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描写人物行为,表达诗人情感的古诗有哪些?

细致描写人物行为,表达诗人情感的古诗有哪些?,第1张

宿建德 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行路难三首」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烂草,

谁人更扫黄金台。行路难,归去来。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2、「长相思」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3、「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4、「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蜀道难」李白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6、「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

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7、

南阳送客

斗酒勿为薄。

寸心贵不忘。

坐惜故人去。

偏令游子伤。

离颜怨芳草。

春思结垂杨。

挥手再三别。

临歧空断肠。

8、峨眉山月歌

峨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9、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0、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附:李白在唐诗中10大最经典诗句!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

饯别校书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进酒》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6、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7、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登金陵凤凰台》

11、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

1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13、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16、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1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19、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2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2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23、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2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油天姥吟留别》

李白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不只是一个诗人那么简单。他变成一则如风的传奇,吹拂着我们,使我们拾不得睁开现实的眼睛。

念他的名字,四壁间便彷佛溢满酒香。

念他的名字,胸怀里便彷佛擂动着豪气的鼓。

念他的名字,尊贵的帝王御手调羹。

念他的名字,掌权的高傲奴才也为他脱革化。

低声,念他的名字,他们看见水月轻晃,连死亡也也因为他变得浪漫,柔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请暂且放下一些琐事,让我们同天上谪仙人——李白,共醉一场绝美不似人间的酒宴。

2生平梗概:

李白(七0一~七六二),字太白,出生在碎叶(唐朝时设北庭都护府管辖,今哈萨克境内),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卒于肃宗宝应元年,年六十二岁。大约五岁那年,李白随父迁居到蜀中的江油,年少;的李白博览群书,很快学会了写诗作文。那时,苏 为益州长史,对李白的才华相当讶异,他说:「是子天才奇特,稍益以学,可比相如」。大约二十五岁,李白开始漫游蜀中的名胜古迹,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春,李白告别四川,沿长江而下,漫游各地,他说自己年轻游扬州时,「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上安州裴长史书』),又曾在今湖北安陆住过相当长的时间,所谓「酒隐安陆」,在此期间,他既和友人元丹丘,元演在中原到处游览饮宴,更「学剑来山东」,寓家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等会徂徕山,酣饮纵酒,号竹溪六逸。可见其生活的一斑。李白的这段漫游时期,正当开元盛世,他的许多诗都已充份显示他的艺术才华。天宝初年,他应召八京,贺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唐玄宗对他很重视,让他供奉翰林院,起草诏诰。后来李白被高力士所谗,玄宗赐金让其还山,浮游四方,与杜甫成为莫逆之交。

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队伍,想协助他平乱,从来,肃宗忌之,杀李璘,李白因「从逆」被补,理当杀头,由于得到朝中大将郭子仪的营救,才免除死罪,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遇赦而还,开始了一生中最后一次漫游。这次漫游历时三年多,地点主要在今安徽省南部。相传他醉欲捞水中之月,因溺死。

3代表著作:

春夜宴桃李园序:本文选自李太白集,虽名为序,但与序跋不同,应属杂记类古文。李白的散文虽然不多,但往往独辟蹊径,颇具特色。春夜宴桃李园序写的不过是日常生活中宴酒咏诗的寻常场景,但李白却下笔不凡,于诗情画意中别见一番豪迈之气。

文章开篇,既不写春,也不点宴,而是宕开一笔:「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两句整饰工丽的骈文,抒写天地之博大,光阴之永恒。「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写如梦之人生,面对着永恒的时空,不禁感叹起自己的渺小和脆弱。

接着,作者笔锋一转,以「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两句,将人们从悠悠的玄思拉入桃李芳园纵情欢娱的场景,召「群季」,集「俊秀」,把酒揽月,赏花咏诗,高谈畅饮之际,更当如惠连、康乐一般述志写情,一泄胸中奇才壮采。全文明快欢畅之音转为泪扬奔放。「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诗人们任兴所趋,尽情地诉说自己生命的美丽、信心和渴望。充满了对自我豪迈的肯定。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措写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反映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长相思:

『长相思』,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这首诗描写思妇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深沉含蓄,韵律参差错落,艺术上很有创造性。同时,又采用典型景物的烘托、渲染,很好地表达了思妇的离别之苦。

关山月为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多写离别的感伤,李白此诗沿用乐府古题,反映战士们戍守边疆、思念家乡的心情。气象雄浑,令人赞赏。

赠孟浩然;孟浩然(六八九——七四O),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是盛唐著名诗人。隐居当地鹿门山,在四十岁时才出游京师,很受当时上层人物的赞誉,但终未出仕。这首诗赞扬孟浩然不愿仕宦、醉酒隐居、风流儒雅的个性和生活。从中二联看,本诗当是在孟浩浩然离开长安归襄阳后所作。

《蜀道难》,乐府相和歌辞旧题。齐梁以来,诗人多以此题描写蜀道的艰险。李白此诗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远远超出了以往的同类作品。它大体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路线,抓住沿途各处的景色特点来展示蜀道之难和山势的高危;用泼墨山水式的笔力,酣畅淋漓地描绘出山川的壮丽;以丰富的想象,将神话、传说与现实融为一体。诗人还设想,万一有人据除险守关,便会为非作歹,从中寄寓了他对时局的关切。全诗句式长短错落,音节铿锵有力,气势磅礴,豪迈奔放,堪为李白浪漫主义诗篇的代表作。

《清平调》是唐代大曲名。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有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赏牡丹花,命李白写新乐章,李白奉命写了这三首诗。诗的内容是歌咏名花与美人。第一首赞颂贵妃美如仙女。第二首写贵妃胜过巫山神女和赵飞燕。第三首说名花与美人为君王带来了愉悦。全诗构思精巧,写得清丽自然,咏花咏人,难分难辨,表现出诗人极高的描绘能力。

行路难:李白的《行路难》共有三首,均写于天宝三载(七四四)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天宝元年(七四二),李白满怀豪情来到长安。唐玄宗叫他供奉翰林,诗人得到的不过是御用文人的待遇,宏大的理想和热切的期望都化为泡影。诗人又受才言离间,被迫离开长安。

独坐敬亭山: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旧有敬亭,是南齐诗人谢朓的吟咏处。此诗写得平淡如水,若秋云行空,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和自然的态度。

早发白帝城:干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流夜郎,行至 州奉节县白帝城,遇赦得释,回到江陵。本诗就是途中所作。诗中抒写了他遇赦后欣喜的心情。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东。

4轶事:

皇帝「御床赐宴」

李白初到长安时,是十分荣耀的。据说,他面见皇帝那天,玄宗降辇步行迎接他的到来。一见面,玄宗就说:「你没有官职,而我竟能知道你的名字,可见你一定是个道德修养极高的人。」在交谈中,玄宗见李白对答如流,写的诗篇绚丽多彩,人又长得仪表非凡,甚为高兴。他让李白坐在七宝御床上,设宴款待他,这叫做「御床赐宴」。由于有一碗汤太烫了,玄宗还亲自拿起汤匙,为他调凉点,这叫做「御手调羹」。

宠奴才脱靴

李自不仅看不惯宫中的生活,而且也看不起那些只顾谋求个人私利的权贵,甚至连皇帝及其身边受宠的「红人」都不放在眼里。时间一长,有些人便制造谣言,在皇上面前大讲李白的坏话。其中说李白坏话最多的两个人,是高力士和杨贵妃。

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皇太子管他叫「阿哥」、王公大臣管他叫「阿爹」。朝中的许多大官都是靠拍他的马屁才爬上来的。然而,李白却十分鄙视他。有一天,皇上想让李白写些东西,正赶上李白喝得酩酊大醉,内侍们急忙把他弄醒,扶入宫中。李白坐下来,伸出脚,对高力士说:「脱靴!」由于玄宗在场,高力士只好耐着性子给他脱了。这件事可把高力士气坏了。因此,他伺机要对李白进行报复。有一天,他见杨贵妃正在兴冲冲地吟唱李白写的《清平调词》,她唱到「可怜飞燕倚新装」这句时,高力士乘机在一旁煽动说:「这李白真是胆大包天,他竟敢在词中将你比作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那赵飞燕虽然才貌出众,但后来由于作风放荡,被皇帝废黜了。李白的这种比喻,显然是别有用心的!」这样一来,杨贵妃也恨起李白了。从此以后,他们串通起来,经常在玄宗面前说李白如何如何不好。玄宗也慢慢对李白冷淡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白深知,长安已不是他所能待的地方了。他上书皇帝,请求离去。玄宗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说了一些不痛不痒的话,送了他一些钱,就把他打发了。李白也不在乎,「高歌大笑」着走出了长安。

5评价: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抒发个人的种种感受,歌颂中国的壮美河山等等。正如一位诗歌史专家所说:在中国诗歌史上,还没有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像李白那样广阔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在艺术上,他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从而把浪漫主义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李白的诗歌成就对唐代及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中国人民最熟悉最热爱的诗人,也是世界人民喜爱的诗人。他的诗歌已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广泛流传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央视开播了,又撩拨起无数中国人那一颗颗火热的“诗心”。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更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凝练。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代表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打好这一文化“底色”,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是今天的教师肩负的文化使命。

“教师博雅”官方微信特别邀请《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开设“诗意中国”栏目,带大家共同领略中国诗词之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待这颗“诗心”,终将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如幼苗良种,芬芳我们的一生。

毕业季,在最著名的离别诗中

品味真挚友情

文 | 李定广

著名文史学者,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第一、二、三季学术总负责人。

离别诗词是古诗词中最大的门类之一,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大多写得十分感人。中国人本来就特别看重亲情和友情,加上古代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分别之后,再见无期,所以在离别时人们特别不舍和珍惜,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

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见,在严羽眼中,离别诗是唐代诗人写得最好的四大类别之一。

“离别诗”,也可称“送别诗”,唐以后名篇特别多,如果从内容上区分,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送”友人,一类是“别”友人。如果从表达情感上区分,大致也可分两类:一类是“惜别”,一类是“壮别”。毕业季到了,在这里我们按照内容类别来“打捞”和品味若干首最经典的离别诗名篇。

第一类是“送”友人

题目通常为“送某某人”或“送某某人去某某地”或“送别某某人”。送友人,一般是友人走,自己不走,在城郊为友人送行,若设酒送行,又叫饯行。

第一首选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唐代大多数送别诗(包括王勃的许多首)都写得比较感伤。这首诗别开生面,友情深重而又开朗旷达,很受人们喜爱,成为千古名篇。第一联没有直接点明离别,而是描绘送别地点“长安”以及杜少府上任地点“蜀州”的地势风貌,为“壮别”奠定了基调。

杜少府是谁?作者与他有何关系?为什么能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在第二联中作者给出了答案:“同是宦游人”。因“宦游人”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深化了二人之间的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尤其写出了大丈夫的洒落胸怀,有别于传统送别的消极感伤,境界宏大,情调豪迈,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第二首选唐代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王昌龄送别诗的名篇,作于天宝元年(742年),王昌龄当时因为受人诬陷被贬为江宁(今江苏南京)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托他给洛阳的亲友带个话,说自己的品德依然冰清玉洁,没有受到世情的玷污,更不会因为官场黑暗而自暴自弃。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比喻很妙,早在南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现代作家冰心的名字就来自这句诗。成语“一片冰心”常用来比喻人冰清玉洁、恬静淡泊的性情。

第三首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代送别诗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被谱曲后,成为传唱的名曲,曲谱从唐朝一直流传至今,如今我们还能听到“阳关三叠”的悠悠琴音。这首诗是王维在渭城(今陕西省咸阳市)送别友人元二去安西都护府(今新疆库车县),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清晨雨过后,路正好走,旅馆前的杨柳依依留人,“柳”谐音“留”,正好折柳送别。已经喝了很多酒了,一杯又一杯,真的不想你走啊!但是没有办法,最后再干这一杯,因为出了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就让这杯酒载着我的友情伴你长行,让你不感到寂寞。“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感情深长,情意绵绵。

第四首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李白很尊敬这位前辈。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在今武汉市送)友人孟浩然去广陵(今扬州市)而作。友人乘的船都已经消失在江面上了,诗人还久久不愿离开,一直望着江面,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挚的友情。扬州是唐代最繁华的四大都市之一,何况在这阳春三月,李白很是羡慕。名句“烟花三月下扬州”道出了暮春的扬州是天下之美,李白给扬州作了千古最大的广告,后人都因这句诗而非常憧憬这个繁华美丽的都市。

第五首选北宋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词构思巧妙,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匠心独运,前人惯用“眉如春山”、“眼如秋水”来形容女子貌美,词人反用其意,以眉眼盈盈之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以人喻山水,仿佛山水皆有情一般。

词的下片写离情别绪和对友人的祝福,祝福友人此去江南,春光灿烂,生活幸福。这首词情意绵绵又富有灵性,比喻巧妙,新鲜不俗,自然真切,是送别词中的佳篇。

第二类是“别”友人

题目通常为“别某某人”或“留别某某人”或“赠别某某人”或“赠某某人”。别友人,是自己走,友人可走可不走,若友人也走(通常是两人在外地相逢又相别,各自上路),两个都离开,叫互别。

第一首选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董大是唐玄宗时著名琴师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高适与董大在外地相逢又相别,属于互别。此诗有别于传统送别诗的萧瑟悲愁,全诗境界阔大,语调豪迈,充满盛唐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开朗的胸襟。上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送别时的凄惨景象: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蔽了天日,云似乎变成了**,灰蒙蒙的一片,阳光也昏暗失色。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向南飞去。

在这样寒冷凄惨的天气里送别郁郁不得志的友人,诗人并没有消沉颓唐,而是以振奋人心的口吻劝勉朋友:此去你不用担心遇不到像我这样的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慷慨激昂的语言给予友人信心和力量,是此时最好的临别赠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常用来表达对朋友的信心和称赞。

第二首选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这首赠别诗千古传诵,名气很大,也因此让大家记住了汪伦这个人。诗人表达的是自己即将乘舟离开,友人为了欢送他,用了踏歌欢送的民俗仪式,非常隆重。于是李白就以这首诗留别汪伦。“踏歌”是汉族传统歌舞,历代有所变化,唐代的踏歌是一群人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奏,参加者围成圆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牵手,边歌边舞。

最后两句是表达友情之深的千古名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以水比情,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友情之深,桃花潭水有千尺深自然是夸张,诗人对汪伦的情意却十分真挚。全诗虽用了两个真人姓名,但自然天成,情深味长。

第三首选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这是李白赠别诗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春。当时李白离开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一些朋友来相送,李白就作这首诗送给朋友们。诗歌清丽流畅,洒脱飘逸,描写了人们欢送李白的场景,金陵酒肆中吴姬的热情和金陵子弟的好客,如在眼前。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信手拈来,已成千古名句,把难以表述的情感用源远流长的江水表达出来,使人感受到诗人深深的留恋。此诗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颇有趣味,这里留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是“满店香”是柳花香还是酒香?二是“柳花”是不是柳絮,到底香不香?

第四首仍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留别诗,题目应读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某某吟”是歌行体裁的一种,“留别”是本诗的副标题。这首诗的题目又作《别东鲁诸公》,虽是留别诗,但只有结尾处“别君去兮何时还”提到留别的意思,全诗没有专门写留别之情,而是写梦中游仙的自由快乐,是一首记梦诗,又是一首游仙诗,实际上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展示志同道合的友情。

全诗意境雄浑,变化多端,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分为三个部分,做梦前,梦境的描写和梦醒后。前八句写做梦前天姥山的峥嵘崔嵬。“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都是李白梦境中梦游所见。结尾写李白梦醒时的感受。李白的想象力和夸张在诗中梦游天姥部分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仙境的描写宏伟壮阔,栩栩如生。梦醒后,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李白感慨人生的失意。

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了千古文人的骨气,体现了李白高尚的人格魅力。“摧眉折腰”已为成语。

以上挑选的是离别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我们知道了离别诗中“送别”与“留别”的不同类型,“惜别”与“壮别”的不同情怀。更重要的,是通过离别诗的诵读,去品味和继承中国特色的真挚友情。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李白、杜甫以外事名最大的唐代诗人,他写诗敢为百姓诉苦,敢批评皇帝官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易懂,在当时,妇女和獐都能欣赏。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而且很快传到朝鲜、日本等国。白居易是最早写词的诗人之一,《忆江南》就是一首词。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③江花――江边的花。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白居易曾在江南杭州和苏州做官,很受当地群众的爱戴。这首词是他回忆江南景物的作品,艺术上很有特色。先说选材。这首词就是写春天日出时的江南风光。江南风光之美,在于她的秀丽明艳,而最美丽的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是那鲜红的江花。可以说,写江南的“日出江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再说修辞。形容花红和水绿的两句诗,都是比喻: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晨光映照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的火焰还要红。这样形象的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绚丽多彩,多么生机勃勃啊!那迷人醉人的春色,当年在苏杭是曾经金属锰览过的,而今却没有那样的机会了。诗不禁叹息地说: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呢?结尾这个反问句,诉说了诗人对江南的深深的热爱,也激发着读者对那美丽风光的深深的向往。

《故都的秋》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散文,对于这篇散文的情感基调的理解,很多数教师都定位在“悲秋”上,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以为“清”、“静”、“悲凉”这三个词是该文本的“文眼”,并紧紧抓住文本中与这三个“文眼”的相关的“破屋”、“破壁腰”、“几根疏疏落落的尖而长的秋草”、“铺得满地”“极细微极柔软的”落蕊、“一条条”“细腻”“清闲”“有点儿落寞”的扫帚丝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秋雨话凉、“尤“尤其是诗人,都带者浓厚的颓废色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来的”等信息,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思维****,再联系作者“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等人生经历和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及“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来应证“悲秋”的结论。我不是说文本理解方式不好,只是觉得其中存在值得探讨的地方,而且“悲秋”的结论有些站不住脚!

  第一,该文本的“文眼”,果真是“清”、“静”、“悲凉” 这三个词吗?我认为不是。因为文中反复出现了诸如“这故都的秋味”、“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等信息(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从这些前后钩连、贯穿全文的主线信息来看,“秋味”、“深味”才是该文本真正的“文眼”。

  第二,“故都的秋”的“秋味”、特别是“深味”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清”、“静”、“悲凉”这三个词上吗?我认为非也。我认为应该是体现在“特别”“清”、 “特别”“静”、“特别”“悲凉”,而这种“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是作者通过与“南国之秋”的比较、与中外诗文对秋“歌颂与悲啼”的比较得出来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首先,作者开篇就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一个“好”字,表明作者对所有地方秋天的总体感受和总体评价;同时,这个“好”字也透露出该文本“颂秋”的感情基调。作者为什么认为“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呢?因为作者从中外诗文对秋“歌颂与悲啼”的比较中发现:“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来的”,世界各地的秋天就“好”在这里!只不过与外国文人相比,“中国的文人,与秋天的关系特别深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这大概就是“有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在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的原因所在吧(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这里,“特别深”、“很浓厚”、“特别的多”,是与文首的“特别”二字相照应的,重在强调中国的秋天给人的感觉不仅“总是好的”,而且给人的感觉“特别深”、“很浓厚”、“特别的多”(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其次,作者认为“江南,当然也是有的”,以为“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只不过与“故都的秋”比较起来,“南国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给人留下“看不饱,尝不透,玩赏不到十足”的遗憾,它那“不浓”的“色彩”留给人“回味不永”的歉疚;而“故都的秋”有“十分的秋意”,它“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清”得“到底”、“静”得“到底”、“悲凉”得“到底”,它如“白干”般酒劲十足、使人酩酊大醉,它如“馍馍”般耐人咀嚼回味、使人大饱口福,它如“大蟹”般品位高、营养高、能更滋养人,它如“骆驼”般高清晰、能给人留下明晰而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与“南国之秋”的比较,旨在向我们传递“故都的秋”“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和“清”得“到底”、“静”得“到底”、“悲凉”得“到底”这样的信息。一句话“故都的秋”“秋味”十足,“秋味”彻底,劲足,够味!能让人看得饱、尝得透玩赏到十足、回味永!由此看来,作者向我们传达出了这样的感情递进层次倾向: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好”的→中国的秋天是“好”的→江南的秋天也是“好”的→故都的秋天“特别”“好”!正因为它“特别”“好”,所以就值得“颂”!而且也正是该文本所要“颂”的所在!

  第三,故都这种“特别”“好”的“秋味”又具体蕴涵在哪些人、事、物、景之中呢?你看,文中不是着力向我们展示了以下这样一些人、事、物、景吗?“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日光”,“破壁腰中”“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像花又不是花”、“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的槐树“落蕊”,“树影下”“一条条”“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扫帚的丝纹”,“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得见它们的啼唱”的秋蝉“衰弱的残声”,“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下得“息列索落”的秋雨,“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又露出脸来了”的太阳,“雨后的斜桥影里”“桥头树底”“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及其他们“微叹着互答着”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和“平平仄仄”“念错的歧韵”,“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的枣子树和“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枣子颗儿……作者认为: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丝”“日光”和“破壁腰中”“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中“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还要牵牛花底”“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为“最好”;那“像花又不是花”、“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槐树“落蕊”能让人“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树影下”那“一条条”“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的“扫帚的丝纹”能使人产生“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深沉”的“遥想”;“秋蝉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息列索落”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雨后的斜桥影里”“桥头树底”“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的都市闲人“微叹着互答着”对“阵”字“平平仄仄”“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奇景”; 枣子颗儿“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作者看来,所有这些人、事、物、景中都蕴涵了故都“特别”“好”的“秋味”。从文中着力展示的人、事、物、景及作者对这些人、事、物、景的主观感受与评价信息(比如“十分”、“最好”、“极”、“深沉”、“遥”、“特”、“奇”、“有味”、“更像样”、“正好”、“奇”、“全盛”、“佳”、“最好也没有”等)中,应该很容易解读出作者明显赞颂故都之秋“特别”“好”的感情取向。难道作者“两岁丧父”、“少小离家,异地求学”、“二十几岁得肺结核”等人生经历和他“性格抑郁”、“感情脆弱”以及“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就决定了作者写作该文本时以及该文本本身的感情基调就是“悲”和“悲凉”的吗?恰恰相反,通过研读全文,我所感受的却是作者对故都、对祖国强烈的眷念和热爱。至于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人、事、物、景,原因大概有二:一是这些人、事、物、景正好能反映“故都的秋”“特别”“清”、“特别”“静”、“特别”“悲凉”(也就是“特别”“好”)的特点;二是符合作者“虚静”的审美情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830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7
下一篇2023-07-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