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德 娄师德

李昭德 娄师德,第1张

  李昭德,京兆长安人也。父乾佑,贞观初为殿中侍御史。时有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太宗欲斩之。乾佑奏曰:「法令者,陛下制之于上,率土尊之于下,与天下共之,非陛下独有也。仁轨犯轻罪而致极刑,是乖画一之理。刑罚不中,则人无所措手足。臣忝宪司,不敢奉制。」太宗意解,仁轨竟免。乾佑寻迁侍御史。母卒,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太宗遣使就墓吊之,仍旌表其门。后历长安令、治书御史,皆有能名,擢拜御史大夫。乾佑与中书令褚遂良不协,竟为遂良所构。永徽初,继受邢、魏等州刺史。乾佑虽强直有器干,而昵于小人,既典外郡,与令史结友,书疏往返,令伺朝廷之事。俄为友人所发,坐流爱州。乾封中,起为桂州都督,历拜司刑太常伯。举京兆功曹参军崔擢为尚书郎,事既不果,私以告擢。后擢有犯,乃告乾佑泄禁中语以赎罪,乾佑复坐免官。寻卒。

  昭德,即乾佑之孽子也。强干有父风。少举明经,累迁至凤阁侍郎。长寿二年,增置夏官侍郎三员,时选昭德与娄师德、侯知一为之。是岁,又迁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加检校内史。长寿中,神都改作文昌台及定鼎、上东诸门,又城外郭,皆昭德创其制度,时人以为能。初,都城洛水天津之东,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桥及利涉桥,以通行李。上元中,司农卿韦机始移中桥置于安众坊之左街,当长夏门,都人甚以为便,因废利涉桥,所省万计。然岁为洛水冲注,常劳治葺。昭德创意积石为脚,锐其前以分水势,自是竟无漂损。

  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民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时朝廷谀佞者多获进用,故幸恩者,事无大小,但近谄谀,皆获进见。有人于洛水中获白石数点赤,诣阙辄进。诸宰相诘之,对云:「此石赤心,所以来进。」昭德叱之曰:「此石赤心,洛水中余石岂能尽反耶?」左右皆笑。是时,来俊臣、侯思止等枉挠刑法,诬陷忠良,人皆慑惧,昭德每廷奏其状,由是俊臣党与少自摧屈。来俊臣又尝弃故妻而娶太原王庆诜女,侯思止亦奏娶赵郡李自挹女,敕政事堂共商量。昭德抚掌谓诸宰相曰:「大可笑!往年俊臣贼劫王庆诜女,已大辱国。今日此奴又请索李自挹女,无乃复辱国耶!」寻奏寝之。侯思止后竟为昭德所绳,搒杀之。

  既而昭德专权用事,颇为朝野所恶。前鲁王府功曹参军丘愔上疏言其罪状曰:

  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归于下。宰臣持政,常以势盛为殃。魏冉诛庶族以安秦,非不忠也。弱诸候以强国,亦有功也。然以出入自专,击断无忌,威震人主,不闻有王,张禄一进深言,卒用忧死。向使昭王不即觉悟,魏冉果以专权,则秦之霸业,或不传其子孙。陛下创业兴王,拨乱英主,总权收柄,司契握图。天授已前,万机独断,发命皆中,举事无遗,公卿百僚,具职而已。自长寿已来,厌怠细政,委任昭德,使掌机权。然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近于南台见敕日,诸处奏事,陛下已依,昭德请不依,陛下便不依。如此改张,不可胜数。昭德参奉机密,献可替否,事有便利,不预谘谋,要待画旨将行,方始别生驳异。扬露专擅,显示于人,归美引愆,义不如此。州县列位,台寺庶官,入谒出辞,望尘习气。一切奏谳,与夺事宜,皆承旨意,附会上言。今有秩之吏,多为昭德之人。陛下勿谓昭德小心,是我手臂。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书曰:知人亦未易,人亦未易知。汉光武将宠庞萌,可以托孤,卒为戎首。魏明帝期司马懿以安国,竟肆奸回。夫小家治生,有千百之资,将以托人,尚忧失授。况兼天下之重,而可轻忽委任者乎!今昭德作福专威,横绝朝野,爱憎与夺,旁若无人。陛下恩遇至深,蔽过甚厚。臣闻蚁穴坏堤,针芒写气,涓涓不绝,必成江河。履霜坚冰,须防其渐,权重一去,收之极难。臣又闻轻议近臣,犯颜深谏,明君圣主,亦有不容。臣熟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但使国安身死,臣实不悔。陛下深览臣言,为万姓自爱。」

  时长上果毅邓注又著《硕论》数千言,备述昭德专权之状,凤阁舍人逢弘敏遽奏其论。则天乃恶昭德,谓纳言姚璹曰:「昭德身为内史,备荷殊荣,诚如所言,实负于国。」延载初,左迁钦州南宾尉,数日,又命免死配流。寻又召拜监察御史。时太仆少卿来俊臣与昭德素不协,乃诬构昭德有逆谋,因被下狱,与来俊臣同日而诛。是日大雨,士庶莫不痛昭德而庆俊臣也。相谓曰:「今日天雨,可谓一悲一喜矣。」神龙中,降制曰:「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绩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可赠左御史大夫。」德宗建中三年,加赠司空。

  史臣曰:裴炎位居相辅,时属艰难,历览前踪,非无忠节。但见迟而虑浅,又遭命以会时。何者,当是时,高宗晏驾尚新,武氏革命未见,炎也唯虑中宗之过失,是其浅也;不见太后之苞藏。是其迟也。及乎承嗣请封祖祢,三思劝杀宗亲,然后徒有谏章,何尝济事,是辜遗托,岂痛伏诛。时论则然,迟浅须信。况闻睹构逆则示其闲暇,俾杀降则彰彼猜嫌,小数有余,大度何足,又其验也。

  祎之名父之子,谅知其才,著述颇精,履历无愧。师范王府,秉执相权,咸有能名,固惬群议。何乃失言于大隐,取金于万荣,潜见内人,私通嬖妾,使浊迹玷其清誉,*行污于贞名。若言俗困滥刑,公行诬告,即又自昧周防之道,人非尽戮之冤。赐死于家,犹为多幸,临终不挠,抑又徒劳。

  玄同富于词学,公任权衡,当为典选之时,备疏择才之理。但以高宗弃代之后,则天居位之间,革命是怀,附己为爱,苟一言之不顺,则赤族以难逃。是以唐之名臣,难忘中兴之计;周之酷吏,常谋并进之谗。玄同欲复皇储,固宜难免,死而无过,人杀何妨。

  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赞曰:政无刑法,时属艰危。裴炎之智,虑浅见迟。祎之履行,贷色自欺。昭德强猛,何由不亏?死无令誉,孰谓非宜。玄同不幸,颠殒亦随。

  --------------------------------------------------------------------------------------------------

  娄师德

  娄师德(630—699年),字宗仁,郑州原武(今河南原武西)人,唐朝大臣、名将。

  娄师德自幼才思敏捷,弱冠便以进士及第授江都(今江苏扬州)县尉。娄师德的才能很快便使扬州(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长史卢承业感到惊异。为此,卢承业对他说:“吾子台辅之器,当以子孙相托,岂可以官属常礼待也?”(《旧唐书·娄师德传》)

  上元初年,娄师德又累补监察御史。

  仪凤二年(677年),唐高宗李治鉴于来自吐蕃的威胁,颁发《举猛士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勇士,以便进行军事反攻。娄师德虽身为文臣,却也应召入伍。唐高宗对娄师德的行为大为赞赏,特意让他假朝散大夫。

  仪凤三年(678年),唐高宗以中书令李敬玄替其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西河镇抚大使、鄯州都督,工部尚书、左(一说右)卫大将军刘审礼为洮河道行军司马,统军出击(参见青海之战)。唐军各路兵马计达18万,实谓空前。吐蕃闻讯后,以大论噶尔·钦陵督兵,严阵以待。七月,双方在龙支(今青海乐都南)交战。但唐军进展不顺,刘审礼于九月兵败被俘。而身为唐军主帅的李敬玄起初怯懦畏战,后来又消极防守,使唐军处处被动挨打。当李敬玄即率唐军奔逃至承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干户庄)时,被噶尔·钦陵率军包围。幸得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率500名敢死之士乘夜偷袭吐蕃兵营,击败吐蕃军,李敬玄才得以率军退回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但唐军已损兵过半。

  此时的唐军已是兵无斗志,如果吐蕃再次发兵攻打,唐军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急时刻,娄师德挺身而出,收集散亡将士,使唐军士气得以复振。随后,娄师德又奉命出使吐蕃,与吐蕃将论赞婆会于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娄师德在会谈中,极为宣扬唐廷休战求和之意,以此稳住吐蕃,并趁机巩固河陇一带的防线。论赞婆见唐军求和,也表示赞同。随后,双方立即罢兵,吐蕃此后数年不再犯边,边境稍宁。唐高宗以娄师德之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今青海西宁一带)司马,并知营田事。从此,娄师德成唐朝为抵抗吐蕃入侵的著名将领。

  经过青海之战,唐在河陇一带采取守势,屯田备边。吐蕃在则稳扎稳打,逐步扩大其占领区域。吐蕃虽然不大举深入唐朝腹地,但却经常骚扰边境地区。这引起了唐廷的极大关注,唐高宗决意再次对吐蕃用兵。开耀元年(681年)五月二十一日,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奉命出击,在良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大败吐蕃军。

  永淳元年(682年)五月,噶尔·钦陵率众进犯柘(州治在今四川黑水南)、松、翼(州治在今四川黑水东)等州。十月,吐蕃又入寇河源军。面对吐蕃的不断进范,娄师德率兵进行反击,双方在白水涧(今青海湟源南)相遇。由于娄师德指挥有方,使唐军八战八捷。这次辉煌的胜利,使吐蕃的攻势受到遏制,连后来《幼学》上都有“娄师德八战八捷”的句子。战后,娄师德受封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与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于河源一带共御吐蕃。为了不让娄师德推辞,武则天特意说:“卿有文武材,勿辞也!”(《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七》)

  武周天授初年(690年),娄师德又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依旧知营田事。武则天在位期间,非常重视储粮备战,所以娄师德在主管北方营田十余年间,“衣皮袴,率士屯田”(《新唐书·娄师德传》),取得储备粮食数万斛的巨大成绩。边镇兵土,粮食充足,免去了转运粮草的大事。武周时期其所以能够取得收复安西四镇(参见安西之战)等重大军事胜利,与此不无关系。武则天对娄师德的表现非常欣慰,并亲下诏书嘉奖娄师德:“卿素积忠勤,兼怀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总司军任,往还灵、夏,检校屯田,收率既多,京坻遽积。不烦和籴之费,无复转输之艰,两军及北镇兵数年咸得支给。勤劳之诚,久而弥著,览以嘉尚,欣悦良深。”(《旧唐书·娄师德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长寿元年(692年),娄师德被召回朝廷,封为夏官侍郎判、判尚书事;长寿二年(693年)一月初十,又进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不久,武则天考虑到营田关系到边镇军粮的供应,非常重要,所以对娄师德说:“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卿须不惮劬劳,更充使检校。”(《旧唐书·娄师德传》)遂于延载元年(694年)一月任命娄师德为河源、积石(今青海贵德西)、怀远(今宁夏银川)等军及河(治袍罕,今甘肃临夏)、兰(治子城,今甘肃兰州)、鄯(治西都,今青海乐都)、廓(治化成,今青海化隆西)等州检校营田大使。唐代西北和北部边镇军事屯田非常兴盛,其中娄帅德主管时最为辉煌。

  不久,娄师德再次被召回朝廷,迁秋官尚书、原武县男。

  此时吐蕃赞普器弩悉弄为加强君权,除掉权重一时的噶尔家族,即以“反叛”之罪,杀重臣噶尔·赞辗恭顿。大论噶尔·钦陵十分恐慌,即思再建战功,以求保身。并与其弟赞婆率大军取道临洮(今属甘肃),进攻河西,以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通道。唐廷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一月十一日以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娄师德为副总管,率军迎战。二十六日,又以娄师德为左肃政御史大夫,并知政事。同年三月,唐蕃两军在素罗汗山(今甘肃临洮界)交战(参见素罗汗山之战)。噶尔·钦陵因内外双重矛盾,所以督军做决死之战,结果唐军大败,伤亡惨重。经此大败,唐军元气大伤,朝野为之震动。娄师德被贬为原州(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员外司马,王孝杰则被削官为民。一次,娄师德在签署官府文书时,吃惊地说:“官爵尽无邪!”接着又说:“亦善,亦善。”便不再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神功元年(697年)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任命娄师德为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这时,武则天鉴于契丹对唐的威胁逐渐加大,便于同年四月十八日,命右金吾卫大将军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右豹韬卫将军何迦密率军增援河北唐军;五月初八,又派同平章事娄师德为清边道副大总管、右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前锋总管,率军20万进攻契丹,力图挽回不利的局面。在突厥的配合下,唐军进展顺利,很快便取得了胜利。由于契丹初平,所以武则天制命娄师德与河内王武懿宗以及、魏州刺史狄仁杰分道安抚河北,对巩固这一地区起了重要作用。

  九月十七日,娄师德代理纳言一职,累封谯县子。

  圣历元年(698年)四月二十日,娄师德充陇右诸军大使,仍检校河西营田事。

  不久,吐蕃发生内乱,赞普器弩悉弄率军攻打噶尔·钦陵,噶尔·钦陵兵败自杀,其弟噶尔·赞婆率子论·弓仁等投唐。为此,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四月,派熟悉吐蕃的娄师德为天兵军副大总管,仍充陇右诸军大使,负责招抚吐蕃的一切事。经此内乱后,吐蕃的兵势大为削弱。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博唇,为人宽厚,深沉有度量,即使冒犯他也不计较。一次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娄师德因身体肥胖而行动缓慢,李昭德久等他也不来,便怒骂他:“为田舍子所留。”娄师德却笑着说:“吾不田舍,复在何人?”(《新唐书·娄师德传》)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升为纳言平章政事后,一次巡察屯田。出行的日子已经定了,部下随行人员已先起程。娄师德因脚有毛病,便坐在光政门外的大木头上等马。不一会儿,有一个县令不知道他是纳言,自我介绍后,跟娄师德并坐在大木头上。县令的手下人远远瞧见,赶忙走过来告诉县令,说:“纳言也。”县令大惊,赶忙站起来赔不是,并称:“死罪。”娄师德说:“人有不相识,法有何死罪。”县令说:“有左嶷,以其年老眼暗奏解,某夜书表状亦得,眼实不暗。”娄师德取笑他说:“道是夜书表状,何故白日里不识宰相。”县令惭愧不已,说:“愿纳言莫说向宰相。纳言南无佛不说。”左右闻后,都大笑不已。

  到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后,娄师德在驿站吃完饭,便让人牵来马。娄师德的判官这时说:“意家浆水亦索不得,全不只承。”娄师德说:“师德已上马,与公料理。”便叫来驿长批评他:“判官与纳言何别?不与供给?索杖来。”吓得驿长连忙叩头。娄师德说:“我欲打汝一顿,大使打驿将,细碎事,徒涴却名声。若向你州县道,你即不存生命,且放却。”驿长叩头流汗,狼狈而去。娄师德望着他的背影,对判官说:“与公踬顿之矣。”众人见状,都叹息不已。而娄师德做事,大致上都是如此。浮休子说:司马徽、刘宽,无以加也。

  娄师德的忍让在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后来其弟授任代州(治雁门,今山西代县)刺史,将要赴任时,娄师德问他他:“吾备位宰相,汝复为州牧,荣宠过盛,人所疾也,将何以自免?”其弟跪下说:“自今虽有人唾某面,某拭之而已,庶不为兄忧。”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此所以为吾忧也!人唾汝面,怒汝也;汝拭之,乃逆其意,所以重其怒。夫唾,不拭自干,当笑而受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这就是成语受唾自干的来历。正因如此,娄师德才在武则天执政时,始终受到武则天的信任。

  此外,娄师德为官清廉,虽官至纳言,但生活仍很清贫。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在扬州期间,曾与都尉冯元常一起去拜见张冏藏。张冏藏见到二人后说道:“二君俱贵,冯位不如娄。冯唯取钱多,官益进。娄若取一钱,官即败。”后来,冯元常任凌仪(今河南开封市)县尉。行为放肆暴虐残忍,巡察却认为他办事能力强,上奏皇上任命为云(今陕西三原西)阳尉,又因为他搜刮钱财的事得到平反,任命他做了清强监察。而娄师德为官数十年也未收取一文钱,后虽官至台辅,但家里仍非常穷。冯元常一直做到尚书左丞,后来犯了罪,被处自尽而死。

  娄师德任监察御史时,遭遇旱灾,因求雨要表示诚心,所以按例是禁止屠宰的。娄师德到陕县视察,当地的官吏为了奉承他,还是做羊肉给他吃。为此,娄师德责问道:“你们为啥要杀羊?”厨子答道:“不是杀的,是豺狼咬死的。”娄师德明知是羊厨子所杀,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只好笑笑说:“这只豺狼倒蛮懂得礼节的。”一会,厨子又端上了红烧鱼。娄师德又问,厨子故意说:“它也是被豺狼咬死的。”娄师德大笑道:“你这傻瓜!为啥不说是被水獭咬死的呢?这就不会露出马脚来了。”从此,豺狼咬鱼的典故便流传下来。

  据《朝野佥载》记载,娄师德任兵部尚书时,曾巡视并州(治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入境后,近处的县员都来迎接并且随行。中午到了驿站,娄师德恐怕人多打扰,就让大家在一起吃饭。娄师德见自己吃的是精细的白米饭,而别人吃的却是粗糙的黑米饭。便把驿长叫来,责备说:“汝何为两种待客?”驿长很惶恐,回答说:“邂逅浙米不得,死罪。”娄师德说:“卒客无卒主人,亦复何损。”便换了黑米饭和大家一起吃。

  随后,娄师德到梁州(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去考查屯田。和他同乡同姓的一个人因犯罪,都督许钦明准备杀他以儆效尤。那人便来见娄师德,请他说情。娄师德说:“犯国法,师德当家儿子。亦不能舍,何况渠。”第二天宴会上,许钦明对娄师德说:“犯国法俱坐。”娄师德说:“闻有一人犯国法,云是师德乡里,师德实不识,但与其父为小儿时共牧牛耳,都督莫以师德宽国家法。”许钦明立即让人给那个人去了刑具,带到大厅。娄师德见状,严厉地训斥道:“汝辞父娘,求觅官职,不能谨洁,知复奈何。”拿了一盘饼给他,并说:“噇却,作个饱死鬼去!”许钦明于是开释了那个人。

  娄师德除了上述的优点外,还善于举谏人才。狄仁杰当宰相之前,娄师德曾在武则天面前竭力推荐他,但狄仁杰对此事却一无所知。他认为娄师德不过是个普通武将,很瞧不起他,一再排挤他到外地。武则天察觉此事后,便问狄仁杰:“师德贤乎?”狄仁杰说:“为将谨守,贤则不知也。”武则天又问:“知人乎?”狄仁杰说:“臣尝同僚,未闻其知人也。”武则天笑着说:“朕用卿,师德荐也,诚知人矣。”并随手拿出以往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章,让狄仁杰观看。狄仁杰看后,十分惭愧,叹息道:“娄公盛德,我为所容乃不知,吾不逮远矣!”(《新唐书·娄师德传》)后来,狄仁杰也努力物色人才,随时向武则天推荐。

  同年八月,娄师德于会州(今甘肃靖远)去世,终年七十岁。唐廷追赠他为凉州(治姑臧,今甘肃武威)都督,谥曰贞。

  点评:史书称娄师德“颇有学涉,器量宽厚,喜怒不形于色”,出将入相共达三十余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旧唐书·娄师德传》)在当时酷吏横行的时代,很多文武大臣都身遭不幸,唯独娄师德能“深怀畏避”,以功名始终,与郝处俊相亚,世称“娄、郝”。

http://baikebaiducom/view/4730html

一休和尚法名一休宗纯(公元1394-1481),是日本室町时代的一个禅僧,动画片集描写的只是他童年时代的一小段生活,实际上他活到八十八岁。他出生在应永元年正月初一,他的父亲是后小松天皇,母亲是天皇的一个妃嫔。一休出生前的六十年间,日本经历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1392年才由足利义满这个幕府将军逼使南朝议和,结束了这场六十年的混战,十五世纪初才出现了和平的希望。幕府将军实际上在幕后操纵朝政,天皇并无实权。一休的母亲原是南朝望族藤原家人,虽然后小松天皇对她宠爱有加,却引起了皇后的嫉恨,当发现她怀了身孕,就以她是藤原后人,同情南朝,对朝廷心怀不满为由,把她逐出皇宫。一休是在她离宫后出生的,故此他从未过过公子王孙的生活,而是在庶民中间长大。不过从一休的诗中,仍可看出他相信自己是皇室之后的痕迹,后小松天皇确实经常召他进宫中相见,当天皇临终时,还把他召到床边去,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其庶民的身份,他从未被人当作王子,一休也从不以王子自居,他遵照母亲的吩咐去做和尚。对于他的母亲,我们也只有从她去世前写给一休的一封信中略知一二,她希望儿子能成为一个能傲视释迦牟尼的高僧。

一休五岁就被母亲送进京都的安国寺,当高僧象外集鉴的侍童,最初被命名为周健。他对研经很有兴趣,十一岁就参与听讲佛经,十二岁开始学习写作汉诗。在室町时代,一个有学问的和尚一定得会作汉诗,那时的佛教寺院被看成是文化堡垒,故和尚必须学会读写汉诗。一休青年时代是个极虔诚和遵守教规的僧徒,极为象外集鉴喜爱,后来正式收他为门徒。四年后,象外集鉴去世,一休失去老师,无比痛苦,二十三岁的他感到绝望,到琵琶湖静戒了一周,最后决心投湖自杀。他的母亲探知此事,派人去把他救活。

一休放弃自杀的念头后,决定第二年去追从禅宗开山大灯国师修练,可是大师却很长一段时间把他拒诸门外,根本不肯接见,拒绝收他为徒。一休并不失望死心,守在寺门外等待。有一天大师出门,发现一休仍跪在寺门前,就命令门人向一休泼水,将他赶走。当他返寺时,看见一休仍跪在原地不动。这次大师点点头,让他进寺,正式收他为徒了。

1418年一休二十四岁,大师为他命名为一休宗纯。一休这名字的意思,他的一首偈诗作如是解释:『欲从色界返空界,姑且短暂作一休,暴雨倾盘由它下,狂风卷地任它吹。』他认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者都是重要的,一个人得不断来往于这两个世界之间,但其中得有一段短暂的休息,以便在纯粹的自由中得以重生,风风雨雨以及任何外界势力都与他无关。

两年后,1420年,一休终于悟道。在一个夏夜,雨云低垂,他在琵琶湖的一艘小舟上冥想,突然听见一声鸦啼,不觉惊叫起来,顿时大彻大悟,感到所有烦恼不安尽行消失。当他把这体验告诉大师,大师说:『你已修成阿罗汉,但仍未成正果。』一休答道:『若是如此,我乐得成阿罗汉,并不在乎修成正果了。』大师点点头道:『你真的是个已修成了正果的人啦!』

1422年,一休二十八岁,大德寺庆,所有僧人都穿上最华丽的袈裟参与盛典,唯独一休穿一身破敝退色的旧袈裟,脚踏一双草鞋出席。大师问他为什么穿这样一身不合时宜的打扮,一休答道:『我来了已使这盛典增光,我可无意去学那些假僧人的样。』大师听了微笑不语。事后有人问大师是否已选定继承衣钵的传人,大市说:『一休,虽然他的行为像个疯子。』

一休的『狂态』正是表达了他对那些僧侣虚伪的愤懑,他给自己起了个外号叫『狂云子』,他写的汉诗集就命名为《狂云集》。他的诗在在都反映出他这种『狂』。出于对弄虚作假的僧侣极端不满,他在大师去世前几年就离开了寺院,他的行为走向另一极端,公然过起放荡不羁的生活。1440年是开山大灯国师涅盘十三周年祭,大德寺僧乘机攫取各地大批礼物,一休对此大为不满,在十日祭典的喧闹后,他离开大德寺,临走留下一首诗给一个同门师兄:

『住庵十日意忙忙,脚下红丝线甚长;

他日君来如问我,鱼行酒肆又*坊。』

一休的行为完全同僧规背道而驰,他纵情诗酒,饮酒吃鱼,留连妓馆。在《狂云集》中他极其坦白地公开宣扬自己投身欲海的欢乐。如《题*坊》:

『美人云雨爱河深,楼子老禅楼上吟;

我有抱持睫吻兴,意无火聚舍身心。』

这无疑是公开对僧众的挑战,目的正是讽刺那些假正经的僧人,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寺僧暗地里都在追求肉欲,为非作歹,只是不敢公然行事而矣。难怪开山大灯斥责这类无耻僧人『全是邪恶败类』了。

早在1437年,一休四十三岁,正值大德寺为开山大灯国师举办百年大忌,一休就带了一个女子去参拜国师之墓。一休弟子编的《年谱》中说;『师年四十三,是年适逢开山国师百年大忌。师前往塔下参拜,一女子带衣袋在后随行。』寺僧聚在一起诵经,为国师祈求冥福,一休非但不去诵经,却带那女子夜宿庵房,一边听诵经,一边同女子调笑。他认为开山国师绝不会接受那群『邪恶败类』诵经的,与其诵经不如同女子谈情更合真性情。他最遵敬的一位祖师是中国的慈明和尚,就经常有老婆跟随,所以他不在乎别人讥笑,公然带女子进寺。他还写了一首《大灯忌宿忌以前对美人》以表态:

『开山宿忌听讽经,经咒逆耳众僧声,

云雨风流事终后,梦闺私语笑慈明。』

『梦闺』是一休的另一个自号。

一休对僧人的虚伪的批评毫不留情,尤其对同门师兄养叟(大德寺第二十六任住持)更是口诛笔伐,直指养叟是『一条毒蛇』、『勾引女人的*棍』和『麻疯病人』。大德寺曾一度失火,养叟向有钱的俗人募到大笔金钱,以博得朝廷给他封号。不过一休知道养叟是用许诺商人悟道至福以索取这大批金钱的,他认为这是为了物质利益而强奸了禅宗。养叟死时八十二岁,其死况在其传略语焉不详,故隐其因,一休在《自戒》诗中,揭露养叟死于麻疯,死前痛苦不堪。养叟的弟子门人恼恨万分,曾一度派人去行刺,想杀死一休。

一休不只是批判那些假正经、真贪邪的僧人,毫不妥协地维护禅宗的精神纯洁,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的批评,也是很严厉的,在《自戒》诗中就这样说:

『罪过弥天纯藏主,世许宗门宾中主,

说禅逼人诗格工,无量劫来恶道主。』

一休到了七十六岁,爱上了一个名叫森的盲歌女,森也不年轻,当时已经四十岁了,他们两人的交情维持了十年之久。关于他们的相识,一休曾有如下两段记述:『文明二年仲冬十四日,游药师堂听盲女之艳歌。』『侍者森,余闻其风采,已生向慕之志,然焉知之,故因循至今。辛卯之春,邂逅墨住,问以素志,则应诺矣。』可见年已老耄的一休是拖延了一冬,再次与森相遇,互诉衷情,一拍即合,成就了晚年一段十年情话。一休写了很多香艳的情诗给森:

『木凋落叶更回春,长绿生花旧约新,

森也深恩若忘却,无量亿劫畜生身。』

『梦迷上苑美人森,枕上梅花花信心,

满口清香清浅水,黄昏月色奈新吟。』

『鸾舆盲女共春游,郁郁胸襟好慰愁,

放眼众生皆轻贱,爱看森也美风流。』

『楚台遥望更登攀,半夜玉床愁梦间,

花绽一茎梅树下,凌波仙子腰间。』

尽管一休泛舟情海,游戏人间,但他始终相信,人只不过是一副披着血肉外表的骸骨。他在1457年写了一篇作品《骸骨》,借一个关于骸骨的梦,来说明他的信念,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壮丽辉煌,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的幻象而已。他说;『人,只不过是副骸骨,外面披上五颜六色的皮,男女相爱,只见色相罢了。一旦停止了呼吸,肉体腐败,颜色尽失,爱欲也就消失了。你再也分辨得出谁生前有钱有势、谁又是贫穷低贱了,记住,你臭皮囊下乃是一副骸骨,正在等着要现出原形。』

在一休看来,这世上的一切,都是暂时的、表面的,甚至连宗教外在的形式和衣饰,也只是披在骸骨上的表皮罢了。有一件轶事颇能说明他这观点:有一次一个富贵之家,请一休去做法事,一休就穿着一身破旧法衣前去,那人认为他太不得体了,将他遣走。一休过了不就又再回来,这次他在旧法衣上披上一件华丽的袈裟,于是大受欢迎。一休立即把袈裟脱下,说:『让这袈裟给你们做法事好了。』说完头也不回,仍穿着破旧法衣,昂然离去。

一休八十一岁那年,很勉强才接受了后土御门天皇的敕请,出任了大德寺住持,但他只在大德寺住了一天,就再也不回去了。由于应仁之乱,大德寺再度被焚毁,一休为之筹划重建,到文明十三年,才落成了方丈和法堂,一休于那年十一月在酬恩庵去世,享年八十八岁。

他的弟子将他生平写的诗搜集其来,编成《狂云集》。其中《狂云集》收诗六百六十九首,遗补的《续狂云集》收诗一百五十四、法语八首、号类四十九首,合共八百八十首。当时已经有人称这本《狂云集》为一休的『诗传』,因为这些诗如传记一般记述了一休自己的生平,读其诗如见其人。

总的来说,一休是一个超越时代的奇人,他既是一个悟道的禅宗大师,又是一个不守清规的僧人,他的思想远远高出于他那时代。他的《狂云集》具有三大特色:他表现了人的真情性,反对虚伪作假,他对祖师极为遵敬,但他又具有自己孤高独立的精神,从他的诗偈可以理解禅宗历史的一端;他强烈维护禅宗的精神纯洁,批判以养叟为首的一批利用禅为商品达到追求名利目的的庸俗僧侣;他热情奔放地歌颂人生,显示出人性的光芒,大胆歌颂性与爱情,反对压抑人性的清规戒律,揭露禁欲的虚伪。

在一休漫长的一生中,他晚年经历了日本历史上一段多灾多难的时期,风灾、水灾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饥荒,瘟疫流行,百姓逼得人吃人,京都街头遍地尸骸,应仁之乱几乎将京都夷为平地,宫宇文物尽付一焚,老百姓亡命他乡,最后连后土御门天皇死后,几个月也没钱安葬。日本十五世纪的这段历史,是以充满升平的希望开始,却以灾难的浩劫结束的。一休晚年经历的种种离乱,正足以说明他写《骸骨》所含的深意,就是在他写给森的情诗中,我们也可能品出一种强烈的辛辣味道。

《狂云集》使我们了解一休的生平,读他的诗,会觉得他这个性格孤傲、感情强烈的人,在对我们说话,虽然和他相隔好几个世纪,我们仍然能够理解他的心声的。

 于家沟村是山西省柳林县柳林镇最东边的行政村。我们的初次邂逅是在秋后的一个下午,一见面我就被她的灵秀深深吸引,不停地左观右望,深怕错过每一处景致。神鱼石、神龟坡、神蛇崖,顺着村人的指点一个个迎面而来,颇有几分神似,让人啧啧称奇。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村子都座落在一条龙背上,龙头恰好就在村口。

  于家沟人是淳朴虔诚的,他们给每一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都赋予“神灵”的力量,千百年来顶礼膜拜。而我在慨叹身边竟有如此多奇景不为外界所知的同时,又对这里的人们不由得再生几分惊羡,因为于家沟还是“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祖籍地。

 刚开始听说能跟于成龙扯上关系,我半信半疑,该不会是村人为了借名人效应发展旅游,生拉硬扯、牵强附会吧。但随着探访的深入,心中的疑虑逐渐打消。文献记载于成龙祖籍永宁州白霜里,而于家沟南边就是今天的柳林县李家湾乡白霜村,于村旧时就属白霜里。另外于成龙父亲、儿子、曾孙的名都跟着于家沟《于氏族谱》里的字,这样隔代跟字,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纯属巧合。

  听村里人讲旧时的于家沟村所属几千亩土地都不需向官府缴税纳粮,这也许也是承蒙于成龙的恩泽。我突然想起**《血滴子》中描绘的那个黄土高坡上的世外桃源,男耕女织、老幼嬉戏、鸡鸣犬吠、牛羊成群……,彼时的于家沟呈现出的会不会也是这么一副安定祥和、生机盎然的生活画卷。

 这里地灵人杰,发展旅游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顺着山路再往东几分钟车程,便是县属梁家山国营林场。准确地说,这里的林比起不远处的关帝山来说差远了,可山却深深震撼了我。印象中,家乡的山大多都是温顺的,被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刻划的圆润规整,而眼前的山却明显的桀骜不驯,棱角分明。

  望着远处的山峰,翻过它能否就能看到于成龙曾经的读书地——安国寺,带着这样的疑问,迫不及待地向林场深处走去。一公里、两公里……,手机记步器不时地提醒着里程。走了大概四公里多,看着快了,却始终未能抵近,要不是同伴有事,天色也将晚,真想一直追寻下去探个究竟。

  每次从于家沟归来,反而期待起下一次的前往,一次更比一次强烈。是由于梁家山那两座山峰还没来得及登顶,还是山腹中那破败的金禅寺和古墓还未曾寻见,抑或是想捧一捧寺前的山泉抛向杂草中的残碑,看看我又能发现什么?

  相信,于家沟的过去是有故事的……

  也许,于家沟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减字木兰花》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词作,“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勾画出一片暮春的景色,使人顿生春情,这是景中寓情。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减字木兰花》王安国词作鉴赏,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作品介绍

 《减字木兰花·春情》是宋代诗文家王安国创作的文学作品。这是一首写男女离愁的词作,“画桥流水,雨湿落红飞不起”,勾画出一片暮春的景色,使人顿生春情,这是景中寓情。“徘徊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一句,极写忆念之深,相思之苦。结句“不似垂杨,犹解飞花入洞房”,化用了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意,用拟人手法,写杨花还懂得飞入洞房,而人此时却为远离而悲痛。

  原文

 减字木兰花·春情

 画桥1流水,雨湿落红2飞不起。月破黄昏3,帘里余香4马上闻。

 徘徊5不语,今夜梦魂何处去?不似垂杨,犹解6飞花入洞房7。

  注释

 1、画桥:饰有花纹、图案的小桥。

 2、落红:落花。

 3、月破黄昏: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

 4、余香: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这里代指人。

 5、徘徊:来回走动。

 6、犹解:还能懂得。解,能够,会。

 7、洞房:幽深的居室。

  白话译文

 美丽的小桥下,流水潺潺,花瓣被雨淋湿,沾在地上。黄昏过去,月亮升起来了,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

 独个儿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他呵,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

  创作背景

 此词为作者羁旅在外,思念家乡及亲人而作。

  赏析

 上阕集中描绘雨后黄昏,落红片片的暮春之景。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环境的清静幽雅。起句的画桥,通常是指朱桥或赤阑桥,唐宋词中往往被写得很美,并同爱情搭上关系。如温庭筠《菩萨蛮》:“杨柳又如丝,驿桥春雨时。”韦庄《菩萨蛮》云:“骑马过斜桥,满楼红袖招。”晏几道《木兰花》云:“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现在词中的主人公也骑着马儿,到了这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所在:马蹄得得,流水淙淙,他在桥上按辔徐行,心中该多么自在。从下面“雨湿”一句看,此时正当雨后。一场风雨才过,纤尘不起,落红如糁,连空气也变得清新宜人了。词人在《清平乐·春晚》词中也写过:“满地残红官锦污,昨夜南园风雨。”情景似之,然此词却化悲凉为闲雅,具有不同的情趣。

 开篇是一幅清丽旖旎的风光画卷,虹桥细水,雨湿落红,交代了时节,也点明了地点。如画之境,如诗之景,为后面思情的刻画作了良好的铺垫。“落红”、“流水”、“飞花”等,历来就是人们在诗词中表现相思之情的特定意象,它包含了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惋惜之情。这里,画桥、流水、雨湿、落红几个意象的出现,虽未直接透露作意,但已成功地烘托出清幽淡雅的气氛。其中,“飞不起”三字暗写雨势的猛恶,展现残红“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凄凉景象,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红沾雨般沉重暗淡。这种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这时,月华透过黄昏的'雾霭,给这如诗的画境披上一层柔柔的轻纱,清幽淡雅中又添了一份朦胧静谧之感。“余香”二字饶有韵味,既含蓄地画出伊人“芳窬散麝、色茂开莲”的风致容颜,又绰约地显露池中明镜悬倩影、屋里衣香胜如花的境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在这画桥流水的小路上,落英缤纷的暮春季节,月白风清的黄昏,帘里的她与马上的主人公邂逅相遇了,但这相遇是那样短暂,使主人公只能透过帘幕中飘溢出的几丝余香中遐想她那绰约的芳姿,娇美的容貌。

 另外,词中人物在这优美的环境中信马闲行,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月破黄昏”,写时间变化极有层次:先是黄昏,而后月出东山,渐渐冲破了黄昏的气氛。宋人词中善用“破”字,如李师中《菩萨蛮》:“子规啼破城楼月。”谢逸《玉楼春》:“杜鹃飞破草间烟。”都赋予破字以特殊的美学意蕴。此处着一“破”字,也烘托了行人对于时间迁移的直感,饶有诗意。这个人物正在行进中间,突然从路边绣帘中间飘来一阵香气,原来绣阁中女子在晚妆了。此句极为重要。古人写诗讲究诗眼,写词讲究词眼。刘熙载《艺概·词曲概》去:“词眼二字,见陆辅之《词旨》。其实辅之所谓眼者,仍不过某字工,某句警耳。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此句乃为通体之眼,它映照前后,通体生辉,一方面使前已铺叙好的羁旅行役的格局变为爱情之憧憬,一方面又使下片的抒情与上片的写景自然过渡,浑然一体。

 下阕描述思念之情。“何处去”不是无处可去,恰恰是去向杳若黄鹤的伊人处。采用反面运笔的方法,用得好时,能深化作品的层次。这里的反面运笔,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焦点。此情待与何人说,此梦今夜何处去,主人公惟有怅然不知所往而徘徊,恍然无可告语而不语,想人去车走,余香犹在,流水无情、落花有意,今宵梦,谁与共,自是“人生长恨承长东”。这时.一片飞花突然引起了主人公的注意,杨花犹能穿帘户,追随她共度良宵。而主人公却连梦魂都无所依,两相对照,令人心伤。这末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通过杨花飞舞的景象委婉曲折地传达了主人公的一往情深的相思,完成下阕对思情难遣、梦魂不安的主人公形象的刻画。

 全词情景交融,浑然天成。作者将几个典型意象有机组合,在移步换形中,营造出氛围,以精练的笔墨、含蓄蕴藉地表达了相思之情,在宋初词作中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名家评论

 《宋词三百首》:结尾两句,因物寄怨,抒写离情。全词造语工丽,蕴含不尽之意。

 《宋词一万首》:写“春情”,是出门者思妻室之作。结句有张先“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意,语简意深。

  作者介绍

 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祖籍临川(今江西抚州),王安石的弟弟。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赐进士出身。先后担任过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文院校书、秘阁校理等职。卒于熙宁七年(1074),时年四十七。有词三首传世。

自东晋南渡以来,以长江为界,中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再到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数百年的“南北战争”,也造成了数百年的南北文化隔绝,出现了南北文化差异,南方和北方都各自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

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世说新语·文学》

褚季野、孙安国都是东晋名士,支道林是东晋名僧,你看他们三人这短短的几句对话,就把南北人在学问方面的差异,说得非常透彻。北方人广博、而南方人凝练,但北方人博而不精,南方人精而不博。

随着隋朝统一南北,隔绝了数百年的南北文化,才逐渐开始融合,再加上隋唐大运河的开通,更是为南北文化交流提供了非常大的便捷性,到唐朝,南下的北方人越来越多,融合越来越迅速,以至于“旅行”成为了唐朝人的新风尚。

旅行之路

虽然说起来有运河的开通,为南北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捷,但实际上唐朝人想要出一趟远门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首先,唐朝的户籍管理非常严格,你作为唐朝公民,不可以无缘由地长期离开户籍所在地,但有两个例外,从商或求学求仕的人,另当别论:

“诸非亡而浮浪他所者,十日笞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一百……若营求资财及学宦者,各勿论。”——《唐律疏议·浮浪他所》

正是这两个例外,给唐朝的文人雅客创造了漫游的条件,于是诗人们开始了他们的旅行之路,但即便如此,唐朝人也不能说走就走,他们还要先去当地官府开证明,相当于现在的通行证:

“凡度关者,先经本部本司请过所,在京,则省给之,在外,州给之。虽非所部,有来文者,所在给之”。

通行证的发放也非常严格,总之,经过这一套繁琐的程序之后,你才真正有资格踏上旅行之路,如果你是个有钱人,那这一路旅行,一定会非常愉快,因为唐朝旅行成风,所以各地旅馆也非常发达,当时中国最豪华的旅馆非褒城驿莫属了。

在褒城驿里面,你可以享受到世间一切能享受的事物,有富丽豪华的酒馆、饭店,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酒和美食,香味扑鼻;酒足饭饱后,你还可以泛舟湖上、可以钓鱼、也可以把酒问月。如果你是个诗人,此时一定要赋诗一首,或作文一篇,就像晚唐诗人孙樵那样,写一篇《书褒城驿壁》散文,一句“天下第一驿”,奠定了褒城驿的地位。

各地驿站还提供驿马和驿驴,驿马是用来传递情报和公文等物资专用的,因此只能官方使用,而驿驴则可以用租赁的方式,提供给行人使用: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 ——《新唐书·食货志一》

那个时代就提供“租车”服务了,不得不说唐朝人的商业头脑真的很厉害啊。

但是,旅途中各种便捷虽然很爽,但也着实费钱,李白游历不到一年,花了30余万,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亲自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囊昔东游淮阳,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这其中固然有李白轻财好施,大手大脚花钱的原因在,但花30万巨资,也从侧面证明了漫游确实需要一定的家底才能痛快啊。而且,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注意安全,晚唐诗人李涉就在一次旅途中遇险,幸而是有惊无险。

说李涉乘船去江州看望弟弟,路遇强盗,问:船上何人?回答说:这是李博士(李涉)的船。强盗一听是李涉的船,就不打劫了,条件是让李涉为他们作诗一首,于是李涉写了一首七言绝句:

《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强盗们得到这首诗后,高兴地不行,不但劫诗不劫财,反而还送给李涉许多财物,真是一群浪漫的绿林好汉。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唐朝人的旅行,虽然也会有困难和危险,但因其发达的水运和驿站,比以前各朝代都便捷许多,这才是唐朝人乐于旅行的重要原因。但即使如此,人们的旅途中,大多数时候还是靠双脚,每一次旅途都是经年累月,因此,在一次次起程和送行中,就有了“离愁”情绪;长期的宦游之旅,又滋生了“漂泊”的意象。

这种离愁和漂泊,成了诗人在漫游途中诗情的催化剂。

江南文采之盛

前面说了,唐朝人的旅行之地就在江南,可是,唐朝的首都在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黄河流域,人们却为什么挤破了脑袋要往江南跑呢?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唐朝的大多数士子都来自于关东和关陇集团,他们的根据地都在北方,南北融合之后,自然想要去南方走走看看;而对于文人骚客而言,南北朝时期,南方文化比北方更繁荣,而南方又以江南为主,江南是六朝故地,出了许许多多著名的文人名士,谢灵运、陶渊明、鲍照等人,都活动在江南一带,不仅他们的风流韵事让人向往,他们笔下写到的江南山水,更是对唐朝诗人有着巨大的魔力。

唐朝的江南概念和今天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说的江南,通常是指江浙一带,唐朝则称之为吴越,而唐朝的江南,除了吴越,还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杜甫名篇《江南逢李龟年》,作于潭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长沙,可见杜甫诗中提到的江南,实际是指长沙,而非江浙。

有了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驿站,文人墨客、贵族士子,当然要趁机会到瑰丽的南朝亲眼目睹一番。大量的文人士子南下,并在游历过程中写下了无数壮丽的诗篇:

初唐,20出头的天才少年王勃,开始了他第一次江南之旅,最远到达了交趾,这次漫游中,他写下了惊天地的《滕王阁序》,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至今为人赞颂;

盛唐,24岁的蜀中少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这次漫游的目的地就是吴越,少年名叫李白,这次吴越之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在他38岁、55岁时,又先后两次游吴越,在他人生中最后一次漫游吴越的起点,写下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句。

中唐,白居易来到浔阳江头,邂逅以为弹琵琶的**姐,她家住京城虾蟆陵,和白居易故居东亭同在长安城常乐坊,老白看着这个惹人怜爱的小老乡,听着她弹奏的小曲儿,不禁为之流泪,写下“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晚唐,盛世的荣光已经远去上百年,只有江南看不到末世的悲惨气息,人们还在纸醉金迷中,享受着最后的疯狂,诗人杜牧路过秦淮,听到商女的动人歌声,想起国家正在存亡之秋,写下“商女不知亡国恨”。

你看,江南始终着整个唐朝,从鼎盛时期烟花三月的扬州,到衰亡时期唱着玉树花的秦淮河畔,每一座江南城市,都见证了大唐的荣辱兴衰,而这些江南城市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扬州。

最繁华的江南城市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最繁华的城市就是首都。但是,唐朝的首都实在太多了,有首都长安,东京洛阳,北京太原,合称三京。长安是经济文化中心,真正的国际大都市;洛阳是陪都,在很长一段时间也实行了其政治功能,并且因其交通便利,还是帝国最大的粮仓;太原则是李家的龙兴之地,虽然没有行政功能,但地位却是不可动摇的。

除了三京以外,唐朝最繁华的城市就是扬州了,素有“扬一益二”之说,这么说吧,唐朝的江南以吴越地区为主,那吴越的代表,就是扬州。扬州的繁华富庶从南北朝就有记载了,南朝梁人殷芸在书中如此写道:

“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殷芸小说·吴蜀人》

一群人聚在一起谈论自己的志向,有的人说想做扬州刺史,有的人说想发财,有的人说想骑鹤成仙,其中有一个人说,我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他一个人就把三个人的志向都占了。

另一个让扬州出名的典故是李白,当年李白在黄鹤楼上,为自己的偶像孟浩然送别,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广陵和扬州因此被人熟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有个非常有趣的知识点,南朝人把去扬州叫做“上”,而唐朝人却说“下”,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运河,唐宋时期,国都都在运河上游,因此要去扬州,就需要顺江而下,因此唐宋人都说下扬州,骑鹤上扬州也逐渐演变成了“骑鹤下扬州”,这样更符合现实习惯。

1关于琵琶的诗句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幽咽泉流水下滩)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形容琵琶的诗句有哪些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唐代《琵琶行》

译: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2、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唐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唐代《凉州词二首·其一》

译: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4、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宋代《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译: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5、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唐代《从军行七首》

译: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6、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李颀·唐代《古从军行》

译:昏暗的风沙传来阵阵刁斗声,如同汉代公主琵琶充满幽怨。

7、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唐代《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译: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8、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孟浩然·唐代《凉州词》

译:浑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声音洪亮直上云霄。

9、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唐代《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译:动人的琵琶曲令人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兮长夜漫漫。

10、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宋代——《清平乐·春晚》

译: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3关于琵琶的诗句

次韵乔江州琵琶亭年代:宋 作者:岳珂共生壬子两仙翁,不为离春惜断蓬。

铁拨鹍弦遗响在,绣衣龙节赏音同。穆曹技埒名俱胜,唐宋诗传句并工。

击节云篦定谁是,茫茫江月思何穷。 琵琶行 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括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4关于琵琶的诗句有哪些

《琵琶行》作者: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尽事。轻拢慢拈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弟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空守船,绕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庐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诗句的大概意思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

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

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写,与上面她的弹水,“暮去朝来颜色故”、最终只好“嫁作商人妇”。

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 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

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 既层出不穷,又着落主题。

真如江潮澎湃,波澜起伏,经久不息。反复吟诵,荡人胸怀,情味无限。

语言铿锵,设喻形象。“如急雨”、“如私语”、“水浆迸”、“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

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写琵琶女的出场:“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究竟。“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

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懒,和惭愧自己身世的沉沦,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是写正式演奏前的调弦试音;而后“弦弦掩抑”,写到曲调的悲伧;“低眉信手续续弹”,写到舒缓的行板。

拢、捻、抹、挑,都是弹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宫廷中制作的一个舞曲名。

六幺:当时流行的一个舞曲名。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

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两句是写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为第三段,写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红运,盛极一时,到后来年长色衰,飘零沦落。沉吟:踌躇,欲言又止的样子。

敛容:指收起演奏时的情感,重新与人郑重见礼。

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琵琶行_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一:"古诗或名曰乐府,谓诗之可歌也故乐府中有歌有谣,有吟有引,有行有曲"宋赵德操《北窗炙(guǒ)》卷上:"凡歌始发声,谓之引……既引矣,其声稍放焉,故谓之行行者,其声行也"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开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解题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自读诗前小序,疏通文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 对全诗有何作用文章结构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倾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少年欢乐晚年沦落悲苦心境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月夜弹琵琶东船西舫悄无言凄凉话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自言本是京城女……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行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叹息演奏琵琶曲调弦校音,情随声出演奏名曲,倾诉悲情珠落玉盘,急切愉悦幽咽凝绝,幽愁暗恨铁骑突出,激越雄壮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江心月白,余韵无穷(序曲)(总写)(第一乐段)(第二乐段)(第三乐段)(曲终)(魅力)鲜明的对比诗歌的第三部分:自诉身世苦是为了塑造一个封建社会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控诉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这一部分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少年得意老年失意门庭若市年轻貌美昔日欢笑独守空船今日辛酸年长色衰一个飘泊江湖的曾经名噪京都,红极一时的长安歌妓青春欢笑,老大沦落,年老色衰"重色重利"的社会使色艺双绝的琵琶女"独守空船",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损害的歌伎们的悲惨命运她有一种"曾经沧海",却仍不失其率真及女性矜持端庄风格的成熟美__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如何理解琵琶女形象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那么,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呢 __为什么要极力铺写这一形象主题《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情色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__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虽地位悬隔,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 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美学价值,现实意义)回顾全文,拓展主题第一次(暗写):诗人送客闻琴"醉不成欢惨将别"(暗示沦落)"主人忘归客不发"(侧面烘托琴技)第二次(明写):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琵琶女自叙身世诗人述"迁谪意"第三次(明写)"感我此言""却坐促弦"(略写)"江州司马青衫湿"(侧面烘托)"同是天涯沦落人"照应(点明主旨)琵琶女三次演奏《琵琶行》里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音响,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两弦的美妙各具特色诗里还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比喻曲调的流转和凝涩,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的高亢雄壮,都把琵琶的声音描写得淋漓尽致元稹《琵琶歌》里的"泪垂捍拨朱弦湿,冰泉呜咽流莺涩",李绅《悲善才》里的"秋吹动摇神女佩月珠敲击水晶盘",也都是以声喻声的元诗比白诗为早,白诗"莺语"二句,可能受到元诗的影响,但较元诗为胜鉴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以声喻声,不在于声音的完全相似,不能过于黏滞如"莺"在"花底","泉"在"冰下","瓶"是"银瓶","骑"是"铁骑","佩",是"神女佩","盘"是"水晶盘"等等,有的并不直接关系到音响,却能够令人从中联想到音乐的美妙描写音乐,除了较多地运用比喻之外,还运用其他的手法妙语点睛,也是一种常用的手法《琵琶行》写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又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用来抒发感情的奏曲的能手,能够通过演奏表达自己的哀愁或欢乐听曲的行家,也能够从曲调中领会到奏曲者的情思,受到感染倘若听曲者和奏曲者有同样的心情,那感受会是很强烈的白居易真不愧为听曲的行家,于琵琶未成曲调时已经感到弦声饱含感情,于演奏的过程中又听出琵琶女有无限心事,于演奏终结时更听到了弦外之音,听到了于无声处表露的哀愁"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

7关于“枇杷”的诗句有哪些

1、唐·白居易《山枇杷》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2、唐·白居易《山枇杷花二首》

万重青嶂蜀门口,一树红花山顶头。春尽忆家归未得,低红如解替君愁。

叶如裙色碧绡浅,花似芙蓉红粉轻。若使此花兼解语,推囚御史定违程。

3、唐·司空曙《卫明府寄枇杷叶以诗答》

倾筐呈绿叶,重叠色何鲜。讵是秋风里,犹如晓露前。

仙方当见重,消疾本应便。全胜甘蕉赠,空投谢氏篇。

4、唐·羊士谔《题枇杷树》

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

袅袅碧海风,蒙蒙绿枝雪。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

5、唐·杜甫《田舍》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

8有关琵琶的诗句

韦骧象物名台势,琵琶出自然。

和唐韦相国盛山十二咏 其九 琵琶台刘克庄鸡絮交欢远,琵琶寄恨深。 杂题(原作韵,据冯本改)十首 其一蔡确鹦鹉言犹在,琵琶事已非。

悼侍儿宋无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琵琶元末明初张昱琵琶一万里,马上尽风沙。

王昭君二首 其一黄省曾十里锦舟莲,琵琶拂江水。 江南曲三十首 其二十五程诰琵琶千载恨,泪满逐臣衣。

琵琶亭屈大均胡女解媚人,琵琶不离手。 胡姬曲(代) 其一辽后洗妆池,琵琶听罢时。

辽宫词琵琶弹马上,哀怨莫分明。 昭君 其一毛澄欲问瞿唐贾,琵琶数阿谁。

戏占 其二刘铭传琵琶音最好,解说别离难。 闻曲。

9有一首关于琵琶的古诗不理解

琵琶行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10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诗句的大概意思

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

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

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

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

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晚春初夏槐树七首赏读: 不知更有槐安国 ,梦觉南柯日未斜

晚春初夏,有一种高大而美丽的树,树叶像羽毛一样互生,就像鸟的翅膀,颜色青深,树冠巨大,能够高达25米,像一团绿色的云伞。庭院中有一棵槐树,那夏天就非常凉爽,因为巨大的浓阴让你如置身绿色的天然的宫殿。

周朝宫廷外就种植三棵大槐树,太师太傅太保朝见天子时,就站在这巨大的槐树下,意味着他们和槐树一样,是国家的栋梁,辅佐天子守护国家。

南北朝西魏时代,官方修建的路上很少植树,每隔一华里会设置一个土台,来计算道路的里程,但是这样的土台容易风化,于是雍州刺史韦孝宽因地制宜,在土台上种槐树,不仅养护了土台和路基,也形成巨大的行道林荫,不碍车马,从此槐树是历朝历代指定的道路树种。

唐朝的驿路官道遍种槐树。形成保护交通的绿色帐篷。

“青槐夹驰道,迢迢修且旷。

左右多第宅,参差居将相。” 唐朝郑世翼《登北邙还望京洛》节录

这是从京城郊区的山上看京城的道路。长安城内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11条,还有四通八达的联系京城和其他地方的官道。朱雀大街就宽达170米,这放在当代也是许多城市道路的极致。而道路两边种植着槐树,被槐树守护的道路像一条绿色的长龙,宽阔而长。而道路两边是豪门宅院,各种办公居住场所。

“秦地平如掌,层城入云汉。

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

绿槐开复合,红尘聚还散。

日晚斗鸡还,经过狭斜看。” 唐朝沈佺期《横吹曲辞·长安道》

沈佺期是武则天时代的官员,在长安如此华美壮丽的城市景观里,他不忘描写槐树,因为那是长安不可忽略的风景,多少车马来来往往,无数巨大的槐树见证着帝都的车水马龙。

“轻薄儿,面如玉,紫陌春风缠马足。

双镫悬金缕鹘飞,绿衫刺雪生犀束。

绿槐夹道阴初成,珊瑚几节敌流星。”唐朝 顾况《公子行》节录

这是晚春时节的长安道上,富贵公子春风得意,锦衣快马,飞驰在绿槐初阴的街道上。那手上的鞭子扬起,像流星一样人和马从眼前飞驰而过。轻快是要有环境基础的,长安的路宽,槐树高大,形成绿色甬道,让这些公子哥飙车行马,快意盎然。如果没有这些槐树提供如此的背景,只怕那公子哥也不会如此春风得意,因为满路风尘,就让他无处秀他的衣裳富贵。

“何处游女,蜀国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刬地绣罗金缕。妆成不整金钿,含羞待月秋千。住在绿槐阴里,门临春水桥边。” 唐朝韦庄《清平乐·何处游女》

正是槐树高大且到处种植,所以在庭院很常见,也往往成为坐标树。比如在韦庄这首诗里,写到了唐朝蜀地的歌舞女郎,她邂逅了有情郎,大方报出了自己的住址,在春水桥边,大槐树下,我就住在那里哦。这是期待感情和交往的进一步发展。是,那巨大的槐树下,青春丽人,想想都是一种俏丽之美。

“绿槐阴里黄莺语,深院无人春昼午。画帘垂,金凤舞,寂寞绣屏香一炷。碧天云,无定处,空有梦魂来去。夜夜绿窗风雨,断肠君信否?” 唐朝韦庄《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唐朝庭院多有槐树。一个女子在绿槐阴里,她没有办法午睡,因为思念一个人。还是当时那个给陌生英俊男孩留下地址的姑娘吧,她巴巴等着情郎上门,可是只有满院绿荫,夜来风雨,这个动了心情的女子能否等到她的情郎呢?

那槐树深深的绿,是她说不出口的春愁吧,槐者,又暗示怀念和相思。

不过唐朝的男子槐树另有寄托。进士考试固然是在春天,但是进士考试之前的乡试,可是在秋天。而这个时候是中国槐树秋天开花和落花的时段。

所以中举人,又称槐花举。

“月月便车奔帝阙,年年贡士过荆台。

如何三度槐花落,未见故人携卷来。 ”唐朝齐己《答长沙丁秀才书》

这里是写的齐已思念秀才朋友,按道理他也该来参加举人考试了,为什么三年了,还没有看到他呢?

用这首诗是因为韦庄的词,给了我一个联想,那女孩思念着情郎,只怕情郎更思念功名吧。毕竟男人最重要的事,可不是爱情哦。

不过物极必反。唐朝晚期,考试做官就已经竞争很厉害了,李商隐考中进士也是终生潦倒,温庭筠考了十几年进士,被拒之门外。

那些在槐树下苦读的人,现实实在是骨感。

于是晚唐时候开始流传一个传奇故事。唐朝小说家李公佐写了一本《南柯太守传》

东平的淳于棼,家中有巨大的槐树,生日那天他喝醉了,然后随梦进入了奇异的天地。有两个穿紫衣的使者,说是槐安国的国王,带他进入了槐安国。他在这里成为驸马,做了二十年的太守,荣华富贵,权势喧天。直到有天国王不需要他了,把他送还回家。

他一梦惊醒,发现自己的仆人还在扫地,两个朋友正在洗脚,斜阳还在墙壁上,他在梦里过了一生,醒来不过只是打了个盹。而他顺着梦里的情形去探寻,发现自己进入的是槐树下的蚂蚁洞。

这个传奇对后世的影响深重。比如南柯一梦,槐安国的典故,就是来源于此。

但是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渴望读书做官改变命运。将背景放在大槐树下,那是因为槐树寄托着普通读书人,多少青云志向,王侯梦想啊。

但是这个故事的内涵又不单单指读书,它泛指了人生与命运,梦想与现实,进退沧桑各种层面。有人读出了虚无,但有人也读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水荇参差动绿波。一池蛇影噤群蛙。因风野鹤饥犹舞,积雨山栀病不花。名利处,战争多。门前蛮触日干戈。不知更有槐安国,梦觉南柯日未斜。” 宋朝辛弃疾《鹧鸪天·水荇参差动绿波》

这是辛弃疾在看到了南宋种种不作为和内耗之后,决定归隐山林。他此时已经有病。看到晚春初夏的田园山水,自己如同野鹤和山花一样退隐了。但是他讥笑那些为名为利争得头破血流的权贵们,你们何尝知道有南柯一梦槐安国的故事呢?只是辛弃疾的清醒并不能拯救糊涂而纷争的南宋。但到底他的退不是消极,他只是从是非中脱身,而将精力和身体等待更好的报国机会。

他虽然写的是南柯梦,他也是南宋梦中人,但是,他的一生并不消极和虚无。或者槐树是每个中国男人的梦想,梦想撑起更大的家和国的天空,死而不悔。

又是槐荫满院的时节,在槐树下读书,在槐树下做梦。虽然国槐花是初秋时候开放,可是刺槐花正伴随晚春初夏。

你的槐阴下,有多少快乐和清梦呢?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作者:李孙宸

诗名:初夏与戴公纶伍国开有开暨定国安国侄泛艇随意泊饮即事放歌

朝代:明

全文:

入夏半月炎已多,故人挥汗来相过。

避暑好寻河朔饮,况爱前溪新绿波。

小僮撑艇未惯习,颇嗔潮流太驶疾。

沿岸时将荻苇牵,乘凉聊借榕阴集。

儿童群戏浴江隈,田家作苦晚归来。

邂逅量晴还较雨,便呼浊酒倒深杯。

盘餐野外何所有,虾菜还堪村妪市。

尊中有酒幸不空,鼎食华堂亦复尔。

君不见来时隔浦生白云,滃郁变幻何缤纷。

晚风吹入沙汀去,长空如洗净无尘。

又不见此时隔岸归巢鸟,茂林争集枯林少。

浦云江树本无期,聚散升沈已若斯。

今日与君扁舟对举卮,当歌不醉更何为。

人生行乐会有数,百年枉受樊笼羁。

迩来颇悟谋身术,便欲长歌与世辞。

昨摇桂楫访南墅,今鼓兰桡向西渚。

日日菰芦寄此身,幽怀莫共时人语。

饭煮香芹腹果然,夜乘清风且归船。

江鸥相对休相讶,吾曹已结海翁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378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