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所悟】阅读,邂逅生命成长之美

【读有所悟】阅读,邂逅生命成长之美,第1张

教师群体中,总有这样一批出类拔萃者,他们的课堂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他们的教学质量优异,受到各方赞誉;他们充满着人格魅力,影响着身边众多的人;他们不停地跋涉探索,找寻着教育的真谛。人们通常称他们为“名师”,他们是教师身边的榜样,是大家学习和追赶的目标。

跟随张贵勇的《读书成就名师》书中的15位名师一起分享读书方面的快乐与收获,跟着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成长。15位杰出教师的读书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夏昆、吴非、闫学等十五位教师成长的历程。虽然每位教师的经历各不相同,性格特征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我们总能找到这些名师成长旅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这是公开的秘密。每个人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都可能成 为名师。读完这本书,可以学习和值得借鉴。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多读书:成长无捷径,读书很重要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厚重,是每个老师身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底蕴是靠书堆起来的。书读的多,不一定底蕴就深厚。但是不读书,少读书,是一定没有底蕴的。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似乎语文老师读书是理所当然,但是,当看到吴正宪老师潜心阅读哲学和心理学书籍时,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她的数学课孩子们喜欢上;当看到听过华应龙老师数学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让孩子们在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喜欢上数学时,你一定也会明白这种功底和他潜心阅读是分不开的。15位名师给我的厚重感,不仅是他们书读的多,而且涉猎面非常广,几乎都是经典书籍。比如教育经典《叶圣陶教育文集》、《吕叔湘文集》、哲学、心理学、人文类、儿童文学等等,每个领域都有涉猎,而且还一定要阅读理论性书籍。

闫学说,“总结自己的成长经历,没有什么捷径,无非就是阅读。”吴正宪说:“本领不是天生的,只能不懈努力,拜书本为师。教师的专业成长并无捷径。”本书的作者张贵勇也说:“其实,名师的成长没有捷径,无非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提倡并践行的阅读、反思、实践。”

为什么读书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王崧舟告诉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第一个转化是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这是一个积淀的过程;第二个转化是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这是一个创生的过程。于永正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他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的课内容很丰富,其实是我平时注意积累,注意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

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进行规划,尽管有些规划可能是下意识的,自己并不一定非常明晰。有了规划,就会投入,就会运作,也就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但很多人在规划中,并未将读书放入其中,可能觉得读书这件事情比较虚,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少人觉得读书很重要,但又总是抱怨太忙而抽不出时间来阅读,或许就与此有关。

对此,薛瑞萍有自己的见解:“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 闫学说:“当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就不愁没有阅读的时间。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 张云鹰也说:“读书是人生最合算的投资,是不可缺失的生活方式。”看来,教师应当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将读书这件事情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并让其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既是自身成长的内在动力,也是成为一位名师的必由之路。

读书一定要成为自己生活的方式,才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是一种额外的劳役。对有人提出的教师读书要坚守的观点,吴非就很不赞同。他说:读书竟然需要“坚守”,这种局面很可悲,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坚守“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对痛苦的忍受,如果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乐之有?读书对于我,像吃饭一样是一种需要,一种精神的需要。

程红兵认为:“现在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功底太差,不看书,只看教参,没有人文积淀,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够,与学生没有知识落差。”其实,这何尝仅仅是语文教师的问题呢?多数教师除了教材、教参、教辅这三类书籍之外,基本上不读其他书籍,对自己本学科的前沿不了解,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知晓,这大大制约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吴非借助哲学家的话说:一个人就是他吃下去的东西。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华应龙认为:“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于阅读的厚度上。”

扪心自问,自己应该也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可是自己读的书都有哪些方面呢,经典性、理论性的东西自己能耐着性子读下去吗自己偶尔也读一下教育方面的书籍。看完15位名师所涉猎的书籍,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他们读的书我大都没有读过,这样看来,自己还不能算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会读书的人,因为自己一直都不是一个喜欢“爬坡”的人。当看到闫学老师提出的,“有坡度读”、“阅读重在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阅读的症结所在。

二、多琢磨:阅读有方法,成效见课堂

读完这个本书,我想第二个关键词应该是“思考”,也就是要把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才会有收获。正如闫学老师的那句“我的成长史就是完善知识结构的阅读史,就是笔耕不辍的写作史,就是持续反思的研究史。” 而王崧舟老师也有谈到“只有全身心地沉入其中,切己体察、熟读静思,才会有收获、有积淀,才能转化为生命的底蕴。而于永正老师在读书时更喜欢把自己摆进书中,把自己从事的工作摆进书中。他有这样一段话“我这个人读书喜欢想自己。我是抱着从书本中寻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态度来读书的。如果读书不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而不用,对我来说,读书就失去了大半的意义。”

关于读书时的琢磨、思考我觉得这是一种阅读的习惯。而在学校给予的种种压力之下,我也慢慢在养成这个习惯。比如,读书的时候,我也开始圈圈画画,开始结合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其实,这些都源于读书后要写读书心得,所以一开始读书就会一边读一边想心得怎么写,其实写读书心得的过程也就是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工作联系起来,并融入进去的过程。这样说来,我应该感谢每本书一定要有一篇读书心得,每个月一定要上传一篇读有所悟这样的任务了。

爱看书的教师和不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是有很大差异的。华应龙对此有过认真的分析:“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缺少那么一点自信,不敢偏离教学计划,更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

每天上课,都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需要教师来分析和解决。而读书是解决这些问题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华应龙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事例:给四年级的小学生上“游戏公平”一课,做了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想以此来说明正反两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在课堂中,常常会遇到尴尬。抛十次硬币,有的小组是2正8反,有的小组抛出了9正1反,小概率事件变成了大概率事件。问题出在哪里?华老师从书中去寻找智慧,后来在王健先生的《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一书中得到了启发:把硬币抛1米高和抛1厘米高,结果当然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相信喜欢读书的每一位教师,都会讲出一些类似的故事来。

不读书教师的课堂,教学常常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对此闫学说:“不读书的教师生涯,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和受难。”吴正宪也说:“如果教师只是一架传授知识的机器,那么学生就会远离你,师生之间的情感就是一片空白,课堂必然失去活力。”吴正宪注意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与他们的学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她认真学习儿童心理学,阅读了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并将这些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使自己的数学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情怀。程红兵也认为:“教育不能被简化为科学。我们选择什么教给学生以及如何去教,某种程度上也是道德问题。”

吴非强调:“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有了思考能力,就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东西。”而读书是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这本书中,周益民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皮亚杰的认识论指出,儿童的智力和情感都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很多人对此信任不疑,并依据他的这套理论来实施教育。周益民通过读书意识到,儿童的智力和情感并非如皮亚杰所说的如此,一个人的情感、灵性在童年时代达到最高峰,如果不加以呵护,越来越退化。这不仅是对教育理论的一种反思和批判,更是践行自己教育主张的基础。周益民提醒广大教师:“儿童往往湮没在成人的思维、成人的需要、成人的权利与成人的虚荣中。”我们对此应该有清晰的认识,要怀着尊重的心态去真正地理解儿童。

程红兵说:“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守护教育的根基在课堂。”读书对课堂教学如此重要,那该如何去读呢?闫学强调:“爱阅读的教师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仅仅喜欢阅读还是不够的,“无明确的阅读规划,是一种低价值的重复,是在浪费时间。”她在《教育阅读的爱与怕》一书中提出了“有坡度的阅读”、“阅读重在完善知识结构”等概念,直至教师阅读的软处和痛处。闫学强调,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有完善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开阔的人文视野。这三个板块的知识缺一不可。

钟志农是一个“奇人”,五十岁那年放弃了教育局长的位置,开始从事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一代名家。他的经历告诉我们,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一个名师的成长就是与他的读书史是紧密相关的。他总结的读书的七个字:勤、通、用、新、严、久、精,很值得广大教师借鉴,他对阅读的渴求,更值得每一个教师学习。

王崧舟认为:阅读最重要的是达到融会贯通。就像季羡林先生对年轻人讲的,“你们做学问,要达到三个贯通:第一个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

三、多动笔:读出真自我,奠定多元色

这是15位名师的共同之处。写读书心得、做读书笔记、写学习笔记等等,15位名师每位应该都有几十万字的笔记、心得之类的东西。因此,不管是文思敏捷的语文老师,还是理性思维为主的数学老师,哪位名师没有出几本书呢这些书无疑大部分都来自他们平时的积累。

其实,多动笔从工作的一开始我就被前辈告知过。记得我刚上班一位前辈跟我介绍另一位年轻的前辈时说,“她从一开始做班主任就开始写班主任工作日志,这也是她成长的这么快的原因所在。”所以,做班主任那五年,虽然自己没有什么经验,但在不断学习中,自己坚持写“班主任工作日志”,所以有几次的班主任征文比赛,我都是从工作日志拿出来的。现在不做班主任,做教育管理工作,开始写教育生活日志。要继续写下去。

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面不断探索的过程。

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王崧舟说:“我们不断地向外求,心灵变得四分五裂,对自己内心的需求关注的越来越少。实际上,阅读是唯一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窦桂梅强调在阅读中要对文字保持高度敏感,“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地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李镇西说,古今中外教育家所面临的主题是共同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的解放”以及由此而来的对人性、个性、创造性以及师生关系、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这就是他对这个教育世界的认识。

“读书其实就是与作者约会,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悲伤着他们的悲伤。”张云鹰的这句话,或许很能代表众多阅读者的心声。钟志农说的也很有意思:“人生很短暂,好书跟人一样,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我不想带着遗憾离开。”

教师爱上阅读,会对学生阅读产生重要的影响。于永正说:“学生时代啊,一定要多读一些经典著作,这是为人生奠定底色的。”吴非更是强调:“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思考,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一种批判意识,这样才会更好地看清各种历史和社会现象。”“一个人,如果到了十七八岁,还不能认识到人文精神的重要,还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指望进了大学再修炼,性情心灵和教养已经有很多补不了的空洞了。”

今天的师生,身处互联网+信息化社会的洪流之中,在阅读习惯的培养方面又多了一些障碍。信息传播手段的快捷化、碎片式,浅阅读的流行,对阅读的冲击很大。为此,华应龙特别提醒大家:“少上网,上网会不经意地流失我们的读书时间。”《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的作者卡尔也说:“从纸面转到屏幕,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阅读方式,它还影响了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在阅读之中的深入程度。”

医学家经研究,得出一个可靠的结论:神情专注的人更长寿。比如书法家,一般都比平常人寿命更长。因为在练习书法时,必须专心一志,摒除杂念,聚精会神,气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笔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分心。

当一个人倾注于一项喜欢的事业时,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种愉悦的情绪中,全力以赴地去做,尽心尽力地去做,心平气和地去做。在他全情投入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处在一种宁静致远、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可以使人乐以忘忧,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阅读,不就可以为我们带来这样的境界吗?

这本书,我是在上面画的最多,折的最多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关于阅读有太多我喜欢的文字,有太多契合我的想法,所以是我中意的一本书。当读到窦桂梅、吴正宪、王崧舟老师时,我甚至在网上搜了他们的上课视频,我想认真看看这么有文化积淀的老师的课堂是什么样子的。

读书,现在才觉得自己缺的太多,所以就从“缺啥补啥”开始。2020年剩余时间里,自己的挑战就是,每个领域的书籍,特别是理论性的,至少认真研读一本。程红兵老师说:“名师与普通老师的区别就在于韧性、在于坚持。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所以,尽自己所能,认真读书并珍惜每一本好书吧!可以为还没有真正走上教育阅读之路的教师指点迷津。当然,对于教师而言,并不一定要追求成名成家。但是,教师通过走正自己的阅读之路,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丰盈自己的精神,拓宽自己的事业,提升自己的素养,让阅读邂逅生命成长之美!

                                    辽宁  鞍山    李斌

                                        2020、10、10

《重生之邂逅》百度云小说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1234

简介:

安曜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当问到你觉得你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是什么的时候。安曜笑了,眼里浓浓的笑意怎么也化不开。他说: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是在我彷徨不安的时候,邂逅了一个恶趣味十足的人,但是就是那样的一个人让我安心,也因为有他让我站在现在这个高度。请问他是谁?他啊!安曜神秘的笑了一下,在众人迷失在他那迷人的笑容里的时候,开口道:他是我的爱人,我一生的伴侣。    

曾经看过一本白落梅的书,书名叫做《花开半季,情满三生》,当初看时就不忍释手,再看依然感到华美。因为此书与众不同,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如同落红飘零在美酒之上,美而又香气绵长。后来才知道不仅仅是我,还有很多人喜欢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她?因为她写的书太优美了,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把你带到一个梦幻般的意境,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悠长。整本书的语言都是那么艳丽华美,清新高雅,一尘不染。尽管本书意为淡品唐诗,但其实,它的内容却并不是唐诗的现代文的翻版,而是对诗的内涵若即若离,只是捕捉诗的光和影,让你感觉到离诗不远,但却不是诗的本身,只是撩拨你的情怀,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你自己细细的品味。她的文字如同一个个闪烁着火光的精灵,将我们带到那遥远而又神秘的唐宋年代,我们必须跟随着她穿越到那个时光,才能细细体味她那充满情感的喃喃细语。才能和李白齐杯赏月把酒言欢;与杜镨白居易面对面的彻夜长谈,才能和崔颢一起登上黄鹤楼,感悟千年的乡愁。

要想把距今千年的诗情画意的情景能够真切动情的还原,不能不用淡雅华美的语言,因为我们穿越过去发现,那些诗人正在用鄙视的眼神盯住我们!

“临着江岸感受黄鹤楼苍茫的气韵”,用短暂的光阴度量过去与未来的距离,没有人知道,这期间将会造就多少春华秋实的美好故事,又会演绎多少悲欢离合的风雨人生”这是一段多么优美的语言。神游黄鹤楼,写出了它的气氛和内涵,给人以感概万端的感觉。

有人说她的作品是华丽辞藻的堆积,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这种书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是因为,她的文字追求的是一种还原感,把你还原到那个时代,还原到那个场景,还原到当时的体验和感悟。这和当下流行的文字所追求的代入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追求代入感的群体来讲,这些文字确实难以融入他们的内心。尽管如此,她依然给很多的人带来帮助。曾经有不少人说,自己在中学时代作文语言不够生动,不受老师待见,读了白落梅的书,语言变得有声有色,每每令老师刮目相看,自然作文考试也是如虎添翼,收获满满。就如同可口可乐,大家都说它不好,除了有点甜味,对人体健康没有一点益处,然而说归说,喝可口可乐的人照样是人山人海,数不胜数。事实胜于雄辩,白落梅的书长久处于销售榜首,说明了一切。

有人说白落梅的书看了一本不想再看第二本,看了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有人说白落梅的书自己曾经感觉很美好,如今这种美好已经保存在记忆中,再看就感到很腻歪了。其实好多事情都是你人生旅途的一道风景,他不会从你出生就会终生不离不弃的伴随着你,只要记住曾经的美好也就足矣!如同我们在长途列车上呆的寂寞无聊,邂逅到一个可爱清纯的美女,是你感到眼前一亮,心灵冒出一片火花,余下的时间顿时不再枯燥乏味。或许这女孩会给你留下一直美好的印象;或许这女孩给你的最初印象很美,接下来的印象大大的打了折扣。但是无论怎样,她毕竟给你的旅途平添过一种乐趣,使你在那一段的旅途变得心情愉快。白落梅的文字也是如此,曾经给你带来过帮助带来过美好就好!

再好的美食天天吃也会不鲜,再好的美景如果天天看也会审美疲劳,美文也是如此,阅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初读时的感觉。如同自己的初恋,无论多么富有魅力,成为老夫老妻后,也再难有原来的激情,激情消失并不等于美文变质,变质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梅香依然芬芳,走过路过,任时光匆匆,它却竟然这般难以忘记。

《阿国在苏花公路上骑单车》这本书中,你不会看见华丽的词藻, 迭起的情节,有的是对人性最贴近的描摹及刻画,活生生道出人们内心深处最不愿被碰触的矛盾与挣扎。每次将此书推荐给学生看,孩子的分享都让我重新检核自我的价值判断,再次让我在心灵深处获得成长。

一支笔,描绘出一个撼动人心的故事。

一个故事,转变了一段难以忘怀的际遇。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是经过许多不同阶段的自己,可以更好,也可以更坏,决定全都在自己!」正因为张友渔老师的这句话,让我邂逅了《阿国在苏花公路上骑单车》。

当时在一场工作坊接触到这本书,工作坊委派的作业是要将书籍做命题,我必须在成堆的书籍中选出一本。在当下,《阿国在苏花公路上骑单车》这般平铺直叙的书名,并不会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目光,但是看完作者序后,我就下定决心要将这本书好好研读,细细的品味一番,因为它似乎触动我内心深处中对于「贴标签」这件事的想法。

那一年,身为班导师的我,在平凡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不平凡的事情发生,班上当时有一个难以「驯服」的孩子,不管在教师软硬兼施,家长、训导、辅导双管齐下的机制下,孩子仍是三不五时出状况,让身为导师的我无时无刻都得紧迫盯人,以免意外发生,因此与孩子间的互动关系常处于既紧张又紧绷的状况。记得班上其他同学对他的评价就是:「他以前就是这样了,老师你算好的了,我们以前的老师常常骂他骂到『烧声』,他一样死性不改……。」

难过之余,我似乎也束手无策,每次孩子一出问题,我俩总免不了一番「唇枪舌战」,为了事情的对错讲到脸红脖子粗,面对该生,我常分不清是在「教育」他,还是在「教训」他,脑中浮现跟其他人一样的想法:他就是这样「顽劣」,孩子身上似乎已深深烙印着「坏孩子」的印记。就在最后一次的「交战」后,这本书中主角阿国的影子突然闪过脑际,我觉得这个孩子与阿国,在行为及心境上似乎有着许多交叠的部分,尤其是内心深处感到不被理解及谅解,所以我给了午睡时间爱捣蛋的他一个非常任务,就是读完这本书读完,并且和我分享任何他的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3882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1
下一篇2023-10-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