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郁达夫 好词赏析,谢谢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好词赏析,谢谢,第1张

作品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1)的芦花,钓鱼台(2)的柳影,西山(3)的虫唱,玉泉(4)的夜月,潭柘寺(5)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6)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7),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8)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9)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10),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11)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12),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13),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14)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15)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16)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释义

(1)陶然亭:位于北京城南,亭名出自白居易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2)钓鱼台:在北京埠成门外三里河,玉渊潭公园北面,环境清幽,”台下有泉涌出,汇成池,其水至冬不竭“《明一统志》

(3)西山:北京西郊群山的总称,是京郊名胜

(4)玉泉:指玉泉山,是西山东麓支脉

(5)潭柘寺:在北京西山,相传“寺址本在青龙潭上,有古柘千章,寺以此得名”

(6)一椽:一间屋椽,放在房檩上架着木板或瓦的木条

(7)落寞:冷落,寂寞

(8)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淮南子,说山》:“以小明大,见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9)着:穿(衣)

(10)平平仄仄起来:意即推敲起字的韵律来

(11)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

(12)钞:同“抄”

(13)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14)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15)欧阳子的《秋声》:指欧阳修的《秋声赋》

(16)荔枝湾:位于广州城西

文章疏导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名句分析

◎“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白璧微瑕堪遗憾——名篇指瑕拾趣》的文章就指出,这两个句子是文章结尾处所出现的不和谐音符理由是“‘譬如’后面的四个意象的排列,说得都是南国之秋的美丽处,都是具有一种诗意美的,可是,到了后面,为了强调与北国之秋的比较效果,作者使用的一连串的四个排比句,却实在缺乏美感原因有二:一是用词太俗,不雅;二是意象本身粗陋,缺乏诗意这里出现的“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黄犬”、“骆驼”这一类字眼与前面文雅柔美的情味反差太大了,而这些用词所包含的意象意义也显得过于唐突粗俗,毫无含蓄蕴藉之美,与全文的风格迥异,实在有些煞风景……所以,这四个比喻句的排比实在有些不伦不类,难免给人一种狗尾续貂的感觉” 首先是谭学纯教授对这一句子的评析他认为,作者运用排比、博喻辞格,精选四组在量与质上差别明显的事物,让读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浓郁、鲜美的醉人特色,与作者那浓烈的挚爱产生共鸣 其次是贺诚章先生认为:“这段文字使用了比喻,多角度表达了对南北方秋天的具体差别的体验:一是味道薄厚的差别(黄酒之与白干);二是充实程度的差别(稀饭之与馍馍,实际是感觉);三是肥美程度的差别(鲈鱼之与大蟹,还是味觉);四是规模的差别(黄犬之与骆驼,又回到了视觉) 又次漆瑗先生则认为:“‘黄酒之与白干’,一个温和,一个刚烈;‘稀饭之与馍馍’,一个稠润,一个硬实;‘鲈鱼之与大蟹’,一个细腻、秀美,一个粗壮、威严;‘黄犬之与骆驼’,一个机灵、活泼,一个沉稳、刻苦” 再次是复旦大学附中张大文先生的意见,他认为:“作者把南方的秋味同故都的秋味相比较,认为前者之与后者,有如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在这里,四对喻体作比较,目的是从四个角度说明一对本体的特点第一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浓烈度不同;第二对喻体说明本体的敦实度不同,这两点较为易解;第三对喻体是从鲜味说明深长度不同,虽然同以上两对喻体都是就实论虚,但要同‘浓烈’‘敦实’相区别,已有不少困难;第四对喻体说明什么特点呢要从黄犬、骆驼的生活特点来考虑:黄犬走一段路,撒一泡尿,如此轻佻,而骆驼一步一个脚印,这般厚重——这样,浓烈、敦实、深长、厚重四个概念对说明故都的秋的特征,使各尽其妙,又相互渗透” 又再次是张宏星先生认为:“郁达夫连用四组比喻性的对比,目的是为了形象地说明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具体来说,‘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软,北国之秋秋味刚强;‘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北国之秋范围广大” 最后内蒙古扎赉特旗一中的李殿林老师对这一句子的解读他认为“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四组对比性的比喻句,从四个角度精当地写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差异第一组从“酒”的角度写味道的足与不足;第二组从“饭”的角度写质的实在与不实在,馍当然是吃一口是一口;第三组从“菜”的角度写味道的浓与不浓前三组正好是一桌菜,构思可谓独特第四组是从格调着眼,骆驼比之黄犬,可谓“大气大派”,“骆驼”之喻形象地渲染出北国之秋豪放而不矜持 对这两个句子,我是不认同贬抑的观点的理由一,“明月”“秋潮”“凉雾”“残荷”并非都具有诗意,都美,如“残荷”看来“诗意”和“美”并非作者选择的目的,作者交待得很明确,这就是后一小句“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意思是南国之秋是美,但“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月”是朦胧的,“秋潮”“凉雾”是薄淡的,“残荷”则早失去了色泽理由二,“黄酒”“白干”“稀饭”“馍馍”“鲈鱼”“大蟹” “黄犬”“骆驼”是太俗,不雅甚至于粗陋但还要认真研究作者选用的意图我认为这太俗,不雅甚至于粗陋的意象刚好表现了北国之秋的特征 北国之秋的什么特征呢这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 从语义学角度,“黄酒”味淡,而白干味浓,后劲很足,很大(查《现代汉语词典》得知“白干,白酒,因无色,含水分而得名”)这一比较显然是从味觉着眼,写出了南国之秋淡(色淡、味淡),北国之秋浓(色浓、味浓)再说“稀饭”与“馍馍”,也是从味觉着眼,“稀饭”清淡,不耐咀嚼,而“馍馍”则相反在这两点上,我与前面诸位持褒扬态度的专家的意见大都一致又说“鲈鱼”“大蟹”“鲈鱼”,查《现代汉语词典》,可得知“身体上部青灰色,下部灰白色,身体两侧和背鳍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再查《新华字典》得知“体侧扁,嘴大,鳞细,银灰色背部和背鳍上有小黑斑,肉味鲜美”“大蟹”,呈橘**,味鲜美二者的比较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一是“色”,更是“味”“鲈鱼”肉细而嫩,不耐咀嚼;而“大蟹”,耐嚼,值得品味这一点可能与前面众专家理解有所不同再接着说“黄犬”“骆驼”,这里的比较点在于形体的小和大“黄犬”表面上喻南国之秋范围狭小,实喻南国之秋的味小色淡;而“骆驼”表面上喻北国之秋范围广大,实喻北国之秋的味足色浓由此可知,作者巧借两组事物在味的淡与浓,不耐嚼与耐嚼,形体的小和大道出了南国与北国之秋的不同美,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浓而有味,富有层次和深度,使人感受到北方人的一种特别的文化内涵所要强调的是两组意象其比较点最终落在了作者在文句中就清楚交待了的一小句上,这就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指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反义理解即可)”,也就是两个字“色”和“味”,特别是“味”有位老师在上课时总结得好,他是这样总结的:“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 从修辞学上来论,此句当属辞格套而兼用,即排比套比喻兼对比这与大家的理解是一样的 从逻辑上来说,属于一种类比兼比较用“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来类比南国之秋,用 “白干”“馍馍”“大蟹”“骆驼”来类比北国之秋另外这两组事物之间又是比较,突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点 从艺术效果来讲,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而巧妙的对比,则突出了中国北方之秋的深味,渲染作者对故都的那份赤子之爱在结构上成了整句,给人以整齐的建筑美的印象;同时一气呵成,语势贯通,读起来节奏感强,给人以音律美,还增强了文章的抒情色彩从平仄的角度推敲,可关注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作者注重了平仄的搭配,尤其是最后一句,几乎都是平声,这虽然可能是作者无意的,但很符合我们的朗读和审美习惯 总而言之,郁达夫先生的这两个难句,虽难破解,但意蕴深厚,极为耐读可以说这处名句,是个极深的比喻句,它从作者的心的最深处流淌出来,道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韵,读来如饮醇酒,久而弥笃

爱国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故都的秋》除了用摹绘写情,用对比托情的手法把作者蕴藏在胸中的情感垫高表现出来以外, 还运用了旁逸衬情的手法。在本文中,作者一整段文字来写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厚爱,认为秋在这些人的诗文中“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采用旁逸衬情的方法,不仅为作品情感的抒发垫上了一层台阶,使作品的情感站得更高,而且也为读者增加了了解古今中外文人诗人对“秋”的一些共同感情的了解,“增加了语言的情趣”。

扩展资料:

故都的秋的写作背景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

《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 年8 月17 日。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郁达夫本身是浙江人,在到达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作者的心理,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它也是高中生必读课文之一,下面,将为您带来“故都的秋阅读及答案”,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更多内容尽在。

故都的秋阅读及答案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1、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色彩“以蓝色或白色者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对之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充分说明作者对色彩的研究也颇有造诣,也反映了作者对颜色的看法。

 B、这与“文眼”一致,从视觉效果上突出了北国秋的“清、静、悲凉”,恰当地传达 了作者的情感。

 C、四种颜色里,确确实实是蓝、白色最好,不浓不淡,不妖不艳,恰到好处。

 D、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一家之言,未必可信,实际上,淡红色的牵牛花还是蛮不错的。

 12、选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13、对三节文字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这三节文字里,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

 B、三节文字,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

 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秋的喜爱。

 D、三节文字,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不呆板。

 参考答案:

 11、B (“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12、D (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13、A (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15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为什么要详写故都旧院的秋(6分)

 答:

 15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配合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3分)人处故都秋院所见是院落的破旧,连花底还长着几根秋草,这些让人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感受更为强烈。(3分)故详写故都旧院的秋。

故都的秋阅读及答案2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凋谢( ) 混混沌沌( ) 椽子( ) 馍馍( ) 廿( )

 平仄( ) 疏疏落落( ) 点缀( ) 嘶叫( ) 柘( )

 颓废( ) 落蕊( ) 着着( )

 答案:diāo hùn dùn chuan mó niàn zè shūluò zhuì sī zhè tuí ruǐ zhuó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苦涩 屋檐 萧索 落蕊 B幽深 混钝 落寞 平仄

 C训鸽 细腻 凋谢 意境 D点缀 颓废 赏玩 蟋摔

 提示:B项,“混钝”的“钝”应为“沌”;C项,“训鸽”的“训”应为“驯”;D项,“蟋摔”的“摔”应为“蟀”。

 答案:A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是浙江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答腊。

 B郁达夫是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但带有颓废情绪。

 C《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D用“故都”而不用“北平”,表明作者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

 提示:D项,“对封建王朝怀有眷念之情”有误。

 答案:D

 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下列加点词的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倩影 倩:美好。

 B不能自已 已:止,抑制。

 C何尝不然 然:对,是。

 D回味不永 永:久远。

 提示:C项的“然”应解释为“这样”。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提示:B项把“枣子颗”比作“橄榄、鸽蛋”。

 答案:B

 3下列语段的语序已被打乱,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应为( )

 ①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②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④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③ D①③②④

 提示:注意句子之间的内容衔接。先是写秋蝉的声音是北国的特产,然后写原因,接着跟南方的对比。

 答案:C

 4作者笔下的“南国秋”,其景象有什么特色从哪两个侧面表达出来

 提示:注意抓住草木、空气、天空、气候的特点来分析。

 参考答案:草木凋得慢,空气润,天颜色淡,多雨少风。(总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有一点点秋凉。(分说)秋味、秋色、秋意、秋姿,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足。

 5“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句,作者为什么要写朝东作者写出了槐树的动感,这动感来自于哪三方面

 提示:“朝东”体现出来的是方位感,因为太阳从东方出来。第二问注意概括其内容。

 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写的是“早晨起来”。①使人联想起它是秋的点缀,②落蕊铺满地,③扫街的留下扫帚纹。

 6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要从作者体现的内容重点来看,作者把全部情感寄寓在北国之秋,因此可知写江南之秋是衬托。

 参考答案: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阅读及答案3

 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答题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在下面所列的词语中,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煮、泡、冲、烫;漫、细、忙、点;听得、听见、细听、聆听;洒、射、漏、照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2、②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3、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______的眷恋,_________的落寞。

 4、④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⑤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在⑥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答案及分析

 1、泡;听得;细;漏

 析: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用心。

 2、B

 析:体现本文详略得当的特点。

 3、形;音;色;秋中有情;情中有秋

 析:体会作者行文思路。

 4、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析:把握作者的用意,体会该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5、B

 析:“秋意”与“无奈”这两个词,是解题关键。

故都的秋阅读及答案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1这三段文字写到了三种景况: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选择典型的事物作为表达的中心,然后以事件为表达重点。

 答案: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2“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一句从____________觉、__________觉和______________觉上写出了故都之秋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听 嗅 触 静

 3作者为什么要“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赏秋

 提示:“破屋”中的“破”更显出了作者情感的朴素。

 参考答案:为了感受清淡中略带一点“野味”的情调,体会故都秋的质朴美。

 4为什么说“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提示:重点理解“特产”的含义。

 参考答案:因为北平处处长着树,屋面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故都的秋阅读及答案5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zhī)韵  一椽(yuán)  嘶(sī)叫  耗(hào)子

 B潭柘(zhè)寺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tuó)山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niàn)四桥  着(zhuó)衣  混沌(dùn)  椭(tuǒ)圆

 解析A项“歧”读qí;“椽”读chuán。

 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解析A、黄—皇 C、圆—园 D、蓑—衰

 答案B

 3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解析D项,“等等”与省略号不能同时并用。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池沼掩映,竹木参天,殿宇轩敞,极具南国流风遗韵。

 B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了让观众不错过每场比赛的观看时间,首都各大报纸届时将特别登出转播时间表,人们可以按图索骥。

 C迎面一声招呼,回头一个微笑,其实温暖早就在我身边了。只是它像水气一样融入了我的生活,浑然天成而不觉了。

 D“木马”“熊猫烧香”等网络新病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也考验着你的心理素质。

 解析流风遗韵:指前代流传下来的风俗、韵事。按图索骥:按线索寻找,也喻办事机械死板。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谨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应为“浑然一体”。雨后春笋:比喻大量涌现,蓬勃发展的新生事物。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一年一度的CCTV2006年广告招标活动已尘埃落定,宝洁公司以349亿元的天价蝉联了央视广告标王的宝座。

 C这些大分子会在肠胃里聚集沉淀,从而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造成脾胃功能失调,出现腹胀、溏便、食欲不振。

 D书写杂乱的药方,连权威专家都看不懂,如果是普通患者,或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看起来绝对是天书。

 解析B搭配不当,“宝座”改为“称号”。C成分残缺,最后加“等症状”。D不合逻辑,“普通患者”包括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

 答案A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6-9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6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6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7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8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9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0-14题。

 (a)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甲 (煮、泡、冲、烫)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乙 (听得、听见、细听、聆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d)从槐树叶底,朝东 丙 (漫、细、忙、点)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 丁 (仰、静、面、正)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0给文中空缺处甲、乙、丙、丁选择恰当的词。

 甲处( ) 乙处( ) 丙处( ) 丁处( )

 答案甲处(泡) 乙处(听得) 丙处(细) 丁处(静)

 11b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答案B

 12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形 音 色 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

 13d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那么,e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多余。为了突出寂寞,孤独的冷落之感。

 14作者在f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

 答案B

答案小题1这是一种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的状态(1分),表达作者对南方之秋的不满(1分)。

小题2对比(1分)。作者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作了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对比,突出“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1分),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突出其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1分)。

小题3以冷色调为主的审美取向(1分)。和上文“清、静、悲凉”的特点相照应(2分),突出了季节和地域特征,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感受(1分)。

小题4“故都的秋”能凸显北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同时又可以表达作者的向往和眷念之情(2分)。以“北平的秋”为题,则显得过于直白(1分)。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有:重点词语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法、回归文本法、句子特色赏析法。“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这句话的重点有“那一种”“半开、半醉”;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联系上下文来解答这些词语的意思,“那一种”是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上文,由此可以找到“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这句话。根据这句话即可回答出句子的含义。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既然问的是“第一和第二段之间采用的”修辞,那就首先了解两段的内容,再看两段内容上的关联。第一段写的是“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不远万里赶往北平,“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中透露出对“故都的秋”的喜爱;第二段写的是“江南的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我”的感受是“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分析完这些内容,手法自然就出来了。注意答题的模式: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和……对比,突出表现……。尤其要注意对比的角度,这两段对比的角度,一是两地的秋味,一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安排。“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从色彩选择的角度看,“蓝色或白色”都是冷色调,“淡红色”是暖色调,从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偏向于冷色调,这自有其原委。文本第一节就说“北国的秋天”“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冷色调与其更和谐,这体现了作者构思上的匠心。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答题的模式:观点+理由。观点要明确,理由要紧扣文本。角度有:标题自身的妙处(新颖、含蓄、直白等等),标题的含义,标题与主旨的关系(凸显、揭示),标题与作者感情的关系(表现……)。围绕这些方面组织答案即可。两个标题的区别主要在修饰词上,一是北平,一是故都。“故都”体现了北平在历史上的地位,更有一种厚重感和文化的韵味。一个“故”字体现了作者对北平的眷恋。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402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