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泊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毕加索艺术活动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东主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 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9年之前他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卡萨布兰卡》中,有这样一句台词,被传颂为经典:
There are so many towns in the world,there are so many pubs in the
town ,she goes in mine
(世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是啊。这人世间的相遇,似乎多多少少都带着些巧合,需要些运气。
1949年的圣诞节,一场浪漫的邂逅正在普林斯顿的唯一一家中餐馆——“茶园餐厅”中柔情上演。
这场邂逅的男主角,正是如今名贯中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女主角,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叫做杜致礼的年轻女孩。
而在这次邂逅后不到一年,杜致礼便与杨振宁走进了婚姻殿堂,成为了他的妻子。
(杜致礼)
1将门虎女初长成
1927年12月,杜致礼出生在陕西米脂县。
她的父亲,正是大名鼎鼎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
身为杜聿明的长女,杜致礼从小受到了非常严格的教育。
而其母亲曹秀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独立女性。她的贤淑达理,勤俭节约,也同样深深影响着年幼的杜致礼。
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之下,聪明好学的杜致礼,也表现出了极好高的天赋,不到6岁,便已经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杜致礼,酷爱文学和音乐,不仅能歌善舞,而且性格温文尔雅,知书达理。举手投足尽显大家闺秀和才女的优雅风采。
亭亭玉立,眉清目秀,又知书达理的杜致礼,不仅被杜聿明夫妇视为掌上明珠,当时很多的国军政要们,也都对她大加赞赏,不仅如此,杜致礼还深得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喜爱。
妥妥的一枚“别人家的孩子”。
以至于当时,坊间流传出了这样的一句话,说:“能娶到杜致礼这样大家闺秀的人,必定是几世修来的福气。”
2校园初遇生情愫
杜聿明夫妇对女儿的培养从未松懈。
1944年,17岁的杜致礼被送入当时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附属中学学习。
西南联大,大家都不陌生。邓稼先、朱光亚、杨振宁、李政道等等名人都是联大毕业的。而这联大附属中学,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都不容小觑。
学校里,专业是“学霸”辈出。
尽管如此,17岁的杜致礼,还是在刚一进入学校,便成为了风云人物。
不仅仅因为她的父亲杜聿明,当时刚从缅甸征战而归,担任着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的要职。更因为杜致礼本身,多才多艺,颜值出众。
人家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吧,却没有一点“娇**的架子”。长得还好看,还能歌善舞有才华。最重要,人家还饱读诗书,举止优雅。是真正的名媛。
如此优秀的杜致礼,想低调都难。被同学们赋予了一个“校花”的美名。
命运的女神,可能从这个时候开始就默默的开始编织那奇妙的缘分之网了。冥冥中似有定数。
这边,杜致礼风光入学,惹人瞩目。
那边,时年22岁的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取了当时国内物理学科惟一的一个留美公费生。
(年轻时的杨振宁)
为了帮助家里减轻生活压力,在等待护照和签证办理的时间里,杨振宁来到了西南联大附中代课,担任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数学课。
就这样,杨振宁成了杜致礼的老师。
聪敏好学的杜致礼,在杨振宁的课堂上非常活跃,不仅善于思考,时长提问,其他各个方面,也都表现的十分出色。
自然也吸引了杨振宁的目光。
优秀的人,总是气场相合,相互吸引的。
一个是校花名媛,一个是即将赴美留学的高材生。两人一见之下,便已是互生好感。
杜致礼对于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杨振宁,更是多了几分崇拜和仰慕。这一位年轻的物理老师已经在她的青春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
然而,随着杨振宁的出国,杜致礼的这份情窦初开的小情愫,也只能默默的藏在心中。
3异国邂逅定终身
时间匆匆,转眼指向了1947年。
时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因身患疾病而被特别准许前往美国治疗。当时正在辅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杜致礼与之随行。
但临上飞机时,杜聿明却突然接到蒋介石的飞“车”传书。手谕上通知他,不要去美国治疗了,还留在上海。
但杜致礼却不愿意回去。
或许是对于异国未知生活的向往,亦或许是为了追随彼时倾慕之人的脚步,
无奈之下,18岁的杜致礼便倔强的一个人踏上了去往美国的飞机。
开始了独闯异国的求学生涯。
来到美国的杜致礼,一开始,就读于宋美龄的母校“卫理斯学院”,功读英国文学。
原本靠着杜家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势力,杜致礼的留学生活应该会比较轻松和顺利的。
但是,时局的动荡谁也无法预测。
1949年1月,杜聿明在淮海战场兵败被俘。杜家的境遇急转直下。杜致礼在美国读书的经费,自然也陷入了困境。
为了能继续完成学业,杜致礼只能转入免费的盛文森学院,继续攻读英国文学。
这一天,杜致礼来到普林斯顿的茶园餐厅就餐,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她整个人不由得为之一振。那段青葱校园中的往事,又一次浮现在脑海中。
于是,她不由得脱口而出那个在心中珍藏了好久的名字——杨振宁。
同样,杨振宁也没有想到会在几年之后的异国他乡,遇到自己昔日欣赏的学生。
他乡遇故知,本就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刚好,这位“古知”还是自己曾经心仪过得人。
重逢的喜悦,让两个人都溢于言表。两人心中的澎湃自不用多说。
于是,在这个充满家长味道的餐馆里,两个年轻人互相倾诉各自的情况,互相聊着彼此的境遇,直到饭店打烊。
杜致礼心中那沉寂了多年的爱情种子被唤醒了,并慢慢的开始萌芽,开花。
这次偶遇,让杨振宁和杜致礼的感情急剧升温。
1950年,一对才子佳人,终于喜结连理,也向世人完美诠释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真正意义。
(杜致礼和杨振宁)
5琴瑟和鸣五十载
二人的婚后生活,可以称得上举案齐眉,琴瑟和鸣。
杜致礼把自己对文学、雕刻、音乐的爱好,充分应用于家庭的生活中,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统一,并不时弄一些小情调,让整个家中充满了生气。
“如果是两个物理学家结婚,上班、下班都谈物理,岂不枯燥?”
杜致礼如是说。
通情达理的杜致礼明白,杨振宁的研究事业,对于国家,对于民族有多重要。于是,虽出身将门,自己也才华横溢。但她仍然愿意以丈夫的事业为重。
从“卫斯理学院”毕业后,杜致礼留任分校执教,同时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支持杨振宁的研究工作中。
用柔弱的双肩,承担了全部的家庭琐事,竭尽全力地做好妻子的角色。
结婚后的第2年,二人的长子出生。当时因为希望杨振宁能够获得诺贝尔学奖,杨振宁的父亲便给孙子取名为“光诺”。
从那以后,杜致礼的身份则又多了一重——除了做一个贤妻,更要当一位良母。
有一次,二人的儿子因为一场意外,伤到了脾脏,血流不止,情况紧急。需要马上手术。而这时候的杨振宁却正远赴波兰讲学。
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工作,杜致礼对丈夫隐瞒了儿子出事的消息,一个人承担下照顾儿子,照顾家庭的责任。
皇天不负有心人,所有的努力终于换得了满满的回报。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同样只有31岁的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杜致礼杨振宁夫妇与儿女)
杜致礼和杨振宁两人先后养育了3个子女,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长子杨光诺少年时代与计算机结缘。后来,考上了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系,此后一直在美国从事着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次子杨光宇脾气秉性与父亲最像,毕业后定居纽约,从事着化学研究工作。
小女儿杨又礼,是杨振宁最宠爱的一个。毕业后一直在美国蒙太拿州从事医护工作。
夫妻伉俪,儿女双全,事业有成,家庭和睦。
杜致礼就这样岁月静好的与杨振宁携手度过了53个春秋。
这五十余载的婚姻生活,无疑是甜蜜的,幸福的,美满的。
“一板一眼的科学家与纤细的文学心灵,度过了53年,是恰好的婚姻生活。”
然而,遗憾的是,2003年10月,身患癌症的杜致礼不幸与世长辞。终年76岁。
在回忆起与杜致礼的感情,特别是那场异国他乡奇妙的偶遇时,杨振宁曾动情的说:
“我并不知道杜致礼到了美国。我是无意中走进了那家饭店。我早到,或者迟到,都将错过与杜致礼相见的机会。
我们见不上面,哪还谈得上一辈子的婚姻啊?这命运之神都安排我们在那一天的那一分钟相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啊。”
是啊。
二人的相遇,相爱,对于杨振宁来说,是一个奇迹。对于杜致礼而言,又何尝不是奇迹呢?
年少时的芳心暗许,分别后的意外相逢,一生的携手同行。
兜兜转转,寻寻觅觅,那个人,还是你。这大概是爱情之中,最甜的一种了吧。
一如张爱玲说的: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98岁杨振宁现身清华#
姓名: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
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
[编辑本段]生平大事记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加拉,法国***党员,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
1881—1900年 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 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5年 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 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 蓝色时期
1902年 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 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毕加索《人生》
1904—1906年 玫瑰时期
1904年 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 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 《拿烟斗的男孩》
1906年 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 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 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 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7—1924年 古典时期
1917年 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 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1920年 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 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 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 蜕变时期
1932年 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
1933年 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 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 西班牙内战暴发。认识多拉。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1937年 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42年 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 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 加入法国***;
1945年 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 田园时期
1947年 儿子克洛德降生。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年 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 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 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 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 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 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 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
1958年 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
1959年 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 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 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 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 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 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 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同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
[编辑本段]艺术成就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
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期的忧郁动力。
迁至巴黎的毕加索,既落魄又贫穷,住进了一处怪异而破旧的住所“洗衣船”,这里当时是一些流浪艺术家的聚会所。也正是在此时,芳华十七的奥丽薇在一个飘雨的日子,翩然走进了毕加索的生命中。于是爱情的滋润与甜美软化了他这颗本已对生命固执颓丧的心灵,笔下沉沦痛苦的蓝色,也开始有了跳跃的情绪。细细缓缓地燃烧掉旧有的悲伤,此时整个画风膨胀着幸福的温存与情感归属的喜悦。
玫瑰红时期的作品,人物表情虽依然冷漠,却已注重和谐的美感与细微人性的关注。整体除了色彩的丰富性外,已由先前蓝色时期那种无望的深渊中抽离。摒弃先前贫病交迫的悲哀、缺乏生命力的象征,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生百态充满兴趣、关注及信心。在《穿衬衣的女子》中,一袭若隐若现的薄纱衬衣,轻柔地勾勒着自黑暗中涌现的侗体,坚定的延伸,流露出年轻女子的傲慢与自信。鬼魅般地流动着纤细隐约的美感。整体气氛的传达幽柔细致,使得神秘的躯体在氤氲中垂怜着病态美;拼贴艺术形成的主因,源于毕加索急欲突破空间的限制,而神来一笔的产物。实际上拼贴并非首创于毕加索,在19世纪的民俗工艺中就已经存在,但却是毕加索将之引至画面上,而脱离工艺的地位。首张拼贴作品《藤椅上的静物》与1913年的《吉他》,都是以拼贴手法实现立体主义的最佳诠释。
后期画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的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剧烈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毕加索多种复杂的情感。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版画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毕加索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毕加索是整个二十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着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三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编辑本段]艺术活动年表
1900年至1903年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房东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1904年至1906年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比前愉快,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女孩。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1910年至1914年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1914年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1917年至20年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编辑本段]作品风格
年轻时的毕加索毕加索是一位真正的天才。20世纪正是属于毕加索的世纪。他在这个多变的世纪之始从西班牙来到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他一生辉煌艺术的发现之旅。在20世纪,没有一位艺术家能像毕加索一样,画风多变而人尽皆知。毕加索的盛名,不仅因他成名甚早和《亚威农的少女》、《格尔尼卡》等传世杰作,更因他丰沛的创造力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他留下了大量多层面的艺术作品。毕加索完成的作品统计约多达六万到八万件,在绘画、素描之外,也包括雕刻、陶器、版画、舞台服装等造型表现。在毕加索1973年过世之后,世界各大美术馆不断推出有关他的各类不同性质的回顾展,有关毕加索的话题不断,而且常常带有新的论点,仿佛他还活在人间。
伊丽莎白二世(Her Majesty Queen Elizabeth II),1926年4月21日生于伦敦,原名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Elizabeth Alexandra Mary Windsor),全称为“承上帝洪恩的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及其他领土和属地的女王,英联邦元首,国教(圣公会)的捍卫者伊丽莎白二世”。她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大婚,伊丽莎白女王授予其及凯特3个爵位称号。
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温莎王朝第四代君主、英王乔治六世的长女。
1936年,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婚两次的辛普森夫人结婚而被迫逊位。由她的父亲艾伯特继承王位,称为乔治六世,伊丽莎白则成为王储。
1947年7月9日,因她的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 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现为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放弃希腊王位继承权,改东正教信仰为英国圣公会,加入国籍并取了个简短的名字菲利普·蒙巴顿。英王室才同意他们订婚,同年11月20日结婚。
1952年2月乔治六世病逝。伊丽莎白接替父王正式即位,并于次年6月2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举行加冕仪式。除了作为英国世袭国家元首,她是:英国女王、加拿大女王、澳大利亚女王、新西兰女王、巴巴多斯女王、巴布亚新几内亚女王、巴哈马女王、伯利兹、安提瓜和巴布达女王、格林纳达女王、圣基茨和尼维斯女王、圣卢西亚女王、圣文森特女王、格林纳丁斯女王、所罗门群岛君主、图瓦卢女王、牙买加女王和英联邦(52个成员国)最高元首。
伊丽莎白二世有三子一女。长子查尔斯王子(威尔士亲王)、次子安德鲁王子、三子爱德华王子、女儿安妮公主。查尔斯王子和他的两个儿子威廉王子、哈里王子分别是排名一、二、三位的王室继承人。
1986年10月,伊丽莎白二世访问中国,是英国目前唯一一个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
卡米拉王妃殿下 威尔士亲王查尔斯的第二任妻子卡米拉的官方头衔全称 Her Royal Highness The Princess Charles Philip Arthur George, Princess of Wales and Countess of Chester, Duchess of Cornwall, Duchess of Rothesay, Countess of Carrick, Baroness of Renfrew, Lady of the Isles, Princess of Scotland 查尔斯费力普,阿瑟尔乔治王妃殿下, 威尔士王妃, 切斯特伯爵夫人, 康沃尔公爵夫人, 罗斯西公爵夫人, 卡里克伯爵夫人, 雷佛来男爵夫人, 爱斯勒斯女士, 苏格兰王妃
1947年7月17日7时许,卡米拉·罗斯玛丽·尚德出生
1970年,查尔斯和卡米拉同为23岁,相识于一次马球比赛。
1971年,二人关系更进一步,后因查尔斯加入海军而降温。
1973年6月,卡米拉嫁给了她长时间的仰慕者,军官Andrew Parker Bowles。(下图最左边两人)
1977年11月,查尔斯在Althorp邂逅年仅16岁的女子Diana Spencer。
1981年2月6日。查尔斯于温斯顿城堡向戴安娜求婚。7月9日,二人于伦敦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婚礼。婚后查尔斯仍与卡米拉保持密切联系。
1992年,在卡米拉家庭录音带曝光后,查尔斯王子与卡米拉暧昧关系趋于明朗化。六月,Andrew Morton的传记“戴安娜,她真实的故事”出版,作者称她非常不快乐,几度试图自杀。12月9日,时任首相的约翰梅杰宣布,查尔斯与戴安娜“和平(注,原词为amicably)”分居。
1994年,6月29日,查尔斯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说,在他与戴安娜婚姻破裂后,他曾对她不忠。记者Jonathan Dimbleby后来断言,这位女士,就是卡米拉。11月,查尔斯的授权传记证实,查尔斯与卡米拉长期关系暧昧。
1995年,3月,卡米拉与丈夫安德鲁离婚。11月,戴安娜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说:我的婚姻里有三个人。(注,后半句是:这有点太挤了。)
1996年,8月28日,查尔斯和戴安娜最终离婚。
1997年,4月。卡米拉作为国家对抗骨质疏松症协会资助人,进一步走入公众面前。6月,查尔斯为50岁的她举办 生日聚会。
1999年,1月。伦敦Ritz酒店,查尔斯在一次50岁生日庆典上与卡米拉第一次公开亮相。卡米拉第一次与威廉 哈里王子见面。
2000年,6月3日。女王在有卡米拉在场时出席了康斯坦丁国王的生日庆典,舆论认为这表明她认同了卡米拉的身份。
6月21日,查尔斯第一次公开亲吻卡米拉。
2002年,7月2日,卡米拉在爱丁堡首次出席皇室婚礼。
2004年,6月。卡米拉的名字首次出现在查尔斯王子的官方账户上。
2005年,2月10日,Clarence House宣布威尔士王子查尔斯与卡米拉订婚
~~暖春
不错哦
下面介绍一下主要的内容:一个老人收养了一个叫小花的孤儿,却遭到儿子和儿媳的反对。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带着小花单过。小花知道这是爷爷的一片苦心,异常懂事,异常好学。她从不挑剔,她没有作业本,就把偷偷学来的字用木根都刻在土里;她不够作业本,就让老师用铅笔盘作业,等用完了这本本子后把它擦了再用……经历了种种令人感动的事情后,小花最终赢得了老人儿子和儿媳的喜爱。后来,小花考上了大学,并且在大学毕业后回到乡村教学……
整部影片都弥漫着一股温暖而熟悉的气息:碧绿的田野,嫩黄的野花,简陋而整洁的农家小院,憨厚而朴实的村民……一切都好像是在重演记忆里的某些画面,简简单单的故事却带给人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感动。
~~韩国的<<假如爱有天意》
~~剧情简介:
梓希跟秀景是同校的大学生,她们双双暗恋戏剧学会的尚民。一向较为主动外向的秀景要求梓希代写情书给尚民。梓希便将自己对尚民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却被迫要写上秀景的名字。尚民看过那些情书后深受感动,渐渐亦被秀景吸引住。梓希每每遇上他都感到混身不自在,甚至内疚,但越是设法逃避他,缘份越是将他们拉得更近。
梓希一天收拾房间,无意中发现一个神秘的箱子,里面满载着她母亲初恋的回忆……
1968年夏天——
俊河到乡郊居住的伯父家过暑假。他遇见珠喜并对她一见钟情。珠喜出身名门望族,家教甚严。一天珠喜偷偷地要俊河带她看看村里的鬼屋,他们欢渡了难忘的一天,只是突如其来的风暴,把他们的船吹走了,珠喜在途中又把脚弄伤,俊河只能背着珠喜绕着湖步行回去,把珠喜送回家时已经很晚,珠喜闯出这个祸以后便立即被送回汉城,跟俊河没有话别就分开了。俊河怀着沉重的心情渡过余下的暑假。
暑假过后,俊河回汉城上课。班上的泰秀要他写情书给一女孩子,而这女孩正好是珠喜。俊河并未向泰秀表白他暑假的恋爱片段,只是不情愿地顺从朋友的请求。
梓希发觉母亲的初恋故事跟她的遭遇竟巧妙地相似。种种的巧合更令她对尚民的好感日益增加。虽然她因好友的缘故打算彻底忘记尚民,但种种的试验更证实她的感觉是对的。
~~乱世佳人不错,强里推荐哦
画面很美,也是一不很经典的爱情片子,
故事简介:
生长于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的郝思佳,并不怎么关心战争。尽管最后她还是被撤了进来。她慢慢地开始学会照顾自己,战争结束的时候她变得很坚强同时也很自私。**结束在深爱思佳的瑞德因思佳仍然念念不忘旧情人而选择了离开,这时候郝思佳才发现原来他才是自己的真爱。
南芳皇后从1934年起成为安南国王、越南皇帝保大(阮福晪)的正妻,直到去世。美艳动人的她虽然嫁入皇族,但却经历了一段并不如意的婚姻。1947年,越南 夺取北部政权之后,南芳皇后远走法国,1955年她与越南末代皇帝保大帝分开,当时越南 宣布没收皇族的个人财产。1963年9月16日,南芳皇后在法国科雷兹省的家中因心脏病香消玉殒。作家洪德青在《你一定要认识的越南》书中,利用一个章节向读者介绍了南芳皇后传奇的一生。
南芳皇后,本名阮有氏兰(Nguyen Huu Thi Lan,1914 – 1963),是越南末代皇帝保大(Bao Dai,1913-1997)的第一任正妻。她先后历任了安南王后(1934-1945,法属时期法国人将越南皇帝贬为国王,直到1945年才恢复皇帝头 衔)、越南皇后(1945-1954)以及南越第一夫人(1954-1955),她也是越南阮朝(1802-1945)第一位君主在位时就受封的王后。阮 朝的惯例是,在位君主的妻子只能封为妃嫔,只有到丈夫去世后,才能追封为王后。 但是保大在1934年迎娶阮有氏兰的第四天就破例封她为南芳皇后。
身世1914年,阮有氏兰出生在法属印度支那湄公河三角洲的前江省鹅贡市(Tien Giang,Go Cong)。她的父亲阮有好(Pierre Nguyen Huu Hao)出身一个贫穷的天主教徒家庭,据说拥有华人血统。透过西贡主教的介绍,阮有好担任越南富翁黎发达(Le Phat Dat)的秘书,最后与黎发达的女儿黎氏平(Le Thi Binh)结婚。1926年,12岁的阮有氏兰被送到法国巴黎塞纳河畔的纳伊(Neuilly-sur-Seine),进入当地一所著名的天主教学校 Co nvent des Oiseaux 就读,归化法国国籍。
婚姻长大后的阮有氏兰回到越南,在避暑胜地大勒的一次舞会上,邂逅了同样刚从法国巴黎回国的安南国王保大,当时保大对于这位同样也喜爱运动与音乐的美女可说一见钟情。1934年3月9日,保大公布了他和阮有氏兰的婚约,保大在公告中说,这位出身平民的未来王后,身上结合了西方的优雅和东方的魅力,他确信她的行为和榜样完全配得上王后的称号。当时甚至她还有“印度支那第一美女”之称。
21岁的保大与20岁的阮有氏兰在大勒的夏宫举行了订婚仪式之后,保大于1934年3月20日在皇城顺化正式迎娶阮有氏兰,婚礼采用传统的佛教仪式。此前,这场跨越宗教信仰的婚姻引起了诸多争议,当时越南皇室成员不能接受一位信仰天主教的王后。有些人怀疑这场婚姻散发着法式强词夺理的傲慢, 还说这个国家产生了“全面的不满”,因为阮有氏兰拒绝脱离天主教,并向教宗庇护十一世(Pope Pius XI)提出特别申请。教宗允许新娘保持天主教徒的身份,条件是她必须让所生的子女都信仰天主教。越南皇室的反对让这对新人的婚礼进行变得更为复杂,但保大显然不考虑其他的新娘人选。当4天的婚礼欢宴结束时,他授予阮有氏兰“王后”头衔,并赐徽号为南芳,意为南部的芳香,以致谢她的出生地。
南芳皇后
时尚1939年夏天,南芳皇后首次正式访问欧洲,掀起一阵旋风,一位外国记者写道:“她穿着长裤和刺绣的外衣,翻领和袖子使得侧面轮廓如同宝塔。”最令时尚界惊讶的是,当她拜谒教宗庇护十二世时,媒体是这样报导:“这位来自印度支那的访问者没有穿着传统的黑色长袖长袍和面纱,而是身穿绣着龙的金色外衣、红色围巾、金色帽子和银色裤子。”
子女南芳皇后共生了5名子女,他们大部分都在南芳过去就读的法国天主教寄宿学校 Co nvent des Oiseaux 接受教育:
太子阮福保隆(Nguyen Phuc Bao Long),生于1936年。
芳梅公主(Phuong Mai),生于1937年,后嫁给义大利公爵 Don Pietro Badoglio。
芳莲公主(Phuong Lien),生于1938年,后嫁给法国银行家 Bernard Maurice Soulain。
芳蓉公主(Phuong Dung),生于1942年。
王子阮福保升(Nguyen Phuc Bao Thang),生于1943年。
南芳皇后与蒋介石南芳皇后在养儿育女之余,也不忘参与社交与慈善活动,对于越南女权的提升有所贡献,她曾要求教育单位重视小学课程里的女性议题。当时她也常站在保大身旁扮演第一夫人的角色,在各种外交场合接待各国上宾,例如她曾接待来访的蒋介石(越文拼音 Tuong Gioi Thach)以及柬埔寨施亚努国王(Sihanouk)。
1940年,日本趁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本土被德军占领之机,出兵占领越南。日本人在越南维持了法国的殖民统治,也没有骚扰顺化的王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1945年3月,在日本人的操纵下,保大宣布越南从法国独立,成为“大东亚共荣圈”的越南帝国,保大的头衔从国王升为皇帝,南芳也得到了皇后头衔。但同年八月,在越盟领导者胡志明的要求之下保大皇帝正式退位。保大留在国内一段时期,担任新 的顾问,南芳皇后也担任越南重建委员会的成员,并资助越南的红十字会。
南芳皇后曾响应1945年胡志明所发起的黄金周运动(花大钱请中国占领军撤出北越的活动),因此还曾被越盟赠与红旗金星徽章。1949年,法国势力重回越南,南芳皇后曾代表越南一千万的女性,写信要求法国人放过越南,请法国人念在过去越南曾是他们法兰西联邦的一员,不要再让越南陷于血腥、动荡、苦难、战争之中,这样千千万万的越南人将会从心里感激法国。无奈皇后的呼求终究敌不过国际政治的现实。
保大与庾澄庆的爸爸当时保大对内遭受到退位的压力,对外又受制于越共的坐大,还有来自宗主国法国人的逼迫,因此他干脆寄居山水,跑到中国云南找庾家麟。保大与庾家麟 (也就是庾澄庆的父亲)私交甚笃,庾家麟早期在法国接受中学与大学教育,与保大是同班同学,保大还在庾家昆明的花园宅邸住了一段时间。
保大皇帝和南芳皇后
1946年,保大皇帝一家人离开越南前往香港。有一次庾家麟跟保大一起去香港的银行领钱,保大写了张字条托庾家麟交给银行经理,银行经理看到字条马 上就亲自出来迎接,原来法国人长期以来都在支应保大皇帝所有海外的开销,连他后来在法国里昂的花园别墅也是法国 所赠与的。法国人希望以放长线钓大鱼的 方式扶植保大为傀儡,可惜这个魁儡始终没能真正发挥作用。保大无心政治,任命前阮朝吏部尚书吴廷琰(Ngo Dinh Diem,1901-1963)出任总理。而吴廷琰的弟媳陈丽春(Tran Le Xuan,1924-)是保大的外甥女,后来成为南越共和国的第一夫人,人称儒夫人或瑈夫人(Madame Nhu),西方人更称她为龙夫人(Dragon Lady),因此算起来南芳皇后是她的舅妈。
晚年1947年,南芳皇后及其子女移居到法国坎城附近的Chateau Thorens,那里有她外公黎发达在20世纪初购买的产业。1949年,保大受邀回到南越,成为南越的国家元首,但却在1955年遭到吴廷琰的驱逐。 1955年之后,南芳皇后与保大的缘分日渐淡薄。保大皇帝一生风流,第二任正妻是小他29岁的法国女子,此外还有三位妃子与数名情妇。后来南芳皇后搬到法国科雷兹省(Correze)一个被森林包围的小村庄 Chabrignac Domaine de La Perche,在这间拥有40多个房间的大宅邸里,保大皇帝曾探望过她几次。1963年9月,南芳皇后因心脏病发在家逝世,享年49岁。这位越南末代皇后的丧礼,除了她的子女以及两位当地的法国官员出席外,并没有造成太大的轰动,连保大皇帝也没有参加。她的墓碑用汉字与法文题字,就葬在当地的公墓。
数画人才华风流,古有唐寅,今有大千。
众观大画家张大千的一生,不仅在绘画艺术上被人称道,情感之路也极富传奇色彩,从二十岁出道以来,张大千的桃色绯闻比他的画卷还要丰富多彩。
张大千
大画家张大千一生一妻三妾,红颜知己无数,从20岁出名一直到辞别人世,张大千的一生算是圆满了。
张大千的一生共与十名女子发生过情感纠葛,但明媒正娶娶进家门的只有四人。在四位女士中,张大千最喜欢的,非二姨太黄凝素莫属,但后来为何二人分道扬镳了?
在民国时期,男子都奉行着一夫一妻制,张大千也不例外,妻子只娶一个,但没说不让纳妾,情人当然也可以有。大家都知道,艺术的创作是需要灵感的,张大千的创作灵感大多来自女人,所以在他的后宫中,新老交替乃是常事。
张大千
张大千的原配是曾庆蓉,她是张大千母亲在老家的侄女,典型的旧式的家庭妇女,长得身宽体胖,张大千不喜欢,可是张母喜欢,便为张大千包办了婚姻,她是张母眼中典型的标准妻子,孝顺体贴,也会操持家务,却唯独对张大千的艺术一窍不通。
婚后,张大千与发妻曾庆蓉感情很淡薄,两人基本没什么共同语言,结婚两年,曾庆蓉也没为张大千生下一儿半女。这时母亲着急了,为了延续香火,张大千又娶了一位二姨太,名字叫做黄凝素。
张大千和黄凝素
对于二太太黄凝素,张氏家谱有过这样的记载:黄氏善伺公意,甚得公欢。虽不善理家庭,而伺公书画,俾公点墨不遗。
意思是张大千的二太太黄氏,她年轻漂亮、苗条,又精明能干,黄氏虽然不擅长料理家庭,还略懂一点画事,甚得夫君欢心。
在张大千的笔下,有很多仕女画,就是以二姨太黄凝素为模特。黄凝素不仅为张大千提供了创作的灵感,还为张大千延续了香火,共生下了八个孩子,一直在家养胎的黄凝素,无法陪张大千四处游历。这也为多年后三姨太的进门,埋下了伏笔。
1935年夏天,张大千在北京中山公园举办画展,与年轻的女子杨宛君邂逅,杨宛君是一位曲艺演员,京韵大鼓唱得很动听,对张大千的绘画很有帮助。
杨宛君更是崇拜张大千的才华,见他美髯拂胸,谈吐文雅,目光炯炯,爱慕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
1935年,杨宛君与张大千喜结良缘。正式被张大千收为三姨太。从此,杨宛君便陪伴着张大千游览名山大川,跋山涉水。每当遇到美景,宛君为他铺好画纸,砚好笔墨,张大千撸起袖子,开始写生。
三姨太的受宠,让脾气火爆、性格倔强的二姨太心里备受煎熬,对于张大千而言,在艺术的道路上,需要激发出新的灵感,所以身边的女人,如同衣服,要勤换,否则灵感就停滞了。
从此以后,二姨太整日在棋牌上打发时间,以此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
她在牌桌上认识了一个小男人,他是一个上班族,也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男人。他深知黄凝素内心很空虚,他便趁虚而入,经常宽慰黄凝素内心的寂寞,为她排忧解难。
时间一长,黄凝素对这位小男人也产生了好感,二人渐渐的好上了,黄凝素红杏出墙。
黄凝素与男子
这男子并不喜欢黄凝素,而是看中了她兜里的钱。于是,他便怂恿黄凝素与张大千离婚,这个二姨太经不起忽悠,在1947年,她便和张大千把这婚离了,顺便还要了不少的分手费。
相对于张大千,他只不过是少了一个姨太太而已,虽然有些触动,但问题不是很大。反过来,黄凝素就惨了,和那个小男人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当初的分手费也被两人挥霍一空,反倒生活都成了问题,小人男果断了跑路了。
事后黄凝素很后悔,张大千确实给不了他100%的爱,但张大千起码在生活上对她很是照顾,至少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
有些事,一旦做错,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黄凝素15岁便跟了张大千,40岁离开,25年的青春全部给了张大千。在晚年,她也曾后悔过,至少她在张家也曾养育过八个子女,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不离婚,她在张家的地位肯定不容小觑。
如今,黄凝素过着既没有爱,又身无分文,人财两空的日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