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德·莱斯男爵(Gilles de Rais, 1404年-1440年10月26日),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法国元帅,著名的黑巫术师,拉瓦尔男爵,百年战争时期他是圣女贞德的战友,曾被誉为民族英雄。他是最早参加贞德队伍的将领之一,在1428年的奥尔良围攻战和第二年的卢瓦尔河畔默恩战役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贞德被俘以后,男爵退隐于马什库勒和蒂福日的领地(位于今日布列塔尼的边界附近)埋头研究炼金术,希望借血来发现点金术的秘密,他大约把300名以上的儿童折磨致死,后来被施以火刑。但他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吸血鬼。
虐杀舞台,蒂福日城堡 绑架数百名少年,尽情凌虐后再痛下杀手的吉尔斯·德·莱斯伯爵(Gilles de Rais),和匈牙利的[吸血美女]伊莉莎白·巴托里(Elizabeth Báthory),并称史上两大同性恋施虐癖。 蒂福日(Tiffauges)城堡位于法国西部,南特和普瓦捷之间,号称[难攻不破之城]。吉尔斯·德·莱斯伯爵相当中意此地,后来以蒂福日城堡作为据点。蒂福日城堡、马什库勒城堡等伯爵的领地,都是日后虐杀惨剧上演的舞台。 就像那一晚也不例外…… 每晚这个时间,身穿丝质睡袍的吉尔斯·德·莱斯伯爵会来到城堡的地下室。男爵金发碧眼,五官端正,不过粗糙的皮肤和眼袋下的黑眼圈,也隐隐透露了他生活的糜烂。 他的三名手下正将一名双手反绑的金发少年带到他眼前。少年有一双圆滚滚的大眼睛,肌肤光可鉴人,此刻正害怕得放声大哭。 吉尔斯使了个眼色,手下立刻找东西塞住少年的嘴,把他吊在墙上的铁具,眼见少年痛苦得就快要窒息,吉尔斯才上前解放少年。男爵安抚地抱着少年,温柔地替他擦掉眼泪。 “别哭,这些家伙真可恶,居然这样欺负你。不过,不用担心了。我会救你的。” 听到这句话,少年终于破涕为笑。吉尔斯凝视着少年被泪水濡湿的水汪汪大眼,轻抚着他的脸颊,双手在少年全身游走。原本温柔抚摸的手,这时候突然加重力道,紧紧抓住少年的脸庞和身体。 惊慌失措的少年试图逃跑,吉尔斯用左腕压制他的身体,接着举起早就准备好的刀子,毫不留情地刺向眼前的纤细颈项。 少年发出惨叫,痛的满地打滚,吉尔斯发狂似地用力猛刺少年的胸口和腹部。鲜血从幼小的身躯喷溅而出,把吉尔斯的脸庞和睡袍染的一片鲜红。吉尔斯剥光少年的衣物,把他扔到床上,随后自己也脱的一丝不挂,跨坐在少年身上,掏出阳具插进少年股间。 他的臀部重重压在少年瘦弱的身躯,把手探进少年腹部的伤口,掏出内脏。吉尔斯手握血淋淋的脏器,目不转睛地看着少年临终前痛苦得扭曲的脸孔。 最后他抡起棒子把少年的头打个粉碎,并用斧头劈开脖子和四肢。他的动作不曾歇止,口中发出毛骨悚然的笑声,直到少年的身体化为不成形的肉片。 压倒少年的快感 一四零四年,吉尔斯·德·莱斯生于布列塔尼地区的贵族世家。在文学和艺术的造诣颇深,也擅长绘画及乐器演奏,教养水准之高,在当时是屈指可数。 当时,法国和英国的战争打得如火如荼。吉尔斯二十岁就踏上军戎,为查理七世效忠,能狗尽情施虐的战场使他心满意足。 他总是一马当先直捣敌军的大本营,就像追逐猎物的野兽,只要被他盯上,从没有敌人能够幸免。一旦锁定目标就紧咬不放,就算追到天涯海角,也要亲手用长枪刺穿敌人的咽喉,用斧头砍破敌人的脑袋,斩下对方的首级。 敌兵被斩杀时发出的哀号,身体喷溅而出的血,都让他陶醉不已,同胞将他的残虐视为勇敢,其实他不过只是放纵体内的嗜血本性罢了。 一四三二年,吉尔斯·德·莱斯从死去的祖父手上继承庞大的遗产,成为法国数一数二的大财主。除了广大的领地与数不清的城堡,每年光是现金收入就高达两百五十万法郎,总资产超过四百六十万法郎。如果换算为现今等值的货币,数字至少是当时的几十倍吧。吉尔斯坐拥千金之后,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还模仿古代的罗马皇帝以施虐杀人为乐。 当时的吉尔斯过着有如古代皇帝的豪奢生活,坐拥专属的圣职团和骑士团,每次外出,都会带近三百名的随从同行。 吉尔斯也斥资建立了雄伟的圣堂,为了组织圣歌队,从全国各地募集歌声、容貌出色的少年。然而等着这些少年的任务,并非如他们所想象的,因为吉尔斯不是要他们前来侍奉上帝,他只是想满足自己的*念。 吉尔斯后来从圣歌队挑选容貌特别出众的少年,要他们在宴席间替宾客斟酒。这些少年被迫以近乎全裸的装扮示人,端着掺了兴奋剂的酒穿梭在宾客之间。 在酒精的催化下,有些宾客兽性大发,甚至当场就扑倒少年,借机侵犯。吉尔斯见了也不阻止,只是兴奋地看着自己手下的少年遭宾客肆意玩弄。 不过这种一掷千金的生活没能持续多久,吉尔斯就把祖父留下的庞大遗产挥霍殆尽。之后他开始借钱,如果借不到足够的钱,就把祖传的珍宝和珠宝拿去典当。即使如此收入还是不敷所需,于是他卖地、卖村、卖城堡,只要能够变现,即使买家出价很低,他也愿意脱手。 吉尔斯的挥金如土令家臣们忧心忡忡,他们恳请国王路易七世出面制止,以防吉尔斯面临破产的窘境。后来国王颁布了一道召令,送达吉尔斯的每一处领地。 “朕禁止吉尔斯出售领地,任何人不许与其交易之。” 但是贪得无厌的布列塔尼大公无视于这项命令,继续以贱价向吉尔斯收购土地。结果就算有国王的禁治产令,仍是无法阻止吉尔斯走上破产一途。 从这时期起,吉尔斯也开始对炼金术产生莫大兴趣,他在蒂福日城堡盖了一间实验室,陆陆续续请了多名炼金术师,请对方传授点石成金的秘法。可惜不管是黄金还是恶魔,一直都没有出现。 就在男爵一筹莫展时,普拉提(Prelati)出现了。普拉提来自意大利,外表十分俊美,自称是圣职人员,也是炼金术和降魔大师。他告诉实验遭遇挫折的吉尔斯,如果想顺利召唤恶魔,必须献上少年的鲜血。 普拉提说,恶魔总是以二十岁左右的美青年模样示人。只要召唤出恶魔,就能问出带来财富与永生的[贤者之石]所在处,就连吉尔斯梦寐以求的炼金秘法也能水落石出。 结果为了一逞私欲,吉尔斯不惜杀害领地内不计其数的少年,吉尔斯的手下为了寻找献给恶魔的祭品,成天在领地内巡视,只要发现目标,就以让孩子从事公职为由游说对方父母,想尽办法带走少年。 据说死在吉尔斯手下的少年,超过八百人以上。从一四三二年退隐到蒂福日城堡,到被处死刑为止的这八年,他在布列塔尼、安茹(Anjou)、普瓦图(Poitou)等地区展开大规模的少年狩猎行动,短时间内有许多孩童失踪。 然而在封建社会,领主拥有无上的权力,穷困无力的农民根本无法与之抗衡。要是公开批判当权者,说不定还有牢狱之灾,受害者家属根本无人敢张扬,家人只能垂泪悲叹。 塞满少年尸首的木桶 到了一四四零年,事情出现转机,该年五月,吉尔斯犯下无可挽回的错误。他竟试图以武力夺回已经卖给布列塔尼大公的领地,还把布列塔尼大公的税吏关入大牢。 布列塔尼大公大为震怒,为了复仇,他开始调查吉尔斯虐杀少年的谣言,派遣审议委员到失踪少年的村庄,向失去孩子的双亲收集证词。这些整夜泣不成眠的父母,这下总算有机会为孩子伸冤。一四四零年九月,逮捕吉尔斯的命令正式下达了。 执法人员从逮捕到吉尔斯的马什库勒城找到一个装满少年尸首的木桶,还有被鲜血染红的衬衣、还未完全烧毁的遗骨和骨灰。 普拉提和吉尔斯的一干手下,全都和吉尔斯同时被捕。他们被送往南特接受宗教法庭的审判。法庭上,检查官以异端、妖术、同性恋、杀害男童等罪状起诉吉尔斯,但是吉尔斯失口否认犯罪,最后检查管决定向他刑求(逼供)。 这可怕的酷刑,哪怕是平日再勇猛威武的大汉也会从实招来。 吉尔斯一听到要刑求,当场态度变的十分配合。只见他噙着泪,陈述起自己的罪行。(……瞬间没了杀人时的样子啊喂…) 十月二十二日,为了亲眼见证这个恶棍的下场,法庭内涌进了大批人潮,由于室内空间无法容纳所有旁观民众,众人只好群聚在走廊,就连中庭也人山人还,附近小路也挤满了人潮,交通瘫痪。 吉尔斯在陪审法官和主任法官的面前,含泪跪倒,用颤抖的语调详述了犯罪的细节。他据细靡遗地描述如何侵犯少年,如何勒紧他们的脖子,以及如何剖开被害者的胸膛,掏出血淋淋的内脏;还有误以为他是救星的少年是如何向他求救,但是他却视若无睹;还有被他一刀斩下首级时,少年脸上的申请是多么惧怕,少年断气前狰狞的表情,又是如何逗乐吉尔斯和他的手下…… 听到这里,从座无虚席的旁听席传来男人凄厉的叫声,许多女人当场昏厥,就连见识过许多骇人听闻案件的法官也脸色发青,频频在胸口画着十字。 最后在一四四零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午十一点,在民众屏气凝神的围观下,吉尔斯的脖子被套上了绳圈,得年三十六岁。 (以上资料来自《世界禁忌爱大全》喵娘手动输入。)
《降魔的》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2seh
马季(马国明 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一次意外唤醒了沉睡百年的石精灵石敢当,从此打开了天眼,看到凡人看不见的「东西」。一次在石敢当(胡鸿钧 饰)决战邪魔之际,马季意外吸走石敢当的灵力,从此马季成为降魔大师。
的士司机马季为人豁达乐天,有次人有三急在草丛小解,意外唤醒「石精灵」石敢当,从此能够看见灵魂。后来,马季认识了灵异节目主持贝贝娜,一同展开寻妖降魔之旅。贝娜渐对马季生情,然而马季原来一直暗恋医生乘客庄芝若。其时,邪魔为祸世界,石敢当与之决战时,竟法力全失,此时马季居然爆发出惊人灵力。
茶艺表演的意义
导语:茶艺表演是一个基于茶艺的表演节目,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术语民俗文化范畴。茶艺表演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艺术地、生活化地展示茶叶的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正在被愈来愈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茶艺这一独特的茶文化表现形式,更日益受到民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茶艺概念最早酝酿于70年代中期,直到1982年才由台湾“中华茶艺协会”正式推出,当时是为了和日本“茶道”相区别,才把中国的品茗艺术以“茶艺”称之,此后遂成为专用名词,并得到广泛认可。其实早在我国中唐时期,陆羽《茶经》中已有一套完整的茶道艺术演示程式。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文中提到的常伯熊,应该是中国茶文化史上第一位见之于文献的茶道艺术表演家,他看了陆羽《茶经》后,模仿其中饮茶程式,并加以艺术化,使之更适合表演,结果赢得了当时路过湖州的御史大夫李季卿的赞赏,一时传为美谈。这里的所谓“茶道艺术”和我们今天所说的“茶艺”概念是有区别的,前者偏重于“道” (即饮茶时的精神追求),后者偏重于“术”(即品茗技艺)。据史料记载,唐代皇宫中每每以茶汤侍奉,估计宫女们也懂煎茶技艺。如《杜阳杂编》记载:“文宗皇帝尚贤乐善,罕有比伦……常延文士于内廷讨论经文,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流传后世的“唐·宫乐图”反映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场景。王建《宫词》:“延英引对碧衣郎,江砚宣毫各别床。天子下帘亲考试,宫人手里过茶汤。”进士及第,天子要亲自进行面试,并赐茶汤,可以想见其煎茶、奉茶程式是相当隆重的。唐代是禅宗发展鼎盛时期,禅门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昔年达摩祖师面壁调心,曾以茶去昏滞;降魔大师叫人学禅,则皆许饮茶,以至“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使禅茶之风大兴。唐代高僧百丈怀海禅师手订《百丈清规》,专设茶头,详细规约,以备大众茶汤。这些都应该看作茶艺的最初形式,我们姑且以“煎茶技艺”称之。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无论是唐代宫廷还是民间或者禅门,都没有一套完整的“煎茶技艺”以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流传下来,所见到的只是片纸只字。这恐怕和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而不重艺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茶道或茶文化,上至王公大臣、文人雅士,下至僧尼道流、平头百姓都乐于谈论;而对于“茶艺”,士大夫乃至普通民众都不大关心,更不用说那些王公大臣、僧道隐逸者们了。此后历史上也都不以茶艺为然,无论是宋元的“点茶技艺”或者明清的“撮泡技艺”,均被摈弃于正史及艺术殿堂之外,于是“茶艺”便在浩瀚的历史文化海洋中淹没了。所以茶艺概念的提出是很及时很有意义的,弥补了中国茶文化的缺憾,对今后中国茶文化发展必将起到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1987年4月,法门寺出土了一套美仑美奂的唐代宫廷茶器,立刻在茶文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茶文化研究者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法门寺,投向了陕西,投向了唐长安。这套茶器虽然只有“一副七事”(加上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盐台、素面琉璃茶盏茶托等共计十三件),且是用来供养唐密曼荼罗的,但其器具之精美、文饰之华瞻、气度之尊贵,千载后睹之,仍然令人神往,叹为观止。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完整、早精美的茶器实物了,也有力证明了茶道、茶艺早在我国唐代就已存在的事实。如此精美之茶器,必有一套与之相应的茶艺程式——唐代宫廷茶艺相配套,在奉佛时进行演示,可惜没有文字或图画流传下来,给我们留下了千古难解之谜和遗憾。
茶艺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的、适宜于舞台或室内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有着很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文化艺术价值,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中国茶艺按历史可区分为传统茶艺和现代茶艺;按地域可区分为南派茶艺、北派茶艺及港台茶艺;按用途可区分为表演型茶艺、实用型茶艺;按类型可区分为高雅茶艺、流行茶艺以及皇室茶艺、贵族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平民茶艺、民俗茶艺等。虽然名目繁多,但不外乎传统和现代、南派和北派、汉族和少数民族以及带有宗教色彩的茶艺形式,有的则属于拼凑型,姑且以“混合型茶艺”称之。如何严格区分和界定茶艺类型及其概念,如何进一步发展和规范茶艺事业,都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
一 茶艺的形式美
茶艺的表演形式是很独特的,一方茶席、一张茶几、一套茶器、一位茶艺师就可以进行表演了,如果需要或为了加强效果,还可以配解说词,还可以配音乐,还可以配一名乃至数名茶侣(协助茶艺师表演的人员)。因此单从形式上看,茶艺表演和戏曲表演(注:这里所说的戏曲主要指昆曲和京剧,下同)最为接近。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简洁集中,主题鲜明,能一开始就引起观众注意。不足之处是表演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大同小异,缺少变化,其艺术性和观赏性相对于戏曲要逊色很多。今后能否使茶艺和戏曲紧密结合,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变,在故事和情节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使之更加趣味化和艺术化,我以为值得一试。
当然在趣味化和艺术化的同时,也要注意茶艺的实用性和独特性,说到底,茶艺只是一门茶叶冲泡艺术,衡量茶艺表演成功与否,除了程式编排、文化内涵等诸多因素外,与冲泡出来的茶品质量也有着直接关系,切不可为茶艺而茶艺,仅就这一点而言,茶艺表演又要比戏曲表演难度大了许多。
茶艺的形式美还体现在茶艺表演者的服饰和扮相上。一般而言,茶艺师及其茶侣服饰以简洁、明快为主,而且很有些复古的意味在里面,类似于戏曲里的青衣。因此在设计服饰时,诸如头发的样式、头饰的选择,服装的颜色、式样,衣领、衣扣及袖口、裤脚的纹饰等,都要和整体茶艺表演氛围相协调,最忌讳庸俗和脂粉气。茶艺师能否带手镯可以区别对待,纤纤玉腕上挂一环温润的玉镯更能增添茶艺表演的观赏性,何乐而不为呢至于化妆,小型场合的表演以不着妆或仅着淡妆为主,如果是较大场合,不妨着浓一些的妆,可以参照戏曲青衣的扮相,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茶艺师及其茶侣是不主张用气味浓烈的香水及化妆品的,诸如指甲油、紫色眼影、大红口红之类的也不主张用,因为这和茶艺表演的整体气氛不兼容。色彩及气味很柔和很淡然的香水和化妆品可以适量用一些,但切不可过
二 茶艺的动作美
茶艺动作包括手的动作、眼的动作、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相对于戏曲表演而言,茶艺表演动作很简单,如何在舞台上通过简单的道具和动作语言把茶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对茶艺表演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仅就茶艺动作语言而言,国内外茶艺专家和茶艺师有不同见解,但也有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定:茶艺师上场及谢场时,要行半鞠躬礼,行礼时双手可自然交叉身前或垂于身体两侧;茶艺表演开始时手的动作要逆时针划圆,这是对客人的尊重;手臂运动要自然柔和,以曲线为主,柔中有刚;脸部要面带微笑,口唇自然微启,视线要随着双手动作流动等。这些都还是一些粗浅“功夫”,距离茶艺表演的要求还很远。单靠“兰花指”“凤凰三点头”之类简单动作语言显然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欣赏趣味和要求,应该有创新、有变化、有突破,应该把茶艺表演提升到新层次、新品位。因此我个人以为,今后的茶艺教学和培训应把形体训练加进来,而且要占据一定的份额,否则茶艺的动作美就无从谈起。
三 茶艺的结构美
茶艺结构包括两个概念:位置结构和动作结构。位置结构指舞台、茶器、茶艺师之间的关系和构成。由于茶艺表演最初给观众以视觉冲击的就是位置结构,因此如何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趋于合理,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话题。相对于戏曲表演而言,茶艺表演是静止的,占用的舞台空间也很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在舞台背景布置及灯光上下功夫。譬如在舞台布景上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中“高、远、深”的透视法,以传统山水画或古典诗词、茶经茶谱为主题,强化茶艺表演的古典美。另外茶席的设计,茶几、茶器、壁挂等、的摆放位置也很重要,除实用性外,也应该考虑其视觉美感和效果。
动作结构是指茶艺表演过程中动作间的关系和构成。由于茶艺表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茶艺表演应该一气呵成,不能有松散拖沓甚至冷场之感。结构紧凑并不意味着中间没有停顿,和音乐一样,一首传统大曲的时间也只有十几分钟,但其中有强弱,有起伏,有停顿,有变化,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茶艺表演的强弱起伏可以由动作完成,而停顿和变化则要由动作结构来调整。譬如煎水时都有一个等待时间,如何巧妙利用这一时机给观众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至关重要。如同书法和绘画,满纸都是墨会使人感觉喘不过气来,合理留白则能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果用绘画语言中的“密不透风,疏能走马”来指导我们的茶艺表演,我看很有意义。
四 茶艺的环境美
在谈茶艺位置结构时已谈到了茶艺表演的舞台背景布置,如果是在庭院或室内表演,则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在庭院表演时,四周的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最堪入茶,如果有一池春水或一曲回廊,则更能增加茶艺表演的神韵。所以江南园林最适宜于传统茶艺表演,正犹如昆曲最初就是在江南园林里幽幽传唱一样。这里不需要任何人为的布景,也不需要任何解说和配乐,甚至也不需要任何观众。四时景物变化就是最好的布景,风声水声鸟鸣声就是最好的音乐和解说,亭台水榭及山石林木就是最好的观众。
如果在室内表演,诸如墙上字画和壁挂的取择、博古架上器物的陈设、花架上花盆及花品的选择等,都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
五 茶艺的神韵美
谈茶艺的神韵美离不开前面提到的四点,只要这四点都做到了,茶艺的神韵美差不多也就有了。当然,茶艺的神韵美和茶艺师的表演及茶艺程式的编排关系最为密切。茶艺神韵是一个比较抽象和空灵的概念,但她又离不开具体的茶艺表演形式,是一种更加理性化和精神化的东西,也是认真咀嚼后的心得。
譬如绘画,古人区分绘画作品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其中神品、逸品最有神韵。再譬如诗歌,《沧浪诗话》区分诗歌为九品,九品外还有神品,其中神品为诗歌美之极致。
茶艺神韵也是如此。茶艺表演可以区分为上品、下品和神品。举凡那些没有个性,没有特点,东拚西凑的“混合型茶艺”都属于下品;举凡那些编排合理,有一定茶文化内涵的茶艺表演可归为上品;神品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有个性、有特点、有一定的茶文化内涵,更要有一定的茶道精神在里面,更要有一种神韵在其中,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为茶艺表演之极致。如何使茶艺表演到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呢我以为除了上面谈到的四个因素外,茶艺师的个人修养和气质以及对茶的感悟尤其重要。茶艺表演到了一定境界时,所表演的形式甚至内容已经淡化了,重要的是表演者的个性表现——准确点说是人性的表现。如何处理好其间关系,如何把善良美好人性通过茶艺表演凸现出来,不仅是一个优秀茶艺师应该经常思考和实践的话题,也是我们评判茶艺表演有没有神韵的标准。
茶艺神韵还和茶道精神有关,这一点在茶艺欣赏里谈。
六 如何欣赏茶艺
一套完美的茶艺不但应该包括一定的程式,更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茶道精神。而我们欣赏茶艺也应该由这三个方面入手。
茶艺程式虽然繁复,而且各具特色,但不外乎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程式,关键是看其间的关系和构成。一套好的茶艺程式总是针对某一类茶叶精心设计的,程式安排总是以能最大限度体现该类茶叶品质为基本出发点,而且始终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通过茶艺表演,把茶品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相反,举凡那些有违茶理茶性,不能体现茶品特点的茶艺程式都是不合理的,纵然表演者使出浑身解数,只能适得其反,因为先天不足是很难通过后天努力来滋养和弥补的。
茶艺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一套好的茶艺程式应该体现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茶席、茶器、茶品、服饰设计乃至解说词、音乐配置等,都应该有历史文化的影子,这样才显得厚重,才更具特色。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对茶艺的影响也是如此。文化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茶艺设计者应该认真总结和对待,使茶艺程式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最终登入文化艺术殿堂。
茶道精神是一个较为严肃的话题,因为中国人轻易不言“道”,但“道”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茶道精神是茶艺表演的灵魂,是评判一套茶艺程式好坏的重要因素。一套好的茶艺程式应该包含茶道精神在里面,否则其艺术和文化内涵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神韵”之说了。目前我国茶艺表演仍然只停留在“艺”的层面上,能否在今后的一至两年内向“道”靠拢我以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向“茶道”靠拢,就必须解决中国茶文化、茶艺、茶道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这方面陈文华先生在《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已解说得相当透彻,读者可以参阅。另一个要解决的就是中国茶道精神问题。那么什么是中国茶道精神呢目前明确提出的有很多,如台湾茶学家林馥泉先生最先提出“敬、雅、洁”三字;台湾茶艺协会提出“清、敬、怡、真”四字;范曾平先生提出“和、俭、静、洁”四字等。虽然有叫“茶艺精神”的,有叫“茶道四义”的,但都可归属茶道精神。大陆方面,庄晚芳先生提出“廉、美、和、敬” 四字;程启坤、姚国坤先生提出“理、敬、清、融”四字;陈香白先生提出“七义一心”说,认为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林治先生提出“和、敬、怡、真” 四字;作者本人也提出“清、合、空、真”四字(见拙作《冷香斋煎茶日记》),并认为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一个“真”字。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中国茶道的精神实质,至于是否需要统一,我个人以为目前尚无此必要。中国和日本不同,日本只是一个小小的岛国,一方茶席,一罐抹茶,几件茶器,一间小小的茶道室已然具足,“清、敬、和、寂”四字便可将岛国茶道精神网罗无遗。而中国的情况则复杂的多,仅茶品就有一千多种,能表演的茶艺程式也不下数十种,而且各地在人文历史、文化传承、风俗习惯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要用简单的几个字来囊括其茶道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
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无公害、无污染的绿色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最直接、最富有生命力和艺术观赏性的最佳途径,我们要通过茶艺表演,在民众中提倡和推广科学健康的品茗方法,籍此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这不仅关乎我们的茶文化事业的得失成败,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对于中国茶艺的深入理解和研究,我以为十分重要,应该成为今后茶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降魔的》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7sdu
《降魔的》
导演: 方骏钊
编剧: 罗佩清、莫志佳
主演: 马国明、黄智雯、胡鸿钧、刘佩玥、林凯恩、黄子恒、阮小仪、蒋志光、谢雪心、曾伟权、鲁振顺、马海伦、赵永洪、陈荣峻、谭嘉仪、曾守明、邵卓尧、金刚、韦家雄、李家鼎、余子明、何远东、曾健明、王俊棠、黄建东、王致迪、庄思敏、袁镇业、彭纪谚、李君妍、刘温馨、吴嘉仪、郭田葰、何俊轩、邓永健、莫家淦、刘江、洪永城、罗兰、黄炜溏、苏恩磁、盖世宝、陈华鑫、曹思诗、曾慧云、关浩扬、李海生、周梓盈、安德尊、吕慧仪、赖慰玲、沈可欣、范文雅、黄得生、周丽欣、方绍聪
类型: 剧情、悬疑、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17-10-30(中国香港)
集数: 21
片长: 40分钟
又名: The Exorcist's Meter
马季(马国明 饰)多次与死亡擦身而过,一次意外唤醒了沉睡百年的石精灵石敢当,从此打开了天眼,看到凡人看不见的「东西」。一次在石敢当(胡鸿钧 饰)决战邪魔之际,马季意外吸走石敢当的灵力,从此马季成为降魔大师。
的士司机马季为人豁达乐天,有次人有三急在草丛小解,意外唤醒「石精灵」石敢当,从此能够看见灵魂。后来,马季认识了灵异节目主持贝贝娜,一同展开寻妖降魔之旅。贝娜渐对马季生情,然而马季原来一直暗恋医生乘客庄芝若。其时,邪魔为祸世界,石敢当与之决战时,竟法力全失,此时马季居然爆发出惊人灵力。
唐代风俗贵茶,是由唐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唐朝国家统一安定,经济繁荣昌盛,为饮茶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统治阶级对饮茶的重视和倡导,在全国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文人士大夫的饮茶活动及其茶诗文的创作对饮茶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禅宗佛教与茶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当然这一切又与茶本身丰富的生理功效及广大的社会功效吻合时代需要有决定性关系
据史料记载,茶,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
茶最初为药用,继而食用,据晏子春秋所记: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菜耳。至西汉,茶始作饮料,开始为宫廷贵族士大夫专有享用品。吴志韦曜传曾记载吴王孙皓喜欢饮酒,对韦曜密赐茶_以代酒。广陵耆老传载: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这时,茶已成为普通饮料了
到了唐朝,茶不仅不再是宫廷贵族士大夫阶层专有享受品,而且已成为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甚至达到了滂时侵俗以为比屋之饮之势。在唐进士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也反映了唐代的饮茶盛况: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唐朝不仅饮茶之风至盛,而且于此时,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问世,茶字也因唐玄宗御批而被定夺,从此茶字在唐代之前的种种别称如荼、_、_、茗、_、诧等归为一统
至此,不由人不引起深思,为什么茶自神农被发现历经数千年,至唐代始风俗贵茶?形成这一现象的历史原因及意义何在?一、唐代茶风的社会条件和背景自神农氏发现茶为有用之物始,至唐历经数千年,因社会长期处于动乱之中,用茶的演变进程缓慢曲折。唐朝始,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宏观背景和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各业包括茶业的发展:野生茶树普遍实行人工栽培种植;全国产茶区域据茶经记载已达8个区,包括42个州和一个郡;至德宗建中元年,全国产茶量已达100万老担;茶税收入40万贯,茶叶产值突破400万贯;制茶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发明了蒸青制法,提高了茶叶品质,使茶不仅具食用、药用等功能,且大大增强了茶的品饮价值;饮茶方式首次程序化、规范化;茶艺、茶道及茶文化基本形成,等等。这一切又为唐代饮茶的普及和饮茶风尚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唐朝统一强盛,令中国人重新树立起对自身的信仰、认定生命的价值、追求更加美好和谐的生活。在这样的特定时代背景中,茶以其涤烦除腻、健体轻身、祛病延年、修身养性等功效吻合时代的需求,而使饮茶之习蔚然成风
唐朝的统一、交通的发达、开明的经济政策,促使商人积极贩茶、卖茶、为饮茶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市场条件,而促成举国之饮、比屋皆饮的饮茶之势。封氏闻见记中记有: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辅,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贩茶获利可观,令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杨化在膳夫经手录中记录了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赋税所入,商贾所裔、数千里不绝于道路的商茶情况。茶借助贯道发达的交通,大量涌入北方,使饮茶在占当时全国三分之二的北方传播开来
二、皇家的重视和倡导据神农本草所记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可见茶最初被当作一种具有解毒疗疾奇特功效、并带有神秘色彩的珍贵之物。因而为历代帝王所钟爱和用享。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谈到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桑、蚕、麻、茶、皆纳贡之。这表明3000多年前,茶叶已作贡品了。周时王室,就有专门的官吏--掌荼,专聚荼以供宫廷祭礼作贡品之用。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西汉1号墓和3号墓时,均发现随葬物中有茶箱及敬茶仕女帛画,该茶箱和帛画描会了距今约2100多年前汉室皇族烹煮饮茶的情景。赵飞燕别传中有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的记载,可见在西汉宫中,茶仍是极珍贵的,即使后妃也不能经常饮用,饮茶一直是一种权贵的象征。至唐时,饮茶因适应宫廷统治需要而得到大力和重视提倡
唐贞观15年,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茶作为陪嫁之物而入藏。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随之西藏饮茶习俗蔚为时尚。此后,以奶与肉食为主的边民得茶之大益,达到守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于是自唐代开始了与加纥等边地民族长达数世纪的茶马交易。很显然,皇帝以茶和亲、以茶输边,为的是强国固边,以示福惠边民
唐代宗开始,为满足宫廷对名茶的需要,建立了定时、定点、定量、定质的贡茶制,并责成专门官吏督造贡茶入贡事宜。如大历五年在浙江顾渚山建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贡茶院,其产制规模之宏大,至今也属罕见。史载:采制盛期,役工三万人,仅常年从事制茶的工匠千余人岁贡达一万八千斤之多。宫廷对贡茶的需要及因此而设施的贡茶制,客观上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对兴起竟制佳品名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年入贡的茶叶,为示皇恩,皇帝皆于清明节举行茶宴,分赐群臣功戚。全唐文载有柳宗元为武中函谢赐新茶表和刘禹锡代武中丞谢新茶表,表明在宫廷,茶被统治者作为安抚边蕃和臣下的特别礼遇
唐德宗建中元年,首开税天下茶,十取其一,贞元九年上茶税岁则四十万贯。税额十分可观,使茶叶生产的经济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茶业的发展进一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倡导
中唐酒道大行,耗粮日渐增加,人口也日趋增多,朝延为节约粮食,确保人民生活所必须,一边禁酒、一边倡导饮茶,以茶代酒,于国于民皆有大益
不仅如此,唐代宗后,朝廷内凡举考、论经修志、较量文章,宫人已下待茶汤。唐时,中国成为世界文化经济交往中心,赠茶又是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使得饮茶习俗随之流传国外
唐代最高统治者直接提倡饮茶、热衷茶事,皆因茶体现了皇家的意志,适应统治的需要,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因而茶的地位由此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的高度
三、文人士大夫的褒扬唐以前文人士大夫就介入饮茶活动、与茶结下缘份,并有作品留世。但唐之前的茶诗文零星散见。唐朝的统一强盛、国泰民安、宽松开明的文华背景为文人提供了优越的社会条件、激发了文人创作的激情;加之茶能涤烦提神、醒脑益思而深得文人喜爱。文人士大夫面对名山大川、稀疏竹影、夜后明月、晨前朝霞尽兴饮茶,将饮茶作为一种愉悦精神、修身养性的手段,视为一种高雅的文化体验过程。因此,自唐以来,从流传下来的茶文、茶诗、茶画、茶歌等来看,无论是从数量到质量、还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大大超过了唐以前的任何时代,这对饮茶风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史料记载来看,写过有关茶作品的文人中,人数之多、影响之大的当属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以及白居易、卢仝、杜牧、皮日休、刘禹锡、柳宗元、姚合、元稹、温庭筠、韦应物、岑参、皎然等诗界名流,无不留有烩炙人口的茶诗。如李白曾写下仙人掌名茶诗;自称茶叶行家的白居易写茶诗50首;波日休以茶经为内容用诗注释,写下茶中杂咏10首与陆羽唱和;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为茶诗千古佳作。诗中写到由于茶味好,竟一连吃了七碗,且细细品味,每饮一碗便有一种新感受: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这七碗茶诗把饮茶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觉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茶的深切喜爱。此诗一出,后人竟相引用。如扬升庵鹧鸪天有清风两腋诗千首,舌有悬河笔有功。最为有名的是苏轼的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匕碗茶。这对提倡饮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茶诗多达数百首,题材涉及茶的载、采、制、煎、饮,以及茶具、茶礼、茶功、茶德等等。可以说在唐代不饮茶做不了名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
唐代诗人有极为广泛的活动范围,在饮茶习惯尚未普及和逐渐普及过程中,诗人们利用交游、酬唱机会,写下了大量的动人茶诗,言茶妙用、宣茶功效、普及饮茶知识。人们通过这些动人的茶诗,得以了解茶功用,这无疑推动并加快了饮茶风尚的形成
不仅如此,一些爱茶成癖的诗人还热衷于从事茶的其他活动。如诗人白居易平生无所好如获终老地架岩结茅宇、砍壑开茶园。更有甚者,诗人陆色蒙有田数百亩、嗜茶、置园顾渚山下,岁取租茶、自判品弟。诗人身体力行,爱茶、种茶、研茶,对茶的生产及饮用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尤其是茶圣陆羽不仅作茶诗,从事茶的研究、著茶书,也曾在饶州依山结芦、开垦茶圃,并以其精湛的茶术两度进京为皇帝表演,向宫廷推荐贡茶,促成贡茶制形成,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茶,而天下益知饮茶矣。四、禅宗佛教与茶一味封氏闻见记又载: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大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这段文字证实,唐代饮茶习俗的兴起,尤其是占当时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北方的饮茶,与佛教传播关系甚为密切。饮茶藉信佛而盛行
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唐僖宗供奉佛骨舍利的系列金银精美茶具来看,其造形和纹饰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且入藏地宫供奉佛骨舍利、反映唐代以茶敬佛、献佛的习俗,唐皇室宗佛以茶敬佛的风尚对佛教在全国的传播及饮茶习俗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脱胎变革为禅宗佛教后,至唐代逐渐向全国传播开来,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达到中国佛教最隆盛程度。此时,名僧辈出,僧居佛刹遍及全国各地,僧人数以十万计。禅宗佛教提倡坐禅,通过身体的修练达到精神的升华。坐禅夜不能睡,且只允许早、中两餐进食,以便身心轻安、静坐敛心、专注一境、最终顿悟成佛。而坐禅时间长达三个月之久,空腹长时间静坐,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教义戒规,又能清心提神、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性宁静清雅、质朴致和、淡泊去欲,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僧人从饮茶实践中发现,饮茶即可提神醒脑、消除疲乏、修身养性,又能补充水分,获得丰富的营养,因而茶深得僧人喜爱,与佛结下不解之缘,成为适应佛教生活一日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饮茶逐渐成为寺院生活的重要内容,饮茶之风传遍各大小寺庙
为满足禅宗佛教用茶的需要,各大小寺院大力种茶制茶、研茶,现流传下来的多数名茶、皆产自仙居名山的寺庙。如;长兴吉祥寺的紫笋、霍山长岭庵的霍山黄芽、庐山招贤寺的庐山云雾、蒙山智炬寺的蒙顶云雾、当阳玉泉山玉泉寺的仙人掌茶、黄山松谷庵、云谷寺的黄山毛峰、徽州松萝庵的徽州松萝、杭州龙井寺的龙井,等等举不胜举,这其中的名茶,有的直接以产茶的寺庙名命名,如徽州松萝、杭州龙井等;有的甚至直接以创制名茶的僧人法名为名如:徽州老竹大方;有的是僧人专为拯救民间病人采制而著名,如:九华山的黄石毛峰。佛教界广为种茶、制茶、研茶,对促进茶叶的生产及品质的提高作了历史性的贡献。此外,寺院有茶头僧专事烧水煮茶,以备献茶待客;有施茶僧专为游人香客惠施茶水;有名僧著茶书、写茶文、作茶诗,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作者陆羽即是一名僧。佛教寺院兴起的种茶、制茶、研茶、尤其是饮茶风尚,在唐朝佛教极大的社会影响下,由僧及俗,促成了唐朝风俗贵茶的局面。概而言之,佛中有茶、茶中有佛、佛离不了茶,茶因佛而兴,所以有茶佛一味或茶禅一味之说
综上所述,唐朝饮茶风尚成因,有其社会条件和基础。没有盛唐的社会背景和条件难以产生茶人兴茶、皇家重茶、文人写茶、佛教崇茶、商人贩茶、举国饮茶的社会现象。茶诗文的创作传播普及了饮茶知识、宣传了茶的功效,对饮茶风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商人积极经销茶叶,繁荣了茶叶市场、方便了人们饮茶,对饮茶风尚的普及作出了保障;茶佛一味,促成饮茶风尚的形成;统治阶级对饮茶的倡导和重视,使茶的地位上升到国家政治经济的高度,在全国产生上行下效的效应,而使饮茶风尚达到了高潮,并持久而稳定的发展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4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