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日本民族独特的文化以独特的形式体现在日语中,并通过语言表现着日本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揭示着日本民族的文化内涵,日语教学则是学习日本文化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日语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所作的文化阐释,旨在探求融合于语言以及隐含于语言之中的文化蕴涵。在学习日语过程中掌握日本的民族文化,充分说明了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关键词:日语;教学;文化导入;重要性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又拥有充分表现其文化特色的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同生共存,处于一个整体之中。语言像一面镜子,揭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学习外语,不只是学习那些约定俗成的符号,而是通过语言这个窗口逐步熟悉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早在两千多年前,中日两国人民就开始了友好往来的历史。可以说,中日两国人民交往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交流史,而文化交流,首先又是从语言、文字开始的。日本民族为了学习先进的中国文化和高度发达的大陆文明,首先学习中国文字,并借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日本文字,从此开辟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但是,由于它深深植根于日本社会,是在日本特定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相当的文化异质性(即特殊性)。在后来的发展进程中,与“同根同祖”的中国文化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在学习、教授日语时,不管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还是从教授者的角度,都不能抛弃这种语言所形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语言表现所隐含的文化内容。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必须通过对日语的语言学习,了解日本人的心态和思维,以便更进一步加强对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了解。�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表现,语法的本性最终是思维的本性。日语和汉语在语法学上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内在规律。日语发展到今天,已具有多种语言成分,它由汉语、和语、外来语和混种语四种形式构成;它的语法体系也与汉语、英语不同,属世界上复杂而又少有的粘着语。中村元博士认为,使某种语言发挥效用的特殊形式,特别是那种语言的语法,尤其是句法,往往表现了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比较有意识的思维方式。日语虽然也使用汉字,但它的语法体系与汉语截然不同,粘着于每一个句节(主语、宾语、补语等)后面的格助词构成日语语法的基础。日语的句子除了主语在前(而且常常省略),谓语在后外,其他成份可任意调动而不改变句子的意思,这也反映了日本人特殊的思维方式,即表现为重直观、轻理性;重个性、轻联系的多元论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从语序来看,同是说明一件事情,描述状态或是陈述行为动作,各民族往往采用不同的路子、不同的安排语法结构。英语是典型的主、谓、宾结构,日语是主、宾、谓结构。读解英、汉语句子时,往往从前往后推;日语由于主语省略的现象很多,所以,须先找出谓语部分,再找宾语,最后才能确定整个句子的主语和主题部分。谓语中心论是日语句法结构的特点。另外,英、汉语句子否定的内容在前,而且需要加表示否定的词语,使人一听马上就能辨出;日语的否定句式没有固定的词语表示,它出现在句子的末尾,是靠用言、助动词本身的活用表现的,故日语的句子非说至最后人们才能正确判定。外语教学,重视语言的表义符号固然重要,但如果能与创造语言的群体与文化联系起来,给学生的印象将会更形象、更具体。日语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弄懂所学的语言具有的独特语法结构、词汇的意义,而且还要更进一步探明其文化背景,并在与母语的比较中进行讲解,将学生带入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中,以异文化的特殊氛围引导学生投入学习,避免枯燥无味的死记硬背。�
横向的教材编写体系与纵向的语义结构层次分析相结合,是讲解词语非常有效的方法。现在使用的日语教材,无论是精读、泛读,还是会话,编写者除了注意循序渐进的篇幅安排外,都尽量多地加进一些文化内容,有的是以补充形式出现,有的直接选用介绍日本文化、习俗的文章,还有的是以小知识的形式介绍给日语学习者,这说明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好的,主导思想是想导入文化机制,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日本文化,以便对日本社会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但是,正如每一本教材都不能无所不包一样,教科书往往只是传授一般知识的、横向内容的堆砌,而语义是千多层次的混合体,它不仅包含表面义、词典义、语法义(如时态、格、接尾词等)、上下文的限定义、文体义,而且还涉及到物质环境、社会背景和文化传统相关联的联想义和感情义,以及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转义等等。一般来说,表面义、语法义、限定义和文体义比较稳定,一目了然,容易掌握,在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会构成严重障碍。令人望而却步的往往是环境、历史、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内容所隐含的特定用法,这是经常发生歧义、误解甚至导致摩擦、争吵的主要原因。例如,在基础教学中碰到的“老人”一词,日语中的表面义、词典义都非常单纯,犹如汉字所表示的一样,仅指上了年纪的人。但是,生活在日本特定的社会环境里的老年人却对此称谓极不欢迎。这是由于在日本,人们普遍认为,被称为“老人”的人是指那些无生活能力、毫无用处的、犹如垃圾似存在的人物。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如果不明白它的社会含义,就会按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将上了年纪的日本人统称为老人。日本人不仅不领情,而且还会不满地加以反驳:“我不是老人……。”这是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竞争意识培养了人们自强不息的工作干劲,直至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才是人生最美好的结局。因此,每年猝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日本人屡见不鲜。日本的老年人也往往以自己还能工作表明自己的社会存在,谁也不希望被人当作“老人”看待。这种思想逐渐形成一种普遍的民族心态。�
同样,日语中的称呼用语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大学日语教材中,称呼语是在学习发音的过程中学到的。按照教科书的解释,日语的称呼语分两类:1、对外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时用简体;2、对别人家庭成员的称呼用敬语形式。这样的定义和解释乍看起来非常容易,比中国的称呼用语还要简单。中国人的称呼用语重视血缘纽带的宗法关系,不仅辈份不能搞错,而且对父系亲族和母系亲族的称呼也不能搞错,分类较细;日本单纯是以横向的辈份划分为准,不问父系或母系的亲族,统统以辈而称。这样就造成中国入在与日本人进行语言交际时往往对日本人的称谓感到指代不明,造成语言理解的不准确。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对第三人称的称谓往往使中国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当在公共汽车、电车或是其他公共场所邂逅一位陌生的老妇人时应该怎么称呼好呢?对此,教科书并未做出任何解释,中国学生往往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随口拈来,认为称“おばあさん”(老奶奶)就非常礼貌了,因为教科书上也是这么规定的,并没有什么错误。但这往往导致对方的不满、抗议,而自己却莫名其妙。这是因为中国学生只注意课本上的解释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其实,在初级语言的学习中,学生往往又要学习发音,又要记忆单词,一些语言现象的社会用法如在课本里不出现,学生们是无法学到的。按照日本人的解释:在日本,如果不是自己家里的奶奶、姥姥,对老年妇女一般不称其为“おばあさん”,而是称为“おねえさん”(大姐)。这是因为“おばあさん”一词也和“老人”的语感一样,带有“什么都不能干的老人”之嫌,非常不受欢迎。日本是世界上有名的老人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占世界首位。在日本社会,50岁、60岁以上的老年妇女,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到外面打零工的人很多,对她们的称呼一般也是直呼其姓,如“中山さん”、“寺田さん”等等,或是采用较随便的昵称叫作“おばさん”(阿姨)或“おねえさん”(大姐),否则,会被人看作缺乏常识,没有礼貌,以致导致对方不满或是激起对方的愤怒,导致语言交际失败。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日本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传统的语言形式发生变化,增添了某种感情的规定性,从而使现代日语的文化色彩更浓。这不得不引起日语教授者、学习者的重视。�
不同文化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观念划分以及所反映的不同民族文化心态,在日语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许多社会习俗也十分相似,正是由于彼此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往往导致概念含糊。例如,一提到“松、竹、梅”,中国人的脑海中立即就会联想到人的思想品德,是高风亮节、不畏权贵等美好品格的化身,中国古代曾有“宁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周恩来总理曾高度赞扬梅花“俏也不争春”的风格。日本也有“松、竹、梅”,但用来表示祝贺、庆祝等等场合,如欢度新年时用“松、竹、梅”枝制作“门松”装饰门庭;在表示庆贺的酒宴上,将酒笼上贴上“松、竹、梅”字样以示祝贺等等。乌鸦,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不吉利、晦气的象征,不论是小说中描述的,还是**中渲染气氛的场景,往往都与抛尸遍野的凄惨场面以及荒寂的坟茔联系在一起,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流行“听到乌鸦叫,必有大祸到”的习俗,即听到乌鸦叫是很不吉利的。但在日本,乌鸦被看作是神的化身,是自然界中自然产生的一种益鸟,其影随处可见,其声随处可闻,与其他动词一样,与人共处相得自然,就连歌曲中也唱到“和乌鸦一起回家”(歌曲《晚霞》)。教师在讲解这类词时,如果不与日本特定的社会文化习俗、文化心理联系起来,学生们就不会了解日本民族的喜好,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只能是似是而非、一知半解。语言的表现也是如此,例如,“娘”一词,汉语意思是指母亲,日语则指女儿;“手纸”汉语意思是指厕所用纸,日语则指书信。“爱人”汉语是对自己的妻子的雅称,日语则指情人。乌龟在现代汉语中往往用于贬意,在日语中则表示庆祝等等。日语也使用汉字,但有些汉字的意思到了日语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意义相反,有的则另有所指,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者的难度。外语学习毕竟不同于母语的学习,学习者往往受到母语干扰,但教师如果从一开始就注意导入文化机制,结合课本中出现的关键词语进行文化阐释,学生就会逐渐习惯异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和语言上的习惯表达。�
在日语教学中还必须注意到中日两国语言中的某些词汇在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以及在现代日语中的语用变化。例如,顾客去超市或商店买东西,购物完毕,即将离去时,店员每次都要对顾客说“每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每度”按教科书和字典上的解释,是“每次”、“屡次”之意,但与汉语中说的“每次”、“屡次”是不能等值的。它在日语中仅用于服务性场合,包含着店主对顾客前来购物的感激之情,应译为“承蒙您的每次光顾,非常感谢”。而不能不顾语言环境,译成“每次都谢谢您”,更不能用于其他场合。“わざわざ”一词按书面上的解释应为“特意”、“特地”,但在日语中的用法只能用于对方或第三者特地为自己或自己一方的人作了某事,说话者对此表示感谢之情时的用语,往往与“どうも”或“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前后呼应,而不能与汉语的“特地”、“特意”一样使用。因为汉语中的“特意”一词,只作为副词使用,没有人称限制,“这是我特地为您买的”;“让您特地跑一趟,真不好意思”等,只要是特地做的某件事都可以毫无限制地使用。再如,“贵方”是表示人称的代词,单数、敬称,相当于汉语的“您”。在教科书的人称代词表中,列在“お前”、“君”之前作为第二人称的尊敬语使用,由于是尊敬语,又在初级教材的对话文中多次出现,往往给学生带来这么一种导向:既是第二人称的代词,又是敬称,而且课文中也多次使用,那么我也可以大大方方地使用了。其实并非如此,语言生活是受社会生活制约的,而社会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贵方”一词在古代日语中,的确是作为第二人称的尊称代词使用,但是到了现代日语中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含有指着人鼻子说话的语感,对谈话的对方来说极不礼貌,除了家庭中夫妻之间或是亲密的恋人之间使用外,其他场合均不使用。而更多的场合是以对方的姓来称呼对方,或是在上对下,较为随便的场合用“お前”或“君”。家庭成员之间一旦有了孩子,则多采用“孩子本位”称呼法,即夫妇之间称谓也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通称“お父さん”、“お母さん”。日语中的成语故事、谚语、格言等也包含着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是民族语言长期锤炼的结晶,从根本上了解其构成以及在日语中的转用,并在语言中灵活使用,会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日语敬语的表现形式和固定的寒暄语表达是日本特有的“型”文化在语言上的具体表现。日本人一向注重形式,做事喜按部就班、一板一眼,拘泥于各种各样的“型”,不敢有所背离。不管是“冠婚葬祭”,还是打电话、打招呼、写信等都有固定的格式,构成日本文化的重要内容。“型”可理解为惯例、传统模式、老方法、老规矩或是技艺,传统艺术的程式等等。日语中的敬语表现复杂而又规整,从其构造来看,可分为尊敬语、自谦语、郑重语三大类。尊敬语,是对谈话对方或是话题中提到的人物表示尊敬心情的一种表达方式。自谦语,是说话者以降低自己、抬举话题人物的自谦语气,表达对话题人物的尊敬之情。郑重语,是以郑重的语气叙述事物向对方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教师在讲解敬语时,首先不能忽视敬语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即纵向结构的社会体制,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下级对上级、侍从对主君必须无条件服从等,其在语言上的表现便是敬语形式。人们可以通过敬语的不同使用,在主语省略的情况下判明谈话双方的身份关系。日本人的寒暄语与酷爱大自然的民族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由于日本是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的气候,多发的台风以及频繁的地震,培养了日本人时刻关注自然的秉性,日常生活中的寒暄也多与天气、气候有关,这些表达方式表现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和语言特色,是我们掌握标准日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体态语言作为敬语的补充形式是伴随敬语形式发生的,它与心态文化的谦卑辞让的语言表现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影响到语言交际的成效,也是日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时至今日,在日本社会,虽然语言表现丰富多彩,“外来语泛滥成灾”,连日本人也感到头痛,但教授礼仪作法的学校、教室仍比比皆是。人们普遍将能正确地使用敬语看作是高雅、有教养的表现,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事物的成败,大学生每年的就职活动,新入社的公司职员要想在工作岗位上早日立脚以及与公司内其他成员的交往等,都不能不多加注意地使用敬语。标准的体态语言被看作是人的行为、规范更为优美的象征。鞠躬敬礼,缩小自己的势力范围,以谦逊的态度、彬彬有礼的方式待人接物,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对方的好感,使人际关系更加流畅,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发展。所以,敬语一直作为传统的有“型”文化在语言中的表现,随着日语的发展而发展到今天,但它在日语中所表现出来的特色是不可忽略的,这也是我们学习日语的难点。�
外语教学是全面的语言教学,而语言又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以静态的学习去捕捉处于变动中的语言表现,是十分棘手的问题,学习者不能以偏盖全地妄下结论。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日语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所作的文化阐释,旨在探求融合于语言以及隐含于语言之中的文化蕴涵,使日语学习者通过语言学习了解日本文化的诸多现象,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日语的构成规律和表达习惯,避免在今后的语言交际中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心理隔阂,它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外国语言、文化知识,而且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也要有所研究。文化导入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较流行的有注解法、融合法、实践法、比较法和讲解法等等。教师也可根据课时安排、内容需要,灵活地、有重点地解释,也可根据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心理特征等与日语进行比较讲解。这样,既可以使学习者对外族文化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又可增强对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综合能力,学好日语,为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国生:日语敬词指南(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2]吕玉新:现代日语构词解析(M),北京:电子出版社1987�
[3]寺村秀夫:日本语文法(M),东京:国立国语研究所1991�
[4]小川芳男:日本语教育事典(M),东京:大修馆书店1992�
[5]中村元:东洋人的思维方法(C),东京:河出书房1948�
[6]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M),东京:岩波书店1982
世界中に爱されている「ハローキティに会える街」が多摩市にあります。多摩市は「ハローキティに会える街」事业として多摩市センター地区の立地事业や市民の皆さんと一绪に「梦のあるまちづくり」を进めています。
世界上(人们)所钟爱的“与HELLO KITTY邂逅的街道”就位于多摩市。多摩市以“与HELLO KITTY邂逅的街道”作为一个事业项目,在多摩市中心地区的区域划分上以及和广大市民一起为“打造梦幻都市”而迈进。
在:
多摩市センター地区の立地事业や市民の皆さんと一绪に「梦のあるまちづくり」を进めています。
的翻译上,请参考上文注意,不要曲解原句的意思。
请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