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什么意思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这句话出自《风·郑风·野有蔓草

原诗: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先秦  佚名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译文: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扩展资料: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恋歌,写一个露珠未干的早上,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间路上不期而遇,相互倾心,欣喜之情难以抑制。

全诗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层,表现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感情。作为华夏先民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此诗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

参考资料:

《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七夕从诗词典籍中邂逅最美的爱情如下: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七夕节,有“中国的情人节”之美誉,现在七夕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和《梁祝》。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七月初七鹊桥会的故事脍炙人口,历代吟咏七夕的诗词也佳作迭出,精彩纷呈。

七夕节来临之际,且让我们在吟咏七夕的古诗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关于七夕的古诗词,最早的名句应该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出自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全诗如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诗的作者已不可考证,这位不知名的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凄惨的爱情画面。相亲相爱的牛郎织女被一条又清澈又浅显的天河无情分隔开来,双方含情脉脉地对视,却不能相互说话。相隔太远,纵然有千言万语,就算用最大声说话,对岸也听不到啊!

历代发展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京,今陕西西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出现于北方西安一带的文字记载。

关于七夕的现代诗歌朗诵1

七夕雨声传声声入心弦,飒飒扰人梦,无语难入眠,今晨来园中,点点珠光闪,牛郎会织女,泪洒染尘寰,千年姻缘苦,一面一作难,神仙自郁闷,何似在人间

关于七夕的现代诗歌朗诵2

今夕何夕,不敢问,不敢想,不敢看淡淡月色,清丽的光,最好把一切趋于安静或冷寂,无声,无泪,无痕亦无诗,除了风的刻意,心,早已被掏空,掳走,尚存的皮囊,枯如残荷,微波不兴,注满,唯有今生的悲凄,一层一层,结痂。

坚硬的思,总有鹊桥,总有佳期,而我只有反反复复的回忆,绵绵无期,你随琴声,翩然邂逅,一见钟情的领地,擅用二胡的音律,把心与心的距离,演奏成一曲一曲相思,后来,又以你的品行你的才艺,泼墨挥毫爱的大写意,相约。

相厮相守,白头,可如今,怎忍心,让我独倚西窗,幽幽太息,物是人非的沧桑,殇语人间天堂,生死茫茫,寻寻觅觅。憔悴七夕,葡萄架下曾经的欢愉,那时,葡萄正熟,你正气宇轩昂,绰约我的花季,长发飞舞,我们仅有的最后的相偎。

环绕的缠绵,也被魔鬼忌恨撕成,哀伤的碎片,十多年了,日夜折磨我的孤苦,以及,微微带紫的梦乡,有你的窃笑,我和喜鹊的呢喃……,你真的狠毒,从此,令我的爱情空前绝后。

关于七夕的现代诗歌朗诵3

凄惋,凄惋,,情侣千年缱绻。,银河万里波涛,,喜鹊齐心筑桥,,桥筑,桥筑,,冷酷蟾光共沐。

关于七夕的现代诗歌朗诵4

银河滔滔漫天际,世代隔断牛郎女,今夜鹊桥又筑起,牛郎织女有盼期,你我相见遥无日,叹罢秋风惜秋雨,暑往寒来多少日。花前月下听呓语。梦中蝴蝶长相依。留下倩影舞新姿。孤芳自赏影单只。时光匆匆付水去。绵绵相思燃蜡炬。梦中相见也慰藉。

吾与古诗词邂逅卡内容如下:

在岁月的交错中,我与古诗词邂逅,仿佛是一场缘分的相遇。那是一个宁静的午后,当我打开那本古旧的诗集,一股深邃的情感涌上心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苏轼的诗句在我心中回荡,仿佛是在呼唤我去领略古人的智慧。

我开始了解,每一行字,都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如同他们的灵魂在时光中留下的足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仿佛在告诉我,世界的本质往往超越了表面,只有真正深入其中,才能领略事物的真实。

我开始投身于古诗词的海洋,每一首古诗仿佛是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吟咏着唐诗宋词,我仿佛与古代文人心灵相通。他们对山水的描绘,对人生的思考,似乎也在我心中涟漪。我和他们一同游走在江南的水乡,登高远望,在每一个字里感受着千年的风华。

吾与古诗词邂逅,此乃正之内容地:横着看,像是山峰,侧着看,又像是山岭,远近高低都不一样。不是因为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貌,而是因为我身处于山中。

古诗的意义

古诗词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补充和领悟。而小学阶段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若我们能以古诗词为抓手,鼓励学生联想、补充和创造,对其后续想象发展大有裨益。

学生在读古诗时,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以此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画面。这不仅利于诗词意境理解,也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样大有助益。

《古相思曲》

十三与君初相识,王侯宅里弄丝竹。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再见君时妾十五,且为君作霓裳舞。

可叹年华如朝露,何时衔泥巢君屋?

只因为您对我的一次回眸,让我陷入日日夜夜的思念。魂牵梦绕着你,一点也不后悔,这漫长的相思都是为了你而愁苦。想思的苦楚,我又去对向谁倾诉?

擦肩而过的时刻,回头注目的瞬间,便铸造了人生一世的深情。

《诗经·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_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__。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良辰美景,与你邂逅,一见钟情,这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飘然而至,那露水般晶莹的美目,秋波一转,顾盼流转,妩媚动人。

有一种相遇叫“邂逅”。邂逅是你我的不期而遇,却是上天的注定安排,我心的世界,因为你的擅自闯入,风起云涌,波涛汹涌!

《听筝》

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弹琴女钟意他,为了博取他的回眸,她故意弹错琴弦,以期他的一次凝望。

世上万紫千红,我独处一隅,千百次的凝望,能否换来你觉知的一瞥?

《幻中之邂逅》写的是青春期所萌发的爱情幻想,这幻想是甜蜜的,又是隐蔽的,因其甜蜜,才有必要隐蔽起来,又因为隐蔽的作用而愈发甜蜜了。诗歌把这两个微妙的东西传达了出来,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作于闻一多就学于清华学校之时。他勤于学业,严于律己,尤其对一些学友中盛行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甚为反感,那些青年学子中常见的爱情风波、桃色事件都与这位典型的“东方老憨”无缘。但是,作为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毕竟有他不容忽视的生理、心理特征。有趣的问题在于:那难以克制的情感冲动在一位总是尽力克制的传统中国人身上又有怎样的曲折表现呢?当然,青春的感情需要是重要的,但这种需要又常常通过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方式来表现,他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会特别珍惜那些短暂的松弛机会(如梦),他很可能会利用这些宝贵的机会自我满足、自我释放;此外,理性意义上的克制压抑也使得他的这些内在的情绪能量逐渐的堆积进来,并逐渐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特殊的影响,于是,他也很可能在一些人际交往的细节上变得特别的敏感、特别的富有想象力,也特别的感情丰富。这些“老憨”特色我们也可以用所谓的“甜蜜”与“隐蔽”的关系来概括:“老憨”并非没有情感,理智的压制倒使得他幻想中的情感变得格外的甜蜜,格外值得珍惜。理智的压制作用促使他不时对“甜蜜”加以掩饰和遮蔽,就这样,甜蜜与隐蔽在他的内心深处展开了永不休止的搏斗。  《幻中之邂逅》生动地传达了这一些心理特征。  诗从“太阳落了”着笔,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起兴,“太阳落了”正是“幻中之邂逅”的必要条件。太阳落了,夜的大幕渐渐降落到为现实秩序所网结起来的人生世界上。道义、责任、理性,甚至还包括对文化继承的那份痴迷与勤奋,那种出自书香门第的社会形象,都统统被裹进了无颜色无等级无优劣的混沌的夜幕之中。夜吞噬、消化了一切,人剩下的是更接近本真状态的“我”,是荡漾着自然情感的“我”,是重新从自身的情感需要出发来进行人生选择的“我”,总而言之,这就是人生中最好的松弛时刻。于是,就在清华学校里 的喧闹结束以后,在一间静悄悄的学生宿舍里,从理性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的闻一多释放出了青春期的感情。  “屋里朦胧的黑暗凄酸的寂静”,中心在于“凄酸”,“黑暗”中断了他不知疲倦的社会活动,“寂静”让他体验着与世界的隔绝。在笼盖四野的哑默无声的寅夜,形只影单的凄凉感油然而生。是啊,他毕竟来自那么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被抛落到遥远的北国,初涉人生的辛酸是他人所难以体会的;他毕竟又有着那样独特的个性内涵与人生理想,曲高和寡,这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凄酸”是闻一多作为现代诗人在传统化的生存环境中的主要人生体验。就在那勤苦奋勉、孜孜不倦的白日,何尝又不是时时感受着喧闹中的冷落,成功背后的伤疼。不过,这白日里的凄酸与夜深人静时的凄酸还是不大相同的。白日的人是社会的人、集团的人、理性的人、意识的人,他的凄凉辛酸更带有社会性、历史感和理性思辨的意义;夜半的人则是个体的人、情感的人、非理性的人、无意识的人,他的感受属于个体的情感需要。本真状态的闻一多何尝没有过软弱的时刻,何尝不需要异性伴侣的抚慰,只是,在意识的压迫下,对异性的情感需要也变得依稀淡薄、“若有若无”起来。当这一青春期的情感被刚刚激发出来的时候,诗人甚至还不知所措,一时难以表达对它的真切感受,是因幻想的甜蜜性而快乐?还是因甜蜜的幻想性而悲哀呢?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这就真是“快乐和悲哀之间底黄昏”吧,黄昏的绚烂常常令人陶醉,给人美的享受,但黄昏却又是极其短暂的,黄昏过后,带给人的是漫长黑夜,是令人沮丧和悲哀的“暗无天日”。  无论怎么说,幻觉中的爱情还是款款而来了,“蒙蒙漠漠”之中,一团圣洁的白云飘然降临,银色的月光浸泡着素氅朱冠的仙鹤,它娉婷玉立,婀娜多姿……不言而喻,这就是闻一多梦想的异性的化身,诗人并没有立即构想出一位活生生的异性而是采取了这种“梦”的象征形式,自然也属于弗洛依德所分析的“自我压抑”的变形结果。接下来,随着诗人意识的进一步撤除,潜意识的因素又得到了更广泛的涌现,“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这里,通过与仙鹤意象的叠化,异性的形象已经完整地浮现了出来。“他”何许人也?我们不便作更多的臆断,但显然就是闻一多生活中的一个什么人,他们平素里无缘相近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相近,于是,“他”(她)的娉婷就只能出现在这半醒半梦之间了。  紧接着,诗人陷入了他的爱情幻境之中:“我们”默默不语,正襟危坐,绝无亲狎不洁的念头,偶然的一次衣角相碰便在彼此的心中激荡起汹涌的情感浪潮,于是,“我们”的心灵便在这个时刻开始了无声的交流,进入到世间少有的和谐状态。在当代读者看来,这样的爱情方式肯定是过分憨痴、过分迂腐了,但请不要忘了,礼教精神浸润下的传统中国人,恰恰是以这种“无言的默契”为爱情的理想境界。在社会的、理性的层面上,闻一多当然对礼教的束缚深恶痛绝,但就个人的生活方式而言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他毕竟生活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里,诗人后来接受家里为他安排的包办婚姻便是一个证明。  最后一段写梦幻的消逝。在甜蜜的窃喜中,诗人的意识重新启动了,意识状态的追问使梦境破灭了,意识的黑暗和静寂重新将诗人的无意识遮蔽了,空荡荡的世界里一无所处。但那甜蜜的记忆却不会轻易逝去,诗人回味着、咀嚼着,这才觉得这暗夜何止是凄酸,何止是沉寂,它到处充满着狰狞与咆哮,使人不得安身,他又失眠了。  闻一多多次因黑夜里的恐怖而辗转反侧,那多半是源于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思考,但这一次的失眠却是因为个人的无意识冲动,因为个人情感的需要。  这首诗在形式上比较修整,属于《红烛》时期多方面的探索之一。第一段的“晴”、“静”、“情”,第二段的“漠”、“鹤”、“着”、“么”,第三段的“响”、“裳”、“样”、“往”,第四段的“谁”、“睡”,均保持了各自的音韵和谐,和谐的尾韵与全诗那种惝恍迷离的梦幻效果相应合,形成了思想艺术的内在统一,亦即闻一多所谓的“内在原素”与“外在原素”的谐调一致。  闻一多(1899-1946),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后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专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并被选为校务会议中文学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1,郭沫若

郭沫若是中国新诗的界的代表人物,抛开人品不谈,他在诗坛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他的诗总体而言都是气势磅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状态。1919年,他写下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著名的诗篇,其中《凤凰涅槃》中是中国新诗界的一个标杆,至今无人超越。1921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2,闻一多

中国新诗诞生之后,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写新诗,摆脱不了传统诗词的束缚。直到闻一多出现后,中国新诗终于有了方向。他在新诗理论上提出了创造性的“新格律诗”理论,他认为诗歌必须有三美,分别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

3,徐志摩

闻一多完成了新月派诗歌的理论建设,而徐志摩成为新月派诗歌创作的最好的实践者。徐志摩的诗集中西之所长,清新自然,感情细腻,意境深远,尤其擅长写缠绵悱恻的情诗,对后来的新诗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可惜徐志摩这个渣男英年去世,不然还会出现更多的优美的诗篇。他的代表作有《再别康桥》《邂逅》《雪花的快乐》《沙扬挪拉》《常州天宁寺闻礼忏声》《我不知道风》《云游》等。

4,戴望舒

新月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许多诗人接受了西方现代象征主义的理论,逐渐演变为了现代诗派,戴望舒是其中的领袖人物。戴望舒诗歌中的忧郁情思为基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既有古典意味的生命感受。首先,戴望舒的爱情诗在表现爱情的隐私性以及表现爱情时多运用女性意象方面,明显地受到晚唐诗人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对温、李诗歌相思主题的现代连释。其代表作有《雨巷》《我的记忆》《我用残损的手掌》《断指》《寻梦者》等。

5,艾青

民国时代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旧中国,而以上的诗人的诗都无法表现中国人的苦难。当抗日战争到来之后,中国诗坛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实主义诗歌迅速崛起,而诗坛的领袖成为了艾青。艾青的诗如同史诗,如北方的黄土一般朴实,但是却深刻地反映着中国的悲哀,以及中国的希望。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被称为"艾青的时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80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