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渭川田家》田园诗词赏析

王维《渭川田家》田园诗词赏析,第1张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河东人,与弟王缙俱有俊才,维尤工书画。安禄山陷两都,王维为贼所得,拘于菩施寺,安禄山宴于凝碧池,王维潜赋诗悲悼云:“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之后,以此诗而得免罪。王维诗闲淡从容而优雅,然而亦正如《西清诗话》所言:“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今存有《王摩诘全集》二十八卷。

王维诗选(一)

渭川[1]田家

斜阳照墟落[2],穷巷[3]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4]。

雉雊[5]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6]。

注释

[1]渭川:就是渭水,发源于甘肃省的鸟鼠山,流经长安城的北郊。

[2]墟落:村落。

[3]穷巷:深巷、长巷。

[4]荆扉:用荆木条编制成的门扇。

[5]雉(zhì)雊(gòu):雄雉鸣叫为“雉雊”。

[6]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指时衰欲辞官返乡之意。

旨要

本诗透过田家黄昏时,人、畜纷纷回返的情状,带出一种安详恬适之感。“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两句,又在安详中隐有生活丰饶之意,并由此带出王维心中兴起不如辞官隐退的心境。

赏析

这首诗既然以“渭川田家”为题,所描述的内容当然以田家生活景象为主。我们看第一、二句写的“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句中的“墟落”就是村落,“穷巷”指的是长巷,这两句先将田家黄昏时,牛羊回返的景象点了出来,而这种描述方式,又透露出田家那种特有的安详和宁静的情境,让人觉得田家生活的平淡和自然。我们可以想象,居住在这种安详又宁静的地方,不是会让人忘了世上的名利之争吗?

这种田家平淡的气氛,正是王维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和强调的。所以我们看以下的句子,可以说都是准此观点来加以描述的。“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透过村中长老在黄昏日落时,扶着木杖在柴门前等待放牧归来的牧童,写出亲情的可贵和可敬,让读者看了倍感温暖。一个“念”字,含蕴着多少亲情牵挂在里头。然后我们再来看王维在这首诗中所安排的图景次序。

“斜阳照墟落”一句,先描绘出太阳即将西下,日影斜照在村落的图景,这是个大景的描述,在这个大景出现之前,村落中并没有人或动物的声响。这种描述方式,非常符合田家白天的景象,因为白天所有田家有劳动力的人,都下田工作去了,必定要等到黄昏夕阳西下之时,才会从田里回到村中来。所以本诗的第一句以“斜阳照墟落”破题,正是要为田家农忙一天结束的图景作开端。“穷巷牛羊归”一句则是在这个宁静了一天的大景中,开始添增动态,但是在这个图景中,仍然没有人声。等到第三句“野老念牧童”出现时,才有人的动态出现,而出现的人影则是田家年纪老迈的长者,所以严格说来,整个图景仍然没有人的声响动态,而这种安静的图景,全部收束在第四句“倚杖候荆扉”的诗意中。全诗写到这个地方,并没有将牧童的身影点出来,完全留给读者去自由想象。我们从这种写作技巧中,便可以了解到王维的诗,为何会被誉为具有神韵的画意。试想,野老为何会出现“倚杖候荆扉”心念牧童的形象?就是因为在屋中闻听牛羊回返的声响。诗中既然描述牛羊从长巷中返回,牧童当然就在这群牛羊之后。这种将画意隐含在诗意之外的写作方式,是王维傲视中国古典诗的一种创作手法。这种诗画合一的境界,到了宋朝时,甚至还成了另一种考试的方式,我们看俞作德在《萤雪丛书》卷一中的这段文字记载:

政和(宋徽宗年号)中,建设画学,用太学法,补试四方画工,以古人诗句命题。时试“竹锁桥边卖酒家”,人无不向酒家着工夫,唯一善画者,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画一酒字而已。又试“踏花归去马蹄香”,不可得而形容,何以见得亲切。有一名画,恪尽其妙,但画数蝴蝶,飞过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皆中魁选。

为何以“竹锁桥边卖酒家”为试题的中选者,是“但于桥头竹外,挂一酒帘,画一酒字而已”?而以“踏花归去马蹄香”试题的中选者,是“但画数蝴蝶,飞过马后而已,便表得马蹄香出也”?就是因为这两幅作品的描绘重点,不在于形似的表现,而在于画意的呈显。这种情况和王维在本诗中只写牛羊归来,而牧童自然隐身在后的方式,其实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这么说,中国从宋朝以后所出现的诗画合流现象,王维可以说是重要的启蒙人物。

接下的“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两句,是针对田家丰收征兆的描述,让人觉得田家不仅安详而且还十分丰足。“雉雊”是指雄雉鸣叫,麦苗长得很好而有雄雉在麦田边鸣叫,除了是一种粮食无忧的预兆之外,也充满了生气勃发的韵味​‍‌‍​‍‌‍‌‍​‍​‍‌‍​‍‌‍​‍​‍‌‍​‍‌​‍​‍​‍‌‍​‍​‍​‍‌‍‌‍‌‍‌‍​‍‌‍​‍​​‍​‍​‍​‍​‍​‍​‍‌‍​‍‌‍​‍‌‍‌‍‌‍​。“蚕眠桑叶稀”是形容蚕儿食足后在蜕变长大,除了是一种衣食无虑的预兆之外,也充满了安详平和的韵味。田家的食无忧、衣无虑,生活中又充满了生气勃发及安详平和的韵味,这也是一种画意的展示。

然后我们来看“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两句,终于带出人的动态来。这两句是写出白天下田工作的农夫荷锄欲归,与王维相见寒暄,显得热情而亲切的样子。“语依依”三字,带出田夫与王维谈话非常熟络的情景,让人读后很受感动。麦苗秀而见雉雊,是无限生机的展现:桑叶稀而蚕将吐丝成茧,也是无限生机的展现。生机无限,田家富足,是以田夫心中无有牵挂,在遇到王维时自然流露出一种因满足而显现出来的热情和亲切,把田家的丰足、安详和宁静的情境,描述得十分生动。

因此,最后两句的“即此羡闲逸,怅然歌式微”,便成了王维内心钦羡之情的表达。句中的“式微”,引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句原本是指时衰欲辞官返乡之意。王维借来用在这首诗的最后,目的也在于表达他内心对田家这种丰足、安详和宁静的情境,十分向往。心灵中不由自主地升起一股欲辞官住于此地,充分享受此地田家这种闲情逸趣。既然如此,又为何加上“怅然”二字呢?可见王维此刻身不由己,即使想要辞官,恐怕也未能如愿,所以心中虽然非常羡慕此处田家的闲逸,但也只能以“怅然歌式微”来表达心中的感叹了。

本诗透过田家黄昏时,人、畜纷纷回返的情状,带出一种安详恬适之感。“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两句,又在安详中隐有生活丰饶之意,并由此带出王维心中兴起不如辞官隐退的心境。全诗以描述“闲逸”二字为主,但是前面八句,却是运用不同的诗境画意来呈显而不明说,表面看来似乎有些散乱,但是到了第九句“即此羡闲逸”出现,前面所有八句的诗境画意全都被绾合在一起,显得十分的和谐。清人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用来形容王维这首《渭川田家》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我们从这首诗所呈显出来的诗境和画意,可以感受到王维的心灵仿佛经过洗涤妆饰过才用文字修辞表现出来,并不是眼前有见:心有所感,随即用文字修辞表现出来。经过洗涤妆饰过的心灵再用文字呈显,所以是“雅淡之中,别饶华气”“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这也是王维和陶潜不同的地方。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与裴迪偕隐辋川时,曾选择当地的二十处胜景,各赋五言绝句一首,共得四十首,结为《辋川集》。此即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是鹿柴的幽静而又深邃的境界。首句“空山不见人”的“空”字,兼具空明、空寂、空廓等多种含意,以它领起全篇,不仅可以突出被描写的景物的典型特征,而且给读者拓出一片驰骋想象的空间。“不见人”,点出空山的杳无人迹。唯其“不见人”,方更显得境界幽深。如果说这一句是从视觉着笔的话,那么,次句“但闻人语响”,则是从听觉落墨。所谓“不见人”,并不是说其间无人活动,而是说因其山深林密,人的活动难以为视线所及。这里,“人语响”便补充说明了这一点。作者有意将人物隐到画面之外,而将其发出的声响作为画外音来处理,这就造成一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感,极易激起读者对这位独自吟啸于空山之中、始终没有公开“亮相”的高人逸士的想象。同时,偌大一座空山,却只听得“人语响”,而不闻鸟鸣、蝉噪、涧水潺湲,这岂不又反衬出其幽静与空寂从艺术辩证法的角度看,这就叫以闹写静,愈见其静。

三、四两句将笔墨由空山传语转移到深林返照: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返景”,指落日返照(“景”,日光也)。这里,作者着意展现了落日余晖透过密林的空罅,返照在青苔上这样一幅色彩斑驳的画面。既然是“深林”,自当既寂静,又幽暗;而林间树下的“青苔”,当幽暗更甚。按照惯常的写法,要表现深林的幽暗,本应着力渲染它的“暗无天日”。但这两句非但没有这样做,反倒特意描绘一缕斜晖竟“无孔不入”,照映在深林中的青苔上。如不作深究,也许会以为这一笔给整个画面抹上了亮色、带来了暖意,增添了生气。但细加寻绎,就会感到,经过密林的过滤而益见惨淡的斜晖,照射在阴寒的青苔上,只能更衬出空山的幽暗与幽冷。不是吗光影只是微弱的一小团——而且,既然是“返景”,连这微弱的一小团也转瞬便将逝去;至于幽暗,则是浓重的一大片。两者之间的强烈反差,只能使幽暗显得更加突出。这样,尽管落日返照,不失其暖色,整个画面却给人幽暗与幽冷之感。如果说前两句于闹中见静的话,那么,这两句则于暖中见冷。不仅如此,在漫无边际的“深林”中,只有落日返照游移其间,别无他物活动,这又进一步显示了“深林”及“空山”的幽静。在这幽暗、幽冷复幽静的境界中,我们依稀可触摸到作者幽茫的思绪。

纵观全诗,作者通过对画面色调的冷暖互补及画内景与画外音的巧妙配合,使有限的画面延伸到画外无限的空间,因而蕴含着味之不尽的意趣。而他对色彩、声音所特有的敏感,正体现了其作为诗人、画家兼音乐家的当行本色。当然,由于作者信奉佛教,“融心于色空之境”,诗中也散发出一股幽冷孤寂的气息。

诗贵意。意贵远不贵近,贵淡不贵浓。……摩诘“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也。( 〔清〕应时《李杜诗纬》)

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沈德潜《唐诗别裁》)

“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人,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黄叔灿 《唐诗笺注》)

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李锳《诗法易简录》)

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不见人,是空;但闻人语响,是山;返景入深林,即山即空;复照青苔上,即空即山也。

(“反景”二句)夫深林之下,青苔之上,最为幽寂,当日午亭亭,光直照下,为林枝叶所受,苔上无景,惟旭日东升,则景斜透深林之西;晚日西沉,则景斜透深林之东。景必到地,故在青苔之上。早间已照过一次,故云复照。(徐增《说唐诗》卷七)

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1、少年胆识 

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

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

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

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

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

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

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

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2、一举登第 

开元七年(719),19岁的王维入京参加京兆试,事先得知,太平公主已命考官将一同应试的张九皋定为此次的京兆“解头”(即第一名)。

王维本想凭真才实学夺魁,得知此事后,深感不安。

当时的王维已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广泛结交文人雅士和一些达官贵人。

他来到岐王府中,将此事告诉了岐王。

请求岐王能说动公主改变主意。

岐王让王维先从以往的诗作中选取佳作,抄录成卷,再作琵琶新曲一首。

几天之后,王维前来王府。

岐王给他换上华丽的衣服。

带他来到太平公主府第。

公主设宴款待岐王,并安排乐舞助兴。

此时,岐王让人将王维传了进来,王维献上一首自谱新曲《郁轮袍》。

公主听罢,极口称赞。

岐王又将王维事先抄录好的诗卷奉上,公主阅罢,又是一阵惊奇。

因为这些诗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诵的诗篇,本以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维笔下。

岐王开口对公主说道:“近日京兆试,若得此生为解头,诚所谓国之精英。”公主听罢,急忙问为何不让其应举。

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荐,所以不愿应试。

据传闻贵主已谕京兆试官,将解头拟定为张九皋。”公主听罢,笑道:“哪里是我的安排,无非是受人之托罢了。”

然后,对王维说:“此次解头,非你莫属,我当为你助力。”王维起身拜谢。

京兆试毕,王维得中解头,一举登第。

 

3、王维对对联

传说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年进京赶考,傍晚的时候走到一处荒野,荒野上只有一座小茅屋。

王维在门外敲门,过了半天,一位年轻的姑娘出来开门。

王维把要留宿的想法和姑娘说了,姑娘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说道:“我爹爹说了,让来的客人对对联,如果对上了,就可以留宿,如果对不上,恕不接待。”

王维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一口答应,并且催促姑娘抓紧时间出题。

姑娘吟道:空空寂寞宅,寡寓安宜寄宾宿?王维一听,这个上联字字都是宝盖头,一时想不出来,觉得有点为难。

他正在那里苦思冥想,姑娘见他不做声,就说;“堂堂一位文人,连个对联都对不上,怎么进京赶考啊?”说着进去把门关上了。

王维很无奈,只好在黑暗中继续赶路。

黑夜中不认识路,又是在荒郊野外,这可怎么办啊?王维很焦急,情急之中,他居然想到了下联,于是又匆匆返回敲门。

姑娘开门见还是他,有点诧异,但还是听他把话说完。

王维这次昂首挺胸,十分自信地说出了下联:迢迢逶迤道,适逢邂逅遇迷途。

姑娘闻后,连连称妙,于是把王维迎进家中,盛情款待。

4、坚守气节 

安史之乱(755―762)中,安禄山攻陷了长安,俘获了一大批尚未逃走的官员,王维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王维,官职并不算太高,但其在文人中的名气很大。

安禄山为了笼络人心,便费尽心思想要收买王维为其所用。

他把王维软禁在普施寺,派手下的谋士轮番到寺院劝说王维。

王维偷偷地托人在外面找了些泻药吃了,想就此因病蒙混过关。

 

在此期间,安禄山在洛阳的凝碧池大宴手下的将领,并让原来唐玄宗皇宫中的一些梨园弟子表演。

可这些梨园弟子看到国破家亡,悲伤不已,无心演出。

其中有一个叫雷海青的人,还把乐器重重地扔在了地上,面向西方号啕大哭。

安禄山一怒之下命令手下把雷海青乱刃分尸。

王维知道此事后,哀伤不已,见景生情,就写了一首《凝碧诗》。

王维后来还是没能逃过叛贼的威逼,被迫出任了伪官。

但这首诗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都传到了肃宗那儿。

大唐军队剿灭叛贼之后,朝廷对在叛乱时期出任过伪官的文人严加处分,而王维却由于其《凝碧诗》而得到了皇帝的宽恕。

 

5、王维买药

王维年轻时不仅文才出众,而且仪表堂堂,很多人登门求亲,都被他婉言谢绝。

有一次他偶染小疾,上街买药时看见药店柜台后坐着一位容貌秀丽的素雅少女,心中称奇,便想试其才学。

于是上前问道:“姑娘,今日小生忘带药方,望姑娘指点一二。”姑娘答道:“可记得药名?”王维问道:“一买宴罢客何方?”姑娘一怔,但马上莞尔一笑:“酒毕宴罢客‘当归’。”

便将身子一扭,去药橱取药。

王维又接着问:“二买黑夜不迷途。”姑娘头也不回答道:“夜不迷途因‘熟地’。”王维继续问:“三买艳阳牡丹妹。”姑娘回道:“牡丹花妹‘芍药’红。

就这样,姑娘用10种药名巧妙回答了王维提出的10个问题。

王维被她的才思折服,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回去后,内心仍无法平静,便提笔写了首诗,叫书童拿上“药方”再去买药。

书童来到药店,将药方递给了姑娘。

姑娘展开一看,是一首谜诗:“二者缺一真可叹,书房偏又无石砚,金童身边少玉女,晴天无日烦心添。”

姑娘斟字酌句,原来是“一见锺情”,不禁两腮飞红,连忙问书童:“那公子是谁?” 书童答道:“是大名鼎鼎的诗人王维!”

姑娘才刚对买药书生产生好感,一听是王维,心中更喜,便也回了首诗,让书童带回。

王维接到回信急忙展开看:“一月一日喜相逢,二人结缘去问僧。

竹林深处见古寺,伊刚张口人无踪。”

王维乍一看,心顿时凉了半截,再一琢磨,不由会心一笑。

后来,他便和这位姑娘喜结良缘,两人琴瑟和鸣,一唱一和,羡煞旁人。

31岁的王维正要当爹,上天又夺走了他生命中的挚爱——妻子因难产而死。

一颗心,顿时从天堂坠落到地狱。

哀莫大于心死,中年丧妻,老而无子,王维此后30年独居,终身不娶。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杂诗》大概原本无题,编集时名之曰“杂”,如同后来的“无题”诗一样。它所写的虽然是生活小事,所表现的高情逸趣却不同凡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个久客异乡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来人,最为迫切的自然是关于故乡的事,所以禁不住发问。要问的事情很多,如家乡的变化,亲友的安好等,但诗人对这些却都不问,而问起家中窗前的梅花: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而且问的口气很郑重,这就使人觉得奇怪,不易理解。而这却正是作者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的脱俗超凡的兴致。从此也可见这位故乡来人也决非一位苟苟营营之辈,不然,他顾及不到梅花开未,必然无言以对。所以,从其所交,也更可看出作者的高情雅致。

这首小诗就艺术构思来讲,是十分别致的。前两句平平叙出故乡来客,后两句发问却只及梅花。这似乎显得过于突兀,但作者曲折深沉的情感却正是借这种突兀的结构得以传达,愈是突兀,则愈显得感情深沉强烈。其实,这种写法在古人诗中并不鲜见。传为晋陶渊明所作的《问来使》即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前,今生几丛菊”其后宋代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栽东岗,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但赵松谷说: “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唐宋诗举要》引),对此诗更表赞赏。此诗寥寥几句,用意之间张弛相辅,不多赘一字一意,虽然结构突兀,情感骤涌,毕竟在情理之外显出了意趣自然。而这正是此诗高妙之所在。

寒梅外不问及他事,妙甚! “来日”二字如面对语。(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陶渊明诗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王介甫诗云: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9071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30
下一篇2023-09-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