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代名士杨宪益 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绝代名士杨宪益 本文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第1张

谨以此文,缅怀真正的知识分子杨宪益先生

——作者题记

2009年11月25日,英国《独立报》发表了利兹大学东方学教授迪莉娅•戴文的一篇短文,《杨宪益:“文革”期间的名士翻译家》。

当然,“名士”是我望文生义翻译的,原文是“feel foul of authority”,直译过来就是“蔑视权贵”,我翻译的水平不高,姑且意译为“名士”,只是更可惜在于,国内的媒体竟统统将这个标题翻译成“陨落的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看上去像是人家转载我们的悼词,原文的一点精髓,一点气韵,全都不见了。

更关键在于,“名士”恰恰是这位翻译大师的最大的风范,若是把这两个字回避掉,哪里能找到一丁点杨宪益先生的影子?

几个月来,我一直想为宪益老写点东西,作为纪念。只是每当提笔的时候,总觉得言不尽意,迟迟至今,终于明白,关于宪益老,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说清楚的。

幼年生于银行家之家,青年负笈留学牛津翻译《离骚》;中年翻译《鲁迅选集》、《红楼梦》,名扬海内外,受毛泽东好评;年过半百,竟逢牢狱之灾;晚年整理国故,终成一代宗师。这便是杨宪益一生的速写,所有的新闻媒体,所有的人物专访,从那逝世那一刻开始,都将镜头与笔墨对准了这位才驾鹤不久的老人。

在这个大师相继谢世的时代,杨宪益的辞世,颇有点英雄末路的意味。与季羡林、任继愈的逝世不同,他在理论上并无参天建树,所以构不成学术界的“大丧”;他与王世襄的辞世也不同,后者乃是一代历史名宿、文物大家,在“文物热”的今天,王世襄的辞世对于古玩界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动;而杨宪益的离去与贝时璋、钱学森等院士们的辞世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钱、贝两泰斗乃是中国现代科技的奠基人,仅凭这点,翻译家杨宪益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

但有些人却注定不能被遗忘,因为越发在这个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时代,越发要看重某些表面上不是那么重要的人,以及他们的故事。

1915年秋天,在这个充满激变的年份里,出生在天津银行家豪门的杨宪益,似乎天生就携带着一种独特的名士气质。“白虎星”下凡,似乎正显示出一种“名士”的态度。

“白虎星”是克星,在杨宪益出生前,其母便梦见一只白虎跳进她的肚子,这在当时是非常不祥的预兆,一向乐观豁达的杨宪益从未把此放在眼里,虽然他幼年丧父、童年孤独,晚年丧妻,一生千辛万苦、饱经冷暖,但杨宪益仍坦诚积极面对,晚年他的英文回忆录《白虎星照命》还以此为命名,大有“无所谓”的名士态度。

名士是一种风范,杨宪益终身追寻这种风范,可谓到淋漓尽致的态度。在他童年的时候,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造反的思想也贯穿到小杨宪益的脑海里,好几位私塾先生因为向他传授“克己复礼”的四书五经,竟被四五岁的杨宪益狠狠地“教训”了一通,最后竟被灰溜溜地赶出了杨家,这在当时是非常果敢的举动,尤其在“天地君亲师”余毒未灭的五四时期,才四五岁的杨宪益竟然有此等魄力,实属难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如果说杨宪益幼年此举纯粹是懵懂无知才无畏的话,那么其后的事实证明,幼年的杨宪益并非是公子哥怪脾气作怪。自打他“撵走”无数私塾先生后,最后他终于被一位老师制服了,这位老师没有棍棒,也没有“仁义道德”,而是一位清贫不移志的诗人魏汝舟先生。

魏老先生虽为前清秀才,且是名噪一时的“同光体”诗人,但不满清政府腐败无能,也不愿意与袁世凯等人同流合污,拒不出仕,终身困苦,靠为富家担任私塾先生为生。杨宪益赶走其他私塾先生后,这位魏老师勇敢地担任杨宪益“启蒙”的重责,除了讲授唐诗宋词二十四史之外,魏老师还通过中西方历史故事,向杨宪益传授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国家存亡之际的做人道理。刚刚启蒙的杨宪益猛然醒悟,在当时的中国,只有“西学”才是救国之路。

几年之后,杨宪益坚持要求去中学接受“新学”教育,而魏先生也有了自己的选择,在杨宪益获得当时天津最好的教会中学——新学书院的录取资格后,六十多岁的魏老先生不顾杨家的苦苦挽留,在一个夜晚,给杨宪益留下一本自己的诗集与一封信,然后悄悄地离开杨家。魏老先生知道,他所知道的知识是有限的,杨宪益只有接受中学、大学、甚至留洋海外的系统教育,才有获得真知的机会。

“他是一个永远严肃并有尊严的人”。晚年的杨宪益如是回忆自己这位启蒙老师,他自己确实也是按照魏老先生的坚强人格去完善自我的,“魏老师影响了我一生的人生观,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Gentleman”。

魏老先生的名士态度,确实影响了杨宪益的一生。

青年的杨宪益,勇敢刚毅,是一位“罢课领袖”,一九二五年五卅运动爆发,正在读初三的杨宪益勇敢地组织同学们走上街头,校方派遣一位教师代表来劝阻“风头正劲”的杨宪益,杨宪益的脾气岂是可以“劝阻”的,一下子就和这位教师代表起了冲突,没想到这位教师代表也是一个“名士”,二话不说桌子一拍就警告杨宪益,如果坚持罢课,学校将处分有关人员直至开除学籍。

“开除就开除!”

杨宪益脖子一拧,瞥了一眼这位老师若有所思的眼神,带着同学们冲出了教室。

但这位老师却一直器重杨宪益的才华,他被派来劝阻学生,是他的职责本分,但他却对杨宪益的才华与胆识很赞赏,不久后,这位老师自编自导的话剧《西施》招募演员,女一号为当时天津著名女星张美如,男一号却在全天津的教会学校中“海选”,这位老师一下子想到了那个意气风发的学生领袖,而正好杨宪益对于上台演话剧,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两个名士相遇,都不计对方前嫌,三杯酒下肚,师徒竟成“演员”与“导演”的搭档。

只是,杨宪益虽然胆大激进,但在舞台上却扭扭捏捏,特别是面对一个漂亮的女一号,竟然紧张地说不出话来。这位老师悉心指导杨宪益舞台表演,教他领会剧本,渐渐地杨宪益吃透了戏剧精神的内核,在舞台上收放自如,令这位老师也称赞不已。

“一个革命者不能只会在街头喊话”——这位老师的教诲深入杨宪益的内心,他开始对这位年轻的老师刮目相看。数年后,杨宪益负笈留洋英国,与这位老师在伦敦的街头邂逅,此时的杨宪益已是剑桥大学的高材生,而这位老师,也是一代戏剧大师萧伯纳的高足。

同在异乡为异客,名士不惧寂寞,只患无友。在1935年的泰晤士河畔,师徒成了莫逆之交,很快,两人建立了超越师生的终生感情。

这位老师,就是当代戏剧大师黄佐临先生。

少年时代的魏汝舟老师与青年时代的黄佐临老师,为杨宪益的世界观定下了不可磨灭的基调。杨宪益的翻译之路,竟然也是从“名士”的赌气开始的。

在剑桥的课堂上,一位叫布伦顿的教授,成了杨宪益的指导教师,布伦顿老师是一名典型的英国绅士,开口莎士比亚,闭口德莱顿、蒲柏,这让有着很强民族自尊心的杨宪益很受不了。他从小受魏汝舟先生教育,中国是诗的国度,只有屈原、李白才是世界顶级的诗人,这些西洋诗人,如何能与中国的诗仙诗圣们相提并论?

课堂上,杨宪益质疑了老师,并提及屈原、李白的名字,可惜布伦顿教授耸耸肩膀,对于这些人并不知道,杨宪益急了,把手里的《离骚》给老师看,布伦顿不懂方块字,仍然不置可否。

“我要把离骚翻译成英文!”

年少气盛的杨宪益,一赌气,真的决定翻译《离骚》,布伦顿也表示,愿意通过杨宪益的笔法,看看神秘美丽的东方诗国,拉弓没有回头箭,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名士岂能说话出尔反尔?但是,《离骚》是出了名难懂的中国古诗,翻译成白话文都非常困难,翻译成英语,那真是难于上青天了。

处女译作选择《离骚》,杨宪益费了不少脑筋,但凭借他优秀的西学底子和古典文学造诣,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终于把《离骚》翻译成了英语。或许是因为同为名士,杨宪益的译作大气磅礴而又流畅,略带夸张和嘲弄的口气,不但把屈原的名士气派表露的淋漓尽致,更赋予了全新的文学内涵,连一向苛刻的布伦顿教授都拍案叫绝。

直至现在,这本书还屹立在欧洲各大学图书馆的书架上,作为杨宪益名士青春的纪念。

在英国,杨宪益除了获得了“洋教授”的头衔之外,还收获了自己终身的幸福——一位名叫格莱迪斯•玛格丽特•泰勒的女孩,走入了杨宪益炽热的内心。

这一走入,就是同甘共苦的五十年。

名士并非无感情,相反,名士最大的特点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把感情宣泄到极致。在爱情的滋润下,回国后的杨宪益以最大的激情投入到翻译工作当中,翻译是一门苦差事,尤其是中译英,这几乎是非英语母语译者所不敢尝试的艰难工作,杨宪益做到了,并且,做的比西方汉学家们都好。

《阿Q正传》、《儒林外史》、《资治通鉴》、《红楼梦》……各种大部头在杨宪益的笔下都被翻译成美丽隽永的英文,流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家,东方文化头一次这样走出国门,不由得令西方学者惊羡,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文化与精神,都在中国这篇辽阔神秘的土地上。

全国解放后,杨宪益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新政权的建设当中,他甚至放下手中热爱的翻译工作,将自己的时间用到了建设新中国的洪流中。

名士多爱国,屈原、嵇康、王国维,无一例外。真正的名士,并不是困顿书斋,也不是放荡形骸,而是以一种独有的热情与世界观,去面对时间的一切美好。

1949年之后,洋教授杨宪益成了新政权的普通劳动者之一,转变身份后的他代表“南京市民革”草拟了支持新中国建设的宣言和讲话,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他还写了一系列文章,宣传和解释新中国的经济政策、土地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文艺政策乃至宗教政策。在那些日子里,杨宪益简直成了新中国在南京的“新闻发言人”。虽然他不是***员,却早已把自己当成党员来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面前,他疏忽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甚至三儿子、小女儿杨炽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那时他在一大堆头衔中间周旋,除了编译馆“接管工作组组长” 以外,他还是南京市民革筹委会负责人、中苏友好协会理事、世界保卫和平委员会理事,甚至他还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协的“副秘书长”,在忙的昏天黑地的年头里,杨宪益是充实的。

在南京的日子里,他与陈毅、柯庆施等***都成了酒桌上、书房里的朋友。

1953年,毛泽东接见了杨宪益,问他,“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

“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杨宪益不暇思索地反问。

名士始终是名士,无论他工作多忙,多么爱国,一旦进入到他感兴趣的领域,他会迅速地暴露出来他的性格,自信,果敢,甚至有些自我,但这一切都来自于他的才情与底气,哪怕在当时几乎被神话的毛泽东面前,三十多岁的杨宪益,依然没有丝毫的掩饰。

与其他知识分子一样,“文革”中的杨宪益受尽了磨难。但他自信、蔑视权贵的名士态度,更是暴露的一览无遗。

他鄙夷四人帮、林彪等人的做派,他喜欢饮酒,借酒浇愁,于是,他成了监狱里“酒气最香”的囚犯,在偶然间听广播时,他听到在国家***排序中没有林彪,他判断,肯定是林彪下台了。

于是,深感兴奋的他将“红宝书”中第二页关于林彪的语录撕掉,扔掉。一周以后,狱卒检查时看到杨宪益的“红宝书”少了一页,什么话也没说。

杨宪益高兴地告诉狱友们,林彪垮台了。

消息还未正式公布,杨宪益却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向广大的受难狱友们告知了自己的这一猜测,如果他猜测有误,这在当时必然是杀头的罪,但名士是不怕死的——且看骂曹的孔融、击鼓的祢衡、张狂的徐文长,还有弹琴的嵇康,有谁把杀头当一回事儿?

杨宪益不怕杀头,没过几天,事情果然是他估计的那样,林彪折戟沉沙,他自己也被放了出来,几年的牢狱生涯对于他来说,不过是人生的又一次感悟罢了。

杨宪益一生,有三个头衔,洋博士,真名士和革命者这三个头衔,在这三个头衔中,“真名士”最能反映杨宪益的性情。

“知识分子”是一个有点过时的语汇,但现在的我们似乎喜欢旧事重提,在西南联大、之江大学、燕京大学的吉光片羽中,在季羡林、胡适、梁实秋的背影里,我们常会凭借一些文字找到些许怀旧的安慰,但我们在严肃地面对“钱学森之问”时,又骤然失语——什么是大师?什么是名士?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

如果一个小学生追打自己的老师,我们会给他严厉的处罚,但是,如果当时杨宪益受到了严厉苛刻的处分,是否会有一代名士的将来?

如果一个青年学子敢于和老师叫板,今天能否还有黄佐临这样的老师,以宽宏大量的胸怀去劝导一名学生?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师生关系能否发展成为半个世纪那样的莫逆之交?

如果一个翻译家,他以一种极大地热情去面对他的翻译工作,去皓首穷经地面对传统经典,我们能否让他不至于在“出版产业化”的滚滚洪流中获得一份养家糊口的机会?

如果一个敢于发牢骚、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不再被“处理”掉,或者被某些机关、个人当作“怪人”而“打入另册”,我们是否离那个大师云集的时代,更进一步?

似乎太多的如果,却没有一个答案,一个民族的前行,除了科技的发达、技术的革新之外,似乎更需要一些类似于脊梁、血脉与精神的东西,所以,我们不期望驾鹤西行的一代名士,会成为一个让我们望尘莫及的绝代名士,仅此而已。

《我的霸道王子》

简介:

一进会,韩国高中帮派组织。

林霏霏,17岁中国女孩,跟随母亲到韩国求学。性格懦弱无主见,心软又胆校喜爱零食和帅男……是个傻乎乎、不自信的清纯女孩……

申麒渊,韩国一进会首尔联合会的老大。暴帅、超富、傲慢、自大。街头邂逅林霏霏,被其独特的清纯气息吸引,展开不懈的追求……

作家群里,张洁性格突出、态度鲜明。凡是好事,她会无保留地表彰,而且容易绝对化; 凡她认为是有悖常理的事,也会不遗余力地谴责。我非常欣赏她的性格。

我们中国作协外联部,除行政工作巨细无遗,还有全职能的翻译任务。西德记者夏明娜女士要采访张洁,语言上,我就得去帮助沟通一下。

之前我没见过张洁,但读过 《爱,是不能忘记的》,我被感动。直到进作协后才有机会认识作者。人说张洁是个铁硬的女人,很厉害。

我叩开张洁家的门,甬道里昏暗不明,依稀能辨认出里屋门口是个身材高挑的人。我环顾这既是工作间,又是客厅和卧室的房子,空间狭小,客人过三便没了周旋余地。

谈话间因一时紧张,我把 《爱,是不能忘记的》 错说成了我刚脱稿的 《爱情悲剧》。张洁一怔,回过脸来,直截了当地说:“我从来没写过 《爱情悲剧》。”

我不无窘迫,急忙解释。张洁不以为然地笑:“小金还搞翻译,我也很喜欢外国小说。”

她的微笑先从眼睛开始,双眸一亮,眼睑一收,两颊和嘴角往上浮动,构成一副和蔼的面容。“这人爽快、随和。” 这是张洁给我的最初印象。

夏明娜备好了十个问题,张洁一一听完,神色十分沉静。起初还有几分矜持,但话匣子一打开就无法再收起来了。

张洁谈到了母亲、女儿和日夜不息的写作,此外还要承担起祖孙三代的全部家务。沉重的体力劳动没有帮手,硕大的煤气瓶她是一台阶一台阶地往上提。在夏明娜问到张洁离异后的生活时,采访达到了高潮。

张洁谈到因离异身体和精神上受到的双重打击。她独自抚养幼小的女儿,照顾年迈的母亲,经济拮据时有断炊; 由于营养不良几次晕倒在车间。然而张洁自认是刚强的女人,命途多舛不能将她击倒。

“我能活下去!无情的生活像鞭子抽醒了我。它吞噬我一分生活的幸福,但练就我十分生活的能力!”

夏明娜被采访对象感动,流畅的德语变得生硬梗阻,最后泣不成声; 反之,张洁受采访者感染,苦涩的表情如她的欢颜,也先从眼睛开始: 闪亮的双眸变得暗淡,眼球充满红色,最后落下成串的泪珠。

饮泣、悲咽、沉默,大家都沉默了,我感到自己的在场是多余的,这种心灵的撞击没有语言障碍,她们不需要翻译!

那次采访的情景我写成文章发表在 《中国妇女报》。一天张洁来作协找我,我把文章的报纸递给她,她读着读着,再次流了泪。

话题转到未来,张洁转悲为喜。记者问她是否还希望有个美满幸福的家庭,她毫不犹豫地说:“上帝用男人肋骨创造了女人,我一直在寻觅自己能成为其肋骨的男人。”

自那次采访后,我跟张洁的接触从未间断,首先是中国作家团的西柏林之行。我们抵达时已过半夜。还没出海关,蜂拥的记者已守候在那里,护照检查尚未结束,“自由世界”的媒体人突破海关口,闪光灯亮成一片。张洁是他们的主要目标,因为她的小说在德付梓,往下有连续的新书发布会。

《沉重的翅膀》 在西德出版,一夜间跃居畅销书榜首,满街都是张洁的海报,接踵前来的记者根本应接不暇,我翻译得天昏地暗。张洁诙谐地说:“我这辈子是头一回把舌头说得这么灵巧。”

西柏林及西德广播电台、电视台连播介绍 《沉重的翅膀》。各种报刊,甚至不少非文学杂志也连篇评介张洁小说。两个月中,报导、评论、采访录上达百余篇。有媒体发声,称:“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作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赢得如此众多的评论文章,包括歌德和德国诺奖作家托马斯·曼。” 张洁也因此第二年得到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柏林艺术中心 《沉重的翅膀》 颁奖仪式上,张洁端坐奖台,大厅座无虚席。初次聆听中国作家演讲的听众,无一不为张洁潇洒的风度、出色的口才和风趣的对答如流折服。

翌年春暖花开的季节,听说张洁又结婚了。我很想再见到她,当面送上美好的祝福。没想到很快遂愿。不过这次去的是她自己的家,“我和我爱人的家”,电话里她这么说,“不是娘家”。

这次采访张洁的是西德作家、《明镜》 周刊撰稿人施劳希尔,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我们找到张洁的三楼单元,楼梯漆黑,没有走廊灯,开门是张洁爱人老孙,面容清癯,头发花白,但身板子看上去挺硬朗。

张洁的新婚住宅与我想象的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二居室加起来不过十五、六个平米。小间阿姨住,大间是他们的洞房: 一张旧铁床占去了房间的五分之二,几把软垫椅填充了角落。这里没有她放写字台的地方,搞创作还得回娘家。采访就在卧室进行。这位震动全德文坛的大作家,在如此简陋狭窄的房间接待了西德及各国众多的记者和作家。

客人没因女主人的声誉和她的境况如此不协调而感到意外。他平稳就坐,认真聆听张洁的一言一语,将全部的兴趣及注意力集中在她身上、她的每个动作、每点表情上。

张洁抱歉环境拥挤。外宾说:“我是来拜访有名望的作家,不是来参观豪华宫殿。” 往后我问张洁:“跟老孙的小日子过得怎样?满意?” 张洁按捺不住地笑,使劲点头:“满意,满意!”

张洁的新婚印证了一句话:“因为有爱,一个女人会心甘情愿睡地板,哪怕冬天也是温暖的。” 两人虽半路夫妻一场,然张洁度过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客人辞别时张洁赠 《方舟》 并留言:“生命的意义不在得到什么,而在给予什么。” 这正是她的生活观。

张洁性格刚硬,一旦深交便能发现真正的她。柏林街头邂逅我记忆犹新: 公侯大道我碰上她,她神态像涉世未深的女孩,眼睛放出惊喜的光束,紧拽住我不放手,怕我从地缝里消失,说:“汽车太快,轧死我赔不起,” 紧捏我的手过马路。问她去了哪儿,“逛商店啊!” 是的,像个孩子,又像个主妇,这才是完整的她。

(注: 此文获 2022年全国第二届散文大赛一等奖)

2022年06月05日        德国慕尼黑

《爱情万岁》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94 彩色片 118分钟

中国台湾雄发**公司/三一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导演:蔡明亮 编剧:蔡明亮 杨碧莹 蔡逸君 摄影:廖本榕 主要演员: 杨贵媚 (饰林美美) 陈昭荣 (饰阿荣) 李康生(饰李康生)

剧情简介

林美美是房屋中介公司的推销员,打扮时髦。她无视“禁止跨越违者罚360元”的牌子,大大咧咧跨越安全岛,爬上车顶在电线杆上绑售屋广告牌子;钻进工地,在空屋中到处打电话;边吃她的保尼龙盒便当,边用仓促和夸张语调向客户兜销豪华套房;“下班”以后,在西门町漫无目的地闲逛。阿荣在闹区街边摆地摊向过客推销成衣,警察从远处走过来,他麻利地卷起货品,放进小车,若无其事站在街边,与其他摊贩谈笑。等警察一走过,又迅速地摆摊,继续叫卖。

面孔姣好清纯的李康生,骑着摩托车一家一家兜售纳骨塔灵位。在小康公司里,同事们兴高采烈地玩着“谁要搬家”的游戏,每三人自组一小天地(两人拉手成圈圈,分别扮演爸爸、妈妈,中间围着的则是儿子),落单的一发号口令:“谁要搬家,我要搬家,谁要搬家,大家搬家”,大伙便大风吹一般地更换位置,变动组合。入冬以后的台北夜里,仍然洋溢着活泼热闹的都市气息。夜市便利商店内,小康对着店里反射镜梳头,凝视自己。他买了一瓶矿泉水,独个逛到面积近三百平方米15层的豪华公寓大楼,偷偷拔下被遗忘在门上的钥匙,溜进这幢空荡荡待售的一个房间。寂寞的小康沉思,准备用刀子割腕自杀。美美闲得无聊,在街头邂逅阿荣,俩人一起来到台北中兴百货饮食楼层里,俩人喝着果汁,注视着对方,彼此似乎产生了爱恋的情意,相偕来到属于美美代售的公寓大楼。小康忽听屋外开锁声,赶紧躲到床下。阿荣在 缸里洗澡,打电话。卧室里林美美一言未说,脱衣解裤,饥渴地要阿荣肉体。小康躺在床下,感觉到美美阿荣 时的剧烈喘息,听他们 而感到自渎。

美美一大清早被公鸡闹钟叫醒,梳洗,在马桶上扑粉、对镜自怜、触摸身体。尔后,到送报中心送3000份插页广告。小康从床底下爬出来准备离去之时,看了沉睡的阿荣一眼,重回床边,等待,偷吻阿荣。

阿荣醒来进入另一个空房间,两个陌生男人周旋了一会儿之后,终于发现了对方,彼此在寂寞的生活中,发展出介乎于室友、朋友、伴侣、家人的暧昧情愫,俩人围桌吃火锅。小康独处房内,亲吻西瓜,然后当保龄球玩。将小西瓜挖洞,吃完后用瓜皮擦脸。他在阿荣所贩卖的女装皮箱中,掏出地摊衣料,无聊地换上黑色高跟鞋与女装连衣裙,配搭 的羽毛披肩,在镜子前面再三端详,翻跟斗做伏地挺身动作。用旋涡浴缸洗衣服,偷偷替阿荣搓洗内衣裤……

有一天,林美美在摆地摊的地方找到阿荣,经过一夜 宣泄,翌日清晨,美美穿衣独自离去,留下甜睡的阿荣和地铺魔丝床上的小康。她孤身落寂独步在台北新建信义路大安公司泥泞处的小坡上,无缘由地坐在大安公园长凳上,突然莫名地失声痛哭,把长久以来的委屈怨愤,无以言清的耻辱与作践自己的情绪,都哭了出来。

鉴赏

台湾新**于80年代建立的写实风格与历史经验回溯的沉重主题,到了90年代则开始寻找新一代的感性,进入新风格探索时期。与80年代新**导演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没有那么多历史纪录与民族悲情的使命感和负担,在台湾90年代新文化的自由主动多变的空间里,创作者吸收了更活泼更无牵挂的创意和活力,他们或许缺少上一代新**导演的深沉文化视野,但在个人表达上,却少了很多庞大理念的束缚。80年代的侯孝贤、90年代的李安、蔡明亮等多位导演的**在戛纳、威尼斯、柏林国际**节上屡得大奖,或竞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成为世界级导演。蔡明亮是后起之秀,导片不多,却不同凡响。与侯孝贤相比,侯孝贤重于对台湾历史,现实交叉的省思,重客观,带有浓郁的怀旧情绪。然而如果没有强势宣传,和**节中多样的诠释手法,外国人很难理解个中的丰富内涵。蔡明亮属于90年代台湾后工业时代涌现出来的新导演,其作品属原创性,跟台湾现代生活同步,面对现实剖析社会,与当今世界现代都市样貌、生活节奏合拍。蔡明亮作品中的一群年轻人游离于家庭与社会边缘,在台港城市**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尤其跟青少年的思维、生活方式,内在精神世界相吻合,无论在台港,或者在世界各国,有其共同性和代表性,因此,能引起共鸣。

《爱情万岁》以抒情散文的笔法,书写台湾都市社会边缘族群迷惘的青年生活方式,不落言诠地呈现这族群都市小人物的沉浮感、孤孑困境与彷徨,勾勒出他们与环境之间巨大的疏离,与 “家” 的睽隔。

蔡明亮偏爱青少年,俨然成为今日台湾青少年文化最诚恳的纪录者,也是社会现象的解码者。蔡明亮来自马来西亚,父母属于劳工阶层,20岁以后才到台湾念大学。可能因为这种“异乡人”的关系,所以使蔡明亮对台湾社会带着旁观者的敏感。他擅用素描的冷静手法,表现台湾青少年如何面对生命的无奈、重复、荒谬和挣扎。**中的青少年在镜头注视下,于作者好似相当疏离的“他者”,他(她)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升学体制内,不属于传统价值判断,他(她)们是不容易被捕捉到内在生命的人物。影片里贴切写实地观察和呈现了他们面对社会竞争的生活状况及心理转折。一个豪华空屋销售**林美美,一个没有固定摊位的单帮小贩阿荣,一个卖灵骨塔灵位的推销员李康生,三个人漂泊漫游于大都会,做不同的销售业务,萍水相逢,交错栖息于同一套待售的空屋。售屋中介林**借电话与外面世界沟通,她认识所有人,也不认识任何人。推销纳骨灵位的小康,空洞的眼神背后,是他企图自杀之后还能在咖啡厅留下“与你祖先同在”小广告的茫然。夜市地摊小贩的阿荣,以车代步的都市探险者,偶有艳遇,同时借着成人杂志自我麻醉。三个人逐渐熟悉对方,各有各自的生活态度。他们努力打拼求活,又寻寻觅觅,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发泄和相濡以沫的对象。畸情、出轨、异色、转眼即逝的于孤单中求爱情,怎么也填补不满心中的空虚,一夜贪欢之后,又归于幻灭。他们生活空间多带 “散落型”,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他们在“借来”的空间,也是较为新潮或最时髦的地方,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及身份地位的事。他们个性不稳定,性格多带散漫和随意性。他们待人处世是那么的漫不经心,没有太多的是非判断和道德约束。在他们看来过去未来都不是很重要的,两个青年男女刚认识,晚上就开屋 ,明天又若无其事。他们是那么匪夷所思,只要自己所喜欢的,有什么不可以他们的想法,作法已不是过往农耕年代成长的人所能理解和想像。

影片中三个都市陌生人的爱,是被封闭在不可沟通的陌生与孤独中,求取一点点彼此依靠的短暂的肉体温暖,如台湾作家蒋勋所说的“是与土地断裂、亲族断裂下惨伤的拥抱与依靠”,充满了反讽的意蕴。他们互不认识,可是都有一把公寓的钥匙。阿荣的地摊单帮是在路上随处勾搭寂寞的对象,李康生则是一位阴郁的同 慕者,只能在空屋内 ,或凝视对方的脸孔。美美主动与阿荣的异性恋,小康与阿荣的同性恋,涉嫌性倒错倾向。编导冷眼旁观这两男一女,他们在不属于自己的地方找寻温暖及满足基本要求,是一种错置了的畸态。林美美和阿荣交欢过后,也不同床,就算同屋也不往来;连美美睡觉时,也不时被电话打断。他们想找到安乐窝,而实际上却无法从这些环境中得到满足。他们之间有性无爱,却没有得到爱情,所以爱情对他们而言,才有着非凡的价值。影片所反映的台北都市社会中青少年的 与爱情的实义反差是导演对现代台北青少年的两性关系和同性恋心理的大胆剖析,衬托出都市人的孤独与人的异化。

影片隐喻了父权的衰落。传统的父权社会里,女性依附男性存活;而影片里,两个男人的角色始终依附于一个女人所提供的寄生条件。他们在这里像争取地盘的妻妾,在毫无自主性的空间里自怨自艾,而美美却相对地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豢养者的角色,用不属于她自己的待售豪华空屋,让两个男人有了暂时栖身之处。美美毫不自知地满足了两个陌生男人对“爱情”和“家”的虚假渴望,事实上,她只提供了肉体和居所这两种躯壳,终究豪华不是他们的“家”。结尾,林美美在青年公园莫名地痛哭,以后他们三个是否还会碰面,或发展另一层关系,影片不做解答,就像小康所说的:“爱多久一辈子”

他们在台湾经济发展最迅速,也是较繁荣时期,却偏偏售卖的是温暖的栖身之地和人生的归宿——房屋和骨灰塔。空屋、睡床、电话,大量的街景等,象征台湾后期资本主义都会生活中家的“空壳化”,资本主义台湾社会的异化疏离与人际关系的孤寂。同时看出一部分青少年在寂寞世界里对自体情欲的践踏,正如台湾影评家黄建业所云:“新一代空虚却物质丰饶的台湾生活脸谱”,是“90年代台湾荒谬得让人哭笑不得的虚空生活世界。”这揭下了台湾所谓“经济奇迹”、浮华虚荣的假面。

导演着重于**本体,靠影像言语表达丰富的内蕴,不用俗滥感情来煽动观众。影片用平实的手法来纪录生活,没有安排很多冲突,笔法简单大胆,一百句不到的对白,简单的音效,没有配乐,完全靠镜头和剪接,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情节往往出人意料,可笑又悬疑,动人有趣。影片采用实景拍摄,台北街头是初进社会的青年日常流连、浪荡、作案、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导演纪录了那些地方的风貌以及在那里青少年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影片运用影像、声光和色彩把对城市和年青人抑郁两方面的描绘结合得天衣无缝,情感又不失真挚细腻。

影片内容平行、交叉叙述,应用对比蒙太奇、并列蒙太奇,分头将三个人故事情节线按事物内在联系,交替表现,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中,含蓄或形象地表达导演某种寓意或对某事件的情绪色彩。导演用一栋缺乏温暖的待售公寓及大安公园,来突显主人公的心里的寥寂和空虚。他们不停地在喝矿泉水、啤酒或者任何饮料,隐喻他们对爱和家的渴望。小康公司里“搬家”的游戏,以手臂圈出“家”的空间,以血源世系为基础的家庭模式,在游戏中完全被随意化。指涉阶级差异地位高/低,私人/公家的差别,借用“与祖先同在”的灵骨塔,成了爱、亲情、友情关系的复活。待售的“家”,已经从原来私密性领域中亲情凝结与情感寄寓,传统异性恋婚姻家庭与家庭繁衍为依归,被商品化与功能化,成为资本社会的异化疏离与人际关系孤寂自闭的象征。

**里的人物不多,但内涵不见得浅显。

梦里伊人结局凯琪选择和两个人都在一起,最后阿亮推着子聪和凯琪三人定格在一起。

剧集讲述容凯琪聪明美丽,是家族的宠儿和继承人,却被叔叔绑架欲图杀害,琪拼命逃脱却因意外而失去记忆,流落街头,幸得歌舞团的歌女依依收留并加入歌舞团,成为成员之一,团长沈光辉早期和好友彩蝶为情侣拍档的歌星,蝶对辉一片痴心,辉假装不懂,令蝶伤心失望。

琪的未婚夫林子聪是执业律师,前途无限,却在结婚前夕意外中失去未婚妻,受到严重打击,但是始终为放弃寻找琪,一次街头邂逅已经改名为红红的凯琪,大为惊喜,但是红红完全不认识他,并以为他存心不良。

子聪惟有从普通朋友做起,慢慢说服红红相信她就是他的未婚妻凯琪。依依与未婚夫王旭亮是欢喜冤家,终日在吵闹中过日子,红红奔走在两人之中做和事佬,亮出身黑社会,为人讲义气,红红在一次争执中认识黑社会老大,并为之赏识认为干爹,和亮一起为他做事。

人深得老大器重,黑社会老大另一手下欧兆佳见状不满,总和亮过不去,后为了争权害死老大,红红和亮一起对抗佳,与亮发生微妙感情,亮感觉与依依缘尽,红红为了依依的幸福躲开亮,但是纸包不住火,终于依依知道亮倾心于红红大为震怒,喊打喊杀。

亮不顾依依有了身孕执意分手,依依为了救亮而挨了佳一刀,送院无救身亡,红红伤心欲绝,而琪之叔叔发现了琪的下落,继续派人追杀,这时琪才接受子聪劝喻到医院做DNA测试,终于相信了子聪的话,子聪和亮与琪叔叔展开斗争,但是这时琪叔叔被杀身亡,琪成为第一嫌疑人被推上法庭,子聪和亮争相认罪。

街头搭讪美女技巧

街头搭讪美女技巧,在街头邂逅到心动的对象也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男生想要在街头泡到女神,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那么街头搭讪美女技巧有哪些?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希望对你有用!

街头搭讪美女技巧1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要简单真诚,在街头上没有那个女生愿意听你冗长而无趣的介绍,简单利落的自我介绍加上真诚的笑容,往往更能打动女生的心。

肢体眼神

当你成功的留住一个女生开始聊天的时候切记要注意你的肢体动作,不要过于亲密也不可过于拘谨,放轻松是最好的选择,当作寻常的聊天。此外最重要的是眼神的交流,用深情的目光盯向女生的眼睛。眼神切勿在女生身上四处乱瞟,不然小心她把你当作猥琐大叔哦。

称赞她的气质。

每个人都是喜欢别人称赞的,人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那么,如何在街头搭讪中称赞对方呢?切记,不要直接地跟他说:“你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

这种直接称赞,有时候反而让人心有戒备。若你想赞美对方,更好的做法则是,针对她的气质:“我很欣赏像你这样文静(大方)优雅的女孩……”

不要问较隐私的问题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要过度的问她比较隐私的问题。你们还不熟,她没必要告诉你,而且即使你问了也不会告诉你。举个例子你就会明白,这就好像家里安排你相亲,女方上来就问你多少工资一样。所以,在和女生搭讪的时候,一定不要问隐私性的`问题。

街头搭讪美女技巧2

怎么街头搭讪帅哥

一、怎么街头搭讪帅哥

1、女生有一个天生的技能,很多人都没有发掘出来,那就是“勾引”,英文更合适一点,hit,解释来说,就是施放信号。施放什么信号,到不到位?跟你的个人技能有关,当然,跟你的颜值也有关。

2、当你在碰到这种合眼缘的男孩之后,先不要冲动,在路上碰见就走几步,调个头跟在他身后走,在车上碰见就跟他一站下,在饭馆碰见就和他一块出门,然后呢?胆大的跟几步就直接走上去说:“同学你好可以认识一下吗?”胆小的就跟到人少点的地方再这样说。一般男孩听到后会先惊讶一下,再打量你一下,然后说可以呀之类的话,这之后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留号码。

3、上个月和朋友吃饭,当时一个人是先去的,她还没到,找了一个咖啡厅坐着,近门发现他们的店长……真TM帅啊!我按捺住色迷迷的眼睛,镇定说:“我团了个两个人的餐。”他看了一眼说:“不好意思,你可以付现金吗?价格是一样的,但是不能团购了,抱歉”其实我当时还是有现金的,就是不知道够不够,在心里转了个念头,然后就抬头温柔的说:“对不起, 我没有带现金,你看,我可以/信转账给你吗”他同意了!

4、可以先开口说话,这里的说话不是让你要电话,如果有合适机会可以问路,或者他书包拉链开了什么的,这种没有任何目的的话,记住,声音甜美,音量不要大,整体感觉是害羞但是比较大方,一定要自然,眼神不要忘了继续释放信号:我特么都跟你说话了,你能不能问我要电话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94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