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的名人

铜陵的名人,第1张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天宝、至德、上元年间,李白曾三次漫游铜陵(时属南陵县境),留下诗作13首。 裴休 (813—887年),年公美,河南济源人。唐大中六年(852年)以兵部侍郎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著新法十条,又立税茶十二法。秉政五年,罢为宣武军节度使。历昭义、河东、凤翔、荆南四节度使。其文章有著称,书楷遒媚有法,很得唐宣宗赏识。唐中和年间(881—885年)来铜陵,留有《铜官山保胜侯庙》等诗作。 梅尧臣 (1002—1060年),字圣俞,世称梅宛陵,北宋著名诗人。宣城(今安徽省宣州市)人。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多次来铜,留有《铜官山》等诗。 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眉山(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书法、绘画也负盛名,是我国文学史上成绩卓著的作家。21岁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自黄州(今湖北黄冈)抵常州(今江苏常州),路过铜陵,与黄庭坚会游于铜陵县陈公园,留下《题陈公园》等诗作。 黄庭坚 (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年号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治平中进士,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佐郎。后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绍圣初曾为宣州(今安徽宣州市)、鄂州(今湖北武汉)知府。有《山谷集》。黄庭坚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自南昌泛游至铜陵,恰遇苏东坡自黄州抵常州,路过铜陵,二人相会于陈公园。黄庭坚在铜留下《阻风铜陵》、《阻水泊舟竹山下》、《铜陵县望五松山集句》等多首诗作。 李纲(1083—1140年),字伯纪,宋邵武(今福建邵武县)人,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逼开封,李纲登城督战,激励将士,击退金兵。但不久就受到投降派的排挤。高宗即位后,他一度被起用为宰相,仍力主抗金复国,然在职仅75天,又遭贬斥。后调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等职。他一贯主张抗金,著有《论语详说》、《梁溪集》等。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初一李纲途经铜陵,因风急浪大,舟不能行,被迫弃舟登岸,在铜陵盘桓三日,作诗多首。 杨万里 (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南宋著名诗人。27岁中进士,曾任漳州、常州等地方官。其诗与当时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并称“南宋四家”,著有《诚斋集》。其数次路过铜陵,留下《舟过大通镇》、《丁家洲避风行小港出荻港大江》、《夜宿羊山矶》等诗作。 王安石 (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嘉三年(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为相,实行变法。熙宁九年(1076年)被迫辞职。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元丰二年(1079年)改封荆国公,卒谥文。崇宁间追封舒王。现存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王安石在拜相和实行变法前后,曾多次涉足铜陵,写下了数十首与铜陵有关的诗文。 汤显祖 (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土、清远道人,明代戏曲作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上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降职为广东徐闻典史。后改任浙江遂昌知县,又以不附权贵被议免官,未再出任。其一生著作甚丰。汤显祖因与铜陵人佘翘父子交往过甚,多次来过铜陵,留下《过铜陵》、《答佘聿云》等数篇诗作。 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明朝浙江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哲学家、教育家。曾在故乡阳明洞筑室讲学,人称阳明先生。早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王守仁于正德年间(1506—1521年)以“宸濠之变”邂逅铜陵,登五松山乐之游咏累日,留诗3首。 徐一科 (生卒年不详),字伦盈,江西弋阳人,举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任铜陵知县。据乾隆《铜陵县志》记载,他任知县期间,能谨恭职守,为百姓谋利益。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铜陵涨水,堤圩尽溃,他率民筑堤埂八十余里,保障了民众安全,铜陵百姓感激他的德行,将他筑的埂称为“徐公堤”,并立有“徐公堤碑”。其在铜陵任期内,留下多首诗作。 陈 明朝浙江慈溪人,举人。成化六年(1470年)任铜陵知县。据嘉靖《池州府志》和乾隆《铜陵县志》载:他在任铜陵知县期间,减轻徭赋,兴办学校,并留下诗作数篇。任职期间,铜陵“人才勃兴,户口日增”。 蒋应仔 清朝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贡生,顺治二年(1645年)任铜陵知县。时铜陵刚遭兵难,百姓流亡,城廓倒塌。蒋应仔率众修筑城廓,安抚流散百姓,使黎民恢复家园,深受百姓爱戴。他在铜陵期间留下了不少诗赋、文章,并于顺治十二年主持编修了《铜陵县志》。

人间最美四月天,最是一年好风景。

山野桃花,田垄野花,

公园樱花,街道绿植。

……

进入4月,奇创 旅游 集团运营的全国各大景区

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迎来一片繁花似锦。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期,

让我们共赴一场春日的浪漫之约,

“云赏”春日“花花世界”。

只此青绿 千年古窑

江西吉安·吉州窑景区

在江西吉安,奇创全链打造的“千年古窑”吉州窑景区在四月,终于褪去寒色,完全迎来了她的春天。沉睡了整个冬季的花草虫鸟被春雷惊醒,笼罩在吉州窑身上的层层灰土也被春雨洗净。一如《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中所描绘的春色一般,“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现在的吉州窑,以青绿为底色,百花竞开未落,时而云淡风轻,时而细雨蒙蒙,恰恰复现了苏东坡蕴藏在字句之间的,具有宋朝代入感的诗词春意。

满山春茶绿 桃花笑春风

江西景德镇·高岭中国村

位于江西景德镇的高岭中国村,是奇创 旅游 集团重点运营的江西省瓷茶旅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重点项目。清晨的高岭中国村云雾缭绕、骄阳初升。徒步于琅玕山间,阵阵潮湿的晨风迎面扑来,凉飕飕的。置身在林间如画的美景中,如坠云雾,似梦非梦。

自古人生何其乐,偷得浮生半日闲。在高岭中国村,可利用闲暇时间离开世俗的喧嚣,融入世外桃源,住进山水田园里,寻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无论是在浮梁茶海赏味第一口春茶,亦或者在大唐茶市体验绝美唐风,在高岭花海、湖光山色间露营烧烤,还是住进赣徽建筑的茶隐仙居,体会古香古色的韵味……在高岭中国村的每一刻,都足以让人不负春光。

春不晚 邂逅真江南

湖州·世界乡村 旅游 小镇

世界乡村 旅游 小镇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潞村,是“世界丝绸之源”和“世界乡村 旅游 大会永久会址”的所在地,也是浙江省 旅游 类特色小镇。今年1月18日,与奇创 旅游 集团正式签署运营管理服务协议。

“你一句春不晚,我便到了真江南。”潞村便是很多人心目中最是江南的小村落。恰逢三月春华时节,伴着淅沥的小雨,走在石板小路上,桃红柳绿,莺飞草长便是眼前所看到的美景。春雨中的潞村,更为静谧,一眼望去繁花掩映着古桥老宅,撑上一把伞,独自欣赏着眼前的一切,慢慢品一下这古村的春日浪漫。

梦里巴国 春雪杜鹃

四川宣汉·巴山大峡谷

巴山大峡谷位于四川达州宣汉县,是奇创 旅游 集团运营的达州当地龙头景区之一。一场春雪之后,巴山大峡谷罗盘顶再次白了头,山顶的含苞的杜鹃,刚准备伸展出花瓣就被突如其来的冰雪覆上,惊艳了整个罗盘顶。

这就是巴山大峡谷最美四月天。预计雪后的巴山大峡谷正是艳阳,阳光下的冰雪杜鹃,和当地土家族非遗表演、非遗沉浸式体验联动,更是不容错过。

心向山海 春游黄贤

宁波奉化·黄贤森林公园

春日正好,黄贤森林公园的游客络绎不绝。白絮的云,蔚蓝的天,高飞的燕子,在各色花瓣的映衬下犹如一幅被晕染过的风景画。还有海上长城、明珠湖、山海关、东元塔,春日的风光无限好,让人心旷神怡,每一处都值得定格,留下美好瞬间。

除了应接不暇的风景,景区还安排了草莓采摘、寻宝、抛梁馒头等活动,让游客们能在这过一个闲暇温馨,丰富的春日时光。

春游江淮 浮山春色

安徽铜陵·浮山风景区

浮山位于铜陵市枞阳县,濒临白荡湖,是方以智故里,桐城派发祥地。因三面环水形成“山浮水面水浮山”的奇观而得名,有“中国第一文山”的美誉,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的大量摩崖石刻。

一场绵绵春雨之后,浮山梳洗一新,潺潺的溪水在错落有致的竹林间盘桓,翠鸟在花红柳绿的漫山遍野间飞旋,处处均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美好景象。

不负清明 春色无边

安徽广德·太极洞风景区

太极洞是位于安徽省宣城广德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4A景区, 旅游 资源得天独厚。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太极洞风景区步步皆景,让人流连忘返。泛舟砚池湖,观潋滟湖光;寻幽抱朴园,闻清新竹香;探溶洞奇景,赏怪石嶙峋徜徉于景区内,尽 情感 受春的气息!

风静花香 春日画廊

安徽淮南·焦岗湖风景区

安徽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地处淮河中游左岸,南临千里淮河,被誉为“华东白洋淀”,是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国家水利景风区,国家湿地保护区、全国(省、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素有“淮河大湿地,安徽焦岗湖”的美誉。

若要在淮南寻一处可兼容休闲慢生活,又不失生机春趣的地方,那无疑是有“华东白洋淀”之称的焦岗湖了。人间四月天,泛舟焦岗湖,感受一份独属于春天的期待。

除此之外,山东淄博市牛郎织女景区、浙江宁波哩呀罗国际乡村 旅游 度假区、广西崇左太平古城景区、贵州遵义务川青少年研学基地、湖南益阳明清古街……一切的春日美好,正在井然有序的发生着!

春日不迟,相逢有时。

待疫散岁安,再携手看那明媚春光和鼎沸山川。

图文版权归属于奇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章必功

章必功,男,1949年11月03日生,安徽铜陵人。1968年参加工作,教授,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政协委员,曾任深圳大学校长,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师范学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文名:章必功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铜陵

出生日期:1949年11月03日

职业:教授,校长

毕业院校:安庆师范大学、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担任深圳大学校长

代表作品:中国旅游史

个人简介

章必功,1949年11月03日出生于安徽,主攻中国先秦两汉文学,22年前的一篇研究生作业《六诗探故》,时隔十几年后引起学界专家的重视;他特别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史哲的融贯汇通和激浊扬清,出版专著多部,形成了一种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学术风格;他试图填补旅游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在深圳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描述古代旅游历史的《中国旅游史》;他是全国优秀教师,曾任深圳大学校长。

个人履历

章必功的人生起步,和乒乓球有着不解之缘。曾是安徽省铜陵市青少年乒乓球冠军的他,1966年开始的“文革”,首先打碎的不是他的大学梦,而是他的乒乓梦。

1968年,章必功被分到九华山下的酉华公社当知青,只干了8个月就因乒乓球特长被招工回城。在选矿厂,喜欢文学的章必功,常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了领导注意。一天,他正在马路上修管子,一位局长见到他说:“小秀才,调你到科委干不干?”从这以后,这个高中生开始为市办展览写解说词,为科委写材料,偶尔也写写诗歌。

1977年恢复高考,章必功报名参加,最终,章必功接到一张“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现安庆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已成家立业的大龄考生通常被分到师范院校,还可以带工资上学。

1981年,北大古代文学专业招收了5名研究生,其中4名是北大应届毕业生,仅有章必功是惟一来自京城外的乡下人。一时间,他成为安庆师院和铜陵小城的新闻人物。

1984年章必功研究生毕业,正赶上新创办的深圳大学向北大要人,他便来到这座异常陌生的边陲小城和特区大学。

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同年来深圳大学任教。历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文化与创播系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艺学和传统文化。曾出访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刻骨铭心地爱好中国文学

章必功1949年11月生于安徽铜陵。从小,便迷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爱上了唐诗宋词元曲。18岁上山下乡,20岁那年当了矿山工人,更加喜好诗词。一夜灯下读唐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大为欢喜,原来家门口这座不起眼的丘陵,竟与李白相知。兴起之下,他连夜撰写一篇洋洋洒洒的《五松山记》,在《铜陵日报》上登了整整一版。22岁,得力于舞文弄墨,先后到市展览馆等政府部门做秘书。1977年,考入安庆师范大学中文系,1981年又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研修。

章先生称自己爱好中国文学“是一种诚心诚意、刻骨铭心的爱好”。考大学,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所填的专业全部是“中文”。“尽管我别的学科成绩也很好,但我不会去考别的专业,因为我觉得,只有爱好成为职业内核,工作才会非常自觉而愉快,生活才会相当写意而潇洒。”他特别声明,他由文学的感性爱好转变为对文学的理性研究,动力仍然是个人兴趣,他从不做命题作文式的课题研究。他说他的几本小书,都是自选课题,不是应征课题。不是为职业、职称作,而是为情动于衷作,为思有所得作。所以他激赏龚自珍的两句讥讽文人的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一篇作业引起学术界关注

说到读书做学问,章必功的经验之谈是:无论是读大学还是读研究生,都是“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其中研究生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要做好导师布置的每一份作业”。章先生的研究生作业,有两篇人未离校,就被老师推荐发表。一篇发在社会有影响的月刊、中华书局编辑的《文史知识》上,一篇发表在学界有地位的年刊、中华书局编辑的《文史》上。其余的作业,如《读诗札记》、《赋体起源》,也为他在深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初稿。章先生深情地说,安庆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和深圳大学是他人生转折的三大重要平台,各有教益,各有特色。而未名湖的特色是自学环境优越,师德师风高尚。

1983年,章必功向主讲《诗经》课程的北大中文系主任费振刚教授提交了作业《六诗探故》,文章论证古今学人争论不休的一个古文论重要范畴《周礼》“六诗”“风赋比兴雅颂”,指出它本是周代国学的诗歌教学纲领,反映了周代国学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诗歌教学过程(先学诗的歌唱与朗诵,后学诗义的比喻和引申,再学诗乐在朝廷和宗庙的应用),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一风二赋三比四兴五雅六颂的排列顺序。交作业的第二天,费振刚教授便将他叫到办公室,说你的作业我要拿给你的导师看,以后我讲“六诗”就用你的观点。一句话,使学生由惊愕而感动,由感动而振奋。1984年,《文史》第22辑全文刊载了这篇论文。文章发表后,沉寂了十余年,到上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先是日本《汉学大辞典》、中国台湾《国学大辞典》全文收录。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六五”规划项目(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第一卷《先秦文学史》第二编《诗经》请章必功撰写,其中有关六诗的论述,全部采用了《六诗探故》的观点和内容。章必功说:“如果没有北大老师的赏识,恐怕就没有这篇文章的丝毫影响了。光大发扬这种师德师风,正是我主持深大学政的一个重要目标。

“红楼业余爱好者”

1996年,一本16万字的《红楼讲稿》,让不少人将章必功归入了红学研究的专家。但章必功自己说,研究《红楼梦》纯属“上司所逼”,偶然邂逅。

章先生说,他小学五年级便开始读《红楼》,但“看不到刀光剑影、铁马金戈,了无趣味”。中学毕业后再读《红楼》,亦不过是对“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产生了较大的同情”。1983年,吴组缃先生给北大研究生讲《红楼梦》,也是要每人交作业,章同学的一篇《大观园中的“三宝”、“三玉”》获得吴先生的高分,激励了章同学对《红楼》的兴致,觉得《红楼梦》说了两百多年,还是有“说不到”的余地。到了1985年,章必功参与深大中文系组织的《红楼梦》电脑多功能索引的研制,开始翻检《红楼》。次年,这一项目在北京通过鉴定,北大教授兼深大中文系主任乐黛云女士吩咐弟子辈的章必功写篇文章南北呼应,于是他再将当年的《红楼》作业从六千字扩充至一万二千字,题为《“三宝”、“三玉”人名构思初探》在《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谈及这篇文章的内容,章必功称不过有“小小的发现”。他说,曹雪芹喜欢在人物姓名做文章,但人物姓名以谐音、双关暗示褒贬,是曹的雕虫小技。曹在人物姓名上的雕龙大技应该是“三宝”、“三玉”。大观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三宝”: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章必功认为,这一组以“宝玉”为中心的人名对称标志着两组特定的人物关系——联系“三宝”的是婚姻,联系“三玉”的是爱情。这一看法,当初交作业就得到了吴组缃先生的首肯,因为“老先生自己也没有讲到这一点”。文章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学术资料汇编全文收录。受此鼓舞,1994年章必功在深圳大学开设“红楼梦专题”,写一章,讲一章,共22讲,成《红楼讲稿》。其中,他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三章,一是《三宝三玉》;一是《红楼诗话》,《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是《黄金锁、冷香丸、红麝串》,眼下正被《红楼》迷转贴于国内网站,引发了热烈讨论。不过,他还是说他的《红楼》研究,是浅赏辄止,是个“红楼业余爱好者”。

没有诗歌的学校是寂寥和枯燥的

在深大的20多年里,章必功形容自己的很多研究都是出于教学需要为教学服务。上世纪90年代初,顺应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深大中文系开设旅游文化专业,请他写一部《中国旅游史》给学生作教材。这是一个创新,因为国内没有这门课,也没有这种书。写了大约一年时间,国内终于有了一本试图描述古代旅游历史的专著。他自己对这本书并不满意。说此书名曰填补空白,其实是滥竽充数。但我们读了读,感到与通常专门史的写法有所不同,《中国旅游史》文学意味浓,文笔精炼,可读性强。因而一印二印三印,并被一些高校选作教材和参考书目。本世纪初,章先生提议改革大学公共课程,用《文史哲通论》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供理科学生必修;设立《科学史纲要》,供文科学生必修,并组织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编写《文史哲通论》教材《华夏人文要略》。这本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项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章必功眼下最想做的学问就是完成正在进行的“品诗论史”系列讲座,增强学生和民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的兴趣、修养和水平。此前,他已在深圳开讲了《品诗论史·兴亡篇》和《品诗论史·婚姻篇》。章必功认为,诗歌自古就是文化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绝妙好辞。中国以诗行教,源头古老。学校需要诗歌,没有诗歌的学校是寂寥和枯燥的。1998年,深大师院附属中学要出校训,章必功当即建议采用李贺的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并请了一位书法家将这句诗雕刻在学校的石墙上。在章必功看来,品诗是人生一大快事。“揣摩诗心,心动而神摇;融会诗境,手舞而足蹈。”而品诗论史,是在做学问,就没有那么轻松,“不仅需要史学的枯燥积淀和史家的沉重思考,而且需要在枯燥中焕发诗的情趣,在沉重下飘扬诗的韵味,做到以诗心话沧海桑田,以诗意说天翻地覆”。

在章必功开讲的《婚姻篇》中,章必功从诗歌入手,勾勒中国婚姻史,并密切联系了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关系。章必功估计,当代人的婚姻状况约略是:10%亲亲热热,20%不冷不热,30%忽冷忽热,20%只冷不热,剩下的就是水深火热。因此他推崇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认为这是婚后感情交流的至高境界。针对**《手机》中的台词“审美疲劳”,章必功认为,“审美疲劳的本质就是喜新厌旧”。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和城市,很多人的婚姻动机都比较功利。在他看来,要缔结并维护一段好的姻缘,关键还是要讲感情,好的婚姻,不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是“你站在我心里”,这是一种相互的、平等的喜爱与认同。他进言,当代夫妻要爱护情感,警惕古人说的“至远至近东西,至亲至疏夫妻”,千万别从“至亲”变成“至疏”。要重视王菲唱的“只爱陌生人”。他认为,“只爱陌生人”并不荒唐,实际是对当代爱情婚姻容易枯萎的反诉,揭示了当代爱情婚姻中客观存在的一股由“至亲”滑向“至疏”的寒流,反映的是一种女性的苦恼和当代人的爱情婚姻危机感。

老章言论

谈教改

“官本位浓厚、人事制度老化、师生关系疏远、教学声望下跌、泡沫学术抬头、计划经济严重、人文精神模糊、改革步伐缓慢”。2009年末的深圳,寒风刺骨。在深圳大学校长室里,校长章必功坐在沙发上,两只手放在袖子里,一口气历数了中国大学教育的“八宗罪”,“深圳大学近些年来的改革,就是围绕着这八大问题展开的。”

而就在半个月前,酝酿了4年之久的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在深圳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特别会议上审议通过,并已经上报深圳市政府,一旦获批准,就意味着自2010年起,深圳大学所有教职员工不再具有传统意义的国家干部身份,所有人分属教师、管理和技术岗位,凭合约和学校发生关系,年度考评不合格需解聘,聘期考核不合格不续聘;所有的学院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都是教授,不是干部不是官,12名校级领导将逐步减少到5个;讲师6年之内评不上副教授就得走人;组建各单位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而担任党政职务者不能进学术委员会,实行教授治校,等等。这仿佛应了章必功几年前的那句很牛气的话:如果允许自编自导,我们有决心也有信心在深圳的舞台上跳一支人事改革的舞蹈给全国高校看。

“大学无官,改革后我就是深圳大学的一级管理职员,相当于CEO,不再是什么正厅级了。我从不把自己当作一个官,我就是一个老师,我现在还上课。”章必功是一个激情澎湃的人,他的专业是先秦两汉文学,对此有“一种诚心诚意、刻骨铭心的爱好”,著述颇丰。主持深大学政后,他锐意改革,作风亲民,在学生中有一群自称“章鱼”的粉丝。

在章必功看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余地很宽,因为它基本上没有搞体制改革,体制基本上没动,运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体制。这就等于说,全国2000所大学都挤在起跑线上,没有明显的领跑者,这对深圳大学是一个机会。如同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样,深大也应该成为高校改革的排头兵。“我希望全中国的人都知道,深圳大学是一个有想法的学校,是一个有主见的学校,不是一个跟风的学校。”

大学无官

2005年,章必功被任命为深圳大学校长。此前20年,他历任深大夜大学专科主任、中文系主任助理、副主任、党办主任、宣传部长、副校长,从“小干部”逐级升迁的经历,使章必功顺利完成了从擅长诗词歌赋的学者到大学管理者的人生跨越。在这一过程中,他对中国大学教育存在问题的认识也日益清晰。

在章必功看来,大学的最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是主要由学者和学生组成的为培养人才开展研究的场所,不是培训机构,不是科研机构,也不是工厂。因此,大学的一切规章制度,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而不能从方便办学、方便教师的角度出发。但现有的以“计划等级制”和“配额供给制”为特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大学的功能出现了异化。

“什么一本二本,国家重点,省重点,985,211,就是人为把大学分成三六九等。像这样划分的重点,就抑制了地方上一批原来非重点的进步。重点由教育部门分配,这种分配还深入到了学校内部,有些很难理解。比如深大现在想组织一支高水平的篮球队,你一定以为没问题,我告诉你其实很难,到了上面他拿出一个分配单子,谁办乒乓球队,谁办篮球队,分配搞足球的想搞篮球,不行。连球队都分配,何况谁是重点谁不是重点。我是极力主张取消一本二本、重点非重点的,重点应该是自然形成的,学生趋之若鹜就是重点,学生冷落它就不是重点。”

深圳大学虽然身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但旧体制的毛病一样不少。高等教育的“八宗罪”同样存在。

“市领导的秘书曾经问我,深大能不能在5年内变成全国重点大学,我明确告诉他不行,他说10年如何我说50年都不行,除非深大换老板,投资主体变为中央政府,这显然是办不到的。”

“深圳市给深大的经费全国第一,深大教师平均工资全国第一,教授的正常年收入是25万。深圳的诱惑又很多,很多人拿着学校的工资养尊处优,不去做学问,而是热衷于搞钱。而只要来了,就走不了,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平庸之辈挡道,优秀的人才上不去。”

人事制度的改革简直刻不容缓,不过尽管想法激进,但章必功明白,他成不了蔡元培。时代不同了,蔡元培这样的教育家是民国时代的产物,而现在是21世纪,国家的教育体制一定时期内不会大变,政府投资规模一定时期内不会大增,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主旋律一定时期不会变。在这些框框之下,任何激进的引发动荡的改革均不可取,大学自治是不可能的。因此,章必功的策略是渐进,“既不是温吞水,也不做绿林响马”,而是在老制度的背景下起步,凭借老制度积累的基础,向新制度逐步过度,直至完全实行新制度。

因此,此次通过的《深圳大学人事改革方案》,2005年章必功就任校长不久就在校长工作报告中提了出来,但正式启动是在2006年,草拟于2007年,斟酌于2008年,修订于2009年,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听取意见,并坚持平稳过渡的原则,为在岗20年以上者设置了长聘制度。因此,尽管有少数教师找章必功来“论理”,但该方案还是以80%的高票在教代会获得通过。

这一结果的取得,和章必功几年来锐意改革所积累的人气和威信分不开。针对大学普遍存在的行政人员“话事”的情况,章必功搞了两个委员会:人事工作教授委员会和财经工作教授委员会,分别由9位没有行政职务的“布衣教授”组成,这18个人,基本上决定了深圳大学谁可以调进来,谁不可以,谁的实验室可以得到100万。谁的可以得到200万。

“过去要走后门进人要找校长一个人,现在至少要找5个以上的人说情,难度和成本大了很多。这两年通过这个委员会进入深圳大学当老师的有200多人,素质比前几年提高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教授的地位和尊严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为了制止泡沫学术的抬头,深大还改革了评奖制度,规定谁申请谁举证,申请的人要自己证明学术成果的影响力,14个评委。13个是外校的,这样一来,“2006年申请的有300多人。到了2007年就只有80多人了,为什么因为很多人担心举证不够分量而放弃了,最后获一等奖的只有一个人。这就有学术定力了,数量之下,一篇文章说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另一篇说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屈原,这有什么意思啊如果没有可以加入人类思想宝库的思想就不要写文章了。”章必功说。

还有,“整个中国高校,教学声望是不如以前了,一般大学急于升级,学士升硕士,硕士升博士,片面追求科研强校的道路,把教学给淡化了。教师也是片面追求科研成果,往往在教学上马马虎虎。但没有好的教学,就没有好的师生关系。”针对这种情况,深圳大学设置了高级讲师的职位,待遇相当于副教授,就是为了鼓励教师忠于本职,认真上课。

在深圳大学,学生不用体育达标,只要参加某个体育俱乐部就及格了;没有《大学语文》,但要读《科学史纲要》和《文史哲通论》,要通过英语口语、普通话、信息技术、心理和身体健康5项测试;不及格不需要补考,但要重修,因为3门补考会拿不到学位证。

和章必功谈及“蚁族”,他很肯定地说深大的毕业生不会有这种情况,“首先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思想活跃,找工作是有优势的,另外,学校在深圳创业园租了地方,有启动资金鼓励学生创、毕业一年内都可以先留在那里。如果搞不出名堂,可以离开,搞出名堂可以继续。”

任职经历

1968年,在安徽铜陵酉华公社当知青、选矿厂工人、科委干事

1977年—1981年,恢复高考,考入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现安庆师范大学)学习

1981年—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学习,获文学硕士。

1984年,在深圳大学任教

深圳大学中文系副主任

深圳大学中国文化与传播系主任

深圳大学副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

深圳大学校长

学术成就

主要论著

《〈红楼〉讲稿》

《元好问暨金人诗传》

《文体史话》

《中国旅游史》

译著

《意识形态的时代》

论文

《六诗探故》、《红楼诗话》等三十余篇。参编《先秦文学史(诗经)》

主编

《文化与传播》、《华夏人文概览》。

主持

“《红楼梦》多媒体课程教学研究”

国家高等教育教材十五规划项目《华夏人文概览》

主持广东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岭南近代文学大系》的编撰

演讲

《品诗论史》

师生关系

校长信箱

深圳大学的校长信箱是学子们的“宝地”,也是深大民主的集中体现。同学们不仅可以在这里提建议、意见,还能与校长交流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能在心情不好时来这里发发牢骚,在看到了好文好段时来这里与校长分享。章必功的校长信箱里已经有了28万封电邮。

在校长信箱,章必功校长被称之为“老章”,学子们可以自称“学校学生”,也可以自称“章鱼粉丝”。这是深圳大学独有的称呼——章鱼是指章必功校长的“粉丝”。老章的幽默、民主和正直,让同学们又敬又爱,这种情感往往可以达到崇拜的地步。老章是许多深大学子的偶像。

老章对每封来信必亲自回复,能亲自解决的必亲自解决,关系到学校部门职责的必亲自转发。在深圳大学,学生有困难,一是找义工,二是找校长。老章多年来为深大做出了趋于无穷大的贡献。同时,老章的君子作风又教育了一届届学子。

“和五六十年代相比,今天高校的一个最大变化是师生关系的疏远,老师上完课夹着皮包就走了,老师忙老师的,学生忙学生的。”因为洞察到师生关系疏远,深大开设了领导信箱系统,这不是章必功的发明,但他将之发扬光大。

回信趣事

就任校长至今,章必功总共回了大概28万封学生来信,平均每天20封左右,“很多人断定有不少于一个排的秘书在替我回信,我可以告诉大家,没有一个,校办主任都不知道我的信箱密码。你以为那个信箱回得很舒服吗看到那些生日贺卡当然很快乐,但更多的是骂学校的,食堂饭菜打少了,洗澡没热水了,头都看大了。为什么要坚持,就是为了挽回日益疏远的师生关系。同时,这个信箱等于增加了2万双观察深大的眼睛,使我们知道一些真实情况,有什么不好”

章必功把学生的来信分为这么几类:第一类抬头望星空,志存高远;第二类低头望脚下,讨论柴米油盐,是否应该养猫之类;第三类是争议校政的,如熄灯制度的;第四类是讨论深大应该怎么办的;第五类是倾诉个人问题的,有谈恋爱失败,问校长该怎么办

回复这些信,章必功花了很多心思。有学生写信问校长该怎么看待同性恋,章必功回答:“造物无常,不喜不憎,无性为性,既怜且悯。”就是承认同性恋是一种客观,虽然不合人性,但自有一段怜悯。“我用这样的语言形式,学生会拿不准什么意思,会慢慢思考,不容易发生冲突。”

还有学生和校长谈变性手术,问如何履行请假手续。“这样的信回起来有难度,你千万要慎重。我回信首先对他的想法表示尊重,第二劝他要认真思考,对变性后的困难要想好,第三如果想好了,一定要征求父母的意见,第四,如果家人和他本人的意见高度一致,决不动摇,我就教他向学校提交休学申请书,用别的理由申请休学一年,本校负责替你保守秘密。”

有学生在信箱中向老章询问杜鹃山一说(深圳大学杜鹃山有许多鬼怪传说,被誉为邪地、阴地),章必功回答:“人有正邪,地有好坏,未曾听说地有正邪之分。”

而且,章必功和学生的交流并不限于网络。有一次他改作文,发现一篇写得不错,给了90分,改到另一篇,发现好像看过,一比较,发现两篇一模一样,都是夜大生,还是科长。章必功在上面写道:“两兄文相似,令人想起木兰词,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几天后他再去上课,发现这个班笑声朗朗,那两人在向同学炫耀那个评语,并对章必功说,确实是抄的,现在又重做了一遍,请老师批改。“这就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如果我对这事漠然处之,直接给两个0分,不是不可以,但效果未必好。”章必功提起此事,至今很得意。

有银行招聘,规定应聘者必须来自“211工程”大学,学生因此向章校长诉苦,说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章必功安慰学生:

他们素质低,不必在意。转身就让财务撤回了学校在该银行的所有存款,银行很快改弦更张。

有学生唱歌唱得好,考到了深大音乐系,不久找到了校长,说深大的师资还不够好,要求转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章必功同意了,而且说深大的学费你也不用交,你到上海去,深大承认你的学分。在章校长看来,学校不应该有门户之见,这个学生在上海得到了名师的指点,心情愉快,这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一点一滴间对学生利益的考虑和保护,使深大出现了人数庞大的“章鱼”群,有事找校长,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

章必功的人生起步,和乒乓球有着不解之缘。曾是安徽省铜陵市青少年乒乓球冠军的他,1966年开始的“文革”,首先打碎的不是他的大学梦,而是他的乒乓梦。

1968年,章必功被分到九华山下的酉华公社当知青,只干了8个月就因乒乓球特长被招工回城。在选矿厂,喜欢文学的章必功,常在报上发表文章,引起了领导注意。一天,他正在马路上修管子,一位局长见到他说:“小秀才,调你到科委干不干?”从这以后,这个高中生开始为市办展览写解说词,为科委写材料,偶尔也写写诗歌。

1977年恢复高考,章必功报名参加,最终,章必功接到一张“安徽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现安庆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时已成家立业的大龄考生通常被分到师范院校,还可以带工资上学。

1981年,北大古代文学专业招收了5名研究生,其中4名是北大应届毕业生,仅有章必功是惟一来自京城外的乡下人。一时间,他成为安庆师院和铜陵小城的新闻人物。

1984年章必功研究生毕业,正赶上新创办的深圳大学向北大要人,他便来到这座异常陌生的边陲小城和特区大学。

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同年来深圳大学任教。历任深圳大学中文系副主任、中国文化与创播系主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兼师范学院院长、校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艺学和传统文化。曾出访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刻骨铭心地爱好中国文学

章必功1949年11月生于安徽铜陵。从小,便迷上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爱上了唐诗宋词元曲。18岁上山下乡,20岁那年当了矿山工人,更加喜好诗词。一夜灯下读唐诗《宿五松山下荀媪家》,大为欢喜,原来家门口这座不起眼的丘陵,竟与李白相知。兴起之下,他连夜撰写一篇洋洋洒洒的《五松山记》,在《铜陵日报》上登了整整一版。22岁,得力于舞文弄墨,先后到市展览馆等政府部门做秘书。1977年,考入安庆师范学院中文系,1981年又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的研修。

章先生称自己爱好中国文学“是一种诚心诚意、刻骨铭心的爱好”。考大学,从第一志愿到最后一个志愿,所填的专业全部是“中文”。“尽管我别的学科成绩也很好,但我不会去考别的专业,因为我觉得,只有爱好成为职业内核,工作才会非常自觉而愉快,生活才会相当写意而潇洒。”他特别声明,他由文学的感性爱好转变为对文学的理性研究,动力仍然是个人兴趣,他从不做命题作文式的课题研究。他说他的几本小书,都是自选课题,不是应征课题。不是为职业、职称作,而是为情动于衷作,为思有所得作。所以他激赏龚自珍的两句讥讽文人的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一篇作业引起学术界关注

说到读书做学问,章必功的经验之谈是:无论是读大学还是读研究生,都是“自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其中研究生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要做好导师布置的每一份作业”。章先生的研究生作业,有两篇人未离校,就被老师推荐发表。一篇发在社会有影响的月刊、中华书局编辑的《文史知识》上,一篇发表在学界有地位的年刊、中华书局编辑的《文史》上。其余的作业,如《读诗札记》、《赋体起源》,也为他在深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初稿。章先生深情地说,安庆师范学院、北京大学和深圳大学是他人生转折的三大重要平台,各有教益,各有特色。而未名湖的特色是自学环境优越,师德师风高尚。

1983年,章必功向主讲《诗经》课程的北大中文系主任费振刚教授提交了作业《六诗探故》,文章论证古今学人争论不休的一个古文论重要范畴《周礼》“六诗”“风赋比兴雅颂”,指出它本是周代国学的诗歌教学纲领,反映了周代国学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诗歌教学过程(先学诗的歌唱与朗诵,后学诗义的比喻和引申,再学诗乐在朝廷和宗庙的应用),比较合理地解释了一风二赋三比四兴五雅六颂的排列顺序。交作业的第二天,费振刚教授便将他叫到办公室,说你的作业我要拿给你的导师看,以后我讲“六诗”就用你的观点。一句话,使学生由惊愕而感动,由感动而振奋。1984年,《文史》第22辑全文刊载了这篇论文。文章发表后,沉寂了十余年,到上世纪末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先是日本《汉学大辞典》、中国台湾《国学大辞典》全文收录。199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六五”规划项目(多卷本《中国文学通史》第一卷《先秦文学史》第二编《诗经》请章必功撰写,其中有关六诗的论述,全部采用了《六诗探故》的观点和内容。章必功说:“如果没有北大老师的赏识,恐怕就没有这篇文章的丝毫影响了。光大发扬这种师德师风,正是我主持深大学政的一个重要目标。

“红楼业余爱好者”

1996年,一本16万字的《红楼讲稿》,让不少人将章必功归入了红学研究的专家。但章必功自己说,研究《红楼梦》纯属“上司所逼”,偶然邂逅。

章先生说,他小学五年级便开始读《红楼》,但“看不到刀光剑影、铁马金戈,了无趣味”。中学毕业后再读《红楼》,亦不过是对“书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产生了较大的同情”。1983年,吴组缃先生给北大研究生讲《红楼梦》,也是要每人交作业,章同学的一篇《大观园中的“三宝”、“三玉”》获得吴先生的高分,激励了章同学对《红楼》的兴致,觉得《红楼梦》说了两百多年,还是有“说不到”的余地。到了1985年,章必功参与深大中文系组织的《红楼梦》电脑多功能索引的研制,开始翻检《红楼》。次年,这一项目在北京通过鉴定,北大教授兼深大中文系主任乐黛云女士吩咐弟子辈的章必功写篇文章南北呼应,于是他再将当年的《红楼》作业从六千字扩充至一万二千字,题为《“三宝”、“三玉”人名构思初探》在《深圳大学学报》上发表。谈及这篇文章的内容,章必功称不过有“小小的发现”。他说,曹雪芹喜欢在人物姓名做文章,但人物姓名以谐音、双关暗示褒贬,是曹的雕虫小技。曹在人物姓名上的雕龙大技应该是“三宝”、“三玉”。大观园“三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三宝”:贾宝玉、薛宝钗、薛宝琴。章必功认为,这一组以“宝玉”为中心的人名对称标志着两组特定的人物关系——联系“三宝”的是婚姻,联系“三玉”的是爱情。这一看法,当初交作业就得到了吴组缃先生的首肯,因为“老先生自己也没有讲到这一点”。文章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学术资料汇编全文收录。受此鼓舞,1994年章必功在深圳大学开设“红楼梦专题”,写一章,讲一章,共22讲,成《红楼讲稿》。其中,他自己比较满意的只有三章,一是《三宝三玉》;一是《红楼诗话》,《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一是《黄金锁、冷香丸、红麝串》,眼下正被《红楼》迷转贴于国内网站,引发了热烈讨论。不过,他还是说他的《红楼》研究,是浅赏辄止,是个“红楼业余爱好者”。

没有诗歌的学校是寂寥和枯燥的

在深大的20多年里,章必功形容自己的很多研究都是出于教学需要为教学服务。上世纪90年代初,顺应深圳旅游业的发展,深大中文系开设旅游文化专业,请他写一部《中国旅游史》给学生作教材。这是一个创新,因为国内没有这门课,也没有这种书。写了大约一年时间,国内终于有了一本试图描述古代旅游历史的专著。他自己对这本书并不满意。说此书名曰填补空白,其实是滥竽充数。但我们读了读,感到与通常专门史的写法有所不同,《中国旅游史》文学意味浓,文笔精炼,可读性强。因而一印二印三印,并被一些高校选作教材和参考书目。本世纪初,章先生提议改革大学公共课程,用《文史哲通论》代替传统的《大学语文》,供理科学生必修;设立《科学史纲要》,供文科学生必修,并组织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编写《文史哲通论》教材《华夏人文要略》。这本教材入选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级教材项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章必功眼下最想做的学问就是完成正在进行的“品诗论史”系列讲座,增强学生和民众以诗为鉴、以史为鉴的兴趣、修养和水平。此前,他已在深圳开讲了《品诗论史·兴亡篇》和《品诗论史·婚姻篇》。章必功认为,诗歌自古就是文化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绝妙好辞。中国以诗行教,源头古老。学校需要诗歌,没有诗歌的学校是寂寥和枯燥的。1998年,深大师院附属中学要出校训,章必功当即建议采用李贺的诗“少年心事当拿云”,并请了一位书法家将这句诗雕刻在学校的石墙上。在章必功看来,品诗是人生一大快事。“揣摩诗心,心动而神摇;融会诗境,手舞而足蹈。”而品诗论史,是在做学问,就没有那么轻松,“不仅需要史学的枯燥积淀和史家的沉重思考,而且需要在枯燥中焕发诗的情趣,在沉重下飘扬诗的韵味,做到以诗心话沧海桑田,以诗意说天翻地覆”。

在章必功开讲的《婚姻篇》中,章必功从诗歌入手,勾勒中国婚姻史,并密切联系了当今社会的爱情婚姻关系。章必功估计,当代人的婚姻状况约略是:10%亲亲热热,20%不冷不热,30%忽冷忽热,20%只冷不热,剩下的就是水深火热。因此他推崇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认为这是婚后感情交流的至高境界。针对**《手机》中的台词“审美疲劳”,章必功认为,“审美疲劳的本质就是喜新厌旧”。处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和城市,很多人的婚姻动机都比较功利。在他看来,要缔结并维护一段好的姻缘,关键还是要讲感情,好的婚姻,不是“你站在我面前”,而是“你站在我心里”,这是一种相互的、平等的喜爱与认同。他进言,当代夫妻要爱护情感,警惕古人说的“至远至近东西,至亲至疏夫妻”,千万别从“至亲”变成“至疏”。要重视王菲唱的“只爱陌生人”。他认为,“只爱陌生人”并不荒唐,实际是对当代爱情婚姻容易枯萎的反诉,揭示了当代爱情婚姻中客观存在的一股由“至亲”滑向“至疏”的寒流,反映的是一种女性的苦恼和当代人的爱情婚姻危机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563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