晋时期,是投魏之蜀汉故将黄权在诸葛亮躬耕地卧龙岗上修建而成的是纪念诸葛亮的大型祠堂群。
诸葛亮庙宇
诸葛亮庙位于诸葛亮逝世之地今宝鸡岐山县五丈原,是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多次修葺而成,布局严谨,气宇轩昂,又因历代名人雅士题联赠匾,成为一处文化气息浓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庙群面南朝北,山门为诸葛亮庙大门,由正门和东西两个耳门组成,庙门古朴厚重。
隆中景区
隆中风景区位于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市襄城区,距襄阳市南阳郡邓县隆中区13公里,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广场
诸葛亮广场是湖北省襄阳市人民为弘扬历史文化传统,纪念三代下一人诸葛亮而建。襄阳市标志性景观之一,襄阳市政府塑诸葛亮铜像于广场。既彰显我们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又是中国最大的人像雕塑工程。
-诸葛亮
缅甸,国名全称缅甸联邦(Union 0f Myanmar),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西北部,形状呈长菱形,南北最长约2050公里,东西最宽约850公里,全国面积67658平方公里,是中南半岛上最大的国家。
缅甸北部和东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老挝和泰国为邻,西部和西北部与孟加拉国和印度毗连。
西南濒临印度洋的孟加拉湾和安达曼海。与邻国的陆地边界线总长约6000公里,其中与中国的边界线长约2100多公里。
缅甸地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中间为平原地区。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脉,西部是若开山脉,东部是掸邦高原,中央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为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犹如一个大斜坡。境内江河众多,湖塘遍布。主要河流有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和锡唐河。伊洛瓦底江是缅甸第一大河,源于中国青藏高原的察隅地区,自北向南流贯缅甸全境,注入安达曼海,是缅甸民族的摇篮和缅甸文化的发源地。
萨尔温江是缅甸第二大河,源于中国西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上游为中国的怒江,在缅甸境内长约1660公里。锡唐河源于掸邦高原,注入莫达玛湾,全长560公里。缅甸著名的湖泊是掸邦的茵丽湖,面积约67平方英里。茵丽湖四面青山环抱,湖水清澈见底,风光秀丽,素以“高原蓝海”著称。尤其是世代居住在茵丽湖上的茵丽人用脚划船的独特习俗,湖中的“水上人家”、“水上集市”、“水上园田”、“水上佛塔”等更使观光旅游者流连忘返。
缅甸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缅甸政府宣称全缅甸境内共有135个民族。主要民族有7个,即缅族、掸族、克伦族、克钦族、克耶族、孟族、若开族。其他民族都是上述民族的支系。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约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及三角洲一带。缅族属蒙古人种,起源于中国西北蒙古高原的边缘和西藏东北部、甘肃南部地区,属羌族的一个支系。公元7世纪中叶南迁至缅甸境内。ll世纪时,建立了以缅族为主体的蒲甘王朝。克伦族是缅甸第二大民族,总人口近200万,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和克耶邦。
源于中国西北的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克耶族与克伦族是兄弟民族,1951年前被称之为“红克伦”,属克伦族的一个支系,1951年缅甸议会决定把克耶族同克伦族分开,单独建邦。掸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主要集居在掸邦,人口约130多万人。克钦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克钦族约有45万多人,主要聚居在克钦邦,源于中国青藏高原东部。若开族亦称阿拉干族,主要聚居在缅甸西部若开邦。族源与缅族相同,语言相似,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孟族是缅甸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灿烂的古老文化,主要聚居在孟邦,人口约100多万。源于中国青藏高原。
中缅两国山水相连,民族同源,两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友好相处,亲如兄弟。据缅甸著名史书《琉璃宫史》记载,早在帝释时代,太阳神的后裔,与龙公主邂逅相爱,龙公主生下三个龙蛋。一个龙蛋漂至中国,变成一位美貌的少女,后来成为中国的皇后。一个龙蛋沿江漂到缅甸境内抹谷,变成了红宝石(抹谷是缅甸著名红宝石产地)。另一个龙蛋沿伊洛瓦底江漂到缅甸境内良宇,变成一个英俊的男孩子,长大后智慧超群,力大无比,是一位力挽千斤的神箭手。后来成为驸马,并继承了王位。这位国王就是蒲甘国的始祖、历史上有名的骠苴低国王。缅甸人据此称中国人民为“胞波”,即同胞兄妹之意。
中缅两国的正式交往,始自中国的汉代。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缅甸部落国家第一次遣使中国,以后在三国、唐、宋、元、明、清各时期,两国互派使节频繁。经贸往来不断。公元802年,缅甸还派团到唐朝首都长安献乐。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曾写下赞美缅甸乐舞的不朽诗篇《骠国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缅两国人民,共同修筑了著名的《滇缅公路》,携手并肩抗击日本法西斯,在世界近现代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解放和缅甸独立以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缅甸是最早承认中国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同中国签定边界条约的国家。周恩来总理生前曾九次访问缅甸,奈温将军13次访问中国。两国***的多次会晤。为中缅友谊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近年来,中缅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等方面交往和合作进一步扩大,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胞波”友谊揭开了新的一页。
诸葛亮躬耕地之谜:南阳的证据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之一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是一个平民百姓,在南阳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面前闻名显达。先帝不嫌弃我身世我身世低贱,竟屈驾相访,向我征询天下大事,这使我很受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诸葛亮在《黄陵庙记》中自述在南阳躬耕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在碑文中,诸葛亮说了上述的那一段话,即“我在南阳躬耕着田地,承蒙先主刘备三顾草庐访我~~~~”。这一段话同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一致的,因而,这也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最可靠的证据。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三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父辈(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迁徙南阳叶县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辈死后,诸葛亮即移居南阳躬耕。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四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五
刘备三请诸葛亮是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发生在哪里?这是与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关的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此碑虽残,发现于卧龙路三顾桥之侧,已显露出来的部分碑文足能说明问题,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进而为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阳”提供了实物佐证。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六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七
亮初亡,人们怀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于道陌上”,随后,步兵校慰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庙“断其私祭,以崇正礼”,后主乃从之。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
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他经常在魏国官僚中称颂诸葛亮。司马宣王曾给诸葛亮写信说:“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不去口实”。当权听到故国丞相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不胜悲痛,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八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
汉末,刘备开始无立足之地,从东吴借得荆洲,当时军需很困难,因诸葛亮在南阳躬耕十年,人际关系有所熟悉,于是,由诸葛亮担保,从南阳晁氏贷钱千万,以应急需。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九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东临沂访坞村的《诸葛氏祖碑文》》载:“我葛氏家琅琊,迁于南阳,食禄为诸,以官为姓。”
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之十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该碑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建。由裴度著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它不仅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是一通书、刻俱佳的艺术珍品。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因刘备“三顾而许以驱驰”,于是“翼扶刘氏,缵承旧服,结吴抗魏,拥蜀称汉”。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一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宋代坚持“南阳说”的人越来越多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二
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南阳说”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三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岳飞的书法健拔雄伟,成为流传后世的重要艺术珍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石工李发祥镌刻,共有21块,各长110厘米,宽58厘米,镶嵌于武侯祠大拜殿北侧的廊庑之中。这幅天下闻名的艺术珍品,襄樊方面也加以复制,陈列在隆中博物馆中。令人费解的是,他们却删去了岳飞自述“谒南阳武侯祠”的跋。
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四
元代有不少文人学士写了大量咏赞南阳卧龙岗和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文章。如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五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率官员僚属到卧龙岗谒诸葛亮祠,“顾瞻徘徊,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并在祠东建孔子庙,庙后建诸葛书院,此工程于至大二年春动工,皇庆无年秋落成,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 。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六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
《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明代不少碑刻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七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八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唐王妃苏氏闻之,启于王曰,闻诸葛孔明汉季之功臣,南阳之英伟,祠宇弗称,恐无以妥神灵,无以慰往来瞻拜者仰怀。王曰,吾亦云云,汝有雅致,听汝成之。乃捐内帑赀财,以庀材物工佣之需,命承奉白震总程督事。”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丛竹萧萧,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十九
清朝时期,诸葛亮躬耕地之争进一步升温,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观点仍占据主流。康熙乙酉年,由罗星瞻搜集整理,编印了《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的兴衰、 变迁及修葺;由张鹏翮撰写了《忠武志》,记述了诸葛亮生平业绩,大事年谱及轶事。现摘抄几则: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躬耕碑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庐井咸在焉,旧有祠祀公,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六十余年,莫有过而问之者。予以戊辰夏抚豫,是冬十二月即奉命勘荒,适新守朱璘莅任,遂于七月起工,落成有日……。”
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一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二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桐寨铺《乡地名志》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诸葛庄位于桐寨铺西南三公里,在曲岗村北350米处。原系诸葛亮在此置买的庄田,早已不存,现仅留遗址,地势较别处高,有砖块瓦砾。1937年,冯岗村民在此‘挖出大缸一只,传说尚有水井一眼。”按:相传在三国建安初年,曹操三次率兵征伐宛城,’搞得百姓不得安宁,诸葛亮就从卧龙岗搬到桐寨铺避难,并在此购置了土地房屋。经南阳文物鉴定小组的专家对这里的砖头瓦块朝廷鉴定确认这些样品是汉砖汉瓦,此处是汉代村落遗址。由此看来桐寨铺诸葛庄遗址是可信的,诸葛亮躬耕南阳也不是固定在卧龙岗一个地方。
诸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三
诸葛亮当年率兵经斜谷栈道出师伐魏时,曾草书了一封密函,叙述了曹魏的情形。这封密函传为东晋王羲之临仿诸葛亮墨迹之唐钩摹本,称为《远涉帖》。该书帖自宋元以来淬有绪,民国初年散佚,新近重又发现。本文摘自上海市未知的博物馆陶喻之先生的《诸葛亮碑帖汇考》。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其王霸之略皆先定于胸中,卒如所期。尝自比管仲、乐毅,识者许之。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也得其遗迹必珍玩之。……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四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唐 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 唐 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
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
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
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诸葛亮躬耕南阳证据之二十五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这一段文字描述了卧龙岗的地理形势,它绵亘数百里,蜿若一条回旋的巨龙。显然,这里是风水宝地,因而号曰“卧龙岗”,诸葛亮则选择于此躬耕陇亩,并因地而“藏修发迹”,人称“伏龙”或“卧龙”。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诸葛亮躬耕地是千年历史疑案。依我之见,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因为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后出师表)中,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山东人;也可以说自己家住哪里。偏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诸葛亮深知他自己是名人,所以在这重要的文献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纪念诸葛亮,学习诸葛亮,可有的人为什么连诸葛亮自己说的话都不信?还谈什么敬仰之情!为什么魏国降将黄权没有去湖北或山东去祭祀诸葛亮?而跑到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
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证据之三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证据之四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证据之五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证据之六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证据之七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亮初亡,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证据之八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证据之九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证据之十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证据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证据之十二 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
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证据之十三 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证据之十四 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证据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谒诸葛亮祠,“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此工程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 。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证据之十六 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证据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记述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证据之十八 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证据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证据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
证据之二十一 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证据之二十二 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证据之二十三 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证据之二十四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唐 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 唐 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证据之二十五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阳证据之二十六 刘备三顾草庐只能在南阳卧龙岗
在《三国演义》中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当时,刘备屯兵拳野,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阳人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在隆中”,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刘备屯新野。刘备为扩充自己势力,积极招贤纳士。“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做法,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阴御之”,即派人暗中监视。因此,刘备不可能 毫无顾忌地三次渡汉水到襄阳隆中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证据之二十七 东汉时今隆中不属南阳管辖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证据之二十八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证据之二十九《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证据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多。
毛泽东在召开会议时喜欢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说明他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以为然,另一方面说明他非常重视集体的智慧。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非常推崇的
杜甫:
长星昨夜坠前营,讣告先生此日倾。
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
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
好看绿阴晴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咏怀古迹五首》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庙》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
大贤为政即多闻,刺史真符不必分。
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武侯庙》
遗庙丹青落,
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
不复卧南阳。
《夔州歌十绝句》
武侯祠堂不可忘,
中有松柏参天长。
干戈满地客愁破,
云日如火炎天凉
李商隐:
《无题》
蜀相阶前柏 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 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 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 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 金刀历数终
《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 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 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 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 梁父吟成恨有余
陆游: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
少时谈舌坐生风,
诸葛奇才自许同。
《自警》
少年不自量,
妄意慕诸葛。
《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
尚思忠武公,
身任社稷重。
《感旧》
壮气河潼外,
雄名管乐间
堂骨高遗像,
千载愧吾颜。
《昼卧》
千秋有诸葛,
看镜汗吾颜。
出师一表千载无,
远比管乐盖有余。
《元微之诗》
拨乱扶危主 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 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 堂堂八阵图
如公全盛德 应叹古今无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 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 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胡曾:
《 咏史南阳》
乱世英雄经百战
孔明方此耕作乐
若垂蜀王三顾来
争得先生出草庐
陕西岐山佚名:
义肝忠胆,六经以来二表;
托孤寄后,三代而后一人。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佚名:
哀鸿遍野哭诸葛,
蜀汉人皆断肝肠。
百度帖吧-诸葛亮吧---白丁香:
《相见欢》
羽扇纶巾扶风,夕阳愁。苍天悠悠,未捷竟白头!
英雄恨,中原梦,泪空流。唯有一江苦水向东流。
民国二十一年(1993)二月,汉中绥靖司令、户县赵寿山出巡经此,展谒武侯墓,题书并敬制楹联:
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
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
解释:为了蜀汉帝业不偏据一方而自安,诸葛亮上书的前、后《出师表》于日月同辉; 诸葛亮说要竭尽劳苦,亲率朝廷的军队长驻汉中,以对付天下变幻的局势。
虚白道人李复心:
前书案,后笔峰,看几亩青畴,数千载隆中宛在;
襟军山,带沔水,留一抔黄土,四百年汉祚犹新。
解释:从前面的书案梁,到后面的笔峰山,看起来武侯墓只有几块葱郁的土地,但数千年来,使人觉得仿佛古隆中就在这儿, 武侯墓襟连定军山,旁带沔水,留下了诸葛亮一捧黄土之坟,在四百年来的汉代国统制度中,好象是十分新鲜的事情。
清\嘉庆\沔县知县马充刚题:
数亩疏筠,山光犹拟南阳卧;
几林翠柏,鹃血常啼蜀道难。
解释:武侯墓亩古迹中青竹稀少,山色之光,好象是诸葛亮再卧南阳;
武侯墓几林翠柏里鹃鸟常啼,嘴中流血,仍在叫蜀汉事业艰难。
民国十五年中秋,宛东唐河县清优附生,王恒题:
我居白河水东,与南阳原系比邻,
知当日避难躬耕,人号卧龙,自况管乐,未出茅庐即名士;
公葬定军山下,为汉中留此胜迹,
寿终时对众遗命,地卜嘶马,墓勿丘垅,能禁樵牧是佳城。
解释:我住在白河水边,东面与南阳原是近邻,知道当年诸葛亮为避战争灾难而在南阳隐居亲耕,时人称他卧龙先生。他自比管仲和乐毅,还没出草庐,就已经是很有名望的人士;
诸葛亮还葬在定军山下,为汉中地区留下了武侯墓名胜古迹。他临死时曾对大家遗命,坟地要占卜选择,不得喧噪,不垒坟冢,并能禁止砍柴、放牧,才是理想的墓地。
光绪戊寅(公元1878)仲冬(十二月),长安信士潘矩墉题:
大业定三分,伊吕洵堪称伯仲;
奇才真十倍,萧曹未许比经纶。
解释:诸葛亮全力辅佐弱蜀,使之与魏、吴形成三分天下,其盛大业绩与功名,实在可以和伊尹、吕望比肩而论;
诸葛亮是真正完美少有的特殊人才,萧何与曹参二人也不可能比得上他的政治才能。
光绪癸未(公元1883)仲冬(十二月),署沔县典史,冯锡龄敬题:
汉祚难延,忠魂痛裂三分鼎;
军山在望,高冢灵通八阵图。
解释:蜀汉的帝业难以延续,使诸葛亮忠君的灵魂仍痛心天下分裂成为三足鼎立; 定军山举目在望,高高的武侯坟墓似灵应贯通着诸葛亮推演的八卦阵法。
光绪戍子(公元1888)仲冬,豫章(今江西南昌)萧执中题 :
古石幽香名士骨;
苍松翠柏老臣心。
解释:古老的碑碣石刻,散发出诸葛亮高尚气质与品格的清香;
青绿色的松柏树,象征着诸葛亮忠于蜀汉帝业的高杰心灵。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陕西提刑按察使司文濡题:
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
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坟。
解释:诸葛亮死后不归葬于故乡,是因为没能完成统一河山的志愿;
诸葛亮忠君的灵魂还在,过往的行人都争相瞻仰拜谒武侯墓。
光绪庚辰(公元1880)冬,蜀州(今四川崇庆县)李士瑛题:
生为兴刘尊汉室;
死犹护蜀葬军山。
解释:诸葛亮生前一切都是为了兴复刘氏帝业而尊敬事奉蜀汉王室;
诸葛亮死后仍然为保护蜀汉国土和事业而遗命葬汉中定军山下。
嘉庆七年(公元1802)夏,钦命提督、甘肃全省军门杨遇春题:
二表竭忠臣,鞠躬尽瘁不负南阳三顾;
一心扶汉祚,拓土开疆卒书正统两朝。
解释:前、后《出师表》竭尽了诸葛亮的忠心。恭敬谨慎,不辞劳苦,为的是不辜负刘备茅庐三顾之恩;
一心扶持蜀汉帝业,扩展、开辟疆域和领土,终于使史籍记载了刘氏国统的刘备、刘禅父子两代。
清\麦凤岐题:
虽知天定三分鼎;
犹竭人谋六出师。
解释:诸葛亮虽然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规律; 但是,他仍然竭尽人为的谋略,六出祁山进行伐魏而力求统一。
同治五年,知沔县事浙江莫增奎题:
隐居求其志,行义达其道,王业偏安炎汉恨三足鼎立;
扶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鞠躬尽瘁大星落五丈原头。
解释:诸葛亮深居不仕为追求自己的志向,多行义事为达到道德标准。他恨的是汉代的帝业编居一方,不能统一,成为三分天下;
诸葛亮受托孤之命而扶持幼少的君主,摄一国之政事全力辅佐蜀汉帝业。谦恭谨慎,不辞劳苦,死在了五丈原头。
葛峻起:
《谒诸葛武侯祠》
濯锦江边木叶黄,入祠展拜肃冠裳。萧曹事业成千古,鱼水君臣共一堂。
二表平生抒义烈,大星中夜堕光芒。残碑零落荒烟里,竹柏萧萧日影长
陈中荣:
《南阳诸葛亮五首》
炎精四百渐尘蒙,天挺人龙岱岳东。
礼乐才归谨慎蕴,兵农学裕淡宁中。
不於乱世求闻达,岂慕舂陵胜郁葱。
萍泛邓襄因寓此,师尊高士得庞公。
耕罢长吟道自娱,一枝聊倚宛城隅。
无端帝胄勤三顾,有志皇纲藉再扶。
知己礼隆宜报称,匡王义重许驰驱。
策筹荆益和戎后,大振声灵复故都。
鱼水遭逢快主宾,统承献帝定君臣。
二州割据三分鼎,一德周旋十七春。
器使贤能官录旧,严明赏罚政图新。
大儒气象兴王佐,千古迢迢共几人。
永安啼泣受遗孤,耿耿丹衷上下孚。
开诚布公忠虑集,丁宁宫府至言腴。
卤城战胜摧强寇,渭水屯耕省远输。
引领还京兴礼乐,明农仍返旧庐夫。
千载凄传五丈原,凭高远眺为招魂。
舟通白水从巴峡,路转秦川出剑门。
士女讴思瞻竹柏,春秋祭祀洁苹蘩。
崔徐水鉴居想望,携手欢然话旧轩。
《咏武侯》
三聘来莘野,三顾起南阳。
人代已去远,猗兰发殊香。
管乐昔未许,日星今始光。
天纵王佐质,时隔宣圣堂。
功业有煊赫,出处何荒唐。
潘之彪:
海内方龙战,先生卧起迟。
草路筹计熟,羽扇指麾奇。
勋业三分鼎,精忠两出师。
试看遗像处,生气飒须眉。
宋在诗:
《诣诸葛武侯庙》
每读出师表,难禁涕泪横。
古祠森气象,王佑郁精诚。
管乐非同德,程朱有定评。
作书自戒子,后学足箴铭。
仲鹤庆:
《武侯祠》
非不乐躬耕,拳拳三顾情。
嗣君如可辅,大业讵难成。
星落秋风冷,祠荒灶火明。
遐陬诚服久,犹自说南征。
李维:
《武侯祠》
顾庐恩不世,抱膝志非常。
孙子皆千古,君臣共一堂。
偏安才未展,遗命死难忘。
汉代森森柏,阴连八百桑。
邵塾:
《武侯庙(集杜句)》
翊戴归先主,南阳气已新。
蛟龙得云雨,贤后赞经纶。
复汉留长策,观图忆古人。
平生白羽扇,足以静风尘。
郑成基:
《武侯祠》
故国千年在,荒祠细草春。
空庭非汉柏,遗像自纶巾。
功业殊前代,英雄慨后人。
先主留恨事,吴魏不称臣。
程尚濂:
《武侯祠》
龙卧空千古,蚕业竟一隅。
风云方惨淡,先死许驰驱。
苦窳三分鼎,酸辛六尺孤。
天心知莫挽,聊以报区区。
温瑞柏:
《谒惠陵》
名士推诸葛,英雄属使君。
炎刘孤六尺,蜀汉鼎三分。
魏阙空秋草,吴宫但夕曛。
惠陵长在望,千载忆风云。
董大椿:
《武侯祠》
锦官城外望,郁郁武侯祠。
策定三分鼎,胸藏十万师。
庙依昭烈寝,碑剩少陵诗。
尽瘁酬先帝,天下讵不知。
王梦庚:
《昭烈帝惠陵》
王业惜偏安,荒陵尚郁蟠。
祠遗炎汉古,波照锦江寒。
辛苦群雄兢,凄凉后嗣难。
犹疑闻望帝,祗素拜衣冠。
曹九成:
《惠陵》
论到英雄处,阿瞒亦让君。
能臣人第一,惜数限三分。
先事孙曹占,雄图楚蜀闻。
烝尝乃一体,日暮仰斜曛。
《谒忠武侯像二首》
八百桑何在,千秋柏影孤。
式瞻公道貌,真是古醇儒。
力却曹瞒聘,心将汉鼎扶。
凛然持正议,愧杀建安徒。
大厦支非易,孤臣遇独难。关张如有命,吴魏岂能安。
时会竟如此,先主良可叹。煌煌二表在,长作典谟看。
金伯纶:
《武侯祠》
卧龙何处去,古柏问祠堂。
事业同姬旦,艰难甚子房。
有坟依汉上,无梦到南阳。
莫叹偏安局,千秋祭祀长。
彭端淑:
《武侯祠》
巍巍汉相庙,乃在惠陵边。
一德君臣近,千秋俎豆传。
南人思旧泽,西土乞灵篿。
入座瞻遗像,纶巾仰大贤。
岳钟琪:
《和尹大司马武侯祠原韵》
宗臣禋祀处,古柏满阶头。
道与伊周合,才非管乐流。
勾留栖鸟落,黯淡暮烟浮。
返辔重回首,祠堂叆霴愁。
蚕业留汉土,擒纵百蛮中。
鱼水兴汉室,君臣同閟宫。
空阶铺草绿,间砌落花红。
吉甫吟哦日,如亲巾扇风。
《武侯祠怀古》
公灵于此奉明禋,衰草寒烟锦水滨。
万古孤忠存社稷,三分大义见君臣。
草庐崛起云龙会,陵庙长依鱼水亲。
凭吊不胜生感慨,知心最是杜陵人。
杨太史吊武侯诗:
一体君臣事岂殊,如何国破尚家余。
自从白帝遗孤主,忘却南阳有旧庐。
洗耳河边轩冕贱,钓鱼台上利名除。
若将高尚称元老,第恐忠魂不忍居。
《相岭武侯祠》
峻岭名称大相公,千秋人念武侯功。
若无七纵天威震,安得三分鼎峙雄。
一向至今崇绝域,鞠躬自昔仰孤忠。
剧怜古庙倾欹甚,风雪盈门撼朔风。
《武侯祠》
等闲巾扇策奇勋,伊吕俦非管乐群。
汉土蚕丛天一角,草庐龙卧鼎三分。
阵图终古排沙碛,庙树何年赦斧斤。
鱼水君臣两遗憾,祠堂残照惠陵云。
尹嘉铨:
《隆中怀古》
俊杰拥书观大略,致远襟怀安淡泊。
平生谨慎有君知,六尺藐孤真可托。
鱼水交欢起卧龙,纶巾羽扇倍雍容。
世主岂无求贤意,天下才多恨未逢。
三代而还共传语,伯仲之间见伊吕。
谁忆长吟抱膝时,自比管乐人莫许。
吁嗟文彩艳飞腾,席珍漫向时人称。
未出草庐能相信,祗有徐颍川与崔博陵。
男儿有志长落落,风流千载犹如昨。
君不见罗者烝然视薮泽,鹍鹏久已翔寥廓。
钱载:
《谒汉惠陵》
臣仆操权已陆梁,先生载主独苍茫。
荆州不袭秭归返,高祖重符王业昌。
赛社鸡豚三蜀险,参天竹树一抔荒。
直须庙庑先诸葛,增配关张赵马黄。
《卧龙冈怀古同箕陈》
南阳城西卧龙冈,地脉绵亘接嵩邙。
汉季群雄争割据,先生乐道此遁藏。
管乐自比识者少,抱膝长吟日徜徉。
感激豫州三顾礼,意气投合翻然起。
倏忽东吴万炬来,赤壁奇功已建矣。
南收三郡军实充,西定巴蜀政咸理。
可怜白帝受托孤,愿竭股肱死后已。
七纵七擒服南人,六出祁山军声伟。
天不祚汉陨大星,仲达畏生犹畏死。
二表长存宇宙间,八阵图堆鱼复沚。
江流水落迹依然,鬼神呵护当尔尔。
耀也奉命谕黔苗,道经先生之故里。
斋戒沐浴拜阶前,伊吕而外谁可拟。
登高远望渭水流,古柏参差翠烟浮。
想象当年躬耕日,视彼富贵如蜉蝣。
感慨情深不能置,徙倚欲去又还留。
君不见邺下铜雀没漳河,吴主宫殿成灰土。
卧龙冈上三顾堂,庙貌常新历终古。
徐嘉炎:
《卧龙冈二首》
层冈体势独盘纡,吊古徘徊识草庐。
梁父歌吟谁解得,庞公品藻竟何如。
留连白水真人地,仿佛桐江隐士居。
见说卧龙遗址在,云台尘封付邱墟。
羁栖元直愧同俦,邂逅逢君第一流。
事业迥堪追管乐,才名宁屑傲应刘。
新疆已见蚕丛辟,古道曾无杜宇愁。
起蛰风雷需一夕,清时鱼水足千秋。
柯彩:
《谒诸葛武侯草庐》
千载遗踪拥膝居,仰瞻笾豆素庭除。
松阴恍驻闲吟日,野色犹芬枉顾车。
北伐驱驰终不负,南征事业竟如何。
底今岗上风云气,尚绕先生旧草庐。
纪之健:
《谒诸葛草庐二首》
何处求遗迹,闲闲十亩中。
草深孤卧绿,花落鸟啼红。
山绕零无尽,江流恨不穷。
悬知汉日月,终古揭蚕丛。
龙卧非藏用,梁吟岂负才。
未参贤圣意,空使俗愚猜。
业自昭云汉,庐犹结草莱。
俨然崇俎豆,吊古奠椒杯。
顾图河:
《诸葛铜鼓》
武侯未筑祁山垒,先出偏师渡泸水。
人言孟获不足擒,股掌玩之徒戏耳。
岂知北伐用南夷,正欲中原扫仇耻。
僰人筰马供鞭驱,罗鬼乌蛮皆效死。
至今铜鼓散山谷,峒户流传尚夸侈。
精铜其质革其音,想见援枹兵四起。
鸟蛇龙虎倏离合,戎机万变人难拟。
曾传八阵有遗碛,更说旗台余故址。
此鼓千年尚宛存,血战消磨土花紫。
君不闻定军山下阴雨中,山鸣雷动声隆隆。
埋鼓镇蛮功未毕,反旗走敌恨无穷。
任兰枝:
《武侯祠》
丞相祠堂沔阳浒,桧柏森森铁干古。
行人指点定军山,月黑天阴闻战鼓。
三分炎祚鼎终存,万马中原气已吞。
五丈原头将星落,此间终古藏忠魂。
泱漭寒流向东去,霜郊豁见平芜路。
南通剑阁北褒斜,想见当年运筹处。
我来下马拜荒邱,三代而还第一流。
绵竹战余瞻尚死,一门忠烈壮千秋。
《大相岭》
肩舆历峻坂,力尽得跻攀。
冰雪明孤岭,风云暗百蛮。
地应雄剑阁,天已近阳关,
旧说南征相,兵戈驻此间。
高层云:
《瞿唐》
连山接巴东,地险势复壮。
谁辟鸿蒙开,插天列青嶂。
滟滪立江门,突兀献奇状。
摩挲两铁柱,越历几兴丧。
惊涛奔紫崖,鱼龙不敢傍。
众山自回合,前行欲何向?
初疑水际穷,忽转天心旷。
恍如出甑底,沸釜欣层浪。
赤甲与白盐,开阖似屏障。
丹黄苍翠间,日色相摩荡。
割据慨当年,雄长不相让。
流览卧龙图,英姿迥堪尚。
探奇自兹始,弥觉心神王。
诸葛亮躬耕地是千年历史疑案。依我之见,躬耕于南阳卧龙岗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因为诸葛亮在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后出师表)中,完全可以说自己是山东人;也可以说自己家住哪里。偏偏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呢?诸葛亮深知他自己是名人,所以在这重要的文献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纪念诸葛亮,学习诸葛亮,可有的人为什么连诸葛亮自己说的话都不信?还谈什么敬仰之情!为什么魏国降将黄权没有去湖北或山东去祭祀诸葛亮?而跑到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
证据之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躬耕于南阳
正史《三国志》记载了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师表》,在此文中,诸葛亮表述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一段话出自诸葛亮给后主的奏章中,可称为第一手材料,是无可非议的,因而,它是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最可信的证据。
证据之二《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
在《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
黄陵庙位于长江西陵峡南岸,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奉命领兵进军益洲,船队进到西陵峡,他登岸看到一座断壁残垣的古庙,原来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庙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诸葛亮感慨万千,即派人“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庙宇建成后,即撰写了《黄陵庙记》,并刻碑铭记。
证据之三 隋开皇“断石幢”称孔明居南阳躬耕
《中州杂俎》记载,诸葛亮“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此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为隋时物,则去三国时未远,言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据《叶县志陵墓》称:“开皇断石幢系明代叶县县令牛凤在《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石碑中所记”。今平顶山卫东区妇幼保健站有诸葛庙遗址,东有诸葛庙街,《改正诸葛武侯祠记》的石碑,竖立在妇幼保健站院内,至今保存完好。`
证据之四 晋代诗画石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清朝末年,南阳方城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着,穿也靠着;力勤粪多做生活,麦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丰也不错,凶也不错~~~”。其落款为:晋永和三年岁次癸亥秋月谷旦,尚书仆射和浴手敬书。
《躬耕歌》文词朴实无华,雅俗共赏。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哲理,闪烁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远,与三国相近;二是系东晋名宦顾和手书,有较高的声望;三是出土在南阳,且至今保存完好。这对诸葛亮躬耕南阳又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证据之五 "三顾桥碑”证明刘备“三顾茅庐”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三国志诸葛亮传》曰:“时先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人喻为“卧龙”的诸葛孔明,于是就发生了“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具体发生在哪里呢?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说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驾,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古今图书集成》“南阳府”古迹部分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词,春秋祀焉。”
刘备当年屯兵新野,来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必经梅溪河桥。该桥原本是一座极普通的小桥,因刘备“三顾茅庐”时经过此桥,世称三顾桥,至今约有1700年历史。清代在旧桥的基址上修建为石板桥,1968年由于城市扩建,又将此桥改修为水泥结构的拱券桥。
“三顾桥”在历史文献中屡有记载,如:康熙壬辰年编修的《龙岗志》中云:“三顾桥在南阳府城外西南三里许,离卧龙岗亦三里许,汉昭烈帝三顾草庐经此,因名。”令人惊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卧龙区棉花加工厂院内的建筑垃圾中发现了一块“三顾桥”残碑。碑文曰:“…三顾口更有义焉,三顾者昔刘主顾草庐而谒诸葛者也,后来汉室所由兴亦始,不假此桥谒诸葛之路乎,虽谓先人之遗迹,即今人往来所利便也。但历年久远,倾危将至,,谁忍坐视不为之此乎,口口是桥修以流芳于不穷……。 三顾桥残碑是南阳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它确凿无疑地证明,历史上的“三顾桥”确实存在,它用实物证明了刘备“三顾茅庐”就发生在南阳卧龙岗。
证据之六 晋李兴撰《祭文》在南阳祭祀诸葛亮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为此,李兴写了一篇《祭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此事发生在晋永兴年间,当时,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驻节宛城,李兴是刘的参军。李兴为刘弘代写了《祭诸葛丞相文》,他们是在沔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诸葛亮的活动。然而,“襄阳说”抓住这篇《祭文》断章取义,认为“于沔之阳”就是在襄阳诸葛亮故居。其实,这是误解,古时人们俗说“山南水北谓之阳”,此处说的“于沔之阳”,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阳某地举行祭祀活动,并不是沔南的襄阳故宅。
证据之七 黄权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诸葛亮
亮初亡,黄权则是最早在南阳卧龙岗建诸葛庵祭祀的人。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刘备袭取益洲后,任用其为代理偏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任权为治中从事。刘备在蜀称帝后,欲报荆洲失守、关羽被杀之仇,将伐东吴,黄权竭力劝阻,但刘备不从,一定要率兵亲征。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后来,伐吴果然失败。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故而降魏。先主叹曰:“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黄权与刘备及诸葛亮有着浓厚的感情,尤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即和南阳同乡人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卧龙岗,修建了一座诸葛庵,因时节进行祭祀活动。
证据之八 诸葛亮为刘备从南阳贷款以为军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记载:“先主寓荆洲,从南阳大姓晁氏贷款千万,以为军需,诸葛亮担保,券至宋犹存。”这是一条极重要的主证材料。当时打的借条,至宋代仍然保存着。
证据之九 诸葛亮为其弟在南阳娶妻
《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现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称:“亮生于琅琊,迁居南阳,官于西蜀。”该宗谱还:“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诸葛)冲携眷复归故里,又还琅琊。
从《诸葛宗谱》看,诸葛亮系山东琅琊郡阳都县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汉文帝追封为诸县侯,所以人们称他们为“诸葛”,久而久之,就习用以为复姓了。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诸葛谨在东吴效力,弟诸葛均年少时,跟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自食其力。诸葛均年长后,诸葛亮就在南阳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为妻。
证据之十 唐裴度著文称颂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成都武侯祠大门左侧碑亭中,矗立着《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学多才,功勋卓著。他在碑文开头说:“度尝读旧史,祥求往哲”。这说明裴度对先贤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及业绩都作过研究,是很了解的。裴度称赞诸葛亮是一个“藏器在身,待时而动”的英才。碑文说:“公是时也,躬耕南阳,自比管乐…时称卧龙”。这是迄今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最早的石刻记载之一。像这样年代久远,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碑刻,能保存至今,实为难得。
证据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献记述诸葛亮躬耕南阳
在唐代,诸葛亮已名扬天下,大量文献和碑刻记述了诸葛亮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以及卧龙岗、诸葛庐等方面的事迹。如,唐刑部员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称:“伊昔武侯,踠足南阳,退藏于密,不曜其光。”吕温在《诸葛武侯庙记》称:“胥字南阳,坚卧待主,三顾缜说,群雄粗定。”严从在《拟三国名臣赞序》称:“先主之迹远播于汶隅,孔明躬耕南阳,盘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论》称:“昔诸葛亮拥膝南阳,为‘梁父吟’,自比管乐,州平、元直以为信然,虽涯量可窥,而遗迹可见。”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称:庐“在南阳城西南七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证据之十二 宋代坚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人越来越多
例如朱黼在《评诸葛孔明》称:“孔明高卧南阳,自比管乐,世人莫之许也。余窃论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俦也~~~~~夫孔明之于伊尹,所遇虽异,处心则同。夫躬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躬耕南阳而吟‘梁父’之诗,同一隐晦也,聘三往而后起,驾三顾而后从,同一出处也。”
宋司马光在《咨治通鉴》中云:“初,琅琊人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些资料彻底否定了诸葛亮躬耕襄阳隆中说。
证据之十三 岳飞谒南阳武侯祠并手书“出师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对诸葛亮十分敬慕,于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过南阳挥毫书写了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并写有跋语:“绍兴戊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岳飞并识”。
证据之十四 元代文人学士咏赞诸葛亮躬耕南阳
元代江西儒学提举杨维镇在《孔明自比管乐论》称:“汉之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阳时,常自比管仲、乐毅,人固谓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观之,其才业则过于管乐”。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丞相诸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臣瑾按,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渟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大元一统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中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亮孔明躬耕地。”
证据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钦定南阳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是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钦定的。
据元代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谒诸葛亮祠,“慨然兴怀”,即指示南阳地方官将祠扩修,此工程计施工四年。完工后,河南向朝廷奏请命名 。元仁宗于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院集议,给南阳卧龙岗诸葛亮祠正式命名为“武侯祠”。南阳卧龙岗武侯祠从此得到朝廷钦定的地位。程钜夫为元代翰林学士,湖广京山人,当时参与集体研究并撰《敕修》碑文,应该说是可靠的根据。
证据之十六 明代官方志书肯定诸葛亮躬耕南阳
明代,诸葛亮躬耕南阳进一步得到官方听肯定,并载入史册。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历史地理专著,该志书卷30南阳府《山川》条中称:“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往,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世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该志书在卷30南阳流寓条又称:“诸葛亮,本琅琊人,汉末避乱,寓居南阳之西岗,躬耕陇亩。”《明嘉靖南阳府志》的说法,大致与《大明一统志》相同。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经河南等处布政司奏请,明世宗确认南阳卧龙岗“实为诸葛亮藏修发迹之所”,“但襄阳不过亮与隐士庞士元往来游息之地。”
证据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记述
明《嘉靖乙酉抚民右参政许复礼呈照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隆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岗上有草庐故居,前有忠武侯庙,庙中塑像纶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书院故址,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明宪皇帝在《诸葛武侯》赞诗序中曰:“孔明值汉室板荡,隐于南阳,司马徽谓先主曰,识时务者为俊杰,诸葛孔明真俊杰也~~~~。”
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元建祠祀侯,又置书院,设山长,聚徒讲学,给田数百顷。”
证据之十八 明代名仕极为关注南阳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圮, 明代诗读蜀地新都人叶桂章在《武侯记》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证据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编印了《龙岗志》、《忠武志》二书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清澎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证据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诸葛书院碑记的论述
清鹿佑在《募修南阳卧龙岗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实兼备圣贤礼用之学,考其生平行事,无不原本经术,与三代之英相颉颃,方其躬耕陇亩,三顾而始出草庐……。
清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元至正十年,敕改为诸葛书院,聚生徒,拨瞻田,使学于其中。昔自明季委为灰烬,……。”
证据之二十一 诸葛亮在南阳曾有多处活动遗迹
史载,诸葛亮在南阳,还有多处活动遗迹,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杂俎》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之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今裕州石峡口(今方城县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时石记犹存。又尝寓居于新野之野白岗,庄宅基址今为玉皇庙,古井尚在。南阳卧龙岗碑阴载,新野地五顷,佃户张某佃种,亦先贤之遗迹也。又唐县有诸葛庄,武侯之远田也,曾犁出古碑,在县西桐寨铺,去南阳市六十里。又尝居叶县之平山下,现存隋开皇二年断石幢云:‘地有诸葛之旧坟墟,在高阳华里。’今山下少西有诸葛庙,东有金鸡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处。盖孔明从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阳则自孔明始也。此断石幢既主国隋时物,则去三国未远,当必得其真,故而书之。”
证据之二十二 诸葛亮曾在桐寨铺诸葛庄购田耕种
据南阳《唐河县志。地舆志古迹》记载:“诸葛庄在县西四十余里,位于桐寨铺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诸葛庄’三字,相传武侯曾置庄田于此,去南阳旧庐仅六十里。”
证据之二十三 葛亮《远涉帖》叙论称亮躬耕南阳
诸葛亮之《远涉帖》,始见于北宋风内院奉敕撰著《宣和书谱》卷十三,“草书叙论”曰:“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少孤,依从父玄。玄卒,亮躬耕南阳,高卧不仕。蜀先主三往见然后起。先主喜而谓其臣曰:‘吾之得亮,犹鱼之得水也。’。……今御府所藏草书--《远涉帖》。”《远涉帖》是诸葛亮唯一存世的临仿本,“草书叙论”则提供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证据。
证据之二十四 历代文人学士赞颂诸葛武侯
历代文人学士写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赞颂诸葛武侯,从中可以窥见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踪迹,现选列数首: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 唐 李白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南阳》 唐 胡曾
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曾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
《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当此时,卧龙独摧藏。掉头梁父吟,羞与众争先。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
崎岖巴汉间,屡以弱攻疆。
证据之二十五 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
在元、明、清历朝的志书中,均明确表述了诸葛亮当年躬耕和受三顾于南阳卧龙岗。志书中称:“卧龙岗在南阳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内……,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处。”明《地理志》曰:“时人喻孔明为卧龙,因号其岗云。”明代将领俞大猷在《重建诸葛亭记》称:“昔诸葛亮先生躬耕南阳时,人以‘伏龙’称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岗曰卧龙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基于这两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说明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居住过,卧龙岗即侯躬耕处。
阳证据之二十六 刘备三顾草庐只能在南阳卧龙岗
在《三国演义》中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当时,刘备屯兵拳野,至南阳卧龙岗三顾茅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襄阳人硬说,“刘备三顾茅庐是在隆中”,这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刘备屯新野。刘备为扩充自己势力,积极招贤纳士。“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这种做法,引起了刘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阴御之”,即派人暗中监视。因此,刘备不可能 毫无顾忌地三次渡汉水到襄阳隆中三顾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证据之二十七 东汉时今隆中不属南阳管辖
东汉时襄阳隆中不属南阳郡管辖,是诸葛亮躬地之争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襄阳说的人其主要依据是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所说:“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其实,习氏的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区划的天然分界。南阳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设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汉水南建立了南郡。汉水东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当时两郡的分界线。南郡建立时不可能独将汉南隆中一小块留下,待六年后南阳郡设立时隔江划给南阳郡。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说:“秦置南阳郡,以南山之南,汉水以北也。”《路史。国名记》引萧梁任昉《地纪》称:“汉江以北为南阳郡,汉江以南为南郡是也”。从秦朝至东汉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间,南阳郡与南郡一直以汉水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汉水之南,因此,东汉时它隶属南郡而不归南阳郡管辖。
证据之二十八 邓县不是邓城,两地不能混同
据陈芳绩的《历代地理沿革表》记载:“古邓国,汉置县,原南阳郡。”又载:“邓城始建于晋,属襄郡。”《汇篡》释例曰:“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曰:“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从以上资料看,邓县不是邓城,两地相隔百余里。
那么,邓县辖不辖邓城?也是辖不辖隆中的问题?可以肯定的说,邓县从来没有辖过隆中,理由是南阳之邓县,与隆中相隔有山都县和朝阳县,加上相隔 一条江,邓县如何管辖隆中呢?习凿齿由于忽略上述事实,撰写《汉晋春秋》时,误以南阳邓县为襄阳邓城以晋时的行政区划来证汉末人物的活动,是有违史实的。
证据之二十九《隆中对》篇名不妥,应为《草庐对》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集》中,把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的对话节录下来中,以《草庐对》而定名、而问世。清代张澍在编辑《诸葛忠武侯集》时根据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志》记,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诸葛亮集》将《草庐对》列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华书局编辑部于1960年8月出版时,根据清人张澍的《诸葛忠武侯集》并尊依陈寿原著《诸葛亮集》而整理点校的。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风》却将这段选文命名为《隆中对》,既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又不能反映客观实际。因此,《隆中对》纯粹为后人强加,后又以讹传讹。
证据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纪念地各有不同内涵,不能等同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黄陵庙记》中均自表“躬耕于南阳”,陈寿著《三国志》采用了诸葛亮之自表,应该说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习凿齿的《襄阳记》、鲍坚的《雍州记》、盛弘之的《荆州记》、《元和郡县志》及《荆州图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阳隆中有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那么,诸葛亮住在襄阳隆中干什么呢?《魏略》云:“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颖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汉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温恢为凉州刺史,有治名,与诸葛亮俱游学。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绪宣意公威。”据上述记载,建安初年,诸葛亮曾在襄阳隆中住过,不是躬耕,而是游学,这也是应该肯定的。大凡诸葛亮生前活动过的地方,人们为怀念他,都修建了纪念性建筑。今陕西、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纪念诸葛亮的建筑极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