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汪曾祺,现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京派小说的传人,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代表作有《大淖事》、《受戒》等。
中文名: 汪曾祺
别名: 中国
出生地: 中国江苏高邮
出生日期: 1920年
逝世日期: 1997年
职业: 小说家,散文家
毕业院校: 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主要成就: 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
《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
《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代表作品: 《邂逅集》;《羊舍的夜晚》;《骑兵列传》;《受戒》;《大淖记事》
目录
简介
基本资料
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一览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相关事件汪曾祺与美食
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人物自述
《受戒》绝美的比喻
迷惑人的高手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曾受业于沈从文
随意漫谈
价值意义简介
基本资料
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人物生平
人物评价
作品一览 汪曾祺散文的特色
汪曾祺小说的特色
相关事件 汪曾祺与美食
平静淡泊的汪曾祺
人物自述
《受戒》 绝美的比喻
迷惑人的高手
宣扬着复苏的人性
曾受业于沈从文
随意漫谈
价值意义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汪曾祺(qí)(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姓名:汪曾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0—1997 籍贯:中国江苏高邮 汪曾祺从小受传统文化精神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家学习写作。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他的短篇散文《端午的鸭蛋》入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本。
编辑本段汪曾祺格言式名诗
1989年在上海从《新民晚报》上读到汪老的《老夫子自道》非常知趣,特引用如下,供朋友们一读: 我自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钻研文学,读书很杂。偶写诗文,幸蒙刊载。 百无一用,乃成作家。弄笔半纪,今已华发。 成就甚少,无可矜夸。有何思想?实近儒家。 人道其里,抒情其华。有何风格?兼容并纳。 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世无争,性情通达。 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汪曾祺在书房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的汪曾祺,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39年秋,汪曾祺进入心仪已久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等名师。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对此,豁达的汪曾祺后来曾感慨地说:“我觉得不会外文(主要是英文)的作家最多只能算是半个作家。这对我说起来是一个惨痛的、无可挽回的教训。我已经72岁了,再从头学英文,来不及了。我诚恳地奉劝中青年作家,学好英文。”经过一年的学习,两门功课过关。但这年毕业生要到陈纳德的飞虎队做英文翻译。他未报名,根据学校规定,只能算肄业。因之,他虽在该校学习了五年,并未获得毕业证书。以后,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他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也是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上都有建树的作家。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诗和散文。1948年出版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第二个作品集《羊舍的夜晚》,1978年发表小说《骑兵列传》,1980年发表小说《受戒》,受到普遍赞誉,随后一发不可收。现已出版《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以及多卷本《汪曾祺文集》等十几个作品集。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大淖记事》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他还写散文、评论和剧本。他与人合作改编、加工的《沙家浜》深受观众的喜爱。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1963年出版儿童小说集《羊舍的夜晚》。“文革”中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定稿。 1979年重新开始创作。 80年代以后写了许多描写民国时代风俗人情的小说,受到很高的赞誉。出版了小说集《晚饭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说选》,论文集《晚翠文谈》等。所作《大淖记事》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比较有影响的作品还有《受戒》《异秉》等。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1]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样之处,在于他接受过西南联大正规的高等教育,当属科班出身。他虽也喜欢做学问,但同那些大学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辞章考辨之类的“小学”,做的是阐幽发微的工作。他喜爱《世说新语》和宋人笔记,继承明清散文传统和五四散文传统,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张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也息息相通。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从事过京剧编剧的汪曾祺,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加上个人身世浮沉的沧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时代精神的最强音,而是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去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他长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阅他的作品,不乏风和日丽、小桥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极少见到雷霆怒吼、阔大无比的壮观场景。汪曾祺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从小的视角楔入,写凡人小事,记乡情民俗,谈花鸟虫鱼,考辞章典故,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例如启蒙救亡、夺取政权、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狂泻喧腾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丽澄明的小溪边,观鱼游虾戏,听流水潺潺,不是让人忘掉精神疲惫而顿感其乐融融吗?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 当今社会,由于复制技术造成的那种虚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因为它们的虚幻和刻板,已经不再具备可体验的审美特征。真正具有可体验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实的个体生存中的无时无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话语”“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的贡献,就在于他对“大文化”“大话语”“大叙事”的解构,在于他对个体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唤,在于他帮助人们发现了就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边,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气质和艺术神韵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须指出,汪曾祺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蕴着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其效用并不只是自娱一己的性情,他强调自己的作品还应于世道人心有补,于社会人生有益,决不是要把个人与社会隔离开来,对立起来。他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现代艺术,太多的夸饰,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声光电气。汪曾祺则是要从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种原汁原味的“本色艺术”或“绿色艺术”,创造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引领人们到达精神世界的净土。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凡人小事”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由此看来,人们除了被“忙”包裹、挤压之外,似乎根本体验不到人生还有什么其他乐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们发出这样的吁请:慢点走,欣赏你自己啊!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鸡鸭名家》《异秉》 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茱萸集》《初访福建》 散文集:《逝水》《蒲桥集》《孤蒲深处》《人间草木》《旅食小品》《矮纸集》《汪曾祺小品》 艺术小品集 手稿《羊舍一夕》
:《汪曾祺:文与画》 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 剧本京剧:《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 京剧:《范进中举》 文集:《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汪曾祺文集》(共四卷,《小说卷》《散文卷》《文论卷》《戏曲剧本卷》1993年,江苏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共八卷,《小说卷》《散文卷》《戏剧卷》《其他卷》1998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汪曾祺》(共五卷,《说戏》《五味》《谈师友》《文与画》《人间草木》,山东画报出版社) 汪曾祺著作 《邂逅集》,1949年4月,文化生活出版社。 《羊舍的夜晚》,1963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1982年8月,北京出版社。 《晚饭花集》,198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寂寞和温暖》,1987年9月,台湾新地出版社。 《汪曾祺自选集》,1987年10月,漓江出版社。 《晚翠文谈》,1988年3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茱萸集》,1988年9月,台湾联合出版社。 《受戒》(法文版),1989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蒲桥集》,1989年3月,作家出版社。 《晚饭后的故事》(英文版),1990年,中国文学出版社。 《旅食集》,1992年4月,广东旅游出版社。 《汪曾祺小品》,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汪曾祺》,1992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随笔选集》,1993年6月,沈阳出版社。 《菰蒲深处》,1993年6月,浙江文艺出版社。 《榆树村杂记》,1993年9月,中国华侨出版社。 《草花集》,1993年9月,成都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4卷5册),1993年9月,江苏文艺出版社。 《塔上随笔》,1993年11月,群众出版社。 《老学闲抄》,1993年11月,陕西人民出版社。 《异秉——汪曾祺人生小说选》,1994年9月,甘肃文艺出版社。 《五味集》,1996年1月,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 《矮纸集》,1996年3月,长江文艺出版社。 《逝水》,1996年3月,中国青年出版社。 《汪曾祺散文选集》,199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独坐小品》,1996年11月,宁夏人民出版社。 《去年属马》,1997年,北京燕山出版社。 《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1997年,长江文艺出版社。
他是北京人,本科毕业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四年后,一个来自北国冰城的博士女孩翩然而至。世界很大,在他读书的大学里进进出出很多华人留学生,世界又很小,他们来自不同的城市,却偏偏偶遇在大洋彼岸的同一所学校。哈尔滨女孩特有的直爽和开朗,让他们一见如故,女孩对哈尔滨的描述,勾起了他对哈尔滨的无限向往。08年的圣诞节,他们终于有了一次哈尔滨之行,两个留美博士的恋情在哈尔滨国际冰雪集体婚礼上继续。以下是男主角向我们讲述的这段浪漫懈后。
美国爱上哈尔滨女孩
说起和爱人的相识,其实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也没有一见钟情。但还是很有缘分的。02年,我本科毕业后去美国一所学校读博士,那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风景很美,幽雅而迷人。06年的秋天,她也来到了这所学校,那时她已经是博士了。
我们学校经常有留学生的联谊活动,一起开车出去旅行、郊游。记得有一次旅行,我开车,路途比较遥远,大家似乎玩累了,在回去的车上昏昏欲睡,只有她,特别有精神,一直和我聊天,而我也是个比较喜欢聊天的人,两人就天南海北地闲聊。而且,她和别的女孩不同,聊起男人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政治、国际时事,说得头头是道,观点尖锐,和我据理力争,简直让我刮目相看。
不过,我们熟识之后听她说,她对我的第一印象并不是太好。因为自己比较热爱自由,喜欢特立独行,而国外的人又很张扬个性,所以就怎么随意怎么穿。那时的我,穿着打扮很不羁,留着长发,扎着耳钉,一副叛逆的不良青年模样。而且她不太喜欢比自己能说的人,因为她自认自己很能聊,我竟然比她还能聊。但接触之后,她发现我这个人很热心,为人处事也很简单。有一次她要买车,女孩子对买车并不在行,我便帮她全程参谋,又教她开车,那时我们并不是很熟。
感情便是在这种像朋友一般的轻松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性格相似,爱好相同,喜欢旅游和美食,我们开车去加拿大,在古老的城市里牵手游玩,吃遍城里各式的美食,去海边捞海鲜,冬季去滑雪。
恋爱谈了大约一年多之后,那时我已到美国的另一个州工作了。有天,她做飞机来看我,我开车去机场接她的同时,便酝酿了一个求婚仪式。在车上,我拿出买好的婚戒和鲜花,郑重地问她愿不愿意嫁给我。她很惊喜,她知道我会在某一时刻向她求婚,因为我们一起买的婚戒,却没想到我会以这种形式向她求婚。
冰城参加冰雪集体婚礼
被想象中的冰城诱惑来自爱人的描述。我们那次旅行中的聊天,她大谈特谈她的家乡哈尔滨,特别是关于哈尔滨的美食小吃,让我馋得几乎要流口水。但和爱人谈恋爱直到结婚,我们一直没时间回国探亲。岳母还是通过网上视频看到她未来女婿的样子的。
08年的圣诞节,我和爱人请了探亲假,在哈尔滨住了半个多月。这是我第一次来哈尔滨,天气比想象中的冷,风景比想象中的美。我们除了探亲访友,几乎和爱人逛遍了哈尔滨的大街小巷。大多数的城市,从外观来看都是高楼林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哈尔滨不同,它的欧式建筑别具风情。我还特别喜欢听爱人的奶奶讲她那个年代的故事,她那时简单却别具特色的婚礼,似乎又让我对冰城多了一些了解。
参加哈尔滨的冰雪集体婚礼,来自爱人的突发奇想,也缘于她一直没有穿上婚纱的遗憾。
07年的圣诞节,我们按照美国的风俗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教堂的神父庄严问起:无论疾病、痛苦、灾难都对他(她)不离不弃,愿意守候在他(她)身边一辈子吗?我们互相说愿意,然后交换婚戒,彼此拥抱,那一刻的感动无以言表,那是我们一直想要拥有的平凡却细水长流、执子偕老的爱情。
而在哈尔滨的冰雪集体婚礼上,那种感动很大一部分来自这个奇异的冰雪世界,到处是纯白的冰雪,晶莹剔透的雕塑,和爱人美丽的纯白色婚纱、许多新人们甜蜜的笑脸融在一起,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
婚姻需要沟通和信任
爱人说他们和普通的恋人一样,喜欢彼此真心的。有次她故意问我,“如果我以后回国,你会跟我走吗?”这让我很为难,因为她知道我打算在美国待几年,做出成绩来。但我还是很真心地表示,希望她和我在一起。爱人还问我,“如果没有工作,处境困难的时候,会不会离开她。”我告诉她,“恋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在困难的时候同舟共济。”
我们之间也会有矛盾和争吵,但通常都是一些小事,如果对方发火了,另一方就选择避开,过一阵子,便又和好如初了。因为我们平时经常沟通,不会有什么矛盾积压在心里。”
对于爱情,我比较随缘,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也不会做那些浪漫的举动,我觉得真正的爱情并不需要弄得惊心动魄,那是一种朋友似的默契、信任和支持。而婚姻是爱情的延续,在婚姻里要小心地维护那份感情,不去伤害它。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两人要坦诚相待,互相扶持。
《北京女子图鉴》完美收官了。
故事的结局,身新媒体创业者,利用自己在北京十年积累的人脉,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事业有成。看到她终于找到幸福的归宿,也让我更欣慰。
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失败与试错,阅过各种类型的渣男,如此来之不易的幸福也让人心头一暖,也让我们再次坚信,无论等待多久,正确的人总会来的。
虽然整部剧只有短短的20集,陈可在职场和情场的经历可谓是一部经典的女性成长的教科书。很多网友很批戏路三观不正,不管认同与否,看完的人多少都会去反思、审视自己,是否自己身上也有陈可的影子,是否也跟她一样犯过错。
看完《北京女子图鉴》,也确认过眼神,我们都是同病相怜的职场女性。
心疼陈可,却也会联想到戏外的自己。
01 不负梦想,不忘初心
2008年,未经世事的陈可依稚嫩的脸庞上写着满满的期待与向往来到北京。与同期大学毕业的同学一样,大家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有人为了改变阶级固化,胸怀期待地涌进北上广的大城市去奋力一搏。坚守在大城市,坚持梦想、仰望星空。
有人愿意迷茫之时,为了父母口中的安稳生活在小城,柴米油盐,细水长流,各取的是不同的生活状态,但是善待生活却能收获不同的美满。
对未来充满期待,又不甘于过着“差不多”的人生的陈可选择了大城市。
于是,她告别了自己的初恋男友,只身一人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北京。
02 谁的20多岁不是吃尽生活的苦
08年单纯的陈可刚到北京投靠了老同学王涛,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必定会出事。被迫从老同学王涛家搬离,走投无路又没有钱的陈可举目无亲只能找了以前并不是太熟的女生王佳佳。王佳佳帮陈可拿着箱子,走在北京昏黄的路灯下,经历了各种挫败的陈可,跟着佳佳走。两个女生之间的仗义和惺惺相惜。
王佳佳独自一人在北京闯荡,虽然也没有过得很好。住在高档小区的地下室里,只有一小块区域有手机信号,屋子里乱作一团,却也没让陈可睡沙发,依然愿意和她分享一张床。
我研二那年独自一人拖着大行李箱,和我同学一起奔赴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被发派到了一所非常偏僻的高校分校,虽然没有经历过像北京那样的大城市里,睡地下室,露宿街头的艰难。但是漂泊他乡,经常出差奔赴在不同的城市工作,也会感受到一种漂泊他乡的孤独感。每天晚上也会跑到信号最强的墙角,给家人打跨国电话。夜深人静时还是会抱着身旁的大枕头哭泣流泪。
那时候,唯一可以抱团取暖的就是和我一起在海外工作的同事们,我们在一起工作,一起为汉语事业的推广与传播,奔波在路上。这个阶段结下的友谊特别牢靠,毕竟我们是一起同甘共苦的好姐妹。
而如今,当年陪着我奔波在国外的姐妹们,有的结婚生子,有人依然单身,但都没有妨碍,我们继续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奋斗的决心。
当年漂泊在外的我们,瘦小的身躯搬过最重的箱子,住在拥挤的房子里却盛放着最大的梦想, 没有亲戚没有熟人却拥有最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谊。
03 都市女孩,应该认清自己的欲望和野心
都市的女孩,妆容精致,步履铿锵,身段窈窕,工作干练……
抛弃这些外在的东西,一个都市女孩最应该做的就是认清自己在漫长却又短暂的人生里,究竟想要什么?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初涉职场的陈可用身心感受着这座都市带给她的新鲜血液,新鲜的人,新鲜的价值观导向。当初那个懵懂单纯的女孩子,也会被名牌包包吸引。为了得到买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LV,她不惜忍痛刷信用卡,省钱买包,拿到名牌包包的时候如获至宝。
大多数网友看到这集的时候,都会吐槽陈可三观不正!骂她是个拜金女!对于此我只想说,哪个女孩不爱精致的包包,如果这精致的包包可以让自己增添更多的自信和底气的话,那为什么不去努力拥有它。毕竟这个世道,人们的眼光还是势力和功利的。
陈可,虽然渴望买到名牌包包,但是这样的欲望并没有让她走上歧途。她将自己的欲望换成了自己努力工作的动力,那这样的欲望和野心为何不是一件好事呢。我们凭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拥有这些高品质的美好的事物,为何不可?
我觉得欲望不是褒义词,至少对于女人来说,不是褒义词。
但只要你能够把欲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那么它就是个褒义词这跟性别无关。
我们所有人考大学,找工作,努力升职加薪,买车买房,结婚生子,哪一项不是和自己的欲望作斗争。
我们拼命考上一所很好的大学,拼命想要去到我们热爱的城市,我们并没有愿意停下脚步。
我们花了好多年的时间成长蜕变,走过很多路,去过很多地方,遇到过很多不同的人,最后这些我们的经历的告诉我们:
对于我们这样爱折腾的女生, 身边有男人没男人,是工作还是创业,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重要的是,此刻的你,是否真实地快乐地为自己而活。
04 所有捷径的背后,都被命运标好了价码
都市女孩年轻貌美,野心外露,在欲望的驱使下难免抵御不住诱惑。
陈可的闺蜜王佳佳想帮陈可买一条1000多块钱的裙子,无奈两个人都是屌丝穷光蛋,怎么办呢? 王佳佳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打电话叫来只见过一次面,并表示过暧昧的吴总。 让一个有钱人为他的好色买单,两个姑娘得到了一条裙子、一顿日料、和两瓶Dior香水。
没有无缘无故的殷勤,不是实力取得的东西,迟早要还的。
很快,陈可就付出了她的代价,陪了一顿酒。成为了别人口中的“饭局女孩” 。
明眼人都知道,饭局上那些妆容精致、漂亮性感的姑娘都是有钱有势又腐的老男人宴席上的一道“下酒菜”。
经验老道的老男人用“妹妹”的称谓特意关照着这些姑娘,明眼人一眼就能看透,美色当前,秀色可餐也。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实惠和讨好。 当馈赠不是建立在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看似是得到,实质是负债。 迟早要一笔一笔地加倍偿还。 所有捷径的背后,都被命运标好了价码,年轻的女孩必须明白这点。
幸运的是,单纯的陈可在宴席散场后,偶然得知吴总其实是有妇之夫。于是她立即打掉了对吴总刚刚油然而生的好感。不过,好在吴总给他引荐了一份新工作,寄予了他职场的新机遇,并没有继续暧昧下去。
05 一切能花钱来买的,对于有钱人不是奢侈品,而是廉价品。
寻寻觅觅,在人精聚集的北京,陈可离开了只能给他平凡生活的张超,终于钓到了那个可以让女人很快拥有限量款包包的男人。
成功钓到一个富二代男友之后,陈可的生活一下子光鲜亮丽了。 她靠着爬上男人的床,在神秘不可知的男女关系中当一个懂事的聪明的美丽的秘密女友,她终于得到了曾经庸俗的眼神里狐疑眼馋的那一切。 而他们的二人世界,仅限在床上。
对于富二代于杨而言,她不过就是个陪衬品而已。于扬的世界永远以自己为中心,他不会用心体会陈可的内心需求,他需要的只是一个安安静静的花瓶和打发寂寞的性伴侣。在于扬的内心深处,陈可连女朋友都算不上。 在富二代于扬心里,他们的恋爱关系,更多是源于钱和物质。你情我愿,各取所需。
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陈可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忘了她当初来北京打拼的初心,却不知攀附富二代的捷径,是女人最难走的捷径。如果幸运,顺利加入豪门,阶层不同也未必能驾驭得了富太太的生活。如若遇人不淑,女人也会为这一段露水情缘付出代价。
那些有野心和欲望的都市女孩必须谨记:对于有钱人而言,能用钱买到的一切都不是什么大事。他们有的就是钱,能用钱买到,对于你来说这很难,对于他来说易如反掌。
06 嫁给因年龄和条件而选择的婚姻,迟早有天会如鲠在喉
30岁的陈可在北京的事业小有气色,但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边朋友一个个都走进了婚姻,获得了自己归宿。经常独自搬家的陈可也尝到了大龄单身女汉子最深沉的孤独与脆弱感。邂逅北京籍的公务员何志,陈可没有考虑过彼此三观性格是否合适就匆匆忙忙走进了婚姻,成为了同事们羡慕的北京媳妇。何志没有上进心,终日沉迷于打麻将始终不愿在房产上增加自己的名字。因为购买学区房的事情,陈可也看清了外婆家人眼里她始终都是外地的媳妇,婆家人也满足不了她的需求。于是她即时止损,结束了那一段婚姻。
离婚的那一年,陈可一个人艰难地度过了那个寒冬。
所以,对于婚姻,女孩子想清楚了再嫁也不迟。你是发自内心想结婚吗?你愿意在二十几岁最好的时光里嫁人,对柴米油盐等日常琐事甘之如饴?你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吗?
你觉得以自己的阅历和情商,能妥善处理好与公婆的关系,协调好两个家庭的人情世故吗?
07
故事的结局,陈可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决定创业,30几岁的她一无所有,没有存款,没有工作,没有房产,当初削尖脑袋挣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了。她的生活好像回到了原点,但却拥有了在这个都市生存的最真实的底气。
陈可的北漂十年,是一个都市女孩的十年缩影,是一段精彩而又曲折的不断试错后认清自我的成长历程。
这段历程让陈可明白了, 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可以脚踏实地用认真和努力去交换的,可以在自由与自律间随我意志支配的生活。
她拥抱每一个当下,享受每一次变化,珍惜所拥有的每一点微小的喜悦和快乐。这就是成熟和磨砺带给来的最大最宝贵的所得。
我是辰辰思密达,我用文字记录我和这个世界的变化。
如果你喜欢我的分享记得给我留言或者点赞
也可以把你的问题写在下面的评论区
更多相关的文章记得去我的主页查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