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2019年最值得回味的同志**那一定是《世纪末》,你很难相信这个是一个新人导演的处女作。《世纪末》获得了洛杉矶同志影展的最佳国际剧情片奖。
**讲述了本来只是露水情人的奥乔亚跟哈维背后的故事,两个在异国相遇的人,却成为了彼此的宿命。初始在巴塞罗那的海边邂逅,分开又再次相遇,一场梦一样的二十年,物是人非,唯有当初的相遇未曾改变。
阿根廷导演卢西奥•卡斯特罗在影片的第三段加入发生在未来的平行时空的故事,一下子让整个故事在时间、空间都产生了细腻温柔的震撼。彼此的陪伴、内心的遗憾、婚姻的泥潭,点点滴滴一直渗透在生活里。
事实上没有人可以一眼望尽二十年,生活终究是没有捷径的。但是一眼看见你,无论如何,我总归会爱上你。
《世纪末》很值得一遍又一遍看,下个世纪再爱你。
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西班牙著名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受父母熏陶,自幼喜爱绘画,先后入巴塞罗那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代表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1920年前后其作品较注意写实,而1925年后的作品又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1937年在西班牙内战期间作《格尔尼卡》一画,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1944年他加入法国***。1949年为世界和平大会作宣传画《和平鸽》。毕加索创造力惊人,一生创作油画1800多幅,素描7万多件,还有版画、雕塑和陶瓷制品等。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响,享有根高声誉。1973年4月8日在法国逝世,享年92岁。
毕加索 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他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一、蓝色时期
1900年毕加索来到巴黎,并在1904年定居在那里。这期间他的创作被称为"蓝色时期",是他第一次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作品背景蓝,人物蓝, 头发、眉毛、眼睛皆蓝,蓝色主宰了他一切作品,背景简化(《熨烫衣服的人》),避开光感和深度的感觉,把人物结合成一种简单的图样,其中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虚拟世界的印象(《两姐妹》)。这种线条具有情感的重量。画家后来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富于表现力的线条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从观察人的动作和姿势中得到的。这一时期也是毕加索对现实生活关注的时期,他还没有脱离普通群众太远去追求某些哲理性强于艺术性的表现。那时候的蓝色,是贫穷和世纪末的象征,于是作品多表现一些贫困窘迫的下层人物,画中的人物形象消瘦而孤独。至于为什么毕加索会采用蓝色作为主调,尚没有确定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受法国画家莫奈和卡里埃的影响,认为这种色调加强了画面中的诗意成分。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毕加索之所以偏爱蓝色是因为它代表着忧郁。也就在那片单色的浅蓝、粉蓝、深蓝、湛蓝中,毕加索开始走上他的成功之路。
二、粉红时期
毕加索从后印象派色调的精细中重新发现形体上的大略简洁笔法,而这就是“玫瑰红时期”的典型画法。
1904年春,毕加索在巴黎蒙马尔特区永久地定居下来,随着他迁居巴黎、与菲尔南德·奥里威尔的同居,他的蓝色风格时期也宣告结束。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的单一蓝色中去(《扇子女人》),很快成为他画布上主要的颜色(《花篮女人》)。那种暖洋洋的、娇滴滴的玫瑰红色代替了空洞抽象、沉重抑郁的一片蓝色。青春和爱情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上,人物形象往往是一些富有青春美或是魁梧的人。"玫瑰红时期"就这样开始了,毕加索的油画进入了完全新的世界,一个与流浪艺人和杂技演员接轨的世界,于是也有人称之为"马戏团风格"(《马上的姑娘》)。在这时,毕加索的声望使他得到了与众多女人接触的机会,在这个充满欲望和希图的时代,他用公牛一般的意志统辖着他的女人们(《玫瑰色的裸女们》)。
三、(lssjtcom)黑人时期
1905年下半年,与奥里威尔关系破裂后,毕加索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古典主义时期,表现出他对艺术形式无休无止的探索(《土耳其装束的夫人》)。他预示着毕加索艺术思想中的一个新的倾向,他追求古典式的单纯线条,匀称和永恒的和谐。粗大的造型如同雕像一样简练,没有偶像的背景和与主题无关的任何细节(《立着的裸女》)。造型人物,开始带上了某种几何形的棱角和简化了的结构,不再用什么玫瑰色和淡蓝色,而是用简朴的褐**;与此同时,又有力图强调和保持画面的平衡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他从这位野兽派泰斗那里发现了黑人雕刻,从此迷上了黑人雕刻,并吸收其艺术精华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去。这年,毕加索将调色板上的胭脂洗掉,换上灰褐色的颜料,为文学家斯坦因画肖像。这幅《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红时期’跃入‘立体主义时期’的跳板,即受到原始艺术的影响,也注意了几何学的基本形,画中的手是写实的,而脸却似土著面具式的形象。
斯坦因是1902年来巴黎定居的美国女作家。她以实验式表现手法,曾给年轻的先锋派文学家们以巨大影响。她和现代派的艺术家们交往频繁,使其大名常常在现代美术史著作中出现。她不但与比自己小七岁的毕加索相处得很好,而且与马蒂斯、(Lssdjtcom)布拉克以及那些立意创造新型艺术的画家十分亲密,经常在这些画家最困难得时候慷慨解囊。她和哥哥利奥不断收藏他们那些富有争议得作品,以示在经济上支持穷画家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新艺术的创造。
斯坦因曾为这幅肖像做了八十次模特儿,最后还是在没有模特儿地情况下,毕加索独自润色此画。朋友们看了完成作后大吃一惊,都指责所画人物根本不象斯坦因。毕加索说:“这有什么关系呢?最后她总会看起来跟这幅画一模一样的。”斯坦因很感激地收下这幅画。数十年过后,评论界一致认为,这幅画与女作家的内在气质是一致的。
在1909年末,毕加索从事一件有重大意义的作品的创作,这件作品是他的经验总结,并且标志着他未来的活动朝现代派方向发展的开端。这部作品就是《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位西班牙画家的着眼点,不像野兽派那样放在色彩上,而是放在形体上,他采用灵活多变且层层分解的、雄浑有力的、宽广而有概括性的平面造型的手法,把形体的结构随心所欲地组合起来。这些平面甚至发展到超越单个的物象,囊括周围的全部空间。这时我们还没有达到完全理性地控制物体,但是,毕加索的画已经导致我们必须走上这一道路。到1909年,毕加索才确立了真正崭新的绘画语言,这语言是从事物的内涵去认识和解析,而不再只是从事物的视觉表象来描绘事物的形象了。
《阿维尼翁的少女》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毕加索断然抛弃了对人体的真实描写,把整个人体利用各种几何化了的平面装配而成,这一点在当时来说,是人类对神的一种亵渎行为。同时它废除远近法式的空间表现,舍弃画面的深奥感,而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这幅画,既受到塞尚的影响,又明显的反映了黑人雕刻艺术的成就。强化变形,其目的也是增加吸引力。毕加索说:“我把鼻子画歪了,归根到底,我是想迫使人们去注意鼻子。”
这幅画对艺术界的冲击相当大,展出时,蒙马特的艺术家们都以为他发疯了。马蒂斯说那是一种“煽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杀”。有人感到困惑不解,有人怒不可遏。布拉克这位受到塞尚影响的画家也甚为惊讶,然而他知道另一种艺术的形式已经诞生了。 这种新创造的造型原理,成为立体派及以后的现代绘画所追求的对象。《阿维尼翁的少女》不仅是毕加索一生的转折点,也是艺术史上的巨大突破。要是没有这幅画,立体主义也许不会诞生。所以人们称呼它为现代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四、立体主义时期 (1910-1911分析立体主义;(LSJTNET)1912-1914综合立体主义)
不久之后,毕加索创立了立体主义。这个时期的观点是:不要去描绘客观物体的外表形态,而是把客观物体引入绘画,从而将表现具象的物体本身和表现抽象的结构形态综合起来。
按照传统的透视法,只有一个固定的感觉,多重透视的画法是不允许的。毕加索开创的这种立体主义的造型方法,就是要通过画面同时表现人(有脸有背)的所有部分,而不是象传统画法那样以一个固定视点去表现形象。
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描绘了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但与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相比,其韵味迥异其趣,那巨大的结构和人体造型等无不表现画家对其中线、面与体积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形成的空间的关注;用似乎洪荒偶人的笨拙粗稚(《海滩上奔跑的妇人》、《熟睡的农民》、《坐着的裸女》)大大否定了以往古典派的比例法和印象派的自然法。事实上,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并非与立体主义相对抗,而是一种对立体主义的纯然净化,是在重新研究其本质构成上进行的旁支探索。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对佛朗哥政府的残酷行为不满的毕加索定居巴黎,但当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省的历史名城 —— 格尔尼卡 在西班牙内战的混乱中,遭到法西斯德军的突击,全城被炸为一片瓦砾,死伤数千人,而且大多是老弱妇孺时,激起了毕加索强烈的愤怒,因为他一想到德军这样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一个不设防的小村庄竟然进行这样残暴的轰击,就义愤填膺,於是开始动手绘制这幅壁画,要以画笔为枪来抵抗不人道的暴戾行为。
这幅《格尔尼卡》到底表现了什么呢?里面没有飞机、炸弹、坦克、枪炮,只有牛、马、女人、灯……等物体,然而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表象。毕加索把象征性的战争悲剧投入蓝色调中,那浅青、浅灰在黑色调的对照中表现正义的极点,它聚集了残暴、痛苦、绝望、恐怖的全部意义。这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仰天狂叫的求救者、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死婴号啕大哭的母亲、吓得发呆的见证人……到底表现了什么呢?
毕加索对于他的作品经常保持沉默,希望给予观赏者自由的体验空间,但是对于《格尔尼卡》这幅作品他曾解释道画作中的牛、马和以生气勃勃的线条绘出的手的涵义,以及西班牙神话中那些象征的起源的涵义。他说:“……牛代表残暴,马则代表人民。不错,我在那画里用了象征主义,但并不是在其他画里都这样做……。”“那幅画是存心向人民呼吁,是有意识的宣传……”
因为在西班牙一般人心目中,斗牛场上出现的公牛,往往代表着妖怪、恶魔等黑暗势力之文化因素下,所以毕加索会以牛来代表着无视人民疾苦的残暴政权。同时,在斗牛场上的斗牛士攻击下,公牛终难以逃脱死亡的命运之西班牙斗牛文化下,这匹马乃为象征着面对公牛咆哮不屈服的人民,他们是对抗暴政的主力军。战士虽然已经倒下,但他仍然紧紧地握着那柄剑与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精神花朵,表达了人民的复仇的决心和决战到底的精神。
因为这幅巨画是毕加索为以进步和平为主题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之西班牙馆所绘制,(LSSDJTcom)并且曾到英国、美国等其它国家巡回展览,引发了全世界热爱自由、拥护民主人士的共鸣,同时在画家声明要将该画捐赠给结束佛朗哥政权后的西班牙祖国之种种动作下,使得该画的意义很快就超出了单纯事件的抗议范畴,而成为政治斗争中的一种文化示威,甚至成为文化对暴力的一种对抗。
就其意义来说,这幅作品超过了这桩偶然事件,而正好是通过绘画技巧起了象征启示、重要契机的作用。这是由一个触目惊心的、狂暴的、尤其是缺乏色彩的形体所构成的画面;这色彩是指光影和立体感,也正是由於缺乏这一点,它就象征着死亡。这死亡不仅是轰炸受难者的死亡,而且也是文明的死亡。
47岁的时候,毕加索结识了17岁的金发女郎华尔特(《坐着的女人》),他深深地被这位散发着青春的异性征服,他们的关系成为与毕加索交往中女人的神话。画家64岁时,他画了华尔特众多画像中最著名的《梦》,随着这幅庆祝他生日的作品,他写道“虽然你度过了你年龄的倍数,但在我心中依然是你17岁的样子,那一头美丽的金发。”这很难与那个被剖视了性器的《镜前的女人》联系在一起,艺术的非逻辑把一切传统打得粉碎。
没有人真正理解毕加索,理解他在画什么,他的意图;也许用他的话解释才最为贴切“我什么也没有画,我只是在透视生命与死亡的某种关系”,丑化和变形是他理解死亡的自我方式。
毕加索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木甘,终年92岁。毕加索的作品,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约达六万件之数。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作到了。为何有此能耐?他自己都不能解答。结果是十八般武艺,他样样皆能。”
《足球小将GOAL! キャプテン翼 (平成版)》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2nyg
转学到南葛小学的大空翼是一个热爱足球的少年,他在此结识了石崎、大姐头等一好友,还邂逅了最初的对手修哲小学的若林源三。热爱足球的孩子们齐聚求日本少年足球大赛,大空翼、若林、三杉淳、立花兄弟、若岛津健、日向小次郎等极具天赋的足球少年相继崭露头角,从小学到中学,这群孩子在球场上不断比拼磨练,相互赶超,渐渐成为了日本足球新生代的骨干。他们参加世青赛,远征欧罗巴,与当今世界上各路强者对决,跟昂首阔步迈近了世界杯的赛场……
本片根据高桥阳一同名漫画改编,囊括“小学生篇”、“中学生篇”、“ジュニアユース篇”、“Road to 2002”等4个部分,共52话。
为一款 游戏 找到正确的发布时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至少在过去两年里,有两款画面精美的独立 游戏 都将12月份视为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2017年,在许多媒体都已推出年度 游戏 榜单之际,Annapurna Interactive发行了《画中世界》(Gorogoa)。作为Buried Signal的处子作,它的光彩并没有因为几款大作在年底发售而变得黯淡,反而吸引了海量好评,为开发团队带来了成功。
就在上个月,距离《画中世界》问世大约一年后,另一家发行商Devolver Digital又推出了西班牙独立开发商Nomada Studios制作的首款 游戏 《Gris》。与《画中世界》相仿,该作也凭借唯美的画风广受赞誉。只要你看过宣传视频,就能明白Devolver Digital为何愿意签约这款产品。
在西班牙城市毕尔巴鄂举办的Fun &Serious节活动期间,Nomada Studios的几位创始人接受媒体采访,分享了制作开发《Gris》的一些幕后故事。他们相信,《Gris》能够让那些喜欢Tequila Works作品《Rime》的玩家产生共鸣,并推动西班牙独立开发者社群获得外界的更多关注。
阿德里安·奎瓦斯(Adrián Cuevas)与罗杰·门多萨(Roger Mendoza)
与《Rime》相仿,《Gris》拥有让人印象深刻的艺术风格,巴塞罗那知名艺术家康拉德·罗塞特(Conrad Roset)负责把控整体美术风格。他此前从未参与过 游戏 开发,但在与育碧巴塞罗那工作室的两名程序员:罗杰·门多萨(Roger Mendoza)和阿德里安·奎瓦斯(Adrián Cuevas)的一次偶遇后,他找到了将艺术才华带到电子 游戏 领域的机会。
“罗塞特是一位艺术家,他不知道怎样写代码。我们是程序员,但对艺术一无所知。”门多萨回忆说,“他和我们一拍即合。”
绝大多数独立工作室都由一帮彼此熟识的成员组成,例如在同一所大学念书的学生,或曾在同一家 游戏 公司工作的人。门多萨和奎瓦斯曾在育碧共事多年,但若没有罗塞特的加入,《Gris》很可能根本不会在这个世界上出现。
“那确实是一次偶遇。”门多萨承认。
那天夜里,闲来无事的门多萨找到罗塞特交谈起来。他向罗塞特介绍了自己的职业,而后者承认一直对在电子 游戏 中创作艺术很感兴趣。当看了罗塞特创作的几张插画后,门多萨和奎瓦斯意识到,罗塞特的艺术才华能够成为他们创作一款 游戏 的秘密武器。
根据门多萨的描述,他们三人都热爱“迷你、精致,但也有故事的 游戏 ”,尤其是Playdead和thatgamecompany的作品。但由于奎瓦斯即将飞往蒙特利尔,他们决定“让火花继续燃烧,并设计原型”,直到奎瓦斯结束在加拿大的工作后回到西班牙。
“我们白天在育碧上班,下班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这十分困难。”门多萨承认,“当奎瓦斯在2016年1月回到西班牙后,我俩决定从育碧辞职,罗塞特也停掉了所有手头上的工作。”
“那是一个完美的时机。”奎瓦斯补充说。在当时,他们三人都还没有成家,也没有背负任何贷款。“我们已经沟通了很长一段时间,不得不放手一搏。”
罗塞特的艺术创作让《Gris》收获了许多玩家盛赞,但与《Rime》类似,除了画面唯美之外, 游戏 主题亦颇有深度。这也是Nomada在创作 游戏 时希望实现的目标。“当看到罗塞特的艺术作品时,我们立即被吸引了,太华丽了。但我们不想做一款步行模拟作品,而是希望让 游戏 拥有玩法机制和故事情节。”门多萨说。
康拉德·罗塞特(Conrad Roset)
“我们希望用一个故事来推动 游戏 向前发展。”奎瓦斯补充道,“我们想到了使用不同颜色的主意,以及人的成长……那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一种让玩家在心理层面跟随 游戏 的方式。”
在为《Gris》设计剧情的过程中,Nomada咨询了 游戏 设计师、执业心理医生赫克特·福斯特(Héctor Fuster),目的是了解心理旅程的各个阶段,并想方设法通过隐喻和象征主义,而非文字和对话来表达。随着《Gris》剧情的推进, 游戏 中不断变化的机制、美术和音乐反映了主角的体验。
“这款 游戏 肯定能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可能还包括那些不玩电子 游戏 的人。”门多萨说,“我们的想法是尽量让它容易上手,让谜题尝试两三次就能解开,如果遇到更复杂的,我们会为他提供选项。”
“很多 游戏 难度太大,玩起来太有挑战性了。”奎瓦斯补充说,“考虑到《Gris》的艺术风格,我们需要对更多人开放。我们曾经谈论过,《Gris》有点像《风之旅人》和《奥日与黑暗森林》的混合体, 游戏 会提供更多玩法,但我们不会太疯狂。”
Nomada招聘了许多有着不同背景的员工。如果不算音乐和音效设计方面的外包人员,《Gris》开发团队在规模最大时拥有15名成员,其中超过一半都没有 游戏 制作经验——包括康拉德·罗塞特。据门多萨透露,随着《Gris》制作完成,Nomada的规模有所削减,不过他和奎瓦斯都很享受带领团队开发 游戏 的经历。在《Gris》开发期间,这两位前育碧员工什么都做,既是制作人又是程序员,还负责工作室在员工招聘等方面的事情。
“这很困难。”奎瓦斯说,“工作量超大,但整个过程也让我感到愉快。”
“我们对怎样创办公司一无所知,所以在巴塞罗那拜访过许多成功的 游戏 创业者,向他们请教经验。”门多萨补充道,“这对我们很有帮助,同行们都非常坦诚开放。”
Nomada对于未来有哪些打算?奎瓦斯表示,工作室的长远规划将取决于《Gris》在市场上的表现。“如果足够好,我们当然希望再做一款 游戏 。Devolver告诉我们,他们对现在的情况感到很满意,如果会制作下一款 游戏 ,他们愿意提供支持。”
“我们完全享有创作自由。Devolver的态度就是,‘你们想做啥就做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钱在这儿,你们自己把握吧。’”
“但实话说,我们没考虑过《Gris》能否畅销。”门多萨补充说,“我们对它感到非常自豪,《Gris》是一款我们想要制作,也很喜欢玩的 游戏 。至于接下来的打算,还得等等再做决定。”
storesteampoweredcom/widget/683320/
本文编译自:gamesindustrybiz
原文标题:《Balancing beauty and meaning in Gris》
原作者:Matthew Handrahan
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巴塞罗那,美国女孩维姬(丽贝卡·豪尔 Rebecca Hall 饰)和克里斯蒂娜(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在度假时认识了名声并不太好的艺术家胡安(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性格迥异的两姐妹在第二次遇到胡安后,对于胡安结伴去奥维耶多过周末的的邀请,热情奔放的克里斯蒂娜一下子就爽快答应了,而即将结婚的维姬却感到深深的不安。
奥维耶多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原本应该和胡安一夜春宵的克里斯蒂娜因病躺在床上休息,而理智现实的维姬却和胡安一夜风流。
当三个人再次回到巴塞罗那之后,维姬的未婚夫道格前来陪伴她,维姬的生活似乎归于平静。而当克里斯蒂娜开始了与胡安热恋并同居的生活之时,胡安的前妻玛丽娅(佩内洛普·克鲁兹 Penélope Cruz 饰)突然出现,这三人之间构筑起一种奇特的关系。于是在盛夏的充满浪漫气息的欧洲名城,一段诙谐而又深刻的关于爱的故事拉开了序幕。
在2009年第81届奥斯卡上,佩内洛普·克鲁兹凭借此片获得最佳女配角奖。
你说的到底是《情陷巴塞罗那》还是《午夜巴塞罗那》,《情陷巴塞罗那》不是**,是国产电视剧,23集,是苏岩和张铎演的:故事讲述一个西班牙富商华侨在大陆寻找亲生女儿和他的亲生女儿在巴塞罗那寻找因涉及国际赌球案而失踪的爱人的故事,真假女儿在巨额财产面前的人性“拷问”和爱情在金钱面前受到考验的两条故事主线交错并行,故事表现了一代华人的亲情观念和融入世界的爱与宽容,又告诉现代年轻人要有扛起责任的道德观念,在物资诱惑面前应该如何把握自己,不能一步走错。
《午夜巴塞罗那》是**,故事围绕美国女孩儿维姬与好友克里斯蒂娜一起来到巴塞罗那游玩。这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历史名城到处都洋溢着艺术的气息,地中海的温和气候也让人心旷神怡,而最吸引人的,却是潜藏在城市中带着浪漫气息的激情,真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喷薄而出。维姬把这次旅行视作婚前的度假,她已习惯了自己控制生活的节奏,并把一起都安排得如同书本上那般标准:找一位年轻有为的律师,做一个好太太,幸福美满平静的生活直至终老。克里斯蒂娜却是一个追求刺激、任性率真的女孩,她的爱没有固定的目标,需要持续不断的新的体验来保持感情的活力,巴塞罗那明与暗的美恰恰满足了她们不同的需要。
一天,负责接待两人的朱迪带她们参观一个艺术展馆的开幕式,其间,她们邂逅了英俊的西班牙画家胡安·安东尼奥,安东尼奥身上特有的气质一下子如电流般击中了克里斯蒂娜,但对于“绝缘体”维姬来说却没起什么反应。开幕式结束后,三人在饭店相遇。安东尼奥优雅地与她们搭讪,并提议一起到附近的小镇共度良宵。维姬对他无礼的举动和直露的欲望感到厌恶,立刻回绝了他,克里斯蒂娜却被安东尼奥深深吸引,答应了他的邀请。
三人一起到了小镇,安东尼奥与克里斯蒂娜很快拥入房间。周公不作美正当二人你侬我侬之时,克里斯蒂娜突然因食物中毒而只好先休息。于是维姬不得不面对这个已经被激情点燃的“危险男人”安东尼奥。安东尼奥“幽雅的举止、丰富的学识、独特的艺术家气质,及无可救药的浪漫把维姬包围,就像巴塞罗那的红酒和美景一样,让维姬深深沉醉”,终于,节奏被打乱,标准被僭越,维姬与安东尼奥发生了“一夜情”。
回到巴塞罗那,安东尼奥仍然受风流的本性的指引,狂追克里斯蒂娜并把她接到了家里,而“危险女人”——安东尼奥的前妻玛利亚也出现了。同为艺术家,安东尼奥与玛利亚的生活可谓波澜起伏,被嫉妒灼伤的玛利亚甚至还刺伤了丈夫,这也让他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玛利亚放不开对安东尼奥的感情,还选择了自杀。自杀没有成功,玛利亚却也住进了前夫的家中。两位女性都对对方的美丽而吸引,而异样的激情也在这个时点、在两个本应是情敌的女人间迸发。
3P和出轨之后,维基回到了纽约和她丈夫的安定生活,克里斯汀远走巴黎继续追寻想要的东西,胡安和玛丽亚再次无法调和,却没有放弃努力。
蓝色时期
由1900年起毕加索一直往来于西班牙及巴黎之间。1904年在巴黎定居,住在著名的“洗衣坊”。在巴黎,他结交了马克斯·雅各布、范唐吉、隆尔蒙、阿波里耐和拉平·阿吉尔的房东的女儿马德莱娜,他为马德莱娜绘了几幅肖像。其时他的作品仍受到在巴塞罗那大行其道的象征主义影响。
毕加索当时的生活条件很差,又受到德加、雅西尔与土鲁斯·劳特累克画风的影响,加上在西班牙受教育时染上的西班牙式的忧伤主义,这时期的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蓝郁。
粉红时期
1906年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其后又认识了德兰和布拉克,与费尔南德·奥利维耶在蒙马特同住。其时他的经济已好转,生活要比以前愉快得多,画作用色变为轻快的粉红;绘画对象亦由蓝色时期的乞丐、瘦弱小孩和悲戚妇女转向街头艺人、杂耍艺人及风华正茂的妇女。
黑人时期
(1906年至1910年非洲时期)
1906年毕加索从德兰的非洲面具中得到启发,直至年底,其作品一直受非洲面具影响,此即为毕加索的非洲时期。他笔下的人体健硕而深沉,这种特征,在1907年的《阿威农的姑娘》中显露无遗,由不同组件组成的人体可从几个角度来观看,揭示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时期的来临。然而,整个时期仍有受塞尚影响的痕迹。
分析立体主义
毕加索大部分的艺术家朋友都由蒙马特迁到蒙帕纳塞,他亦随他们迁居。其时的立体主义体验达到巅峰。雅克·比斯这样评论他:“作品由素描建构,色与调弱化到最起码的灰色与浅暗橘**;形体是几何图形化与综合而成的,造成迹近压抑其可辨认身份的效果,闯出桎梏,最终与形体剥离。”仿如从一面棱镜的焦点去看一个单一影象的多元角度。生活本来就是如此,然而毕加索把它延伸到肖像上。他与布拉克制作出第一批拼贴画。
综合立体主义
1914年,战争使立体主义画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毕加索重拾自由与个人在色彩上的品味,还有那旺盛的精力。无论从风格与绘画的对象上,他的“立体印象派”创作变得更加自由。纵观他的所有作品,他并未把自己局限于立体主义,而是继续从各方面探索。例如,1915至1916年的作品是自然主义的;1917年的却是现实主义。
代新古典时期
毕加索居于意大利,刚为迪亚希列夫执导的俄罗斯芭蕾舞剧《游行》设计背景与服装,其时邂逅了芭蕾舞演员奥尔加·科赫洛娃。1918年他与科赫洛娃结婚,婚后诞下一子。这段较安逸生活正值毕加索创作生涯的新古典时期,1921年与1926年他继续制作立体主义作品,1923年的作品却走现实主义路线。
1925年至1932年,毕加索进入超现实主义时期。1933年至1934年逗留西班牙期间,牛首人身怪作品出现。1927年他邂逅了极年轻的玛丽·泰蕾兹·瓦尔特,她成为他的模特儿,且为他诞下女儿马姬。此时,毕加索并没有与妻子离婚,却又与一名热情女画家兼摄影师多娜·马尔同居,他为马尔绘过几张画。他们的关系维持了差不多十年。在大奥古斯丁路的新工作坊内,毕加索创作了大型制作《格尔尼卡》,其间做了许多筹备制作工作。
1943年,他结识了法兰丝娃·季洛,与她在昂蒂布的米迪同居。1945年他在瓦洛里斯绘画了一系列的静物画,并创作陶瓷。他的儿子克洛德于1947年出生,1949年再诞下女儿帕洛玛。他的作品中除了显示这种简单家庭生活的快乐之外,还表达了他对政治的承担:1944年绘制《骸骨的藏室》,1947年有《为了法国而死的西班牙人》。他继续绘画静物、风景、肖像……1950年,库尔贝的《塞纳河边的女人》启动了他的围绕名家大师作品的变奏创作。
1954年,法兰丝娃·季洛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在瓦洛里斯结识了贾桂琳·罗克,之后便与这女人共度余年。1959年之前他们居于康城,他在康城为德拉克鲁的《阿尔及尔的女人》与贝拉斯克斯的《宫女》埋头作画,同时继续《画室》的后续工作。他先搬到沃韦纳盖斯,然后在木甘附近的娜特丹·德·米城堡定居,继续他的变奏系列创作。由1960年到1972年,他孜孜不倦地工作。仅在这13年内,在目录中记载的作品已超过千件,种类分别有版画、素描和油画等。毕加索于1973年逝世,终年92岁。
▲**《爱在日落黄昏时》剧照,大爱的一张
之前朋友计划出门旅行,要我推荐一些关于异地邂逅的爱情片给她,好丰富一下她梦寐已久的向往和憧憬,然后我就在下面这些片子里选了几部(过程美好,结尾分手的那种)让她看看,然后得到的回复是:果然还是幻想很美感,现实很没感,还没出发呢你就浇了我一盆凉水,应验了那句童话故事里有的没的都是骗人的这句真理。看完让我大笑不止。
我是早已过了那种怀有不切实际幻想年纪的现实生物,不过每每看完一些深刻沉闷或是慢节奏的**,就老想着看点不费脑细胞的片子好好轻松一下,或是找些让我有重温动力的老片看看,下面这些就是看过比较有感或是看了N遍的**,就像是吃完香喷喷的干馒头后如鲠在喉,急需来上一杯香溢甘甜的果汁下咽一般,这些片子对我而言的作用就在于此。
①《爱在三部曲》/理查德·林克莱特
九年又九年又四年了,宛若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缘分不易,感情不易,家庭不易,生活不易,所以得学会把握和珍惜,从浪漫的黎明到暧昧的黄昏再到沉静的午夜,似乎是以时间作为象征(犹如一场伟大而讨喜的影像实验,让人难以抵御),展现他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份变更、生活状态和心智想法上的情感历程。
三部顺势看下去,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和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一路见证着这段感情从无疾而终到依依不舍再到开花结果,跟着陶醉、跟着心动、跟着不舍,跟着纠结……跟着幸福,令人感慨万千。再过五年,从时间的推算看似乎到了《爱在凌晨未来时》,希望到时还能看到两人幸福的携手而来,将这段美妙的爱情刻画得更加饱满而动人。
②《午夜巴塞罗那》/伍迪·艾伦
除了侯麦和洪尚秀,关于两性之间的那点事,最让我服气的就是无敌老头,对于进入晚年后的老头的作品我反倒更加偏爱,姜还是老的辣,在闲庭信步般的爱情小品中蕴藏着他一贯的辛辣嘲讽和尖锐戏谑,进入八十大关后,每年一部的节奏,轻松玩转的背后总是透着他的睿智、犀利和狡猾,当然,少不了一如既往的话痨本色。
聪明和幽默中不失对于男人和女人(两个复杂生物,特别是后者)的深刻实验,西班牙风光无限好,配着应景动听的音乐,深度渲染了浪漫迷人的氛围,各种赏心悦目,加上大牌齐聚,哈维尔和佩内洛普戏里戏外的关系,令人无比惊艳的佩内洛普,魅力真是强大, 斯嘉丽也不逊色,道德和欲望,性格和追求,理智与情感,论三人行的可能性,那一枪的走火和解释真够啼笑皆非的。
③《艳阳天》/大卫·里恩
无意中看到CC的片单,二话不说就把这片看了,看完想必不少人都会对威尼斯心怀向往,古典独特的风景加分不少,也是大卫·里恩着重体现的特点,现在看来是一个夹杂在旅行观光中略显俗套的故事,不过要知道这片是拍摄于1955年,也是后来不少经典爱情片的参考和借鉴对象。
一段感情注定无果,还不如乘早分手,有缘无份的短暂异地恋,将曾经拥有的美好经历留存于记忆反倒更加明智,有点想到了导演的另一部**《相见恨晚》/1945,年过半百漂亮依旧的凯瑟琳·赫本(保养得真好)演得活脱脱就像个意乱情迷的少女,意大利男人的魅力的确无敌。
④《罗马假日》/威廉·惠勒
世上的痴男怨女如此之多,鬼才信都能像童话里幸福一辈子,现实毕竟是现实,童话毕竟是童话,就算两者有交集之处,也会无比的短暂,不过至少让人学会了珍惜与感恩,最终,两人之间没有感人至深的离别情话,没有天长地久的承诺,更没有对现实的抱怨和愤懑,彼此的心中只有怀念与感谢,而留给观众的只有无尽的惆怅,甚至会有一丝莫名的因不完美而滋生出的美好。
弥漫在罗马的浪漫和幽默,爱死调皮可爱的赫本和英俊潇洒的派克了,对他们骑着摩托车四处乱窜的情节一直记忆犹新,美丽的城市,巧妙的偶遇,走心的交往,促成了这段动人的罗马童话,最后出于幸福与责任的抉择,因为身份地位的悬殊,不得不无奈的选择“相忘于江湖,各自安好”,只能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永远留在心中。
⑤《闰年》/安南德·图克尔
重温完居然要好过第一次的观感,爱尔兰可爱的迷信和幽默,因为难得四年一次在闰年女孩有向男孩求婚的鬼扯传统,因此谱写出了一段意外的恋曲,爱尔兰原始自然、美不胜收的景色大加分,现在看来故事还是有点落俗,不过还算有滋有味,虽然一开始两人水火不容、互不谦让,但到了后来不出所料的暗生情愫,曾经的伤痛,现在的抉择,还是挺动人的。
结尾拍得不能更唯美浪漫,自由随性开车去浪给好评,路易的广告植入,有意思。艾米演绎着擅长的恬妞形象,马修·古迪无论是身板还是外貌、以及表现出的那种野兽气质不知俘获了多少迷妹的心,这种题材感觉永远都不会过时,只要拍得有诚意够走心,依旧吃香,要知道这广大的世界上还有无数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们坚信并期待着美好爱情的到来。
⑥《情人》/让-雅克·阿诺
杜拉斯在《情人》的开头写道:……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王道乾译),开门见山的一段不知暴击了多少人。
腐朽的封建思想,偏见的社会观念,身份地位的悬殊,再次葬送了一段真挚而动人的爱情,看到最后有种无奈的哀伤和痛惜,欲火掩饰下的那份不断克制而浓烈的爱,令人动容。这种软弱、无能、闷骚却又钟情的富二代真是非梁家辉莫属,女主角有种过目难忘的美,曾经处于萝莉时期的杜拉斯十足也是个公认的美人胚子。
⑦《雏菊》/刘伟强
当年大爱这片,看了无数遍,选角太明智,全智贤各种甜美可人,梵高画的向日葵,她画的雏菊,看似美好的一塌糊涂,太惹人爱了,郑雨盛和李成宰也很有型,特别是前者好感度飙升,默默的付出、关爱、隐忍和守护,多线叙事带有一丝悬念和遗憾地替代与错过,但剧情还是略显老套。
瑕不掩瑜,最后还是被生离死别给深深打动了,配乐一级棒,触动心弦的曲调一直萦绕在耳边,一个在阿姆斯特丹画画的女孩期待着自己真命天子出现的那一刻,结果却在误解和交错中迎来了难以弥补的遗憾,世事一切皆是命运错落,走在不归路上的杀手注定会与伤痛和别离紧密相连,阴错阳差后无奈还是以悲剧收场。
⑧《秋天的童话》/张婉婷
一对超级经典的黄金搭档,一部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香港爱情片,虽然在片中的男主既没钱又是个十足的小瘪三,却足够的吸引人,他幽默风趣乐于助人为了心爱的“茶包”愿意改过自新努力成为一个能配得上她的人,虽然身份地位的悬殊为这段爱情披上了一层伤感的阴影,不过爱情的力量终究拉近了两者间的距离,冲破世俗的偏见走到了一起。
这也是一部让人赏心悦目的**,异国的那种无处不在的浪漫气息,红姑和发哥这对俊男美女的养眼搭配再加上他们精湛自然的演技,一个让人悲喜交加、恋恋不忘的爱情故事,留给了观众足够深刻的影像记忆和感动,能成为香港**史上的经典之作可谓是实至名归,陈百强也真是俊朗。
⑨《午夜巴黎》/伍迪·艾伦
爱情,在穿越题材中犹如一种难以舍弃的心肝宝贝,剧情上始终都会出现现代人与古人相互间难以摆脱诱惑或纠缠的故事情节,在《午夜巴黎》中同样如此,美国作家吉尔穿越后不可思议的爱上了毕加索的情人阿德瑞娜,谱写了一段朦胧而短暂的恋曲。
而在一般的穿越剧中,跨时代的男女间往往不是爱得阴阳相隔就是撕心裂肺,大体上都俗套和狗血到不行,但在这片里老头却来了个点到即止,两人戏剧性的在理智的分歧中分手了,将穿越后激发的瞬间感性的爱情刻画得相当现实,印证了靠谱的爱情还得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遇到对的人的道理,一种潜在而真实的缘分,犹如影片最后在午夜巴黎陪伴下的浪漫一幕。
⑩《绿光》/埃里克·侯麦
影片最后那一幕可谓是本片的点睛之笔,寻寻觅觅,兜兜转转,来来回回,现实充满了空乏、孤独、轻浮和枯燥,深陷于消极而负面的情绪中难以自拔,不过风雨过后往往都会有令人期待的彩虹出现,最后侯麦给予了女主角一丝安慰的温暖曙光,通过超现实的力量往女主角的内心注入了对于爱情的自信,以及对于生活的希望。
侯麦一直将女主角置于人生郁闷的风口浪尖上,经历着情绪的风吹雨打,直到最后出现转折点,期待已久的邂逅终究降临,当带着怀疑的态度,不安的情绪,犹豫的想法,看到奇迹出现的那一刻带来的肯定、慰藉和感动,是多么的浪漫,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幸福,多么的动人,而这就是侯麦的神奇,也是《绿光》的力量。
彩蛋:《夜与日》/洪尚秀
关于男女间的那点事说什么都不能少了洪尚秀的**,不愧为“东方版侯麦”,虽然这也能算部在异国邂逅的爱情片,但看着真有点不堪,丝毫嗅不到半点巴黎的气息,还是一如既往的那股生活流的日常味道,洪尚秀真是亘古不变的玩着他的爱情游戏,全程以时间为序(日记体)的叙事走向,又见无敌猥亵龌龊男,以及好不到哪去的心机女。
赤裸直接的表白,需要慰藉的寂寞身心,不顾道德和原则的欲火,忏悔也没用,还是熟门熟路的一贯套路,好在里面一些意外的转折和有趣的插曲挺有意思,又见熟悉的梦境设计,变向可见其渣的程度,死心塌地的妻子,梦中百般顺从的妻子,在巴黎被他俘获的女学生,全被这个潦倒窘困的猥亵大叔通通收割,话说这份魅力我也是一万个不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