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享:徐志摩《偶然》Fortuitousness——对爱与美的眷恋

诗歌分享:徐志摩《偶然》Fortuitousness——对爱与美的眷恋,第1张

《偶然》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6年5月创作的一首诗词。此诗主要是诗人对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诗人于其中表达了对爱与美的消逝的感叹,也透露出对这些美好情愫的眷顾之情。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Being a cloud in the sky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On your heart lake I cast my figure

你不必讶异,

You don't have to wonder

更无须欢喜

 Nor should you cheer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In an instant I will disappear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On the dark sea we encounte

r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our own we steer

你记得也好,

It's nice of you to remember

最好你忘掉

But you'd better forget the luster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That we've been devoted to each other

小感:

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一场偶然的相遇?萍水相逢的两个竟然有一见如故之感,奇妙又新鲜。但相遇只是开始,而后是一起走还是匆匆别离仍是未知,如果是别离,那就忘了它吧。遗憾是一种美,也是一种心碎,别离时,请不要难过,不要伤心,因为总有一种好能去弥补这遗憾。

精选词汇:

1  fortuitousness  n偶然;偶然性

2  cast    v 投,抛 ,投射(光、影、视线等)

                 n 投掷,抛

3  encounter   v 遭遇;邂逅;遇到

                         n 遭遇;偶然碰见

4  steer   vt 控制,引导;驾驶

6  luster   n 光泽;光彩

                  vi 有光泽;发亮

7  devote  v 致力于,奉献于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酉时,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与“美”(胡适语),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徐志摩 - 生平

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音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甚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任公证婚,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经济上的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环,这些巨额花费使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大,为了贴补家用,常在上海、南京、北京间往返,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法学院、大夏大学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得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一月所获,至少也有1000多元(当时一个图书馆管理员的月薪约5元),但仍不敷陆小曼的挥霍。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徐志摩 - 罹难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音要在北京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志摩罹难,死时36岁。

徐志摩 - 年表

1900年起入家塾读书。

1907年,入硖石开智学堂就读。

1909年毕业,入杭州府中学(1913年改名为杭州一中,历经沿革为今日之杭州第四中学、杭州高级中学)。

1915年夏杭州一中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

1915年10月29日与张君劢之妹张幼仪结婚后转入上海浸信会学院学习。

1916年春,从上海浸信会学院退学。同年秋,转入国立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法科预科。次年,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

1918年6月,拜梁启超为师。

1918年8月赴美留学,入克拉克大学历史系。

1919年9月入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10月,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结识英国作家威尔斯,对文学兴趣渐浓。

1922年3月,与张幼仪离婚,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同年10月回国。

1923年3月,发起成立“新月社”。同时在北京大学英文系任教。

1924年4月至5月,泰戈尔访华,陪同在各地访问;5月至7月,陪同到日本、香港访问。8月,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出版。12月,《现代评论》周刊在北京创刊,为主要撰稿人。

1925年3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3至5月,与陆小曼赴欧旅游。

1926年,应任光华大学教授,兼东吴大学法学院英文教授;主持《晨报副刊诗》;10月,与陆小曼结婚。

1927年春,参与筹办新月书店。1927年9月,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由新月书店出版。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

1928年2月,兼任上海大夏大学教授。10日,与闻一多、饶孟侃、叶公超等创办《新月》月刊。

1928年6月至10月,赴日、美、欧、印等地旅游。11月,最有名的代表作《再别康桥》问世。

1929年,辞去东吴大学、大夏大学教职,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29年9月,应聘任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英语文学教授。同年,兼中华书局、大东书局编辑

1930年底,先后辞去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职。

1932年1月,与陈梦家、方玮德等创办《诗刊》季刊。

1931年2月,任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兼任北平女子大学教授。8月,诗集《猛虎集》出版。

1931年11月13日,从北平赴上海看望陆小曼,18日离开上海到南京,为赶到北京听林徽因的一个关于建筑的讲座,19日上午搭乘从南京到北平的“济南号”邮机,到达济南附近时飞机触山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

徐志摩 - 主要作品

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散文集:《轮盘》。

另有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说到民国诗人,不得不提一个人,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他是那个时代为人所“诟病”的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放荡不羁的人!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再别康桥》的作者,一个爱情充满传奇的人——徐志摩。

徐志摩短短的一生,活得如此的惊天动地,他应该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三个女人。感谢上苍给了徐志摩如此绚烂的人生,感谢徐志摩给我们留下如此丰盛的诗歌文章大餐。

他曾经说过,林徽因才是最懂他的女人,也是他最想要一起共度一生的佳人。可是命运就是如此作弄,他偏偏已经结过婚。并且在一个很不恰当的时间遇见了林徽因。

如果说徐志摩错过林徽因是他人生的一大悲哀,那么,他错过张幼仪是他更大的遗憾!

张幼仪的人生浓缩了一部中国传统女性的历史,在她的身上似乎看见了所有中国传统妇女走出传统的过程,她在接受了西方思想的熏陶后,最后终于有勇气面对这段失败的婚姻。因为本来就是传统的包办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已。

张幼仪出身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在父母的要求下,嫁给了徐志摩,尽管那是才15岁。婚后不久,生了一个儿子。之后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期间结识了林徽因,并且二人迅速坠入爱河。

后来张幼仪也去了英国看往徐志摩,也算是作陪吧,并且不久身怀有孕,徐志摩为了结束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婚姻,提出离婚。但张幼仪还是答应了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

徐志摩在36岁乘坐飞机不幸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他的父母。即使后来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遇见。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对于徐志摩的情,她知道抵不过世俗,以及对于张幼仪的不忍。因为这在当时社会也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记得林徽因对徐志摩说过这样一句,“我只许你现在,不许你未来”。这是对徐志摩的告白,也是一句无奈的告白,因为当时徐志摩并没有离婚。后来又说了句:“我懂的,但我怎能应和”。这是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每句话都可以看出林徽因都是多么的无奈!

在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还拿了一节飞机的残骸带回家中,以表思念。因为她知道徐志摩的死可能间接上也和自己有关,那是因为徐志摩是为了去听她的演讲,最后因飞机事故而逝。当然这只是表面,可能最深处还是因为她是最懂徐志摩的女人。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邂逅,也许是徐志摩最终寻找的爱情答案。陆小曼也是有过丈夫的人,因为与徐志摩的突然走近,引起了风言风语,最后又离婚,选择了与徐志摩结婚。她不光要真切的爱情,也要各种本就习惯的潇洒生活,后又因吸食大烟而不能自拔。

曾经风尘绝代的小曼,因为徐志摩的死,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花费了几年的时间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再吸毒、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迹。她终抛开一切世俗,追求平平淡淡真切的生活,过上平淡的日子。

对于陆小曼其人,有很多的争议。说她喜欢交际、说她挥霍无度花钱似流水、说她曾经吸食鸦片。但你可知,徐志摩死的时候,小曼才28岁,当时不少达官贵人都有意结交,但小曼誓言终身不言再嫁。家里供奉徐志摩牌位,桌上鲜花长绿。即使后来她与翁瑞午选择同居,但终没有结婚,她不在乎别人怎么议论她自己。她终身保持徐志摩夫人的身份。从未改变!

陆小曼那狂野奔放的个性让她和徐志摩不谋而合,可是理想不等于现实,过日子总没有舞会那么浪漫。

陆小曼可以说是最幸运的,她真正得到了徐志摩, 是徐志摩心中的月亮,虽然有月圆月缺, 有乌云遮月。徐志摩还是企盼月圆月朗。也许小曼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的爱情,但志摩却像他的诗一样,对于小曼一直是个问号。

郁达夫这样描述徐志摩:个子小,脸长,头比较大,戴着金丝眼镜。老照片上的徐志摩,文质彬彬,一副书生气派。就是这个与泰戈尔结伴同行过,与罗素擦身而过的人。创办过新月诗社,身上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他的诗充满着浓厚的缠绵和炽热,清新又透着飘逸,热烈而饱满的情感氛围,那是一种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而他那富有传奇色彩的爱情纠葛,更让人感到无限的感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徐志摩是才子,但不风流,他如诗的爱,都给了他一生追求的“灵魂伴侣”。

徐志摩总是在和女人周旋,他所追求的不过是自己的所爱,他所追求的过于浪漫,就像他的诗一样。然而现实总是会有太多的不尽如人意,现实总是无情的打击着他那颗为爱颤动的心!

人性本身就是矛盾的,无论你是否优秀?只要不喜欢,没有爱情,就可以离开。男人再高贵,再有文才,也可以不顾一切的去男欢女爱。在情字面前,似乎每个人,都逃不过那世俗的纠缠!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终究换来的还是“昙花一现”。

人间如火如炙的爱谁人能挡?林徽茵是让徐最刻骨铭心的女人。林徽因和徐志摩的感情纠葛一直贯穿始终。张幼仪的知书达理,孝顺明理,按说应该是徐志摩的最好选择,但却只是一次错误的安排。陆小曼的出现,好像让徐志摩找到了爱情的答案,可生活过后,还是让徐志摩对于这看似自由的爱情,却显得没有诗歌的浪漫!

徐志摩所追求的自由,从诗歌中就可能看出来,在爱情的选择方面更是大胆。无论是林徽茵已经结婚,陆小曼早有家室。他根本不在乎,他在意的只是他追求的爱情。哪怕是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可命运就是如此安排,让他在爱情的漩涡中越陷越深,最终随着那一声巨响,永远的和我们再别了!

我们不一定非要去批判这些传奇爱情,我们可能也不能够去点评,在那个时代,徐志摩有着西方思想的融入,让他更加可以不受传统思想桎梏!或许爱情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对错,或许每个人对待爱情都有自己的体会。我们不是本人,也许感受不到那痛彻心扉的爱!

徐志摩,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世界纠缠,只叹息年纪轻轻就追随着自己的文字,魂归大地!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幻中之邂逅》写的是青春期所萌发的爱情幻想,这幻想是甜蜜的,又是隐蔽的,因其甜蜜,才有必要隐蔽起来,又因为隐蔽的作用而愈发甜蜜了。诗歌把这两个微妙的东西传达了出来,颇耐人寻味。  这首诗作于闻一多就学于清华学校之时。他勤于学业,严于律己,尤其对一些学友中盛行的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甚为反感,那些青年学子中常见的爱情风波、桃色事件都与这位典型的“东方老憨”无缘。但是,作为二十来岁的青年人,毕竟有他不容忽视的生理、心理特征。有趣的问题在于:那难以克制的情感冲动在一位总是尽力克制的传统中国人身上又有怎样的曲折表现呢?当然,青春的感情需要是重要的,但这种需要又常常通过一些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方式来表现,他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会特别珍惜那些短暂的松弛机会(如梦),他很可能会利用这些宝贵的机会自我满足、自我释放;此外,理性意义上的克制压抑也使得他的这些内在的情绪能量逐渐的堆积进来,并逐渐对人的行为方式产生特殊的影响,于是,他也很可能在一些人际交往的细节上变得特别的敏感、特别的富有想象力,也特别的感情丰富。这些“老憨”特色我们也可以用所谓的“甜蜜”与“隐蔽”的关系来概括:“老憨”并非没有情感,理智的压制倒使得他幻想中的情感变得格外的甜蜜,格外值得珍惜。理智的压制作用促使他不时对“甜蜜”加以掩饰和遮蔽,就这样,甜蜜与隐蔽在他的内心深处展开了永不休止的搏斗。  《幻中之邂逅》生动地传达了这一些心理特征。  诗从“太阳落了”着笔,这当然不是偶然的起兴,“太阳落了”正是“幻中之邂逅”的必要条件。太阳落了,夜的大幕渐渐降落到为现实秩序所网结起来的人生世界上。道义、责任、理性,甚至还包括对文化继承的那份痴迷与勤奋,那种出自书香门第的社会形象,都统统被裹进了无颜色无等级无优劣的混沌的夜幕之中。夜吞噬、消化了一切,人剩下的是更接近本真状态的“我”,是荡漾着自然情感的“我”,是重新从自身的情感需要出发来进行人生选择的“我”,总而言之,这就是人生中最好的松弛时刻。于是,就在清华学校里 的喧闹结束以后,在一间静悄悄的学生宿舍里,从理性的束缚中暂时解脱出来的闻一多释放出了青春期的感情。  “屋里朦胧的黑暗凄酸的寂静”,中心在于“凄酸”,“黑暗”中断了他不知疲倦的社会活动,“寂静”让他体验着与世界的隔绝。在笼盖四野的哑默无声的寅夜,形只影单的凄凉感油然而生。是啊,他毕竟来自那么一个温暖和睦的大家庭,被抛落到遥远的北国,初涉人生的辛酸是他人所难以体会的;他毕竟又有着那样独特的个性内涵与人生理想,曲高和寡,这也是必然的社会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说,“凄酸”是闻一多作为现代诗人在传统化的生存环境中的主要人生体验。就在那勤苦奋勉、孜孜不倦的白日,何尝又不是时时感受着喧闹中的冷落,成功背后的伤疼。不过,这白日里的凄酸与夜深人静时的凄酸还是不大相同的。白日的人是社会的人、集团的人、理性的人、意识的人,他的凄凉辛酸更带有社会性、历史感和理性思辨的意义;夜半的人则是个体的人、情感的人、非理性的人、无意识的人,他的感受属于个体的情感需要。本真状态的闻一多何尝没有过软弱的时刻,何尝不需要异性伴侣的抚慰,只是,在意识的压迫下,对异性的情感需要也变得依稀淡薄、“若有若无”起来。当这一青春期的情感被刚刚激发出来的时候,诗人甚至还不知所措,一时难以表达对它的真切感受,是因幻想的甜蜜性而快乐?还是因甜蜜的幻想性而悲哀呢?诗人自己也说不清楚,或许,这就真是“快乐和悲哀之间底黄昏”吧,黄昏的绚烂常常令人陶醉,给人美的享受,但黄昏却又是极其短暂的,黄昏过后,带给人的是漫长黑夜,是令人沮丧和悲哀的“暗无天日”。  无论怎么说,幻觉中的爱情还是款款而来了,“蒙蒙漠漠”之中,一团圣洁的白云飘然降临,银色的月光浸泡着素氅朱冠的仙鹤,它娉婷玉立,婀娜多姿……不言而喻,这就是闻一多梦想的异性的化身,诗人并没有立即构想出一位活生生的异性而是采取了这种“梦”的象征形式,自然也属于弗洛依德所分析的“自我压抑”的变形结果。接下来,随着诗人意识的进一步撤除,潜意识的因素又得到了更广泛的涌现,“那娉婷的模样就是他么?”这里,通过与仙鹤意象的叠化,异性的形象已经完整地浮现了出来。“他”何许人也?我们不便作更多的臆断,但显然就是闻一多生活中的一个什么人,他们平素里无缘相近或者因为某些原因而不能相近,于是,“他”(她)的娉婷就只能出现在这半醒半梦之间了。  紧接着,诗人陷入了他的爱情幻境之中:“我们”默默不语,正襟危坐,绝无亲狎不洁的念头,偶然的一次衣角相碰便在彼此的心中激荡起汹涌的情感浪潮,于是,“我们”的心灵便在这个时刻开始了无声的交流,进入到世间少有的和谐状态。在当代读者看来,这样的爱情方式肯定是过分憨痴、过分迂腐了,但请不要忘了,礼教精神浸润下的传统中国人,恰恰是以这种“无言的默契”为爱情的理想境界。在社会的、理性的层面上,闻一多当然对礼教的束缚深恶痛绝,但就个人的生活方式而言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因为他毕竟生活在现实的中国社会里,诗人后来接受家里为他安排的包办婚姻便是一个证明。  最后一段写梦幻的消逝。在甜蜜的窃喜中,诗人的意识重新启动了,意识状态的追问使梦境破灭了,意识的黑暗和静寂重新将诗人的无意识遮蔽了,空荡荡的世界里一无所处。但那甜蜜的记忆却不会轻易逝去,诗人回味着、咀嚼着,这才觉得这暗夜何止是凄酸,何止是沉寂,它到处充满着狰狞与咆哮,使人不得安身,他又失眠了。  闻一多多次因黑夜里的恐怖而辗转反侧,那多半是源于对社会人生的透彻观察和思考,但这一次的失眠却是因为个人的无意识冲动,因为个人情感的需要。  这首诗在形式上比较修整,属于《红烛》时期多方面的探索之一。第一段的“晴”、“静”、“情”,第二段的“漠”、“鹤”、“着”、“么”,第三段的“响”、“裳”、“样”、“往”,第四段的“谁”、“睡”,均保持了各自的音韵和谐,和谐的尾韵与全诗那种惝恍迷离的梦幻效果相应合,形成了思想艺术的内在统一,亦即闻一多所谓的“内在原素”与“外在原素”的谐调一致。  闻一多(1899-1946),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革命烈士,原名亦多,字友三,后改夕夕,又改名一多,曾用笔名夕夕。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绘画,进修文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英国近代诗歌,1925年闻一多回国,在北京艺专任教,并成为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诗镌》的主要撰稿人。他在论文诗的格律中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由实践到理论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值得重视的艺术途径。1928年1月,第2本诗集《死水》出版。1927年任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并被选为校务会议中文学院的唯一代表。1928年秋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0年秋转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1日,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在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愤怒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近代美国著名女作家“赛珍珠”,1892年出生于美国,几个月后即随父母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多年,曾任教于镇江、宿县、南京等地的大、中学校,被人称为“中国通”。她本名珀尔·赛登特里克·布克。赛珍珠这个名字,是她因崇拜清末名妓赛金花而专门取的中国名字。她在中国的情况,早已广为人知,然而,可能许多人都不知道,这位异国女子当年与中国的著名诗人、“新月社”主要成员之一的徐志摩还曾有过一段未了情缘。

赛珍珠与徐志摩是在南京结识的,当时赛珍珠是金陵大学外语系教授,当她一见到这位风流倜傥的诗人即十分钟情,关于他们的恋情在赛珍珠的作品中有蛛丝马迹可寻。

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是泰戈尔的翻译,当他们一行人来到南京后,在金陵大学一次欢迎宴会上,徐志摩邂逅了赛珍珠,赛见到徐后即一往情深,随后一段时间,二人便有了“不寻常的关系”,这些情况赛珍珠生前只告诉了她的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其中一名叫沙拉·布顿的披露:赛珍珠曾对她说过,在自己的作品《北京来鸿》里就曾暗喻她与一位中国友人有“不寻常的关系”。1925年赛珍珠还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叫做《一个中国女子的话》,是讲一对异族青年男女的罗曼史。后来在另一篇短篇小说中也有影射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恋情。赛珍珠在这一篇小说中,说男主角最后死于空难,与当年徐志摩在济南附近党家庄飞机失事的情形相似,以至在她的作品中,处处反映了在其心灵深处不能忘怀徐志摩。

赛珍珠去世后,美国出版的《赛珍珠传》(作者诺拉·史迪琳)里,将有关赛、徐之间的风流韵事大白于世,作者说赛珍珠的两位好友都知道她有一个中国男朋友,以及此人是谁,但外界始终没有人知道。直到赛珍珠死后五年,她的好友沙拉·布顿在一次访问记里指名道姓说,这个神秘的男友不是别人,即是大众情人、有“中国拜伦”之称的徐志摩。

然而,纵观徐志摩的所有诗文,及所有徐志摩的传记均未提及这桩“艳事”,而徐志摩的朋友似乎也都不知道他们之间有过这段罗曼史。赛珍珠比徐志摩大四岁,二人相识时,她已32岁,开始发福,而且她本来姿色平平,又不善打扮,徐对她是否有兴趣,也值得怀疑。关于赛珍珠与徐志摩的恋情,都来自赛珍珠及其友人的单方面资料,所欠缺者是来自徐志摩书信及日记等有力证据。所以迄今为止,这段异族“艳事”仅算是文坛上一件未决“悬案”。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下面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徐志摩诗选,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小字槱森,后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1897年出生,至1931年飞机出事,生活了35年,英年早逝。原名徐章垿,为什么改名叫徐志摩呢?因为他小时候特别可爱,清末时长着一个大脑袋,留着一个"猪尾巴",所以他的父亲就请了一个名叫志慧的和尚看相,说是将来必成大器。所以1928年,他出国时改名"徐志摩"——志慧和尚摸过的。

 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

 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亲徐申如拥有一座发电厂、一个梅酱厂、一间丝绸庄,在上海还有一家小钱庄,又是硖石商会会长,人称“硖石巨子”。徐志摩18岁时由父母安排,与15岁的张幼仪结婚,随后远赴西方求学。对徐志摩来说,这段婚姻并不美满。张幼仪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后来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最后,林徽因却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

 1923年梁启超(号任公)写了长信很恳切地劝他:“万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始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任公又说:“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当知吾侪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的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必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气尽矣。郁邑佗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呜呼!志摩!可无惧耶!可无惧耶!”

 志摩答复任公的信,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他回信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明照我深奥之灵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辄欲麻木其灵魂,捣碎其理想,杀灭其希望,污毁其纯洁!我之不流入堕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几亦微矣!”

 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平,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陆小曼聪慧活泼,是独生女,父亲陆宝曾是日本名相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回国后任赋税司。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平交际场相识相爱,并谈及婚嫁。徐父执意请梁启超证婚,徐志摩求助于胡适,胡适果然把梁任公请了出来,梁任公在大庭广众之下骂徐志摩:“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以后务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盛典举罢,徐志摩与陆小曼南下定居上海。

 由于徐志摩离婚再娶,触怒了父亲,中断了对他的经济援助,而陆小曼生活挥霍无度,住的是3层楼的豪华住所,每月100银洋的租金,家里佣人众多,有司机、厨师、男仆,还有贴身丫鬟,这些巨额花费使徐志摩入不敷支。应胡适的邀请,徐志摩兼教于北京大学,。沉溺于跳舞、打牌、票戏等夜生活的陆小曼每天天亮才上床,睡到下午两点才起身。

 1931年11月19日,因林徽因要在北平协和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欲前去捧场,于早上八时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然而,飞机在大雾中误触济南开山坠落,徐志摩罹难,死时34岁。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注:《再别康桥》是中国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新诗。1928年秋天,作者最后一次重访英国剑桥(旧译康桥),乘船返回中国,途经中国南海时,把剑桥的景色和缅怀之情融入诗中,表达告别剑桥的淡淡哀愁。该作品在1928年11月6日完成,同年12月10日刊于《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自该新诗出版后,诗句被多次谱上乐曲,诗中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也成为中国传诵一时的名句。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十八首之一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注:写于1924年5月陪泰戈尔访日期间。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中的最后一首。沙扬娜拉,日语“再见”的音译略作修改。

 1924年5月,泰戈尔、徐志摩携手游历了东瀛岛国。这次日本之行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回国后撰写的《落叶》一文中,他盛赞日本人民在经历了毁灭性大地震后,万众一心重建家园的勇毅精神,并呼吁中国青年“Everlasting yea!”——要永远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诗的一开始,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人耶?花耶?抑或花亦人,人亦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象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样。接下来,是阳关三叠式的互道珍重,情透纸背,浓得化不开。“甜蜜的忧愁”当是全诗的诗眼,使用矛盾修辞法,不仅拉大了情感之间的张力,而且使其更趋于饱满。“沙扬娜拉”是迄今为止对日语“再见”一词最美丽的移译,既是杨柳依依的挥手作别,又仿佛在呼唤那女郎温柔的名字。悠悠离愁,千种风情,尽在不言之中!

 这诗是简单的,也是美丽的;其美丽也许正因为其简单。诗人仅以廖廖数语,便构建起一座审美的舞台,将司空见惯的人生戏剧搬演上去,让人们品味其中亘古不变的世道人情!这一份驾诗驭词的功力,即使在现代诗人中也是罕有其匹的。而隐在诗后面的态度则无疑是:既然岁月荏苒,光阴似箭,我们更应该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每一寸人生!

  雪花的快乐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注:这首诗写于1924年12月30日。发表于1925年1月17日《现代评论》第一卷第6期。诗人徐志摩在他的《猛虎集》序文中写道:“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沉的一片。”如果把徐诗中《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以下简称《雪花》、《康桥》、《风》)放在一起,它们正好从这样的角度展示了诗人写作的连续、希望与理想追寻的深入。这是一个有趣的比较,因为这三首名篇风格之一致,内在韵脉之清晰,很容易令人想到茅盾的一句话:“不是徐志摩,做不出这首诗!”(茅盾《徐志摩论》)徐诗中表现理想和希望感情最为激烈、思想最为激进的诗篇当推《婴儿》。然而,最真实传达“一个曾经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徐志摩自序)诗人心路历程的诗作,却是上述三首。在现代主义阶段,象征不仅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诗人朝向一生信仰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纷繁的文学世界,其中曲折的足迹读者往往需追随及终点方恍然大悟。胡适之在《追忆志摩》中指出:“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实现的历史。”(《新月》四卷一期《志摩纪念号》)徐志摩用了许多文字来抵抗现实世界的重荷、复杂,在现实世界的摧毁面前,他最终保持的却是“雪花的快乐”、“康桥的梦”及“我不知道风在哪个方向吹”的无限惆怅。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读者不难理解人们对于《雪花》、《康桥》和《风》的偏爱。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注:该诗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卞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注:《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首诗,可以说是徐志摩的“标签”之作。诗作问世后,文坛上只要听到这一声诵号,便知是公子驾到了。

 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剧的人,或许可以从中捕捉到一些关于诗人那段罗曼史的影子。但它始终也是模糊的,被一股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吹的劲风冲淡了,以至于欣赏者也同吟唱者一样,最终被这一股强大的旋律感染得醺醺然,陶陶然了。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全诗的意境在一开始便已经写尽,而诗人却铺衍了六个小节,却依然闹得读者一头雾水。诗人到底想说些什么,有一千个评论家,便有一千个徐志摩。但也许该说的已说,不明白却仍旧不明白。徐志摩的一段话,倒颇可作为这首诗的脚注:“要从恶浊的底里解放圣洁的泉源,要从时代的破烂里规复人生的尊严——这是我们的志愿。成见不是我们的,我们先不问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们的,我们不计较稻穗的饱满是在那一天。……生命从它的核心里供给我们信仰,供给我们忍耐与勇敢。为此我们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败中不颓丧,在痛苦中不绝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无限而有规律的创造性给我们在心灵的活动上一个强大的灵感。它不仅暗示我们,逼迫我们,永远望创造的、生命的方向上走,它并且启示我们的想象。……我们最高的努力目标是与生命本体相绵延的,是超越死线的,是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的。……”(《“新月”的态度》)

 这里说的既是“新月”的态度,也是徐志摩最高的诗歌理想,那就是:回到生命本体中去。其实早在回国之初,徐志摩就多次提出过这种“回复天性”的主张(《落叶》、《话》、《青年运动》等)。他为压在生命本体之上的各种忧虑、怕惧、猜忌、计算、懊恨所苦闷、蓄精励志,为要保持这一份生命的真与纯。他要人们张扬生命中的善,压抑生命中的恶,以达到人格完美的境界。他要摆脱物的羁绊,心游物外,去追寻人生与宇宙的真理。这样的一个梦,它决不是“她的温存,我的迷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之类的恋爱苦情。这是一个大梦,一种大的理想,虽然到头来总不负黯然神伤,“在梦的悲哀里心碎”。从这一点上,倒可以推衍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一层积极的意义。

 由于这首诗,许多人把“新月”诗人徐志摩认作了“风月”诗人。然而,当读者真的沉入他思想的核心,共他一道“与生命的本体同绵延”,“与天外的群星相感召”,读者自可以领略到另一个与平常的错觉截然不同的徐志摩的形象。

  黄鹂

 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

 艳异照亮了浓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

 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

 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

 它飞了,不见了,没了——

 象是春光,火焰,象是热情。

 注:该诗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卞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注:《黄鹂》这首诗最初刊载于1930年2月10日《新月》月刊第2卷第12号上,后收入《猛虎集》。

 这首诗意不尽于言终。如果我们鉴品的触角仅仅满足于诗的表象,那我们将一无所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寻找这首诗的深层结构,或如黑格尔所言,寻找它的“暗寓意”(《美学》第二卷,13页)。在这个意义上说,《黄鹂》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篇类寓言;或曰,一首象征的诗。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是一本由孙琳著作,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5-10-5,页数:,文章吧我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一):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书名很喜欢,这个书名很讨巧。首先,徐志摩是个诗人,这个周所周知,浪漫、纯粹、才情非凡。其次,他英年早逝,古人说“过慧易折”,三十多岁正值大好年华,一场空难带走了这颗诗魂。无论从哪方面讲,这个书名都很有它的寓意。

我想作者对徐志摩一定是有极深的理解的,不然,不会把这样一个让很多人烂熟于胸的人写得还这么有意味,有新意。

作者的笔触是诗意的,对江南水乡的描写,诗意盎然;对徐志摩爱情的描写,浪漫又多情;对同时期文人的描写,豁朗而儒雅。总之,民国那段文人的黄金时期,在作者的笔下,是丰富的、立体的、多样的。于是,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风华绝代的人,而是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二):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

有人说徐志摩不给力,往往心血来潮的情多,却命短了。

但我一直觉得,徐志摩是一个值得推崇的人物。他有才情,爱多情,会煽情,也无情。他的人生浸透着诗的心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

的确,徐志摩,一个惊世才子,才华横溢,浪漫多情,有“现代诗仙”之美誉!其诗感情充溢,形式优美,韵致妩媚,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具有艺术魅力,他的诗作传世至今,一直风靡。

徐志摩率真,诚挚,良善却不乏孟浪的个性,恋爱自由,毫不畏惧一切羁绊,坚定去追求他的幸福,与张幼仪,与林徽因,与陆小曼……在爱情洪河中,激浪不已。当然,这般饶有趣味的情事是文学史上一大的佳话,定令无数人津津乐道啦!

在《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中,就有这些很精彩的故事讲述。说实话,如今,“徐志摩热”,市面上志摩“元素”的作品不少,且不乏杰作,但能像《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这么诗意的美文却不多。所以我很喜欢读这本书。

一有诗意。

第一眼的感觉: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简约几字,读起来亲切,记忆来美妙。

书名,既是眼睛,又是心灵,且多朦胧美感。

定位精准,徐志摩——一个至真、至性、至情的诗人。

比喻形象,诗人的艺术魅力“零距离”展现给喜欢他的人们。

笔法诗意,可见作者是一个有诗意的人,写作此文的实力。

读诗意的文章,如欣赏画意的风景,陶冶情操,可获得美的享受。

二有真情。

爱情是美好的,是真心实意的,容不得任何虚假、欺辱。徐志摩热烈地追求纯真的爱情、个人的自由和至上的美,这一切都是发自内心的,也是他的“个人信仰”。茅盾解析过,“志摩的许多披着恋爱外衣的诗不能够把它当作单纯的情诗看,透过那恋爱的外衣,有他的那个对于人生的单纯信仰”。“爱”、“自由”、“美”,这就是徐志摩毕生追寻的“单纯信仰”。在这单纯信仰面前,“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写情诗可是徐志摩的拿手活儿。《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云游》……哪一篇佳作不是他真情的流露!朱自清说过:“他的情诗,为爱情而咏爱情,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只是想象着自己保举自己做情人,如西方诗家一样……”

此外,文有真情所在,这是《徐志摩,一首未完成的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说明了作者对徐志摩的热爱、理解。那么品读本书,当怀真情,才可以与作者共鸣,与大师同行。

三有意境。

令人唏嘘不已,徐志摩英年早逝,诗魂不再。他与世离别,注定了“一首未完成的诗”。这是多么唯美的意境啊!

是啊,徐志摩35年短暂的生命历程,是那么潇洒自如、轰轰烈烈,在其“行云流水”的诗文中,尽是“人生如诗,诗如人生”的精彩,亦是“亦真亦幻、充满神秘”的画意。

很想说,这个男人在诗画人生,我在他的人生里懵懵懂懂。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三):说我想和你一起起床而不是一起睡的是徐志摩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的读书札记。

徐志摩说, 年少时,我们因谁因爱或是只因寂寞而同场起舞;沧桑后,我们何因何故寂寞如初却宁愿形同陌路;相爱时,我们明明两个人,却为何感觉只是独自一人? 沈从文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遇到是多么的不容易,所以不管爱与被爱,都要珍惜。特别是真佩服金岳霖先生,爱林徽因却甘心只做邻居守候至终老,而徐志摩只能望尘莫及。

网友说,说话的时候顺序很重要!我想和你一起睡,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是徐志摩。我记得徐志摩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为什么我觉得徐志摩说出这句话时会 丝范儿十足?可见,徐志摩对人们的影响很深刻。

徐志摩说过,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了辜负了它。同样地,对于寻找和爱一个人,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望,引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

张幼仪1915年10月在浙江硖石与徐志摩结婚。早在1920年,徐志摩与林徽因邂逅于伦敦,徐一见钟情。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而林徽因却只是个刚过了豆蔻年华的十六岁少女。1922年11月8日,在《新浙江 新朋友》报刊上赫然刊出一则离婚通告,据考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依据《民法》裁决的第一桩离婚案。离婚案的男主角徐志摩写了一首诗,名为《笑解烦恼结》送给被强求离婚的女方张幼仪。可见,徐与张幼仪离婚,是林徽因背后捣鬼。当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也很大。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对自己的儿女说:“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而当徐志摩与林徽因再次见面的时候,已是四年之后。这期间,林徽因已嫁给梁思成。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再说张幼仪,她出身名门世家,祖父是高官,父亲是名医,二哥张嘉森(字君劢)是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民社党创立者,四哥张嘉璈(字公权)是中国银行总裁。由于家底殷实,离婚后,她奋发图强,在银行里做到副总裁的位置,事业上已经算是很成功。张幼仪由于是徐志摩的元配妻子,常被后人提及。张幼仪在柏林求学期间,曾有适龄男子追求她,她的回答很简单:“我还不想结婚。”1953年,五十三岁的张幼仪在香港再嫁,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她在1988年病死于纽约,是与诗人徐志摩有过情感生活的人当中,活得最长的人。

张幼仪至死都无法原谅徐志摩的放纵风流,她评论说:“文人就是这个德性!”她也不承认林徽因和陆小曼对徐志摩的感情达到了爱的程度。“如果她林徽因爱徐志摩,为什么在他离婚后,还任他晃来晃去?那叫 吗?”“人们说陆小曼爱他,可我看了她在他死后的作为(拒绝认领遗体)后,我不认为那叫爱,爱代表善尽责任,履行义务。”结论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在他一辈子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那么,他们为什么离婚呢?虽然徐志摩后来的老婆陆小曼本人从未公开发表过意见,但她私下言论却被记在陈巨来的《安持人物琐忆》中,虽属一家之言,且颇多误忆、诋毁,史料价值甚低不妨兼听。 陆小曼说法惊悚:“(徐志摩)回国后发觉张氏与其父有苟且不端行为,故与之离婚了。”并注解道:后张幼仪即居徐父处,认为义父,申如(徐志摩的父亲名徐申如)且出资开上海女子银行,张为经理也。事实是,徐志摩与张幼仪是在国外生活两年后,签字离婚于柏林。记载者曾听陆小曼说,这是徐志摩亲口告诉她的。可见陆小曼这个女人还是个长舌妇。

后来徐志摩经人介绍认识了已嫁做人妇的陆小曼很快两人就相恋了,陆小曼为了徐也跟丈夫王赓离婚了。一个军校高材生王庚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妻子以后,他的同学隔三岔五就来他家里蹭饭,一来二去把他的妻子都给蹭走了。这个蹭饭的男子叫徐志摩,而这个才貌双全的妻子是陆小曼。他们的爱情轰动却难容于世人。徐对陆用情专一,可是徐死后,陆却与翁瑞午同居。1953年,翁瑞午的发妻逝世,陆小曼遂正式成为他的续弦。就这样,在徐志摩故世后,陆小曼与翁瑞午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有一些感情,但也有烦恼。因为翁瑞午没有抛弃发妻,就得两头照顾。陆小曼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3岁。

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1925年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请梁启超出席证婚,梁反对他们“第三者”的恋情,但碍于胡适情面最终出席。婚礼上梁说:“徐志摩你性情浮躁,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你俩都是过来人,以后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是最后一次结婚!”满堂宾客瞠目结舌。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虽然如此,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愉快地合作,常有书信来往。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期间,徐志摩经常去西山看望她,并帮助她发表了一些诗作。

她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更多时候她被唾为红颜祸水,但正因为她的敢爱敢恨的真性情使她成为了诗人徐志摩心中爱,美,自由的结合体,繁华北京城中不得不看的风景。陆小曼,一个被历史误解了的一代名媛。那么,徐志摩为什么爱上她呢?这本书为你揭示其中原委。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四):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其实,一直有些看不上徐志摩,原因就在于他这个大才子虽而立之年就因事故而逝,却在追求爱情的路上太过不羁。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如此才情的女子,却均被徐志摩伤害过。就如徐志摩和陆小曼婚礼时,梁启超所说:徐志摩性情浮躁,用情不专。因此对于徐志摩所说的追求完美的爱情之说,甚是不喜。当然,所不喜的只是他的为人、为情,不是才气。

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才子,他的诗情在他短暂的生涯中璀璨而多彩。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被多少人追捧。

看到这本书是写徐志摩的时候,其实是不打算翻看的,但是“一首未完的诗”这句话,却让我逐渐抛弃了自己对他为人、为情的不喜。这句话,让我只打算关注他的才气。翻开书,文字很出彩,读来仿佛置身诗中,就如蔡元培先生在徐志摩离世后写给他的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的才情,全在他的诗中,诗一般的思维,诗一般的人生。

抛却那些对他的不喜,我想,也许我能在此书中读出徐志摩的诗生:人生如诗,诗如人生。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五):毕生行径都是诗——《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民国四大才子之首,不仅在历史的长河上洒下粼粼波光,更让文学的天空星光璀璨。吸引人的不止是他的翩翩风度和飞扬文采,更有他一生“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坎坷情路。

想当年课本上一首《再别康桥》,先是被那透着纸张都显出风度偏偏的照片吸引了视线,而后更被诗中“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超脱迷住,至今记忆尤新。之后找了更多他的诗欣赏,实在不得不为那些飘扬芬芳的文字沉醉。

终于有幸深入了解这位传奇诗人的一生,还是读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一书,读罢不禁感慨,正如题中所写,这位诗坛才子的一生,正如他写的诗一般的的浪漫多情偏又透出些许忧伤,只可惜他的人生之诗却又在最是跌宕的地方戛然而止,令人扼腕。

他的人生似乎每一段都有着缺憾,求学之路上,他赴美学习政治经济学,却因哲学和文学的魅力离美赴英;情感之路上,因父母之命结下却并不美满的婚姻,康桥一遇便追寻多年的绝恋,京城相恋而惊天动地的纠葛,情路坎坷,每一篇章都甜蜜又苦涩;文学之路上,他从当初政治经济学家的梦想中走到文学的大道上,“以一骑红尘,创造了诗坛奇迹,把一首新月的诗,写得倾国倾城”,新月社却也逃不脱最终解体的命运。他仅36年的短暂人生,充满了传奇,在纷扰的世俗中,徐志摩用起伏跌宕演绎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短暂的一生,徐志摩燃烧了他的热情和才华,穷其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蔡元培先生说他“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诚然如此。他用才情与生命谱写下的这首诗,虽然是“一首未完的诗”,却不妨碍我们一遍一遍研读、一句一句品味,看他执着地追寻理想、追寻爱情,即使被现实的烈火灼伤也不曾停步。他徘徊过,挣扎过,却不曾放弃,用他浪漫而梦幻的诗心、自由而破碎的灵魂,写下一首又一首逐梦的诗,也将他自己诗一般的人生,永远的印在历史的书页上……

今又拿起这本《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把这未写完的千古绝唱,再一次细细品味,正因为是徐志摩,你这“毕生行径都是诗”的一生,读你,值得。

《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读后感(六):有些槽,不吐不快——评《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

这么话唠,真是抱歉……

初次知道徐志摩这么个人,跟绝大多部分人一样,是在高学课本上。记得当时我们博(八)学(卦)的语文老师花了大半节课来讲述徐志摩同学的感情历史,具体的我已经不记得了,毕竟我只是一界学渣,但是记得他英年早逝的原因,居然是因为在妻子京城名媛陆小曼和女神民国才女林徽因之间两头奔波,最终在飞去见女神的路上飞机失事扑街了。当然这并不是语文老师的原话,但是意思也差不多了。当时只觉呵呵,果然人作死,就会死……

但是诗还是好诗,徐志摩的诗是让我能够承认“现代诗”这种文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确实能让人感受到美。毕竟这个世界上是有《对白云的赞美》这种玩意儿存在的……

你们随意感受下:

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

啊——

咳、有点跑偏了,机缘巧合看了《徐志摩:一首未完的诗》,不得不说确实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对他的认识也有所改观。撇开私生活不谈,他结交认识的那些大咖们就把我吓得虎躯一怔。不说国内这些著名文豪胡适、冰心、陈源、章士钊、梁启超、徐悲鸿、沈从文什么的,国际上有头有脸的人物也跟他颇有交集,说出来我简直会怕!著名文学家威尔斯,狄更生!!政治学家拉斯基!!哲学家罗素!!!文豪泰戈尔!!!而且真的不只是认识,是能去别人家喝茶聊天、别人办party会邀请他的那种!!!不得不承认他确实是牛逼的……

再看他和三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情史。大家都知道这三个女人是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虽然之前只觉得徐志摩是个滥情的渣男,但是真正了解这背后的故事觉得这样的评价确实有失偏颇。

说他滥情,可能确实不太准确,因为他对自己选择的感情,真的,十分特别以及极其地投入。真可以说是“飞蛾扑火”、“奋不顾生”。要说他与张幼仪离婚是因为“无爱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冲破“包办婚姻”,去追求真爱,我也觉得可以接受了,毕竟张幼仪也选择了自愿离婚(她真是个很有远见又很有修养的人)。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一路深情表白穷追猛打,情之深、意之切,简直我都有点被感动了,只觉得他只是太过浪漫的性情中人(可惜林徽因在他离婚以后,男未婚女未嫁,也并没有选他,也是有点惨)。但是最后一段情路,他撬朋友的老婆,生生把陆小曼劝离婚了再跟他结婚,总归是有些不太厚道。然而婚后生活还是不幸福,也是可怜可叹,而且在这次婚姻里他好歹还是努力养家赚钱,负起了身为人夫的责任。无奈京城名媛挥金如土,大手大脚惯了,不是凭他一届知识分子的薪水就能满足的。这么说来可能意外失事也是种解脱吧……

总之对一个人的评价是各种各样的,但是也要经历完整的了解这个人的经历,才知道他当时的选择是心血来潮还是迫不得已。书里还有许多结合徐志摩当时的人生经历,对他的诗作的分析,结合情景品读,确实更有感触。总的来说还是值得一看!

书的语言文艺气息十足,随手摘两句就能完成一次有水准的装逼,有兴趣的务必感受下~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邂逅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邂逅作文1

 学习之余,瞥见桌角上由金属编制而成的。只见古铜色的金属丝粗细有致,错综复杂,浑然天成,惟妙惟肖。不禁想起与那双在寒风中发抖的被金属丝勒出红印的双手的邂逅。

 庙会上人头攒动,几乎每一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可街边,一位正在埋头专注于自己手上作品的老人摊前却异常冷清。他双眼半闭,长呼一口气,一手执细丝,另一手紧握粗丝。突然,他飞快地缠绕金属丝。我好像看到了红蝴蝶在金色的花海中起舞。一眨眼,一个轮子已被他握在手中。又一瞬,另一个轮子也做好了。再一看,一辆小自行车已出现在眼前。这是多么精妙的一种手法啊!他又是练了多少年才能有此水准呢?

 我快步走上前去,赶忙提出想购买他刚刚完成的自行车。他的灰发被寒风吹动,裹在随处可见补丁的军绿大衣中。一双手,一双饱受风霜的手露在外面,被呼啸的寒风冻得通红,上面还有一道道红印那分明是他长年累月制作摆件的证据。他将自行车递给我,愣愣地看着旁边塑料摊位的火爆,嘴角泛起一丝苦涩,对我说:我本应在中种地,但小的时候手脚麻利便跟师傅学了这门手艺,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没多少人我做的东西了,更别提有愿意学了。毕竟做得再好再快也没法和厂里的机器比啊。那您为什么还要干这行呢?

 老了,能干一天就是一天吧,总能让大家多能看见这份手艺几年吧。他说道。他的眼神中透出悲凉的,但更多的是那一份坚毅。我突然觉得这眼神似乎在哪里见过。哦!那是火银花当代传人谈到子女中没有愿意继承技艺看向记者的眼神,一种谈及传承了几百年的手艺却要没落的眼神。

 他们,却没有,而是选择坚持。我与他的邂逅,让我看到了老手艺人们对传统的一份传承,一份坚守。他们值得尊敬。

关于邂逅作文2

 一个眼神,一个邂逅,蓦然回首之间所有的曾经总会在脑海中浮现。

 无意之中,我在外婆家与一株小花邂逅,它静静地伫立在花盆里,墨绿色的茎虽然看上去较柔弱,但它却茁壮地生长着,没有多余的叶片,只是顶端分出杈来,结了两个小小的花苞。我凝神静气地注视着它,它似乎也在看着我,并朝着我微笑。

 几天之后,它们突然快乐地扭动着身躯,似乎是在竞争什么。我耐心地等待着,看看这场悄无声息的竞争最终谁能获胜。想不到它们竟然非常默契,同时张开双臂、笑容满面地朝我扑来,简直就是亭亭玉立、美若天仙的两位大姑娘,伴随着一阵拂面而来的清风,轻盈地摇曳曼妙婀娜的身姿,美极了!

 此后,我更加喜欢它们了。有天夜里,天气格外晴朗,一轮明月显得分外耀眼。四周特别安静,静得几乎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我慢步靠近阳台,忽然听见它俩正在窃窃私语:“我舍不得你,你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握紧我的手,带上我的希望坚强地活下去!”耳闻目睹这一幕,我惊讶极了,难道植物也会说话、懂“人性”?

 第二天,不愿看到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朵花儿比原来更加雍容华贵、鲜艳夺目,可另一朵却显得无精打采,很不情愿地低下它那高贵的头,既像是不肯认输,又像是饱含深情地寄托着什么。我深情地望着它们,满腹的酸甜苦辣无以言表,既为那朵更加艳丽的花儿骄傲点赞,又为那朵即将凋谢的花儿悲伤惋惜……

 这场邂逅向我们传达了什么呢?是否可以理解为:生命是美好的,又是脆弱的。正因为生命是美好的,所以我们要热爱生命,对生命的前景和我们的生活充满信心,与各种生命和谐相处;又因为生命是脆弱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奉献社会,不断提升生命的价值。你们说呢?

关于邂逅作文3

 “峰回路转,难改劈山之意,虎啸狮吼,岂可退却斩龙之势。细雨朦胧,山林伴清风共舞。”

 ——题记

 春天,春天!那是生命新的开始,是白雪皑皑的冬天的告别,是大自然重新焕发活力的季节。在这年的新开始,我们又会邂逅什么呢

 踏上轻盈的步伐,走在清晨的路上,我们感受着青涩的青少女对我们的问候。是的,许多文人雅士用精致的语言描绘着春,但我们只有亲身接触那鸟语花香,冰雪初融,繁花吐蕊才能切身地体会到春回大地不为人知的美丽。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确,春风拂面,令人心旷神怡,扫去清晨的疲惫,赋予了万物蓬勃的生命力。这种别致的享受,那清新的空气夹杂着花儿的芬芳与泥土的气息,真是令人舒心。像母亲的手轻柔地抚摸着你,那么温暖,那么和煦。春天的柔风,真的把我们带入了大自然的仙境……

 常言道“春雨贵如油”而我的感触却不是这样。韩愈先生曾经写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确,春雨就像一位细心的母亲,她缓缓地下着,轻轻地落着,生怕伤害孩子们,却还能慢慢的滋养他们。这倒是有点儿“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味道。春天的雨是一位安静的少女,她从不惊扰的任何人。她不像其他雨那样倾盆,而是像蒲公英一样,飘向大地各处,滋润着大地,造福人类。

 春天像小溪一样静美,美的像一幅画,说是春娇似锦真的不为过。在春天,让我们邂逅一份宁静和美丽,接受那细水长流的洗礼,开始美好的新生吧!

关于邂逅作文4

 一个眼神,一场邂逅,几盏淡酒,万般柔情。皆始于浪漫,归于平凡。募然回首之间所有的曾经总会在脑海中浮现,成为人生道路旁一道风景。或浓烈,或清淡,或喧闹,或宁静……

 习惯了平淡的日子,喜欢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留下两行平淡的足迹。浓烈的色彩与喧闹的气象,而我更喜欢素雅的清淡和安详的宁静,邂逅就是这样一道风景。

 邂逅是在生命中一次短暂的重逢,或在路旁树下,或在急风细雨之中,也许就在街边的摊点。久违的欣喜总会变的宁静。上帝造物弄人,于是多情的世界便有了悲欢离合。偶然邂逅的欣喜总要比等待相见的感觉美丽。也许有了邂逅才会让这个世界多了这些美丽的不经意。

 邂逅是曾经的一份回忆,或甜蜜温馨,或忧伤失意。人生匆匆数十载光阴,总会在生命中不断寻求新的开始,结束旧的曾经。邂逅便是打开旧曾经的一道书签,万千日夜的阻隔总会在邂逅的一刹那消失。所有曾经的滋味会在心头涌动,山依稀,水依稀,梦依稀,情依稀。

 邂逅是对过去和未来的一种思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舍弃,教导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也许面对现实的的世界我们会难以拿捏眼前的一切。邂逅也许会让我们更清晰的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己,给我们的思维一些启迪。

 日子就是这样一天天的从手指间划过,淡化了色彩,淡化了回忆,唯有邂逅如夜空中一道焰火,也许只有瞬间的辉煌,却也是平淡日子中最惬意的一笔。

关于邂逅作文5

 人生有很多让人难忘的经历,就说这个假期吧!最让我难忘的一段生活经历是我的桂林之旅。

 暑假去北海,真是个旅游旺季,连车票都很难买,我们托了熟人才买到票。当我们坐着火车到南宁时,听说北海在刮台风,我们只好又转车到桂林。乘坐轮船到达了我神往已久的涠洲岛,涠洲岛的景色很美,其中最让人难忘的美景是“滴水丹屏”

 到了“滴水丹屏”,我原以为那里有蔚蓝的天空,深蓝色的海水,我们可以像鱼一样的游泳。可真正经历后才知道,在炎热的天气下,曝晒在太阳下,海水拍打在身上,霎那间一层盐粘在身上,一点都不舒服!不过,幸好到滴水丹屏时天气是阴的,我们玩了差不多4个小时,我们慢慢走进海中,生怕踩到水母、螃蟹等等海洋生物,。结果越进去越感到脚底软软的,像踩在海绵上,仔细一看,原来是细沙!我们蹲在海中,等待着海浪扑打过来,让海水冲打着我们。一看到海浪汹涌扑来,我们忍不住大声欢呼,真是过瘾,这在游泳池里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同时对于我们这些从高原来的孩子们,更是兴奋不已。海浪冲够了,我们又去玩沙。他们将我用沙埋起来,我简直就是一个沙人嘛,妈妈马上拍下这搞笑的瞬间,整个海滩留下的是一片银铃般的笑声!玩够了,我才将身上的沙冲洗干净,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我们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滴水丹屏!

 大海,虽不是我的故乡,但这次旅游让我深深了解了大海,品尝了海水,这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真是天然去雕饰,神秘妙不可言!我还要再去第二次、第三次

关于邂逅作文6

 层层的蜕变,不过是为了邂逅那个最好的自己。

 不知何时,我已褪去光芒,习惯生活在别人的光环之下,渐渐地失去那好胜心。甚至有些梦我也只是深埋心底。但真可笑,我好像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我不想让过去的成功成为现在的耻辱,亦不想让人说我过去的成功是别人的施舍。

 这样的我,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断挣扎,却永远摆脱不了痛苦的泥潭。生活啊,你到底要我怎样?我真的好迷茫。

 不愿再去想,真的好累,放下笔、闭上眼、深呼吸、躺一躺,停下思绪,静下心,放纵自己一下。一阵清风吹过,阵阵茉莉花香扑鼻而来。睁开眼,几朵淡雅的白色茉莉摇曳在风中。好美!忍不住伸出手去触碰。刚触到那白嫩的花瓣,身体犹如触电般愣在当场。好熟悉的场景,好熟悉的动作,来不及思考,我已坠入回忆的世界。

 小时候因看人家花长得好看。于是几次三番偷偷的去折人家的花,一次被人家抓了个现场,我被训了一顿,那时我就对自己说不就几朵花吗,我以后肯定好好学习,自己赚好多好多的钱,然后给我家种上好多好多的花,一年四季都开不败。那时虽然很幼稚,但那段时间我真的很认真的学习,想去完成我的梦想。

 渐渐脱离出回忆的轨道。回到现实,回到现在,看看现在的我竟这么可悲,我仿佛听见以前的自己在嘲笑现在的自己。

 不!我讨厌现在的自己,到底是什么“造就”了现在的我?是越来越重的学业吗?是越来越多的考试吗?是越来越匆忙的生活吗?

 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了,因为对我来说,这些都无所谓了,因为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我要改变,我对自己承诺,以后我会努力,会努力寻找更好的自己。

 我相信,多年后的我会与自己有一场最美的邂逅。而那场邂逅的过程只需感动自己!

关于邂逅作文7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作文 邂逅春天。那里有红花呀,那里有绿草……”春天,真的来了?

 昨天是星期天,妈妈居然说“瑞瑞,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呀!我们一起去踏青放松放松吧。”我一听,有这好事?还磨蹭什么呀,赶紧出发吧!

 我和妈妈手牵手走出家门,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一大片农田旁边,放眼一望,农民伯伯的庄稼长得多好啊!绿油油的麦苗,舒展着柔软的身姿,翻滚起绿色的波浪,小学二年级作文《作文 邂逅春天》。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闪烁着耀眼的金光。一群小蜜蜂嗡嗡嗡地忙着采花蜜呢!它们一会儿飞到这朵花上,一会儿飞到那朵花上!山脚下,豌豆苗也开花了红的、白的、粉的……远远望去,田野像铺了一大块彩色的花布,这可都是春姑娘的杰作呀!

 我们一边走一边看,不一会儿就走到了田野对面半山腰的果园里。这里的果树开花了,花儿你追我赶,争奇斗艳,正热闹呢!左边是一片桃树,花儿粉红粉红的。右边是一片石榴树,花儿火红火红的。上边一片梨树,花儿雪白雪白的。朵朵花儿绽开笑脸,春风吹来,送来一阵阵花香。

 翻过一座小山丘,我们信步来到山间的草坪上。草坪上草长得绿茵茵的,其间偶尔夹杂着星星点点的小野花,像眨着眼睛的小星星。一群小朋友在草坪上开心的做着游戏,他们时而打着滚,翻着跟头,时而追逐着,嬉笑着……

 春天,真的来了!

关于邂逅作文8

 每到六月,都会与夏天邂逅。那炎热的天气让人没办法不感觉到他的存在。不知你是否注意过每年的夏天,白兰树下总会有一位一身洁白的女孩。她是夏之精灵。

 我遇到过她,她长得很清秀,穿的也很朴素。她在我耳边走过时,轻轻告诉我:我是夏之精灵哦!待我转头张望时,她早已不知踪影。从此以后我都会在白兰树下看见那个一身洁白的女孩。她有时会转过头来冲我甜甜一笑,然后,消失不见。

 我不知道那是不是我的幻觉,我只知道我能够感觉到空气中她存在过的气息。我不能确定自己是不是喜欢夏天,但我知道自己喜欢她,喜欢她那朴素的装扮,风一样的声音,花蜜一样甜美的笑容。(可能迟钝的我当时还不知道那就是夏天吧)

 夏天,如火一般的季节,每次与它邂逅我都盼望着冬季的来临,可每次它走后,我又有百般的不舍,天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夏天一过,下一个夏天来临时,陪伴我度过的人就应该换了吧!总有一个想法在我脑海里闪过:我希望分开,希望快些小学毕业,可能在小学里让我留恋的东西已经少之又少了吧!不知我的想法是不是有些变态!我只知道即使现在多么难过,在以后的时间里那些我们自以为念念不忘的事情也会在那些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那又何必那么痛苦呢不如开心一些,欣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一切吧!

 夏天,火热的代名词。与我现在的心情完全相反。坐在窗前抬眼望去,啊!九月了呀,白兰树下的夏之精灵用风捎给我一封信:明年见吧!

 希望下一个夏天身边还能有你的陪伴。

关于邂逅作文9

 翻开词典,“邂逅”条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就是偶然地走到了一起。而,有时的遇因为有了相约,有了之前的安排,也便少了几分惊喜,几分悬念!

 古往今来,时间见证了太多的美丽的邂逅:许仙邂逅了白素贞;董永邂逅了七仙女;司马相如邂逅了卓文君……也便有了一段段感人的爱情故事。当然,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只是选择了在错误的时间,才导致天才的陨落,让人惋惜,也为这段爱增添了凄美!伯牙邂逅钟子期,是琴之幸,是《高山流水》之幸。

 在匆匆的人群中,有的是擦肩而过,能够彼此相视一望的已是不多。随着拥挤的人流,连一个模糊的记忆也没有。所以,在你的生命中停留过的人,一定要懂得珍惜,因为不是经过的每一个人都会给你这个机会的,即使你已记不清认识在哪一天,又是怎么走进你的记忆的,也要学会细心地呵护,不要浪费了这场邂逅!

 或许有一天,你才忽然觉得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他了,即使记忆已不是那么地清晰,也便会在静静的夜晚,齐码还梦见曾经留有的甜美的回忆。原来,你们就是在那个相似的夜晚邂逅的。

 人的一生,匆忙走过无数的人,又消失过无数的人,你无法预知在下一个路口的转弯处,会遇到谁,更无法知道,这时从你身旁急急而过的人,兴许会成为你轮回的知已!

 遥远的他乡的山路上,你侧身让过的款款而行的`游人,会是你千里外的同乡静静的教室里,老师安排成了你同桌的小芳,或是前世冥冥之中有过一个偶然回眸的报应

 我喜欢邂逅,没有约定的不期而遇!

关于邂逅作文10

 有一种相遇,只发生在举足抬眸间,只需短短的一瞥,便让时光冻结,岁月止步,便在我心里种下永恒的温暖和感动。

 秋风已至,席卷了这座城。树叶青黄暗换,随风飘离枝头,留自己在路上黯然神伤。不知不觉,风已带有了冬的寒冷气息,总是喋喋不休地缠绕在我身边,嘲笑我瑟瑟发抖的身体。

 我站在公交车站,翘首以盼车的到来。当它终于出现在视线里,我不由得长长吁了一口气。上了车,我在一位老奶奶身旁站定。看上去老奶奶年纪并不算大,白发中还夹杂着黑色的的发丝,她带着一顶青色小帽,面色红润,正微笑着看窗外的风景。停止了对她的打量,我开始享受车内的暖风,它驱走了我身上的寒意,让我感受到一丝温暖。与暖意格格不入的是我寒冷的指尖,指尖上还残留着寒风的气息,我用力地搓手,想把冷气驱逐出去。

 突然,一只略显苍老的手握住了我的手。我惊异地看向手的主人,却是那位老奶奶,她正笑意盈盈地注视着我。她问:“你这孩子的手怎么这么凉,车里这么暖和,难道你还冷吗”我看着她那双慈爱的眼睛,此时,她眼中流露出的是满满的关爱。我猛然就想起了外婆,心中倏然一暖。我轻声道:“不是的,我的指尖常年冰凉,已经习惯了。”她露出一副了解的神情,拍拍我的手,像外婆一般叮嘱我:“要多吃饭,不要挑食,挑食哪会有好身体啊……”老奶奶对我说了很多关怀的话,那时那刻,我眼中盛满了她的慈爱,感受着从她指尖传递过来的温暖,心中对她充满了浓浓的感激之情。

 告别老奶奶,我下了车。此时我已经浑然不觉秋风的凛冽了,因为心中装满了她传递给我的爱的温度。谁又会想到,陌生人给你的温暖会支持你度过一季的萧索呢!

 我把这次邂逅装在心底,让她成为温暖我一生的美好回忆。

关于邂逅作文11

 那天,在图书馆我邂逅了你,你让我如此的难忘!

 刚一走进图书馆的大门,我就在前排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的书中,认出了你——《简·爱》。你犹如一个救世主来到我的身旁,出现在我的世界。

 我轻轻的翻开扉页,你如一位美女缓缓款步走来,如此优雅而又独特,我一下被你迷住了。你的出身,你的命运,你的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当我看见你被舅妈送往教会学校的时候,周边的天气映入眼帘,杨柳无情地挥舞长鞭,沙尘也席卷而来;当我读到你去做家庭教师,并与罗切斯特发生感人的爱情时,我的心每时每刻都紧紧地牵挂着你的命运,窗外,雨淅淅沥沥下了起来,犹如你这纯洁的女儿泪,淋湿了我的心;当我读到你最终历经磨难和罗切斯特在一起时,我的心犹如吃了蜜一般甜,这时窗外风驻雨停,阳光透过柳树枝,斑驳的影子刚好投射我正在读的书上来,我的心充满了幸福与温暖。

 当你终于鼓起勇气对罗切斯特表白的时候,简,你的那句:“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离开了人世吧,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你的这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简,你知道吗?在你勇敢的敞开心扉的霎那,你真的让我既震惊又佩服!是啊,人与人生来就是平等的!我们都有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利。

 在读到简·爱最终经历艰难困苦和罗切斯特在一起的时候,我明白了凡事只要努力并持之以恒最终都会成功。

 读完这本书,我心中充满喜悦,走出图书馆,微风拂面,杨柳依依,耳畔响起了阵阵掌声,在祝贺我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能与你邂逅真美好,真快乐,真难忘!

关于邂逅作文12

 夏日,我去一位朋友家拜访,在公交车上邂逅了一个年轻男孩。

 男孩穿着鹅**的圆领T-恤、黑灰色的长牛仔裤、白色的胶皮球鞋,头发像是刚刚用睹喱水定过型,细碎而上竖,白皙的脸、清澈的眼睛、浓密的眉毛、上扬的嘴角,笑容甚是灿烂。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男孩十七岁了,和我一样。我是敏感的人,预感一般都比较准。我一路上细细地打量着这个散发着城市气息的男孩。

 公交车上,男孩坐左边,我坐右边,中间相隔一米。

 开始的时候,男孩用白色的耳机听MP3,一直望着车窗外的蓝天;不久,男孩弯下身扑在背包上小睡,睡姿俊秀而不娇气;后来,到达一处加油站,车停住了几十秒钟,男孩站起来望向窗外的商店,男孩走过去开车门,但却打不开,不久车就启动了,男孩惭愧地笑了笑,返回座位;再后来,我用手机贴着右耳听音乐的时候却也发现男孩用手机贴着左耳听音乐,多么巧妙的吻合;最后,我到达了朋友家,下车了,走了几步,蓦然回首,却发现男孩也回首,两人的目光在车窗外的空间里对碰,一切仿佛被定格;最后的最后,车启动了,我目送车子渐渐远离,直到它消失在路段尽头。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点了别人的梦,也装点了你自己的梦,丰富了你的生活情节。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祝你一切顺心,然后面向生活,春暖花开。

关于邂逅作文13

 曾经有一次,上帝将我送到了一个大家庭里。走进那儿的一刹那,我什么都不了解,只依稀记得上面挂着个牌子,写着“初一〈6〉班”。于是,这次美丽的邂逅便注定了我永生的回忆。忘不了那个由68人搭建起的家,忘不了那儿的每张面孔,忘不了那儿。

 六年级升初中时,我从一个骄傲的公主被贬成了个平庸的学生,小学时成绩一向拔尖的我在那所中学里显得脆弱无力。再也找不回骄人的我,再也找不到那骄傲的成绩了,我变得自卑起来。

 那个学校好大,大得足以将我彻底埋没。我像是刚刚飞出鸟笼见世界的小鸟,真的不知所措了,就这么平凡地生活着,好象这个世界有我没我都一样。

 刚开学不久就有一场大型活动运动会。我在心里暗暗地想:也许这种的活动就需要我这样旁观者,像我这样的也只能做个旁观者吧。我没有去报名。但是我死也没有想到,班主任会自己找到我,真的令我受宠若惊啊。班主任是笑着跟我说的,但我没有答应,真的好无情,我总觉得辜负了他的笑容。我也很懊恼,我应该很兴奋的,在以前这种活动我总是第一个报名的,现在怎么了,怕失败怕嘲笑还是怕,不不,都不是,又都是。

 这时我旁边的一名同学对我说,我报名了:“你呢参加运动会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既锻炼身体,又增强体质,对青少年身心发展是很有好处的。干嘛不参加呀,趁现在年轻多拼一拼,等到老了就没机会啦。呵呵呵呵。”我至今还能想起她说最后一句话时那样装得很沧桑却很俏皮的笑。

关于邂逅作文14

 那是一个初秋的早晨,我刚刚睁开眼,就隐隐听到了楼下奶奶开心的笑声。我揉揉眼,从床上起来,下了楼。

 只见奶奶手里抱了一件东西,象宝贝似的,我好奇地走过去,奶奶见了我,告诉我说:“这是隔壁奶奶送地,听说啊……。”这是奶奶突然停了下来,说:“算了,先吃饭吧!”说完就走了,我地好奇心油然而生,心想:我倒想看看是什么东西。我拿起凳子,站在上面轻轻地打开那个包裹“啊,原来是幅画啊!”我拿起它,捧得老高,东看看,西看看。突然脚下一滑,没站稳摔了下来,玻璃镜框滑伤了我得手,我“哇”地哭了起来。奶奶闻声赶了过来,看见眼前这一幕,吃惊极了。怪异地表情在她脸上显现了出来,她连忙拿了纸巾给我纸血,心疼极了。至于那幅画,奶奶根本没有管。不停地问我受伤没。这是,爷爷过来了,看见地上地画,对我大声地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这画可是……”奶奶连忙打断,补充说:“这画是奶奶地摊上买地,不值钱。”她推着爷爷出去了。

 晚上,我坐在房间里,听见隔壁地声音,我悄悄地来到门口,“哎呀!这画可是人家从国外带来地,很名贵地!”“好拉,粘上不就好了嘛?你轻点,小心让孩子听到!”我在门口听地一清二楚,顿时,眼泪直流,我哭着躲进了房间。

 之后,奶奶就把画挂在了房间里,那幅画的右上角始终留了一道痕迹。这挂在墙上的隐形的爱却让我感到无比温暖。

 谢谢您!奶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24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