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和文学评论家,对二十世纪的英语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以语言简洁、形式自由、意象丰富和技巧新颖为特点。
庞德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他认为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诗歌应该通过精确、生动和直接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象。他主张诗人应该通过探索和运用语言的各种可能性来创造诗歌的新形式。
在庞德的诗歌中,他经常使用非传统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如碎片化、重复、压缩和隐喻等,以打破传统的诗歌结构和表达方式。他的诗歌语言简洁、直接,但同时也具有深度和复杂性,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
总之,庞德的语言观主张诗歌应该使用简洁、生动、直接和有深度的语言来传达情感和意象,探索语言的各种可能性并创造新的诗歌形式。这种语言观对二十世纪的英语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诗人和文学创作者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1、刘彻
〔美国〕庞德
丝绸的瑟瑟响停了
尘埃飘落在院子里,
足音再不可闻,落叶
匆匆地堆成了堆,一动不动,
落叶下是她,心的欢乐者。
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湿叶子。
(选自《意象派诗选》)
2、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现代派诗人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许多西方当代著名诗人都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吸取过丰厚的营养。在他们许多人中都可以找到模仿、改写或陈述中国诗歌的诗人的作品。
埃兹拉·庞德这首题为《刘彻》的作品就是对写汉武帝刘彻怀念李夫人的《落叶哀蝉曲》一诗的创作性改写。原诗为:“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望彼美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触景生情,美女失而不可复得,落叶飘飘,化入淡淡哀愁与无法宁静的心绪之中。无疑这是一篇悠然而使人心动的作品。在庞德改写的作品中,前四行再现了原诗中描写的场景,听不到足音与衣袂窸窣之声,尘埃封住了以往的一切,庭堂寂寥,落叶飘洒。庞德从第五行开始了自己的独特创作。他以落叶这种自然意象,体现了君王的留恋情结,飘洒的落叶如同他当年为之倾心的欢愉者,现已飘逝而去,留下的仅仅如同一片贴在门槛上的潮湿的叶子。这种滋味让人感到失落后的哀伤。
这篇作品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表现方式。许多自然现象在诗人笔下加入了主观精神的因素。如落日、老树、昏鸦,它们已不再是单纯的一景一物,而正如意象派所讲的是一种意象,一种明喻与暗喻的媒介物。庞德借助于落叶的失去之感,潮湿而无助之感,以意象派的方式完成了自己这个再创作。
在一个地铁车站
〔美国〕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赏析
庞德作为意象派及美国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作品及艺术批评理论受到20世纪文学界的极大注视。《在一个地铁车站》是他极有代表性的意象派作品。
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据诗人回忆,在巴黎一个地铁车站上,在人群簇拥之中,突然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美丽妇人的面孔,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诗人将这种印象先写成了一首31行的短诗,一年后经两次删改,完成这首仅仅两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意象派早期发轫者们曾提出了并非“神圣禁令”的三条原则,简单地讲就是:直接处理,用词简洁,应用音乐旋律。庞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原则,这首诗给我们以直接的感触,有如**的镜头由远推近,突然呈现的感觉打入了灵魂中久已的渴求。庞德讲:“‘形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绪。”在一个地铁车站上的感觉在诗中所体现出的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视觉印象,意象的叠加,互相幻化,把人的内在心理的复杂性给予了表象化的表现。
这首小诗题目也是内容的一部分。题目向读者交代了下面两句诗出现的环境及地点。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庞德受东方诗歌影响的痕迹。“人面桃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意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也带有浓郁的东方水墨画的韵味。
(林莽)
《普罗旺斯晨歌》Alba
As cool as the pale wet leaves
of lily-of-the-valley
She lay beside me in the dawn
《白**》Planh
It is of the white thoughts that he saw in the Forest
White Poppy, heavy with dreams,
O White Poppy, who art wiser than love,
Though I am hungry for their lips
When I see them a-hiding
And a-passing out and in through the shadows
--There in the pine wood it is,
And they are white, White Poppy,
They are white like the clouds in the forest of the sky
Ere the stars arise to their hunting
O White Poppy, who art wiser than love,
I am come for peace, yea from the hunting
Am I come to thee for peace
Out of a new sorrow it is,
That my hunting hath brought me
White Poppy, heavy with dreams,
Though I am hungry for their lips
When I see them a-hiding
And a-passing out and in through the shadows
--And it is white they are--
But if one should look at me with the old hunger in her eyes,
How will I be answering her eyes
For I have followed the white folk of the forest
Aye! It's a long hunting
And it's a deep hunger I have when I see them a-gliding
And a-flickering there, where the trees stand apart
But oh, it is sorrow and sorrow
When love dies-down in the heart
《扇诗》Fan-Piece, For Her Imperial Lord
O fan of white silk,
clear as frost on the grass-blade,
You also are laid aside
《为选择墓地而作的颂诗》E P Ode pour l'élection de son sépulchre
(这是Hugh Selwyn Mauberly中的第一部分)
For three years, out of key with his time,
He strove to resuscitate the dead art
Of poetry; to maintain "the sublime"
In the old sense Wrong from the start --
No, hardly, but, seeing he had been born
In a half savage country, out of date;
Bent resolutely on wringing lilies from the acorn;
Capaneus; trout for factitious bait:
"Idmen gar toi panth, os eni Troie
Caught in the unstopped ear;
Giving the rocks small lee-way
The chopped seas held him, therefore, that year
His true Penelope was Flaubert,
He fished by obstinate isles;
Observed the elegance of Circe's hair
Rather than the mottoes on sun-dials
Unaffected by "the march of events",
He passed from men's memory in l'an trentiesme
De son eage; the case presents
No adjunct to the Muses' diadem
Photos by HEPING Text by OU
到意大利北部的梅拉诺Merano山区,是我们环德国自驾游的一段小插曲。
起因是因为我的德国老师和朋友Dr N的诱惑。他差不多每年都从他所住的波恩,开车翻过阿尔卑斯山,来这里度假,过生日,在山里一住数日。每次他都给我发邮件,问,梅拉诺山区风景绝美,有很多美丽的小村落,怎么,要过来吗?
我们环德国自驾,从柏林提车,计划沿东部往南,再从西部往北,返回柏林。车到南部,忽然想起,要不我们跨过阿尔卑斯,也去一趟梅拉诺?于是手机赶紧致讯DR,问路。
DR说,翻越阿尔卑斯山,要好走,走高速,但我们去每次都走乡村公路,那条路唯一的“缺点”,是穿乡过镇,路两边的风景,实在太美了。又说,记得,进入意大利之前,一定要在德国加满油,意大利的油要比德国的贵,“意大利从来不是便宜的地方”(后来验证果然是)。
从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我们往南过意大利时开始走的是高速公路。一场忽如而来的豪雨,让我们在高速公路休息站出来时走反了方向,不得不在下一个出口当机立断,离开高速,没想到的是竟然撞入了DR说的那条“美丽的”乡间小道SS44。想必也是天意,命运总有安排。
沿乡村公路,九曲十八弯,上到山顶,我们在布伦纳山口的一个咖啡馆停下,其时细雨迷蒙,有点凉。馆里只有一位老太太在喝咖啡,除此之外,别无他人。咖啡馆外,那个小教堂下,只停着我们那部Range Rover和另一部车。交谈之下,知道这老太太也是独行侠,一个人开车上来。话毕,一个人披着雨衣出外散步去了。
服务生是位快乐的女士,说再翻过阿尔卑斯山口,这边还是奥地利,那边就是意大利了。这里周边的山峰高达3335米。小歇,重新上路,还是SS44公路,我们就这样抵达意大利北部山区的梅拉诺(Merano)。
梅拉诺山区北面与奥地利接壤,此地算是德语区,也讲意大利语。所以特别多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来度假,几乎看不到亚洲人。我们住的小旅馆Tritsche Hof,位于小镇蒂洛尔(Tirol),在半山腰上,开过七拐八弯的窄窄小道,车载导航让我们稳稳地停在酒店面前。
女主人很热情,只会讲德语和意大利语,但不会讲英语,但好在鱼的形状很容易表达,我们晚餐吃上了鱼。
在过去,这一带的小镇居住着很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其中包括有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埃斯拉·庞德(Ezra Pound)以及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等。
住下,我们每日向不同方向的周围一带的优美村落徒步漫游。举目,是轻烟缭绕的古堡和修道院,和满山的苹果园。
手机叮一声响,DR就是远在波恩,也不忘指导我们。说,半山上的布鲁伦堡和圣彼得教堂,是不能错过的地方。有一个餐厅,可以遥望梅拉诺城,位置顶好,中午你们可以在那里小坐,边看风景,边来一个“light lunch",当然咖啡也是一流的。
半山上的布鲁伦堡内,我们和美国诗人庞德邂逅。
这是一个意外,这个建于13世纪,远离闹市的山中古堡,一度成为废墟,没想到居然是美国诗人庞德的故居。正是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位世界文学史上意象派诗歌运动重要的代表人物,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中国儒学和诗歌等经典的翻译家,1958年,他从美国返回意大利后与女儿Mary和女婿就住在这里,并在这里继续完成他长达116节的长诗《诗章》的最后6节。城堡周围是他们家的葡萄园。
现在布鲁伦堡城堡成为庞德文学培训和研究中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诗歌爱好者。
Mary是庞德和女小提琴家Olga Rudge之女,她说,这里的书本、扶手椅、台面上,都留有她父亲的手印。
如果说小镇蒂洛尔过的是乡村生活,那么离小镇不远的梅拉诺,你就可以享受都市生活。从蒂洛尔可以乘巴士入城,也可以乘缆车下山。那是一个混合了德式和意式风格的小城市,连路牌上都用两种语言标识。
离开蒂洛尔,我们的目标是意大利的克里莫纳,那是最古老的小提琴的故乡,至今仍是世界最有名的小提琴之城。**《红色小提琴》(Le violon rouge)就是在那里拍摄的。我们下一站将要邂逅的,将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小提琴制作大师,安东尼奥·斯特拉第瓦利、阿玛蒂和瓜尔涅利。
之后,我们将从另外一个山口翻过阿尔卑斯,返回德国的小镇米腾瓦尔德,那也是一个藏在山中的小提琴之乡。
(201852修改)
西方文学·庞德
庞德是现代美国诗人和评论家。他出生于爱达荷州一个土地局职员的家庭。1901—1906年,庞德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罗曼语言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大学念书时,他就掌握了九种语言。1906年赴澳洲,回国后执教于华巴施大学。1908年,庞德到了伦敦,与一批志趣相投的作家和诗人,共同发起意象主义诗歌运动。1909—1910年,他连续出版了 《面具》 (1909) 等好几本诗集。以后,庞德又成为了现代派诗歌的理论家。庞德在这一时期发现并扶持了许多文坛新人,如詹姆斯·乔伊斯、T·S·艾略特、D·H·劳伦斯等,同时,他忙于编辑诗集、撰写评论、筹办新的杂志。1910年至1920年这段时间,庞德成为伦敦文学界威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人物。庞德最初是意象派的领袖。后来又热衷于漩涡主义。漩涡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形式更严的意象主义,庞德进一步发展了关于意象的观点。庞德很喜爱古老的东方哲学和文学。他改写了17首中国古诗,集为诗集,题为《华夏》 (1915)。他认为汉字这种会意文字本身就很富诗意,对其神奇,他叹为观止。另外,他还翻译了日本戏剧,庞德对拉丁诗人塞克斯塔斯·普罗珀修斯很为崇敬。在伦敦时,他意译了普罗珀修斯的12首挽诗,结集为《挽歌十二首》(1919)。在诗集中,反映了庞德本人对当时英国社会的不满情绪。1920年,庞德发表了另一部诗作《休·西尔文·毛伯莱》。这首长诗由18首诗组成,共400行。在诗中,庞德表现了他对现代西方文明的谴责,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反战情绪。全诗意象奇特,气氛阴郁,具有浓厚的现代派风格。这部作品主观色彩强烈。1920年,庞德离开伦敦,迁居至巴黎。在巴黎,他在布兰库西的指导下开始学习雕刻艺术,支持美国作曲家安太尔并写作歌剧。
1923年,庞德到意大利旅行,对意大利文化发生兴趣,便于1924年移居意大利里维埃拉的拉帕洛。在那里,他一直住到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庞德为法西斯作广播宣传,通过罗马广播电台漫骂罗斯福总统,猛烈攻击美国 ,因而名誉扫地。1946年,庞德在美国因判国罪受审,由于被医生诊断为精神不正常而得以免刑,被送进了华盛顿的精神病院。1961年出院,回到意大利定居,直至1972年病逝于威尼斯。由于对美国文学的巨大贡献,庞德获得了1928年的日晷奖和1949年的博林根奖。
庞德的规模最大、最重要的著作是长诗《诗章》。早在1905年,他就开始写作,直至1969年发表110—117首的残篇,也没有结尾。这部诗作气魄恢弘。全诗没有连贯的叙述,而是将当代与古代、欧洲与东方交融在一起,对全部的人类文明进行了一番审视。《诗章》的第一首翻译了《奥德修纪》中的一段。8至11首写了一位威尼斯军事统领、艺术保护人和教堂修建者。第12、13首将孔子的理想社会与西方现代社会作了对比。14至16首描写了诗人理想中的通往天堂之道。接着,诗人写到了几位建国初期的美国总统: 杰弗逊、约翰·昆西·亚当斯、马丁·范布伦和约翰·亚当斯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写作的诗中,有些明显地流露出庞德的倾向法西斯和反犹的思想,这是不可取的。《诗章》 中夹杂着希腊语、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中文等18种文字,场景的时空跳跃也很大,从古至今,从西方至东方,无所不及。整个诗作的风格是玄妙、晦涩的。在诗中,作者提出了以孔子哲学和伦理观为基础的道德观,诅咒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诗章》对整个现代欧美诗歌有着巨大的影响。
庞德是现代英美诗坛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诗人,他的创作和理论对现代英美诗歌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摘 要: 西方意象派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观念的影响下产生的,由于文化差异等影响,庞德的意象诗歌中的“意象”与中国诗歌的“意象”不尽相同。 关键词: 庞德诗歌 意象 局限性
20世纪初叶,后浪漫主义主义和后象征主义氛围中的英美诗歌过分张扬个性,无病呻吟,语言拖沓见长。为扭转这种困境,以庞德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积极吸收外来营养,从古典诗歌传统中借鉴简隽明晰、表现力强的意象,建立了意象诗派。表达简约、句法单纯,实力强劲的中国诗歌为英美诗坛注入了一缕清风,极大地改变了英美诗歌的生态。
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主要是在中国诗歌的“意象”上。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研究庞德诗歌的“意象”。
一、中国诗歌的“意象”
在谈到庞德意象诗歌之意象时,我们先看中国诗歌对“意象”一词的理解。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是一种感性的批评,并没有把“意象”一词用专业的词语解释出来。严格来说,中国“意象主义诗歌”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也没有一个意象主义的流派,更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意象”这个概念却早已融入我国的古典文学之中。
关于意象理论,在中国,最早的说法从《易经》说起,书中有“观物取象”、“立意以尽象”的说法。根据历史推断,这里的“象”指的是卦象,是抽象的事物。而诗歌中的“象”则是物象,是具体可感的事物。“意”与“象”的关系莫过于“情”与“景”、“心”与“物”的关系,对于想象力极为丰富的诗人而言,最好的诗歌作品无非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关于这样的论述还有,如刘勰指出诗歌构思应“神与物游”,谢榛认为“景乃诗之媒”,王夫之提出“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王国维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此推及,古人作诗是将内心的意借助与外在的景物表达出来的,象只是一种假托,寄意于象。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个由观察、感受、揣摩再到表达的过程。选定一个物象,便将自身的所思所感寄托于它,把她融进感情世界面,形成一个艺术天地,将这样的感受传给读者,增加其想象的空间。
可以这样理解,意象通常是指“意中之象”,主观情感与客观的物象融合而成的心象,意象的组合则是为了构建一个意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其中的意象虽是自然景物,但无不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除此以外,还有很多社会事物也可作为意象,如人物形象、生活画面、历史事实等,都可以寄托个人情思。在众多的意象结合在同一个作品当中,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画面时,就形成了一个意境,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篇由互不关涉的十二个意象组成,但它们集中起来,却营造出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时值傍晚时分,面对西沉的太阳,孑然一身的旅客显得如此孤独与渺小,此情此景怎不令人肝肠寸断?
二、 西方(庞德)诗歌的意象
意象派,是欧美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诗歌流派,其主要创始人是庞德,后期***为洛厄尔,均为美国诗人。还有英国诗人代表人物弗林特、阿尔丁顿等,西方文学批评是一种理性的文学批评,当中国的意象传入西方之后,他们立即对意象开始做出了理性探索性的定义。“意象主义”一词的提出在庞德任特刊编辑时,将杜利特尔、阿尔丁顿的诗作以“意象主义者”的名义发表于该刊物上,庞德是意象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对于“意象”的定义,他曾经有三次论述,1913年3月,他第一次对意象的概念作出了论述:An Image is which presents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complex in an instant of time(意象呈现瞬间当中产生的智力和情绪上的集合体。)[2]但并未说清楚“意象”究竟是什么,只是说诗歌中的意象会刺激读者产生某种心理反应,反之,不能刺激读者产生心理反应的意象就不能算作是诗歌意象。年轻的庞德对意象的认识也是不清楚的,但他也在一步步寻求着科学的答案,1914年9月,他对意象作出了第二次论述:意象并非一个意念。它是一个能量辐射的中心或者集束——我只能称之为漩涡。意念不断地涌进、涌过、涌出这个漩涡[3]。这一次强调了意象的一个新特点:处于一种剧烈活动的状态。这只是一种表象,依然没有回答意象是什么的问题。在1915年的1月,庞德第三次对意象进行论述:意象不仅仅是一个意念。意象是一个融合在一起的意念的漩涡或者集合,充满着能量[4]。“充满着能量”意在说明意象拥有能量,这样说来,就算是静态的意象也同样是具有能量特征的。这些是“意象派”所做出的理论阐释,但依然没有一个清楚、准确的定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意象派在诗歌创作中,对于物象的观察,要求精确,表达上简洁、凝练、清新,无需华丽的辞藻,这就决定了意象并非是简单的一般形象,而是主观与客观的相互交融,追求诗歌的具象性、简练性、音乐性是意象派的终极目标。同时提倡“坚实”的诗歌风格,强调用客观精炼的意象发泄主观的情感,采用短小精悍的诗歌体式,如庞德的《巴黎地铁车站》: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
人群中这些幽灵般的面孔,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的花瓣
最后,在作品《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中庞德下了定义:“意象是在一刹那间里呈现出来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6]强调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结合。庞德对于“意”的解释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把诗看作对思想感情的表现,他曾经说:“诗歌是极大感情价值的表述。”诗歌的韵律、节奏由感情来组织。“象”是情感的一种呈现,由描写外物来表达内心。在庞德的意象理论中意象包含“意”、“象”两个方面,“象”是自然物象,他帮助诗人完成理智对内心经验的呈现,诗歌借助意象表现出来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成为意象。
庞德对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是这样说的:“正是这样一个‘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予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那种从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他还认为意象可以直接表现事物,这是意象主义的基本思想,他们的诗歌群体的创作趋向与诗歌不以描绘、叙述取胜。
三、 庞德诗歌意象的局限性
庞德对对“意象”一词的理解应该说和中国的意象基本呈现出了一致性,但在具体的创作中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希腊三面临海,悬崖峭壁,石多土少,常年遭受风浪的袭击,粮食大部分靠海外进口。险恶的自然环境,对希腊人提出挑战,但没有恶劣到把人完全压倒,不能发展。要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就要善于运用理性思考,采用不同的生存策略应付外在环境的变化,险恶的自然环境调动了古希腊人的积极性,刺激他们通过开动脑筋,应用知识智慧,掌握技术战胜自然,求得民族的生存发展。崇拜知识的好奇心,形成了西方最早的民族精神倾向,对未知世界和新领域无止境的征服欲,不断向外扩张。古希腊的文明是一种开放式商业文明,人充满了好奇心,一路探索、追逐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人是自然的征服者,人是主体,以功利的态度参与并改造自然,不能参与大自然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
中华文明则以儒道文化为主导,封闭式的农耕文明,是一种参与到大自然当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精神文明。在情感方面的追求,中华民族无疑是偏于感性而又纯朴的,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态度和自然界对话,展现出天然的乐生倾向。中国的诗歌自然呈现出意象中的“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的交融,而西方的意象则存在着一定的“意”和“象”的分裂,从而没有了中国诗歌含蓄隽永的美感。中西语言文字的不同使庞德的意象产生了局限性,中国的汉字既可以表音,又可以表意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只是表音文字,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意蕴就很丰富了,这是拼音文字无法超越的。庞德的诗歌因为两个方面的影响,使“意象”大多只是外在的模仿,外在的形似而无内在的神似,西方因为文字的影响,所以必须在诗歌创作中发表议论补充表达,而庞德的意象诗歌造成在诗歌中发表议论、抒发主观感情受限,在一定程度上对诗人想象力产生一种束缚,致使诗歌思想感情一度贫乏,不利于这一流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三联书店,1999
[2]彼德琼斯裘小龙译意象派诗选漓江出版社出版,1986
[3]张铁夫,季水河比较文学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4]陈斌浅谈庞德与意象派诗歌科技信息,2007,(26)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