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毕加索、伦勃朗……他们的秘密都藏在了自画像里

梵高、毕加索、伦勃朗……他们的秘密都藏在了自画像里,第1张

纵观艺术史,自画像一直是艺术大师们十分钟爱的题材。

无论是几百年前的文艺复兴,还是冲破传统限制的现代主义,亦或是概念先行的当代艺术,艺术家们都会为自画像保留一块“创作的自留地”。

从超凡绝技的写实风格,到荒诞不经的解构主义,艺术家们极尽巧思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眼中的自我。在这种看似“博眼球”的记录方式里,往往隐藏着艺术家内心深处不为人知的隐秘,可能是那些最真实的欲望、痛楚、落寞或是对救赎的渴望。

那既是他们隐忍一生内心的独白,又是渴望被世人知晓的宣言。

在那些独特的美学符号之下,我们得以接近一个更为真实的灵魂,而非被世俗传颂的光辉。

今天我们整理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六位艺术家自画像,和大家一起欣赏他们最希望被铭记的瞬间。

这位慈祥的、有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就是可以被堪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达芬奇。

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科学家、发明家、画家。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最完美代言人”,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像《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在世界美术史上都堪称独步。

这幅自画像创作于 1513 年左右,此时的达芬奇已经将近 60 岁了。达芬奇在绘画中素来以拥有超高的素描技术著称,在这幅自画像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整幅画用笔流畅、洗炼,线条丰富多变且刚柔相济,尤其善用浓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暗的微妙变化。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每一笔都让我们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着智慧的目光。

号称“北方文艺复兴第一人”的丢勒,也被誉为“自画像之父”。

他在 13 岁时就画下了第一幅对镜自画像,形象生动、造型逼真,比上面达芬奇的那幅自画像还早问世二十多年,可以说是西方绘画史上最早以写实方法记录自己容貌的画家。

丢勒在当时妥妥的大帅哥一枚,是真正的“才过宋玉,貌赛潘安”,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过他的容貌:

可能因为太满意自己的高颜值,所以丢勒一直乐此不疲的用他超凡绝顶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自己。

而且丢勒不仅热衷于画自己,他还常常喜欢在旁边叨逼叨的写上一句:这就是我的容颜~

操作手法跟现在我们发朋友圈自拍照,再配文“今天觉得自己有点帅”如出一辙。

在这幅《自画像》上(52×41厘米),丢勒扮成一个举止潇洒、受人爱慕的青年骑士模样,这幅装扮是德国当时最时髦的青年装束。长发被烫成缕缕卷曲的辫式披落在两肩,稀疏的一撮淡褐色胡须,使他的脸显得老成持重,其实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背景中窗外连绵不绝的山峰也似乎暗示着他三次翻越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学习的特殊经历。

也难怪丢勒这么自恋,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28岁,就其造型能力和用色技巧来看,才华已经初显。

两年后,他又给自己画了一幅《皮装自画像》,这次彻底引起了画界轰动,因为 他第一次抛弃了人像侧面面对“镜头”的传统,完完全全让自己正面面对观众。

可能有些小伙伴不理解这有什么了不起,但 在当时,只有神才能以正面构图形象出现 ,凡是艺术家画人,都得转点角度。

因此当时有人以为他画的是耶稣,但丢勒说了:大爷画的就是自己!~

而且丢勒把自己翻山越岭到意大利学习的当时最先进的绘画理论,比如透视法、解剖学等都精妙的融入到了这幅画中。

在这幅画里,丢勒不仅极其优秀的体现了立体感、光影效果,而且连他身上那件棕色皮领上衣的每一簇绒毛都被细致的描画出来,让人完全能感受到它的质感,包括那只正在拨弄衣领上的毛皮的右手,其观察之细密,连手的振颤都画出来了。

在余生中,丢勒以北方画派严谨的科学精神,去结合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唯美崇高的古典美学,以一己之力使原来各自为政的地方画派融合,是第一位兼具南北画派长处的大师。

半生富足、半生潦倒的伦勃朗一生创作了近百张自画像,成为西方美术中对自己最严格的的画像解剖。

他从 23 岁开始记录自己的容貌,经由冷静而客观的方法,仿佛在镜子里凝视另一个自我,看自己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衰年,从年轻的意气风发,到老年的苍老颓败。

1606 年,伦勃朗出生在荷兰一个富有的磨坊主的家庭,家境殷实,自身才华横溢。25 岁独自跑到大城市阿姆斯特丹闯荡,不仅迅速的功成名就,成为了一个订单不断的肖像画家,还在 30 岁之前就实现了在市中心最贵的地方买大 House,迎娶白富美的一系列操作,真人生赢家。

1642 年,36 岁的伦勃朗迎来了他事业的巅峰,他完成了载进史册的大作《夜巡》。

可命运总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给你一击重挫。

在同一年,他最爱的妻子逝世,他们的四个孩子也相继夭折。这对画家的个人情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然而,当命运想要捉弄你的时候,它从不缺少花样。

为伦勃朗奠定历史地位的《夜巡》也转瞬让这位成功的职业画家一夜间变的无人问津。他的作品超越了自己的时代,那些打破常规的创作方法无法被当时的人们和主流画坛所接受。

他的艺术变的越发深刻和执着,可他的境遇却越发急转直下,曾经拥簇赞美他的人群纷纷背离他而去,伦勃朗破产了。

步入老年的伦勃朗只能靠不断变卖家产和举债过日子,但他在用自画像记录自己时,却丝毫不掩饰自己的落魄和丑陋。他绝对忠实的在镜子里观察自己,那些晚年画下的自画像,满脸皱纹,茫然而彷徨的看着人间,仿佛无限感伤,又仿佛无限悲悯,使绘画不再只是表象肤浅的赏心悦目,更是对深刻人性的揭发。

伦勃朗后期的油画,肌理堆叠很厚,近看时像是抽象的色块与笔触,却都能准确传达出内在的精神特质。

处在浮华巴洛克时期的伦勃朗摆脱了宗教与宫廷的虚华,却以最厚实的方法刻画人生的现象,在凝练的冷静中内蕴着饱满的热情。

从绝对准确的写实技巧发展到丰富的酣畅淋漓,他使绘画被革新,被颠覆,也使绘画变成他悲剧生命最后的救赎。

除了达芬奇,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位艺术家能像梵高一样家喻户晓,他完美诠释了什么是疯狂的天才艺术家。

和伦勃朗一样,梵高在艺术史上也以自画像著称。

但伦勃朗的自画像贯穿一生,而梵高的绝大多数自画像都创作于 1885 到 1889 四年之间,多达四十多幅。他像是以自画像的方式“写日记”,并坦荡无疑的将自己暴露在观众面前,那些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快乐。

梵高自己曾说:

梵高在他的自画像中经常表现得很拘谨和严肃,脸上带着专注的表情。

尽管如此,在每一幅自画像中都能找到梵高不同的个性。他形容他在巴黎画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 :

这就是他当时的感觉:身心俱疲。

1888 年 12 月 23 日,梵高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割下了自己的左耳。这将是他一系列精神崩溃的第一次。他不愿意在信中讨论这件事,但他确实在两幅自画像中 "报告 "了这件事。

梵高并没有为了效果或引起人们的同情而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生病的、崩溃的人。他坚信绘画能帮助他痊愈。他给提奥写道:

1890 年 7 月,梵高开枪自杀,年仅 37 岁。他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送给母亲的礼物。

来自挪威的表现主义艺术家·蒙克,常被艺术史学家称为“世纪末”的艺术家,因为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生活面貌。在蒙克生活的时代,再没有别的艺术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他被称为“绘画界的尼采”。

这个悲苦的男人,5 岁丧母,14 岁姐姐去世,26 岁患精神疾病的父亲去世,唯一还在世的妹妹也被精神疾病所折磨,一直住在精神病院里,蒙克自己也从小罹患肺结核,倍受病痛折磨。

所以,死亡和疾病一直是他作品里恒久的主题。

蒙克在创作这幅《骷髅手臂自画像》时只有 31 岁,但他把自己描画成一个幽灵般的人物,漂浮的头颅是二十世纪初艺术表达中以个熟悉的手法和主题,意味着肉体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分裂,画面底部的骨头是对死亡的一种纪念,或提醒。画面上方有艺术家的名字和日期,这些细节都让它成为一种墓碑一样的存在。

他曾说:

毕加索可以称得上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最好榜样!

13 岁就出道,顺便把传统学院派能得的最高奖项和荣誉都尽收囊中。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终极探索者,拒绝停歇的在挑战自我的道路上撒丫子狂奔,而且长寿又精力旺盛的他效率高的不可思议,人生似乎从不摸鱼,一共创作了将近 37000 件作品!

从严谨写实的学院派为起点,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经历了忧郁暗淡的“蓝色时期”,浪漫美好的“粉红时期”,盛年的“非洲时期”、“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和“抽象主义时期”等等,要论对自己作品风格和画法的转变甚至颠覆,恐怕没有艺术家能赢过毕加索。

多变的风格在贯穿他一生的自画像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这幅毕加索15岁的自画像已经能清晰的看出他非凡的传统写实技术。

毕竟,他的名言是:

1900到1903年,是毕加索人生的低潮。在这段阴郁、沉闷的时期,蓝色主宰了他一切的作品,因此也被成为他艺术生涯中的“蓝色时期”。

但很快,爱情来临了,毕加索也定居在了巴黎。与人生中第一段爱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的邂逅让毕加索一扫往日作品中忧郁阴沉的蓝色调,而180度的转向了柔和温暖的粉红色调,毕加索正式告别了“蓝色时期”,大踏步的迈入了幸福的粉红时期。

1907年的这幅自画像最经典,因为他标志着毕加索逐渐开始转向他人生最重要的是一个时期——立体主义。从这时开始,毕加索的画风就开始“放飞”,一层一层的解构着对自我的剖析。

毕加索的作品和他的生活一样没有丝毫的统一,连续和稳定。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或激昂或狂躁,或可亲或可憎,或诚挚或装假,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但他永远忠于的是——自由。

卡罗是 20 世纪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拥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之一,也是第一位入驻卢浮宫的墨西哥艺术家。

6 岁小儿麻痹;18 岁遭车祸,全身粉碎性骨折;32 次手术、3 次流产;22 岁成婚,互相出轨背叛;32 岁离婚,33 岁复婚,47 岁去世。

这个女人的一生支离破碎却又色彩斑斓,她把她人生中所遭到的所有痛苦:病痛、残疾、由于车祸无法生育、流产、离婚、被背叛……都用自画像的形式记录在了画布中。

她一生的 143 幅作品中有 55 幅是自画像,并且独特的让人过目难忘。那道标志性的一字眉和唇边薄薄的髭让这张雌雄同体的脸再难从脑海中抹去。

1939 年,弗里达和丈夫迭戈·里维拉离婚,分离后的她常常沉浸在绝望、孤独的情绪中。

这张著名的《两个弗里达》即是创作于此时。在这幅画里,这个哀伤的女人描绘了自己的两面,右边穿着墨西哥原住民服装的传统弗里达,象征着里维拉曾经爱过的女人,她心脏的大动脉绕过右臂,连接到手中拿着的里维拉的画像,那是她生命的源头和养分。

而左边穿着欧洲洋装的弗里达是里维拉不再爱的女人,她的面色苍白,心脏已经被撕裂,血管被剪断,即使手持手术钳也无法阻止血液的留出,鲜红的血液一滴滴的滴在白色裙子上,仿佛很快就要失血而亡。

1940 年,里维拉向弗里达又提出复婚,弗里达最珍贵的画作之一——《带荆棘项链和蜂鸟的自画像》应运而生,它里面充满了象征元素,每一个细节都清晰表达了弗里达锥心的痛楚和倔强。

在这幅画中,弗里达坐在正中央,无畏的凝视着看向她的观众。颈部带刺的荆棘项链刺入她的身体,鲜血流淌。一只蜘蛛猴坐在她的右肩,把玩着自己手中带刺的项链,但毫不关心的玩耍却会使卡罗脖子上的刺插的更深,一只死去的蜂鸟吊在项链的挂坠上,左侧的黑豹在虎视眈眈的靠近。

在墨西哥民间传说中,蜂鸟代表着坠入爱河的好运气,而黑豹则象征着坏运气和死亡。

弗里达用死去的蜂鸟表达自己对这段婚姻的绝望,而那只牵动着荆棘项链的蜘蛛猴则是里维拉曾经送给弗里达的礼物,而现在,它的每一次牵动都会使弗里达伤痕累累,血流满地。

关注“ArtFocus焦点艺术”! 来看更多「有趣、有料、有态度」的艺术故事和行业深度报道,还有更多优秀青年艺术家的分享!有酒有故事,就等你来!

观赏毕加索《曼陀林和吉他》,从曼陀林、吉他、窗、蓝天、白云等物象到阴影,都被概括成面,虽然经过变形、夸张,仍能辨认出。画面给人以活泼、欢畅和富有节奏的美感,甚至唤起你对热情、奔放的吉他曲的联想。

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他是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于1907年创作的油画《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他作画的材料很多,画笔、木头、陶泥、石料,到了他手里,做出来的作品就别具一格,韵味十足。

立体主义倾向的毕加索作品有亚威农少女。

过去的画家都是从一个角度去看待人或事物,所画的只是立体的一面。立体主义则是以全新的方式展现事物,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观察,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角度去观察,把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几个侧面都用并列或重叠的方式表现出来。在《亚威农少女》中,五个裸女的色调以蓝色背景来映衬,背景也作了任意分割,没有远近的感觉,人物是由几何形体组合而成的。

正当人们在期待毕加索以“蓝色时期”和“粉红色时期”为起点而迈出新的探索阶段时,1907年,他画出了这幅《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当时不免要遭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嘲讽和指责。

后世影响

《亚威农少女》改变了毕加索的艺术轨迹,这幅被认为具有划时代变革意义的作品也被认为是毕加索走向立体主义的第一步,不仅是他个人的艺术突破,更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突破,它标志着立体主义的诞生。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1937年初,毕加索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一幅装饰壁画。构思期间,1937年4月26日,发生了德国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德军三个小时的轰炸,炸死炸伤了很多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化为平地。

德军的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决定就以这一事件作为壁画创作的题材,以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这次事件中死去的人的哀悼。于是《格尔尼卡》就此诞生了。

扩展资料:

毕加索的超现实主义:

很快,毕加索步入了他生命中最神秘的“超现实主义”探索,当撕裂的造型(《格尔尼卡》)、深邃和凶残(《女主角》)代替了以往的忧郁或是怪诞的时候,毕加索的生活也陷入了一个个的旋涡。他开始以放荡不羁的个人形象展现在公众面前。

女人们在这个狂暴、贪婪的男人身上渴望着分享他的艺术灵感与名气,但她们得到的却只是虚无而残酷的现实;相对感情而言,毕加索更看重她们的身体,为了使她们在使他娱兴之余成为他听话的创作工具(《哭泣的女人》、《自我陶醉的女人》),他甚至使用了许多令人瞠目的低级手段。

1927年 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并生下女儿马姬;1929年 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毕加索

1、和平鸽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

2、世界许多著名城市广场上,都养着成千上万只鸽,比利时的布鲁赛尔,迄今还矗立着一位妇女的塑像,她身披古希腊的传统服装,张开双手托着一只鸽子及鲜花迎接游客,让人们牢记战争的不幸,珍惜和平、热爱生活。

3、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也是世界重大盛世中必不可少的角色之一。像1988年巴赛罗那第25届奥运会和1990年在中国举行的亚运会等等盛会的开幕式上,都有数万羽美丽的鸽子迎空飞翔,表明了中国和世界人民向往和平、友谊团结的美好愿望。

4、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毕加索的邻居米什老人的孙子,一个喜欢养鸽的孩子, 被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匪徒还用刺刀把他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悲痛欲绝的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敲门请求毕加索给他画一只鸽子,以纪念他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

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

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

毕加索毕生致力于绘画革新,利用西方现代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的成果,并吸收民族民间艺术的营养,创造出了很有表现感的艺术语言。

他的极端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在表现畸形的资本主义社会和扭曲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独特的力量。

扩展资料:

毕加索作品:

1、《格尔尼卡》

《格尔尼卡》是西班牙立体主义画家帕勃洛·鲁伊斯·毕加索于20世纪30年创作的一幅巨型油画,长776米,高349米,现收藏于马德里国家索菲亚王妃美术馆。

该画是以法西斯纳粹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镇格尔尼卡、暴杀害无辜的事件创作的一幅画,采用了写实的象征性手法和单纯的黑、白、灰三色营造出低沉悲凉的氛围,渲染了悲剧性色彩,表现了法西斯战争给人类的灾难。

2、《亚威农少女》

《亚威农少女》是由西班牙画家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创作于1907年的一幅油画。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这幅画画面上一共有5个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们的前面是一个小方凳,上面有几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变形,难以辨认。

画面呈现出单一的平面性,没有一点立体透视的感觉。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过色彩完成,色彩运用得夸张而怪诞,对比突出而又有节制,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亚威农少女》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使法国的立体主义绘画得到空前的发展,甚而波及到其他领域。不仅在美术上,连芭蕾舞、舞台设计、文学、音乐上,都引起了共鸣。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这是一幅与以往的艺术方法彻底决裂的立体主义作品,毕加索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巴勃罗·毕加索

画中这个哭泣的女人,名叫朵拉•玛尔的女子是一位来自南斯拉夫的颇有成就的摄影艺术家。1936年,她在将近30岁的年纪邂逅55岁的大师毕加索,此后至1946年近十年的时光里,她是大师最钟爱的情人。

当时的毕加索在私生活和事业上都遇到不顺。他和第一任妻子俄国舞蹈家奥尔加的婚姻走到了尽头,他和情人玛丽-特雷泽·沃尔特的女儿刚刚出生,而他极度缺乏艺术灵感。策展人Amao说:“当他遇到朵拉·玛尔时,一个新的毕加索诞生了。”

毕加索视她为自己贴身的缪斯,并放心地要她保护自己的作品。但是,临到最后,毕加索对这段10年的感情的评价是:除了哭泣,他对她实在无所记忆。

在他一生的众多缪斯中,鲜有人像朵拉·玛尔那样深刻影响了毕加索的生活和艺术。正是在她的影响下,毕加索开始积极参与政治,并最终于1944年加入法国***。两人在一起的九年,也是毕加索最多产的创作阶段,间接改变了20世纪艺术的面貌。

事实上,在与朵拉相恋时,毕加索从未停止和玛丽-特蕾泽的关系,并不断挑起两位情人的嫉妒心,两人还至少一次共同出现在了情人的画布上。

玛丽-特蕾泽是毕加索私密的情人,而朵拉陪他出席公共场合,毕加索为其才华倾倒,却也嫌弃她不能生育和她的男孩子气。

在玛尔与毕加索相处10年的最后3年,在一个恼人的春天,楚楚动人的女画家费朗西丝•吉诺主动向大师献上“第五个春天”,并成了大师画幅上的女神。

玛尔起初佯装不知,继而隐忍,后来偷偷地哭泣。最后,来自内心的巨大的情感反差使她不能自已。之后朵拉经历了精神崩溃,并逐渐退出公众视野,在宗教和神秘主义中寻求慰藉。

(内容摘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518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