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龙门石窟一日游攻略

2019龙门石窟一日游攻略,第1张

说起龙门石窟那绝对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著名的AAAAA景区,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事件了,是目前中国雕塑石窟最多的一处地方了,相信小编你一进入到龙门石窟景区一定会被那巨大的佛像所震撼,龙门石窟从北宋开始雕塑400多年才有了今天的龙门石窟库,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龙门石窟有哪些地方值得一看吧!

旅游推荐:

龙门石窟受喜爱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工艺无与伦比的奉先寺,他比普通的石窟多了山水风景,又比普通的山水景区多了历史韵味,同时龙门石窟又囊括了香山寺、蒋宋别墅、白园(白居易墓)等地,特点鲜明,看点丰富。

下面推荐按照旅游路线推荐,大家游玩时可以参考:

推荐1:龙门大桥,建于1960年的石拱桥,造型非常有韵味,上有陈毅元帅题字。

推荐2:宾阳洞,宾阳洞是龙门石窟里,完成最好的北魏时期石窟,在庐舍那前面,刚来到这里时,你会感觉气势磅礴,著名的剪刀手佛像,也在这里。

推荐3:摩崖三佛龛,武则天时期开凿的佛像,象征过去、现在、未来佛,注意这个佛龛是个半成品,修出轮廓时,恰逢政变,开凿便就此结束。

推荐4:万佛洞,试想一下,一个窟里15000余尊造像,比中国四大石窟之二的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的造像累计之和还多。

推荐5:奉先寺,龙门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庐舍那大佛也在这里。奉先寺位置最高,台阶要爬半个龙门山,在山下你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当你沿着山上的台阶不断地向上爬,你会渐渐的看到庐舍那大佛的微笑,直至全貌。当你看到庐舍那大佛的微笑时,巨大的佛像以及无与伦比的工艺,会让人感到由衷的震撼。除了庐舍那大佛,旁边的几个佛像、天王、菩萨造型也极其精细,连身上的装饰都栩栩如生,这里也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巅峰。

另外再说个猎奇的东西,庐舍那大佛的左上角有个很小的洞,有块匾额,写着神仙洞,这里面其实是个很大的溶洞,当然游客们是进不去的。

推荐6:东山的看台。其实奉先寺之后,也有一些不错的石窟,但当你看完奉先寺后,西山和东山的石窟你几乎没了兴趣,这个看自己取舍了,留些悬念以后再来仔细看,或者一次仔细看完都可以。另外西山的尽头有龙门十二品书法,喜欢书法的也值得一看,就不单独推荐了。

东山的看台,是观看龙门西山全景最好的地方,在奉先寺的河对面,在龙门最好的拍摄地不是奉先寺,而是这里。

推荐7:香山寺,当你在西山的时候,就能看到对面半山腰上有个寺庙,那就是香山寺。当离开东山的看台后,就到了香山寺,需要爬一段山路,里面和其他寺庙差不多,特点是这里有个蒋宋别墅,可以感受一下蒋公的故居氛围。另外在香山寺上可以俯瞰龙门大桥,天气好也能看到洛阳市区。

推荐8:白园,就是白居易的墓地,文化气息非常浓厚,推荐一看。

龙门当今的价值:

在洛阳,龙门石窟是毫无争议,地位和旅游都是首屈一指的景区;

在河南,龙门石窟是最具代表性的景区,庐舍那大佛是河南的名片,旅游价值(旅游人数和收入)也在河南所有景区排前三;

在中国,龙门石窟也是最具代表中国的景区之一,庐舍那大佛是中国的名片之一,频频作为中国对外展示的符号,比如护照里就有龙门石窟,参考各种景区排行榜,龙门石窟旅游价值在全国景区排20~30位,当然这里多数都是山水游乐场类的,如果只算历史名胜类龙门轻易进入前十。

第一次的骑行经历总归是记忆深刻的,我记得那时候还没毕业,当时是国庆节,宿舍六人就那样浩浩荡荡的出发了,骑着自行车去洛阳龙门,因为是第一次骑行,距离还是有点远的,中途也有实在抗不下去的时候,但是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大概是看到大家都一直在坚持吧!给了我动力。

历时两天半,行距300多公里,旅途所见所闻,很是难忘,四五年不经意的就过去了,时间像海水一遍一遍的冲刷着记忆,只留下来星星点点的闪光点滴。趁着工作之余,我就在这片海滩上,把它记下来,试着留住美好,顺便跟大家分享。

临行前准备

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大家立马就积极响应,这就是年轻人的特点,爱冒险,喜欢刺激。本打算宿舍六人一起结伴而行,谁知两人有事

,只剩我们四人,小何、阿云、阿骚和我,东拼西凑了四辆四五百的冒牌山地车,一人一个水杯,带着深信鼻子底下就是嘴,不知道就嘴问的老想法,就照着百度地图,把要经过的重要的城镇都标在了一张简易地图上,就兴冲冲的出发了,但前方等着我们的不仅有车来车往的国道,繁忙生嚣的乡镇,还有恬静肃杀的乡村落叶小道,更有看不见道路的无名小径。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来没有一个人用脚,一步一步的丈量过这么长的土地,旅途的乡土风情,真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周围的世界好大,人群如此之多,我们好渺小。旅行会让人有所敬畏,让人谦卑,会让我默默的放低姿态,一步一步的踏踏实实的朝着美好生活的方向前进。

在路上

十月的天清冷了许多,半年的班长当下来,我已经很厌烦这个位置了,我是中途上车的,之前那个班长因为一些事情就没干了,留下了已经有点破破烂烂的车,当时也是为了挑战一下自己,所以雄心满满,想力挽狂澜,终究是太嫩了,心态也一直摆不稳,总想把所有事情做完美,总是做不好。心累,但是还是得坚持下去,这辆车已经经不起第二次重新改装了,坚持下去吧,不管多苦多累。

这就是起因,不大不小,却是那个阶段的必备烦恼。年轻人的想法,想逃离人群,逃离城市,暂时的逃离那个地方,和自己独处,听听自己的心跳,和毫无预知的前方不经意的邂逅,踩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和简单的的风景一路向北。

逃离城市逃离人群

路在脚下。骑行其实很简单,踩下第一轮,之前的犹豫担心全都被碾在车轮下,脑子里充满了周围的风景和前方的路,前进,前进,前进。早上八点左右,吃过早饭,我们就动身出发了,我们快速的穿越我们熟悉的城市,从城市周边到中心,又从中心到周边,繁华喧嚣渐逝,高楼隐去,伴随着村庄的出现,大地越来越明朗,乡土气息越来越浓。我们兴奋的相互叫喊,催促,快速的向前冲去。

地图上不仅标明了乡镇,还标注了路线周围的有名景点,第一站就是张衡博物馆,没想到如此偏僻之处,竟是南阳四圣的科圣张衡的墓地所在。墓地周围松柏苍翠,鸟鸣不断,环境清幽,是个极好的去处,偶遇圣人,没有带香火,就伏地叩拜,以示敬畏之心。

汉尚书张公墓

地动仪

福泽万民的发明

我的队友们

相识人群相望江湖

博物馆门口是村民的一大片菜地,碧绿碧绿的,有几个农民伯伯在地里浇水,甚是衬景。张公,好去处啊。

这一路上是在是有太多的欢声笑语了,但是这次之后却让我们六个人深深的爱上了骑行,现在的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是只要有关于骑行的话题就会相当的热闹,那段不一样的岁月,我们都不曾忘记。

说起石窟,大概没有人能抗拒敦煌莫高窟的诱惑。

莫高窟是座大漠美术馆,建筑、音乐、绘画,蕴含着的海量信息,给了一代又一代人学者、画家无穷的灵感。

也许你并不知道,莫高窟也只是甘肃石窟群的一角。

在这个狭长如哑铃的省份里,从东到西延绵1600多公里,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遥相对望,中国四大石窟,甘肃独占其二。

两者之间, 190多座石窟群散布其中,2处世界文化遗产,13处全国重点文保,11处省级文保,串起了一条闪耀的星河。

一个个静默的洞口,守望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也收藏着文化中国,千年历史。

01

四战之地的精神寄托

甘肃,是中国的甘肃。如果你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的范围,也许能看得更明白。

中国三大自然区划——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都在甘肃交汇交汇。从气候分区来讲,覆盖中国最广的四大温度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青藏高原垂至温度带,在甘肃无一缺席。

丰富的气候,带来丰富的文化。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内蒙高原游牧文化,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塔里木盆地沙漠绿洲文化,多样的文化在这里碰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甘肃,这句话得换个说法:四方水土养四方人。甘肃西端的河西走廊,不仅是一条丝绸之路,更是中国区域文化的大十字路口。

这样的土地,注定不会平静。

当祁连山高山上的融雪,灌溉出一片片草场和绿洲,丝路贸易的发展给沿途人们带来了繁荣和富庶,也隐藏着危险和不安。欲望,征伐,屠戮,复仇……两千多年来,各方势力相互角力,在这片狭长的土地上蠢蠢欲动。

财富总是诱惑着战争,战争则带来生灵涂炭。对于渴盼安宁的的人们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政权保障和平,那么宗教信仰或许是最好的精神解药。 佛教真正大规模进入中国的时候,恰逢由中原王朝掌控天下的帝国时代正在黯然结束。

如何抵御战争的苦楚,如何抵挡命运的无常呢?甘肃给出的良药是石窟。

在丝绸之路的商队之中,出现了来自西域和天竺的僧人,他们小心翼翼,不畏艰辛,就像当初释迦牟尼一样,把了悟的世界带给更多的人。人们带着敬畏与信仰,追随僧人的脚步,在险峻的祁连山壁上一锤一镐地开山造窟。

在北凉国主的支持下,昙无谶、昙曜师徒,开凿天梯山石窟。五凉时期, 敦煌莫高窟、张掖文殊山石窟、马蹄寺石窟、 金塔寺石窟 ……也相继开凿。这些河西早期的石窟,被宿白先生命名为“凉州模式”。

纷乱的北方,艺术的流传也往往被权力裹挟。

在天梯山开创了凉州模式的昙曜和他的工匠们,随后内迁,又在内地留下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兜兜转转大半圈,凉州模式最终又回到了甘肃,打造出又一座伟大的佛教石窟艺术高峰——麦积山石窟。

时间推移到了西晋末年,天下分崩离析,中原杀戮四起。晋室衣冠南渡,文化偏安江南。是河西,为中原保留一支重要的儒家文化火种。

郭荷、郭瑀、刘昞,师生三代,在张掖马蹄山脚下的临松薤谷开坛讲学,传承修身治世的学问。

他们同河西其它学者一起,形成了 “河西学派” ,更是在后来反哺中原,奠定了北魏隋唐的儒学基础。“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陈寅恪语)。

郭瑀和弟子们,在学习之余开凿石窟,作为安身之所和授课的教室。甘肃石窟,在乱世之中呵护了脆弱的中原文化学术,薪火不息。

02

山河为阻,天赋多彩的石窟传奇

如果我们单从地质的角度来看,山河为阻的甘肃,也注定要成就独特的石窟传奇。

甘肃是一个被地壳运动挤出来的省份。

甘肃的南侧是漫长的祁连山脉,地质时期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隆起连绵的山脉。高耸的青藏高原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了甘肃北侧的大漠和茫茫戈壁。

在山地和荒漠之间,硬是挤出了一条横亘东西的狭长唯一通道,这便是创造了丝路传奇的河西走廊。

佛教东传必经之路,连绵起伏的山脉,似乎石窟的诞生已经顺理成章了。不,还不够,最最重要的是:丹霞地貌。这是甘肃的一块金字招牌。

丹霞地貌 作为甘肃的主要的地貌构成之一,富集了甘肃绝大多数的石窟。

甘肃的丹霞地貌,由于流水的下切和侧蚀作用,易引发重力坍塌,形成陡峭的崖壁,这成为开凿的石窟的理想场所。丹霞岩石因为表面容易氧化,呈现出暗紫色或者肉红色的色调,更为石窟佛像增添了神秘庄严的色彩。

即使在甘肃,丹霞地貌也有差别。组成丹霞地貌的砂岩、砂砾岩和砾岩,不同的致密性和均匀度,形成了大地山体不同的配方。在这条漫长的走廊上,也留下了来自地质造山的不同馈赠。

陡壁悬崖、孤峰石墙、峡谷洞穴等,既赋予了这片西陲之地万般样貌,为凿窟造像提供了理想的天然场所。来自南亚的佛教洞窟造像艺术,在这片神奇的造化土地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质。

郭瑀和他的弟子们的锤子和榔头下,砸出的是质地坚硬而粗糙的砾岩,这是张掖祁连山一带最常见的地质组成,一直延伸的陇南地区。

距离马蹄寺石窟不远的金塔寺石窟、千佛寺石窟,以及陇南的麦积山石窟群,也都是开凿于砾岩之中。

巨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强烈的太阳辐射,让裸露在外的地面和山体的岩石,于反反复复不均匀的热胀冷缩中逐渐崩解。风一来,就轻而易举地卷走大量碎屑。风吹不走,留下的是砾石。

砾岩质地坚固粗糙,不宜精雕细刻,这类石窟多采用以“石胎泥塑”为主的表现手法。

再往东去,到甘肃的陇中陇东地区,许多山体变得密实紧致起来。石窟遇上了砂岩结构。砂岩结构比较致密均一,可雕性好,宜于精雕细刻,所以陇东石窟和炳灵寺石窟采用的是石雕技法。

敦煌所在并非丹霞地貌,然而莫高窟的选择则是近似丹霞地貌的冲蚀河谷断崖,成岩性不好的半胶结的砂砾石层中。

由于岩石似坚非坚,似疏非疏,既不宜精雕细刻,也不适于“石胎泥塑”等技法,聪明的僧匠们采用了壁画和彩塑的艺术形式,成就了另一种极致的美丽。

或在黄沙之下,或于山林深谷,或平地拔起,或巨岩成像。一代又一代的僧侣工匠善男信女们,因地制宜,雕琢群山,留下令后世供奉与仰望的神邸。

03

石窟之命运,大国之兴衰

今天我们参观莫高窟,路过王圆箓的道士墓塔,难免要感慨一番。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为保护文物,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却在死后经受种种曲解,甚至被不明真相的文人钉在耻辱柱上。

当然,敦煌文物的流失,责任不应该归因于哪一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我们向历史的深处继续检索,石窟的命运,竟也暗合了国运。

张骞“凿空西域”后,商旅往来,沉寂的土地渐渐热闹起来。

西晋谢幕,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中国的北方,开始了一场历时三百多年的空前大混乱。北方大族纷纷南渡、西迁,中原的文化在河西走廊与佛教相遇,在乱世之中彼此汲取营养。这一时期,相继开凿在荒野山中的小型石窟,成为人们精神上的“世外桃源”。

北魏初定北方,有了皇家的加持,佛教再度兴盛起来。到了隋朝统一南北,大唐全盛世,丝路更是成了世界上最繁华的商路,甘肃石窟也迎来的史上的最为辉煌的时期。

石窟越造越宽宏,佛像越来越高大。仅仅在莫高窟一地,隋唐开凿的石窟就达300多个。

安史之乱,成了石窟盛衰的转折点,以中原文化为根基、强盛了千年的中国戛然衰落。或宋或明,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和西域被遗落边外。

即便到了武力强势的元清两朝,也无力在经济层面上重振丝路昔日的繁华。大规模的石窟营造越来越少,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只有一些小规模的修修补补。

当西方的文物强盗纷至沓来,羸弱的晚清和民国政府上上下下,竟连保护几卷经书的力量都组织不起来了。

国力强则丝路兴。

当我们重新把视线拉回到这片土地上, 甘肃石窟的营造,历经两晋,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是一场跨越千年的跋涉。

一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来自中原文明的光辉,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屡进屡退。但是,以千年为单位的石窟文化,并不会被轻易打败。

当今国力强盛,一带一路计划的开展,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黄金段地位的甘肃,带来了诸多的机遇与挑战。 越来越多的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到这片西北的土地之上,站在幽深的洞口前,阅读中国千年积淀的文明。

历史并没有遗忘这片土地。

我们再次踏上这条石窟之旅,看到这些力透石背的雕塑与绘画,阅读那些先辈留下的蛛丝马迹,是我们对千年前的学者、画匠,对大唐、丝绸之路,发出的最强回响。

-END-

编辑整理丨艺旅文化 虫虫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790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