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美的象征,是作者心中理想女性的代表。
婴宁是《聊斋志异》中的精彩篇章《婴宁》的主人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代表。她天真烂漫,爽朗喜笑,憨态可掬,是那个时代不太可能出现的新人。
这一人物真切地寄寓了蒲松龄的生命智慧与痴情诗意,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存状态的体悟和向往,蕴涵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创作背景
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
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收集民间传说、以野史佚闻为创作凭借,融入自己的个性创造加工,于康熙十八年(1679)将已有篇章结集为《聊斋志异》。
《婴宁》以清初的山东地区为创作背景,蒲松龄在民间崇信灵异动物的基础上,以文学的手法对民俗加工改造,增加了狐仙的人性魅力;通过对神仙鬼怪常态性的民情风习作原生态的描写,对中国旧的封建制度、封建文化中的落后、迂腐、畸形以至病态的一面进行了批判性的展示和抨击。
比如《白秋练》中的主人公白骥精白秋练便是一个性格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白秋练给读者最主要的性格特征是“风雅”。她与慕生相见的第一句话是:“为郎憔悴却羞郎。”而后,她生病时要求慕生给她读诗,令读者奇怪的是,朗诵诗篇竟能医好她的疾病,并且,在她临死时嘱咐慕生每天给她诵诗,诗歌可以让她回生世上。作者力图表明“风雅”是白秋练最为突出的性格特征。她和慕生相逢,靠的是诗,占卜未来,靠的也是诗,甚至以吟诗作为相会之约。风雅柔弱的白秋练也有她倔强的一面。她绝非一个任人摆布的女性,对待自己的爱情婚姻显示出了极大的叛逆性,而且头脑冷静,眼办开阔。白秋练不像慕生只顾眼前欢愉,不太考虑婚姻前景,而是敏锐地注视着一切,并没有沉湎在爱河中。当她觉察到慕生父亲阻挠婚事时,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与信心来扭转这段爱情婚姻的危机。她对商人的本质有透彻的了解,替慕生父亲出谋划策,让他赚了不少钱,从此,慕生父亲便视之为神,答应了这门婚事。除此,白秋练还有她刚强的一面,当白老太被龙王捉去时,白秋练为救母向慕生说明一切,告诉他自己为异类,“如以异类见憎,请以儿掷还君。妾自去,龙宫之奉,未必不百倍君家也。”这番话斩钉截铁,而且突破了“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观念。白秋练顽强地反抗着龙王的压迫,也在果断的考验慕生对自己的爱情。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白秋练绝非只是一个风雅的弱女子,而一个柔中带刚、性格倔强,敢于为幸福而反叛斗争的人物。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即性格稳定、单纯、鲜明的一面,又兼顾性格的丰富性,即性格多变、复杂、丰富的一面。这种性格结构在《聊斋志异》中是最多见的。
《小翠》中狐女小翠是一个性格塑造得很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最引人瞩目的特点便是“善谑”。她那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开朗性格在王太常仔细端详下露出的嫣然微笑中,在同母亲分别对“殊不悲恋”的表现中,就已有所露。在她身上,永远也找不到一丝愁苦的痕迹,永远也看不见半点忧伤的影子。同痴儿元丰一起生活,小翠是“殊欢笑,不为嫌。”她把自己的别院变成了一个游戏场,终日和元丰以及丫头们一起嬉戏。“刺步作圆,蹋蹴为笑”,“涂公子作花面如鬼”,以及扮古人,玩的名目既多,花样也新奇别致,整天奔逐笑闹,弹琴跳舞,不但闹得全家皆知,最后连邻里也知道。这个“善谑”的特点表现在小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
尔后,作者又将小翠置入王给谏与王待御政治斗争的环境中,王给谏越是寻隙中伤小翠的公公王待御,她的玩笑开得也就愈大,以致最后王待御时而无可奈何地概叹“余祸不远矣”,时而“惊颜如土”,大哭“指日赤吾族矣!”通过这种反衬,小翠“善谑”的主要性格特征更加鲜明耀眼了。但是小翠并不是单纯的“善谑”,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善谑”中透露着小翠的聪慧、干练、果断和坚强。在整个事件中,小翠的杰出之处,不仅表现在计策本身的仔细周密,使仇敌自投罗网,还表现在她知道王给谏要害王太常,与元丰成礼后,就开始准备,把元丰的痴疾这一生理弱点变成有利条件。这些都充分显示出了小翠的足智多谋。然而在整个过程中,小翠一开始就遇到种种阻碍,甚至还担着风险,不过她始终都绝未动摇过。当踢布球,涂鬼面受夫人诟骂时,她一声不吭,没有丝毫畏惧的样子。扮天子时,她知道公婆饶不了她,便预先关起门来,“任其诟厉”,当公公要用斧头破门而入时,她在房内“含笑”告诉公公说:“翁无烦怒!有新妇在,刀锯斧,妇自受之,必不令贻害双亲。翁若此,是欲杀妇以灭口耶?”这段话表示出了她何等的自信与坚强!正是由于她坚定不移,镇定自若,让一切都按预定计划进行,才取得后来的成功。最后小翠的善谑竟然玩出人命,这是医治元丰痴疾的方法,这一情节描写使小翠善谑的性格特点过到巅峰。
小翠的形象是丰满的、完整的。她虽然善谑、顽皮,但也并非对元丰没有感情。当元夫人杖元丰,元丰大号时,她不但“色变”,而且还“屈膝乞宥”,最后中“笑拉公子入室,代扑衣上尘,试眼泪,摩挲杖痕,饵以枣栗。公子乃收涕以析。”后来小翠虽然离开王家,但仍然时刻暗中注视元丰。由此可见,小翠对元丰是十分抚爱备至的。
另外,小翠性格也有倔强的一面。她因失手打碎一只玉瓶,受到公婆斥责后愤然出走,后来在园亭虽与元丰“邂逅”,但仍不愿同元丰回家。这个情节把小翠倔强性格写得非常逼真。在一步一步地刻划、加强、放大小翠“善谑”这一主要性格特征时,作者又随笔点染,通过她的玩笑所达到的政治效果表现她的智勇,通过她对丈夫的态度写她的柔情,通过她在受公婆斥责时的表现展示她胸襟,通过她的愤然出走来显示她倔强。这样,主要性格特征与次要性格特征融会贯通,血肉一体,于是一个活生的,性格鲜明的小翠展现在读者面前。
婴宁。。。永远记得她的笑。。。以下摘自一段评论。。
依稀是婴宁的笑声
在本来凤毛麟角的雌性笑声当中,其实对于我辈来说,恐怕记忆之最为深刻的,还属蒲松龄笔下的一位女子。她住的地方,就是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的确不算太远,打个的无须半个小时就到了。严格来说,她非人非神非鬼,而是一个可人的狐狸——她的名字叫婴宁。蒲松龄一辈子花了无数心血,用茶水换故事,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打交道最多的也是狐狸了,用时髦的话来称呼这位先生的话,应该称他为“搜狐先生”。他笔下众多的狐狸当中,有善有恶有美有丑。其中最美的一只,非憨态十足笑容可掬的婴宁莫属——关于婴宁,实在不知道怎么称呼她好。称之为**吧,大家也知道,如今北京某条街居委会都声称,这是极大的不礼貌;称之为阿姨吧,又总给人感觉少了份纯洁;叫婆婆固然无妨,却并非人人都做得来令狐冲,且婴宁之为婴宁,她必是永远美丽永远年轻的。不得已,我们姑且直呼其名吧。
女子之为女子,有花做的,比如香妃;有水做的,比如西施;有眼泪做的,比如林黛玉;有蝴蝶做的,比如祝英台;有泡沫做的,比如维纳斯;有骨头做的,比如夏娃;而用笑声做的,就是婴宁。读过《聊斋》中婴宁篇的同志都知道,只要婴宁一出现,必定满屋子满园子满世界都笑声回荡。在搜狐先生的笔下,婴宁是如此出场的,“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单是这十三字,婴宁之美之丽之洁之净之素之雅,就由不得让人怦然心动了——当然,梅花被伊沙用一泡尿液解构之后,怦然心动大概就很难了,不过我们暂且还是回到没有遭遇伊沙尿液之前的梅花,在嘶喊的钢筋水泥世界中,听听婴宁洋溢明亮的笑声吧。
话说王生一睹婴宁芳容之后,相思泛滥成灾,于是独自往“西南山中”查访。老天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杜撰中的地方,在一花园山庄里莫名其妙认了一通亲戚之后,随后千呼万唤的婴宁始出来:先是在户外,隐隐有笑声;由远而近,笑声“嗤嗤不已”;及见面,“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在生人面前,牙齿还是要保护的;待至其母嗔目之,则“忍笑而立”——并非全然无有顾忌;王生一开口,“复笑,不可仰视”——你一说话,我不得不大笑;等到她的丫鬟小荣在她耳旁嘀咕王生“目灼灼,贼腔未改”,则“又大笑”——看穿王生肚肠里的蛔虫了;然后婴宁看花去,才“笑声始纵”——大有“笑渐不闻声渐悄”之感。等到次日王生和婴宁第三次会面,此时婴宁已“爬”上了树,在树上“狂笑欲堕”——这笑这狂,可是有高度的花枝颤抖,只供人仰视;又“且下且笑”,及“方将及地,失手而堕,笑乃止”——不是直接从树下跌下,偏偏要等到快下地才失手,看至此足可让人会心一笑;于是王生上前将之扶起,“阴挲其手”,乃是“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待其母问她在园子里和王生讲了什么悄悄话时,则毫无遮拦径直说道,“大哥欲我共寝”,于是“生大窘,急目瞪之”——连王生要和她做爱的话都敢厅堂之上直言不讳,王生焉能不急不窘?婴宁“微笑乃止”——看来婴宁大笑狂笑微笑,自有其分寸,而我辈读者,至此孰能不为之解颐?一路读将下来,不要说王生愿意为之死去活来,就是我们,个个也乐于为伊肝脑涂地的。
婴宁的笑声到这里还远未停止,她还要把这笑声带到三十里之外——三十里之外是人间。而到了人间,搜狐先生清楚,人间自有人间的写法,他不惟直接状摹婴宁的笑声,而更通过旁人的反应来衬染婴宁的笑声。一到王生家中,便“但闻室中嗤嗤皆婴宁笑声”,及王生母亲进到屋子里,则“犹浓笑不顾”,从屋内出来,“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此时“满室妇女,为之粲然”——没办法,婴宁就是比十个春天还要更多的春天,她的笑声让“满室粲然”!过犹不及,搜狐先生又不失时机地补上一笔,“但善笑,禁之亦不可止;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及至“使华装行新妇之礼”,“笑极不能俯仰”,众人无奈,只好取消结婚仪式,直接将新人送入洞房。婴宁的笑声,至此可谓一塌糊涂,不可收拾,但谁又能不为之欢欣踊跃?当然,搜狐先生清楚,必须开始用道德的佐料将之调和一下,为此添了几笔,“生以其憨痴,恐泄漏房中隐事;而女殊秘密,不肯道一语。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奴婢小过,恐遭鞭楚,辄求诣母共话;罪婢投见,恒得免。”总而言之,婴宁的笑声,它不费心机,纯属天然,毫无造作,犹如池塘春草;它既是心理治疗的特效方剂,又是调剂人际关系的润滑油;它以其高于礼法而存在,所以带来满世界灿烂。回应前面的“容华绝代,笑容可掬”,至此天下男儿,莫不艳羡故事中的王生,能够一亲婴宁的笑声和芳泽,是何等的福气!
惟恐人们饮憾不足,搜狐先生猛地又给婴宁加上一笔,“爱花成癖,物色遍戚党;窃典金钗,购佳种,数月,阶砌藩溷,无非花香”——唉,婴宁啊婴宁,该是天上仙姝,连茅坑都繁花似锦。想来今人说什么“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其实搜狐先生笔下的婴宁,就是蹲在茅坑中,无论大解小解,稀里哗啦,她可都是在花丛中笑啊!比之庄子的藐姑射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 ,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冷冰冰的,虽然玲珑透体,美则美矣,但全无人间生气,是一具形而上的木乃伊,让人看了足以不寒而栗,更谈不上什么非分之想了。相较之下,屈原的山鬼,虽然“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虽然“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但终归是骑红色豹子还有什么花条纹的果子狸跟着的捧心颦眉的佳人,以其鬼气太多,还让人担心传染非典,因此还是少近为妙。惟有婴宁,这非神非鬼的婴宁,是明亮的,是炯炯的,是熠熠的,是灼灼的。她就在我们眼前,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是的,书上就是这样写的,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此时我们不信书,不信搜狐先生,还有什么可信的?!
只是搜狐先生也清楚,笑是危险的,它终将与有板有眼的现实发生冲突,婴宁的笑声,到此也嘎然而止。三两行之后,婴宁的笑声引来一件刑事纠纷。邻居家的儿子想勾引婴宁,结果反被狡黠的婴宁变了个法子,让藏在枯木里的蝎子咬了那家伙的跨下宝贝一下,结果导致不治而亡——婴宁做案,自然没有留下任何证据。不过在婆婆的教导下,婴宁忽然之间,“正色,矢不复笑”——天啦,她居然可以发誓不笑!她居然说得到做到!犹如梁山的造反终归为朝廷招安,婴宁的笑声看来就此为现实的美德招安了。婴宁从此不惟不笑,接下来既能哭鼻子,又能流眼泪,还会哽咽;婴宁以其鬼母丧而欲尽儿女之孝,这也都是人之常情了,不过到这里,越泪水化、越人性化之后的婴宁的笑声,便彻底向投诚现实了——这位曾经目无礼法的女子,如今通了人间世物,懂得礼法,任劳任怨,以生儿育女为己任,至于其本己的笑声,则彻底放弃了;这位笑声就是其身份证明的女子,从此就泯然于女人之中了。
与读者一样,搜狐先生到此也心有不甘,他也不希望让笑声彻底从故事中抹去,在最后几行,又添上一条光明的笑声的尾巴:“女逾年,生一子。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另在其添加的评论中,其中两行,则又隐隐传来婴宁的大笑之声:“窃闻山中有草,名‘笑矣乎’。嗅之,则笑不可止。房中植此一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会心者至此,可以读得如驴子打滚,笑得眼泪都掉出来:与其找什么伟哥神油,不如找张周星星的无厘头碟子看看——《国产零零发》中周星星看毛片止疼,恐怕和这个道理正可以相发明。
且不管婴宁的笑声最后如何归化了现实的道德实践——如所有的边缘话语、思维方式、异质性最终也为正统主流驯服一样,这迟早要发生——料来作为读者的我们,或许在邂逅婴宁多年之后,能够回想起来的婴宁,自也是那个居住在“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的“笑容可掬”的婴宁。那个后来捐弃了荒谬笑声、能零涕能哽咽的婴宁,我们也只得承认,她抵达了现实人性的深处。搜狐先生在《婴宁》一篇收尾处写道,“若解语花,正嫌其作态耳”,该笑即笑,该哭即哭,自然即性情——对于那个磨了一辈子镜子说什么“对于生活,不哭,也不笑,而是思考”的斯宾诺莎,应该把他的内裤剥下来,打一百棍子屁股。
婴宁人性美的回归
内容提要:婴宁作为《聊斋志异》中一位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鲜明女性形象,其“爱笑”的特点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哭”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
本文试从婴宁爱笑的特点入手,对其性格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理性的探索。
最终站在美学角度认为婴宁的笑是一种人性美的体现。
并且肯定这种人性美,是作者对于先秦时代理想人性的回归。
从而对《聊斋志异》的审美理想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关键字:婴宁 人性美 回归
《聊斋志异》驰想天外,幻迹幽冥,花妖狐媚,梦魂依稀,成为集神话志怪寓言之大成的宝典。
其神仙狐鬼精魅故事,不仅在叙事模式上超越了六朝志怪小说,,更为重要的是,其“志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其“游心娱目,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巫的六朝志怪”[1]小说发展成为作者“集腋成裘,浮白载笔”仅成的“孤愤之书“。
充分表达了作者寄寓其中的对于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忧思孤愤之情。
而《婴宁》一文,更是以蒲松龄”我婴宁“的爱称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倾向,在婴宁“率直,纯真,浪漫”的美好人性背后,是蒲松龄对于一种完美人性的执著的追求。
一 婴宁的笑
婴宁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笑。
文中用“笑”来刻画其天真烂漫共26处。
出游时“笑容可掬”,见有人挑逗她时是“笑语自去”在园内是“含笑捻花”,见客人时是“笑不可揭”,下树时是“且下且笑”,行婚礼时是“笑极”。
再看与王子服见面一节[2]:
媪曰:“唤宁姑来。”婢应去。
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媪逋目曰:“有客在,咤咤叱叱,是何景象?”女忍笑而立,生揖之。
媪曰:“此王郎,汝姨子。
一家尚不相识,可笑人也。”生问:“妹子年几何矣?”媪未能解;生又言之。
女复笑,不可仰视。
媪谓生曰:“我言少教诲,此可见矣。
年已十六,呆痴如婴儿。”生曰:“小于甥一岁。”曰:“阿甥已十七矣,得非庚午属马者耶?”生首应之。
又问:“甥妇阿谁?”答曰:“无之。”曰:“如甥才貌,何十七岁犹未聘?婴宁亦无姑家,极相匹敌。
惜有内亲之嫌。”生无语,目注婴宁,不遑他瞬。
婢向女小语云:“目灼灼贼腔未改!”女又大笑,顾婢曰:“视碧桃开未?”遽起,以袖掩口,细碎连步而出。
至门外,笑声始纵。
这样的举止言行,是超越我们常人正常的行为表达方式的。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中,婴宁的笑已被归入了傻大姐的行为表现当中。
那么,婴宁到底傻不傻呢?实际上婴宁不傻。
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婴宁一露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她看到王子服对自己一个劲地盯着看,笑吟吟地说了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大大方方地把花丢到地上,跟丫鬟有说有笑的走了。
婴宁说的“贼”不是“小偷”,是淄川方言,淄川人叫心爱的小男孩是“小狼贼”。
婴宁似乎无意的丢花,其实是丢的是爱情信物。
婴宁再露面,执杏花一朵,她爬到树上摘花,看到王子服,哈哈大笑,差点儿从树下掉下来。
王子服拿出珍藏的花给婴宁看,婴宁说:“枯矣,何留之?”王子服说,他保存花是为“相爱不忘”,婴宁说:这好办啊,等你走的时候,让老奴把园中花折一巨捆负送之。
王子服说: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并进一步表白,这种爱不是亲戚间的爱,而是夫妻间的爱。
婴宁问:“有以异乎?”夫妻之爱和亲戚之爱有什么区别呀?王子服回答:“夜共枕席耳。”婴宁低头寻思许久,回答:“我不惯与生人睡。”婴宁竟然说出这样的话,表面看,她憨极了,简直是个傻大姐,实际上她假装不懂王子服的爱情表白,是为了让他把爱情表达得更热烈,更赤诚。
她说折一巨捆负送之,就是让王子服进一步把爱捻花之人的话说出来,婴宁还把“大哥欲我共寝”这句话,当着王子服的面说给母亲听,吓得王子服魂飞天外。
其实,她说“大哥欲我共寝”的话时,丫鬟出去了,而她母亲是个聋子!听到这个话而且着急得不得了的,只不过是王子服。
婴宁是在跟王子服进行妙趣横生的爱情逗乐,让王子服把爱情表白得更炽热一点。
所以我们说,在婴宁极其憨直的外表下,实际掩藏的是一颗及其聪慧的心。
那么,婴宁为什么如此爱笑呢?这就要从婴宁生活的内外环境说起了。
这里所说的外环境,指的是婴宁生活所处的自然环境。
婴宁从小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谷之中。
那里山峦起伏却寂无人行。
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如婴宁般美丽;洁净的空气,朴素的摆设如婴宁般无邪。
由于这是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没有礼教的熏染,也没有世俗风气的浸浊。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少女,不懂人情事故,只有自然与清纯。
这时的婴宁是自由的,她那爱美爱笑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伸长。
当然,在我过的文学作品宝库中,在如此绿色环保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女性形象并非是绝无仅有的。
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城》中的翠翠,汪曾祺《受戒》中的小英子,不都是纯朴的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形成的典型女性形象?
再看她的内环境。
也就是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条件。
在那个受封建礼教的枷锁牢牢束缚的时代,现实世界中的少女永远也无法像狐女那样去寻找自己的爱恋者。
假如婴宁,作为一个闺中少女,逢人就笑,在户外“哧哧笑不已”,在树上“狂笑欲坠”,笑得“不能自止”,笑得“不可仰视”,甚至笑掉了自己的婚礼,这种行为岂能为世人所容?然而婴宁是狐,那么一切都可以原谅,一切都可以通过,封建礼教对于她而言,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
台湾王溢嘉先生在《欲望叫响曲——〈聊斋〉狐妖故事的心理探索》[3]中用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指出“《聊斋志异》狐妖故事可以说是汉族文化的潜意识里浮现出来的助人实现欲望的非法力量。
如果说《聊斋志异》里狐妖的故事是中国人个人原我及社会原我的显影,那么作为个人超我的道德意识及作为社会超我的人间法律和礼教,在这里都派不上用场,对它少有制裁力量,它们成为只有原我,而没有超我的欲望交响曲”。
也就是说,狐妖实际上是作者一种原我潜意识的体现,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象征隐喻手法。
二 笑——人性美的体现
什么是人性?
马克思在其成熟的著作中,把“一般的人性”或“人类的天性”肯定的归结为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他在为新亚马克思撰写的美学条目中写到:
最可靠的心理学家们都承认,人类的天性可分作认识,行为,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
美学这门科学和感受的关系正如逻辑学和理智,伦理学和意志的关系一样。
逻辑学确定思想的法则;伦理学确定意志的法则;美学则确定感受的法则。
真是思想的最终目的,善是行为的最终目的,美则是感受的最终目的。
确实,对于真善美的自觉追求及与此相联系的追求真善美的对象化活动,正是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显示出人性的美好,崇高和庄严。
[4]而笑,做为一种人类精神状况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一种真心诚意的表达,是一种对于虚情假意的反抗,正是一种对于“真善美”的回归。
正如果戈里所说:“笑的美学意义就在于使人们对于那些极其卑鄙的事物唤起明朗的高贵的反感。”婴宁的笑,率直,纯真,浪漫。
他的笑,涤除了人性中“假丑恶”这一作为 的部分。
没有了假——迷信,谎言,欺骗,恶——残忍,贪婪,诈伪,丑——嫉妒,寡情,势利眼。
她以纯乎又纯自然的美来净化人的心灵,化解人类的纷争,以蕴涵着崇高理想的美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给人类带来和平和温馨,创造和求进。
婴宁的笑,简直可以和《红楼梦》中的黛玉的哭共同成为我国小说史上无独有偶的绝调,她无拘无束的笑,无法无天的笑,笑的那样天籁,那样美,把封建时代少女不能笑,不敢笑,不愿笑,甚至于不会笑的条条框框都打破。
那时代的女人只能“向市儿井下,听人笑语”只能笑不露齿,笑不出声,否则就是有悖纲常,有失检点,不正经[5]。
婴宁如此率直,天真,浪漫的个性不是人性最美的真实写照么?
婴宁的笑,打破了一切封建礼教的苑囿,她的美赢得了王子服的爱情,赢得了身边众多女子的的友情,她的笑赢得了王母的疼爱,这种笑,难道不值得赞美吗?
她宛如山涧的清泉,丛林的清风,纯净得让人忘记生在尘世。
这种美,又岂是我们这个到处充满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社会所得企及?
所以,我们可以说,婴宁的笑实际上就是作者内心所深切渴望的,人性中至真至纯至善的美。
关于回归为什么说这种人性之美是一种回归呢?事实上,这种人性之美,早在先秦时代就有所反映。
比如说《诗经》。
尤其是“风”的部分,是古代社会的真实反映。
其中有不少写爱情,生活的作品,就是人性美的体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邶风•静女》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
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 郑风 溱洧〉
前一首写一个女子相悦的男子在城隅约会。
女子赠男子彤管示爱,男子则用彤管比况和夸赞女子的美。
后一首写的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到洧水边上参加驱除不详的盛会,问答笑谑,互赠鲜花,而在《婴宁》的开头,作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上元佳节,游女如云” 的场面于是才有了两人的偶然邂逅,一人扔花,一人拾花,两情相悦,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对于男女自由恋爱的向往。
而实际上在那个充满程朱理学,三纲五常,男女之大不防的时代,男女之间自由,单独见面,岂是社会所允许?
再者,我们从《婴宁》之名看,它取自《庄子∶大宗师》,“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婴宁,撄宁者也,撄而后宁者也。”所谓“婴宁”,就是指的得失成败都不动于心的一种精神追求。
赞美婴宁这一女性形象,也正寄寓着对老庄人生哲学中所崇尚的复归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对于人世的叹息与无奈。
这种回归,犹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
是一种人性意识的觉醒,婴宁作为生命力的象征,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社会女子三从四德的牢笼,以超然宁静的心境,傲然独立在这个风刀霜剑的恶浊的时世中。
她犹如一泓清泉,在这个非人间所能建构的精神世界中涤荡着世俗的灵魂。
蒲松龄的一生穷困潦倒,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科举考试的屡试不中,程朱理学的束缚,让他对这个黑暗的现实世界失却了理想与希望,因此,作者对于这种美好人性的回归,是一种心灵的解脱,是一种芳草美人式的隐喻。
然而,这种回归也是有局限性的。
蒲松龄生活在清初,就文化心理而言,正处于明中叶兴起的启蒙思潮和复古思潮的交汇处,人生观,世界观,充满复杂性,在文学作品中呈现为矛盾性。
在《婴宁》中,就可以看出作者既有明代后期文学主情重欲的思潮色彩,又有清代文学内敛和重实的倾向。
在《婴宁》浪漫故事的背后,有一个现实主义的背景。
作者丛来也没有忘记现实,婴宁最终被王子服带入了现实社会,并且始不复笑,笑是人的本性,天赋性情,竟为世俗所禁锢,这无异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
这种不笑看似一种成熟,其实是人性之花的凋谢。
张爱玲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最可恶的是莫过于一个才女成为少奶奶。”婴宁出嫁是一个悲剧,她的婚姻代表她从世外走入尘世,一个可爱的美丽的女孩儿成为人妇,成为只知相夫教子男性的附庸。
于是她的性情,梦想也就随之而泯灭了。
出嫁后的婴宁身上,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的价值,尊严,权利,正当的欲望。
看到的只是极端自卑,极端软弱,任人宰割。
这时的人性,已被完全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一种“人性的异化”。
[6]
蒲松龄希望人性完美,期盼人性复归,以便实现人性的重建。
这种愿望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令人钦敬。
他试图以鬼、狐、仙去改造世人的灵魂,劝说人们远离污浊的现实, 即使身不能远离,心也要远离,以此摆脱现实给人们所带来的压抑、辱和烦恼。
这种思想情节,正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不肯同流合污的传统品格,表现了同统治阶级明显的离心倾向,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作为一种封建时代历史的局限性,这种理想仅仅只能成为一种回避矛盾,逃避现实的幻想,这仅仅只是这位乡村秀才乌托邦式的幻想罢了。
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嘲笑作者理想的空幻,太脱离现实。
当一般人面对阶级社会的人生重压而委曲求全时,当一般人麻木得把剥削阶级给自己套上的精神枷锁视为本体的自然组成部分时,蒲松龄却发现这是一种人性的异化和失落,这难道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性自觉吗?他对人性回归的梦想和追求,难道不是一般庸俗作家难以企及的精神品格吗?
人性是要回归的,但不是回到老庄时代的“小国寡民”,不是回到原始人的深山丛林,更不是回到动物世界。
只有当人类彻底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压迫之后,才能在更高的社会形态里去实现这种复归。
存在决定意识。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蒲松龄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
但他又是可敬的。
他尊重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让他笔下的“婴宁”按照客观环境的制约因素及其自身的性格逻辑去发展,没有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她身上。
这种“真”,真正达到了美学意义上的李泽厚先生所认为的“真与善的和规律性和和目的性的统一”,成为了文学作品“美的本质和根源”。
[7]
注释:[1] 《搜神记》干宝等编著,顾希佳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
[2] 《聊斋志异》蒲松龄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143页 [3] 《古典今看:从诸葛亮到潘金莲》王溢嘉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2156 [4] 《人性精神论 》许苏民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1版 62页\[5] 《马瑞芳揭密聊斋志异》马瑞芳 东方出版社 2006年5月第1版 381[6] 《聊斋美学》吴九成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5月第1版 358页[7] 《美学四讲》李泽厚 三联书店 1989年6月第1版 75页
《婴宁》篇,但明伦评说:“以笑字立胎,而以花为眼,处处写笑,即处处以花映带之。”篇中爱笑与爱花两个细节极富象征意蕴和表现力。
狐女婴宁含笑捻花出场:“……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后,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
王子服一见倾心:“拾花怅然,神魂若失”,相思成疾。
“至家,藏花枕底,垂头而睡,不语亦不食”。
后,“探视枕底,花虽枯,未便凋落,凝思把玩,如见其人”,及至“怀梅袖中”寻访婴宁,得见时:……(生)乃出袖中花示之。
女接之曰:“枯矣。
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问:“存之何意?”曰:“以示相爱不忘也。
自上元相遇,凝思成疾,自分化为异物,不图得见颜色,幸垂怜悯!”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勒惜。
待兄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生曰:“妹子痴耶!”“何便是痴?”曰:“我非爱花,爱捻花之人耳。” 以上处处写花,也是处处写人,一枝梅花不仅是婴宁爱花成癖个性的象征,而且充当了她与王子服建立真挚、纯洁爱情的无声媒妁,终至合卺。
爱笑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王子服到婴宁家,其养母老媪让婢去唤宁姑后,“良久,闻户外隐有笑声。
媪又唤曰:‘婴宁!汝姨兄在此。
’户外嗤嗤笑不已。
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 这里处处写笑,也是处处写人。
据计,篇中有二十多处不同境遇,用细节凸现婴宁迥然各异的笑貌之妙。
比如“含笑”、“隐笑”、“嗤嗤笑”、“笑不可遏”、“忍笑”、“笑不可仰视”、“大笑”、“笑声始纵”、“狂笑不止”、“笑而依树不能行”、“微笑而止”、“笑辄不辍”、“吃吃笑”、“浓笑不顾”、“放声大笑”、“笑嫣然”,等等。
种种笑貌细节,将一位憨态可掬、纯洁天真、乐观开朗而又非幼稚的少女形象,描摹、刻画得栩栩如生。
行文至此,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红楼梦》中,娴熟自如地运用笑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极致。
它的造诣是不言而谕的。
但须说明的是,《红楼梦》是长篇巨制《聊斋志异》是短篇,在一个短篇里,一个主人翁身上,运用这种传神细节,细腻、精妙刻画塑造典型形象,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说对婴宁的塑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要正面描叙的对象,并不是婴宁,而是比较次要的人物。作者借助次要人物的眼光观察主要人物,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主要人物。作者正面叙述王子服、吴生和王母。过上元节时,吴生邀王子服郊游,王子服无意中与婴宁相遇。于是,小说便通过王子服的观察对婴宁进行侧面。等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又通过王母、吴生等人的观察和感受对婴宁进行侧面描写。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优点是:
首先,婴宁是一个孤女。对幻想出来的狐狸精,如果原原本本地作正面描写,往往会遇到困难,容易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显得笔法笨拙,不得不生编硬造。小说把现实中的人物置于明处,把狐狸精推到暗场,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狐狸精打交道,就可以把狐狸精的来踪去迹,写得忽藏忽露,这样既避开了难点,写起来又自然省力。狐狸精如云中之龙,时而露一鳞半爪,而不是纤毫毕现,这便大大增强了神奇色彩,使小说具有深邃的竟境。
其次,婴宁具有美丽的容态、神奇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小说不正面描写她,而是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的感受,"从人物眼中看出",可以使读者觉得十分真切,也更能感受到婴宁的特异之处。王子服初遇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回家后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忽忽若迷。这就是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婴宁的容貌举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全篇写婴宁的笑,也常常是笑声先人面出现,别人来睹其面,先闻其声。邻居们发现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所以都喜欢她。"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作者的笔紧紧跟定了次要人物,却处处都在刻画主要人物。叙述虽采用第三人称,却有第一人称的许多特点和长处。不但叙述角度相对固定,便于剪裁和集中,使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而且感情色彩异常浓厚,使主要人物的奇才异能和美好情态得到有力的渲染。
此外,《婴宁》的构思也有避实击虚之妙。作者的《与诸弟侄书》论述文章作法时说:"盖意乘间(空隙)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这种避实击虚、翻空出奇的方法,也用到这篇小说之中。《婴宁》这篇小说写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栅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墙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菌藉几榻,罔不洁泽。"但明伦评论说:"未见其人,而先见其里落之花,见其门前之花,则野鸟格磔中,则早有含笑拈花人矣。"可见,这个环境处处打着婴宁性格的烙印。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好不容易丢了的《聊斋志异》第一卷终于找到了。心情是无比激动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四卷本《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是我的挚爱,可惜其中第一卷不知忘在何处,怎么也找不到,三缺一,打麻将、玩扑克,大家都知道这种痛苦了吧。所幸,近日整理东西竟不期然经找到了,这种感觉真是太好了。今日恰逢元宵节,那就乘兴讲讲聊斋中的“元宵”故事。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聊斋志异》提到元宵节的篇章寥寥可数,但却篇篇精彩。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致富篇——“人生的第一桶金”(《王成》)
这是一个有关穷小子如何致富的故事。穷小子王成穷困潦倒,家徒四壁,一日捡到一枚金钗,原来是其逝去的祖母所遗,祖母怜其困顿,现身施策,供资请王成赴燕都市葛,并叮嘱克日前行,不可迟一日。无奈中途遇雨,稍歇,及进京,则贝勒府求购已矣,只得贱卖。又见有人卖鹌鹑,收成不错,便用余钱全部买了鹌鹑,后不幸鹌鹑死掉只剩一只。正伤心欲绝、寻死觅活之际,旅店主人指引他:“此似英物。诸鹑之死,未必非此之斗杀之也。君暇亦无事,请把之,如其良也,赌亦可以谋生。”驯养了一阵,王成就带着它在街头与其他鹌鹑客赌酒食。这只鹌鹑果然厉害,总是赢,让他尝到了甜头。
但这只是开始。他一生的命运转折,却是在元宵节。
“先是大亲王好鹑,每值上元,辄放民间把鹑者入邸相角。”原来,古时上元节,民间有斗鹌鹑的习俗。亲王的鹌鹑很厉害,来相斗的人,都败下阵来。于是,王成出手了。《聊斋志异》这样写道:“(亲)王相之,曰:‘睛有怒脉,此健羽也,不可轻敌。’命取铁喙者当之。一再腾跃,而王鹑铩羽。更选其良,再易再败。王急命取宫中玉鹑。”这个时候,王成耍了一把小聪明,故意欲扬先抑:跪而求罢,曰:“大王之鹑神物也,恐伤吾禽,丧吾业矣。”王笑曰:“纵之,脱斗而死,当厚尔偿。”
结局相信你已经料到了,亲王惨败,他的那只玉鹑,且战且退,及至落荒而逃。
见到好东西,亲王自然不会放过,便提议想买下来。于是出现这样一出有趣的对话:王曰:“予不相亏,便与二百金。”成摇首。又增百数。成目视主人,主人色不动,乃曰:“承大王命,请减百价。”王曰:“休矣!谁肯以九百易一鹑者!”成囊鹑欲行。王呼曰:“鹑人来,实给六百,肯则售,否则已耳。”成又目主人,主人仍自若。成心愿盈溢,惟恐失时,曰:“以此数售,心实怏怏。但交而不成,则获戾滋大。无已,即如王命。”王喜,即秤付之。
这一出对话很生活化,王成来斗的时候,旅店老板也跟来了,旅店老板事先跟他说,只有我点头了你才能卖,但王成想想价格已经达到心理价位了,就不还价了。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寺前街买衣服,都是个体户的店,母亲看准一件衣服便会还价,几个来回,最后作势要走,店家都会追出来说:“给你给你!”“成囊鹑欲行”的智慧便在其中。
这些朴素的生活智慧告诉我们,你越不动声色、沉得住气,就越能成事。那个元宵,王成妥妥挣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所以,今天的元宵节祝你发财哦!
二、恋爱篇——“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婴宁》
在另一个元宵节里,一个书生遇见了一个美女,便相思成灾。
“王子服,莒之罗店人,早孤,绝慧,十四入泮。母最爱之,寻常不令游郊野。聘萧氏,未嫁而夭,故求凰未就也。
会上元,有舅氏子吴生邀同眺瞩,方至村外,舅家仆来招吴去。生见游女如云,乘兴独游。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生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女过去数武,顾婢子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生拾花怅然,神魂丧失,怏怏遂返。”
这是故事的开篇。上元节是邂逅的好时节。王子服就这样在郊游中得遇游春女子。蒲松龄的文笔分外高超,寥寥数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王子服看见美女“注目不移,竟忘顾忌”,活脱脱一个花痴;而婴宁笑曰:“个儿郎目灼灼似贼!”遗花地上笑语自去的身姿,天然流露活泼之美。
元宵节的这一场邂逅,让王子服如堕云里雾里,不知此身之所有。他把婴宁扔下的梅花拾了去,放在枕头下压成了干花,每天都对着它,茶饭不思、日渐消瘦。没办法,当天邀他同游的表兄弟吴生只得编了个谎跟他说,那个女孩子找到了,是她的小表妹。只是有点远,“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他可以代为提亲。心病还需心药医,自此,王子服马上饮食恢复,复原如常。但吴生原是谎话,故一去不返,王子服终于等不住,就不辞而别,去找遗花女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真被她找到了。遇见一个老妪一问,还真是吴生说的那样,遗花人是她的姨妹,老妪则是其养母。这个王子服很有意思,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故意问老妪婴宁几岁了,得知16岁,马上又说自己17岁,老妪自然明白,见他还未婚娶,就说婴宁和他还真般配。一会婴宁进来了,见到王子服,笑的停不下来,王子服又故态重萌,“目灼灼贼腔未改”。老妪很殷勤,体贴地留他在这呆几日。
第二天,婴宁爬树玩,看见王子服过来,狂笑不止。摔了一跤,爬起来又是止不住地笑,“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紧接着也有一段很有趣的对话。
王子服等她笑完了,把袖子里上次捡拾的花拿出来给婴宁看。婴宁接过来,说“都枯了,干嘛还留着?”王子服恭敬地说:“这是你上次上元节丢在地上的,所以我要保存好。”婴宁问:“留着干嘛?”王子服说:“显示我的爱慕之心啊。”婴宁说;“这算什么事啊?我这花很多,我叫下人过来给你扎一捆带回去。”王子服惊呆了:“妹子,你是不是傻啊?”婴宁说:“干嘛说我傻?”王子服说:“我爱的是你,不是花啊。”婴宁说:“咱们就见过一面,至于说到爱嘛?”王子服说:“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我说的爱,不是普普通通的谈恋爱,我是想跟你结婚领证滴!”妹子说:“谈恋爱的爱和结婚的爱有区别么?”王子服说:“结婚是要一起睡觉的!”妹子低头想了半天说:“我不习惯和陌生人睡觉。”……
看到这,你是不是很同情王子服啊,哈哈哈!真是累啊!但更搞笑的是,一会儿他们见到婴宁的养母,老婆婆问去哪儿了,婴宁说在跟哥哥讲话呢,哥哥说要跟我睡觉!是的,你没听错,她就是这么说的!我们来看王子服的窘态: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幸媪不闻,犹絮絮究诘。生急以他词掩之,因小语责女。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生曰:“此背人语。”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就是这样一个傻乎乎的喜欢笑的憨女子,但王子服喜欢,爱的死去活来。“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真是元宵一遇误终身啊。有关故事的后续,请你去翻《聊斋志异》吧,这里不赘言了。
三、凶杀篇——“第一例换头术?”(《陆判》)
元宵节很热闹,但热闹的地方,往往也很危险。不但会有产生踩踏的可能,也是盗窃、抢劫多发之时。《聊斋志异•陆判》就提到了一起发生在元宵夜的凶杀案。
“吴侍御有女甚美,未嫁而丧二夫,故十九犹未醮也。上元游十王殿时,时游人甚杂,内有无赖贼窥而艳之,遂阴访居里,乘夜梯入;穴寝门,杀一婢于床下,逼女与*。女力拒声喊,贼怒,亦杀之。”
侍御,监察御史的职务。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地方者,明称巡按、清称巡按御史,清又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称巡城御史,又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称巡漕御史等等。故事里讲的就是一个吴御史家的女儿很漂亮,元宵节出去玩,被一个色狼看见,见色起意,跟踪他到家,乘夜爬着梯子进到她闺房,先杀了她的一个奴婢,想强奸女子,遭到女子高声反抗,强奸犯怒了,就一不做二不休把她也杀了。
但事情还没结束。吴家停尸堂上,不料过了一夜,尸身在,头却不在了。吴家刑讯侍女,侍女只说:被狗吃到肚子里了。吴侍御告官,但三个月都没破案。后来有人发现同郡有个叫朱尔旦的男人,他的老婆新近换了头,长的跟吴家死去的女儿一模一样,吴家派人打探果然属实,想着朱家肯定用了妖法杀了她女儿,把头拿走换到自己女人身上。就把朱尔旦(字小明)告官了。(第一次看到古代有人叫小明哈哈。)但是小明冤枉啊!
原来,是小明结识了地府的陆判官。因为小明觉得自己老婆样子难看,陆判经常吃他好酒好菜,就帮他从死人堆里捡了漂亮脑袋过来换上。谁知就撞到枪口上。这起案子的结尾是,陆判让吴家死去的女儿托梦给父母,说明了真相。最后真正的罪犯绳之于法,而小明因为老婆项上人头的关系,做了吴家的女婿。
正好前不久,看到有个新闻讲换头术的,因为伦理方面存在问题,而受到人们的质疑。
其实聊斋的这个故事就已经揭示出其背后的伦理困境。即换头后,这个人是谁?譬如,故事中换头后的女人,到底还是不是小明的老婆我们看到,这个成功做了换头术的女人,连带着使小明的身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居然摇身一变成了之前非亲非故的吴家的女婿!
以上,就是《聊斋志异》中发生在元宵节的三个故事,有兴趣的话去读原文吧。
1 文学常识: 中说,鬼母泉下寂寞,婴宁想将她与秦氏(即自
她的养母死的时候,父亲还没有死,鳏居了一段时间,所以是鬼母独葬,等父亲死了,家里没有人来处理这些事情了,你想,连婴宁都得鬼母抚养,那肯定是家里没人了。
我想,他家里虽然有人,可能是些佣人仆妇之类的,应该做不得主的吧,再有就是你说的三个新问题:
一、婴宁说的和葬是说他生父(秦先老生)和生母(狐仙)的合葬 ,这个我不同意,我觉得她说的就是鬼母,你看这句话“老母岑寂山阿,无人怜而合厝之,九泉辄为悼恨。君倘不惜烦费,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养女者不忍溺弃。” 最后的那句,庶养女,说明了婴宁与这个她要葬的人的关系,如果是狐母,就不会这么说了,因为她是狐仙亲生的,所以说,婴宁要与父亲合葬的是她的鬼母也就是秦家姑
二,鬼母没有消失或者离开,后来婴宁还见过她,第二个问题,认识的和你基本相同。
三,婴宁的父亲是在母亲先死的。 这个问题我不认同,你摘录的那几句话”吴曰:“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鳏居(注意这里的秦家姑是王母的妹妹,而不是婴宁的母亲),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婴宁,绷卧床上,家人皆见之。姑丈没,狐犹时来。后求天师符粘壁上,狐遂携女去。将勿此耶?” 秦家姑是婴宁的鬼母,她是先于其父先死的,所以才有婴宁的父亲鳏居一说,后来才和狐仙生下了婴宁,狐仙后来带孩子离去,并把婴宁托付给鬼母抚养。我想你所说的婴宁的母亲是婴宁的生母,但是该狐仙在下文中就没了消息,生死不知,那婴宁又是从何得知狐母已死,而寻求丈夫的帮助呢?,所以,再一次说,这里要合葬的是婴宁的养母也就是鬼母
至于你说的狐仙是异类,长寿,不大可能和父亲合葬的一起,这个说法似乎也不大合理,毕竟在聊斋志异中异类和丈夫和睦 长久的和谐生活在一起的例子有很多。
2 分析《婴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
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
她笑得娇美:艳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
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
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小说对婴宁的塑造,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所要正面描叙的对象,并不是婴宁,而是比较次要的人物。作者借助次要人物的眼光观察主要人物,并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表现主要人物。
作者正面叙述王子服、吴生和王母。过上元节时,吴生邀王子服郊游,王子服无意中与婴宁相遇。
于是,小说便通过王子服的观察对婴宁进行侧面。等王子服把婴宁带回家后,又通过王母、吴生等人的观察和感受对婴宁进行侧面描写。
采用侧面描写手法的优点是: 首先,婴宁是一个孤女。对幻想出来的狐狸精,如果原原本本地作正面描写,往往会遇到困难,容易破绽百出,无法自圆其说,或者显得笔法笨拙,不得不生编硬造。
小说把现实中的人物置于明处,把狐狸精推到暗场,让现实生活中的人与狐狸精打交道,就可以把狐狸精的来踪去迹,写得忽藏忽露,这样既避开了难点,写起来又自然省力。狐狸精如云中之龙,时而露一鳞半爪,而不是纤毫毕现,这便大大增强了神奇色彩,使小说具有深邃的竟境。
其次,婴宁具有美丽的容态、神奇的本领和高尚的品德。小说不正面描写她,而是着重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对她的感受,"从人物眼中看出",可以使读者觉得十分真切,也更能感受到婴宁的特异之处。
王子服初遇婴宁,注目不移,竟忘顾忌。回家后不语亦不食,肌革锐减,忽忽若迷。
这就是用了夸张手法表现婴宁的容貌举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全篇写婴宁的笑,也常常是笑声先人面出现,别人来睹其面,先闻其声。
邻居们发现她"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所以都喜欢她。"每值母忧怒,女至一笑即解。
"由此可以想象出她的笑声、笑态该有多美。作者的笔紧紧跟定了次要人物,却处处都在刻画主要人物。
叙述虽采用第三人称,却有第一人称的许多特点和长处。不但叙述角度相对固定,便于剪裁和集中,使整个故事一气呵成,而且感 彩异常浓厚,使主要人物的奇才异能和美好情态得到有力的渲染。
此外,《婴宁》的构思也有避实击虚之妙。作者的《与诸弟侄书》论述文章作法时说:"盖意乘间(空隙)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
"这种避实击虚、翻空出奇的方法,也用到这篇小说之中。《婴宁》这篇小说写王子服到西南山中寻找婴宁,见到的景象是:"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只有鸟道。
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
北向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门内白石砌路,夹道红花片片堕阶上;曲折而西,又启一关,豆栅花架满庭中。肃客入舍,粉壁光明如镜,墙外海棠枝朵,探入室中。
菌藉几榻,罔不洁泽。"但明伦评论说:"未见其人,而先见其里落之花,见其门前之花,则野鸟格磔中,则早有含笑拈花人矣。
"可见,这个环境处处打着婴宁性格的烙印。篇末写婴宁之子见人辄笑,大有母风,也是对婴宁性格临去秋波式的衬托。
浅谈婴宁人物形象特点 [摘要] 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塑造了一系列优美动人的人物形象,最令人难忘的是那些花妖狐魅幻化的女子形象。
其中婴宁具有鲜明的个性:天真烂漫,肆意言笑,亦憨亦黠,不受任何礼教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因此,《婴宁》成为《聊斋志异》的代表作之一。
[关键词] 婴宁 爱哭爱笑 人物形象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1640--1715)所著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小说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揭露科举制度弊端的。
如《司文郎》、《于去恶》、《叶生》、《王子安》等。 一类是歌颂与封建礼教相冲突的爱情的。
如《青凤》、《香玉》、《婴宁》、《小谢》、《连城》《鸦头》等。 还有一类是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的。
如《促织》、《梦狼》、《席方平》等。 此外,《聊斋志异》中还有一些其他题材的作品。
如《劳山道士》、《偷桃》、《画皮》、《崔猛》、《狼》、《狐谐》等。 《聊斋志异。
3 红楼梦的文学常识
1贾府中充当管家婆的是王熙凤,王夫人既是她的姑妈,又是她的婶娘
2红楼梦中有一位女子,才思敏捷,活泼直爽,快人快语,但家道败落后寄人篱下,命运悲惨,此人便是史湘云
3贾政是林黛玉的二舅
4<;喜冤家>;中嫁给中山狼的是贾迎春
5金陵十二钗中第一个回到太墟幻境的是秦可卿
6毒设相思局的是王熙凤,被害人是贾瑞
7第66回<;情小妹耻情归地府,冷二郎一冷入空门>;中"情小妹"指尤三姐_,"冷二郎"指柳湘莲
8红楼梦中性格最强烈的丫头是晴雯
9"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分别指林黛玉、薛宝钗
10金陵十二钗中带发修行的是妙玉,贾惜春
4 安徒生的文学常识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
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
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
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
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
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 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
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安徒生的创作可分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
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
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
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
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
发表诗歌,受到上流社会 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
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
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
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
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安徒生作品目录: 长篇小说(6):《即兴诗人》(1835),《奥·特》(1836),《不过是个提琴手》(1837),《两位男爵夫人》(1848),《生乎?死乎》(1857),《幸运儿》(1870)。
剧本(25):诗剧《阿夫索尔》(1822?),《圣尼古拉教堂钟楼的爱情》(1829),歌剧《拉默穆尔的新娘》(1832),歌剧《乌鸦》(1832),诗剧《埃格纳特的人鱼》(1834),轻歌舞剧《离别与相逢》(1835),歌剧《司普洛峨的神》(1839),《黑白混血儿》(1840),《摩尔人的女儿》(1840),《幸福之花》(1844),独幕诗剧《国王的梦想》(1844),《梨树上的鸟儿》(1845),《小基尔斯滕》(1846),《科莫河边的婚礼》(1848),四幕喜剧《比珠宝还珍贵》(1850),歌剧《北欧的女神》(1850),《新房产》(1850),《睡魔》(1850),喜剧《海尔德摩尔》(1851),喜剧《接骨木妈妈》(1851),喜剧《出身并非名门》(1863),喜剧《长桥》(1863),三幕剧《西班牙客人》(1865),独幕剧《初来者》(年代不明),《罗斯基里达之夜》(年代不明)。 游记(6):《1828年和1829年从霍尔门运河至阿迈厄岛东角步行记》(1829),《瑞典纪行》(1851),《西班牙风光》(1863),《访问葡萄牙》(。
5 关于韩翃的文学常识
韩翃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登天宝十三载进士第,淄青侯希逸、宣武李勉相继辟幕府。建中初,以诗受知德宗,除驾部郎中、知制诰,擢中书舍人卒。翃与钱起、卢纶辈号大历十才子。为诗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野珍之。集五卷。今编诗三卷。
韩翃全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候家。
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它人手。
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
长簟迎风早,空城淡月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节候看应晚,心期卧已赊。
向来吟秀名,不觉已鸣鸦。
题仙游观
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春香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问题一:与婴宁相恋的是谁 小麦终于可以离开皇甫家了,但是内心的伤痛却抽干她所有的力气,如果她不是皇甫珊,不是麦秋穗,那她是谁呢? 第丁集 计中计 “Emp,我想带茉莉到海边
问题二:聊斋志异中的婴宁这个故事的内容 婴宁:天界王母娘娘蟠桃园内,负责看守蟠桃的稻草人仙子。一次机缘巧合下,与织女相遇,在好奇心驱使下,忍不住探问当日织女与牛郎的一段人世间情缘,虽然只是片言只字,却勾起了婴宁的凡心,决定有朝一日,定要好好的体会一下人世间爱情的滋味。
或许上天注定婴宁要受到一次凡间灾劫,王母娘娘差遣婴宁向观音大仕借助杨枝甘露,以灌溉蟠桃园中蟠桃。婴宁能有机会离开蟠桃园,不禁雀跃不已,途中更兴起了一闯凡间,领略一下爱情滋味的念头,虽然情知会犯下天条,但织女口中所述的人间情爱实在令人响往非常,几经犹豫,还是把心一横,直闯凡间。
一切并不如婴宁想象般美好和浪漫,因为初抵人间,她便遇上了王子服,虽然王子服俊俏的外表令婴宁心动不已,可是,他的嚣张无礼和张扬跋扈,令婴宁对人世间男子的印象,无形中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王家乃城中首富,富可敌国,一直由长子王子服执掌家族大权,王子服精明能干,虽非坏人,但张扬跋扈,不可一世。庶出之弟王子楚时思谋夺家财,取代王子服的位置,奈何王子楚志大材疏,而且好赌成性,终日被王子服喝骂揶揄,却又不敢有丝毫反抗。
为了金钱与权力,王子楚决定要王子服从此在人间消失,乘着王子服外游,王子楚聘了凶徒将之刺杀,凶徒行凶得逞,但没等王子服气绝便逃之夭夭。或许王子服命不该绝,被雷神追捕的婴宁刚巧逃至王子服遇害的地方,婴宁被雷神穷追不舍下,眼见倒卧地上的王子服,人急生智下,躲到王子服身下,刚巧避过了雷神拖以的雷殛一击,雷神眼见误伤凡人,心中一慌,亦不理会婴宁是否被诛,匆匆而去。
雷殛一击,意外地将王子服从重伤中击活过来,至于婴宁方面,虽然避过致命一劫,但亦受伤。两个受伤的人,只好相依唯命,相互照顾对方。
不知是否雷神的一击过于利害,王子服虽然外伤痊愈,但智力全失,变成一个低能儿。虽然如此,王子服反变得童真可爱,讨人欢喜。婴宁与之日夕相处,在不知不觉间,竟然有着一股微妙的感觉。
王子服的失踪,终令王子楚成为王家当家,手握大权,一直倾慕着王子服的表妹林卿兰在王子楚威迫利诱底下,亦臣服下来,成为王子楚的妻子。
正当王子楚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之际,婴宁领着王子服出现在王家大宅内。王子楚力指眼前的王子服是顶包替换,但忠仆古仁却一口咬并无虚假,王子楚不欲事情闹大,同时,回心细想下,觉得王子服已今非昔比,留之下来,亦没有任何威胁,遂虚情假意的为王子服延医诊治。
婴宁本欲离开王子服,继续寻找她那梦幻般的人间爱情,然而离开数日之后,竟在不知不觉间为王子服的安危担心起来。几经挣扎,还是决定返回王家,一看究竟。不看犹好,一看之下,赫然惊见王子服竟沦为王子楚戏谑和发泄对象,一怒之下,决定留在王家,保护王子服,并设法为王子服回复智能,取回失去的一切,于是,以王子服妻子为由,强行住进王家。
王子楚和母亲梁素娘经商议后,觉得还是斩草除根比较妥当,于是三番四次设计杀害王子服,但每次均为婴宁识破及阻止,婴宁不知不觉间成为王子服身边的守护神。婴宁的法力虽然因为雷神的一击而失去大部份的威力,但要对付如王子楚般的凡夫俗子,着实还是游刃有余。
婴宁的不寻常力量,令王子楚顿生疑窦,为了解破真相,王子楚找来五行道人对付婴宁。五行道人认定婴宁非妖即鬼,在得到王子楚巨款后,遂开坛作法,与婴宁斗了起来,但五行道人的法力远不及婴宁,结果,只能落荒而逃。
五行道人虽被赶走,却又引来了雷神的追捕,王子服为了保护婴宁,再度为雷神击中,雷神有愧于心,答应为婴宁暂时守密,但只要王母娘娘再度下令追捕的话,定会折返,履行职责。
雷神一击非旦没有为王子服做成伤害,反而令王子服回复智能。王>>
问题三:聊斋志异中婴宁到底是个什么人物? 婴宁》这篇小说没有刀光剑影,没有悲欢离合,没有艰难困苦,没有通常所说的性格冲突引起的情感波澜,也没有把主人公推向生死一线的风口浪尖。有的只是轻松的氛围,欢愉的意境,奇迹似的邂逅和美满的结合。应当说,这是一篇虽有鬼狐的灵异和现实的情节,但却是以描摹人情人性的美和独特的性格美、情操美为主要目的的小说。
小说描写书生王子服痴心追求狐女婴宁的故事,而着重刻画婴宁娇憨动人的性格。婴宁以其笑,在《聊斋志异》中别具色泽,别开生面。她笑得娇美:丽、天真、无邪。她的笑,使小说中其他人物解颐忘忧,有时却使他们狼狈尴尬。但融涵在婴宁特征中的笑,实际上成了婴宁生命的一部分。婴宁的笑有时不顾封建礼俗,有时显得完全不通人情世故,不该笑而纵声,不当笑而前仰后合。然而,作者笔下的婴宁始终让后世的读者得到一种销魂蚀骨的美感,这主要是因为婴宁笑出了天真纯洁善良无瑕的美,又笑出了无视封建礼教,一秉纯性纯情的美。她的笑声融汇了对爱情的忠贞,对理想婚姻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问题四:谈一谈你对婴宁或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这是语文考试,急急! 《婴宁》评论
启示
善绘者绘其神,不善绘者绘其形。高明的作家塑造人物,往往能够抓住人物最具特征的一点加以刻画,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高超的艺术效果。《聊斋》中之《婴宁》即为其中典范、。 小说主要表现的是婴宁的憨痴可爱。而这一性格的传达,作家主要就通过人物的一个典型的行为而达到的。这个典型的行为就是“笑”。 王子服初见婴宁,婴宁“笑容可掬”,又“遗花地上,笑语自去”。二见婴宁,婴宁“含笑拈花而入”;等到鬼姨向王子服引见婴宁,婴宁则更笑得突出:“闻户外隐有笑声”,“户外嗤嗤笑不已”,“婢推之以入,犹掩其口,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女复笑,不可仰视”,“女又大笑”,“笑声始纵”;然后又在小园,“见生来,狂笑欲堕”,“女笑之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然后便是与王子服同归王家之后,更是笑得惊世骇俗:“但闻室中吃吃,皆婴宁笑声”,“母入室,女犹浓笑不顾”,“才一展拜,翻然遽入,放声大笑”,“至日,使华装行新妇礼,女笑极不能俯仰”。 纵观全篇,作家描绘婴宁,别笔不多,惟一“笑”。这一“笑”贯穿全篇。而也就是这浓墨绘就的一“笑”,却使人物形神兼备,可说是一笑生神。更者,也正是这一“笑”,仿佛一把尖刀,直插入了封建道德的心脏,使那些卫道士们瞠目结舌,口不能言。 婴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笑得最美的女子。
鉴赏
《婴宁》是《聊斋》中的一颗明珠。婴宁是蒲松龄着意渲染的宁馨儿。仿佛笑神似地,以欢乐的笑声对待惨淡的人世,以咤咤叱叱应付世俗的纷纭。蒲松龄不仅写出了她的天真娇憨、“狂而不损其媚”的性格,而且着力描出了那山中“笑矣乎”生活的环境。她诞生在比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还要美艳的园圃之中。园外“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园内“细草铺毡、杨花糁径”。她真有点像得山水灵秀之气的精灵。这不仅是对于美的颂歌,也当然地是对于“子夜荧荧”浓黑悲凉社会的否定。然而,出人意外的是这个可爱的婴宁,却干下了一件令人发指的“缺德事”。仿佛《红楼梦》里心狠手辣的王熙凤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般,将一位羡慕她美艳的邻人诱骗置之于死地。现代许多评论者因此说,这是蒲松龄一大败笔,破坏了婴宁的美(见黄秋耘《读婴宁》)。其实未必如此。 婴宁是蒲松龄理想中人物,但不是我们理想中的人物。她“出于幻域,顿入人间”(鲁迅评《聊斋》语),是当时生活的反映。生活中的活人,艺术反映中真实的艺术典型,即使在现代,也都没有十全十美的存在;正相反,《红楼梦》脂评说得好:“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婴宁的形象,蒲松龄自指有两特点,一是“孜孜憨笑,似全无心肝”,二是“墙下恶作剧,其黠孰甚焉”。既天真又狡猾,是蒲松龄对婴宁的认识、对婴宁的设计。狡黠是婴宁的陋处,也正是婴宁的真处和美处。婴宁一方面出生于幽谷,受育于鬼狐,不审三从,不知四德,无视长幼之序,不用进退之仪,用笑声蔑视一切,用笑声动摇一切;一方面嫁入人间,依从文士,既畏狱之酷,又恪守男女大防的封建道德,轻施颦笑,严惩意*。她是无法跳出当时社会环境的,既有所突破又无法脱离的真正的美人。人狐交配而生的婴宁如此,完狐所生的小翠(《小翠》)也如此。小翠几乎与婴宁一样美貌绝伦、天真绝俗,然而不是也毫无怨言地听凭母亲之命送给了一个连人事也不知的痴儿么?这难道不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糟粕?蒲松龄只能根据生活,根据生活给予的理想来塑造人物。他的杰出才能正表现在婴宁的复杂性上。婴宁形象的复杂性正是作家忠实于生活的创作方法的胜利。说婴宁的“缺陷”应去除,不但是求全之毁,更是脱离历史实际的要求。 婴宁除了这件“缺德事”外,更有一次值得注意的悲啼――哭求丈夫为母迁葬>>
问题五:聊斋婴宁大结局是什么? 婴宁:天界王母娘娘蟠桃园内,负责看守蟠桃的稻草人仙子。一次机缘巧合下,与织女相遇,在好奇心驱使下,忍不住探问当日织女与牛郎的一段人世间情缘,虽然只是片言只字,却勾起了婴宁的凡心,决定有朝一日,定要好好的体会一下人世间爱情的滋味。
或许上天注定婴宁要受到一次凡间灾劫,王母娘娘差遣婴宁向观音大仕借助杨枝甘露,以灌溉蟠桃园中蟠桃。婴宁能有机会离开蟠桃园,不禁雀跃不已,途中更兴起了一闯凡间,领略一下爱情滋味的念头,虽然情知会犯下天条,但织女口中所述的人间情爱实在令人响往非常,几经犹豫,还是把心一横,直闯凡间。
一切并不如婴宁想象般美好和浪漫,因为初抵人间,她便遇上了王子服,虽然王子服俊俏的外表令婴宁心动不已,可是,他的嚣张无礼和张扬跋扈,令婴宁对人世间男子的印象,无形中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王家乃城中首富,富可敌国,一直由长子王子服执掌家族大权,王子服精明能干,虽非坏人,但张扬跋扈,不可一世。庶出之弟王子楚时思谋夺家财,取代王子服的位置,奈何王子楚志大材疏,而且好赌成性,终日被王子服喝骂揶揄,却又不敢有丝毫反抗。
为了金钱与权力,王子楚决定要王子服从此在人间消失,乘着王子服外游,王子楚聘了凶徒将之刺杀,凶徒行凶得逞,但没等王子服气绝便逃之夭夭。或许王子服命不该绝,被雷神追捕的婴宁刚巧逃至王子服遇害的地方,婴宁被雷神穷追不舍下,眼见倒卧地上的王子服,人急生智下,躲到王子服身下,刚巧避过了雷神拖以的雷殛一击,雷神眼见误伤凡人,心中一慌,亦不理会婴宁是否被诛,匆匆而去。
雷殛一击,意外地将王子服从重伤中击活过来,至于婴宁方面,虽然避过致命一劫,但亦受伤。两个受伤的人,只好相依唯命,相互照顾对方。
不知是否雷神的一击过于利害,王子服虽然外伤痊愈,但智力全失,变成一个低能儿。虽然如此,王子服反变得童真可爱,讨人欢喜。婴宁与之日夕相处,在不知不觉间,竟然有着一股微妙的感觉。
王子服的失踪,终令王子楚成为王家当家,手握大权,一直倾慕着王子服的表妹林卿兰在王子楚威迫利诱底下,亦臣服下来,成为王子楚的妻子。
正当王子楚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之际,婴宁领着王子服出现在王家大宅内。王子楚力指眼前的王子服是顶包替换,但忠仆古仁却一口咬并无虚假,王子楚不欲事情闹大,同时,回心细想下,觉得王子服已今非昔比,留之下来,亦没有任何威胁,遂虚情假意的为王子服延医诊治。
婴宁本欲离开王子服,继续寻找她那梦幻般的人间爱情,然而离开数日之后,竟在不知不觉间为王子服的安危担心起来。几经挣扎,还是决定返回王家,一看究竟。不看犹好,一看之下,赫然惊见王子服竟沦为王子楚戏谑和发泄对象,一怒之下,决定留在王家,保护王子服,并设法为王子服回复智能,取回失去的一切,于是,以王子服妻子为由,强行住进王家。
王子楚和母亲梁素娘经商议后,觉得还是斩草除根比较妥当,于是三番四次设计杀害王子服,但每次均为婴宁识破及阻止,婴宁不知不觉间成为王子服身边的守护神。婴宁的法力虽然因为雷神的一击而失去大部份的威力,但要对付如王子楚般的凡夫俗子,着实还是游刃有余。
婴宁的不寻常力量,令王子楚顿生疑窦,为了解破真相,王子楚找来五行道人对付婴宁。五行道人认定婴宁非妖即鬼,在得到王子楚巨款后,遂开坛作法,与婴宁斗了起来,但五行道人的法力远不及婴宁,结果,只能落荒而逃。
五行道人虽被赶走,却又引来了雷神的追捕,王子服为了保护婴宁,再度为雷神击中,雷神有愧于心,答应为婴宁暂时守密,但只要王母娘娘再度下令追捕的话,定会折返,履行职责。
雷神一击非旦没有为王子服做成伤害,反而令王子服回复智能。王子楚的阴谋瞬间给王子服揭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