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

汉语语法从古到今发生了哪些变化,第1张

语法是什么无需多说。可以说说的是“今”和“古”。今即所谓“现代汉语”,用不着再解释。应该解释一下的只有“古”。我国从有文字到现在三千多年,文献中保存的口语材料不多,即以远古的殷周而论,所存文献与口语有无距离,距离多远,也不是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据以研究其语法的“古汉语”,实事求是应该说是“古汉文”。古汉文,由甲骨文到章太炎、王国维的笔下,历史太长,正如其他事物一样,不能不有变化,以哪一时期、哪些著作为准呢标准即使能选定,其中有同有异,怎么对付异呢

大家认为可行的办法是取其大同而舍其小异。幸而我们的古汉语确是有大同,即所谓“文言”,古代大致以秦汉为准,有个相当明朗的规格,后代,不管是强调宜复古的明朝前后七子还是强调宜创新的公安派,都亦步亦趋地照着规格作,这样,文言居其位而众星拱之,就形成相当协调的一统。我们讲古汉语语法,这语就是定于一的“文言”。文言大同之中自然不能避免小异,如过于古奥的词句,见于甲骨文、金文以至《尚书》中的那些,或者另一端,如佛经译文,间或露出外道气,六朝志怪小说,常常露出俚俗气,可以存而不论。

文言和现代汉语的关系是传承关系,因为是传承关系,所以有同有异。有人强调文言不易学通,说等于学外国语。这话说得过了一点,因为同点很多。举例说,大家常提到的《四书》,《论语》开头是“学而时习之”,现在有小学程度的人也能看懂;《孟子》开头是“孟子见梁惠王”,用现代汉语写,照抄也未尝不可。又,从语汇方面看,差别虽然不小,但共同使用的,如水、读、大等,意义大同小异的,如国、顾、或等,也很不少。语法方面,更是同点比异点多。

但也要承认,对比两种,分别也很不少。首先是语音。古代没有录音,假定有,而恰巧孟子的保存下来,可以推想,我们一定听不懂,虽然读《孟子》,我们感到很流畅。就是中古,与现在普通话也差多了,比如有入声,平声不分阴阳;就是上、去,韵味也一定差得不少。其次是语汇。古库里装的是ABCD,今库里装的是CDEF,就是说,有的此有彼无,有的此无彼有。就是共同有的,有些要换个说法,如古的父、喜、丽,现在要说父亲、喜欢、美丽;有些意义变了样,如古的兵、去、穷,等于现在说武器、离开、不能腾达。语法方面,词的结构和用法,某种形式词的有无;句子的结构,某种形式的常用与罕见,都有些大大小小的差异。

在语法方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同点很多,如词可以分类,有名、动、形等类,词可以组合成词组,词和词组都是造句材料,使用时可以成为各种类型的句子,句子可以分析成为各种成分,而且经常是主在谓前,宾在述后,等等。这些同点,知道当然也好,但不知道,关系总不像忽略异点那样大。因此,以下的比较着重说异点。又因为现代汉语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所以所谓异点,大多是从文言方面说。

古人讲章句,讲虚字,目的是读懂古书,似乎从来没想过,语言的形式还可以分析综合,总结为规律,提高到理性认识。近年来研究语法,开头是以西制东,或以拉丁文衡汉语,或以英文衡汉语。这自然难免削足适履,其情况这里不谈。这种风气慢慢转过来,成为明白承认,要以汉语为根据总结规律。可惜,这种认识像是没有彻底,因而讲古汉语,有时候不免以今制古。比较明显的例之一是词类活用,如“鼓之”的“鼓”,“目之的“目”,“巢于幕”的“巢”,说这是名词作动词用。何以知这三个字是名词最可靠的办法是统计,比如由战国诸子统计到东汉,用“鼓”的例句整一千,其中九百九十九次是“钟鼓云乎哉”之类,只有一次是“齐人三鼓”,像《荀子》“非能水也” 的“水”一样,然后定“鼓”为名词,说“齐人三鼓”的“鼓”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结论才是可信的。这三个字的定性显然不是这样来的,而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框子套出来的。不错, “鼓”在现代汉语里是名词,因为不能说“鼓鼓”“使劲鼓三下”。古汉语里就不是这样,“鼓”带宾语和作名词一样(可惜没有统计材料),我们为什么不说它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呢显然这是以现代汉语语法为本位才如此定性的。有人也许会说,“目”是象形字,“鼓”和“巢”是会意字,都是事物之形;也可证都是名词。这理由也很可疑,因为“目”的象形是“睁着”的一只眼,睁眼当然可以表示“看”。同理,“鼓”的“支”旁是像用物“击”之形,“巢”是鸟“住”窠上之形,为什么不能表示动作呢尤其“巢”字,不像“鼓”,还有“击鼓”的说法,“目”,还有“视之”的说法,“巢于幕”似乎只能这样说,专职而说活用,除了必须以现代汉语语法为准以外,恐怕找不到另外的理由。另一个明显的例是说“吾谁欺”“未之有也”“惟德是辅”之类是倒装。为什么这样说,显然不是因为在古汉语里,偶尔才可以这样颠倒一下(事实是只能这样说),而是因为现代汉语的次序与之相反。

与语音、语汇相比,语法变动的速度比较慢,幅度比较小。但时间久了,加以有文言、白话之别,古与今对比,大大小小的分别也有一些。

(一)单音节语素的词比现代汉语多

(二)词的用法比较灵

(三)代词没有特定的表示多数的办法

(四)量词很少,表示数量只用数词

(五)没有动态助词

(六)有些助词只表语气,可以放在句首或句中

古今的解释

[ancient and modern]

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详细解释 古代和现今。 《礼记·三年问》 :“故三年之丧,人道之至文者也……是百王之所同,古今之所壹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 唐 杜甫 《登楼》 诗:“ 锦江 春色来天地, 玉垒 浮云变古今。”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 :“质之於古,实应先王之法;施之后世,可以推行:诚古今之通议也。” 朱自清 《论 老实 话》 :“天论中外,也无论古今, 大家 都要求‘老实话’。”

词语分解

古的解释 古 ǔ 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 相对 :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a.指古代的 道理 ;b.古朴;c.古老的道路)。 古体诗的简称:五古( 今的解释 今 ī 现在:今天。 今生 。今世。今番(这次)。 古为今用 。今是昨非。 古昔 部首 :人。

李清照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也被很多后人广为传颂,都在赞扬项羽的精神。项羽之勇,千古无出其二,如果当时选择回到江东,重新招兵买马,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可是为什么项羽说自己没有颜面面对江东父老,从而选择自尽呢?

第1个原因是项羽太过于高傲自负,自己本来应该成为天下的霸主,可是这千载良机却被自己错过,反而迎来了如今的败局。其实这与项羽的出身也离不开关系,他本身就是一个贵族出身,平日里都是一个爱好面子的人,如果不是注重面子也不会逼走韩信,更不会有如今的惨败。所以今日的失败最大原因就在于项羽自己,家乡人本来对自己寄予了厚望,但是自己却辜负了家乡人,所以项羽才会说到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

第2个原因是项羽觉得自己对不起一起征伐天下的江东子弟,当初那些江东子弟们跟着项羽,对他给予了信任,可是如今在项羽的统领之下,江东子弟们纷纷丧命,这都与项羽有着莫大的关系。与自己一起打天下的江东子弟们大都战死,如今只剩下了自己一人,又有什么颜面回去面对父老乡亲呢?

如果换做是一般的将军,可能会选择忍辱负重,毕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可是项羽不同,西楚霸王的称号早已响遍天下,就算是要失败也要败得轰轰烈烈。项羽真的是一个非常可惜的将军,天下应该是他的,可惜被他弄丢了。当深爱着自己的虞姬自尽之后,项羽的内心恐怕也没有多少求生意志了吧,对此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在评论区中留言。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敦煌词)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敦煌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李煜《菩萨蛮》)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李煜《临江仙》)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顾夐《诉衷情》)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钱惟演《玉楼春》)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木遮》)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范仲淹《御街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范仲淹《御街行》)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张先《天仙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明月不知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欧阳修《踏莎行》)

笙歌散进游人去,始觉春空(欧阳修《采桑子》)

聚散若匆匆,此恨无穷。

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于谁同。(欧阳修《浪淘沙》)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留春住(王观《卜算子》)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今宵剩把颍钢照,有恐相逢似梦中(晏几道《鹧鸪天》)

残睡觉来人又晚,难忘,便是无情也断肠(晏几道《南乡子》)

两鬓可怜青,只为相思老(晏几道《生查子》)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王安国《清平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苏轼《蝶恋花》)

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李之仪《踏莎行》)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黄庭坚《望江东》)

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晁元礼《绿头鸭》)

人强健,青尊素影,长愿相随(晁元礼《绿头鸭》)

叹好梦,一一无凭,怅掩金花坐凝目(晁元礼《雨霖铃》)

别后厌厌,应是香肌,瘦减罗幅(晁元礼《雨霖铃》)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秦观《望海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秦观《江城子》)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观《满庭芳》)

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秦观《满庭芳》)

无奈云沉雨散。凭阑干,东风泪眼(王诜《忆故人》)

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赵令峙《清平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原上草,露初唏,旧楼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鹧鸪天》)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柳永《雨霖铃》)

此去经年,应是良晨好景虚设。便纵有千钟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栏桡(柳永《少年游》)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柳永《定风波》)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毁,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晁补之《盐角儿》)

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魏夫人《武林春》)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周邦彦《满庭芳》)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周邦彦《兰陵王》)

故乡遥,何日去(周邦彦《苏幕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20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