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斯,西周幽王的宠妃,生卒年不详。周的都城是濠井,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是褒人给的,姓司,所以叫褒司。赞美古代中国人。褒州之地在今汉中平川。据说她是一个被黑蜥蜴怀孕的女孩所生,被遗弃在路上,被一对情侣在赞美中收养。她深受周幽王的喜爱,并生下了儿子“富博”。国语郑语和史记周本纪都有相关记录。粗略地说,夏朝末年,赞美人的神灵“化为两条龙以同王庭”。也就是说,夏天有两条龙在王宫里性交。这两条龙是赞美神的变化,自称是先赞美人。
夏对此深感恐惧,于是占卜问天,要不要杀了他们。它被赶走了吗?或者停止他们的性交?简问结果是“莫吉”。于是夏王改变了主意,问道:“你能收集龙吗?”?上帝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说“吉”。于是王霞带来了最好的玉和丝绸,并向众神报告了一个简单的策略。第二条龙显灵后,马上就消失了,只剩下一滩粘粘的龙。夏明仁把这件“宝贝”恭恭敬敬地藏在椽盒里,保护得很好。夏末至西周三代,皇族以郊祀之。这件宝物一直流传到周厉王的末年,王理忍不住好奇,于是打开看了起来。可是他不小心把龙杵洒在了王亭身上,至今仍无法取出。周厉王非常慌张,所以他决定用巫术来摆脱它。他让宫女裸体大吵大闹,强行把龙炼成玄灿。
后来,这只大黑龟爬进了皇宫,恰巧被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碰到了。从此,她的肚子越来越大,李王责怪她没有丈夫就怀孕了,就把她关在禁宫里。又过了40年,继承了李的王位,但今天她生了一个女婴。这时,京畿街头的孩子们中间流传着一首歌谣:“月将升,日将浸,弓将奉,周国实亡!”在预言歌谣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中,都显得神秘莫测。预言谣言主要通过孩子的嘴传播。一般认为孩子幼稚无知,他们所传的箴言不是自己写的,一定是出于神的旨意。
王选听到这首歌谣非常惊讶。他问大臣们:“这首歌谣是什么意思?是凶还是吉?”召公说:“‘球杆’是桑木山的名字,可以当弓用。“瑙”是草的名字,可以用来制作箭袋。依我愚见,国家将来必有弓箭!”王玄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把首都制造弓箭的工匠都杀了,把库内的弓箭都毁掉,怎么样?”父石曰:“吾夜观天象,弓箭之灾必出陛下宫中,与弓箭无关。后世必有乱女!请不要滥杀无辜,破坏军队的武器。”问皇后江最近宫里的妃子有什么奇怪的,江皇后说:“宫里没有什么奇怪的。只有第一宫里的一个嫔妃,吕氏,二十四岁,怀孕八年,才生了一个女儿。”王玄说:“多么奇怪的事情!”我派了一个女服务员打电话到卢那里询问原因。鲁曰:“我闻夏桀王,宝成有二龙,降于王庭,三三五四告桀王我为宝成二王。桀王害怕极了,他杀了两条龙,把龙的唾液藏在木筏里。殷644年,传下二十八王,不敢开木筏。先王李开木筏,龙浆流庭,化为元桂。我家小妾当时十七岁,因为龟纹突然怀孕。现在她刚生了个女儿。”
王玄说,“这个女人是个怪物。请带我出去看看!”鲁曰:“妾疑其为妖。在她出生的那天晚上,她让宫女把女孩扔到御河里淹死!”王选对柏杨的父亲说:“这个女孩死了。请你试试占卜,看看恶灵有没有消除?”卜后伯阳曰:“妖灵虽离宫,犹在人间!”王传志命令士兵在御沟内外走访,但女婴已经不见了。所以他写了一个通知,挂在每个城市的门口。谁敢把婴儿藏在御沟里,谁就要被处死。西城的士兵走访时,看到一个男人背着山桑弓,一个女人背着用野草编织的箭袋,在街上叫卖。
士兵们见了,互相商量:“现在朝廷大臣决定歌谣是山桑弓和草箭袋,这两个人都同意了。他们还说女人乱了,我们就把男人放了,带着女人去见皇上。”男的救不了老婆,就抱着头跑了。当他到达郊外时,他听到了森林深处的鸟叫声和婴儿的哭声。当他进入森林时,他看到数百只鸟用它们翅膀的羽毛覆盖着一个躺在草地上的女婴。他想:“我老婆被朝廷抓了,估计已经没命了。还不如把这个姑娘带回去,把她抚养成人,还有个寄托。”于是他抱起婴儿,向赞美之城跑去。士兵们带这个女人去见王玄。国王下令斩首。这年七月,宣王驾崩,子宫为周幽王登基。王友残忍而忘恩负义,喜怒无常,亲密而渺小,整天喝酒吃肉。他一即位,就让他最喜欢的朝臣从民间招揽美女,让她们有情欲。殷秋,师付,还有姬宫,三个奸夫贼子,污蔑欺负你。
王有白尹秋是大夫,石国的父亲是上清,姬宫是司徒。他们三个都是马屁精,贪婪的人,但是国王想要他们。一个三川守备官叫三川地震。王晓说:“山川地震是常有的事,何必告诉我?”伯阳的父亲对赵树岱说:“从前,伊洛夏亡,河亡于商。现在的周就像夏商最后一季!”赵叔惊恐地问道;“你为什么会看到它?”柏杨的父亲说:“河源必然枯竭,河水必然没水。山崩是预兆,二十年内世界将灭亡!”
果然不出伯阳所料,原来是因为他不习惯宫中的生活,而他的养父又被太子益臼所杀,他心中又是担心又是恨。平时很少笑的他,更是艳丽迷人。周幽王奖励了他。谁能诱导他微笑,奖励他一千块钱?虢国的石符提出了“火烧王侯”的妙计,也照着做了。当鲍聪看到一队队的兵马像旋转木马一样来来往往时,不禁莞尔。王友大喜,终于违背了对王子们的诺言。公元前771年,狗兵到了,幽王重新燃起篝火,诸侯不再派兵救援。王友被杀,鲍聪被流放。司马迁说:“你不要。周遂死了。
岳:“周代有伟人,有褒有贬。”所谓红颜祸水,仿佛周朝的灭亡完全是因为褒惑了幽王,这个女人不仅被冤枉地下了台,甚至被写进了文献让历史蒙羞。你为什么不笑?后人往往只知道不笑的结果,却从来不知道不笑的原因。和这个女人的素质无关。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你就会明白,当她嫁给王友时,周幽王已经是一个有一个成年儿子的老人了。她怎么会笑呢?
“只要有你的地方就有我,就是天涯海角也敢随你去。”
这句情真意切的告白据说是张学良二房、“随军夫人”谷瑞玉对张学良的誓言。
谷瑞玉是张学良第一个自己做主给了名分的女人,可之后她的名字仿佛一个禁忌,在少帅举世皆知的情史里几乎被人遗忘。
哪怕她陪伴张学良的日子,多是炮火连天的战场,是距离死亡之域最近的地方。
谷瑞玉和张学良当年有多轰轰烈烈,结局就是多凄凉冷清,到底是为了什么,一个男人会对与自己生死相随的女人如此绝情?
作为少帅的如夫人,谷瑞玉的身世却十分不清不楚。
有人说她出身天津的没落大户,姐妹多是奉军中的军官太太,所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年纪轻轻就和张学良暗度陈仓。
有人说她是中俄混血,当年不幸成了佳木斯悍匪“老占东”的“压寨夫人”,张学良剿匪时见到美人一见倾心,于是成了他的禁脔。
无论是哪一种,都足以成为一段传奇风花雪月的主旋律,但在谷瑞玉和张学良的故事里,这些不过是无人在意的前奏和配菜。
因为和草根美女“一剑封喉”俘获少帅的过程与光速失宠的结果比,美女的前尘往事全都黯然失色。
谷瑞玉和张学良的情缘成于战场,终于战场,她这一段大起大落的人生全程交织着铁和血,如她“随军夫人”的身份。
既充满民国特有的浪漫奇情,又遮不住乱世浓浓的血腥味。
谷瑞玉和张学良的初识,应该是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之后。
直系奉系军阀的大乱斗,是民国乱象之一,也是北洋军阀内部的大清洗,接受民国教育的新势力与晚清时代发家的旧势力新老接替。
张学良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毕竟奉系军阀相当特殊,张作霖这出身低贱的土匪头子竟然养了个能接手家业的儿子。
虽然张学良也谈不上什么龙章凤姿,但在基本五毒俱全只会吃喝玩乐的二世祖里,他却也堪称“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次直奉战争是张学良首次作为方面军司令,在战场上独当一面。
无论是谁,对自己人生中那些重要的“第一次”都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谷瑞玉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张学良的生命里。
谷瑞玉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尤其擅长英文,这也让她有别于张学良唾手可得的寻常脂粉。
因为在直奉战争中吃了大亏,张作霖不但下定决心让儿子接替那群跟着他起家的“老兄弟”,更掏出血本升级装备扩军。
于是张学良就作为奉军代表,和各国军火商周旋磋商购买武器,期间谷瑞玉凭借熟练的英文,紧紧跟在张学良身边,为他提供了不少帮助。
洽谈武器生意自然少不了各种试枪试炮,谷瑞玉和张学良之间的情愫,就这样伴着硝烟味不断滋长。
不过这场男女间的“化学反应”,之后没产生什么实质性的结果。
此时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已经成婚数年,婚事是张作霖亲自做主,婚后于凤至更展现了超乎寻常的贤惠和能干,还连生一女三子。
因此于凤至作为张家大少奶奶、少帅夫人的身份,从各个方面都牢不可破。
张学良虽然对这位比他大三岁的原配嫡妻没什么深情厚爱,但却也非常信任,从某种角度讲,这位能干的“大姐”是他最好的挡箭牌。
毕竟张学良经常干些斗鸡赌狗、沾花惹草的荒唐事,张作霖虽然不会较真,但面子上也还是要管教,那时候就需要于凤至来打圆场。
更何况,张学良身边从没断了各式各样的桃花债,他虽然风流桀骜的名声在外,但对自己招惹的桃花,他也不是都想负责。
每当桃花缠身,而张学良又不想纠缠时,一个以“严厉”闻名的正堂嫡妻就是他躲掉风流官司的最好借口。
所以虽然和谷瑞玉耳鬓厮磨得情热,但与军火商谈判结束后,张学良就离开了。
因此张学良之后又有数不清的露水情人,可始终没忘记那个高挑丰腴的美女。
不过张学良那几年主要的心思也还是没放在女人身上,当时除了直系军阀要和他们决一死战外,他真正担忧的是父亲那群老部下。
没人会轻易把已经攥在手里的权力轻易交还,张作霖想把这些老部下手中的军权归拢传给儿子的做法在奉军中引发巨大不满。
张学良急需一场证明自己的“大战”,以此震慑那些野心勃勃又贪得无厌的“叔伯”。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拉开了帷幕,虽然张作霖依然还是奉军名义上的总司令,但战场的实际指挥权已经全面交接给了张学良。
外有强敌,内有各怀鬼胎的“老臣子”,让战场上的张学良有些焦头烂额,就在这时,一封带着香气的慰问信辗转送到了他的手中。
信是谷瑞玉寄来的,其中写满了对张学良的思念和浓情,更不顾一切地表示,无论有多么艰难和危险,她都要到前线去看望他。
在身心俱疲的低谷,得到这样近乎狂热的爱意和支持,让张学良非常感动,他既没支持也没反对,想看看谷瑞玉到底能做到哪一步。
没想到谷瑞玉真的顶着枪林弹雨,闯过层层战线,来到张学良面前向他表明心迹。
这一次张学良真的被折服了,他遇到过数不清投怀送抱的女人,但从没见过这样不要命只想和他厮守一处的大胆女子。
那样疯狂又勇敢的谷瑞玉,也在张学良的心里落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军大获全胜结束,成千上万的生命在这场没有意义的内斗中消亡,张学良也就此坐稳了他在奉军中的位置。
谷瑞玉作为这一幕的见证者,也得到了张学良的格外重视,张学良不想再对她轻易放手,而她则想要一个正式的名分。
对谷瑞玉的要求,张学良有点犯难,他知道真正的阻力从不是于凤至,而是张作霖。
张作霖虽然身边三妻四妾不断,但对儿子却管教甚严,尤其不允许张学良随心所欲的纳妾。
张作霖对谷瑞玉观感不好,一方面是观念老旧,不喜欢这种不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主动追着男人跑的新派女性。
一方面则是听闻谷瑞玉喜欢交际,不但在京津名媛中交友甚广,还和奉军中不少女眷来往过密。
张作霖觉得这样的女人“不安于室”,进了宅门就是搅家精。
不过谷瑞玉和张学良“战场定情”,情分非比寻常,张学良也透露出想和谷瑞玉长相厮守的心思。
为了讨好“少帅”,张作霖身边的“狗头军师”杨宇霆揣摩着张学良的心思,把谷瑞玉的事情透露给了张作霖。
张作霖虽然不喜欢这样的事情,但张学良此时刚打了胜仗春风得意,张作霖想给儿子些甜头作为奖励,就默许了张学良的盘算。
张学良从杨宇霆那里得知已经得到了老子的许可,立刻在天津大摆筵席正式给了谷瑞玉名分。
不过事成之后,张作霖的“约法三章”也随之而来:第一要求谷瑞玉不准登台唱戏,第二不准过度交际,第三不准参与军政要务。
从这三条“约束令”看,张作霖确实对谷瑞玉做了一番调查,知道她喜欢开堂会票戏,也喜欢在军政两界的女眷中拉帮结伙。
当谷瑞玉还是张学良的地下情人时,这些喜好是她个人的事情,可她正式有了名分后,张学良就要为这一切负责。
谷瑞玉是一开始就有这喜好,还是之后被别有用心的人引诱而成,已经很界定,但她性格偏于冒进,又爱通过交际网行事确定无疑。
如果不是性格冲动冒进又有交际网协助,爱火再炽热,也很难把勇闯战线的决心转化为行动。
谷瑞玉个人当然是对张学良一腔爱火炽热又直白,但能让她这团火“烧到”张学良面前,确实需要一些其他人辅助。
张作霖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他那好色的“傻大儿”只怕是放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身边,为了不扩大危险,他也做出了一番安排。
除了约法三章,张作霖还向所有人暗示谷瑞玉不能正式进入张家,只能算张学良的外室,哪怕到了沈阳,也不能住到张家内宅。
于凤至于是再次背上“这口锅”,以她不喜欢张学良私纳二房的名义,把谷瑞玉拒之门外。
张学良倒也了解这些家事,并没有再提出更多要求。
除了在天津买了豪宅安置谷瑞玉之外,张学良还在沈阳的经三路28号购买小楼一幢,作为谷瑞玉来沈阳时的住所。
两人刚成亲时,可谓是如胶似漆,张学良无论到哪里,谷瑞玉都陪伴在身边。
不过张作霖担忧的三件事,也逐渐露出了端倪。
谷瑞玉不但以少帅如夫人的身份四处结交,而且和奉军各家的女眷都打得火热,特别是郭松龄的妻子和杨宇霆的姨太太都与之私交甚密。
与这些人的交往,成了谷瑞玉日后和张学良关系交恶的根源。
1925年张学良为了争夺地盘,率军前往长江下游,谷瑞玉再次作为“随军夫人”与他同行。
这一次随行,因为舟车劳顿、水土不服,谷瑞玉可谓吃尽了苦头,曾经全身皮肤过敏也曾经连日呕吐不止。
这些辛苦,因为有强烈的爱在心中支撑,所以谷瑞玉甘之若饴,多年后张学良回忆起来也十分感动。
但问题是,张学良当时在奔波打仗,谷瑞玉身体上的痛苦,只会给两人都带来压力,看似共同面对困难,但谷瑞玉实是帮了倒忙。
1925年,张学良的老师、奉军巨头郭松龄突然起义倒戈,张学良一边和昔日恩师兵戎相见一边又要压服蠢蠢欲动的奉系老将,内外交困。
这种军政大事原本和谷瑞玉无关,但张作霖当年忧心的事情此时却爆了第一个雷。
原来谷瑞玉因为喜欢交际,和郭松龄夫妻都有交情,时常通信,如今郭松龄成了奉军的叛徒,他们和谷瑞玉的联络就微妙起来。
不过说谷瑞玉和郭松龄夫妻因为利益勾连实在是有几分冤枉,谷瑞玉之所以和郭氏夫妇交好只因郭松龄支持过她和张学良的恋情。
谷瑞玉虽然得了张学良的宠爱,但因为张作霖的态度,其实奉军上下对她多少有几分看不起。
谷瑞玉是个身材高挑、体态丰腴、带着异国风情的美女,这类型的美人在民国时的东北有个特定称谓,就是“大洋马”。
所有个子高高、曲线妖娆、皮肤雪白、有俄罗斯风情的女性,都会得这样一个戏称,虽然不是彻底的贬义,但也算不上什么美谈。
而张学良的部下,私下里就称呼谷瑞玉“大洋马”,从这个带着三分戏谑的称呼就能知道,谷瑞玉在张学良身边的地位和处境。
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重要的老师、朋友,对谷瑞玉倒是比较敬重,还曾建议张学良让谷瑞玉开展教育事业。
所以谷瑞玉和郭家夫妻有比较好的交情,实乃人之常情,但郭松龄对张作霖的背刺,让很多人都倒了霉,谷瑞玉就是其中之一。
之后谷瑞玉的人生仿佛就带上了“霉运”的加速键,几乎事事不顺。
1925年那场“南下”造成的水土不服,不只是让谷瑞玉吃了苦头,张学良的身体也因此垮了大半。
所以到了冬天和郭松龄对决时,张学良的身体已经被极度透支,也在这期间,他在多方引诱下染上了鸦片瘾。
谷瑞玉多多少少算是这场大祸的诱因之一,虽然起因还是因为爱和无知。
民国时代的人对鸦片有很多无知的解读,只看其给人带来的虚幻表象而不知其作为毒品的巨大危害。
谷瑞玉看到张学良身体痛苦又精力不济,听信了闺蜜(杨宇霆姨太太)建议,专门在私人环境里创造了张学良抽鸦片的条件,导致成瘾加重。
作为随军夫人,照顾张学良身体本就是谷瑞玉的职责之一,这个结果算是她失职,张作霖因此大发雷霆,谷瑞玉在张家更无立锥之地。
张学良染上毒瘾之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谷瑞玉此时早已后悔,四处寻求名医给张学良戒毒。
但因为无知和忧心,谷瑞玉急病乱投医,找来的医生不但都无功而返,一个来历可疑的日本医生甚至让张学良从抽鸦片改成用吗啡。
谷瑞玉一番折腾,不但没让张学良毒瘾减轻,反倒是每况愈下,两人的关系更是产生了无可弥合的裂痕。
曾经的谷瑞玉,对张学良来说,代表着性感、狂爱、无尽的激情;而今她只让张学良想起身体的痛苦、恩师的背叛和毒品的獠牙。
张学良当然知道毒品的危害,也竭尽所能想办法摆脱控制,而谷瑞玉仿佛鸦片烟枪灼烧出的伤疤,只要面对,就无法逃避自己的堕落。
虽然无法快速摆脱毒品,但张学良确实开始逃避谷瑞玉。
无论谷瑞玉如何要求,张学良都不再带她在身边,而是把她安置在天津的外宅里。
为了排遣寂寞,谷瑞玉更加爱交际,而且不再顾及张作霖的要求和张学良的面子,以少帅夫人的名义随意差遣梅兰芳等京剧名伶。
梅兰芳等最红的京剧名角,安排的演出无数,谷瑞玉这样随意插队得罪的不只是演员自己,更是其他 社会 名流。
奉军虽然已经成功入关,但经营京津等地也还是非常谨慎,等闲不会得罪人,谷瑞玉这番做派,无疑又是捅了不少马蜂窝。
两个曾经疯狂相爱的人,竟然只能靠彼此戳刺伤口来证明对方还在自己的近旁。
张学良从来不是一个会委屈自己的人,当谷瑞玉带给他的痛苦大于欢愉时,这个多情到无情的男人就选择冷落。
不过谷瑞玉确实曾是张学良最为自豪的战利品证明,也是他第一个独立选择和做主的女人,所以张学良并不会把事情做绝。
但半死不活的“冷宫”不是谷瑞玉能够忍受的,她的爱在战火中催生,所要求的温度,绝非这徒有其表的关系能够满足。
所以她再次越界,这一次引发的后果,是最危险的一次。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在皇姑屯暗杀了张作霖,张学良为了安排后事,一开始选择秘不发丧,以此封锁消息,蒙蔽日本人。
谷瑞玉却觉得以儿媳身份前往奔丧,是为自己正名的好机会,所以无视张学良的诸多安排前往沈阳。
从天津到沈阳这一路,包括沈阳城内,其实异常危险,已成隐形战场,谷瑞玉却义无反顾的一头扎了进去,犹如当年她奔向张学良。
这是她最后的挣扎,仿佛完成了这次冒险,她就获得了张家的承认,成为无人质疑的少帅夫人。
这一次,谷瑞玉虽然和当年一样顺利抵达,但结果却截然相反,她一败涂地。
因为谷瑞玉不管不顾前往沈阳的举动,日本人一下子就对张学良隐瞒死讯的做法产生怀疑,判断出张作霖死掉的真相。
张学良恼恨谷瑞玉不顾全大局,更意识到她这番作为只怕又是被人利用,否则日本人不会这么直切要害,从此对谷瑞玉更是疏远。
此后谷瑞玉的所有争取都成了挣扎,张学良把她视作毒品的化身和日本人的眼线,能不见面就不见面。
1931年,已经许久不见的两人终于协议离婚,张学良看似慷慨的给了谷瑞玉10万生活费和在天津的豪宅。
但一如当年的张作霖,张学良也提出了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仿佛利剑砍断了他们所有火热激情的过往。
第一个条件,从此不准以张学良夫人的名义抛头露面;
第二个条件,不准做妓女;
第三个条件,可以改嫁,但改嫁时不能提前夫的姓名。
这三个条件就如同三座冰山,把谷瑞玉心中最后的希望和爱火都封印在冰原深处。
张学良竟然认为自己会堕落到去当娼妓?!张学良竟然不想让自己再和她有一点瓜葛?!
曾经因为爱,谷瑞玉愿意追随张学良到天涯海角,如今还是因为爱,谷瑞玉决定从此隐姓埋名。
谷瑞玉答应了张学良所有的要求,并从此消失在 历史 的长河中,就和她的来历众说纷纭一样,关于她的结局也从无定论。
唯一确定的就是她确实再也没有以张学良夫人的名义生活过一天,更没有就此堕落风尘。
这个女子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在张学良的人生中璀璨的划过,最灿烂也最短暂,一闪而灭。
爱他,所以一切如他所愿。
民国时期,诸侯混战,民不聊生,国家一片混乱。在混乱的局势中,诞生了无数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些数量庞大的军阀们,起家的方式也五花八门。
有的军阀土匪出身,依靠个人能力成为一方军阀,例如赫赫有名的东北王张作霖;有的军阀则出身军校,按部就班的升为高级军官,最终成为一方诸侯,比如一直处于混战的四川各军阀;有的军阀则靠着显赫的家世,继承了父辈的势力,例如少帅张学良;还有的军阀,则本身就是政府高官出身,例如袁世凯。
北洋军阀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能够成为割据一方的土皇帝,自然有其过人之处。但是,能够以“拉皮条”而跻身军阀的,大概也就只有段芝贵了。
段芝贵,字香岩,1869年生于安徽合肥。他追随袁世凯的时间非常早,1897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段芝贵就已投入他的麾下。
段芝贵
但是,段芝贵既没有出众的军事才能,也没有运筹帷幄的谋略,更没有身先士卒、不畏生死的勇敢,那么,作为军人的段芝贵是如何一步步崛起的呢?段芝贵“另辟蹊径”,选取了“拉皮条”这一很有前途的行业,并迅速成为了这一行的状元,被人称为“民国第一皮条客”。
段芝贵都是怎么拉皮条的呢?从追随袁世凯开始,段芝贵就不断的通过进献美女,照顾其起居,而跻身袁世凯红人行列,也因此,段芝贵的地位不断攀升。但是,尝到甜头的段芝贵并不满足,他开始向将目光投向朝廷权贵。
段芝贵第一次靠拉皮条飞黄腾达的,还要属他将名妓杨翠喜献给载振一事。1907年,煌煌大清朝尚且存在,时任农工商部尚书及御前大臣的载振,还有一个权势更为显赫的老爹——庆亲王奕劻,也因此,被称为“小王爷”的载振权势显赫,成为段芝贵极力讨好的对象。
载振
有一次,当他听说载振在天津看上了名妓杨翠喜却被拒绝的事情后,感到机会的段芝贵立即行动起来。他利用权势压迫杨翠喜的父兄同意,花费重金将杨翠喜赎身后送入载振府中。
载振看到杨翠喜后果然大喜过望,投桃报李,他随即利用父亲的权势,将段芝贵破格提拔为黑龙江巡抚。不过“可惜”的是,由于被御史参奏,舆论大哗,“献妓取幸”的段芝贵还未上任,就被革职。
名妓杨翠喜
但是,段芝贵并不气馁,在拉皮条这一行业他“再接再厉”,1914年,担任湖北都督的段芝贵,听说袁大总统的公子袁克定在武汉时看上了名伶王克琴。段芝贵再次“敏锐”地发现了讨好袁世凯的机会。
袁克定
他两次微服私访王克琴,不惜花费了8000元大洋为王克琴购买日用品,准备将王克琴献给袁克定。可惜的是,段芝贵的拉皮条道路再次遇到了阻碍,得闻此信的《大汉报》将此事写成了文章《落花有主》,以此来讥讽段芝贵,也因此。段芝贵拉皮条的行为,成为众人的笑柄。
拉皮条一行自古就有,也并不稀奇。但是,能在高官权贵中拉皮条,并以此为进身之阶,成为上将乃至封疆大吏的,大概也有且仅有段芝贵了。段芝贵“民国第一皮条客”之名,实至名归。
从三国到民国,只要天下大势稍有变化,川蜀地区必然“响应”。尤其是民国时期,四川遍地军阀,完全是一个浓缩版的小民国。只要手里有点人马,立刻拉杆子自立,谁也不服谁,但谁也吞不掉谁。
有数据显示:30多年的民国 历史 ,四川的地面上发生了400多场大小的战争。有意思的是四川军阀普遍讲江湖规矩,赢的一方见好就收,也不会对输的一方做穷寇之追。所以,军阀摩擦很多,但对川蜀的破坏并不大。
别看四川军阀内斗不太在行,但川军在外战方面是真玩命。从川将刘湘开始,带领川军健儿积极投身抗战。8年时间,四川承担着抗战最大的压力,7000万川民不吃不喝也要支持川军抗日,丈夫战死儿子顶上,300万蜀地健儿源源不断地奔赴前线。抗战结束后,进行战后统计发现,川军的抗战伤亡人数最多,占华夏总伤亡人数的20%。
除了上文提到的名将刘湘以外,还有不少有血气的川将,比如杨森、王铭章、饶国华等人。其中,杨森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抗日川将,尤其在淞沪会战中,他的部队号称最能打的五个师之一,但有人评价他“七分正气,三分邪”,同僚更是编顺口溜嘲笑他“采花将军,名叫杨森,妻妾成群,全是美人”。
一正一反的评价,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采花将军与“金陵十二钗”
杨森喜欢美女,明媒正娶的姨太太有12房,号称“金陵十二钗”,私下没名没分的无法估计。杨森是军阀出身,手里有人有钱有家伙,只要是他看上眼的姑娘,要么拿钱硬砸,要么死缠烂打,要么甜言蜜语,要么恐吓威胁,直到娶进家门为止。
杨森晚年回忆,承认娶老婆的方式有些不厚道,自己的姨太太都是忌惮自己才会委身屈从,但杨森话锋一转说“我知道她们不是真的爱我,但我很爱她们”。此话一出,显得杨森够爷们。
四姨太太田衡秋就是杨森从别人手里硬抢来的。田衡秋是杨森十二位姨太太中,最受宠爱、地位最高的一位。早年,杨森屯驻阆中,上街玩耍时,偶遇一位相貌出众的少女。杨森立刻被对方的气质吸引,一路尾随来到少女家门口,获知姑娘的家庭住址后,杨森备好聘礼派人前去提亲。
媒人到那后,得知姑娘已经与一户有钱人家订亲,田衡秋的父母无论如何也不同意,把聘礼如数给退回去了。杨森岂是善罢甘休的人,他相中的人一定要娶到家。从此,杨森放下所有的军务,天天向田衡秋献殷勤,同时对田家和富商威逼利诱。
富商家再有钱,也不如杨森手里有枪杆,只好知难而退,杨森如愿以偿把田衡秋娶进家门。
除了结发妻子张氏和填房续弦的谭正德以外,三姨太刘谷芳、五姨太萧邦琼、六姨太陈顺容、七姨太曾桂枝、八姨太汪德芳、九姨太蔡文娜、十姨太郑文如、十一姨太胡洁玉、十二姨太张灵凤,基本上都是杨森用非正常手段娶得。
不省心的七姨太和九姨太
杨森曾在广安紫荇书院和顺庆府联合中学读过书,后来到四川陆军速成学堂进修,也算得上半个文化人。所以,杨森挑选姨太太时,非常注重姑娘的书香气质,至少看起来有点文化的味道。
为了把家里的姨太太培养成文化人,杨森肯花钱让她们外地求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很荒谬,但放在过去有一定的道理。女人读书多了,眼界就开阔了,心思也就活泛了。
很快,杨森的七姨太出事了。
七姨太叫曾桂枝,她是杨森从路边捡来的。她的老家是贵州毕节,杨森行军打仗时,看到落难的曾桂枝,一时心软便把她带在身边,认作干女儿。经过梳洗打扮,曾桂枝的相貌不输四姨太田衡秋。杨森认为干女儿也是养,姨太太也是养,曾桂枝也觉得如此。征得四姨太田衡秋的同意后,杨森从“干爹”成功转型为老公。
杨森想把曾桂枝栽培成知识型姨太,便送她到上海读书。求学期间,曾桂枝遇上一位陈姓同学,二人坠入爱河。既是同窗,又是恋人关系。此事很快传到杨森耳朵里,他连忙写家信让曾桂枝回家。曾桂枝也知道此事败露,十分坦然地跟杨森说了实情。
杨森表面答应成全她们,最后派刺客把曾桂枝与她的恋人全部解决。
墙外杏花格外红。七姨太的前车之鉴刚过去没多久,九姨太蔡文娜紧跟其后。
蔡文娜是泸县艳名远播的美人。杨森想让蔡文娜代替曾桂枝的位置,花钱聘请外语家教辅导蔡文娜。一来二去,蔡文娜相中辅导家教。幸好田衡秋出面请求,杨森决定放过蔡文娜。
哪成想九姨太不长记性,杨森送她到成都华西大学深造,她又喜欢上一位医学生,双方私订终身想要到海外。杨森假装同意她的请求,最后还是派人把她解决掉,扔到网球场边的枯井里。
杨森的厉害之处是,他在60多岁时,与十一姨太胡洁玉成亲。86岁那年,胡洁玉为杨森生下一个女儿。年仅90岁时,杨森以招秘书为由,迎娶最后一位姨太太张灵凤,为自己不平凡的婚姻画上完美的句点。至此,杨森终于凑齐属于自己的“金陵十二钗”。
军事化管理婚姻
杨森不愧为乱世枭雄,管理姨太太很有一套。他把自己治军的方法延续到婚姻上,而且非常有效。每一位姨太太都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责。大姨太总揽家务、二姨太打理钱财、三姨太教导儿女、四太太负责应酬,依次排列。
据说,杨森对姨太太采取“轮宿制”,而且说到做到,绝不拖延耽误。长沙会战期间,杨森跟着薛岳在前线拼命。按照自己制定的轮宿计划,轮到三姨太陪宿。赶巧,三姨太在成都看家。部下劝他回头再补,杨森觉得不妥,直接跑去找薛岳,希望能派飞机飞趟成都,把三姨太接到长沙。轮宿过后,再用专机送回成都。
杨森非同寻常的生活态度,很多人会觉得他很不靠谱。但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杨森在战场上却是一员猛将。在名将辈出的民国时期,他的名气非常大,尤其是淞沪会战期间的表现,被人称为“淞沪战场最能打的5个师之一”。
淞沪悍将
杨森从军的履历相当丰富。早在,蔡锷将军带领滇军北伐袁世凯时,他就加入了“护国运动”的队伍。后来,投身到薛岳将军的营中,积极配合抗日,而且取得十分突出的战绩。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华夏儿女迎来8年的艰苦抗日战争。过去被人们说成“耗子扛去,窝里横”的川军开始登上 历史 舞台。川军首领刘湘发起抗日号召后,杨森是第一个递交“参战请愿书”。
别看杨森的20军不是最强的一股军阀力量,最初给人的印象是军纪涣散、武器装备落后、士卒战斗力低下,但杨森料事如神。卢沟桥事变没有发生以前,杨森已经感觉到中日会有一场大战。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杨森投入大量的资金为20军采购一批新式装备。
1937年8月13日,著名的淞沪会战爆发。两个月过后,双方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屯驻四川的杨森接到急电,要求他火速增援淞沪战场。四川到上海原本需要一个半月的路程,杨森下令轻装快速行军,仅用20多天抵达前线。
杨森的20军在出川
前,没有经历过正规战役。与淞沪会战这样的大规模战役相比,过去都是边边角角的小摩擦。初到战场,20军的第一个任务是守住大场据点。他们的对手是日军甲种师团的第7和35联队。
经过五天五夜的浴血奋战,杨森的20军把大场据点守护的完好无损。坚持到韦云淞31军和叶肇66军换防支援。退下前线后,杨森清点人马,出川的18000川军只剩不到11000人,其余7000全部伤亡。
川军老兵张文治回忆说,双方交火前,杨森曾在阵前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20军调到上海来对日作战,是最光荣的。为国牺牲,是值得的。
川军在淞沪会战中,到底有多英勇呢?
没有沙袋,没有掩体,我们干啥子,日本人都看到眼里,炮火劈头盖脸就打下来。没有办法,我们只有忍着泪,把战死的好兄弟的尸体堆在前头,当掩体用。
我们没有飞机、我们没有大炮,我们甚至连掩体也没有,我们只有步枪。要我们坚守阵地,拿啥子去抵挡日本人进攻?装备拼不赢他们,我们就拿命去拼,拿命去挡!看到鬼子的坦克来了,兄弟伙些抱起炸药就往鬼子坦克底下钻。那么多好弟兄啊,就那样子死了。
——老兵张文治回忆
好多川军士兵刚上阵,连“火门”都没摸到,就在炮袭中被炸死了。每天一个师一个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前线3个钟头就减员一半,有的仅支撑5个钟头就减员三分之二。
——老兵蒋永遥回忆
就是如此劣势、极度残酷的情况下,杨森的川军20军不仅守住大场据点,还夺回此前失去的陈家行据点。
淞沪会战为什么如此著名,正是因为这场战役迫使日军作出战略调整,过去扬言三个月踏平中国的诳语被打破。从战略意义上说,淞沪会战能够胜利,川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杨森的川军20军与刘雨卿的川军26师配合作战,战绩非凡。淞沪会战结束后,20军被评为淞沪战场最能打的5个师之一,为川蜀健儿赢得“川军能战”的荣誉。
杨森,一面是情场的“采花将军”,另一面是淞沪战场的悍将。如何全面地评价他,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就抗日救国而言,英勇的川军应该得到肯定。
川军,真爷们!
左良玉查清楚事情由来,可是书生的老婆不认他,没有办法之下左良玉就送了书生一个新的老婆,还把书生的前妻杀了,替书生出了一口气。
首先,明朝末年的时候,天下是一片动荡不安,到处都是农民起义,政府就派了很多将军去镇压。其中就包含了左良玉的部队,左良玉带着军队奉命镇压河南,部队到了河南之后,左良玉没有对士兵进行约束,经常有士兵抢百姓的老婆,或者是拿百姓的钱财。
其次,有一天,就有一个书生找到了左良玉说:“将军,我的妻子被你手下抢了,能不能帮我找一下妻子呢?我和妻子的感情非常好,她不可能会离家出去的。”左良玉一听就带着书生亲自查找,果然书生的老婆在军营中。但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书生的老婆不肯认书生,不肯跟书生回去过苦日子,想要跟士兵过好日子。
接着,左良玉看到书生的老婆不认他,不是士兵强留人家的老婆,左良玉想了又想,就问书生:“既然你说这个是你老婆,你肯定知道她身上有什么特征是其他人不知道的。”书生想了一下说:“她左乳房有一颗黑痣”左良玉命人一查看果然这个女子是书生的老婆。
最后,左良玉说:“你老婆都不要你了,你又不是找不到,我这里有很多美女,你随便挑一个回去。”书生一听大喜,乐滋滋挑了一个美女就这样打道回府。没有想到走到半路,有士兵追上说将军送了他一份礼物,书生打开一看是自己前妻的头,书生吸了一口气又觉得非常解气。
刘半农等所著《赛金花本事》:对清末民初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夫人、名妓赛金花是这样描述的——“就说我吧,除去时头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梳着五套头——当时最时兴的样式——颈上挂金链,戴着珐琅银表。冬天穿狐裘都是按着颜色深浅替换。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坠子就值几千两。“
上海《时报》:“妇女现流行一种*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一尺有余,乃至暑天,内则穿一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此等妖服,始行于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责,乃上海之各大家闺秀,均效学妓女之时下流行恶习。妖服冶容诲*,女教沦亡,至斯已极。”
张爱玲对服装的描述:“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有一种橄榄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的风雷。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漂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
推荐《更衣记》:
《更衣记》是传奇作家张爱玲女士的一篇美文。作者用她从容淡然的笔墨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将辛亥革命前后的百年服饰演变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巧妙地讲述着她对服饰的独特见解。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的太阳里飞舞着。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着的明代遗风。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穿在外面的“大袄”,在并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檐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对于细节的过份的注意。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鞋的本身就很少在人前露脸的机会,别说鞋底了,高底的边缘也充塞着密密的花纹。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
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烦难。
古中国的时装设计家似乎不知道,一个女人到底不是大观园。太多的堆砌使兴趣不能集中。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还有腰身大小的交替盈蚀。第一个严重的变化发生在光绪三十二三年。铁路已经不那么稀罕了,火车开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一重要位置。诸大商港的时新款式迅速地传入内地。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草边”,又称“线香滚”。在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的时期——譬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时髦的衣服永远是紧匝在身上,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活动。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因为衣裤过于紧小,肘弯膝盖,筋骨接榫处非得开缝不可。中国衣服在革命酝酿期间差一点就胀裂开来了。“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在中国诗里,“可怜”是“可爱”的代名词。男人向有保护异性的嗜好,而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代,颠连困苦的生活情形更激动了这种倾向。宽袍大袖的,端凝的妇女现在发现太福相了是不行的,做个薄命人反倒于她们有利。
那又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年青的知识阶级仇视着传统的一切,甚至于中国的一切。保守性的方面也因为惊恐的缘故而增强了压力。神经质的论争无日不进行着,在家庭里,在报纸上,在娱乐场所。连涂脂抹粉的文明戏演员,姨太太们的理想恋人,也在戏台上向他们的未婚妻借题发挥讨论时事,声泪俱下。
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在那歇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这吓人的衣领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
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大家都认真相信卢骚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学生们热诚拥护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恋爱。甚至于纯粹的精神恋爱也有人实验过,但似乎不会成功。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上层阶级的女人出门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份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时候也有。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像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交际花与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美的。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值。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是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时装开始紧缩。喇叭管袖子收小了。一九三○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上闪着银色花边。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钮。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g’s,Schiaparelli’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究竟谁是时装的首创者,很难证明,因为中国人素不尊重版权,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最近入时的半长不短的袖子,又称“四分之三袖”,上海人便说是香港发起的,而香港人又说是由上海传来的,互相推诿,不敢负责。
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最新的发展是向传统的一方面走,细节虽不能恢复,轮廓却可尽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样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旗袍的大襟采取围裙式,就是个好例子,很有点“三日入厨下”的风情,耐人寻味。
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只有一个极短的时期,民国四年至八九年,男人的衣服也讲究花哨,滚上多道的如意头,而且男女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当其时的人都认为是天下大乱的怪现状之一。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是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现代文明的特征。不论这在心理上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至少这是不必要的压抑。文明社会的集团生活里,必要的压抑有许多种,似乎小节上应当放纵些,作为补偿。有这么一种议论,说男性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分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惜祸国殃民。若说只消将男人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天下就太平了,那当然是笑话。大红蟒衣里面戴着绣花肚兜的官员,照样会淆乱朝纲。但是预言家威尔斯的合理化的乌托邦里面的男女公民一律穿着最鲜艳的薄膜质的衣裤,斗篷,这倒也值得做我们参考的资料。
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的确看着不顺眼,中装上加大衣,就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青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去吮,面上颇有得色。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