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古:恳切慰问今: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古:中原地区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古:态势形成今: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古:土地方圆今: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妻子和儿女今: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万一今: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古:面北朝拜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他实际上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古:不超过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古:刚刚一今:表年级或日期
11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据的地方,跟现代汉语里称我们的国家为“中国”意思不同。
12北面而事之:北面,面朝北,跟现在表示方位的“北面”意思不同。
13殷勤:恳切的情意,跟现代汉语里表示热情而周到的意思不同。
14鼎足之)形成(矣):局面形成。形,形势,局面;成,形成。“形成”的今义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此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古今意义不同。
15各顾妻子:都只顾妻子和儿女。“妻子”是两个单音词,跟现在指男人的配偶的意思不同。
那些美丽闪耀的钻石,一直以来被赋予永恒和爱的象征,自此,和爱情相关的一切,都少不了钻石戒指那美丽的身影。 很少有人知道钻戒的意义,更别提从什么方面可以表现出钻戒意义。下面小编来一一介绍。钻戒 钻戒的意义 关于钻戒,历来说法不一:古代有人认为她是星星坠落时的留下来的碎片,也有人认为是天神的眼泪在地上的结晶物。在英文钻石一词为“diamond”、法语为“diamante”、德语为“diamant”,俄语为“almaz”,他们都源于古希腊文“adamas”,意思是不可征服。由于她纯洁、璀璨、坚硬、独一无二的特性,使钻石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认为爱神丘比特的爱情之箭的箭尖是钻石做成的。 戴比尔斯有句响当当的广告词:“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几百年来,坚不可摧的钻石与今生不变的爱情被人们联系在一起,把钻石作为表达爱意的最佳礼物。 钻石的特点是:均匀剔透、世界上最硬、化学性质稳定,这使钻石有纯洁无邪、无坚不摧、永远忠心或矢志不渝的含义;另外钻石的开采困难,储藏量小,成本高,使它成为现在最昂贵的宝石,这使钻石增加了高贵、富贵的含义;钻石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人们无不以拥有钻石为荣、拥有钻石为尊,这又使钻石成为“尊贵、高雅”的代名词。 婚姻,人们对它寄予相同的期望-----无坚不摧,婚后夫妻双方相互忠诚、相互尊重,夫妻的“海誓山盟”的爱情矢志不渝,直到永远。结婚,意味着把一生的幸福交付给另外的一个人,而男士为了充分表达对女方深厚的情意,都会倾其所能表达自己的心意。 结婚,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因为一生的幸福与婚姻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理所当然结婚就成为家庭中首屈一指的大事,为了子女的婚姻,父母往往倾其所能,用掉所有的积蓄,甚至哪怕负债也要在这个时候出手大方,兄弟姐妹更是鼎立相助,有的兄弟在外地的,几千里的路程也要赶到参加婚礼。由此可见结婚的重要性。作为结婚的重要纪念物(婚姻最具象征意义的定情物)------结婚钻戒,更是不能小视。轰动一时的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爱情的信物------硕大的蓝色钻石项链(海洋之心),在片中被作为爱情的代表物而多次出现,这充分说明钻石被作为爱情的代表物是由来以久。钻戒 也许因为钻石的昂贵,也许因为钻石同婚姻的密切关系,所以女人对钻戒,百般挑剔。摩登女人嫌纯金的韭菜戒过于土气陈旧;泛着暗光的“祖母绿”过于经典经典古老;刻着“富贵”字样的方戒过于世俗;镶着猫眼的钻戒又过于雕琢。女人通常钟情于细巧、精致的钻戒,是铂金,镶一颗晶光闪烁的钻石,不一定非得来自南非,但不能是人造的。 这样的钻戒,女人会找到摩登的感觉。它会让人联想到她的心像女少般纯净;或可想象她昨夜刚从教堂的红地毯上走过,白马王子承诺了她一生的水晶之恋。 的确,披着洁白婚纱的新娘,洋溢着光彩动人的笑容,甜甜地看着心爱的人给她的手指戴上一枚闪亮的戒指,幸福、诺言、真爱。煽情的美丽辞藻,却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动好久…… 潮流不断改变,钻石地位却始终如一,无可替代。从六百年的结婚钻戒演变史中我们看到,结婚钻戒依然是各个时期新人最梦寐以求的爱情象征——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女人总说:戴钻戒的感觉真好。 有时,女人静静地独处,低头抚摸着冰冷的戒面,拨弄着透明的链珠,怀念着朦胧儿时编织的美丽的草戒指和花环。紫色和**的小雏菊,绿油油的青草,瞬间便便在掌心盛开了娇艳的花朵。时光荏苒,草戒指和花环已渐渐模糊在童年的梦里,唯有那抹紫色,成为记忆里抹不去的风。 有时,女人穿行于喧嚣迷乱的都市中,偶遇清风不期然的翻卷,余晖不经意的停驻,一种清新畅然的感觉令女人轻眯眼扬起手眺望远方,温暖的阳光洒在头顶,会顺着指缝跳跃飞舞,钻戒和手链闪着淡淡的光泽,象是空气中流动着晶莹简洁透明的颜色,一点点浸透女人渐暖的心。 所以,钻戒让语言平庸的女人成了诗人。 不过。女人都明白,所有的饰品中,唯有钻戒是不应该自己买给自己的,哪怕这个女人富得可以买下整个城市,因为钻戒背负着太多的责任和承诺,是心动,是永恒,是约定,是相爱之人携伴一生的见证。对戒指的拥有,是一个漫长的等待,等待生命中一个人,等待一段用一生去实践的诺言。 钻戒情结永远是女人内心的矛盾与梦想。 其实不论多么普通的一枚钻戒,只要赋予了爱情的故事,就是生命里一次刻骨铭心的邂逅,无论回忆是哭是甜,在时间的抚摸和往事的浸泡下,都会变得贵重,都会闪耀到生命最后一刻。 但是在什么都不确定的现代,我们总是爱得太早,放弃得太快,轻易付出承诺,又不想等待结果。钻戒,不再是一生一世的承诺,终生相守的誓言,却成了纪念伤感的烙印。 就象有人说过的:钻戒好比爱情,戴在手上,也是戴在心上;伤在心上,便也伤在手上。不敢碰的,是那心里的伤;不愿摘的,是那难舍的爱。 钻石寓意的是婚姻爱情的永恒。因为,钻石是世界上最硬的物质,所以它象征着婚姻的永恒;而它晶莹剔透的外观,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和美丽! 钻石戒指因此成为了结婚人士的必戴品。人们通常会把结婚钻戒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 信奉基督教者认为,在婚礼仪式上,当牧师拿着圣经接触新人的左手,并说“奉圣父、圣子、圣灵这名”。戒指应该落在左手的第四个手指上,因此人们结婚应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古埃及人相信“爱情之脉”是通过左手无名指与心脏相连,所以结婚钻戒应戴在左手无名指上。 按西方的传统习惯来说,左手显示的是上帝赐给你的运气,因此,戒指通常戴在左手上。钻戒 从什么方面可以表现出钻戒意义 1钻石文化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钻石一直被人类视为权力、威严、地位和富贵的象征。其坚不可摧、攻无不克、坚贞永恒和坚毅阳刚的品质,是人类永远追求的目标。它具有潜在的、巨大的文化价值。 2钻石固有的内在魅力品质 作为宝石,必须具备美丽、耐久和稀少这三大要素。钻石是唯一一种集最高硬度,强折射率和高色散于一体的宝石品种,任何其它宝石品种都是不可比拟的。这样的宝中之宝,稀中之罕,理所应当地成为贵中之最了。 3钻石矿床探寻艰难,耗资巨大 钻石矿床的寻找,并不像传说中的那样,不小心摔一交就能发现一个钻石矿床。钻石矿床的探寻往往要花上几十 年,甚至上百年的努力和劳动,耗资巨大。如原苏联西伯利亚原生金刚石矿床的探寻,从1913年开始,历经了18年的艰辛,才得以发现;博茨瓦纳的"欧拉"原生矿床,耗资3200万美元,历经12年的奋斗才挖掘出来;近几年,在加拿大西北部发现的金刚石原生矿床,则是经历了几代地质学家的艰苦努力,耗资至少达几亿美元才找到的。 钻石戒指的意义更在于从开采到成品的精心加工,一枚钻石戒指是天然造物主和200多万人心血的结晶,钻石的无比珍贵也就是在其中。
邂逅什么意思?我们常常会听到身边的谁邂逅到一段浪漫爱情,也常常在充满浪漫诗意的爱情故事中看到邂逅一词。邂逅的意思是什么?怎么邂逅属于自己的浪漫爱情呢?马上来为你解答。
邂逅的意思通常是指:素昧平生、从未交往的两个人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突然不期而遇,并给相互留下深刻印象的相遇。通常带有男女之间情分、缘分的含义。
邂逅是什么意思
邂逅相遇:多用于久别亲友之间的偶然相见。宗教学“暗语”出自《和汉三才图会》阴阳学中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无论多么微小的邂逅都必定会影响未来的命运,缘分缔结就不会消失。世界貌似很大,其实很小只限于自己看的'见的,手摸得到的。也是因此,古人认为化解凶煞与祈福是重要的事情,需要带 昱珀 。添加“但马土佐,梦窗疏石,隐岐元简”结押从而可以祈福带来人生幸福的机遇。
有人说,在错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场伤心;在对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声叹息;在错的时间遇上错的人,是一场荒唐;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可是我从来都不相信那句所谓的“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我觉得经久的爱情是需要不断地磨合与互相适应的。因为爱情总是存在着时差,不是他早,就是她晚,反正总是不同步。也许,彼此都曾经深爱过,然而却发生在不同的时间里,就因为这爱情的时差,把你我分隔在两个时空,终于错过了生命中的彼此,错过了本来触手可及的幸福。就像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明明是朝着你的方向渐渐走近的,却只能背驰着你而离去。所以,如果你爱着一个人,就要学会适应彼此的时差;如果你不愿意冲出这爱情的时差,那两个人最终都会擦肩而过,只能叹一声有缘无份,天意弄人。
我们时常遭遇着爱情的时差,相遇的时候不懂爱;懂爱的时候遇不到。世界上最残忍的东西莫过于时间,它让我们错过太多,也遗憾太多。有时候我不禁要想,到底是时间在作弄着爱情,还是时间在考验着爱情?
邂逅和偶遇的区别
1、邂逅 :
①不期而遇:一朝邂逅成相识。
②偶然:事非邂逅。不期而遇 可以用来指以前见过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不曾相识的人是不期而遇之义,又含有一丝缘分。意旨好朋友或忘年交有或隔代交以前见过,后又重逢 不同的是文白的区别、使用环境上的差异。
“邂逅”是个有出处的古汉语遗留词汇,古色古香,多用来表示男女一见衷情,如《诗·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毛 传:“邂逅,不期而会。” 还可以用来表示“欢悦貌”:《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邂逅。
2、偶遇:
出现得比较晚,是“偶然相遇”之意,就是说,“相遇”这件事在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但是发生了,让人始料不及;
” “偶遇”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件。可以说上班路上偶遇车祸;但“邂逅”的宾语就应该是人了,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可以,但不能说“邂逅车祸”、“邂逅火灾”。 细分析起来,“偶遇”不是一个现成的词,是“偶”和“遇”俩字拼合而成的;而“邂逅”正经是个用了许多年的很固定词儿,不可随便拆拼的。
1 以遇见为题都有哪些文言文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夜书所见
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扁鹊见蔡桓公
先秦:韩非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sogushiwen/searchxvalue=%E8%A7%81
2 遇 在古文中的意思 具体点儿◎ 遇 yù 〈动〉 (1) (形声。
从辵( chuò),禺( yù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遇,逢也。
——《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
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
——《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遇人之艰难矣。
——《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
——《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王何不与寡人遇。
——《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
——《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 遇 yù 〈名〉 (1) 际遇;机会 百世之良遇也。
——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 (2) 又如:机遇(好的境遇;机会);良遇(好机会) (3) 酬金,薪水。如:厚遇;遇待(待遇) (4) 姓。
3 相遇 这个词的古文 有那些见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遇 (遇人不淑,不期而遇等)
会 (与燕王会境上)
还有一些特殊的意思,也可表示相遇。
值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
候得、适睹、谒、偶等。
还可有修饰的词,如适逢、巧遇、偶见等,但古文里也常就一字。
邂逅,有许多意思(古文),意外之事的意思,也可表示不期而遇。《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4 遇在古文中而的多种意思文言文中“遇”yù 常见的有3种解释: ①遇到。
《陈涉世家》:“公等~雨,皆已失期。” ②会面;会见。
《大铁椎传》:“北平陈子灿省兄河南,与~宋将军家。” ③接触;感触。
《庖丁解牛》:“臣以神~而不以目视。” 拓展: (1) (形声从辵( chuò),禺( yù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2) 同本义 遇,逢也——《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 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遇人之艰难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66303061矣——《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王何不与寡人遇——《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
5 古文翻译要求和方法在翻译文言文中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帮忙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译文:(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3) 原文:可以一战译文:(4) 原文:林尽水源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
1 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区别
原发布者:是艳汤夏厅瑞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
2 现代汉语中“你” 古文里怎么翻译汝、女、尔、若、而、乃、你、君、子
一、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汝”、“女”、“尔”、“若”、“而”、“乃”。
1、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女:用法同“汝”,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3、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4、若: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5、而:古同“尔”,可译作“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6、乃:可译作“你”、“你的”。
例: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7、你
例:你,亲人呼傍人之称。(《广韵·止韵》) 狐截尾,你欲除我我除你。(《隋书》)
注:女(汝)、尔、若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而、乃很少作主语,不能作宾语,一般只作定语。
8、君:尊称,可译作“你”、“您”。
例: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见蔡桓公》);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冬景》)君不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9、子:可译作“你”、“您”。
例:富者曰:“子何恃而往?”(《为学》);子不闻藏书者乎?(《黄生借书说》);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故事两篇》)
注:“君”与“子”都是第二人称代词,而且含有敬意。“子”在古代专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相对而言,称“君”比较宽泛。
二、尊称代替第二人称,主要有“卿”、“公”、“足下”。但尊称不是代词,而是名词。
1、卿:可译作“你”、“您”。表示尊敬或爱意。
例: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除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宋定伯捉鬼》)
2、公:尊称,可译作“你们”,“公”后加“等”表示复数。
例: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3、足下:可译作“你们”。
例: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列举文言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现象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很少在口头中使用,大多用于特定的书面语。大致有两类:
(1)文言实词:苗裔(后代)、乳(繁殖)、笑靥(酒窝)、囹圄(监狱)、壁立(高峻)、玷污(弄脏)、亵渎(轻慢)、聆听(听)、败北〈失败)、拜谒(拜访)、邂逅(遇到)、兹(现在)、仵(违背)、纵(放走)。
(2)文言虚词:毋(别)、俱(都)、尚(还)、之(的)、啻〈只)、与(和)、甚(很)、亦(也)、矣〈了)、乎(吗/呢〉、而已(罢了〉。
古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是:
1可使语言简洁匀称
凡此十端,皆救国之大计,抗日之要图。当此敌寇谋我愈急,汪逆极端猖獗之时,心所谓危,不敢不告。倘蒙采纳、抗战幸甚,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幸甚,迫切陈词,愿闻明教。( 《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2可以表达庄重严肃的感 彩
双方全权代表在本条约上签字盖章,以昭信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国和平友好条约》)
惟独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新民主主义论》)
这两个例子所选用的古语词,都具有庄严色彩,它们同文章的风格是和谐一致的。
3可以表达幽默、讽刺等意义
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是“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 《反对党八股》
4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区别是什么文言词: 文言文中大多是单音词,现代汉语一般是双音词词义没有变化的合成现代的双音词就可以了,词义有变化的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译成相应的双音词 句式: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是很常见的,承前省略,主语或宾语在前面的文字中一定出现过,更多的是介宾短语省略“介词”或“宾语”:如“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应为“……献(于)秦王”就是省略介词 判断句:最典型的句式是“---者----也”句式或单用“者”,单用“也”,“此---也此乃----也,此则----也”等是最典型的判断句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 现代汉语中的“是”在文言文中多作指示代词,晋代以后才出现判断作用 被动句:文言文中多用“见,为”表被动如:徒见欺译为“白白的被欺负了‘为’常与‘所’连用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译为;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了 倒装句;文言文中表处所,对象的介宾短语常出现在位于后面,现代汉语是在谓语前作状语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状语后置如;见燕使者咸阳宫是,在咸阳宫召见燕国使者 文言文中数量词作定语常后置,且省略量词如;示之者三,年十二。
5 翻译文言文,现代汉语个人翻译,仅供参考:
蒋乂,字德源,是常州义兴人,家族迁移到河南。祖父蒋环,开元年间任弘文馆学士。父亲将明,天宝末年征辟为河中使府。安禄山造反,用计策辅佐他的将帅,保全了并、潞等州。两京陷落后,他被捉住,于是假装癫狂得以幸免。虢王李巨招致他来做幕府,担任过侍御史,提拔为左司郎中、国子司业、集贤殿学士。蒋乂天性锐敏,七岁时,见到庾信的《哀江南赋》,读了两遍就能背诵。外祖吴兢担任史官,蒋乂小时在外祖家学习,得到祖父的书,博览强记。等到成年,稽考各种书籍,有担当史官的才能,司徒杨绾特别称赞他。父亲将明在集贤殿,正当战事兴起,各种书籍散乱错杂,请求宰相请延引蒋乂入院,帮助他整理编次。宰相张镒也认为他很奇特,让他担任集贤殿的小官。蒋乂整理编次一年多,把书籍按照部类分好,得到善书二万卷。后又担任王屋尉,充当太常礼院修撰。贞元九年,提拔为右拾遗、史馆修撰。德宗重其职,先召见延英,乃命之。
6 文言文中表示现代汉语中“所以”的意思的词有哪些,在线求1 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 夫人:古,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人的妻子。3 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5 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7 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9 象人:古,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今,很象人的样子。
10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11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2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13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4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15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山东:古,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今,山东省。17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8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19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20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21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2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23怀抱:古思想抱负,如“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今,怀里抱着。
24纵情:古,骄傲,如“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尽情。25见机:古,看到细微的预兆,如“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今,看机会,看形势,如“见机行事”。
26猖狂:古,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如“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今,肆无忌惮。27学者:古,求学的人,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8从而:古,两个词,“从”是“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如“吾从而师之”;今,连词,表示目的或结果。29众人:古,一般人,如“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今,大家,很多人。
30不必:古,不一定,如“弟子不必不如师”;今,不需要。31气候:古,天气,如“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候情况,或比喻动向、情势等。
32经营:古,收藏,名词,如“韩魏之经营”;今,动词,计划或管理。33可怜:古,可惜,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今,对他人的不幸表示感谢怜悯。
34从事:随从人员,名词,如“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今,干某项事业。35其实:古,它的真相,如“自以为得其实”;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36方丈:古,一丈见方,如“室仅方丈,可容一人”;今,寺院的主持。37往往:古,到处,如“墙往往而是”;今,相当于“每每”“常常”。
38颜色:古,脸色,如“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色彩。39不行:古,不能走路,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今,不可以。
40成立:古,成人自立,如“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41洗马:古,太子的侍从官,如“寻蒙国恩,除臣子洗马”;今,给马洗身。
42上报:古,报答皇恩,如“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今,向上级报告。
7 文言文中宾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归纳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3、介词宾语提前 简介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举例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4、特殊结构 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语感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总结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公安在?(《鸿门宴》) 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如“有缓急,非有益也。”“缓急”指的是“有急”,“缓”字无意义。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画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今天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来的。如礼礼、气气等。有些简化字和繁体字之间词义毫不相干,因为同音而被采用。如后後、适适、征征、余馀。
11、判断句: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在古汉语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有时在主语后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现代汉语中主谓之间一般用“是”。
12、叙述句: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人或事物的行动变化的句子。
13、否定句:表示否定的句子。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可以是动词如“无”,可以是代词如“莫”。
14、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
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16、韵:只指主要元音和韵尾(如果有的话)。
17、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18、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19、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地方用韵,什么地方不用韵和怎样用韵。
20,换韵:不一韵到底,中途变换成不同的韵押韵的押韵方式,交韵的情况不是。
21、天籁:民歌随口而唱,随口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23、叶音法:一种应该否定的注音法。古人认为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以求和谐,没有根据。
24、双声: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如现代汉语中“珍珠”,“微妙”在先秦是双声。
25、叠韵:两个字的韵母相同,韵头不同也可以,如现代汉语中“光芒”。
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借用同音近音字表示,两个字本来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如“蚤起”,蚤通早。
27、三十六字母:传统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如见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现在研究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
28、连绵字:由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有双声叠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参差,或没有,如蜈蚣、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匆匆、津津。
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就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2、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如“‘孔世家云:颀然而长’”“‘孔’下脱‘子’字”。
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完全的韵文,也有不完全的韵文。
34、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被成为平水韵,一般叫“诗韵”。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38、孤平:诗歌中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是律诗的大忌。
39、拗句:不依照一般的平仄的句子,即该用平声的未用平声,该用仄声的未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
40、对仗:诗歌特别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同的语句相为对仗,这是正格。另外又一种情况,只要求字面相对即词类相同,不要求句法结构相同。对仗一般平仄相对。同类的词相对是工对。
41、合掌:一联对仗出句合对句完全或者基本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
42、流水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也就是说出句与对句不是两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3、借对:对仗中的特殊类型。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如“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取“寻常”本为“平常”之意,但又为古代测量单位,借对数目。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47、小令:散曲的一种,等于一首单调的词。套数:由两个以上的同一宫调的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的套曲。
48、赘韵:曲中不必用韵的地方用韵。
49、衬字:曲律中在规定的字数之外所添加的字,或者加在句首,或者加在句中,但不能加在句尾
借对 对仗中的特殊类型,或称为假对。一个词有两种以上的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来与令一词相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 “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