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哪些相声作品惊为神作?

听过哪些相声作品惊为神作?,第1张

必须是郭大爷的《我是黑 社会 》。反复的听了不下百遍,有些梗初期听不懂,后来慢慢懂了才发现是真的 搞笑 ,特地摘抄几段让诸位看看:

片段一,你爸爸是崔健。

郭:你,干点儿正事吧,一天到晚的,你说你混成这样一天到晚一个正形都没有,你瞧瞧人家开车的买大楼房的,你看看你,你一无所有,你脚下的地在走,你身边的水在流,你的手在颤抖,你心中的泪在流。

于:你爸爸姓崔

郭:你爸爸叫健!

片段二,做人要多往上看,少往下看。

郭:我劝过他,我说大爷您别,别这样。管我你管我我是道儿上的,以后你有事大爷给你平。我这一辈子活开了,我这样很快乐。知道吗,你别老往上看,有事往下看。

于:怎么往下看啊

郭:往下看你会活得很快乐。我想了想,他说的有道理。人活着就是这样,你老往上看,你好不了,非死不可,往下瞧。你做买卖你赔钱了那还有跳楼的呢。跟他比你很快乐。对不对

于:我没跳楼。

郭:你这生一闺女你恨得慌,那还有没孩子的呢。

于:噢,对对对。

郭:你这失业了,那还有失身的呢。

于:这没可比性知道吗

郭:你媳妇不要你了,她也没要我呀。

于:去!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片段三,嫂子前列腺犯了

于:我能有什么事求你

郭:你万事不求人你家就没事我给你举个例子吧,哎,你们家什么事儿呢嫂子吧,嫂子不舒服。你媳妇儿,前列腺犯了。跟王大爷一样啊。

于:哪儿有王大爷啊

郭:解不出手来。

于:得得得,没有啊,女的没有这病。

片段四,来一两啤酒庆祝成立社团。

郭:一人来一两,一人来一两,哎呀,玩命的吃,庆祝一下啊,成立了嘛。来,来碗拉面。酒足饭饱,这肚子吃得就跟下午五点半的马甸似的。撑死我了,高兴,一走,哎,我手机哪去了呵,我都黑 社会 了还有人偷我打一电话,哎,通了。一般偷手机的不敢开啊,偷完就关了。我这个他开着呢。哎,我手机在你那儿呢啊,在我这儿呢。呵,还敢跟我这样说话你跟哪儿呢你40分钟你上清河找我来。我我怕你我有队伍的人。把车摇过来,来,拄上拐,你,蹬自行车驮着我,走,清河平事儿去!孩子蹬着我,坐后边搂着腰,后边还跟一拄拐的,还一摇轮椅的。

于:黑 社会 太惨了!

片段五、海鲜城嗑瓜子

郭:老板来了,哟,您是黑 社会 的,收保护费来了。奥,您好,以后您多关照!那不要紧的,今儿不能白来啊,我得吃你。您看看您喜欢吃什么我喜欢吃什么,你也没有别的,我就喜欢吃这带壳的。好,给抓把瓜子儿。

片段六,人干点好事总想让鬼神知道,干点坏事总以为鬼神不知道。我们太让鬼为难啦。

片段七,看过**《古惑仔》吗看过吧对对,我们就一块的。香港那黑 社会 洪兴社知道吗我就洪兴的。不过我们不是总部,我们是分社的。我牛栏山的。

每次听感受都不一样,里边的内容很多都是讽刺 社会 看清人性的。在看清人性的同时还能叫人乐,这个就是寓教于乐,不要把观众当学生,说相声不是为了教育人。如果说相声的都去教育人了,还要学校干什么?

《我是黑 社会 》是郭老师2005年“我”字相声系列的代表作之一,里边的《我要反三俗》《我要上春晚》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建议大家都可以听一听,晚上睡觉质量会更高,这是真的。

相声界有个术语叫“把杆活”,也就是某个演员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同样的一块活,有人就能演成神作,有人就能演泥了,这是每个人先天条件决定的,比如侯宝林大师擅长柳活,那么带学唱的就适合他。马三立擅长说口,那么叙事型的作品就更适合他。李伯祥擅长贯口,那么贯口活就适合他。

列举十个本人最喜欢的把杆活,仅供参考,如有疏漏概不负责。

马三立——《买猴》

严格说马三立很多活都是炉火纯青的级别,大部分都可以说是马三立之外没有第二个人拿得动的,但《买猴》这个节目本身质量太高,是当时第一个被翻译成外文的相声作品,所以用它作为马老的代表作也实至名归。

这个作品因为讽刺得太犀利,导致马老跟何迟先生后来遭受迫害,何迟先生更是身体被摧残到瘫痪,直到1979年才被正式平反。

除此之外,《买猴》还带火了不少词汇,比如“马大哈”这个角色,也因此成为糊涂蛋的代名词。

在马老之外,刘宝瑞也演过《买猴》,刘先生版本虽然不如马老经典,但也有一些细节上的提升,比如马大哈给女朋友打电话并把单子写错的情节,马老版本是一笔带过,而刘宝瑞先生巧妙的加入了两人约定去看猴戏,结果一边聊一边写,把每一个出错的细节都呈现出来,这是刘宝瑞添加进去的一处妙笔。

另外侯耀文也改编过《买猴》,算是马老版的续集,侯耀文更是巧妙的把“被马大哈错误引导全国去买猴”,变成了“采购员明知是写错了故意跑出去公费 旅游 ”,剧情上更加生动有趣。

侯宝林——《关公战秦琼》

侯宝林学京剧出身,所以腿子活他老人家都得心应手,但在诸多节目中,《关公战秦琼》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毕竟这是伟大领袖反复看都不腻歪的神作,作为侯大师的把杆活儿也说得过去。

这里要提一下《关公战秦琼》的原作者张杰尧,张傻爷虽然名声不咋地,但才华的确没得说,他的穿越三部曲《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焦赞打严嵩》分别传给侯宝林、罗荣寿、王世臣,但现在能拿动这几块活的演员少之又少,尤其是《关公战秦琼》,在侯大师之后几乎没人敢动了,毕竟货比货得死人比人得扔啊。

王谦祥——《罗成戏貂蝉》

跟《关公战秦琼》比起来,敢演《罗成戏貂蝉》的就更少了。因为这块活不但要学唱京剧,而且还要同时学唱旦角跟小生,相声演员有旦角底子的很少,再追加一个小生基本上就能死台上。

而同样是学京剧出身的王谦祥先生是唯一能够胜任的,这块活除了祥瑞组合,我没听到过更好的版本。何云伟李菁,徐德亮王文林都演过《罗成戏貂蝉》,但那惨烈程度堪比大型车祸,现在让这几位再看自己演的版本,那就是现场处刑,寒碜到吐血啊。

马志明——《大保镖》

少马爷的《纠纷》《五味俱全》虽然名气更大,但真正算得上把杆活的,还得数《大保镖》。

现在很多曲艺学校都是拿少马爷版的《大保镖》当教材在用,因为实在太过于标准,标准到每一帧都挑不出毛病,无论是几个身上动作,还是几段小贯口,少马爷都拿捏得炉火纯青,到底有武花脸底子,专门就为这块活定制的一般。即使是李德钖跟张寿臣这种远古大神,在《大保镖》这块活上也比不过少马爷。

王世臣——《朱夫子》

有人觉得王世臣先生的代表作应该是《老老年》,但个人觉得《朱夫子》比《老老年》更能发挥王先生的优势,也是他老人家把杆的活儿。

《朱夫子》属于文哏活儿,包袱不多,对演员的叙述能力要求极高,另外对三本开蒙书还得各种歪批,看着简单其实难度极大。最后的两个“典故”,演员必须煞有介事的说成 历史 事件,这也很考验演员的气质和学识,一般人还真演不出感觉。

王世臣先生形象就像个老学究,再加上低沉沙哑的声音,自带那种学者的味儿,演出来效果就特别传神。而且王老还在前面加几个小包袱,比如“你这是对我的一种粉刺”,“鸭子哪里有我笨”等等,让人忍不住捧腹。

田立禾——《金龟铁甲》

《金龟铁甲》这块活最难的地儿,就是金龟部分的小孩语,很多演员在处理的时候都去掉模仿小孩语,直接改成大人说话。只有田立禾先生能够把小孩语部分完美呈现,而且田先生还带着表情,把一个哭闹任性的小孩演绎得无比传神,效果也非常炸。

所以《金龟铁甲》仅有田立禾一家,别无分号。

魏文亮——《武坠子》

相声几个打哏节目里,数《武坠子》最难演,因为很多演员容易把角色塑造得“凶狠”“暴戾”,于是牺牲了本来的笑点,变成了舞台处刑现场。

而魏文亮先生则能演出最好的效果,他的嗓子本来就亮堂,学唱武坠子有味道,不像很多演员跟干嚎一样。魏文亮吐字非常清楚,观众能清楚知道演唱的内容,包袱也能自然铺开,这点处理上很多演员做不到,反而把表演重心放在了“乱嚷嚷”制造笑点上,实际上本末倒置了。而且魏先生声音俏皮,形象也憨憨的,表演打戏的时候,没有很强的攻击性,观众看着也舒服开心,不会有任何不适感。

李伯祥——《大戏魔》

李伯祥李快嘴,在贯口方面独具一格,老李的活大部分都会硬塞一些贯口,效果自然就火爆。《大戏魔》也是李伯祥最有代表性的贯口活,把京剧戏名串成一个节目,除了李快嘴之外,几乎没人拿得动。

苏文茂——《批三国》

文哏大师苏文茂,天生就是为了演《批三国》《文章会》这种节目的。别的不说形象上就满分,文质彬彬的一个老先生,说话和风细雨婉婉到来,每一个包袱都自然展开。“苏批三国”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让后生晚辈们高山仰止。

高英培——《教训》

高英培的《钓鱼》或许更广为人知,但那毕竟只是个小段子,内容深度有所欠缺。要论代表作品的话,还得数《教训》。这个作品当时有多火呢,高英培范振钰首演是在集中了刑满释放人员的马钢厂,然后就一发不可收拾,演一次炸一次,因为高英培先生最后那段忏悔演说太传神,结果这节目成了第一个把台下观众说哭了的喜剧作品。而且王鸣录因为这个相声太火,被一些不良青年砸了门窗,后来连警察都出动,演出的时候专门保护高英培范振钰,这也是相声史上的奇景之一了。

在近几年的相声作品中,唯马季先生的单口相声《宇宙牌香烟》堪称神作!

当年马季先生戴着鸭舌帽,穿着深蓝色中山装,挎着黑包,手里拿着一盒烟,说着笑着来到了春节晚会的会场。他向观众介绍了提高香烟销售量的秘笈,即“经常换牌子”。他从“西湖八大景”、“金陵十二钗”、“十八罗汉”、“梁山一百单八将”说起,引人入胜,妙趣横生。当他说到每个牌子少印一张时,观众无不捧腹大笑。尤其是说到准备开发“百万雄师过大江”时,更令听众前躬后仰,台上台下,笑声朗朗。

马季先生的《宇宙牌香烟》,批评了一些企业为追求利润不择手段的错误做法,针砭时弊,恰到好处。他的相声来自于生活,他的表演贴近观众。可以说,在春晚语言类节目中,它是出类拔萃的,是顶峰之作,至今无人能超越。

马季不愧为一代相声大师,《宇宙牌香烟》不愧为一段神作!

冯巩个牛群的《小偷公司》,里面最著名的几句台词:1、我们公司有一副对联特别反映这个问题,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2、结尾处牛群的一句“官僚主义害死人那”。

什么叫“惊为神作”?

第一,你可能之前没听过类似的相声,这段相声的新颖程度让你惊奇不已。

第二,你可能之前听过类似的相声,但这段相声的表现力之强让你赞叹不已。

第三,这段相声你会听很多遍都不腻烦。

优秀的相声作品有很多,但大部分相声都可以用优秀、精彩或者凑合、还行来形容,能让笔者产生“神作”之感的并不算太多,谨列出六段来以供参考:

一、郭荣起,朱相臣/张振圻/马志存《打牌论》

这段相声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曾在北京天津一带轰动一时,解放后也说了几十年,可谓是经典流传经久不息。

这段相声改编自《赌论》,但比《赌论》结构更为集中,节奏更快,其正活是描写两个人,一个是打麻将的赌徒,另一个是玩“斗十和”的家庭妇女,郭荣起将这两个人的心理、语言、动作、表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据说郭荣起为了创作这段相声深入麻将社和老太太群体里观察了很多天,有时候带着水萝卜当礼物,就为了能蹲在老太天跟前看她们打牌听她们说话。

笔者第一次听到这段相声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行云流水如入化境”,

二、侯宝林、郭启儒《三棒鼓》

侯宝林传世的经典作品有很多,比如《空城计》《关公战秦琼》之类都无比经典,但笔者对侯大师的作品能有“惊为神作”感觉的则是不那么知名的《三棒鼓》,不过虽然该段相声名气不算太大,也被侯大师列入个人最满意的七段作品之中。

《三棒鼓》也是改编作品,原型是《学评戏》,在《三棒鼓》中有两个地方值得一提,一个是保留了比较早期状态的评戏唱段,比方说花莲舫的《刘公案》和老白玉霜的《玉堂春》选段,还有两个大妈听的《老妈开磅》。

另外一个则是侯宝林学老太太和零打钱的人,如果说学天津老太太最好的是郭荣起,学北京老太太最好的就是侯宝林。这段零打钱的人和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切换自如画面感十足,不用看相声TV你都能感觉到那个尴尬的场面,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段子。

笔者对这段相声的评价是“惟妙惟肖身临其境”。

三、马志明、谢天顺《纠纷》

《纠纷》是马志明自己在派出所办事时偶尔看到的一件小事改编而来,这段相声本身几乎没有包袱,就是描述两个人从纠纷的展开到化解的过程,说单口相声吧也不像,但谢天顺还确实没几句词,是一个比较另类的相声作品。

这段相声妙就妙在马志明的台词毫无破绽,和侯宝林《三棒鼓》类似,你不用看画面,光听相声就能看到三个人丁文元、王德成和派出所民警置身在你面前,除了派出所民警是马志明的本声之外,丁文元和王德成都是他用嗓子演绎出来的。

笔者对这段相声的评价是“个性鲜明过耳不忘”。

四、李金斗、陈涌泉《武松打虎》

这是李金斗和陈涌泉的成名作,凭借该段相声他们斩获了一系列奖项,相声作者是廉春明,排练过程中又得到京剧名家李万春的指点,因此该段相声一经问世就火了。

《武松打虎》强在表演内容的丰富上,中间有纯正的京剧,有 搞笑 的调侃,有时代的现实还有辛辣的讽刺。

李金斗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首先说他在其中是一赶四,一个人饰演四个角色。此外,他不光有唱段抖包袱,还有精彩的动作戏,该段相声唯一的遗憾是你不能光听还得看,这也是新时代电视相声的特点。

笔者对这段相声的评价是“新老合璧多彩绚丽”。

五、姜昆、唐杰忠《虎口遐想》

不管多少人诟病姜昆,但姜昆确实在相声上有独树一帜的贡献,电视相声不是从姜昆开始的,但奠定电视相声标杆和风格的则是姜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虎口遐想》。

《虎口遐想》的作者是梁左和姜昆,其原型取自梁左的小说《虎口余生》,在这个小说基础上姜昆将其变成相声语言形成《虎口遐想》。

《虎口遐想》在内容上是偏荒诞的,采用的是主题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过的但并非绝对不会发生的事”,不过那是在八十年代没发生的事情,近几十年来游客拿自己喂老虎的事情还真发生过好几次。

这段相声强就强在节奏极快的同时包袱全都跟得上,几乎是一句一个包袱,让你耳不暇接,刚刚还在为上一个包袱会心一笑马上下一包袱又出来了,因此现场可以形成连续的爆笑,效果极好。笔者第一次听的时候真的是傻掉了,只顾跟着笑都来不及思考,就感觉跟第一次吃自助餐一样,哎呀,怎么那么多好吃的,这不是梦吧。

可以说,《虎口遐想》为之后的电视相声发展树立了一个极高的标杆,能达到该相声水准的作品并不多,同样是梁左、姜昆、唐杰忠合作的《电梯奇遇》也有类似的效果,梁左写给牛群冯巩的《小偷公司》也类似。

笔者对这段相声的评价是“全程高能无人可及”。

六、郭德纲、于谦《西征梦》

《西征梦》改编自传统相声《得胜图》,最早叫《堆儿兵做梦》,后来张寿臣改编成《打白朗》,这也是传统相声中改编比较成熟的一段作品。

郭德纲在2004-2005年成名时的代表作就是《西征梦》,这也是他当年成名的法宝,那就是改编传统相声,融入新时代的玩意儿。笔者当年第一次听到这段相声时立刻被吸引住了,原来相声还能这么说?!

《西征梦》在结构上和《得胜图》是一样的,郭德纲将其内容更加荒诞化,达到了“无厘头”的效果,这也是该作品能够迅速俘获大批新老相声迷的魅力所在,老听户能听到里面的传统相声味道,新相声迷能够听到新时代的 搞笑 方式。郭德纲后来的相声作品也有不少,但不少都在模仿《西征梦》,也没有哪段在艺术上能超过《西征梦》。

笔者对这段相声的评价是“古为今用时代潮流”。

当然,各花入个眼,以上六段相声仅仅是笔者心目中惊为神作的作品,确实是第一次听就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好相声,每个人听相声习惯不同,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听好相声。

一、牛群冯巩《小偷公司》

《小偷公司》是迄今为止尺度最大的一部作品,很多人戏称:放到现在,这部作品怕过不了审。但尺度绝不是我推荐这部作品的理由——包袱才是。

《小偷公司》里的包袱接连不断,而且生猛。例如:最著名的横批——不服不行;一个总经理,四十八个副经理;一百多小偷聚在一块,公司有点什么东西还不转眼就没。

牛群冯巩这对黄金搭档,曾给所有的七零后八零后带来过欢声笑语。可惜因为牛群的胡折腾,致使两人早早地分道扬镳——冯巩曾在一部作品中说过:“曾经有两位叔叔给千家万户带来过欢声笑语,一位叔叔叫冯巩,另一位叔叔叫什么来着。”—— 可谓一语成畿 ,冯巩至今仍活跃在大屏幕之上,牛群早已远离大屏幕很久很久。

《小偷公司》在冯巩所有的作品当中,可排名前三。

二、侯宝林郭启儒《关公战秦琼》

“关公战秦琼”是一个著名歇后语,但你是否知道这句歇后语出自何处?答案是出自侯宝林郭启儒的相声作品《关公战秦琼》。

《关公战秦琼》的精华在作品的后半段,几个包袱设置的让人捧腹大笑,例如:郭启儒问:这怎么这么慢呢?侯宝林答,想词的嘛;再例如:郭启儒问,为何前来打仗?侯宝林答,他那知道?!

《关公战秦琼》作品没有深层的讽刺内涵,就是单纯的好笑。

三、马季刘伟冯巩王金宝赵炎《五官争功》

刚才我说《小偷公司》在冯巩的所有作品之中可排名前三,大概有人会问另两部是谁,答案之一是《五官争功》(之二是《最差先生》)。《五官争功》由“笑星之首”马季创作、并由其和其四名徒弟共同演绎的群口相声。

此作品延续了马季的一贯风格:文化功底深厚,语言诙谐接地气。例如刘伟说:“你不买没关系,可你不该把口罩带眼睛腿算勒我耳朵上!”经典包袱太多了,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去搜搜看吧,绝不会让您失望。

最后推荐一部单口相声:刘宝瑞的《官场斗》。之所以没有推荐马三立大师的作品,是因为我听不太清马三立大师的话。

像最早的你字系列:你要锻炼、你要折腾、你要高雅等等。

还有我字系列:我是黑 社会 、我要玩儿网游、我要闹绯闻等等。

还有老郭根据传统节目改编创新的如:西征梦、梦中婚、夜行记、大上寿、红事会、白事会等等。当时老郭的创作力,可以说是极速!几乎场场都有新作品!

但是在这些里头,真正最好的应该还是跟张文顺老先生说的《相声五十年之现状》,这段相声未来绝对是在相声史有浓重一笔的!这段活里,老郭在密集的包袱里,普及了相声从无到有的发展兴衰历程!而且这段相声老郭只有跟张文顺老爷子说,才是那个味道!即使跟几十年的亲密搭档于谦于大爷说都达不到那个效果和韵味!

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这段相声的经典之处多不胜数!可以说是一段教科书一般的标杆型节目!

能被称为神作的相声作品,首选马三立、赵佩茹、郭荣启的扒马褂,珠联璧合,绝对的神作,其次,侯宝林、刘宝瑞、高凤山的卖马,三个人的合作堪称绝配,对比之后的德云社版的就能看出来差距。第三马志明黄族民的大保镖,太经典了,十三拍,双飞燕,大段的贯口,更可贵的是一点不乱,节奏非常好,没有一个字的废话,更是去掉了好多不必要的包袱,显得这个作品短小精悍。

侯宝林的醉酒,马季的打电话,高英培的钓鱼,马三立的逗你玩儿都是经典

相声老前辈有不少作品被奉为经典,那些相声真是百听不厌,经得起琢磨,应为神作

1、郭荣启、马三立、赵佩茹的《扒马褂》

这三位单独拿出哪个都是大家。他老三位的《扒马褂》可谓珠联璧合,百听不厌。从表演上说,三个人都从容洒脱,缓急有序,不争不抢又自然流畅,而且三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听上去非常的到位,一点也不突兀。从作品的内容上来说,首先非常的合理。虽然是吹牛、圆谎,但都入情入理,没有故弄玄虚,没有哗众取宠;其次结构非常的紧凑,不知不觉就听完了这段相声,不会让人觉得拖沓冗长,更不会让听众觉得有故意卖弄故意拉长的嫌疑。

总之,这个段子圆润、自然。特别是听过如今的几段《扒马褂》之后,更觉得老前辈们功力非凡。

2、侯宝林、高凤山、刘宝瑞的《卖马》

我就敢说如今的相声界挑不出这么三个人来挑战这个段子!这段相声就是在京剧《秦琼卖马》中截下来一段,侯宝林跟高凤山先后赶着唱,在唱的过程中加进了很多相声的包袱,再加上刘宝瑞恰到好处的腻缝,这三人的配合也是天衣无缝。侯大师最擅长的“唱”,在这段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既让大家过了京剧瘾,也让大家开怀大笑。真是不可多得的好相声。

3、郭荣启的《打牌论》

这段是郭荣启先生根据《赌论》修改得来的,可谓郭荣启的名段。现在很多人听过郭德纲的《打牌论》,他就是使的郭荣启的版本。但他跟郭荣启说这段比起来还是嫩点,听上去总有种“赶落”的感觉,让人揪着心。而郭荣启表演这段真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再加上郭荣启本来就是作者,他对这段的理解很深,所以使起来得心应手,让听众非常的享受。

4、马三立、王凤山的《黄鹤楼》

“楼腿子”真不是谁都使的动的。马三立的唱不行,所以这正好符合了角色在台上吹牛自己京剧多牛X的身份。再加上马三爷瘦高苦干,貌似老实,一本正经的形象,喜剧效果非凡。这段其实跟《卖挂票》异曲同工,都是不懂装懂吹牛最后露馅的故事。这样的段子特别适合马三爷,因为太精明了不行,太傻了也不行,只有他的外形和功力能把这个角色拿捏的恰到好处。

5、姜昆的《虎口遐想》

这段堪称电视相声的巅峰之作!虽然对于电视相声和剧场相声一直存在争论,但是存在即合理,我们得接受这个事实,这不是哪个人决定的,这是时代发展的产物。电视相声不好说,从德云社几位上春晚就可以看得出来。在小剧场风生水起的演员,站在春晚的镜头前一样尴尬异常,就算老郭亲自上阵,“笑果”也是大打折扣,形式大于内容而已。但细品这段《虎口遐想》,不但有完整故事,而且包袱密集,合情合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作品,节奏非常合适,而且效果十足。真可谓故事性、思想性、 娱乐 性集为一身,非常完美。

6、郭德纲的《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

7、马军、盛伟的《哥俩好》

我认为这俩人就是年轻演员的****!既然何伟、曹金、裘英俊都不怎么说相声了,那我就看好这二位吧。我觉得这二位就是“真说相声”的,是说“真想声”的!不但说的好,而且创作也棒,这应该是这一辈的楷模。相声就应该有个相声的样子,在舞台上胡打乱闹、蹦来跳去,一会灯光一会音乐,这不叫相声,这叫“糟蹋相声”;一个段子松散无主题,就是个笑话集锦,或者整段就是大垫话,这也不叫相声,起码我没听过哪位老前辈说这种相声。如果有人管这几种相声叫创新,那咱也没话可说。但从马军盛伟的段子里我又品出了相声的味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啪!”台上的胖子一拍响木,“我叫郭德纲!”

2月5日,星期日,喜欢自称“非著名相声演员”的郭德纲按惯例下午2点开始,在天桥乐剧场演出,没到他上场的时候,他主要在打瞌睡,打瞌睡的间隙,与北京电视台商谈了新节目的合作事宜。天桥乐的演出持续到晚上7点左右。接下来,他要去赶一个宣传部门的相声场,然后奔赴广德楼的相声场。他家住北京南郊的大兴,晚上11点,他在回家的车上和爬楼开门的间隙,又接受了两家媒体访问,因为对方马上要截稿了,此时还有一封采访提纲躺在他的邮箱里……

曾创作了《我要上春晚》的郭德纲,虽然没有登上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但经过春节期间凤凰卫视一连四天播出的《郭德纲相声专场》,以及央视《实话实说》、《新闻会客厅》等一系列节目的人物访谈,过完年之后的郭德纲,在走红程度上,一点不输于任何上过春晚的演员。

就在不到两个月前,媒体介绍郭德纲时,对他的定位还是“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也有不少媒体和相声迷把他视作“挑战主流相声”、“对抗电视相声”的“斗士”。

第一个对他笑的观众

郭德纲说自己没有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听流行音乐、不唱卡拉OK、不开车,麻将牌拿起来,“八万”认识,“八筒”就要摸着数一数了。他也不喜欢背课本,但是喜欢背相声段子。

1981年,郭德纲8岁,开始正式拜师学艺,学的是评书,第一个师傅是天津评书艺人高祥凯。学评书并不像他在舞台下面看到的有趣,每天早上师傅还没有醒,他就得起床收拾屋子、沏茶,等师傅起床教他背段子。段子教得差不多了,就得开始自己练。每天早上四五点,他都会起床去河边喊嗓子、背段子、唱曲子,等到七八点钟晨练的老人来了,他就可以下课了。这一喊就是3年。

接下来的几年里,郭德纲跟盲艺人王田雨学西河大鼓,跟常宝丰等天津艺人学相声,没有拜师,一直学到15岁。

“传统相声需要七八年童子功。”郭德纲说,所谓“说、学、逗、唱”,其实光“说”就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又包括吟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批”,要会《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念”的内容就是《菜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要会的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钎儿》……

学了五六年,郭德纲才第一次有了正式登台的机会———“天津消夏相声晚会”。说是相声晚会,不过就是在游乐中心搭一个露天台,扯个横幅,再支上两个话筒。郭德纲穿着白衬衣、蓝裤子就上场了,表演《五行诗》。第一次站在台上,郭德纲放眼望去,台下几百人,有吃东西的、上厕所的、聊天的,就是没有看他表演的,他突然扫到舞台右边角落有一个大胖子,留着小平头,戴着宽边眼镜,坐在轮椅里,一直冲他笑,郭德纲也没管他究竟为什么笑,“反正他就是对我笑了”,他像抓到根救命稻草,干脆直接对着他说完了这个节目———还好,直到他下台,胖子一直也冲着他笑。

现在,德云社每场全部客满,一票难求

郭德纲一直很在意自己“10年扎实的基本功”,虽然严格说来,他在天津学艺的时间是7年,截至他上北京寻找出路。

好狗不好狗,北京叫一叫

“当时全国都兴到北京来发展,是条好狗都要到北京来叫叫。”郭德纲说,他这条“好狗”,前罄戳次北京。

1988年春,15岁的郭德纲跟着一个朋友去北京报考全国总工会文工团,他不知道,他们和千千万万类似的“好狗”,有一个统一的称谓:“北漂”。朋友在团里有些关系,两个人也还算顺利地留在团里,偶尔也能去四川、河南演出。

“有个正式单位,有固定薪酬和住所,定期有演出,慢慢积累些关系,认识几个大腕,跟着上电视、上晚会,每个月能收入八千一万的。”初到北京的郭德纲对未来的想象力也不过如此。

郭德纲没有想到,一年之后的1989年,就在他的人事关系马上要被调入全总文工团的时候,北京统一规定:外地户口必须返回原籍。郭德纲没有例外地被打回天津,分到一个文化单位接着搞曲艺。

6年平淡、无聊的生活后,郭德纲决定二次上京,想象着能找回一些“圈子”里的关系,所以信心蓬勃地在前门大栅栏一个小旅馆里开了个床位,15元一天,同屋的还有10多个生意人。“找到关系就搬过去”的想法现在看来太幼稚,五六天过去了,他的“关系”都不愿意跟他产生任何关系,“我又不是来住旅馆的”,郭德纲灰溜溜回到了天津。

这时他开始转做生意,只不过做什么赔什么。生意不成又开始唱戏,跟着戏班子到乡下演出。一次去河北文安表演,演员都借住在老乡家,当地水碱性很重,唱戏要画很浓的妆,到卸妆的时候发现用水根本卸不掉,只能带着花脸睡觉,第二天妆模糊了,只能在旧妆上画新妆,这样油彩在脸上反反复复,没几天脸就被折腾得又红又肿。

“在这里吃苦还不如去北京吃苦”,郭德纲打定主意第三次进京,这时是1995年。这次郭德纲做足了准备,青塔、大兴,哪里的房子便宜他就住在哪里,只要有演出的机会他就上。最终他找到了一个沙子口的小京剧团,对方答应每月给他1000元,“最起码能有钱吃饭了”。戏唱了两个月,他一分钱都没有拿到,找对方理论,得到的答复是:“要钱就接着唱,不干也可以走人,但之前的2000元也别想拿到。”郭德纲只好接着唱,有一天演出晚了,公共汽车没了,他打不起车,就从市区走了20多公里,徒步回到大兴的出租屋里。

影视圈好混多了

连郭德纲自己也没想到,转运是从影视圈开始的。当时,北京给他的印象是:“人人都跟央视有关系。”他认识了一些“自称是央视编导的人”,开始谈剧本、写策划。经常是自己的剧本写出来了,对方才拿着剧本去找赞助,电视剧《非常档案》和《正德皇帝下江南》就是他的手笔。他还做过民间艺术专题、美食节目,拍过果汁广告。郭德纲对影视圈的心得是,“比相声圈好混多了”。

直到有一天,他在北京南城一个茶馆,看见一帮10多岁的小孩在说相声,他一时兴起也站到了台前。小孩问:“你也学过相声?”“我也学过。”郭德纲说,这句问话他等了好多年。

玩票让郭德纲发现,相声是有市场的,于是他开始招兵买马,找到了另外两位相声演员张文顺和李菁,几个人凑在一起开始在北京的茶馆里说相声,就叫“北京相声大会”,听一场10元。

创业阶段几乎任何事情都是一幕惨剧,郭德纲说:“最惨的一次,我们试过给一个观众表演。寒冬腊月,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他们还是站在门外喊人进来,好不容易有个人进来了,可能只是想进来暖和一下身体,台上演员照样有模有样开说,说不到一会,这个观众的手机响了,演员就停下来等他打电话,那个人也不好意思地很快讲完了,我上来跟他说:‘你得好好听,上厕所也要给我打招呼。我们后台的人可比你多多了。’”

郭德纲推行“一个也得演”的方针时,并不知道原北兵马司剧场经理袁鸿也在台下的观众中,更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让自己在媒体上成为铺天盖地的新闻主角。

2001年袁鸿正在筹备做台湾赖声川的剧场相声,想扩展到海峡两岸相声交流上去,于是袁鸿开始留意北京和天津的相声。断断续续看了两年郭德纲的剧场相声之后,袁鸿推荐郭德纲参加了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郭德纲为符合“电视相声”标准,花了1个小时创作了《你好,北京》参赛———这是北漂以来,郭德纲的相声第一次跟电视走得这么近。

“可惜决赛他抽签抽中第一个出场,得分并不是很高,所以组委会给了他一个特别奖。”袁鸿回忆说。

终于挂上了“客满”

2004年10月,郭德纲没想到自己参加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不但是传统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说相声的一个转折点———专场不但扩大了郭德纲在资深相声迷中的影响力,还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开心茶馆》节目看中,在电台开始了专场联播。

“我很欣慰。”郭德纲出场时喜欢用这句口头禅。2004年10月以来,他的确很欣慰,待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

“《开心茶馆》每天都播相声,但就是郭德纲的相声火了起来。”资深相声迷东东枪的分析是,郭德纲的相声有“天津的骨头、北京的肉”。

“天津的骨头”关节点就是讲述小市民的小算计、小委屈、小窝囊、小幻想。在郭德纲的相声里,你就可以不时地听到对北京三环交通拥堵、对洗浴中心不洗浴、歌星不一定识谱的小调侃。

“北京的肉”是指他的大气、份儿正、稳健不慌张,“一上台就活蹦乱跳的就是不懂相声”。学好传统相声,逗人笑就不难,郭德纲说:“老先生把中国语言里面能构成包袱的笑料技巧都提炼出来了,直到今天无论你什么笑料都是传统相声里的。”

郭德纲的传统段子其实并不“传统”。《梦中婚》原来的文本是讲一个穷困潦倒的人,有天做白日梦梦到被富翁看中带回去当驸马爷,他把“八抬大轿”改成“直升飞机”,“绫罗绸缎”变成了“西装革履”;从前的《打白朗》变成现在的《西征梦》,把“军阀剿灭草寇”改成了“布什请你剿灭恐怖分子”;《文章会》是讲述一个人如何冒充自己有学问,结果碰到另一个真正会文章的人,民国时期这个会文章的人叫“康有为”,在郭德纲这里,故事结构不用变,只是“康有为”变成了“金庸”。

郭德纲身旁的“钢丝”越聚越多,东东枪发现,有一天著名的《大实话》的最后几句,从以前的“没事儿您就把这相声大会进”变成了“没事儿您就把这德云社来进”——叫了七八年的北京相声大会终于有了正式的名字:德云社。“德”取郭德纲的“德”字,“云”则取字郭德纲“云”字辈的徒弟。这也是中国目前已知4个民间相声团体之一,其他3个都在天津,分别是众友、哈哈笑、九河。

2005年9月底,袁鸿北兵马司剧场的经营撑不下去了,剧场关门之后,他被第三届相声小品大奖赛邀请去做宣传统筹———职责就是带着圈里人和媒体,给大奖赛想些策划、找多些作品。

把天津相声请到北京来是第一步。袁鸿把编剧史航、剧评人水晶以及10多家媒体记者,带到了天桥乐剧场,这是大家第一次看到郭德纲的相声,一场下来,这些人都成了“钢丝”,史航和水晶便开始尽可能地以各种方式推广郭德纲,为今年1月郭德纲在媒体上遍地开花做了足够的常识铺垫。

媒体总爆发

其实,袁鸿带着一帮人不光去了天桥乐剧场,还去看了东城李金斗的相声俱乐部、天津众友、哈哈笑等相声剧团的演出。跟天津的社团交流起来毕竟“有物理距离”;跟东城相声俱乐部“功成名就”的演员交流起来,“又说不到一起去”。

就在他们看过德云社演出之后不到一星期,11月5日,郭德纲带德云社全体人马去天津举行相声专场演出,这是郭德纲第一次在大剧场里说相声,袁鸿、史航带着北京10多家媒体一起,浩浩荡荡跟着一起去了天津,这些记者大多是第一次知道郭德纲。

以11月5日为界,之前只能查到一篇关于郭德纲的文字———水晶写的郭德纲相声评论;在此之后,媒体上渐渐开始出现“郭德纲”的名字,12月中,《三联生活周刊》刊发的《相声界的草根英雄———郭德纲访谈》,算是媒体对郭德纲现象的第一次大型报道,文章对郭德纲的定义就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间名气很小,却赢得了相当多资深相声迷的狂热追捧”。

这段时期,郭德纲的《论相声50年之现状》在网上广为传播,更多人认为这是痛斥相声圈腐朽和积弊的演讲稿。

此后,据“钢丝”统计,媒体以平均每天一家的报道频率介绍郭德纲,“相声斗士”、“与主流相声圈抗衡”等形容词,被放到了“郭德纲”3个字之前。直到今年1月媒体高密度采访的总爆发。

“我们新做了一个栏目叫《文化大观园》,听说郭德纲很火,就在考虑给他做一个访问。”凤凰卫视编导向芳是今年1月2日去看的郭德纲专场,“听别的相声我5分钟都笑不起来,听郭德纲的3句话我就能笑起来”。

郭德纲当天状态很好,专访也做得很成功,节目播出之后,台长王纪言意犹未尽,觉得节目配搭的郭德纲的相声太少,“谁说电视台不会拿半个小时给相声?”拍板决定让《文化大观园》在春节期间制作一档郭德纲个人专场,一连4天,每天1个半小时———这也是凤凰卫视几年来的第一次。

王纪言亲自部署此次转播:本来两台机器录制,增加到了5台;为了画面美观,还交待一定要使用“摇臂”。

“郭德纲没有提任何转播费用,为了配合我们录制,是专门在腊月二十九那天临时加开了一场。”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制片人姜又兮说。事实上,郭德纲的演出现场从不干涉现场录音、录像的,“钢丝”把他每场演出都录下来传到网上,想听的人可以随时免费下载,也正是这种传播途径,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什么是郭德纲。

本来姜又兮担心,临时加开一场会因为缺少观众而损失气氛,郭德纲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就在开演前几天,他在网上发了一个加场通知的帖子。

节目正式录制是中午1点,摄像师早上6点半去布置现场,没想到一大堆“钢丝”早在5点半就守在天桥乐门口了。等姜又兮8点到达天桥乐的时候,差点没能挤进去。

“就是第一排,我发现那个老头一直没有笑。”郭德纲的徒弟悄悄跟姜又兮讨论这个严峻的问题,他们都非常注意台下观众的反应。姜又兮看了看,对他说:“这是人艺的著名导演林兆华。”她又指了指旁边的夫妇:“那是孟京辉夫妇。”徒弟笑了笑,说:“他们倒是不停地笑。”

唱:会唱太平歌词,开场小唱。

说学逗唱为相声的基本功。

说:能说绕口令,贯口,会念定场诗,数来宝等。

学:能学各省方言,各种地方戏曲,曲艺,流行歌曲,大小买卖的吆喝,学口技等。

逗:会说单口,能逗哏,能捧哏,能腻缝儿,会双簧(前脸,后身)等。

特点

在表现方式上,“说”统领着“学”、“逗”、“唱”;在内容特点上,“逗”又制约着“说”、“学”、“唱”。有人据此把相声段子分为“说逗”和“学唱”两大类,把“说逗”归入“语言技巧”类,把“学唱”归入“摹拟表演”类。

其实,这两类并不能平起平坐,“学唱”还是依附于“说逗”的。“学唱”如果不打诨,就不能算作相声的“柳活儿”。“说”、“逗”之间也不能“分庭抗礼”,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因果。“说”如果不具备鲜明的喜剧风格,那就是评书或故事了。反之,“逗”如果不是通过“说”的方式来表现,也只能是喜剧里的插科打诨,仍然不是相声艺术。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下面我来告诉你吧。

相声:了解相声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路视讯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声:说相声的四大基本功

说、学、逗、唱是相声演员的四大基本功。

●说:讲故事,还有说话和铺垫的方式。

●学:模仿各种人物、方言和其他声音,学唱戏曲的名家名段,现代也有学唱歌跳舞。

●逗:制造笑料。

●唱:经常被认为是唱戏,唱歌。实际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词”。太平歌词是相声的本功唱。

包括说、批、念、讲四种手法。说,指吟 诗、对对联、猜谜语、解字意、绕口令、反正话、颠倒话、歇后语、俏皮话、短笑话、趣闻轶事等。曲目主要有《熬柿子》、《五星楼》、《天王庙》等。批,批的曲目主要有《批生意》、《歪批三国》、《批聊斋》等。念,指”贯口”,曲目主要有《选单子》、《地理图》、《洋药方》等。讲,讲的曲目主要有《讲帝号》以及单口相声《解学士》、《化蜡扦儿》等。

各种口技、双簧,摹拟方言、市声以及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风俗习惯礼仪。曲目主要有《学四省》、《学四相》、《规矩套子》等。摹拟方言,又叫“倒口”,过去也叫“怯口”,是为表现人物的愚昧憨厚。最初大多摹拟河北省深泽、武强、饶阳、安平一带的方言。当时,某些北京人讥讽从这些地方来京作工的人“怯”,诬为“一嘴蚂蚱籽,两腿黄土泥”的“怯勺”,带有明显的鄙视成分。后来发展到摹拟山西话、胶东话、天津话、宝坻话、唐山话。三十年代初,又扩及上海话、苏州话、广东话。四十年代中期以来,又增加了学英语。解放以后,又出现了摹拟外国味的中国话、华侨说普通话等。学做小买卖的吆喝,又叫货声,主要摹拟卖大小鱼儿、卖茶鸡蛋、卖薰鱼炸面筋、卖硬面饽饽、卖馄饨、卖布头、卖估衣、卖包子的吆喝声。

就是抓哏取笑。甲、乙二人,一宾一主,一智一愚,以滑稽口吻互相捧逗,褒贬评论,讽刺嘲谑。曲目主要有《论捧逗》、《找堂会》、《老老年》等。清末,英敛之《也是集续篇》中就曾提到相声演员是”滑稽传中特别人才”,形象地描绘了”逗”的艺术魅力,说:”该相声者,每一张口,人则捧腹,甚有闻其趣语数年后向人述之,闻者尚笑不可抑,其感动力亦云大矣!”可见,那时候的相声已经把”说”的形式、”逗”的内容、”学”的手段熔于一炉。

演唱”发四喜”、”弦子书”、”太平歌词”以及”农家乐”、”算了又算”、”十二月探

何云伟、李菁表演相声

何云伟、李菁表演相声

梅”等以间小调,还有学唱各种戏曲、曲艺,统称之为”柳活”。但天太平歌词才是相声本门的演唱,其它形式的唱可归纳到学,而非唱。

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在谈及相声的基本概念时指出:“相声就是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来使人发笑的艺术,这里所指的包袱是语言艺术的包袱,这里所指的语言是包袱艺术的语言语言……、语言、包袱儿、笑声,可说是相声艺术的三大要素,并且缺一不可。”引自马季《卅年回首一吐为快》载《曲艺》1987年第2期在他列举的三要素中,语言、笑声是其它一些喜剧艺术也具有的,只有包袱才是相声艺术特有的。包袱在相声艺术中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此,对包袱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分析是我们研究相声艺术的关键。

“包袱”一词是个形象化的比喻词,它实际上指的是相声中喜剧性矛盾酝酿、发展的一个过程。所谓的“三翻四抖”,则是相声包袱常采用的结构。其中“三翻”是指对矛盾假象反复进行渲染和强调;“四抖”是指在三翻之后揭露矛盾的真相。喜剧矛盾的特征是“用另一个本质的假象来把自己的本质掩盖起来”引自马克思《导言》载《马恩全集》第1卷第5页因此在喜剧矛盾中,各种假象就特别多。假象其实也是一种现象,它的特点是能够提水与其本质相反或相离背的表象,然而,假象又是以其特有的方式极为深刻地反映着本质。因此,真实的喜剧矛盾具有着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特点。在对口相声中,喜剧矛盾——包袱的双方现象与本质等等由捧逗双方分别担任,并通过对话逐步揭露矛盾。喜剧艺术手法如夸张、误会、巧合等为各门喜剧艺术广泛采用,并非相声所独有。然而,相声在运用这些手法时自有其特点。例如,许多戏剧、**运用视觉形象构成误会,影片《大独裁者》、《黑郁金香》等都出现了两个相貌酷肖的人而相声在运用误会手法时却大都依靠对话。例如《改行》中说到艺人龚云甫改行卖菜,他把“挑子一放,一摸肩膀儿,这个痛啊!他把《遇皇后》的叫板想起来了:‘唉、苦哇!’老太太一听:‘噢!黄瓜苦的,不要啦。’”很显然,这个包袱采用了误会手法,误会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造成的。离开了对话的双方,也就无法引起误会。

通过对话组织包袱,是相声中运用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仅在“子母哏”型别的相声中是如此,在“一头沉”型别的相声中也是如此。不仅在对口相声中是如此,在单口相声中也是如此。例如在单口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中,那个攒底的包袱就是由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群臣之间的对话构成的,这类利用对话构成的包袱在相声作品中俯拾皆是,不胜列举。

对话不仅体现在包袱的组织方法上面,而且体现在各种相声艺术手段的运用上面。“说学逗唱”是相声的四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段,“说”是说笑话和绕口令,“学”是模仿各种叫卖声、唱腔和各种人物的语言,以及模仿各地方戏曲。“逗”是抓哏逗笑,“唱”专指唱太平歌词。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只有纳入对话的范围才是符合相声创作艺术规律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28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