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霍去病同时代的名垂青史的人,并说出理由

与霍去病同时代的名垂青史的人,并说出理由,第1张

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静宁县李店镇人),西汉著名军事家。做过骑郎将、骁骑都尉、未央卫尉、郡太守,镇守边郡使匈奴不敢犯多年,座驾:千里雪,兵器:梨花枪,被称为“飞将军”。

经典之战:马邑大捷

其一生未得封侯,或许时运不济,有历史典故“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公元前119年,随卫青出征匈奴,兵败,引颈自刎。

生平事迹

李广出生不详,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匈奴入侵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鱼河堡),景帝派一个宠信宦官同李广一起统率和训练军队抗击匈奴。一次宦官带几十个骑兵出猎,路遇三名匈奴人骑士,与其交战,结果,匈奴人射杀了所有随从卫士,还射伤宦官,宦官慌忙逃回报告给李广。李广认定三人是匈奴的射雕手,于是亲率百名骑兵追赶三名匈奴射雕手。

匈奴射雕手因无马而步行,几十里后被追上,李广命令骑兵张开左右两翼,自己亲自射杀二名匈奴射雕手,生擒一名。刚把俘虏缚上马往回走,匈奴数千骑兵赶来,见到李广的军队,以为是汉军诱敌的疑兵,都大吃一惊,立刻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也十分害怕,都想掉转马头往回奔。李广说:“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命令所有的骑兵说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阵地不到二里多路的地方才停了下来。李广又下令道:“皆下马解鞍!”(《史记·李将军列传》)他手下的骑兵说:“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说:“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果真不敢冒攻。这时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骑上马,带十几个骑兵,射杀白马将,然后重回到他的队里,卸下了马鞍。他命士兵都放开马匹,睡卧地上。这时天色已晚,匈奴兵始终觉得他们可疑,不敢前来攻击。半夜时分,匈奴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想乘夜袭击他们,便引兵而去。第二天一早,李广回到了部队。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众臣认为李广是名勇将,武帝于是调任李广任未央宫的卫尉。这时程不识也任长乐宫卫尉,他俩从前都以边郡太守的身份统帅军队,却有截然不同的带兵方法。李广治军简易,行军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常找靠近水源的草地驻扎。士兵人人自便,晚上不打更巡逻自卫。军队的文书簿籍一概从简,但是也远远布置侦察人员,所以没遭遇过危险。程不识则以严格治军而闻名,他注重部队的编制,队列和阵式。晚上敲刁斗巡逻,军官处理军事文件到天亮,军队得不到休息,也没遇到过危险。可是士兵却苦于程不识之严,都喜欢跟随李广作战。程不识景帝时因数次直谏而被任为太中大夫,为人清廉,谨于文法。

汉武帝三年(前133年),汉用马邑城(今山西朔县)诱匈奴单于入塞。派大军埋伏在附近的山谷中,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韩安国节制。单于发觉这种情况,引兵离去。

四年后,李广率军出雁门关,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手下:“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匈奴骑兵便把当时受伤得病的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走了十多里路,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有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跃,跳上匈奴少年的战马,把少年推下马,摘下他的弓箭,策马扬鞭向南奔驰,匈奴骑兵数百人紧紧追赶。李广边跑边射杀追兵,终于逃脱,收集余部回到了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法官,法官判李广部队死伤人马众多,自己又被匈奴活捉,应当斩首,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常与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射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然后向皇帝上书谢罪。皇帝回报说:“将军,是国家的爪牙。《司马法》讲:登车不抚车前横木以礼敬人,遇到丧事不根据亲疏关系穿规定的丧服,振兵兴师去征伐不顺服的人,出征时,要统率三军之心,协同战士之力,这样才能做到一怒千里惊惧,威振则万物归顺,是以名声显露于夷貉,神威使邻国畏惧。报仇除害这是我期望于将军的,您若叩头请罪,这岂是我所指望的!”看来皇帝并没有因此而责备李广,倒欣赏他的这种做法。这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广心胸的狭窄。

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畏惧,称李广“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李广出猎,看到草丛中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张弓而射,一射箭去把整个箭头都射进了石头里。仔细看去,原来是石头,再射,就怎么也射不进石头里去了。李广一听说哪儿出现老虎,他就常常要亲自去射杀,居守右北平时一次射虎,恶虎扑伤了李广,李广带伤也终竟射死了这只虎。

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他做了四十多年俸禄二千石的官,家里没有多少多余的财物,始终不谈购置家产的事,深得官兵爱戴。李广身材高大,臂长如猿,有善射天赋,他的子孙和他人李广学射箭,但都不及李广。李广不善言辞,与人闭居时亦以射箭来赌酒为乐,一生都以射箭为消遣。李广爱兵如子,凡事能身先士卒。行军遇到缺水断食之时,见水,见食,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遍,他不尝饭食。对士兵宽缓不苛,这就使得士兵甘愿为他出死力。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步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也由此多次被敌人围追,射猛兽时也由于距离太近而几次受伤,但李广从不畏惧。

不久,郎中令石建死,李广被任命为郎中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李广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卫青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数因立功而被封侯,而李广军无功而还。

公元前121年,李广以郎中令身份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与博望侯张骞的部队一起出征匈奴。李广部队前进了数百里,突然被匈奴左贤王带领的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的士兵们都非常害怕,李广就派自己的儿子李敢先入敌阵探察敌情。李敢率几十名骑兵,冲人敌阵,直贯匈奴的重围,抄出敌人的两翼而回。回来后向李广报告说:“匈奴兵很容易对付。”李广的军士听了才安定下来。李广布成圆形阵势面向四外抗敌。匈奴猛攻汉军,箭如雨下,汉兵死伤过半,箭也快射光了。李广就命令士兵把弓拉满,不要发射,他手持强弩“大黄”射杀匈奴裨将多人,匈奴兵将大为惊恐,渐渐散开。这时天色已晚,汉官兵都吓得面无人色,但李广却意气自如,更加地整饬军队。军中官兵从此都非常佩服李广的勇气。第二天,他又和敌兵奋战,这时博望侯张骞的救兵才赶到,解了匈奴之围。李广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功过相抵,没有得到赏赐。博望侯张骞当斩,后用钱赎罪,成为平民。

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始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一次李广与望气算命的王朔交谈,说:“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史记·李将军列传》)王朔说:“将军想想难道做过什么可悔恨的事情么”李广想想说:“我为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了他们之后却又杀死了他们。至今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事。王朔说:“罪过没有比杀已降的人更大了。这就是你不得封的原因了。”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远,而且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李广亲自请求为先锋,说:“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可是卫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这时候,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新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随大将军出征,卫青想给他立功机会,所以把李广调开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李广当时知道这一内情,仍坚决拒绝调动。卫青不接受他的请求,命令长史下道文书,让李广赶快到所在部队去,照文书说的办。李广没有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内心极其恼怒地回到营中,领兵与右将军会合,从东路出发。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卫青的部队因单于逃跑也无收获,在回军的路上才与右翼部队会合。

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李广部下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论认识与不认识他的,无论老者青年,皆为之流泪。 一代名将,就这样陨落了。

李广有子三人,长子李当户早死,有遗腹子李陵。次子李椒为代郡太守,也先于李广而死。幼子李敢常随军出征,李广死时,李敢正跟随骠骑将军霍去病征战。李广死第二年,李蔡因罪自杀。李敢以校尉身份随霍去病击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甚多,被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李广为郎中令。不久,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大将军卫青,卫青却没有声张。后李敢至上雍,到甘泉宫狩猎,被骠骑将军霍去病射杀。当时霍去病正被武帝所宠,武帝辨说:“鹿触杀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历史点评

李广一生皆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七十余战,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匈奴闻其名则远而避之,不敢与其相战,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李广治兵宽缓不苛,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唐朝时期,有不少诗句用以歌颂李广,如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高适《燕歌行并序》等。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李广:“《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汉书·李广苏建传》为恂恂)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汉初的边境战争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异常坚苦和残酷。远离后方的长途奔袭,急风暴雨般的仓卒遭遇,以及众寡悬殊的孤军奋战,成为经常作战的方式。李广无疑是适应于这些作战特点的杰出将领。非凡的勇敢、决断和应变能力、忠信正直的磊落襟怀,以及有别于传统的治军方法,使他成为受部下拥戴、敌军闻之丧胆的一代名将。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难封”的典故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遂用“李广难封”“李广未封”“李广不侯”等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

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70多仗,威名远扬,匈奴望风而逃,称之为“飞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都是赞扬他的名句。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

武帝时代,本是开疆拓土、重奖军功的年代,李广从弟李蔡文帝时同为中郎,景帝时一同抗击匈奴,被封乐安侯,官至丞相。二人同出身,同做官,同立战功,并且李蔡人品、才能、名声远不及李广,官名、爵位却在李广之上。李广的儿子李敢以校尉身份跟着霍去病出征匈奴,“因夺左贤王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甚至李广的部属军吏也有不少以军功取侯。偏偏李广本人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难以封侯,最后还自杀身亡,其原因何在千百年来,人们提出种种看法。有人说是他命不好,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有人说他虽然作战勇敢,但不善用兵,缺乏政治头脑和治军才能。更有人说是汉武帝重用外戚,宠信卫青、霍去病,而并不真正器重李广,甚至故意排挤他,不给他立功的机会。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将人生的穷通得失看作常态;“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

卫青和霍去病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

霍去病与卫清一直在朝廷中当官,所以两个人属于同僚的关系,但是从血缘上进行分析,霍去病与卫青也有很大的联系,因为两个人的上一代属于同父异母的亲属关系。霍去病应该叫卫青为舅舅,在当时霍去病和卫青都非常的出色,辅助当朝建功立业,并且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是舅甥,但两人的出身却截然不同。卫青是私生子,自幼和生父后母生活在一起,后母及家人都不喜欢他,少年时的生活比较困苦,成年后还因为武帝的皇后阿娇嫉妒卫子夫受宠。差点死于非命,幸亏被公孙敖冒死救下,武帝赌气似的将卫青破格提拔,卫青就此走上了一代名将的漫漫征途。

卫青、霍去病简介:

卫青:卫青(?-前106年),字仲卿,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时期将领、外戚,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之舅。卫青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歼灭战,为汉武帝时期的军事扩张做出重大贡献。

《史记》是太史公司马迁历时14年完成的长篇巨作,所载历史横跨3000年,上至上古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鲁迅先生将司马迁的《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两方面都给予了《史记》至高无上的评价。

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又被公推为“二十四史”之首,堪称正史中的正史,其事迹和观点在史学界都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但是,纵然是再正的正史,那也是人写的,其中必然掺杂着个人主见和情感。作为中国古代最声名显赫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不能免俗,而被他给予了“王之蔑视”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卫青和霍去病。

说司马迁不喜欢卫青和霍去病绝非凭空猜测,而是有据可考。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司马迁竟然把卫青和霍去病写进了臭名昭著的《佞幸列传》。

何为《佞幸列传》?《佞幸列传》是司马迁专门为无耻佞臣编写的传记,揭露了他们无德无才却专以谄媚事主,得宠后又骄横作乱危害朝纲的丑恶行径和肮脏灵魂,用以抨击皇帝重用奸佞小人的弊端。

司马迁在《佞幸列传》中一共写了十个人,分别是:籍孺、闳孺、邓通、赵同、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李延年、卫青、霍去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十个人当中,除了卫青和霍去病,其余八个人无一例外都是板上钉钉的皇帝“男宠”,司马迁如此作为,不禁让后人浮想联翩。

暂且不论卫青和霍去病是否真的是汉武帝的“男宠”,毫无疑问的是,在司马迁心中,他们都是霍乱朝纲的奸佞小人。

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组合,被誉为大汉王朝的“帝国双碧”,他们抗击匈奴,战功赫赫,是人气极高的历史名将,深受广大历史爱好者的喜爱。

那么,世人眼中的大英雄,为什么在司马迁心中反而成了奸佞小人呢?司马迁到底为什么对卫青和霍去病极尽鄙夷?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以下作简略分析,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卫青与霍去病的出身不光彩

司马迁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父司马谈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令,司马迁算是子承父业,根正苗红。而反观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他们的出身就不那么光彩了。

众所周知,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霍去病则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卫青和霍去病都非常骁勇善战,后来封侯拜相靠的也都是战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最初确实是靠卫子夫上位才得到重用的。

除此之外,卫青和霍去病还都是见不得光的私生子。

卫子夫与卫青实际上是同母异父的姐弟,他们的母亲卫媪只是平阳侯府中的一个婢女,后来与一个叫郑季的小吏私通生下卫青。

除了卫子夫,卫媪还有一个女儿叫卫少儿,她与母亲一样的美貌一样的轻浮,长大后与一个叫霍仲孺的衙役私通生下了霍去病。

这就是卫青和霍去病“不光彩”的出身,不仅是外戚,而且是私生子,对此《史记》和《汉书》等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并非司马迁的一家之言。

司马迁瞧不起外戚,更瞧不起私生子,所以对卫青和霍去病天生没有好感,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政见不同

同为盛世之主,汉武帝与他的祖父汉文帝以及父亲汉景帝的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具体说来就是汉文帝和汉景帝主张“以和治国,发展经济”,而汉武帝主张“以战治国,开疆拓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主和武主战”,也就是说大多数文官主和,而大多数武将主战。作为千古名将,卫青和霍去病无疑都是狂热的主战派,而司马迁则是主和派的代表,他推崇文景时期的怀柔政策,认为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常年征战是好大喜功的表现,不仅劳民伤财,还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司马迁与卫青和霍去病的政见不同,所以很难对其产生好感。

第三,司马迁同情李广

关于飞将军李广,有两个最著名的典故,其一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其二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广难封”说的是李广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最终却未能封侯,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则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誉之词。

李广是司马迁非常推崇的一位大汉武将,在他心中,李广的品行功绩远胜卫青霍去病,所以,对于李广的命运多舛司马迁充满同情。

首先,对于李广至死未能封侯而霍去病18岁封冠军侯,司马迁是非常不服气的,他认为汉武帝有失公允。再者,更重要的是李广最终的死是卫青和霍去病直接造成的,司马迁因此更加记恨这对舅甥。

第四,司马迁认为卫青霍去病品行有瑕疵

除了以上客观因素,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的品行也颇有微词。

司马迁在《史记》中如实记载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战功的同时,也记载了他们如何狂妄自大、苛待下属。另外,司马迁还着重抨击了卫青和霍去病善于谄媚事主、虚伪作秀的性格特点,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句著名的“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是霍去病最著名的至理名言,也是后人推崇他的主要理由。岂不知,这句话其实还有后半句。

霍去病因为战功卓著备受汉武帝宠幸,为了奖励爱将斩俘匈奴10万,汉武帝特地下令给霍去病修建豪华府邸,但霍去病却断然拒绝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

故事说到这里,大家都比较熟悉,但《史记》中紧随其后的一句却是“由此上益重爱之”。也就是说,因为霍去病说了“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这样的感人之词,汉武帝对他更加喜爱了。司马迁的言外之意是,霍去病此言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在作秀,目的只是通过标榜自己获得更多好处。

综上,司马迁对卫青和霍去病确实持有厌恶和鄙夷态度,至于这到底是中肯评价还是偏见观点,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霍去病在2016年就已经拍摄完成,只是时至今日,与观众见面的日子还是遥遥无期。只是3年前,剧中那些还略显青涩的演员,到现在,都已经走红影视圈,成为了知名度高,并受到大家喜欢的演员了。

 

先说说《霍去病》中的男主角张若昀。这位北京**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是凭借《海的誓言》进入影视圈的。在打拼了10年后,才凭借革命题材剧作《麻雀》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2016年的《霍去病》没有播出,但他在年底为大家献上的《法医奏明》却彻底红遍全国。在这部剧中,他扮演的秦明,专业,细心,具有敏感的思维特性,又有专注的生活态度,让张若昀真正是圈粉无数。

 

而更令他大火的还是2019年的热播剧《庆余年》,在这部剧中,他扮演男主角范闲。和他搭档的还有很多戏骨级人物,比如陈道明,吴刚等名家。在这部戏中,张若昀通过精彩的表演,还入围了电视剧白玉兰提名,最终遗憾地败给了出演《老酒馆》的陈宝国。

 

2020年,张若昀更是和著名的演员,贾冰,秦岚,沙溢和吴磊一起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出演了小品《风雪饺子情》。

 

《霍去病》中的女主角蓁娥的扮演者毛晓彤,可以说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文艺天赋。她四岁时就开始学习电子琴,多次参加天津电视台的节目录制。8岁的时候,又加入了少儿合唱团学习声乐。12岁钢琴五级,13岁学习国标舞,17岁考入中央戏剧学院。

 

2010年,毛晓彤在《女神捕》中扮演了柳儿,她甜美可爱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甄嬛传》中,她扮演了文静贤淑的瑛贵人。

 

经过多年的打拼,2016年毛晓彤迎来了丰收的一年。在年初的央视元宵文艺晚会上,毛晓彤担任开场秀表演嘉宾,与颜丹晨演唱歌曲《采茶扑蝶》。8月22日,由毛晓彤参演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开播,这部剧在网络上的播放量,竟达到了100亿次,成为了一部现象级作品。毛晓彤在剧中饰演的赵二喜也获得了广泛好评。11月,毛晓彤出演反派角色李常茹的《锦绣未央》首播,当然,在这一年,她还主演了历史大剧《霍去病》。

 

接下来,毛晓彤又参加了《经典咏流传》,《跨界歌王》,《舞林大会》,《天天向上》和湖南卫视中秋文艺晚会的录制,已经成为红透半边天的演员了。

 

白宇在《霍去病》中扮演伯力。他是匈奴王子,同样也是文武双全,和霍去病的关系也是亦敌亦友。白宇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高材生,当年是凭借《屌丝青年》进入演艺圈的。

 

后来,也出演了《少帅》,《长大》和《缉妖法海传》等影视剧。最近在豆瓣高分网剧《沉默的真相》中,白宇出演平康县的检察官江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霍去病》的主角和配角都已经走红,但这部戏的前景仍不明朗。大家的争议点还是纠结于戏说和历史剧的界限问题。

 

例如,天分极高的霍去病,竟然能在匈奴中找到朋友;大汉军中,还需要女将上阵杀敌;以及24岁就去世的霍去病,竟然能够演绎出90多集的系列剧,此番种种都是为人所质疑的缺憾。

 

这部剧如想通过审核,修改的难度也是极大。如果想在这部剧中,欣赏偶像的风采,我们可能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548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