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了什么

走过了什么,第1张

1、陆侃如夫妇风雨同舟走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2、这支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了席台。

3、那些大苦大难都走过了,还害怕这些沟沟坎坎?

4、同学们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过了席台。

5、走过了沉睡的雪世,迎来的又是一个截然不同的银冬世界。白雪早已溜走,却粗心的留下了自己的纯白色!

6、晚上回家途中我在想一个问题,不知不觉中走过了家门。

7、他提心吊胆地走过了吊桥。

8、红军夜以继日长途跋涉,不畏艰难、互相支持帮助终于走过了长征到达了陕北。

9、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用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与无穷的魅力。

牡丹作文800字篇1

春天,百花争艳,繁花怒放,万紫千红红烂漫。每年4月,牡丹那丰富的花容,绚丽的色彩,在百花丛中争艳斗丽。牡丹,姿态优美;牡丹,玉笑珠香,冠绝群芳。中国人一向把牡丹看作是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

牡丹是毛茛科落叶小灌木,高1-2米,根肉质,肥大。叶互生,三回三出复叶。花单生在枝顶,直径10-20厘米,有单瓣,也有重瓣。牡丹又叫鹿韭、鼠姑、百两金、富贵花、木芍药,原产中国,分布于陕西、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至今在秦岭和陕北山区还有野生种牡丹。

牡丹花,色香都绝。五彩缤纷的色泽,有红、黄、蓝、白、粉墨、绿、紫,超越百花。即使花色同为红花,有的如似丹,有的'像火,有的却似红玛瑙那样晶莹;同为白花,有的似冰,有的若银,有的宛如白玉。花香沁人肺腑,令人陶醉。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

汉代,牡丹的根皮叫丹皮,是名贵的药材,有清热凉血、散瘀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就说到过丹皮。因为,知道牡丹可药用,要有一个过程,由此可推想出,人们认识牡丹,一定在秦汉以前。从南北朝起,牡丹已成为名贵的观赏花卉。《海记》中说,隋炀帝辟地100千米为西苑,要全国各地进贡奇花异卉,各地送去的花卉中就有牡丹。

唐代,牡丹成为皇宫珍贵的花卉,在骊山专门开辟了牡丹园。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曾在牡丹花下欢宴,李白奉诏进宫,挥笔写下了名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中书舍人咏牡丹诗,其中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当时唐明皇听了,大加赞赏,并叫贵妃在妆镜台前喝一紫金盏酒,表现诗中描写的意境,牡丹从此赢得了国色天香的美誉。

当年首都长安,每到暮春,观看牡丹的人车马若狂,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白居易曾有诗描述了当年的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诗人刘禹锡也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北宋时的洛阳,种牡丹,赏牡丹,蔚然成风,真是洛阳牡丹甲天下,春城无处不飞花。洛阳家家户户都种牡丹,它与扬州芍药齐名,并称天下第一。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诗人欧阳修不仅写下了这种盛况,还著有《洛阳牡丹记)等,曾游遍城中10多个花园,对姚家的千叶黄牡丹和魏家的千叶肉红色牡丹特别推崇。姚黄被誉为花王,魏紫被誉为花后,姚魏从来洛下奇,千金不惜买繁华,说的就是它俩轰动当年京华的事。南宋时,四川彭州牡丹曾一度取代洛阳,甲于天下。

明代,亳州(今安徽亳县)的牡丹风行一时,以后曹州(今山东菏泽)的牡丹崛起,被称为牡丹之乡。

现在,牡丹品种中著名的有淡鹅黄、锦袍红、万中紫、凤尾白等,更为罕见的是双色花。

牡丹作文800字篇2

在一片万紫千红的花海里,我边走边看。突然,一株特别高的白色牡丹引起了我的注意。它犹如花海里的王子,十分显眼,好像在炫耀自己的高大、雄伟、健美;它又好似这群牡丹花中的领头“人”,鹤立鸡群,傲视群芳。

离近一看,那白色的花朵犹如一片片的雪花在飞舞,又好似一个个白色的精灵在颤动,真是美丽极了。我忍不住蹲下来仔细观赏,它的茎是翠绿色的,一根根的向四周伸展,那碧绿的叶子好像玉一样,为花朵传送着足够的养分。

椭圆形的叶子,在阳光的要照耀下发出碧绿的光芒。叶子上无数的叶脉像一位母亲在给那翠绿的叶子供给养分。

“喳、喳、喳。”小鸟也发现了这美丽的景色,迫不及待地飞了过来。这朵牡丹花真是太美了。周围的花朵看见这朵开得这么漂亮,都不好意思开花了。我情不自禁地凑近一闻,阵阵清香迎面扑来。仔细瞧瞧这朵纯洁的花,它的花瓣层层叠叠,数也数不过来。洁白无瑕的花瓣犹如一片白玉,真是好看。里面紫**的雄蕊保护着里面嫩嫩的雌蕊,雄蕊就像一个个卫兵一样,那么有责任心。

刚走进牡丹园,我就闻到了牡丹花的清香,放眼望去整个牡丹园好像一片花的海洋。

我放慢脚步,漫步在这座童话世界里,看着这迷人的牡丹,真是心旷神怡。这些牡丹形状不一,颜色各异。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黄的赛金,美不胜收。

突然我看见一朵雪白的牡丹,它亭亭玉立,犹如整个牡丹园里的王后,又好似一位身穿白纱裙的仙女。它的花瓣是椭圆形的,最里层的花瓣特别小,越往外层花瓣越大。远远看去像一个白色的小精灵。飘动的时候,好像在炫耀自己优美的身姿,美丽极了。我蹲下来仔细观想着它的枝干,它的茎是翠绿色的,一根根向四周伸展着。那笔直的茎连着无数片叶子,为花朵们传送着足够的养分。

嗡、嗡、嗡,辛勤的小蜜蜂也来到这里,我想:它们一定是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了。要不然怎么会许久不舍的离去。

在阳光的照射下,白牡丹的花瓣像白玉一样透彻。周围的花都不好意思盛开了。我觉得在这位王后的统治下,牡丹花、牡丹园显得更美丽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是啊!牡丹花开的时候多么美丽,多么清香。那它代表着富贵,代表着吉祥……

牡丹作文800字篇3

经常听大家说起洛阳,因为洛阳是有名的九朝古都,更是因为那令人心动的国花——-牡丹花!

今天,我和妈妈去洛阳花园赏牡丹花,真是很难的啊!那是因为牡丹花的花期很短,只有十几天的花期。一进大门我就闻到了浓郁的花香,我放眼望去,看见一朵朵数不胜数,品种繁多的牡丹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一朵有一朵的特点。它们好像在争奇斗艳比美。

春风吹醒大地上所有的花草树木焕发出光彩。牡丹花更是焕发出它的光彩。“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来赞扬“甲天下”的洛阳牡丹花。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洛阳的牡丹花。

洛阳牡丹花的经又细又短,老干可达3米,枝叶特别茂盛。它的叶子又扁又短,绿得好像到底下来好似的,每当到了百花盛开的四月份,洛阳就成了花的海洋。那里的花颜色各异,花朵硕大,花瓣肥厚,花蕊也非常多。有红色的、有黄的、粉色的、白色的……红的好似火,黄的好似金,粉的好似霞,白的是玉……一阵微风吹风,阵阵清香便扑鼻而来,让人心旷神怡。最绿的牡丹花是“豆绿”,它的颜色进好似叶绿;最黑的牡丹花是“冠世黑玉”它的颜色是深紫发黑;花瓣最多的牡丹花要数“魏紫”,约有六七十片花瓣;最红的牡丹花是“火炼金丹”,它的颜色近好似国旗红;最蓝的牡丹花是“蓝田玉”,是粉里透蓝;最佳的间色牡丹花是“二乔”,它一朵花上两种颜色。它们形大鲜美、仪态万方,色香俱全、冠绝群芳、国色天香、并且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这么美的牡丹花怎么不让人心动呢人们有的用照相机把牡丹花给拍下来,有的用眼睛观赏牡丹花,有的用画笔把牡丹花画下来,我用铅笔写下了这篇观赏牡丹花的作文。牡丹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画。因此,我们要爱护它。我祝愿牡丹花一年比一年盛。我更祝愿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

牡丹作文800字篇4

我突然很想知道《牡丹亭》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

想做的事立刻就要去做,我一直都是这样想入非非。昏暗的灯光下,轻轻翻开书页,回归了一种久违的安心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江南,那个惯有才子佳人的地方。

在一个恰当的时间里,两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中他们在牡丹亭畔幽会,互生情愫。梦醒之后,一个心怀思念,苦苦追寻,一个伤春忧愁,瘗玉埋香。随后便是一波三折的寻梦旅程,终成眷属。

私心下以为,最打动人心的是写真那一出。

杜丽娘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描下春容,嘱托收藏在太湖石底。谁知正是这幅春容,柳梦梅找寻到一生苦苦追寻的梦中美人,丽娘也因此重生。

我们接触到一件新事物之时,总要弄清楚它的样子。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甚至从别人的只言片语里也要问个究竟。人总是要弄清楚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清楚。就算是对着镜子,盯久了有时也觉得镜子里的人和自己有点不一样。至于自己的脾性,大概更是说不清了,你能说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吗好像真的有点困难。

然而更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弄清事情的究竟。

天龙八部》里虚竹在冰窖里与西夏公主的初遇,四围一片漆黑,寒冷至极,他看不清公主的样子,甚至不知道她是公主。他只知道她冰肌玉骨,腮凝新荔,他还知道,他爱她,如此而已。

爱情来的太突然,有名怎样,无名怎样,弄清楚样子怎样,弄不清又怎样,他们都是所爱的,不论美丑。但只要爱情来了,便是一种重生。

世事无常,我们能做的便是恬然处之。

梦回莺啭,姹紫嫣红开遍,游园惊梦,不觉进梦,想醒却醒不过来。

这就是这出戏里最神奇的地方,梦里的邂逅,竟比现实中的更加真实。爱神已经来了,接着要做的,就是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追寻。

于是柳梦梅开始北上,众人都只道他去赴京赶考,其实他要赴一个没有请柬的约定。

岭上天寒,他病倒了。

时空只是错了一个步伐,曾经他在岭南,丽娘在岭北;如今他在岭北,丽娘已赴黄泉。

他知道岭南的荔枝花开的有多寂寥,但是,他要寻到今生的梅花,梅花开的惨淡而毅然,他绝不能辜负。

他知道长江水会滔滔不绝流向天际,但是,他要涉足遥远的冰河,冰河流淌着涓涓细流,他不能让它干涸。

他捡拾到太湖石底的画卷,画中的女子那样熟悉,他的痴情终于打动了丽娘的魂灵。

凭借这一纸春容,他找到了老梅树下的沉睡三年的丽娘,接下来的故事,就像睡美人一样。

“只要你呼唤我,我将跨过冥河而来。”请相信我,唯有你能使我重生。

其实刚读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出场的几个人物,皆是名门之后:杜子美之后,柳宗元之后,韩昌黎之后,皇后甄氏之后。我笑着摇了摇头,这人物的设计,也太夸张了吧。

其实并不这么简单。

不论是杜甫还是韩愈,他们都是坚定的封建统治的守护者。入朝为官也好,退隐江湖也好,郁郁平生也好,国君无眼也好,他们都会维护至高无上的皇帝,心怀忠君爱国的抱负,从未想过冲破这一切枷锁。然而他们的后代,却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长歌,梦想亦或爱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种结局,自然是令人欣慰的。然而幸运并不会降临在每个人身上。

但是一切尝试都是可贵的,无论成败。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能够不顾一切的爱一场,便是一种勇气。能够不顾一切地追寻自己的梦想,便是一种力量。我相信这个故事会流传下去,从丰美的南方开始,飘向严寒的北国。

我等待着你的来临,我将重生,我将永生。

牡丹作文800字篇5

我的家乡——洛阳,被誉为牡丹花城,自古洛阳就有“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四月,牡丹盛开的时节,暖洋洋的春风轻轻的吹拂着大地,小草钻出了崭新的嫩芽,小鸟在天空中唱着欢乐的歌,一片生机正悄然降临。

不久,洛阳就成了花的海洋,马路边、公园里、居民楼前,处处都有牡丹的影子,在朵朵繁花中,牡丹展现出它动人的英姿,古代诗人刘禹锡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果真如此,你看那如火般艳丽的红牡丹,花型宽厚,硕大的花身,火红的颜色与花蕊的灿金色形成了暖色,据说它的花语是:富贵,也为此被誉为“花中之王”。

你瞧,那晶莹如雪的白牡丹,洁白如雪的花瓣,没有一丝污点,她的花语与它的自身一样,寓意高洁、端庄、仪态万千、国色天香。

你看,那紫色的牡丹如同一块毫无瑕疵的紫水晶,寓意:难为情。它的深色花瓣与它那灿金色的花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苞,像一名害羞的女子,不敢抬起她那动人的容颜一般。

它们或独枝绽放,或互相依偎,或抵抗骄阳,绽放出它那唯美的英姿。

牡丹不单单被人誉为国色天香,还有铮铮铁骨之气,为此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武则天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的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后来,这种精神被后人所赞扬。

国色天香,娇艳,这些词用在牡丹身上毫不为过。牡丹用它那动人的英姿,用它那高尚的品质,征服了每个人的心,不然它怎会被誉为花中之王呢

时值今日,牡丹已成为中国国花之一,洛阳以花为媒,把牡丹文化体现得淋淋尽至,使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我们要像花儿一样,喜迎天下,笑迎天下朋友。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

四.“针锋相对”

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作者简介

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 他只身前往陕北苏区,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对毛泽东、周恩来等革命***的专访,首次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并由此创作了纪实文学经典《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报道中国红军的第一人。1949年后,斯诺曾三次来华访问,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其著作《红星照耀中国》成为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6]

一、《登兖州城楼》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2、翻译

我在来到兖州看望我父亲的日子里,初次登上兖州城楼放眼远眺。

飘浮的白云连接着东海和泰山,一马平川的原野直入青州和徐州。

秦始皇的石碑像一座高高的山峰屹立在这里,鲁恭王修的灵光殿只剩下一片荒芜的城池。

我从来就有怀古伤感之情,在城楼上远眺,独自徘徊,心中十分感慨。

3、介绍

《登兖州城楼》这首诗是杜甫第一次游齐赵时所作,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作者当时二十九岁时,到兖州省视父亲而登咏兖州南楼。

二、《望岳》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翻译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介绍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三、《画鹰》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2、翻译

洁白的画绢上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原来是画鹰矫健不凡仿佛挟风带霜而起。

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苍鹰神采飞扬可摘除系着丝绳的金属环,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气势灵动呼之欲出。

何时能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庸之鸟的毛血洒落在荒原之野。

3、介绍

这首题画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末期,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

四、《房兵曹胡马诗》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2、翻译

房兵曹的这一匹马是产自大宛国的名马,它那精瘦的筋骨像刀锋一样突出分明。

它的两耳如斜削的竹片一样尖锐,跑起来四蹄生风,好像蹄不践地一样。

这马奔驰起来,从不以道路的空阔辽远为难,骑着它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驰骋沙场,甚至可托生死。

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3、介绍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或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

五、《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作者:唐代杜甫

1、原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2、翻译

李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3、介绍

此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当年秋天,杜甫再次来到前几年的旧游地鲁郡(今山东兖州),而此时李白有家寄住鲁郡任城县(今山东济宁),两人便相约同访鲁郡城北的范十居士。

两人均作诗记述此事。李白诗为《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诗即《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

1 沈括的《指南针》全文翻译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

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

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

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缉梗光妓叱幻癸潍含璃作用。

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

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他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

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2 古文指南针

古文司南

王充《论衡·是应篇》中说的“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

司南和指南针

指南针也叫罗盘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因此,介绍司南必须从磁石说起。

磁石通常称为“吸铁石”,它把许多铁屑紧紧吸在一起,就象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人们称它为“慈石”。磁石吸铁是因为每块磁石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正极,另一头叫负极。人类居住的地球也是一块天然大磁铁,地球的南北两头也有不同的磁极,地球的北极是负磁极,地球南极为正磁极。根据同性磁极相排斥,异性磁极相吸引的原理,拿一根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无论站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它的正极总是指北,负极总是指南。

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制成了指南工具——司南。但是,战国时期的司南是什么样子无法考证。《中国历史》课本插图——“司南”,是根据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品“汉代司南模型”绘制的。这个模型是后人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地下出土的汉代地盘实物制成的。地盘是青铜做成的,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以保证勺体指示方向的准确性。中心圆外围依次布列八卦、天干、地支和二十八宿,共计二十四个方位。地盘中心的小勺是用整块的天然磁铁磨成的,磁铁的正极磨成司南的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非常光滑。使用时先把地盘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地盘中间,用手拨动勺柄,使它转动,等到司南停下来,勺柄所指方向就是南方。这种勺形司南直到八世纪时仍在应用。

到了宋代,劳动人民掌握了制造人工磁体的技术,又制造了指南鱼。指南鱼是把薄钢片剪成鱼形,长二寸,宽五分,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使鱼象船一样能浮在水面上。然后把鱼和天然磁铁放在一起,由于磁体的吸力,钢片受磁感应也具有磁性。这种人工传磁方法制成的指南鱼比使用司南方便多了,只要有一碗水,把指南鱼放在水面上就能辨别方向了。经过长期的改进,人们又把钢针在天然磁体上磨擦,钢针也有了磁性。这种经过人工传磁的钢针可以说是正式的指南针了。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提到他对指南针的用法做过四种试验,即水浮法、缕悬法、指甲法和碗唇法。“水浮法”是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缕悬法”就是在磁针中部涂上一些蜡,上面粘一根丝线,把丝线悬在木架上,针下安放一个标有方位的圆盘,静止时钢针就指示南北。“指甲法”就是把钢针放在手指甲面上,轻轻转动,由于手指甲的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能发生指南作用。“碗唇法”是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边上,转动磁什,便和指甲法一样发生指南作用。沈括经过精密的观察实验,还发现磁针指示的方向并不是正南正北,而是微偏西北和东南,这种发现在科学上叫磁偏角。

我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指南针的国家,而且也是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十一世纪末,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北宋时候的朱彧在《萍洲可谈》里讲到当时海船上的人辨认地理方向,晚上看星辰,白天看太阳,阴天落雨就看指南针。北宋时期出使朝鲜的徐竞在《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也说:船队航海,夜晚“视星斗前迈,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可见那时从事航海的人们已经普遍地掌握了指南科学知识。随着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广泛应用,指南针本身装置也得到了改进。南宋时开始把磁针与分方位的装置组装成一个整体,这就是罗盘。到了元朝,又有人造出立针式的指南龟和指南鱼。课本上的指南针插图,是现代所用指南针的示意图。

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不仅使人们克服了远航时不易辨别方向的困难,而且也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南宋时一些阿拉伯商人和波斯商人经常搭乘我国的渔船往来贸易,他们学会了指南针的制造方法,同时又把这个方法传到了欧洲。到了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阿拉伯和欧洲一些国家才开始用指南针来航海,比起我国已经迟了一百多年。

3 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

一句话: 是专门介绍 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科技成就 的一本书梦溪笔谈内容《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例如,《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释虹及陆龙卷、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 《梦溪笔谈》上述对北宋科技成就的记述,已足以使其名垂青史非但如此,该书还记录了沈括自己的许多创见,这进一步推进了北宋的科学发展评价 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史上有重要地位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在天文学方面: 《梦溪笔谈》阐释了沈括自己对浑仪、漏刻、圭表等天文仪器研制方面的许多创见,记述了他的“日有盈缩”这一重要发现以及他关于实行阳历“十二气历”的建议书中还准确描述了五星运行轨迹,计算出月道与黄道交角每月后退度数更为精确的数值,正确说明月亮的盈亏生光现象,发明准确测定极星位置的方法,详细记录并描述陨石特征及陨落过程,指出了铁陨石的存在,等等这些均系天文学史上值得一提的重要成就 在物理学方面: 《梦溪笔谈》记述了算家所谓的“格术”,沈括以之解释小孔和凹面镜成像,开辟了“格术光学”这一光学新领域沈括对透光镜的研究,思考缜密,多有可采之处另外,沈括还讨论了指南针的不同安装方法,记录了“以磁石磨针锋”的指南针人工磁化方法及指南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现象(卷二十四),从而肯定了地磁偏角的存在在声学方面,《梦溪笔谈》记述的沈括在琴弦上贴小纸人,以验证声音共振现象的发明,比欧洲类似的发明要早约七百年 在数学方面: 《梦溪笔谈》讨论了垛积问题,建立了隙积术,其实质是解决了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书中还探讨了会圆术,沈括从计算田亩出发,考察了圆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新的弓形面积的近似公式隙积术和会圆术的建立,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在地质地理方面: 《梦溪笔谈》记述了沈括对浙江雁荡山、陕北黄土高原地貌地质的考察,明确提出了流水侵蚀作用说该书还通过对化石的讨论来论证古今气候变化,对矿石资源亦有涉及,指出江西铅山山涧水中有胆矾,可以炼铜;发现陕北的石油可以用于照明和制墨(卷二十四)在地图制作方面,记述了沈括以熔蜡和木屑制作立体地图的发明,这一发明早于欧洲约七百余年书中对地图制做中州县相对方位的描述,由传统8个方位增至24个方位,同时特别重视对两地间直线距离——“鸟飞之数”的测量,使州县相对位置更为可靠 在生物医学方面: 梦溪笔谈》也多有记述,且大都观察准确,记录详实,能够从实际出发,辨别真伪,补正古书之不足 此外,《梦溪笔谈》还以大量篇幅记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法律、人事以及一些传闻轶事、艺文掌故等对赋役扰民、西北与北方军事利弊及典礼礼仪和古代音乐演进,均有翔实记载该书对于研究北宋社会、政治、科技、经济诸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梦溪笔谈》对沈括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也多有反映,是研究沈括科学思想的主要参考材料 对梦溪笔谈的关注: 《梦溪笔谈》问世后,受到学界重视,不久即被刊刻印行此书现知最早有南宋乾道二年本,今仅存元、明覆刻乾道本通行的正、补、续三编本首出《稗海》1956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了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考据精详1957年,中华书局又出版了胡道。

4 沈括的指南针的译文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

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

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

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方家用磁石磨成针(的形状针头锋利),于是可以指向南方,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独好的茧丝一缕,用芥菜的种子蘸蜡(抹在上面),系在针的中间(位置),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则针常常指向南方 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 余家(的方法)指南,指北的都有

5 跪求 沈括《指南针》译文 我会高额重谢的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他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卷廿四《杂志一》:“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是公元1086年的事。在西方,公元1200年古约特才记载用天然磁石摩擦铁棒作指南针;比中国晚了一个多世纪。另外,这条记载说明沈括观察到了地磁偏角。这是世界上关于地磁偏角最早记载。西方是在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时才观察到地磁偏角,比中国晚了4个多世纪。《梦溪笔谈》中记载:“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这段文字对磁针罗盘作了清晰的描述。它解说了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缕悬法四种指南针装置方法,还清楚地说明了磁偏角。缕悬法指南针是用丝线拴在磁针中心,悬挂起来的悬定法指南针。到了南宋时,已经发明了有固定支点的旱罗盘。

6 指南针原文

盛文肃为尚书右丞,知(杨)[扬]州,简重少所许可。时夏有章自建州司户参军授郑州推官,过(杨)[扬]州,文肃骤称其才雅,明日置酒召之。人有谓有章回:“盛公未尝燕过客,甚器重者方召一饭。”有章荷其意,别日为一诗谢之。至客次,先使人持诗以入。公得诗,不发封,即还之,使人谢有章曰:“度已衰老无用,此诗不复得见。”有章殊不意,往见通判刁绎,具言所以,绎亦不谕其由,曰:“府公性多忤,诗中得无激触否?”有章曰:“(无)[元]未曾发封。”又曰:“无乃笔札不严?”曰:“有章自书,极严谨。”曰:“如此必是将命者有所讲耳。。乃往见文肃而问之:“夏有章今日献诗何如?”公曰:“不曾读,已还之。”绎曰:“公始待有章甚厚,今乃不读其诗,何也?”公曰:“始见其气韵清修,谓必远器,今封诗乃自称‘新圃田从事’,得一幕官遂尔轻脱!君但观之,必止于此官,志已满矣。切记之,他日可验。”贾文元时为参政,与有章有旧,乃荐为馆职,有诏候到任一年召试。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郑州推官。未几,卒于京师。文肃阅人物多(多)如此,不复挟他术。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shū)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gòu)虏帅失信,数(shǔ)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fèn)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至京口,得间(jiàn)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kǔn),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mò)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旁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jiào)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pí),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7 指南针文言文

水浮法、碗唇旋定法、指甲旋定法、缕悬法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他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8 求解文言文翻译有没有朱子的《范仲淹苦学、沈括指南针》的翻译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书香一缕

书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时候飘进我的世界里的,我也不大清楚,小时候?顶小顶小的时候?依稀记得那时,夕阳的余晖还未退去,外婆抱着我坐在夕阳的影子里,读诗给我听,她拿着一本页边都发黄了的小书,那诗的调子,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时间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就在我斑驳的记忆中继续游移。闭起眼睛,总会有那么几片色彩斑谰的书角从记忆的角落中浮起,记不得是从那本书上扯下了。幼年的我被一本一本的童话故事充实的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玩伴,白雪公主,睡美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做个故事大王。

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飘散开来。

阅读似乎是我最想做也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本是不安于平静的人,绝对外向的性格至使我耐不住一点寂寞,但若是给我一本书,我就会静静的坐上一天,因为对于我来说,书中的世界,就是我最热闹的暄嚣。

我喜欢诗词格律,喜欢古人的文言情调,喜欢柳永的深幽和苏轼的豪放。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那些古诗文无不精妙。荡气回肠,遐想万千,乐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他们的那种气势,那种深厚的底韵,即使在我这千载之后的人看来也颇为感慨,感慨精神,感慨文彩,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也喜欢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透过故事情节,展现给世人思想的精魂。我喜欢笑谈兴亡成败的《三国》,喜欢内涵深邃的《红楼》。钱钟书在《围城》里对人性洞察与调侃;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展示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童年》里高尔基的成长之路,赞叹乔纳森,斯威夫特层层深入的绝妙讽刺。他们不断为我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我开始思考:思考真理,思考生命。一本本的书籍带我进入了我从未涉足的圣地:人类思想和文明的金壁辉煌的殿堂。

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欢乐,走过了风雨。我感到了成长的责任,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书,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想,太多太多的话语。书籍,是我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于是,我试着拿起笔,学着释放自己的情感,高兴或悲哀,快乐或忧伤,试着把从每本书中撷取来的精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当思想的精魂从笔尖蹦出的时候,当优美的文字在白纸奔涌的流淌的时候,我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某书中的某个段落,某些感触,总是隐约的看到,书本上我成长的足迹。我模仿鲁迅的犀利;琼瑶的柔婉。试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物,在文章中透视自己的生活。

我感谢书,我爱书,爱那一缕清幽的书香。

后来我接触了另类的文学,另类的书。痞子蔡的书,郭敬明的书,韩寒的书,他们无不渗透着青春背后一点忧郁的影子。平时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泡在书店里,一本一本看,一遍一遍的想,一次一次在书的天空里放声喊叫。它这样高,我无法触及却早已深溺于这片没有一丝破绽的蓝,那么一缕书香,晃啊晃的,变的漂渺了。读书的目的不再是满足好奇心或是感受一些什么。透过书本,仿佛更深一层看到了社会和人性的本质。因而拼命的在书中汲取自己的所需。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在深夜握着一支笔没命的写。我常觉得自己是一位带着钢盔的铁甲武士。藉由外物来厚实自己的胸膛,提高获胜的机率,可脆弱的骨子里还是有些许怀疑,眼前胜利的战袍不是凭自己的力量获得的,所以,宁愿穿着单薄的白布衣手持一把剑,击溃我的敌人,哪怕是赔上自己的性命也不要紧,那才是我要的真实感。所以读书,所以写,所以要厚积而薄发。我有时甚至觉得自己就是那一缕袅娜的书香,书的精魂,要让自己不断的强大,只有读书,养气。去书写一篇又一篇的文字。为自己打造一片天地,即使血随时会染红我的白布衣,也是骄傲的腥味。

一切都归于平静的时候,我依然坐在灯旁,凝视那经久不曾翻动过的书页。

一缕书香,就这么在我的魂梦之中飘舞荡漾,而且越发的浓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思想的精魂

沐浴书香

两三片绿叶漂浮于微黄的水中,清香怡人,融入于口鼻之间,这是绿茶的香气。奔腾的气泡跳跃于棕色的水中,甘甜大方,恰入于唇舌之间,这是可乐的味道。书的墨香呢?清清淡淡,却能令人心神明亮,眼明心净。书的味道呢?人生百味均有之,美妙无比。

在我“呀呀”学语时,我就已经与书邂逅了,最先读的是一本童话书,故事里的公主王子总是我最先遐想的对象,曲折的故事情节,美好的故事结局,都令我心醉不已。

令我记忆深刻的是一部诗集,这部诗集让我与唐宋八大家进行对话,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品味“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情,想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念……每一次品读都像与李白“对饮成三人”,与李清照划舟小饮,那淡淡的离愁是李清照心中解不开的结……与诗人同喜同悲,在诗境中,我总能找到自我,进行一次完美的诠释。

我想,在我的生命中,要是失去了书,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书,是我干涸的心灵中唯一的甘泉;书,是我贫瘠的土地中唯一的绿色;书,是我重重的枷锁中唯一的钥匙;书,是我黑夜中唯一的火柴;书,是我心灵的河流中唯一的游鱼……对,只是我心中的唯一。

我小时候的心愿是拥有一间红木格子门窗,青砖木瓦的房间,里面放满了书,古色古香,这样,便会有书香了。可是,我知事之后才发现,书香是从人身上散发出来的,是温文尔雅的气质,是丝丝离愁,又或是袅袅清新……说不清,道不明,也许是一种感觉吧!每次翻开书,闻到那特有的书香,总让我心定神明。如果说书是咖啡,书香定是少不了的白糖;如果说书是红花,书香必是衬其的绿叶;如果说书是黑夜空中的皓月,书香就是闪烁发光的明星……

书啊!我想你能陪我走完这一生。

如果说生命犹如一条长河,那奋斗就是河里千千万万的水滴;如果说生命犹如一棵大树,那奋斗就是树上茂盛的树叶;如果说生命犹如一座高山,那奋斗就是山上一块块的岩石……

保尔在老布尔什维克党人朱赫来的指引下走上了革命的正确道路,他渐渐成长起来,结交了更多的朋友,他决定要彻底推翻旧社会,他也决定为此而努力奋斗。在那个年代里,社会黑暗,战火连连,保尔曾遭遇多次战争之创,他瘫痪时曾几度想到放弃,但最后他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坚持!我必须活下去!因为我的生命并未结束。带着这样一份执着,一份信念,一份坚持,他成功了,用拼搏为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令我难忘的是保尔因为受了伤,积劳成疾,不得不离开了他视之为生命的工作岗位,去了疗养院,一次次的接受医生的询问,并开始接受令他痛苦的手术,“他的生活悲剧的第一幕由此揭开”。保尔并不是不能忍受病痛,而是因为害怕掉队,对保尔来说,没有什么比不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作贡献更痛苦了。

英国物理学家霍金,年轻时就被医生“判了死刑”,可他并没有就此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与其坐着等待,不如拼搏起来。于是,他成功了;作家张海迪,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但她用乐观的心态,坚持与病魔作斗争,于是,她也成功了!生命并没有停下脚步,奋斗怎么能终止?

我看完书后,掩卷沉思: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一些小事或挫折就去自杀,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而保尔,一步步走向全身瘫痪,然后双目失明,我也不禁为他感到惋惜。或许他每天起床就能感受到病情的恶化,但保尔,坚强的他,却乐观的承受了一切,用努力和奋斗换回最后人生的成功!

生命在于努力,在于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也许过于年少,过于幸福,无法体会到失去生命的伤痛,无法体会到病痛带给人的无望。但你一定要牢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希望永远与你同在!让我们尽情享受生活的战斗的乐趣吧!不会有真正绝望的境界。

书是有香味儿的,能享受与否其实全在乎自己的意念,感知则有,弗感毫无。

品味书香,要漫步书境中。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随感、随笔,描摹情境的句子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每当此时,我便毫不犹豫地置身于文章的境界中,跟随着作者的感受一齐感受——感受作者的欣喜愉悦,感受作者的离散愁苦,感受作者的愤懑抑郁……总之,置身于文章的境界中,品读到的总会是那样真实,禁不住便与作者产生共鸣。几日前有幸读到张承志先生的《心灵史》,文章中写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沙沟庄子人们的凄苦生活(部分),作者笔下的情境真的将我深深感染。全村共四十户、二百零几口,就有过饿死七十多人的惨剧。那时村子里都吃苦苦菜。有家人的孩子进山挖苦苦菜,进了山就没有再回来。人们天天都吃苦苦菜,身子逐渐就透明了……其中有这样几句:儿子死在山里,同伴吓得跑回村,告诉那孩子的母亲。可是她刚刚弄来一碗糊糊汤,正打算等儿子挖回苦苦菜,给儿子喝,一听说儿子的死讯,这位母亲猛地抓起碗,只顾自己急急喝起来!读到这里你的大脑中会浮现出什么呢?是母亲狰狞的脸孔还是空气中弥漫的恐惧?还是……假若你就在桌旁,看着母亲这疯狂般的将糊糊汤喝下,估计,这该算是一种震撼了吧。

品味书香,更要怡情书香中。所谓景为情设,置身景中自然会被其中弥漫的某种情致所感染,油然而生出感受。这里的景当然不限于纯粹的美景。感受了,有时会拍手称快,有时低徊欷歔,有时会心一笑,这就是情,文章的情,作者的情,能传染的情……再看《心灵史》中的那段,母亲的行为一开始令我惊诧不已,本想母亲抓起碗后会重重的摔出去,然而她却将糊糊汤一口气喝下……这是发生在大西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真实事件,所以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没有什么不可能,事件是真实的,那么给我们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失去儿子的痛苦,饥饿难忍的无奈,都被她伴着泪水狠狠喝下,我敢说她喝下的糊糊汤一定比苦苦菜苦涩百倍。也许把每个人放在那个环境中,都会那么做,而且有甚于而无不足。归根究底,一句无奈道破天机。

书中蕴涵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还是再找机会聊聊吧。

书中不仅有野花的馨香,竹林的清香,山谷的幽香,而且还有桑梓之地的土香,以及依稀记得母亲身上的柔香,这些香味是很难觅到的,其实也不尽然,或许小窗旁边,或许路边灯下,悄悄翻开也许已经泛黄的书页——一阵馨香会将你轻轻弥漫……

好多书香值得品味,然而现在的我们已是错过好多——但我想说的——感动若在,书香尤存。

是谁养育了我们?是谁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如此幸福?是您,我们亲爱的祖国。在这举国欢庆的十一即将来到之时,我想对您说:“我们热爱您!”

您是如此婀娜、秀美!如此博大、宽广!您从不让无情的烈火将信念吞没。在那炮火连天、战争不断的上世纪30年代,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践踏您的时候,毛主席一句话“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就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八年抗战”,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才使您有了暂时的安定!可是, 1946年,国民党军队又挑起了内战,您的美丽的外衣被您的儿女撕得粉碎,您痛苦万分!直到1949年10月1日‘您终于得以安定,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您的儿女们的欢呼声中,您扬眉吐气,微笑着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是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可亲可敬的中国***,是它把中国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还使祖国从东亚病夫成为了东方雄狮、巨人!

祖国,我们赞美您,当五星红旗与太阳一起升起的时刻!

幽幽书香爱国情

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在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之中,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至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成就。是什么替我们记录下了这历史的精彩瞬间?是书,是带着古老历史年轮的、是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是洋溢着历史馨香的书!

纵观历史,几千年的盛衰兴亡都化作文字,成为永恒的记忆。

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就是其中之一。它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我国不但在科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医学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呢!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9年编成,是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它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极大。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在诗词歌赋方面,我们中国也享有着一定的地位。这本书是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久之谜,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这本书,就是。

不管是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管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还是孔子的《论语》;不管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是屈原的《离骚》;不管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还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们没有一篇不记录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的辉煌业绩、美好品质。

如今,神舟5号,6号,7号相继上天;去年,奥运会也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made in China已经越来越常见……中国科技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虽然现在的第一强国是美国,可美国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源远流长的中国,却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根基,我相信,凭着古人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凭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她正在腾飞!

书是有香味儿的,能享受与否其实全在乎自己的意念,感知则有,弗感毫无。

品味书香,要漫步书境中。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随感、随笔,描摹情境的句子是经常可以看到的,每当此时,我便毫不犹豫地置身于文章的境界中,跟随着作者的感受一齐感受——感受作者的欣喜愉悦,感受作者的离散愁苦,感受作者的愤懑抑郁……总之,置身于文章的境界中,品读到的总会是那样真实,禁不住便与作者产生共鸣。几日前有幸读到张承志先生的《心灵史》,文章中写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在沙沟庄子人们的凄苦生活(部分),作者笔下的情境真的将我深深感染。全村共四十户、二百零几口,就有过饿死七十多人的惨剧。那时村子里都吃苦苦菜。有家人的孩子进山挖苦苦菜,进了山就没有再回来。人们天天都吃苦苦菜,身子逐渐就透明了……其中有这样几句:儿子死在山里,同伴吓得跑回村,告诉那孩子的母亲。可是她刚刚弄来一碗糊糊汤,正打算等儿子挖回苦苦菜,给儿子喝,一听说儿子的死讯,这位母亲猛地抓起碗,只顾自己急急喝起来!读到这里你的大脑中会浮现出什么呢?是母亲狰狞的脸孔还是空气中弥漫的恐惧?还是……假若你就在桌旁,看着母亲这疯狂般的将糊糊汤喝下,估计,这该算是一种震撼了吧。

品味书香,更要怡情书香中。所谓景为情设,置身景中自然会被其中弥漫的某种情致所感染,油然而生出感受。这里的景当然不限于纯粹的美景。感受了,有时会拍手称快,有时低徊欷歔,有时会心一笑,这就是情,文章的情,作者的情,能传染的情……再看《心灵史》中的那段,母亲的行为一开始令我惊诧不已,本想母亲抓起碗后会重重的摔出去,然而她却将糊糊汤一口气喝下……这是发生在大西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真实事件,所以联系实际可以看出,这没有什么不可能,事件是真实的,那么给我们的感受又会是怎样的呢?失去儿子的痛苦,饥饿难忍的无奈,都被她伴着泪水狠狠喝下,我敢说她喝下的糊糊汤一定比苦苦菜苦涩百倍。也许把每个人放在那个环境中,都会那么做,而且有甚于而无不足。归根究底,一句无奈道破天机。

书中蕴涵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想还是再找机会聊聊吧。

书中不仅有野花的馨香,竹林的清香,山谷的幽香,而且还有桑梓之地的土香,以及依稀记得母亲身上的柔香,这些香味是很难觅到的,其实也不尽然,或许小窗旁边,或许路边灯下,悄悄翻开也许已经泛黄的书页——一阵馨香会将你轻轻弥漫……

好多书香值得品味,然而现在的我们已是错过好多——但我想说的——感动若在,书香尤存。

是谁养育了我们?是谁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如此幸福?是您,我们亲爱的祖国。在这举国欢庆的十一即将来到之时,我想对您说:“我们热爱您!”

您是如此婀娜、秀美!如此博大、宽广!您从不让无情的烈火将信念吞没。在那炮火连天、战争不断的上世纪30年代,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践踏您的时候,毛主席一句话“把日本鬼子赶回老家去”,就组织了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的“八年抗战”,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才使您有了暂时的安定!可是, 1946年,国民党军队又挑起了内战,您的美丽的外衣被您的儿女撕得粉碎,您痛苦万分!直到1949年10月1日‘您终于得以安定,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您的儿女们的欢呼声中,您扬眉吐气,微笑着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是的,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可亲可敬的中国***,是它把中国老百姓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还使祖国从东亚病夫成为了东方雄狮、巨人!

祖国,我们赞美您,当五星红旗与太阳一起升起的时刻!

幽幽书香爱国情

中华民族的历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每一位炎黄子孙感到由衷的骄傲。在五千年的悠悠岁月之中,世事沧桑,朝代更替,从远古传说到夏、商、周文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从十六国至南北朝;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拼搏不止,用自己强健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成就。是什么替我们记录下了这历史的精彩瞬间?是书,是带着古老历史年轮的、是散发着油墨芬芳的、是洋溢着历史馨香的书!

纵观历史,几千年的盛衰兴亡都化作文字,成为永恒的记忆。

沈括所撰写的《梦溪笔谈》就是其中之一。它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我国不但在科学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医学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呢!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本草纲目》是我国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9年编成,是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它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它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极大。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朝是中国诗歌的巅峰。诗歌是当时文学的最高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学坚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靓丽的风景线。在诗词歌赋方面,我们中国也享有着一定的地位。这本书是中国唐诗中最好的选本之一,几百年家喻户晓的读本,中国文化史上的长久之谜,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这本书,就是。

不管是沈括的《梦溪笔谈》,还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管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还是孔子的《论语》;不管是岳飞的《满江红》,还是屈原的《离骚》;不管是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还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们没有一篇不记录着中华民族这个大家族的辉煌业绩、美好品质。

如今,神舟5号,6号,7号相继上天;去年,奥运会也在我国首都北京召开;made in China已经越来越常见……中国科技的发展,正步入一个新的时代!虽然现在的第一强国是美国,可美国却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源远流长的中国,却有着五千年的文化根基,我相信,凭着古人为我们创造的一切,凭着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她正在腾飞!

中国是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可是,你知道中国变成现在的模样,经历了多少苦难吗

曾经,多少英雄为了祖国英勇牺牲;曾经,"白色恐怖"断送了多少人的性命;曾经,为了把"法西斯'打败,多少的英雄儿女不畏艰难,坚强不屈,最后倒在了血泊里;曾经,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多少人为了生存,啃树皮吃草根这些你都知道吗,你知道吗

现在,我们过着安定幸福的生活在你要让爸爸妈妈买吃买穿的时候,你应该想想,那些革命老前辈是怎么挺过去那贫穷的时代的

现在,中国是那么的富裕,那么繁荣战争的硝烟也离我们远去了,和平鸽飞遍了世界各地

当我们看到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当我们佩带着整洁的红领巾;当我们向国旗行队礼的时候,我们应该想想,五星红旗和红领巾可都是用无数名战士的鲜血染成的啊!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珍惜未来,让爱弥漫在每个角落就像那首歌里唱的一样:世界那么大,只要我们心在一起,爱会让每个角落发光

这时,我的心潮澎湃,嘴里忍不住迸发出四个字:爱我中华

1、品味书香

书的影子究竟是什么时候飘进我的世界里的,我也不大清楚,小时候?顶小顶小的时候?依稀记得那时,夕阳的余晖还未退去,外婆抱着我坐在夕阳的影子里,读诗给我听,她拿着一本页边都发黄了的小书,那诗的调子,直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时间流淌在生命的河流中。书的影子也就在我斑驳的记忆中继续游移。闭起眼睛,总会有那么几片色彩斑谰的书角从记忆的角落中浮起,记不得是从那本书上扯下了。幼年的我被一本一本的童话故事充实的满满的,书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成了我最好的玩伴,白雪公主,睡美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我的好朋友,那时候最大的乐趣,就是把这些书上看来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做个故事大王。

一缕书香,就这样在我的生命里,飘散开来。

阅读似乎是我最想做也最喜欢做的事情。我本是不安于平静的人,绝对外向的性格至使我耐不住一点寂寞,但若是给我一本书,我就会静静的坐上一天,因为对于我来说,书中的世界,就是我最热闹的暄嚣。

我喜欢诗词格律,喜欢古人的文言情调,喜欢柳永的深幽和苏轼的豪放。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那些古诗文无不精妙。荡气回肠,遐想万千,乐作者之喜,哀作者之悲。他们的那种气势,那种深厚的底韵,即使在我这千载之后的人看来也颇为感慨,感慨精神,感慨文彩,感慨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也喜欢名著,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是因为它透过故事情节,展现给世人思想的精魂。我喜欢笑谈兴亡成败的《三国》,喜欢内涵深邃的《红楼》。钱钟书在《围城》里对人性洞察与调侃;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展示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感受《童年》里高尔基的成长之路,赞叹乔纳森,斯威夫特层层深入的绝妙讽刺。他们不断为我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我开始思考:思考真理,思考生命。一本本的书籍带我进入了我从未涉足的圣地:人类思想和文明的金壁辉煌的殿堂。

一缕书香,就如此在我的生命里延续、扩散,踩着书的阶梯,我走过了欢乐,走过了风雨。我感到了成长的责任,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事。对书,我有太多太多的感想,太多太多的话语。书籍,是我成长中最最重要的部分。

于是,我试着拿起笔,学着释放自己的情感,高兴或悲哀,快乐或忧伤,试着把从每本书中撷取来的精华,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每一个人。当思想的精魂从笔尖蹦出的时候,当优美的文字在白纸奔涌的流淌的时候,我总是意犹未尽的想起某书中的某个段落,某些感触,总是隐约的看到,书本上我成长的足迹。我模仿鲁迅的犀利;琼瑶的柔婉。试着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物,在文章中透视自己的生活。

我感谢书,我爱书,爱那一缕清幽的书香。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内容: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和红军主要***的采访;

3、中国***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

《红星照耀中国》1979年三联书店版

《红星照耀中国》1979年三联书店版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

四.“针锋相对”

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从位于中国版图中南部的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一项现代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长征。这一历时长达两年多的征途接近尾声时,迎来了一名外国记者。

这名当时30岁出头的记者,后来回到北平,写下了游历“红色中国”的所见所闻所访,轰动西方,也轰动了全民族抗战一触即发的中国。这名传奇的旅行者名叫埃德加·斯诺,美国堪萨斯城人,他用英文写下的新闻报道汇集成《红星照耀中国》。

被翻译成近20种语言文字,7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畅销不衰。

2014年是长征80周年,在中国各地举行大规模纪念活动之际,人们只需打开电子书,用手指轻点,花不多的钱就可以下载《红星照耀中国》或者是它的中译本《西行漫记》。

中国埃德加·斯诺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孙华说,其实已经无法统计“红星”在全球的出版发行总数了,仅中译本就有10多个版本。

但即使如此,在世界各地出版的“红星”都很难与在中国上海淮海中路1843号内珍藏的那一本媲美。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扩展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10 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世界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一个杰作,标志着西方对中国的了解进入一个新时代。美国历史学家哈罗德·伊萨克斯的调查说明,作为美国人对中国人印象的主要来源,《红星照耀中国》仅次于赛珍珠的《大地》。

《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代美国人对中国***人的知识都是从斯诺那里得来的。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他判断由于中国***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由于有了一种思想武装,有一批坚决的青年,所以能够对国民党的统治进行群众性的斗争长达十年之久。他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的***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毛泽东。斯诺准确地把握到毛泽东同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民众的精神纽带。没有人比毛泽东更了解他们,更擅长综合、表达和了解他们的意愿。这将深刻地制约着以后数十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包括其成功和曲折。

这样,斯诺对中国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对普通中国百姓尤其是农民即将在历史创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他发现了隐藏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参考资料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创作纪实作品)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307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